病请描述:导语:骨质疏松症通常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大多数患者在早期没有症状,随着人体骨质的逐步流失而出现症状,晚期大多数人会出现全身关节疼痛,甚至稍有不慎受到磕碰便会骨折。而且骨质疏松症一旦发生是不可逆转的,所有的治疗和干预只能起到延缓疾病发展及预防骨折的作用。因此,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极为重要,而对于已患有骨质疏松症的人来说,更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那么,骨质疏松症该如何预防和治疗呢? 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总结起来就是三点: 基础预防、药物治疗、运动康复 一、基础预防 骨质疏松症的基础预防主要是注意日常饮食及生活方式,并适当补充有助骨骼健康的补充剂,来达到预防、改善骨质疏松的目的。它是骨质疏松预防和治疗过程中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措施,但并不是“全部”和“唯一”,还需结合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1.适用范围包括: (1)骨质疏松症的初级预防(尚未患有骨质疏松症时,针对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2)骨质疏松症的二级预防(已患有骨质疏松症,并尽早发现,尽早采取治疗措施阻止病程进展,防止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3)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和康复期间。2.内容包括: (1)调整生活方式 ①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②适当户外活动和日照,有助于骨健康的体育锻炼和康复治疗;③避免嗜烟、酗酒,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④采取防止跌倒的各种措施,注意是否有增加跌倒危险的疾病和药;⑤加强自身和环境的保护措施(包括各种关节保护器)等。 (2)服用骨健康基本补充剂 ①钙剂: 作用:钙摄入可减缓骨的丢失,改善骨矿化。用法:我国营养学会制定成人每日钙摄入推荐量800mg(元素钙),是获得理想骨峰值,维护骨骼健康的适宜剂量。如果饮食中钙供给不足可选用钙剂补充,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每日钙摄入推荐量为1000mg。目前的膳食营养调查显示我国老年人平均每日从饮食中获钙约400mg,故平均每日应补充的元素钙量为500~600mg。注意:钙剂选择要考虑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高钙血症时应该避免使用钙剂。此外,应注意避免超大剂量补充钙剂潜在增加肾结石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②维生素D: 作用:促进钙的吸收、对骨骼健康、保持肌力、改善身体稳定性、降低骨折风险有益。用法:成年人推荐剂量为200IU(5μg)/d,老年人因缺乏日照以及摄入和吸收障碍常有维生素D缺乏,故推荐剂量为400~800IU(10~20μg)/d。维生素D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时,剂量可为800~1200IU,还可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注意:使用维生素D制剂时应注意个体差异和安全性,定期监测血钙和尿钙,酌情调整剂量。二、药物治疗 1.适应证包括: (1)确诊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T≤2.5),无论是否有过骨折;(2)骨量低下患者(骨密度:-2.5<T值≤1.0)并存在一项以上骨质疏松危险因素,无论是否有过骨折;(3)无骨密度测定条件时,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也需考虑药物治疗:—已发生过脆性骨折—OSTA筛查为“高风险”—FRAX®工具计算出髋部骨折概率≥3%或任何重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20%2.抗骨质疏松药物包括: (1)双膦酸盐类 药理作用:双膦酸盐是焦膦酸盐的稳定类似物,其特征为含有P-C-P基团。双膦酸盐与骨骼羟磷灰石有高亲和力的结合,特异性结合到骨转换活跃的骨表面上抑制破骨细胞的功能,从而抑制骨吸收。注意事项:口服双膦酸盐后少数患者可能发生轻度胃肠道反应,包括轻度上腹疼痛、反酸等食管炎和胃溃疡症状。故除严格按服药说明书服用外,有活动性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返流性食道炎者慎用。(2)降钙素类 药理作用:降钙素是一种钙调节激素,能抑制破骨细胞的生物活性和减少破骨细胞的数量,从而阻止骨量丢失并增加骨量。降钙素类药物的另一突出特点是能明显缓解骨痛,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或骨骼变形所致的慢性疼痛以及骨肿瘤等疾病引起的骨痛均有效,因而更适合有疼痛症状的骨质疏松症患者。注意事项:降钙素类制剂的总体安全性良好,少数患者可有面部潮红、恶心等不良反应,偶有过敏现象,可按照药品说明书的要求确定是否做过敏试验。(3)雌激素类 药理作用:雌激素类药物能抑制骨转换,阻止骨丢失。临床研究已证明激素疗法(HT),包括雌激素补充疗法(ET)和雌、孕激素补充疗法(EPT)能阻止骨丢失,降低骨质疏松性椎体、非椎体骨折的发生风险,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有效措施。在各国指南中均被明确列入预防和治疗绝经妇女骨质疏松药物。注意事项:激素治疗有利有弊,治疗前要进行利与弊的全面评估,保证治疗利大于弊的前提下方可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还需坚持定期随访和安全性监测(尤其是乳腺和子宫)。(4)甲状旁腺激素 药理作用:甲状旁腺激素是当前促进骨形成药物的代表性药物:小剂量使用有促进骨形成的作用。注意事项:患者对甲状旁腺激素治疗的总体耐受性较好,部分患者可能有头晕或下肢抽搐的不良反应。有动物研究报告,甲状旁腺激素可能增加成骨肉瘤的风险,因此对于合并Paget's病、骨骼疾病放射治疗史、肿瘤骨转移及合并高钙血症的患者,应避免使用。(5)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类 药理作用: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类不是雌激素,其特点是选择性地作用于雌激素的靶器官,与不同形式的雌激素受体结合后,发生不同的生物效应。临床试验表明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类的雷洛昔芬可降低骨转换至女性绝经前水平,阻止骨丢失,增加骨密度,降低发生椎体骨折的风险。降低雌激素受体阳性浸润性乳癌的发生率。注意事项:雷洛昔芬药物总体安全性良好。国外研究报告该药有轻度增加静脉栓塞的危险性,国内尚未发现类似报道。故有静脉栓塞病史及有血栓倾向者,如长期卧床和久坐期间禁用。(6)锶盐 药理作用:锶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参与人体许多生理功能和生化效应。锶的化学结构与钙和镁相似,在正常人体软组织、血液、骨骼和牙齿中存在少量的锶。人工合成的锶盐雷奈酸锶,是新一代抗骨质疏松药物。雷奈酸锶可同时作用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具有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的双重作用。临床研究证实应用雷奈酸锶治疗能显著提高骨密度,改善骨微结构,降低发生椎体骨折及所有非椎体骨折的风险。最长临床资料长达10年。注意事项:雷奈酸锶药物总体安全性良好。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腹泻、头痛、皮炎和湿疹,一般在治疗初始时发生,程度较轻,多为暂时性,可耐受。具有高静脉血栓(VTE)风险的患者,包括既往有VTE病史的患者,应慎用雷奈酸锶。(7)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 药理作用:适当剂量的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能促进骨形成和矿化,并抑制骨吸收。有研究表明,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对增加骨密度有益,能增加老年人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降低跌倒的危险,进而降低骨折风险。注意事项:治疗骨质疏松症时应用上述剂量的活性维生素D总体是安全的。长期应用应定期监测血钙和尿钙水平。(8)维生素K2(四烯甲萘醌) 药理作用:四烯甲萘醌是维生素K2的一种同型物,研究表明维生素K2能够增加骨质疏松患者的骨量,预防骨折发生的风险。注意事项:少数患者有胃部不适、腹痛、皮肤瘙痒、水肿和转氨酶暂时性轻度升高。服用华法令的患者应禁用。(9)中药 药理作用:国内已有数种经SFDA批准的治疗骨质疏松的中成药。多数有缓解症状、减轻骨痛的疗效。注意事项:中药关于改善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的大型临床研究尚缺乏,长期疗效和安全性需进一步研究。 三、运动康复 许多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证明,运动是保证骨骼健康的成功措施之一,不同时期运动对骨骼的作用不同:①儿童期增加骨量;②成人期获得骨量并保存骨量;③老年期保存骨量减少骨丢失。针对骨质疏松症制定的以运动疗法为主的康复治疗方案已被大力推广。运动可以从两个方面预防脆性骨折:提高骨密度和预防跌倒。 1.运动康复的建议 (1)运动原则 ①个体原则由于个体的生理状态和运动机能差异,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②评定原则每个个体在选择运动方式时应进行生理状态包括营养、脏器功能等方面的评估。实际生活能力评定包括独立生活能力、生活质量等。环境评定包括居住环境、居住区的地理状况等。③产生骨效应的原则:负重、抗阻、超负荷和累积的运动可以产生骨效应,抗阻运动具有部位的特异性,即承受应力的骨骼局部骨量增加。(2)运动方式 负重运动,抗阻运动。例如:快步走、哑铃操、举重、划船运动、蹬踏运动等。(3)运动频率和强度 目前针对于骨质疏松的运动频率和强度还未达成共识,众多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指出高强度低重复的运动可以提高效应骨的骨量。建议:负重运动每周4~5次,抗阻运动每周2~3次。强度以每次运动后肌肉有酸胀和疲乏感,休息后次日这种感觉消失为宜。四肢瘫、截瘫和偏瘫的患者,由于神经的损伤和肌肉的失用容易发生继发性骨质疏松,这些患者应增加未瘫痪肢体的抗阻运动以及负重站立和功能性电刺激。小编提醒:以上这些关于骨质疏松症预防和治疗措施,仅作参考,不建议自行参照上述措施进行治疗,因为不管是基础预防、药物治疗还是运动康复,不同的患者实际治疗起来都会有所差异,都需要在专业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所以,骨质疏松症究竟该如何治疗,具体还需要听从医生的建议,希望以上关于预防和治疗方法的介绍,能够帮助你理解。 *图片来自123RF正版图库
就医指导 2016-07-05阅读量2871
病请描述: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近年来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发病率日渐增多。GERD为慢性病,病情易反复,治疗效果差,反酸、烧灼感和反流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GERD 患者生活质量均较健康人群明显下降,甚至在某些方面比一些慢性器质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患者更差。因此,GERD成为近年来消化疾病学研究的热点。 GERD 类型间转化有待研究 GERD 系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GERD 可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糜烂性食管炎(EE)和Barrett 食管(BE)三种类型。NERD 指存在反流相关的不适症状,但内镜下未见BE和食管黏膜破损。EE 指内镜下可见食管远端黏膜破损。BE指食管远端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取代。国内外资料显示GERD 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吸烟、体重指数(BMI)增加、过度饮酒、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抗胆碱能药物等。 袁教授表示,目前有学者认为GERD 的三种类型相对独立,相互之间不转化或很少转化,但也有学者认为三种类型间会发生转化,如70% ~80% 的EE 患者不会发生转化,但有部分患者会转化为BE。在GERD 的三种疾病形式中,NERD 最为常见,EE 可合并食管狭窄、溃疡和消化道出血,BE 不是很常见,但多年的研究发现食管腺癌的发生与BE 之间关系密切。 GERD 仍以抑酸治疗为主 GERD 治疗的主要目为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愈食管炎,同时减少BE、食管狭窄和腺癌等并发症。到目前为止尚无有效的药物根治GERD。 GERD 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下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导致出现反流的症状,引起反流物增加,使食管pH 值降低。同时,胃酸刺激食管黏膜产生不适症状,并在诱发GERD 症状中起关键作用。目前治疗的策略是减少反流物,同时提高pH。因此,抑酸治疗是GERD 治疗的主要手段。其中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GERD 已在世界各国得到认可,其主要作用是在减少胃酸分泌的同时提高胃液pH 值。 “治疗后少部分患者不会复发,但大部分患者会出现复发,复发的原因因人而异。由于GERD 为良性疾病,复发并不可怕,但应强调给予患者正规治疗的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从而减少复发的概率。”袁教授说。 欧美食管腺癌发病率上升与BE 密切相关 BE 与食管腺癌的发生率密切相关,是食管腺癌的一种主要癌前病变。在西方国家,食管腺癌的发病率正呈快速上升趋势,令人担忧。袁教授表示,20 世纪70 年代以来,食管腺癌的发病率在西方上升了几十倍,美国一年有超过一万多人发病。虽然调查显示,东方国家BE 总体发病率低于西方,但东方国家饮食的西方化及对BE 认识的增加可能使BE 的发病率开始上升。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患病者可能会更多。如果GERD 发病率继续增加,可能导致BE 和食管腺癌等的发生率迅速增加。因此,提高对GERD 的认识和诊断率是食管腺癌早期防治的重要环节。 NERD 应给予内镜检查综合治疗 NERD 主要症状表现为烧心,此外可合并或不合并反流症状。我国是食管癌、胃癌的高发国家,内镜检查已广泛开展,对于拟诊患者,特别是症状频、程度重、伴有报警征象、或有肿瘤家族史,或患者很希望内镜检查时,一般先进行内镜检查。内镜检查对于NERD 的诊断价值在于排除EE 或BE,以及其他上消化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或胃癌。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高清晰度放大内镜、染色内镜、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及窄带内镜等被广泛用于NERD 的辅助诊断。如果排除可能引起烧心的其他疾病,且内镜检查未见食管黏膜病变时,即可诊断为NERD。 PPI 对NERD 的治疗反应不如RE,但PPI 仍是NERD的主要治疗药物。另外,如果有心理因素参与,应该给予抗抑郁或抗焦虑的药物帮助治疗;如有黏膜屏障障碍应给予黏膜保护剂;如有内脏敏感性增加,需对其进行药物调节。
袁耀宗 2016-04-12阅读量2.5万
病请描述: 要不要切除胆囊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 保胆疗法包括口服药物溶石治疗、灌注溶石治疗、体外震波碎石治疗等,但往往适应症窄、疗程长,尤其是体外碎石对相邻脏器可能有机械损伤,而在排石过程中有诱发急性胆管炎、胰腺炎等并发症的可能。另外这些治疗都存在胆囊结石复发的问题。据研究,溶石与排石后的结石再生率平均每年为10%。 由于没有疗效确切的保胆疗法,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成为目前治疗有症状的胆囊结石的金标准,但凡是手术总有并发症与风险,尤其一旦出现胆管损伤的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的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根据大宗病例统计,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血管损伤率为0.2%;胆管损伤发生率为0.2%-0.8%;肠管损伤发生率为0.07%-0.87%。 手术切除胆囊,虽然避免了胆囊结石的复发,可也会带来其他并发症,如消化不良、胆总管结石、返流性食管炎、胃、十二指肠炎。此外,胆囊粘膜有一定的分泌功能和免疫功能,切除胆囊将对胆道免疫防御功能产生一定影响。 由于正常胆囊对人体有益,因此在进行治疗选择时更应注重保留胆囊功能与治疗结石两者结合。结石直径小于3厘米、胆囊功能完好的安静结石可以随访,不必预防性切除。如有胆囊切除的手术指征,如直径大于3厘米、有明显症状,或出现萎缩性胆囊炎、胆囊壁钙化、胆囊充填结石以及合并Mirizzi综合征等必须手术切除。
王维东 2015-02-06阅读量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