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四肢 > 蹒跚步态 > 治疗

蹒跚步态治疗

蹒跚步态治疗相关内容 更多>

我们正步入保膝治疗时代-3D...

病请描述: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和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因各种原因导致膝关节软骨损伤的发病率逐年递增,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关节软骨为透明软骨,其对关节功能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软骨缺乏直接的血液供应、淋巴循环和神经支配,并具有低代谢的生理特点,主要依靠关节液营养,损伤后自我修复能力非常有限,治疗十分困难,持续发展会导致骨关节炎。如何对受损的关节软骨进行修复、恢复关节面完整性和防止关节退变,成为骨科和运动医学亟待解决的难题,目前已成为研究最热门的领域之一。软骨功能软骨主要起到减少摩擦、吸收震荡、传导和分布负荷、维持和承载接触应力。关节软骨提供了一种光滑的支撑面,骨组织可以在这种支撑面上无摩擦的滑动或者相互间旋转运动。另外,关节软骨的表面就像一个形状可变的软垫,可以分散并降低由于体育活动而产生的高负荷应力。关节软骨更是一种弹性极高的物质,在其一生中,可以承受上千万次的循环负重活动。膝关节骨软骨损伤非常常见,创伤(扭伤、摔伤等)和退行性改变(骨关节炎)是软骨损伤的主要原因。在超过31516例膝关节镜检查中发现,63%的患者(19827例)存在关节软骨损伤,由于力学因素,其中内侧股骨髁及髌股关节是最常的损伤部位。诊断临床表现关节持续性的钝痛,活动后加重,可有打软腿表现。股骨髁软骨损伤患者在跑步、下楼梯时,会出现关节间隙周围疼痛;而髌股关节软骨损伤则会出现上楼梯、半蹲或坐位站起时膝关节前方疼痛。关节活动度一般正常,如出现关节肿胀、积液或有游离体存在时,可出现关节活动受限或关节交锁。 体格检查膝关节内翻或屈曲畸形、股四头肌萎缩;关节屈伸受限、膝关节过屈过伸痛(+)、髌骨挤压试验(+)、髌骨研磨试验(+)、浮髌试验(+)等。 影像学检查X线可见关节间隙变窄、骨质增生等退行性改变,还可见关节游离体存在等;MRI评价关节软骨损伤有效,可发现软骨损伤及软骨下骨病变,同时可发现伴随的损伤,如半月板撕裂、交叉韧带损伤治疗康复治疗主要包括调整生活、运动方式;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矫形器、助行器辅助。1、调整生活、运动方式;比如控制体重,减少过度活动,减少爬楼梯、爬山,下楼梯、下山。2、运动疗法;包括肌肉力量、肌肉耐力的训练,例如静蹲等训练方式。手法或机器辅助的关节被动活动,不负重的关节主动活动;推拿、按摩可促进局部血液、淋巴循环,松解粘连,防止关节僵硬、挛缩,有利于改善关节活动度。3、物理因子治疗;局部热敷,局部温水浴,中频电疗等,常和其他治疗方式协同使用。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硫酸氨基葡萄糖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透明质酸关节腔注射等。此外,对于严重的膝关节退行性骨病患者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关节镜手术及关节置换术也是其中的治疗选择。膝关节矫形器通过对膝关节两侧分别施加大小不等的轴向拉伸力,根据力与反作用力原理、杠杆原理及力的分解原理,产生一个向力较小侧方向的矫正力矩,在矫正力线,减轻患者患侧负荷的同时,对对侧进行局部减荷,从而避免加剧对侧的磨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王金武教授、戴尅戎院士团队还将3D打印技术运用在了膝关节矫形支具的设计制造中,研发了新型个性化3D打印单侧减荷式膝关节支具,在个性化治疗的同时还减轻了矫形支具的重量,大幅度提升了患者佩戴矫形支具时的舒适度。患者未佩戴(左)和佩戴(右)新型矫形支具负重位下肢全长X线片患者佩戴矫形器行走,并通过步态实验对佩戴支具前后的步态数据进行测算、分析。实验数据结果初步证明,受试者佩戴膝关节内侧减压矫形器后,支撑相后期(膝关节承重的重要周期)膝关节外翻角增大,膝关节内侧力线向外侧转移,膝关节内侧压力降低。对于早、中期的膝骨关节炎患者,佩戴合理设计的膝关节矫形支具能够矫正下肢力线,从而减轻患髁受力,减轻疼痛、改善患处功能并增加膝关节稳定性。 71岁李阿姨,因右膝关节疼痛多年,行走蹒跚,影响生活而来我院骨科就诊,行影像学检查。发现双膝关节间隙狭窄,右膝为主,关节面毛糙,关节面下骨质密度不均,诊断为右膝骨关节炎,行一段时间药物治疗后,疼痛无明显缓解。在九院3D打印门诊佩戴膝关节矫形器,自述目前出行及各项活动都更加方便,活动时已基本不再出现疼痛,对其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在佩戴膝关节矫形器后,可旅行、爬山,对于这类运动休闲项目也不再担心出现膝关节的疼痛及不适。个性化3D打印单侧减荷式膝关节支具在2019年1月初,申报首个科研机构第二类医疗器械“定制式增材制造膝关节矫形器”获批上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获得国内第一个3D打印医疗器械注册证,也是注册人制度下科研机构申请到的国内首张医疗器械注册证。干细胞治疗膝骨关节炎间充质干细胞(简称MSCs)作为一种具有多项分化潜能的细胞,逐渐显示出其在治疗骨关节炎软骨病变中的优势。MSCs 在特定的信号刺激下能够成为转化为某种特化细胞从而发挥功能,MSCs还能够分泌多种酶和营养因子参与旁分泌过程,发挥抗凋亡、抗纤维化、抗氧化、抗炎、促进血管生成等作用。体外研究显示,间充质干细胞与软骨细胞在体外共培养,能够增强软骨细胞增生能力以及细胞外基质合成,并能够显著降低软骨细胞纤维化,降低软骨细胞凋亡数量。已有多项临床前期研究证实,关节腔内直接注射MSCs对骨关节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关节软骨厚度和软骨下组织修复较注射前明显改善;随访半年与随访1年相比,患者症状缓解,在注射半年时达到最高峰。IxCell  hUC-MSC-O由王金武教授、戴尅戎院士领衔的科技部重大专项课题与上海生物科技单位合作,从健康人脐带组织中分离提取的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前研究已初步证明了IxCell  hUC-MSC-O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通过了中国国家药监局CDE的相关审查,支持IxCell hUC-MSC-O用于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王金武 2021-01-14阅读量1.0万

小洞解决大问题--臀肌挛缩关...

病请描述: 30多岁的小史儿时因多病多次接受臀部肌肉注射,后来逐渐发现姿势和步态异常,下蹲时尤为明显,下蹲时双膝关节不能并拢,两腿必须分开;坐位时不能够翘"二郎腿";仰卧位时,双膝关节分开,站立时两下肢轻度外旋,双足不能完全并拢,呈"外八字",行走蹒跚,尤其快步或跑步时,则呈跳跃状,酷似舞台上那怪模怪样的"卓别林步态",自此她就心里产生了自卑心里。但很多人也没觉得是一种病,甚至去了当地一些医院也说正常。上海市同济医院关节外科孙业青一个偶然的机会,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孙业青主任告诉小史这是一种病。经孙业青教授仔细检查后,确诊其所患疾病为臀肌挛缩症,这种疾病可以进行微创手术并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随后小史住进医院进行了关节镜下微创臀肌挛缩松解手术,术后第二天,小王下地活动时发现困扰自己多年的"卓别林步态"消失了,也能够翘"二郎腿"了。手术后两周,自信满满地走出了医院。为此电视台记者专门对孙业青主任进行了采访报道。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骨科关节与运动医学副主任孙业青教授介绍说,很多患者由于对臀肌挛缩症缺乏了解,意识不到自己走路姿态不好看是患了臀肌挛缩症,没有及时就诊。小孩子如果曾肌肉注射青霉素,且不能顺利地翘二郎腿,就应该及时就医。该病症唯一的根治方法就是手术松解臀肌的挛缩带。手术技术目前已非常成熟,疗效也很确切,目前改变过去传统大手术的方法,采用半厘米的小洞解决大问题下面,我们谈一谈臀肌挛缩症的一些基本知识:臀肌挛缩症的发病原因肌肉注射最常用的部位是臀部肌肉,适宜作臀部注射的部位仅限于臀部外上方四分之一的区域,因为这个部位没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而且从解剖结构来看,此处深部的肌肉较厚,比较适宜注射用药。臀肌挛缩症是一种主要由于反复臀部注射药物所致的常见病。据国内某医院调查4248名儿童,发现因反复肌内注射所致注射性臀肌挛缩症的患儿有200名,发病率达4.7%。臀肌挛缩症的发病与针刺造成的物理性损伤、药物引起的化学性刺激,尤其是含苯甲醇溶液的药物刺激等,导致无菌性肌纤维坏死,发展为肌肉纤维化及瘢痕挛缩。臀肌挛缩症的临床表现患儿最初感到蹲、跑、跳困难,走路呈跛行。若进一步检查可发现,患儿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受限;双下肢不能完全并拢,轻度外旋;下蹲时双髋呈外展、外旋,双膝不能并拢,呈蛙式位。多数患儿臀部看上去不像正常臀部那样丰满,注射局部肌肉萎缩,皮肤凹陷,有时呈橘皮样,可触及索状囊带。臀肌挛缩症的防治要点:1、预防儿童臀肌挛缩症关键在于年轻父母对此病应高度重视。对病儿尽量减少或避免对臀部肌肉注射毒性大、刺激性强的药物,尤其是不应使用苯甲醇稀释的药物。2、注射方法和部位要正确,剂量要合理,注射速度要缓慢,尽量避免同一部位连续注射。注射后适当进行局部热敷、理疗,以利于药液的吸收,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3、一旦发现臀肌挛缩症应早期手术,彻底切除或松解挛缩的瘢痕组织,绝大部分病儿都能完全康复。总之,注射性臀肌挛缩症,是近年来发现的主要累及儿童的疾病,是小儿跛行的原因之一。如未及时治疗可能进一步损害双髋关节功能,出现骨盆倾斜和继发性脊柱侧弯等并发症,影响的正常发育。专家呼吁广大基层医务人员能和患者给予充分重视。

孙业青 2018-07-12阅读量8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