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肩关节疼痛伴随手臂抬举困难是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了解其背后可能的问题对于选择正确的治疗路径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及其特点: 1. **肩袖损伤**:肩袖是指覆盖肩关节顶部的四块主要肌肉和肌腱,当这些组织受损时,可能是因为撕裂或磨损,会导致肩部疼痛和手臂抬升困难。 2. **冻结肩(粘连性肩囊炎)**:这是一种肩关节内外层纤维组织发生粘连和增厚的疾病,会严重限制肩膀的活动范围,导致抬臂变得艰难且痛苦。 3. **钙化性肌腱炎**:肩部肌腱内部形成的钙沉积可导致疼痛和活动受限。 4. **肱二头肌肌腱炎**:位于肩关节前方的肱二头肌肌腱因过度使用、损伤或年龄相关磨损而发炎,同样会影响肩部功能。 5. **肩峰下滑囊炎**:肩峰下滑囊(位于肩胛骨上方与肩袖之间的一个小型液体填充腔隙)的炎症,会因长期摩擦而导致疼痛和活动受限。 6. **颈椎神经根受压**:颈部神经根受到压迫也可能放射至肩部和上肢,产生类似的疼痛感受和运动障碍。 7. **关节盂唇损伤**:位于肩胛骨上端的关节盂唇如果撕裂,也可能导致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 8. **肩周炎**:广泛的肩部炎症性疾病,由于慢性磨损或伤害,引起多处疼痛和僵硬。 应对肩关节疼痛和手臂抬举困难,关键在于准确诊断病因。以下是初步建议: - **休息**:避免进行加剧疼痛的活动,给肩部充分的时间恢复。 - **冰敷**:初期使用冰敷有助于减轻炎症和疼痛。 - **药物治疗**:非处方的消炎镇痛药如布洛芬可在短期内帮助缓解症状。 - **物理治疗**:专业物理治疗师设计的针对性练习有助于加强肩部肌肉,改善活动范围。 - **注射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以减轻炎症和疼痛。 - **手术干预**:当保守治疗无效,且确诊有明确解剖结构损伤(如严重的肩袖撕裂)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面对肩部疼痛和功能受限,及时就医是非常重要的,以获得恰当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专业医生会根据病史、体检和可能的影像学检查(如X光、MRI)来确认确切的病理情况,进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在康复过程中,遵守医嘱和定期复查也很关键。
慕宏杰 2025-02-07阅读量1898
病请描述:酸背痛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话题,有文献报道超过65%的人在自己的一生中有过腰背痛的烦恼,部分数据表明:腰背痛是工人因病休息的第二大类原因,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 无菌性炎症疼痛发病的重要环节是过长时间、单一姿势、过重负载或肌力平衡失调,使肌肉和筋膜等受到经常性的牵拉刺激,日积月累,在肌腱韧带等附着处便形成与急性损伤相同的病理变化(如渗出肿胀等)从而出现疼痛。所以,对这些患者的治疗,应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除了对症治疗,尽快镇痛和解除肌肉痉挛外,还需针对原发因素,消除或减少骨骼肌附着处超负荷应力,阻断组织变性痉挛的恶性循环,将轻度的组组织变性转化为正常。 治疗原则如下。 1. 控制急性炎症 ①服药镇痛:抗无菌性炎症至今尚无有效或特效的药,其根本原因在于无菌性炎症没有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衣原体等),因而缺乏新药研制的受体靶子。所以,无菌性炎症及其相关的各种疾病(如:肌肉劳损、筋膜炎、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等)一直在折磨着亿万人的健康。我们现在用的药都只是消肿镇痛的,即所谓的“治标”。 美国医学专家再度发出警示,处方镇痛药(阿片类)的滥用每年可造成1.7万人死亡,而非处方镇痛药的滥用更加严重。镇痛是为功能调节和锻炼创造条件。重点是患者做好调控锻炼。 临床常用镇痛药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非甾体抗炎止痛药: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布洛芬(芬必得、美林)、吲哚美辛(消炎痛)等,主要用于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等;这类药物过量容易引起肝毒性,严重时威胁生命。欧洲药品管理局发布的报告显示,每天用2400毫克或以上布洛芬,还会增大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老百姓常能买到的主要是就是这一类。服用非甾体抗炎止痛药时需注意,最好不要超过3天。 第二类为中枢性止痛药:如曲马多,是人工合成的非麻醉性止痛药,属于精神类药品。曲马多止痛作用比解热镇痛药强,主要用于中等程度的各种急性疼痛及手术后疼痛等。 第三类则称为麻醉性止痛药:有吗啡、哌替啶(杜冷丁)、芬太尼、布桂嗪(强痛定)等,这类药物止痛作用很强,常用于外伤性剧痛、内脏绞痛和癌症疼痛等。 ②外用制剂:外用止痛药(扶他林,吲哚美辛,双氯芬酸钠、中药制剂)主要包括贴膏剂、溶液剂、气雾剂、软膏剂以及其他剂型。 结合专业指导康复锻炼,一般3日至1周,疼痛即可好转,也可同时做痛点滑动按摩,极少疼痛严重患者需要做痛点封闭治疗。 无菌性炎症的疼痛,原发痛虽然按痛点只几个,由于疼痛可从痛点沿肌肉走行放散,水肿的“软组织”也可压迫邻近的神经小分支,产生放射性疼痛;肌痉挛也可以引起对侧肌肉的平衡补偿调节而引起它们的疲劳不适,所以如同时有几个痛点,既可导致胸、腰、背部一大片肌肉疼痛和肌肉痉挛僵硬,又会引起脊柱或相应关节的活动障碍,让患者感觉整个背部沉重发僵。由于患者的背部发凉怕风,因此国内外近几年出现有“风湿性肌痛症”的诊断,并应用激素治疗,虽然激素可暂时缓解症状,但停药后,症状照样容易复发,频繁使用激素还会产生副作用。我们不赞成这种诊断和处理办法方法,因为我们在临床上治疗大量曾经诊断为“风湿性肌痛症”的患者,只要能正确找到痛点,通过简单综合治疗方法,即可治愈。 2.针对疾病的原发因素进行调控 原发因素是某些肌群处于不均衡超负荷状态,使骨骼肌附着处继发无菌性炎症而发生疼痛。所以仅靠镇痛药和激素不能根本治愈无菌性炎症,镇痛药仅能消炎、镇痛,但不能解除粘连,不能使肌肉康复强壮,停药后容易复发,使一些患者的病症反反复复,迁延不愈。 因此,要在镇痛的同时,调整工作频率和姿势,做特定、有针对性的功能锻炼,以便加强相关肌肉的抗疲劳能力,使人体重建平衡,这才是“治本”的方法。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631
病请描述:出现肩痛时,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肩周炎”,但临床中,所有可导致肩痛的疾病中,肩周炎大约只占10%-15%,其余病因还有肩袖退行性变或撕裂,钙化性肌腱炎,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炎,肱二头肌长头腱腱鞘炎等。想弄清楚肩痛的原因,通过肌骨超声能追寻病因,肌骨超声通过动态观察,能对肩袖的完整性、连续性进行详细评估,并能观察肌肉、肌腱、韧带、神经等是否发生损伤、断裂、炎症等病理变化。 超声能观察到肩部疼痛的常见原因: (1)肩袖损伤:肩袖是包绕在肱骨头上的一组肌腱复合体的总称,像一个袖口一样包住肱骨头。当外伤导致肩袖损伤或发生退行性变时,肌腱会发生水肿和炎性病变,甚至产生撕裂,从而导致肩关节疼痛、肌力减弱以及活动受限。超声能清晰显示肩袖结构,评估损伤程度、发现细小撕裂。 (2)粘连性肩关节囊炎:又称冻结肩、五十肩,是肩关节肌肉、肌腱、韧带和关节囊等软组织发生充血水肿,形成的无菌性炎症,严重时可造成粘连。患者往往自觉关节僵硬,胳膊向后、向外旋转活动度受限,使得日常生活受到影响。超声可准确评估冻结肩患者喙肱韧带、关节囊增厚及肩袖间隙变化等,明确冻结肩的诊断。 (3)肩峰撞击综合症:肩峰下间隙减小挤压到肩峰下软组织,从而造成肩峰撞击综合征的发生。患者上举困难,肩关节疼痛,超声可动态评估肩峰下冈上肌腱的运动。 (4)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炎:肩袖急、慢性损伤,以及运动时滑囊被反复摩擦或撞击可造成滑囊内积液、囊壁增厚。超声可观察滑囊壁厚度、观察积液及滑膜增生等病变。 (5)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体力劳动者或者长期反复使用肩部发力的运动,导致肌腱的过度疲劳废用,反复在肱骨结节间沟摩擦而引起的退行性改变,腱鞘充血、水肿、粘连、纤维化、腱鞘增厚,使腱鞘的滑动功能发生障碍。主要超声表现为腱鞘增厚和(或)长头腱增粗,回声不均,及长头腱周围积液等。 (6)冈上肌腱钙化性肌腱炎:冈上肌腱退变的基础上发生钙盐沉着而形成,会出现突如其来的剧烈肩膀痛。超声可以敏感的发现钙质沉积物的存在,明确大小和位置。 (7)神经压迫:肩胛上神经、肩胛背神经是支配肩部的重要神经,神经卡压是肩部疼痛和运动障碍常见的原因之一。由于上肢的不断活动,肩胛骨的不断移位,而使切迹处神经反复受到牵拉和摩擦,导致神经损伤、炎性肿胀和卡压,从而引起的一种以颈、肩、背、腋、侧胸壁的酸痛和不适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超声能观察神经周围软组织情况,并能进行引导下定位治疗。 肌骨超声可对肩部疼痛的原因提供诊断帮助,能够让医生更加准确地了解病情,制定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检查前患者无需特殊准备、无辐射、不受体内支架的影响。
刁雪红 2024-07-08阅读量2747
病请描述:骨迁移也叫外支架骨迁移,是指利用牵张成骨,即骨折的断端在缓慢的牵张力的作用下可以形成新骨的原理,在骨头容易生长的部位打断,造成人为的断端,然后利用外支架每天缓慢牵拉,使打断的部位不断生成新骨,从而治疗由骨髓炎引起的骨缺损。 做了骨迁移后,很多患者会有一些困惑,快来看看你有吗? 做骨迁移后为啥总觉得疼,钉孔还总有脓? 骨迁移需要将迁移骨段通过外支架的固定环或夹块,沿着支架轨道缓慢牵拉到骨缺损的部位。在牵拉过程中,支架上固定骨块的细针或粗钉移动时会缓慢切割皮肤和肌肉,就会产生疼痛、伤口和渗出,属于正常现象,只要注意好伤口和钉孔的护理即可。如果有白色渗出或黄色渗出较多,或钉孔周围红肿,可以使用消炎药或抗生素,疼痛严重时也可以口服止痛药。 骨迁移后骨头没有对齐是怎么回事? 骨头在牵移过程中,由于肌肉牵拉、软组织阻挡等因素,可能会产生偏移。当骨缺损较长时,在牵移到位后偏移就比较大。迁移后出现骨头没有对齐的情况时,不用过度担忧,在最后一次断端清理植骨手术时,可以进行一些调整,保证断端的大部分对合,就可以保证骨折愈合和后期的负重了。 骨牵移快到位了,但是皮肤陷进去了怎么办? 由于骨迁移时皮肤也会跟着迁移,所以在骨迁移到位时,皮肤经常会卡在两个骨头断端中间。一般会在两端仍有1~2cm距离时进行嵌顿皮肤的外翻修整和骨断端清理术。皮肤条件较差者可能需要进行2~3次此类手术。 骨迁移后什么时候可以拆支架? 这是骨牵移患者最常问的问题。骨迁移后拆支架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新骨完全钙化变硬,这个速度平均为4~5mm/天;(2)对合端骨愈合,首先要做到带支架不扶拐正常行走,之后再经过拍片和CT检查评估确认。 骨迁移后拆了支架骨头会不会断? 拆支架前,我们一般要经过拍片和CT检查,评估新骨钙化程度和对合端愈合情况后,达到拆支架程度才拆除支架。但是,尽管经过各式评估,都有可能在轻微或轻度外力作用下发生骨折,包括新生骨骨折和对合端骨折。所以,在拆除支架前,需要达到不扶拐完全正常活动而没有任何不适;拆除支架后,要尽量避免外伤,使用充气足靴和扶拐,待骨量完全恢复后再逐渐正常活动。 骨迁移后关节僵硬是怎么回事? 骨迁移的外支架往往距离脚踝、膝盖等关节较近,患者活动时由于粗钉或细针刺激肌肉和皮肤,造成肌肉活动障碍和皮肤疼痛,以至于患者不能或不敢活动。活动减少或幅度减小后,关节就会僵硬,粘连,在拆除外支架后也不能马上恢复原来的活动幅度。有的患者经过艰苦的功能锻炼,能够基本恢复活动度;也有患者恢复不良,需要经过再次关节松解手术,并重新功能锻炼。所以,在带支架的时候就要做好功能锻炼,保持日常的关节活动度。 骨迁移后脚勾不起来了是怎么回事? 和关节僵硬类似,在外支架长时间的固定和牵移中,肌肉肌腱固定时间较长,肌腱会产生挛缩。骨头在牵移中,腱附着点也跟着移位,更加重了肌腱紧张。这些因素会造成跟腱和脚、脚趾的肌腱短缩,产生足下垂、足内翻、足趾屈曲挛缩,表现为脚尖绷直而勾不起来。为了对抗挛缩,往往需要在脚上装一个脚环,日间活动踝关节,晚间将脚踝固定在背伸90度的位置,患者白天还要多做主动或被动的脚趾伸直活动和脚踝屈曲活动,晚间用硬纸板或支具固定在支架上。如果挛缩严重,就必须做肌腱松解、肌腱转位、截骨矫形、跟腱延长等手术。 总而言之,骨髓炎骨迁移过程中出现疼痛、流脓现象是正常的,迁移后发生骨头不对齐、皮肤凹陷也是正常的,只需要遵照医嘱采取恰当处理办法即可。另外,骨迁移后一定要做好功能锻炼,以保证后期的活动能力。
文根 2023-01-31阅读量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