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江苏盐城阜宁)王长杰医生 子宫腺肌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子宫内膜组织异位到子宫肌层,导致月经不规律、痛经和不孕等症状。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然而,近日二位子宫腺肌症患者的经历却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二位患者的子宫大小分别为5.9*6.2*4.5和6.8*6.5*6.2厘米,临床症状并不严重,整个属于较为轻微的情况。然而,分别在当地三甲医院就诊时,临床医生竟然建议她们使用高级激素针剂进行治疗。这种针剂每个月需要注射一次,每次费用高达1500元人民币,总共需要注射六次。况且,注射六次后,病情复发率有着极高的比例。 这一治疗方案引起了长期探讨中西药保守治疗方案的专业临床医生和患者的质疑。是否有要在子宫增大只是轻微的情况下,直接提倡向患者推荐使用这高级激素针剂?还是建议患者先用其它的中西药口服药物来尝试,如果实在无法控制或改善病情的情况下,方才向患者推荐该类高级激素针剂?还有就是即使子宫增大严重的情况下,使用注射六次这类高级激素针剂后,是否考虑建议患者继续口服小剂量的激素药物来维持效果? 从治疗原则上看,对于子宫腺肌症的治疗应当遵循由简到繁、由轻到重的原则。对于如此轻微的病例,通常应先采用普通药物进行治疗,如中医中药汤剂、口服避孕药、非甾体抗炎药等,以缓解症状和控制病情发展。如果这些方法无效,再考虑使用更为复杂和昂贵的治疗方法。 高级激素针剂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有效缓解症状,但其高昂的费用和潜在的副作用也使得其适用范围相对有限。对于经济条件一般的患者来说,这样的治疗方案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此外,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可能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如骨质疏松、体重增加等,因此在使用时需谨慎权衡利弊。 从伦理和医德的角度来看,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当充分考虑患者的实际需求和经济状况,而不是盲目追求高利润的治疗手段。医疗行为应当以患者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而非单纯追求经济效益。 这位子宫腺肌症患者的治疗经历确实令人痛惜。希望广大医务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加注重人性化服务,合理制定治疗方案,切实维护患者的权益和健康。同时,也希望患者在就医过程中能够多加了解相关知识,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 子宫腺肌症的基本知识 子宫腺肌症是一种慢性疾病,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子宫内膜损伤、免疫系统异常等因素有关。该病的主要症状包括月经不规律、经量增多、痛经、夫妻生活时疼痛和不孕等。由于症状多样且易与其他妇科疾病混淆,因此诊断较为困难,通常需要通过超声、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来确诊。 治疗原则与方法 对于子宫腺肌症的治疗,作为对这个病的探讨已经二十余年的王长杰医生,曾经撰写过不少这类文章来向患者建议,有不少患者却没有去查阅,这不能不说是很遗憾。所以,在本篇文章中,再一次阐述一下。一般情况下,通常遵循以下原则: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症状严重程度、生育要求等,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由简到繁:从简单的治疗方法开始,如药物治疗,若效果不佳再考虑更复杂的治疗手段。 综合治疗:结合多种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疗效。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 药物治疗:如先考虑短期尝试中医中药方案,不能很好改善病情时,再考虑配合或单纯口服避孕药、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孕激素等,主要用于缓解症状和控制病情发展。 手术治疗:如子宫全切除术、病灶挖除术(又称u型手术)、子宫动脉栓塞术(UAE)等,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的患者。 保守治疗:如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冷冻消融、安置曼月乐环等,适用于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 高级激素针剂的争议 高级激素针剂在某些情况下确实可以有效缓解子宫腺肌症的症状,但其高昂的费用和潜在的副作用也使得其适用范围相对有限。激素类药物的长期使用可能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如骨质疏松、体重增加、情绪波动等。因此,在使用时需谨慎权衡利弊。 错误的治疗方案 回到本文章开头二位患者的经历,她们的子宫大小分别仅为5.9*6.2*4.5和6.8*6.5*6.2厘米,属于病情轻微的情况。对于这些的病例,王长杰医生通常应先采用普通药物进行治疗,如中药尝试中药奇方汤剂一个周期22天配合7天止痛中药汤剂,经量较多则在经期间服用4天止血中药汤剂,这些专业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中药汤剂,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临床症状。如果一个周期不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则考虑配合或单纯口服西药避孕药、非甾体抗炎药等,以缓解症状和控制病情发展。如果这些方法无效,再考虑使用更为复杂和昂贵的治疗方法。 然而,临床医生却直接建议她们使用高级激素针剂,这一决策显然不符合常规的治疗原则。首先,这种治疗方案忽略了个体化治疗的原则,没有考虑到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其次,高级激素针剂的高昂费用和潜在副作用也未被充分评估和告知。最后,这种做法可能反映了某些医疗机构在追求经济效益时忽视了患者的最大利益。 医疗伦理与责任 医疗行为应当以患者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而非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当充分考虑患者的实际需求和经济状况,而不是盲目追求高利润的治疗手段。医疗伦理和医德是医疗服务的核心,任何偏离这一核心的行为都应当受到谴责和纠正。 患者的权利与选择 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应当有权了解自己的病情和各种治疗方案的优缺点,从而做出明智的选择。为此,探讨中西药保守治疗子宫腺肌症治疗方案十几年的的王长杰医生,因此要建议患者应当多了解相关知识,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同时,医疗机构和医生也应当履行告知义务,确保患者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做出决策。在就诊前,一定先详细了解子宫腺肌症的一般治疗方案和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再去听听专业治疗这个病的临床医生意见,然后再回家和家人商量后,再做选择。无法找到有关就诊指南和治疗建议的,则可以直接点击后面的这个标题,进入参阅:《二十余年的临床总结:子宫腺肌症求诊指南和治疗建议》。 附:高级激素针剂类 ,主要有以下常见药物针剂: 目前国内临床上常用的高级激素针剂有:商品名:达非林(化学名:注射用醋酸曲普瑞林),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商品名:达必佳(化学名:醋酸曲普瑞林注射液),戈那瑞林(中文别名:黄体激素释放激素),商品名:诺雷得(化学名:醋酸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其中,使用频率最多的有两个——达非林和诺雷德,它们的原理是通过激素治疗,缓解痛经,达到暂时闭经的目的。 口服激素药物,国内以下常见药物: 地诺孕素片(商品名:唯散宁片)、达那唑胶囊、孕三烯酮胶囊(商品名:内美通)、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普通的避孕药)、米非司酮片等。 上述高级激素针剂及口服的激素类药物,这些药物都是暂时缓解症状,控制病情,一但停药一段时间,病灶及临床症状绝大多数都会不同程度逐渐恢复原状 。 结语 从这二位子宫腺肌症患者的治疗经历确实令人痛惜。希望广大医务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加注重人性化服务,合理制定治疗方案,切实维护患者的权益和健康。同时,也希望患者在就医过程中能够多加了解相关知识,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只有在医患双方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医疗服务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最后,再一次感谢审核员及网管们的辛勤劳动和付出! 作者简介:王长杰医生,江苏省阜宁县人,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三十余年,专业探讨气血不足、痛经、子宫腺肌症等领域长达二十余年。二个中药配方曾获得中药发明专利证书,二个中药配方被列为省级首批保护项目之一。在此期间,撰写了二百余篇原创网络文章,并制作近百个关于这些方面的医学小视频。王长杰医生入驻平台,将继续撰写并发表探讨这些方面的原创文章。
子宫腺肌症知识宝库 2024-12-08阅读量1546
病请描述: 8月22日下午,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大讲堂第十七期(2024年第十期)顺利开讲。学术副院长、4A脑血管病一科主任席刚明教授、10F综合内科主任许培培分别就“脑血管病的形态学及介入治疗策略”与“刨根问底——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两个主题进行了精彩讲解。周克祥副院长出席讲座,医院临床科室主任、医护骨干近百人在线上线下踊跃参与。本次大讲堂由周克祥副院长主持。 ▲ 许培培主任正在讲课 呼吸困难是主观感觉和客观征象的综合表现。主观表述包括“气短、气促、气不够用、喘、胸闷”等;客观表现为呼吸动度改变,严重时可出现张口呼吸、三凹征、端坐呼吸、发绀等,且常有呼吸频率、节律、深度改变。 根据病因、规律、特征,呼吸困难有不同的分类:肺源性、心源性、贫血性、中枢性、中毒性、精神性;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困难;吸气性的呼吸困难,呼气性的呼吸困难、混合性呼吸困难;急性呼吸困难、间歇发作呼吸困难、慢性呼吸困难;“功能性呼吸困难”。发病机制主要有:呼吸力学的改变,化学感受器反射,心理情感因素(功能性呼吸困难),呼吸肌功能障碍。 开场,许培培主任详细介绍了哮喘、慢阻肺、肺栓塞、气胸、心包填塞、重度贫血呼吸困难等十一个案例,让大家对不同原因导致的呼吸困难有了初步认识。随后,她继续从定义、分类、发病机制、病因四个方面,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深入浅出,系统地介绍了呼吸困难,让人获益匪浅。 最后,许培培主任指出,呼吸困难是病因及机制非常复杂的症状,是呼吸危重症科及几乎所有学科都较为常见且重要的临床征象,需要以认真、细致、全面、缜密的思路,“刨根问底”的科学精神和态度,深究每一条线索,才能尽可能解疑每一个呼吸困难患者的病因。 ▲ 席刚明教授正在讲课 当天,席刚明教授团队从早上8点半开始,就奋战在手术室,连续做了4台高难度介入手术,一直到下午4点半,刚下手术台,他还来不及换衣服就风尘仆仆赶来为大家授课。 席刚明教授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对脑血管病临床特征,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外周血管病介入治疗等方面进行精彩讲解。 脑血管病,主要分为十三大类疾病。第一领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包括颈内动脉系统的TIA,以及椎-基底动脉系统TIA;还有就是脑梗死。脑梗死也分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以及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根据血管部位不同脑梗死临床表现,治疗也不同。 第二领域: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以及其它,如硬膜下硬膜外的出血。第三领域:没有脑梗死的头颈部动脉狭窄、硬化、闭塞。第四领域:脑动脉炎、高血压脑病,还有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在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策略上,席刚明教授主要介绍了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颅外段动脉狭窄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狭窄介入治疗;急性闭塞开通术;慢性闭塞开通术。 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各类动脉瘤;支架辅助/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各类动脉瘤;脑膜中动脉栓塞术治疗急性硬膜下出血;脑动静脉畸形(AVM)栓塞术;脑动静脉瘘(DAVF)栓塞术。 外周血管病介入治疗:肾动脉狭窄球囊扩张 + 支架植入术;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取出术;腹主动脉瘤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下肢动脉狭窄球囊扩张 + 支架植入术;脑肿瘤术前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术。 血流导向装置(密网支架)一次性成功治疗颅内同一部位的多发动脉瘤,行球囊扩张成形术+支架置入术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顺利开通,打通“生命通道”……诸多精彩案例,展示了席刚明教授团队高超的手术技巧。 自2003年以来,经席教授双手开展的脑血管介入诊疗病例己经超过万例。多年来,席刚明教授不仅救治了上万例患者,也培养了几十名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医生,这些医生分布在全国各地,造福全国各地的患者。 ▲ 周克祥副院长讲话 “两位专家的精彩演讲干货满满,听后让人受益匪浅!”一个多小时的大讲堂,搭建起了一个学术氛围相当浓厚的交流平台,全院各临床科室负责人带头,年轻骨干医生在忙碌的工作中挤出时间,积极投身参与,这让周克祥副院长特别感慨。 大讲堂是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323学科建设计划(3.0版)”发展方向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各期专家骨干将多年从业经验中总结的特色技术和前沿动态进行分享讲解,促进医院内部的学术交流和知识经验分享;激励全体员工在学科建设方面勇于探索、积极创新,打造学院型医院;不断提升各临床科室诊疗服务能力,持续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和医疗质量。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08-28阅读量1624
病请描述:肝硬化脾大脾功能亢进,表现为脾脏增大和血细胞减少,以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最为常见。白细胞减少会导致抵抗力下降,增加感染风险,比如容易感冒、肺炎等。血小板减少导致凝血功能变差,增加出血风险,常见为牙龈出血、鼻出血等,严重者可导致颅内出血、内脏出血等。 脾功能亢进亦因门静脉高压所致,因为肝硬化导致门静脉血入肝困难,压力增高,而脾脏的血液经门静脉回流入肝,门静脉高压导致脾脏的血液回流障碍,脾脏逐渐淤血肿大。正常的脾脏只吞噬衰老的血细胞,但肿大的脾脏功能变强,同时吞噬正常的血细胞如白细胞和血小板,表现为血细胞减少。 如果血细胞减少的不严重,可使用普萘洛尔或卡维地洛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而缓解脾大脾亢。如果白细胞降至2*109/L以下,或者血小板降至50*109/L以下(约为正常的一半儿甚至更低),可能引起严重后果,需要外科干预。 常见的有2种处理办法,第一种是腹腔镜下脾切除术,优点是微创,彻底,一次解决问题,脾亢不会复发。缺点是需行全麻手术,存在手术常见的风险。第二种是介入脾动脉栓塞,优点是微创,局麻,风险较外科手术稍低,但有些并发症也很难处理,譬如脾脓肿等。最主要的是脾栓塞效果有限,短时间可使血细胞回升,但极易复发,约半年一年左右会回落到术前水平,因为脾脏无法彻底栓塞。 肝硬化并发症属于肝硬化很严重、失代偿的表现,根治需行肝移植,但风险最大,代价也最大。 肝硬化的治疗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还包括针对病因和肝癌的筛查。 每个患者均有特殊性,具体治疗方式和风险请咨询专科医生。 欢迎转发给有需要的亲人朋友。
孙平 2024-06-17阅读量2058
病请描述: 卵圆孔是胎儿发育所必需的一条生命通道,出生后大多数人原发隔、继发隔相互贴近、粘连、融合形成永久性房间隔(红色箭头所指处)。 若3岁以上卵圆孔未完全融合,遗留裂隙样通道,称为卵圆孔未闭(PFO)。人群患病率20%-34%。对于诊断为PFO并经过仔细评估后未发现其他病因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导管PFO封堵术可降低卒中复发风险。 临床上常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试验筛查卵圆孔未闭及判断右向左分流等级。诊断依靠经胸/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白色箭头所指处),超声声学造影可发现潜在的卵圆孔未闭(黄色箭头所指处)。 解剖学特征 卵圆孔未闭相关脑卒中。可能机制是反常性栓塞。 反常性栓塞是源自静脉系统的血栓通过心、肺水平的分流,进入左心系统导致体循环栓塞的临床现象,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胃肠缺血、肾梗死、外周动脉栓塞等。 药物治疗预防PFO相关卒中。抗凝药并不优于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推荐抗凝或抗血小板二级预防。 对经神经病学专家会诊后诊断为卵圆孔未闭相关卒中患者的临床处理策略建议如下。(1)16~60岁卵圆孔未闭相关卒中患者,建议行卵圆孔未闭封堵,而不是仅单纯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2)60岁以上卵圆孔未闭相关卒中患者,建议行卵圆孔未闭封堵,而不是仅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但需要术前评估卵圆孔未闭封堵术的获益与介入相关操作的风险。(3)16岁以下卵圆孔未闭相关卒中患者,术前必须由包括神经病学专家在内的多学科协作团队讨论,详细评估卵圆孔未闭封堵术的获益与介入相关操作的风险,鉴于生理性原因等复杂情况,原则上不建议(或不要)对婴幼儿和儿童患者实施封堵。(4)具有以下合并症的卵圆孔未闭相关卒中患者,需要术前评估卵圆孔未闭封堵术的获益与介入相关操作的风险:①合并易栓症的卵圆孔未闭相关卒中患者,建议在终生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行卵圆孔未闭封堵,而不是单独抗凝/抗血小板治疗;②有深静脉血栓病史需要终生抗凝治疗的卵圆孔未闭相关卒中患者,建议行卵圆孔未闭封堵及终生抗凝治疗,而不是仅终生抗凝治疗;③有肺栓塞病史且需要终生抗凝治疗的卵圆孔未闭相关卒中患者,建议行卵圆孔未闭封堵及终生抗凝治疗,而不是仅终生抗凝治疗。 经导管封堵PFO预防PFO相关卒中。 经导管封堵PFO的适应证:年龄16-60岁,血栓栓塞性脑梗死伴PFO,未发现其它卒中的发病机制,PFO伴房间隔膨出瘤,或中-大量右向左分流,或缺损>2mm,建议经导管封堵PFO。 术后局部压迫4-6小时,常规肝素抗凝48小时。口服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1个月,之后口服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5个月。 房间隔封堵术基本流程如下: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
蒋伟 2024-04-26阅读量1.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