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头部 > 治疗

治疗

undefined治疗相关内容 更多>

桥本甲炎遇上甲状腺癌别慌!新...

病请描述:桥本甲炎遇上甲状腺癌别慌!新研究:微波消融安全有效,保住甲状腺不是梦!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的一名医生。在甲状腺疾病领域摸爬滚打了30多年,做过数不清的开放手术和微创消融(没错,这两样我都精通),也深知大家,尤其是女性朋友们,对甲状腺健康的关注和焦虑。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临床上非常常见,也让很多患者纠结的问题:如果同时有桥本甲状腺炎和甲状腺癌,还能安全地选择微创消融治疗吗?这个聊天的灵感,来源于一篇刚刚发表在《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25年6月第33卷第6期)上的重要研究(原文标题:《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治疗桥本甲状腺炎背景下甲状腺乳头状癌》,作者:李松等)。这项研究给出了非常积极和明确的答案!为什么特别关注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癌?桥本甲状腺炎很常见: 它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简单理解就是免疫系统“误伤”了自己的甲状腺),在女性中尤其高发,很多朋友可能在体检时就查出过甲状腺抗体(如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抗过氧化物酶抗体)升高,或者B超提示甲状腺“弥漫性病变”,这往往就是桥本的信号。桥本与甲状腺癌的“关联”: 多项研究都观察到,桥本甲状腺炎患者发生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最常见的甲状腺癌类型)的风险确实会有所升高。这让不少同时有桥本和甲状腺结节的朋友忧心忡忡。治疗选择的困惑: 对于符合条件(比如早期、低危)的甲状腺微小癌,微创消融(包括微波消融MWA、射频消融RFA)因其创伤小、恢复快、能保留甲状腺功能等优势,已成为重要的治疗选择。但很多桥本患者会担心:甲状腺有炎症了,做消融安全吗?效果会不会打折扣?会不会更容易复发?中日友好医院的最新研究带来了什么好消息?这项研究回顾性地分析了181例接受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MWA)治疗的早期甲状腺乳头状癌(T1N0M0期)患者。其中:研究组: 89例 合并桥本甲状腺炎 的患者。对照组: 92例 没有桥本甲状腺炎 的患者。研究人员比较了这两组患者消融后的效果和安全性,关键发现如下:技术成功率和安全性旗鼓相当!两组患者的所有病灶都 一次成功完成消融,技术成功率100%!最关心的并发症(主要是声音嘶哑)发生率:研究组2.24% vs 对照组4.34%。这个差异 没有统计学意义!而且所有出现声音嘶哑的患者都在术后1个月内自行恢复了。这说明,在有经验的医生操作下,即使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理论上周围组织可能粘连更重),通过精细的“液体隔离”技术(手术中在肿瘤周围注射生理盐水形成保护带),也能安全地进行消融,有效保护喉返神经等重要结构。长期效果(疾病进展率)不分伯仲!平均随访了约17个月后,研究组的 疾病进展率(包括局部新发病灶或淋巴结转移)是5.61%。对照组的疾病进展率是 4.34%。这个差异同样 没有统计学意义!意味着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并没有让甲状腺癌在消融后更容易复发或进展。甲状腺功能稳稳当当!两组患者在消融手术前后的甲状腺功能指标(FT3, FT4, TSH)都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这再次印证了微创消融最大优势之一——保留甲状腺功能,避免了终身服药的麻烦。这对年轻患者,尤其是育龄期女性,意义重大!小插曲(别紧张): 研究发现两组患者术后的“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水平都暂时升高了。这很可能是消融过程中少量甲状腺组织破坏,里面的物质释放到血液里导致的“反应性升高”,通常在后续随访中会逐渐回落,并且没有对甲状腺功能产生长期不良影响。这不是病情恶化,不必过分担心。吸收速度:桥本组稍慢,但终点一致!研究也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消融后的前几个月(3、6、12个月),研究组(桥本组)的肿瘤体积缩小速度(体积缩小率)确实比对照组慢一些。研究者推测原因可能是:桥本甲状腺炎的甲状腺组织本身存在慢性炎症和纤维化,吸收消融后的坏死组织会比正常甲状腺组织慢一点;或者免疫清除机制启动稍缓。但是!到了术后18个月,两组患者的肿瘤体积缩小率都达到了令人满意的100%! 这说明,虽然过程可能慢一点,但最终效果是一样的!完全吸收的比例(研究组55.05% vs 对照组58.69%)也没有显著差异。费健主任的解读与建议:这项来自中日友好医院的高质量研究,给我们临床医生和患者都打了一剂强心针!它有力地证明:对于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早期甲状腺乳头状癌(T1N0M0)患者,在严格掌握适应症并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下,超声引导微波消融(MW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其技术成功率、长期疾病控制率、并发症发生率与不合并桥本的患者相当,并且能很好地保留甲状腺功能。关键要点总结(划重点!):✅ 安全可行: 桥本甲炎不是微波消融的禁忌症!并发症风险并未增加。✅ 效果可靠: 长期疾病进展率与无桥本患者无差异。✅ 功能保留: 甲状腺功能稳定,无需终身服药(优势显著!)。🕒 吸收稍慢: 消融灶吸收速度可能比无桥本者慢一些,这是正常现象,不影响最终疗效,需要更多点耐心随访。🩺 专业评估是关键: 是否适合消融,必须由专业的甲状腺医生(比如我^_^)根据您的具体情况(癌症大小、位置、分期、淋巴结情况、桥本严重程度等)综合判断。不是所有甲状腺癌都适合消融。给桥本甲炎合并甲状腺结节/癌朋友的建议:别慌! 桥本合并甲状腺癌很常见,尤其女性。科学认识! 了解不同治疗方式(观察、消融、手术)的利弊。寻求专业评估! 找像瑞金医院这样经验丰富的甲状腺中心和有资质的医生(比如我)进行全面评估,制定最适合您个体情况的方案。如果符合消融指征,合并桥本不再是阻碍。规律随访! 无论选择何种治疗(尤其是消融后),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抗体、颈部B超至关重要,这是保障长期安全有效的基石。推荐理由:最新权威证据: 解读2025年6月刚刚发表在《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上的原创性临床研究,数据新鲜、结论可靠,直接解答了桥本患者最关心的消融疗效和安全性质疑。费健主任权威背书: 来自上海顶尖三甲医院(瑞金医院)的甲状腺外科与微创消融双栖专家,拥有30余年丰富临床经验(开放手术+微创消融),获奖无数(中华医学科技奖等),专业性和权威性毋庸置疑。科普接地气、有温度: 费主任深谙患者关切(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擅长将复杂的医学研究转化为通俗易懂、充满同理心的语言,像朋友一样为您拨开迷雾,消除焦虑。直击痛点、实用性强: 明确指出合并桥本甲炎患者选择微波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符合条件的患者提供了保留甲状腺功能的重要选择,并给出清晰实用的建议(专业评估+规律随访)。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更科学、更安心地面对“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癌”的情况。记住,您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专业医生护航,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完全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享受健康生活。有甲状腺相关问题,也欢迎来找我聊聊。守护好您的“颈部蝴蝶”,我们共同努力! 

费健 2025-07-29阅读量18

瑞金医院费健:甲状腺癌术后&...

病请描述:瑞金医院费健:甲状腺癌术后“喝药水”,吃对护好是关键!效果翻倍,满意96%!   大家好,我是费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在普外科领域工作了30多年,从大刀阔斧的外科手术到精细的微创消融都做过,也拿过一些像中华医学科技奖这样的业内认可。更让我开心的是,能通过网络和大家聊聊健康,解答了超10万次的线上咨询,看到大家越来越关注自身健康,特别是甲状腺问题,真的很欣慰!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甲状腺癌术后一个常见的治疗——碘-131治疗(很多朋友形象地叫它“喝药水”)。它对于清除残留的甲状腺组织和癌细胞非常关键,能有效降低复发风险。但不少朋友跟我反映,做完这个治疗,会有恶心、呕吐、脖子或耳朵后面肿痛、吞咽不舒服的感觉,不仅身体难受,心情也跟着变差,甚至有点害怕后续治疗了。 最近正好看到一篇发表在《航空航天医学杂志》上的研究(谭花蕊等,2025年),专门研究了碘-131治疗后如何通过科学的饮食管理和综合护理来减轻这些不适,提高生活质量。结果非常鼓舞人心!我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给大家划划重点。 研究说了啥?简单明了看效果! 研究者把58位做完甲状腺癌手术并接受碘-131治疗的患者分成两组: 对照组: 接受常规护理。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了专门的饮食管理 + 综合护理套餐。 结果对比相当明显: 不良反应大降! 观察组出现恶心呕吐、吞咽困难、颈部耳后肿痛的比例只有6.9%,而对照组高达41.4%!这差距可不是一点点。 生活质量飙升! 用专业的量表评估后发现,观察组在身体功能、整体健康状态方面的评分都更高,而那些让人难受的症状评分则显著更低。这意味着他们感觉更好,日常生活更轻松。 满意度爆棚! 观察组对护理的满意度高达96.55%,远高于对照组的72.41%。被照顾得好不好,患者心里最有数! 秘诀在哪里?饮食管理+综合护理是关键!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碘-131治疗后的恢复,光靠“常规操作”还不够。“吃对”和“护好” 能带来质的飞跃。具体怎么做?研究给出了清晰的方案,我也非常认同: 🍽️ 一、 饮食管理:吃得好,恢复快,不适少! 核心:严格低碘! 治疗期间及前后一段时间(具体遵医嘱),必须减少碘的摄入,让碘-131能更精准地被目标组织吸收。 绝对避免: 海带、紫菜、海鱼、虾、蟹、贝类等所有海产品(碘大户!)。 放心选择: 新鲜蔬菜水果、瘦肉(猪牛羊)、禽肉(鸡鸭)、淡水鱼、豆制品、牛奶(普通纯牛奶即可,无需刻意选低脂高钙等特殊类型,除非有其他医嘱)。盐建议使用无碘盐。 小贴士: 养成记录饮食的习惯,方便医生或营养师帮你调整。 营养要均衡给力: 身体修复需要原料! 优质蛋白不能少: 鸡肉、鱼肉(淡水)、豆制品是修复组织的好帮手。 维生素矿物质要足: 五颜六色的蔬菜水果是增强免疫力的法宝。 能量供应要稳: 选择糙米、全麦面包等低升糖指数(低GI)的主食,提供持久能量,避免血糖大起大落。 吃得舒服有技巧: 少吃多餐: 别一次吃太撑,减轻肠胃负担。 温和清淡: 远离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喝够水: 多喝水!帮助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放射性物质排出。 🛡️ 二、 综合护理:全方位守护,身心都舒坦! 用药指导要清晰: 何时空腹喝药?喝药后多久不能吃东西?为什么要多喝水多排尿?这些细节都关乎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如膀胱受辐射影响),护士会详细告诉你,务必严格遵守。 放射防护很重要: 治疗期间会在专门的隔离病房,有特殊设施处理放射性废水排泄物。病房会有明确标识,保护医护人员和探视家属。遵医嘱做好隔离。 难受症状有办法: 疼痛(颈部/耳后): 医生可能会开止痛药(如某些消炎药),冷敷/热敷、轻柔按摩也可能缓解。 恶心呕吐: 有专门的止吐药(如5-HT3拮抗剂)很有效,别硬扛。 吞咽困难别焦虑: 从软食、流食开始,小口慢咽。在医生指导下,可以做些简单的吞咽功能训练。 体力恢复慢慢来: 别急着剧烈运动,从短距离散步、轻松家务开始,逐渐增加活动量。保证充足睡眠是恢复的基础。 心情好才是真的好: 治疗有不适很正常,别自己憋着。和家人朋友聊聊,保持积极心态。如果感觉特别焦虑、低落,及时寻求心理支持或专业咨询。 定期复查不能忘: 治疗后要按医生安排定期检查,监测恢复情况和治疗效果,有问题早发现早处理。 费主任为什么推荐? 这项研究的结果非常有说服力!它清晰地展示了: 科学有效的护理能显著减轻治疗带来的痛苦。 谁不想舒舒服服地完成治疗呢? 能实实在在地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疗期间也能保持相对好的状态,对康复信心是巨大的鼓舞。 体现了现代医学“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不仅仅是治病,更要关注患者整体的感受和福祉。 在我的临床实践中,也非常重视对碘-131治疗患者的精细化管理和个体化指导。看到患者在精心护理下不良反应减少、恢复顺利、笑容更多,是作为医生最大的满足。瑞金医院团队也一直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最专业、最人性化的诊疗和护理服务。 给您的贴心建议: 如果您或家人即将接受或正在接受碘-131治疗,请务必和您的主治医生及护理团队充分沟通: 明确自己的低碘饮食要求和持续时间。 了解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及应对措施。 主动告知任何不适感,不要忍耐。 积极参与到康复计划中,配合护理指导。 记住,知识就是力量! 了解这些科学的方法,能帮助您更从容地面对治疗,减少恐惧,加速康复。甲状腺癌并不可怕,规范治疗加上科学细致的护理,绝大多数患者都能获得非常好的疗效和生活质量! 希望这篇科普对您有帮助!健康路上,我们一起加油! —— 费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普外科主任医师 (备注:本文核心知识要点提炼自谭花蕊等发表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5年7月第36卷第7期的研究《甲状腺癌患者碘-131治疗后的饮食管理与综合护理效果》,结合费健主任30余年临床经验及科普理念撰写。)

费健 2025-07-29阅读量11

甲状腺癌的“癌细...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的“癌细胞身份证”:BRAF检测阳性,淋巴结转移风险翻倍?(瑞金专家解读)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的医生。30多年和甲状腺疾病打交道,从开刀到微创消融,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拿过几个业内认可的奖项。但我更看重的是能通过网络,把复杂的医学知识掰开揉碎讲给大家听,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身体,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今天,咱们来聊聊甲状腺癌手术前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检查——BRAF V600E基因检测。它就像给癌细胞拍了一张“身份证”,能帮医生更精准地判断病情,尤其是淋巴结转移的风险,直接影响手术该怎么做! 最近看到发表在《中南医学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胡成等,2025年),分析了381位乳头状甲状腺癌(PTC,最常见的甲状腺癌类型)患者的数据,专门研究了BRAF V600E突变和癌细胞向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非常值得关注!结合我的临床经验,给大家解读一下。 研究核心发现:BRAF突变是风险信号灯! 这项研究发现: BRAF V600E突变很常见: 在研究的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中,超过一半(58%)检测出了这个突变。 突变阳性,转移风险显著增高: 有BRAF V600E突变的患者,中央区淋巴结发生转移的比例高达 59.7%。 没有这个突变的患者,转移率是 43.8%。 这 16个百分点 的差距,意味着突变阳性的患者癌细胞扩散到中央区淋巴结的风险明显更高! 突变阳性,往往伴随更“活跃”的肿瘤特征: 研究还发现,有BRAF V600E突变的患者更容易出现以下情况: 男性患者比例更高 (虽然总体女性患者更多,但突变阳性的男性相对更多) 肿瘤不止一个(多病灶) 肿瘤个头更大(直径 > 1 cm) 肿瘤分布在甲状腺两侧(双侧病灶) 肿瘤突破了包膜(被膜侵犯) 简单说:如果检测出BRAF V600E突变,往往提示你的甲状腺癌可能更具侵袭性,更容易发生早期、局部的扩散(淋巴结转移),并且肿瘤本身的一些特征也显示它不那么“安分”。 为什么这个发现对患者很重要?关乎手术决策! 乳头状甲状腺癌虽然整体预后很好(10年生存率很高),但癌细胞如果已经悄悄“搬家”到附近的淋巴结(尤其是中央区淋巴结),就意味着: 可能需要更彻底的手术清扫: 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传统上,对于临床检查没有发现明显淋巴结转移(cN0)的患者,是否要常规清扫中央区淋巴结(预防性清扫)一直有讨论。清扫可以更彻底地清除潜在转移灶,降低复发风险,但也可能增加手术并发症(如甲状旁腺功能损伤导致低钙、喉返神经损伤导致声音嘶哑)的风险。这项研究强有力地表明,BRAF V600E突变阳性是一个重要的风险信号!它提示医生,即使术前影像学没发现明显问题,这类患者中央区淋巴结存在“潜伏”转移灶的可能性显著增高。 帮助制定更个体化的方案: 知道了这个基因状态,医生就能更好地为你“量身定制”手术方案: 突变阳性 + 其他高风险特征(如肿瘤大、突破包膜): 医生可能会更倾向于在手术时,同期进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力求更彻底,降低未来复发的几率。 突变阴性 + 其他低风险特征(如微小癌、单灶、未突破包膜): 医生可能会更谨慎地评估,或许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广泛清扫,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对未来治疗和随访有提示: 突变阳性也提示肿瘤可能更具侵袭性,术后需要更密切的随访监测。 费主任划重点:关于BRAF V600E检测,你需要知道这些 它是什么? BRAF V600E 是人体细胞里一个特定基因(BRAF基因)上发生的一个最常见、最关键的突变位点。这个突变就像给癌细胞装了个“加速器”,让它们生长更快、更容易扩散。 怎么做? 通常在术前,通过甲状腺细针穿刺(FNA)获取的少量细胞或组织样本就可以进行检测。技术成熟,创伤很小。 谁该做? 目前指南越来越推荐,特别是对于考虑进行甲状腺半切(腺叶切除)手术、或者术前评估淋巴结状态不明确的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进行BRAF V600E检测非常有价值。它能提供传统影像学(如B超)无法提供的分子层面信息。 结果怎么看? 阳性(检测到突变): 提示肿瘤可能更具侵袭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风险较高。这是医生制定更积极手术策略(如预防性中央区清扫)的重要依据之一。但不是唯一依据! 医生会结合肿瘤大小、位置、是否突破包膜、超声结果等综合判断。 阴性(未检测到突变): 通常是个好消息,提示肿瘤相对温和,转移风险相对较低。但仍需结合其他临床病理特征综合评估。 检测的意义在于“个体化”和“精准化”: 让手术方案更贴合你肿瘤的“脾气秉性”,避免治疗不足(该清的没清)或过度治疗(不该清的清了)。 费主任为什么推荐这项研究并重视BRAF检测? 数据说话,结论扎实: 这项基于381例患者的大样本研究,用清晰的数字证实了BRAF突变与淋巴结转移风险及不良病理特征的关联,为临床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直击临床痛点: 解决了“中央区淋巴结该不该预防性清扫”这个困扰医生和患者的难题,让决策有据可依。 代表精准医疗方向: 甲状腺癌治疗正走向个体化、精准化。基因检测就像一盏探照灯,照亮了肿瘤的“内在本质”,让我们能更精准地打击它,同时尽可能保护正常组织功能。 关乎患者切身利益: 更精准的手术决策,意味着更低的复发风险,更少的手术并发症,更好的术后生活质量。这正是我们医生和患者共同追求的目标。 在瑞金医院甲状腺外科,我们非常重视对每一位甲状腺癌患者的精准评估。术前完善的检查,包括必要的基因检测(如BRAF V600E),是制定最优手术方案、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的基础。看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支持精准诊疗,并最终让患者受益,是作为医生最大的欣慰。 给您的贴心建议: 如果你或家人被诊断为乳头状甲状腺癌,并计划手术: 主动询问医生: 与你的主治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是否建议进行BRAF V600E基因检测以及这项检测对你个人治疗决策的意义。 理解检测结果: 拿到检测报告后,请医生详细解读结果的含义,以及这个结果将如何影响你的手术方案和后续治疗随访计划。 综合考量: 记住,基因检测结果是重要参考,但不是唯一决定因素。医生会结合你的具体情况(年龄、肿瘤特征、超声结果、个人意愿等)做出最适合你的综合判断。 知识就是力量!了解BRAF V600E检测的意义,能让你在治疗过程中更主动、更安心,与医生一起做出最有利于自己健康的决策。 希望这篇科普能帮你拨开迷雾,更清晰地认识甲状腺癌的精准治疗!健康路上,我们携手同行! —— 费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普外科主任医师 (备注:本文核心知识要点提炼自胡成、王佑权发表于《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25年53卷4期的研究《乳头状甲状腺癌 BRAF V600E 突变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合费健主任30余年临床经验及科普理念撰写。)  

费健 2025-07-29阅读量13

奶茶蛋糕后突发剧痛?小心胰腺...

病请描述:奶茶蛋糕后突发剧痛?小心胰腺炎!费健主任:入院首日血糖这样波动,3个月内易再入院!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费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做了三十多年的外科医生,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深知疾病预防和早期识别的重要性。平时在网上也和大家分享了不少健康知识,看到大家对健康的关注,特别是甲状腺问题,我很欣慰。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看似“小众”但非常值得关注的健康问题——急性胰腺炎,以及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预警信号:入院24小时内的血糖波动。这个发现来源于最近发表在《中华胰腺病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我觉得很有价值,分享给大家。 一、 急性胰腺炎:不只是“吃坏了”那么简单 想象一下,你身体的“消化酶工厂”——胰腺,突然“造反”了!它生产的强大消化酶没有去消化食物,反而开始“消化”胰腺自己!这就是急性胰腺炎(AP)。暴饮暴食(尤其是高脂大餐)、胆结石、酗酒是常见的诱因。它起病急,上腹部剧痛是典型症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 别小看它!虽然大部分是轻症,但约有1/4的患者可能发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死亡率高达20%-30%,非常凶险。即使度过了急性期,后续的恢复和是否会再次入院(短期预后),也是医生和患者非常关心的问题。 二、 研究新发现:血糖“坐过山车”是危险信号! 最近,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研究团队在《中华胰腺病杂志》(2025年3期)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他们追踪了416名急性胰腺炎患者,观察他们出院后3个月内的恢复情况(是否再次入院),并重点分析了患者入院后头24小时内血糖的变化情况。 研究发现了什么关键点? 比单纯高血糖更危险的是——血糖剧烈波动! 研究发现,那些在3个月内因病情反复需要再次入院的患者(预后不良组),他们在入院第一天内的血糖值像坐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波动幅度显著大于恢复顺利的患者(预后良好组)。 衡量波动的关键指标: 血糖标准差 (SDBG):简单理解就是一天内多次测血糖,这些数值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波动越大,SDBG值越高。✅ 研究结果: 预后不良组的SDBG (4.19 mmol/L) 远高于预后良好组 (1.79 mmol/L)。 最大血糖波动幅度 (LAGE):一天内最高血糖值和最低血糖值之间的差值。这个差值越大,说明血糖“蹦极”跳得越高。✅ 研究结果: 预后不良组的LAGE (5.15 mmol/L) 也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4.05 mmol/L)。 独立危险因素: 通过复杂的统计分析,研究确认了: 初始血糖高 SDBG高 (血糖波动大) LAGE高 (单次波动幅度大) 住院时间长这四项是预测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预后不良(易再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血糖波动指标(SDBG和LAGE)的预测能力甚至比初始高血糖本身还要强! 三、 为什么血糖“坐过山车”危害这么大? 看到这里,你可能要问:为什么血糖忽高忽低比一直偏高还“坏”事? 费主任来给大家解释一下背后的道理(尽量通俗!): “氧化应激”风暴: 想象一下铁生锈。血糖剧烈波动就像反复用力刮擦铁器表面,会大量产生破坏性的“自由基”(生锈的推手),引发强烈的“氧化应激”反应。这可比持续温和的高血糖造成的“生锈”速度快得多、破坏力大得多! 血管内皮遭殃: 血管内壁有一层娇嫩的“内皮细胞”,如同河床的保护层。血糖剧烈波动产生的“自由基风暴”会严重损伤这层内皮,就像河床被洪水反复冲刷破坏。 炎症火上浇油: 损伤的内皮会触发并放大炎症反应,让胰腺本身及全身的炎症更加难以控制。 微循环障碍 & 器官损伤: 血管内皮损伤加上炎症因子肆虐,会导致胰腺局部的微小血管循环不畅(微循环障碍),让胰腺组织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伤上加伤。这可能是导致胰腺炎恶化、恢复不良甚至影响其他器官的关键机制。 四、 费健主任的解读与建议:不只是胰腺炎患者要注意! 这项研究给我们,特别是临床医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预警信息: 早期预警价值: 对于急性胰腺炎患者,入院24小时内的血糖波动情况(看SDBG和LAGE),是预测短期恢复情况(3个月内是否容易再入院)的一个强有力的、早期指标。这比只看一次血糖值或平均血糖值更有意义! 临床干预新思路: 在治疗急性胰腺炎时,除了控制感染、补充液体等常规治疗,积极平稳血糖,减少血糖的剧烈波动,可能是改善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方向。目标是让血糖曲线尽量平缓,避免大起大落的“过山车”。 对普通人的警示: 虽然这项研究直接针对的是已经发生急性胰腺炎的患者,但它揭示的“血糖剧烈波动危害大”这个原理,其实对所有人,尤其是有糖尿病、糖尿病前期、或有代谢问题(如高血脂)的朋友,都有重要启示: ✅ 规律饮食很重要: 避免饥一顿饱一顿,暴饮暴食。 ✅ 选择低升糖指数(GI)食物: 让血糖上升更平缓。少吃 精制碳水(白米饭、白面包、甜点奶茶),多吃全谷物、蔬菜、优质蛋白。 ✅ 餐后适当活动: 有助于平稳餐后血糖。 ✅ 管理压力,保证睡眠: 压力和熬夜也会干扰血糖稳定。 ✅ 定期体检,关注血糖血脂: 了解自己的代谢状况。有胆结石等问题要及时处理。 总结一下关键要点: 急性胰腺炎很凶险,重症死亡率高。 入院头24小时血糖剧烈波动(SDBG高、LAGE高)是预测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预后不良(易再入院)的强有力信号,甚至比初始高血糖还重要! 血糖“坐过山车”(剧烈波动)比持续高血糖危害更大,因为它会: 引发剧烈的“氧化应激”(产生大量破坏性自由基) 严重损伤血管内皮 加剧炎症反应 导致微循环障碍和器官损伤 平稳控制血糖(避免大起大落)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 普通人也要重视血糖平稳:规律饮食、选低GI食物、餐后活动、管理压力、定期体检。 健康无小事,身体的每一个信号都值得关注。这项关于血糖波动的研究,为我们更早识别风险、更精准地干预提供了新视角。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让大家对急性胰腺炎和血糖管理有更深的认识。我是费健,关注我,了解更多靠谱的健康科普知识!如果你有甲状腺、胰腺或其他普外科相关的问题,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线上咨询请走正规平台哦)。 (文章核心依据来源:《中华胰腺病杂志》2025年25卷第3期 206-210页,《入院24 h血糖波动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分析》张云, 夏莹, 马久红, 公悦) 作者介绍与推荐理由: 作者:费健 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从医30余年,经验丰富,精通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技术 荣誉等身: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获得者 科普达人: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致力于用通俗语言传递精准医学知识 推荐理由: 费健主任不仅临床技术精湛,获奖无数,更深知预防和早期识别的重要性。他擅长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最新的权威研究(如本篇《中华胰腺病杂志》的论文),为大家提供最专业、最前沿、也最实用的健康科普和诊疗建议。关注费主任,就是为您的健康多添一份权威保障!  

费健 2025-07-29阅读量10

undefined治疗相关医生 更多>

评分:10
问诊量:63319
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颈肩腰腿痛的针灸康复治疗。
评分:10
问诊量:76085
脑出血,脑梗死及后遗症的康复治疗
评分:10
问诊量:144
糖尿病、糖尿病足等相关神经、血管慢性并发症及酮症、低血糖等急性并发症的治疗。
评分:10
问诊量:210
内科,肿瘤科常见疾病。

undefined治疗相关医院 更多>

湖南省肿瘤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15.1万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505.0万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137.0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126.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