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胸部 > 食管下段静脉曲张 > 治疗

食管下段静脉曲张治疗

食管下段静脉曲张治疗相关内容 更多>

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病请描述: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由裘法祖院士提出,已成为我国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首选术式。杨镇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特别是通过对食管下段与胃底贲门周围血管的解剖学研究,提出了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该术式既离断了食管下段、胃底的曲张静脉,预防和治疗了大出血,同时又保留了食管旁静脉而维持了自发性门腔分流。  1、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解剖学基础——食管旁静脉和食管周围静脉        食管周围静脉属于胃左静脉的胃支。胃支沿胃小弯向幽门行走,与胃右静脉相连,并发出数支进入下段食管壁、胃底壁和胃小弯前后壁,其中向上进入下段食管壁的静脉形成食管周围静脉。        食管旁静脉是胃左静脉上行的分支,一般称食管支。食管支(食管旁静脉)起始于食管胃交界处的胃冠状静脉凸起部,距食管壁约0.5cm的距离,平行于食管向上行走。其左侧发出4~6支穿支静脉,呈垂直状进入食管壁,并与食管壁内的静脉丛相连。食管旁静脉向上穿过食管裂孔进入胸腔,与胸腔食管旁静脉相连,然后经奇静脉回流入下腔静脉。        食管周围静脉和食管旁静脉是食管下段管壁外的主要血管。食管周围静脉有多支,分布于食管壁的周围。食管旁静脉一般只有1支,距食管壁约0.5cm的距离,平行于食管上行。门静脉高压时食管旁静脉重度曲张并迂曲成团,与腹膜后和食管下端、贲门胃底区的静脉血管有广泛的交通支,形成食管旁静脉丛。 2、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合理性        食管旁静脉直接起始于胃左静脉,是连接门奇静脉的主要分支血管之一。保留胃左静脉主干以及食管旁静脉,仅离断胃左静脉的胃支和进入胃壁的分支,并离断食管旁静脉的穿支静脉,既能阻断腹腔段食管的反常血流,又可维持机体的自发性分流,降低门静脉的压力。如果不加选择地离断胃左静脉主干与食管旁静脉,就必将阻断门奇静脉间的自发性分流,使门静脉压力升高。门静脉压力过高不仅增加胃黏膜病变的发生率,同时又易促进食管胃底区域形成新的侧支血管,导致静脉曲张再度形成和曲张静脉破裂复发出血。        本术式和传统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主要区别,就在于保留胃左静脉主干以及食管旁静脉,仅离断其进入胃壁的胃支静脉和进入食管壁的穿支静脉,因而是一种选择性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门奇静脉间自发形成的分流是机体的一种代偿机制,其分流量是合理的、适量的和符合生理的,它既能维持必需的入肝血流,又适当降低门静脉的压力,从而达到动态平衡,它不同于人为的脾-肾静脉分流术或门-腔静脉分流术,故应予保留(3)。由于在断流基础上保留了机体自发性的分流,可达到分流术和断流术联合手术的目的。 3 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基本步骤        本术式大部分操作步骤同经典的非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即:①行全脾切除术,亦即离断了胃短静脉;②离断左膈下静脉;③离断胃后静脉;④切开食管贲门区的前浆膜,逐一离断食管周围静脉。不同的步骤主要是:①沿下段食管壁的右侧缘,逐一离断发自食管旁静脉、垂直进入食管壁的穿支静脉;②切开胃胰襞显露胃左静脉主干,在胃左静脉发出食管旁静脉分支的远端、靠近食管胃交界处胃小弯的胃壁侧,离断胃左静脉的胃支和伴行的胃左动脉分支,并逐一离断胃支进入下段食管壁、胃底壁和胃小弯前后壁的分支。目的是保留胃左静脉的主干以及食管旁静脉的完整,以保证部分门静脉血经胃冠状静脉→食管旁静脉→半奇静脉的分流。为了进一步增加机体的自发性分流量,在完成上述步骤后还附加大网膜覆盖后腹膜,通过肾周围和腹膜后的侧支循环,建立更广泛的门奇静脉间的交通支。此举配合食管旁静脉的自发性分流,能适量降低门静脉的压力,特别是缓解胃壁的淤血状况,可降低胃黏膜病变的发生率。        但是每1例患者各有不同,变异很多,并非都能保留食管旁静脉,如果它的主干直接进入腹腔段食管,还是应将其离断。有时食管贲门区的曲张血管形成静脉丛或静脉团,不易辨认食管旁静脉的起始端和走向,并难以离断穿支静脉,此时亦应在胃左静脉的起始部予以离断,以确保能阻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反常血流,从而控制有致命危险的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

施宝民 2015-04-24阅读量9446

食管下段静脉曲张治疗相关医生 更多>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诊治学组副组长、国家卫计委消化内镜国家质量控制中心专家、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院协会疾病与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消化病学专家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医学会消化内镜专委会主任委员。GUT杂志中文版、《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重庆医学》、《重庆医科大学学报》等杂志编委。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多项课题,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 5篇。荣获重庆市医学科技成果三等奖。对消化系统常见疑难疾病的临床研究和诊治具有较深的造诣,尤其在内镜检查及各种治疗技术、中晚期肝病的诊断治疗方面经验丰富。在重庆市率先开展无痛胃镜检查及治疗技术,开展射频消融治疗消化道出血息肉肿瘤等、贲门失弛缓症球囊扩张治疗术、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胃镜下结扎治疗术、食管癌狭窄内镜下扩张及支架治疗术等。 擅长: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结肠病变等胃肠道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及并发症的诊断治疗,食管下段静脉曲张内镜下行套扎术(EVL)、组织胶注射治疗胃底静脉曲张。
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肝癌、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结肠炎以及上消化道大出血、重症胰腺炎等急危重症的诊断治疗,尤其在原发性肝癌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先后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Ontario肿瘤研究所、多伦多总医院留学深造以及广州南方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等进修学习,在内镜、超声内镜等检查以及食管下段静脉曲张内镜下套扎术等镜下微创手术治疗方面有丰富经验,全面负责消化内科的查房、疑难疾病的诊治以及危重病人的抢救,坚持合理检查、合理施治,专科平均门诊量大,多次获得病人的锦旗和表扬信,荣获2013年度医院好医生称号。积极参加医学临床人才培养,指导青年医师、硕士、博士研究生的临床医疗工作、教学查房。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主持并完成了重庆市卫生局医学科研重点项目一项和重庆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已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10余篇发表在Cancer Letters、Oncotarget、J Cancer Res Clin等国外SCI学术期刊上,获得2015年度重庆市卫生计生委医学科技成果二等奖。

食管下段静脉曲张治疗相关医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