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在皮肤科门诊中,患者常常因皮肤上出现的各种颜色斑点而焦虑,尤其是色素痣的鉴别和治疗问题备受关注。作为商丘市第五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邓娟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许多人对色素痣的认知存在误区,甚至因盲目治疗导致病情加重。本文结合邓娟主任的临床经验,系统解析色素痣的科学知识,帮助大众正确应对皮肤问题。 一、色素痣的多样性:颜色和形态的“迷惑性” 色素痣是由黑色素细胞聚集形成的良性皮肤病变,但其颜色并不局限于黑色或褐色。邓娟主任指出:“色素痣可能呈现蓝色、红色甚至肤色,不同颜色对应不同的病理类型。”例如: - 黑色素痣:常见于表皮或真皮交界处,颜色深且边界清晰; - 蓝痣:因黑色素沉积于真皮深层,呈现青灰色; - 太田痣:多发于面部,呈青褐色斑片; - 晕痣:中央为深色痣体,周围环绕色素减退环。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恶性黑色素瘤早期可能伪装为普通色素痣,若短期内颜色不均、边界模糊或体积增大,需及时就医。邓娟主任曾接诊一位患者,误将不规则红色斑块当作“普通胎记”,经皮肤镜检查确诊为早期基底细胞癌,通过手术成功干预。 二、治疗误区:激光并非“万能钥匙” “许多患者认为激光可以解决所有色素问题,这是最大的误区。”邓娟主任强调。临床中常见两类错误案例: 1. 误将皮内痣当色斑:一位年轻女性自行使用激光祛除“褐色斑点”,结果刺激痣细胞异常增生,导致瘢痕形成; 2. 忽视交界痣风险:某患者颈部的黑色斑疹被误诊为黄褐斑,激光治疗后反而加速了潜在恶性病变的进展。 邓娟主任团队的研究数据显示,约30%的色素性皮损需通过皮肤镜或病理检查才能明确性质。以下情况需谨慎选择激光治疗: 1.痣体表面凹凸不平或伴有毛发; 2.位于足底、手掌等易摩擦部位的交界痣; 3.存在瘙痒、破溃等异常症状的病灶。 三、饮食与色斑:陈醋、酱油的“冤案” “每天都有患者问我:吃酱油会不会让痣变黑?”邓娟主任坦言,这是皮肤科门诊最常见的伪命题。从科学角度而言: 1. 黑色素代谢与饮食无关:色斑颜色由黑色素细胞数量和分布决定,酱油中的色素经消化道分解后不会进入皮肤; 2. 光敏性食物更需警惕:芹菜、柑橘类等含呋喃香豆素的食物可能增加光敏反应风险,但需结合紫外线暴露才会影响皮肤; 3. 真正的色斑“催化剂”:紫外线、激素变化(如妊娠、口服避孕药)、慢性炎症(如痤疮)才是需要重点防控的因素。 四、科学管理三步走:早筛、慎治、勤防护 五、基于多年临床实践,邓娟主任提出色素痣管理的核心策略: 1. 定期自检:采用“ABCDE法则”(不对称、边界不清、颜色不均、直径>6mm、进展变化)监测异常; 2. 专业评估:通过皮肤镜、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等无创技术明确性质; 3. 分层治疗: 1.稳定的小型色素痣可观察随访; 2.影响美观的皮内痣建议手术切除; 3.黄褐斑等色素沉着首选药物或光子嫩肤。 对于已接受治疗的患者,邓主任特别提醒需加强术后防晒,避免使用不明成分的祛斑产品。她曾接诊一位老年患者,术后因迷信“草药敷贴”导致接触性皮炎,色素沉着反而加重。 作为商丘地区皮肤病诊疗的权威专家,邓娟主任始终倡导“理性看待皮肤斑点”。色素痣的管理需要个体化方案,既不能过度恐慌,也不可盲目处理。通过科学认知和规范诊疗,才能真正守护皮肤健康。
邓娟 2025-03-06阅读量1065
病请描述: 草莓状血管瘤,又称之为红色胎记,是皮肤或深层组织的良性血管病变。这种血管瘤的出现虽然多为偶然,但其背后的原因往往牵涉到环境因素、外伤因素以及遗传因素三大主要因素。下面我们将分别就这三大类原因进行详细解释。 1、环境因素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空气、水源和土壤的污染,都可能成为草莓状血管瘤的诱因。这些污染物通过呼吸、饮食等途径进入人体,对血管的正常发育和功能产生影响,从而引发血管瘤的形成。此外,现代人的饮食习惯也是影响血管健康的重要因素。过多的油腻食物、高糖高盐食品以及含有大量添加剂的食品,都可能对血管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2、外伤因素 虽然草莓状血管瘤并非由明显的外伤直接导致,但外伤确实可能是其发展的触发因素。虽然这样的案例并不多见,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受到外部物理冲击或撞击后,可能引起局部血管的异常增生,从而导致血管瘤的出现。因此,在生活中应注意避免意外的伤害,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皮肤健康。 3、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草莓状血管瘤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家族中有成员患有此类疾病,那么其后代患病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这主要是因为遗传基因中存在显性基因的异常表达,使得下一代在出生时就可能携带这种异常的基因。因此,在准备怀孕前,应做好相关的遗传咨询和准备工作,了解家族病史,避免将疾病遗传给下一代。 要预防草莓状血管瘤的发生,首先需要从改善生活环境开始。减少环境污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避免过多摄入有害物质。其次,要避免意外伤害,保护好皮肤免受外部冲击。对于有家族病史的人群,更应重视遗传咨询和孕前准备工作。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虽然草莓状血管瘤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良性的,不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预防和治疗血管瘤的重要措施。 以上就是关于草莓状血管瘤发病原因的科普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邓娟 2025-01-14阅读量1079
病请描述: 血管瘤是对婴幼儿危害较大的一种胎记,它生长快,可压迫周围正常组织,严重影响组织功能。所以,很多准妈妈准爸爸担心,生怕自己的孩子也会长血管瘤,于是就想知道,宝宝血管瘤应该如何预防。 那么,如何预防婴儿血管瘤呢?商丘市第五人民医院邓娟皮肤科主任,今天就告诉您,如何避免宝宝长有血管瘤。 邓娟主任提醒:准妈妈们,为了预防婴儿血管瘤,生活中务必做好以下三件事: 1. 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妊娠期的女性尤其需要注意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因为这些不良习惯可能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增加血管瘤的风险。准妈妈们要确保充足的休息,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为宝宝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 避免碰撞:在怀孕期间,准妈妈需要特别注意避免腹部受到撞击。任何意外的碰撞都可能导致胚胎发生异常,进而引发血管瘤。因此,日常生活中要尽量避免剧烈运动和高风险活动,确保腹部的安全。 3. 合理的饮食:妊娠期女性应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注重营养的均衡摄入。可以适量食用粗粮,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以补充所需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同时,要多喝水,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尽量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可能对宝宝的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如果宝宝不幸出现了血管瘤,家长们也不必过于焦虑。邓娟主任建议: 首先,及时就医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找到专业的医生,进行全面的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了解血管瘤的具体情况,包括它的位置、大小、生长速度以及可能对孩子的身体造成的影响。通过科学的诊断,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情,为接下来的治疗制定合理的计划。 接下来,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各种治疗方案的优缺点,以及可能的治疗效果。在选择治疗方法时,既要考虑疗效,也要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心理承受能力。 最后,定期复查,密切关注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邓娟 2025-01-12阅读量1624
病请描述: 这种血管瘤通常呈现为红色的点状或片状,位于舌尖表面,有时与舌头表面相平,有时则稍高。当宝宝哭闹或张嘴时,这些红点或红斑更容易被家长发现。邓娟主任强调,对于小面积且没有增长的舌头毛细血管瘤,家长可以采取暂时观察的态度,等待其自然消退。然而,如果瘤体面积较大,并且仍在继续增长,那么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以防止可能的并发症。 血管瘤发展示意图 面对宝宝舌头上的血管瘤,家长的心情无疑是焦虑和紧张的,但在这关键的时刻,保持冷静显得尤为重要。邓娟主任建议,一旦发现宝宝舌头上出现红点、红斑或胎记,家长应立即带孩子前往医院就诊,不要寄希望于这些红斑会自行消退。专业的医生会通过详细的检查,评估血管瘤的性质和大小,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早期诊断和治疗不仅能够有效控制血管瘤的发展,还能减少对宝宝日常生活的影响。 邓娟主任还提醒家长们,虽然大多数舌部血管瘤是良性的,但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宝宝在进食、说话甚至呼吸时出现困难。因此,及时就医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家长在观察宝宝的过程中,应注意记录血管瘤的变化情况,如颜色、大小、形状等,这些信息对于医生的诊断和治疗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治疗过程中,家长的积极配合至关重要。无论是药物治疗、激光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都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同时,家长还应关注宝宝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避免刺激性食物。 通过科学的治疗和细心的护理,宝宝的健康将得到有效的保障。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爱与坚持是最强大的力量。愿每一个宝宝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愿每一个家庭都能度过这段特殊的时光,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邓娟 2024-12-20阅读量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