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毛发移植技术已成为治疗秃发和体毛缺失的有效手段,随着技术的进步,其应用范围和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然而,毛发移植是一项复杂的外科手术,涉及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要求。《毛发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为从业者提供了系统化的指导,本文将对其进行全面解读,帮助医疗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规范。 文 | 刘驰 适应证 毛发移植手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是临床决策的核心部分。根据共识,适应证包括但不限于: 01 雄激素性秃发(AGA) 这是最常见的秃发类型,通常表现为男性前额和头顶部位的逐渐脱发,以及女性头顶部头发的稀疏。毛发移植在这一适应证中应用广泛,效果显著。 02 非活动期瘢痕性秃发 瘢痕性脱发通常由于外伤、手术或放射治疗等原因导致毛囊永久损伤。毛发移植可以在瘢痕区重新分布毛发,从而恢复外观。 03 体毛缺失 包括眉毛、睫毛、阴毛、胸毛、胡须等部位的毛发缺失,这些部位的毛发修复需要高度的技术精度和美学考虑。 04 稳定期白癜风及面部轮廓的毛发修饰 在一些特定的皮肤病如稳定期白癜风中,毛发移植可以用于遮盖色素缺失区域,改善患者的外观。 禁忌症 01 严重精神及心理疾病 对于存在精神障碍的患者,手术可能无法达到其不切实际的期望,且术后可能出现心理问题,故应避免手术。 02 免疫相关性秃发的活动期 如斑秃处于活动期,手术可能引发新发的脱发,故不宜进行移植手术。 03 头皮软组织感染 手术创口可能加重感染,影响愈合效果,因此在感染消除前不应进行手术。 04 患有威胁生命的重大疾病者 如心脑血管疾病、未控制的糖尿病等,手术风险较大,不建议实施毛发移植手术。 手术方法与技术选择 毛发移植手术主要包括两种技术:FUT(毛囊单位头皮条切取技术)和FUE(毛囊单位提取技术)。每种技术有其独特的操作方式和适用情况。 01 FUT技术 FUT技术是通过切取后枕部的头皮条,在显微镜下将其分离为单个毛囊单位,随后移植到秃发区域。这一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获取较多数量的毛囊单位,并且通常适用于大面积的秃发修复。然而,其缺点是可能会留下线性瘢痕,因此术后需进行合理的护理和隐蔽处理。 02 FUE技术 FUE技术是直接从供区提取单个毛囊单位,再将其移植到目标区域。其操作精细,避免了线性瘢痕的形成,因此更受患者青睐。然而,由于提取过程较为复杂,所需的手术时间可能更长,且每次获取的毛囊数量有限,适合于小面积或分批次的移植。 术前准备与评估 01 心理准备 患者需充分了解手术的过程及术后可能经历的疼痛和漫长的恢复期。医生应在术前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帮助患者建立合理的期望。 02 术前检查 包括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血糖、肝炎病毒及艾滋病、梅毒筛查、心电图等,以确保患者的身体状况适合手术。 03 术前设计 遵循美学原则设计发际线和移植区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性别、年龄、面部轮廓、秃发严重程度、预期目标以及经济承受能力。设计发际线时需遵循“宁高勿低”的原则,避免过低的发际线造成不自然的效果。前发际线设计中应注意不规则设计,以保持自然美感。 手术操作规范 01 麻醉 主要采用局部浸润麻醉和肿胀麻醉,必要时配合神经阻滞麻醉或基础麻醉。麻醉的精准操作能有效降低术中疼痛,改善患者体验。 02 毛囊单位的获取 FUT技术:在供区切取头皮条时,需注意头发的角度与方向,刀刃方向应与毛发生长方向平行,以减少毛囊损伤。手术结束后,供区切口通常采用隐蔽式缝合技术,推荐在切口上、下缘注射肉毒毒素,以减少切口张力,优化瘢痕愈合。 FUE技术:使用直径为0.6~1.2 mm的提取针头提取毛囊单位,提取时避免连续提取相邻的毛囊单位,并根据毛发生长的方向及时调整,以降低离断率。 03 毛囊单位的制备 毛囊单位的制备需在低温、湿润的环境下进行,常规采用冰碗保持2-8°C的低温状态。每个毛囊单位移植体需精确计数,确保有足够的皮下脂肪和完整的毛囊结构。 04 受区打孔与移植体植入 根据毛囊单位移植体的粗细及受区情况,选用宽度为0.5~1.5 mm的打孔工具,孔洞深度与移植毛囊单位长度一致,通常为4-6 mm。移植体植入时需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毛乳头,并防止移植体脱水。前发际线区、眉毛、睫毛等部位的移植通常选择单根毛发的毛囊单位,其余区域则以含2-4根毛发的毛囊单位为主。 术后管理与护理 01 术后护理 术后应适度加压包扎,次日即可开始轻柔清洗供区和受区。FUT术后的缝线通常在7-12天内拆除。 02 药物治疗 对于雄激素性秃发的患者,术后推荐口服非那雄胺以维持原有头发,并减缓脱发进程。同时,外用米诺地尔及激光生发帽也有助于提高毛囊单位的存活率。 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医学并发症和美容并发症。医生需对每一种情况都有详细了解并能及时处理。 01 医学并发症 瘢痕形成:特别是在FUT手术后较为常见。无张力缝合是减轻瘢痕的最有效方法,术后若发生瘢痕增生,可通过类固醇注射等方法治疗。 毛囊炎:指毛囊的炎性反应,发生率为1.1%~20.0%,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严重性。治疗方法包括热敷、局部使用抗生素软膏、切开排脓及系统抗生素治疗。 感觉减退或过敏:通常发生在头顶部和头皮中央区域,特别是FUT术后。感觉通常在术后3-6个月内逐渐恢复,但也有少数患者可能持续至术后18个月。 少见并发症:包括切口坏死、动静脉瘘、感染、出血等,需谨慎处理。 02 美容并发症 不自然的外观:移植毛发的分布、形态、方向或毛发周围的表皮异常可能导致外观不自然。严重情况下,可通过再次植发覆盖或FUE部分提取、激光脱毛等方法改善。 毛发密度低:可能由于患者的不切实际的期望或移植物分配不合理造成。术前充分沟通和合理的设计分布是预防此类问题的关键。同时,熟练的操作与团队配合,以及非手术方式的联合治疗,都能有效提高毛囊单位的存活率。 其他美容并发症:如术后暂时性休止期脱发等,也需及时跟进处理。 毛发移植技术的应用为许多秃发患者带来了福音,但其复杂性和技术要求也不可小觑。医务人员在实施毛发移植手术时,需严格遵循《毛发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指导,从患者的术前评估、手术设计到术后护理,每一步都需要精确执行。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 引用文献: [1]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毛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毛发移植学组. 毛发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17,33(1):1-3. DOI:10.3760/cma.j.issn.1009-4598.2017.01.001.
刘驰 2024-08-30阅读量1834
病请描述:太长不看版:什么情况属于月经异常,需要尽快看妇科:1.任何情况下连续出血超过7天;2.绝经1年以上再次出血;3.非经期出血;4.月经周期无规律可循(包括周期小于21天或大于35天);5.两个月以上不来月经;6.月经量大导致贫血。 病例一: 33岁的小莉拿着自己的病理报告,大颗大颗的泪滴顺着胖胖的脸颊滚了下来。报告上赫然写着“子宫腔内容物,未分化癌”。 小莉从青春期开始,月经就没有正常过,有时候半年多来一次,有时候一来就是一个月不干净。起初到医院检查过一两次,都说是“青春期功血”,吃点止血药、或者黄体酮,就能改善症状,而且小莉觉得不来月经也少了很多麻烦,自己和家人也就不再在意。成年以后偶尔体检,彩超也说子宫内膜增厚,但是因为未婚,也没有性生活,无法进行刮宫检查内膜病理,也就没有继续深究。 去年开始,小莉的异常出血症状明显了,总是淅淅沥沥的少量出血,一个月没有几天干净的时候,但是也没有肚子疼、贫血的症状,所以她还是拖着,没下定决心去看。2月份,她终于做了针对未婚女性的“阴道内镜”,镜下看到宫腔充满了烂肉样的组织物,医生看了取出的标本连连摇头“恶性可能性大”。小莉术后就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可拿到正式的病理报告,还是破防了:“要是十年前月经不正常的时候,我早点好好看病,说不定就不是这个结果了。” 病例二: 王姐今年47岁,身边不时有同龄姐妹步入了更年期,出现月经紊乱、闭经、绝经,所以她自己去年初开始月经紊乱的时候,也没太紧张。有几次出现了非经期少量出血,到医院做彩超,提示宫腔内有不均质回声,医生看了结果说:“虽然更年期有的人确实会不规则出血,但是您的彩超提示宫内占位,建议您做个宫腔镜检查看看占位的性质。”王姐不以为然:“好好好,我好几个朋友绝经前都有类似的出血,过了几个月就彻底干净不来了,我再回去商量商量。” 一年过去了,王姐并没有绝经,但是出血的情况也并没有加重。一月份她想起来复查了个彩超,提示宫内占位比去年大了一点,供血很丰富,医生再次劝她做个宫腔镜检查,她终于同意了。手术中从宫腔内取出的是一团团的糟脆组织物,病理报告上写着“低分化子宫内膜癌”。 病例三: 30岁的花花备孕2年多总是怀不上,最近半年还总有排卵期出血,老公有些着急,就催她到医院看看。彩超提示“子宫内膜回声不均,内见0.5*1cm强回声”,可疑子宫内膜息肉。看到彩超报告,医生说:“子宫内膜息肉会占据宫腔的位置,导致受精卵不能着床、受孕困难、胚胎停育,有生育要求的女性建议尽快宫腔镜检查,切除息肉,同时明确病理是否为良性”。 花花听从了医生的建议,很快就做了宫腔镜检查,同时切除了宫腔内的息肉,一周后病理结果提示良性子宫内膜息肉。在医生的指导下,术后第二个月,花花就成功受孕,怀胎十月,如愿以偿的做了妈妈。 妇科异常阴道出血的常见病因有:器质性病变,比如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癌前病变)、子宫内膜癌,子宫粘膜下肌瘤、子宫腺肌症,宫颈息肉,流产继发胚物残留,子宫瘢痕憩室,子宫动静脉瘘;功能性疾病,比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功能减退、黄体功能不足、甲状腺功能异常。 出现异常出血到妇科就诊,首先需要验孕、阴道检查、超声检查,明确出血部位是阴道、宫颈还是宫腔,酌情还需要空腹抽血查性激素和甲状腺功能。如果可疑有宫颈或宫腔内病变,比如宫颈管息肉、子宫内膜增厚、异常回声、回声不均匀、宫腔内占位性病变,或者药物保守治疗不能控制出血者,都需要尽快做宫腔镜检查,明确病变类型,同时治疗。 另外,现在女性平均生育年龄推迟,不少35岁未孕女性存在受孕困难的情况,也需要尽快就医,明确是否有子宫内膜息肉,影响怀孕。需要做试管婴儿的女性,通常也需要做宫腔镜检查了解子宫内膜有无病变、炎症,以免胚胎移植着床失败。 宫腔镜检查和手术属于微创诊疗,手术仅通过阴道和宫颈,不用开刀,使用输液的静脉麻醉,睡一觉就能完成手术。术中发现宫内病变比如息肉、粘膜下肌瘤,可以同时切除,完成治疗。
阮冀 2024-06-14阅读量2481
病请描述:常规超声在胆囊息肉样病变(PLG)诊断中的不足:(1)由于图像分辨率的限制,常规超声不能清晰显示PLG附着区域胆囊壁情况。(2)常规超声对PLG血流显示率低。(3)胆囊癌早期可表现为体积较小、形态规则,常规超声难以对其进行鉴别。(4)患者体形肥胖、患者呼吸动度较大、胆囊位置较高、胆囊内结石后方声衰等因素可影响对病变的显示,影响诊断结果。 超声造影(CEUS)在PLG诊断中的价值 PLG内血部管构筑特点与其病理结果密切相关,可以通过分析PLG内部血供信息实现对PLG的定性诊断。常规超声对PLG内部的低速血流、较深血流显示困难,总体的血流显示率较低,在对PLG进行定性诊断时存在不足,容易出现较高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增强CT可用来评估PLG内部血供情况并做定性诊断,但增强CT检查不是实时、连续的,其图像并不能全面反映PLG内部的血供情况。超声造影试剂-声诺维(UCA)平均直径为微米级别,几乎不能穿越血管壁到达血管外组织内,注入人体后几乎只分布于循环系统中,其信号几乎只反映组织内部的血液灌注情况。因而,CEUS可以清晰、准确的显示PLG内部血管构筑形态、血管分布特点、血管内流量等信息。通过分析这些信息,可以对PLG进行定性诊断。朱铖等报道,超声造影与增强CT在胆囊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能力相仿。但是,CEUS是实时连续的,提供的信息全面,而且无放射性,这些是增强CT所无法实现的。 恶性PLG的生长依赖于肿块内血管的生长,并与其密不可分。恶性PLG生长较快,正常血管不能满足其养分的需求,为了增加养分供给,肿瘤细胞自身会分泌的肿瘤血管生长因子来诱导生成大量的肿瘤血管。肿瘤血管是不成熟的血管,在细胞组成、组织结构、功能特点上与正常血管有很大不同,例如:肿瘤血管缺乏完整的血管壁周围细胞,肿瘤血管的管壁不只由单一的内皮细胞构成、可由多种细胞构成,肿瘤血管管壁的内皮细胞形态异常,肿瘤血管缺乏管内支持结构或存在基底膜缺失,肿瘤血管缺少平滑肌成分而无收缩功能,肿瘤血管缺少神经支配和对血管活性物质反应的结构基础,肿瘤血管高度无序、迂曲、膨胀、粗细不均、分支过多并可形成动静脉瘘等等。肿瘤血管不存在于良性PLG内,是恶性PLG所特有的,许多恶性PLG的特征性CEUS表现都与肿瘤血管密切相关。恶性PLG内的肿瘤血管血流速较快、存在动静脉瘘,而良性PLG内血管血流速正常、分布正常、动静脉间通过正常的毛细血管网连接,因而,恶性PLG内的UCA的清除速度会快于良性PLG,其增强变低时间相对较短,呈“快出”的表现。 胆囊壁分为粘膜层、肌层、浆膜层三层,各层的细胞组成不同,微血管分布亦存在差别,其中粘膜固有层的微血管较为丰富。经静脉注入UCA后,由于胆囊壁三层内的微血管分布的不同,UCA的分布也会存在差异,因而,CEUS可以实现对胆囊壁三个层次的清晰显示,从而准确的判断胆囊壁的完整性。恶性PLG的恶性度高,早期即可出现邻近脏器的转移,因而,多数恶性PLG早期即可出现胆囊壁受侵蚀、连续性中断的情况。良性PLG不具有侵蚀性,不会破坏胆囊壁的完整性,不会出现胆囊壁连续性中断情况. 本文选自:胡健等,超声造影在胆囊息肉样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原文地址链接:超声造影在胆囊息肉样病变中的诊断价值-中国知网(cnki.net)
赵刚 2024-02-18阅读量1091
病请描述:今日话题:反反复复头晕和走路不稳,别忘了看看脑血管病医生哦~~~ 80岁老年女性,33个月前由于头晕在院外做过基底动脉狭窄颅内支架植入术,一度缓解,最近4个月来又出现头晕,伴肢体无力,走路不稳,走路前倾,需要人进行搀扶,双脚抬离地面不协调。另外,语速减慢,发声音量减弱,懒言少语,多方求治,保守治疗,效果差。 最近,在院外行头颅MRA检查提示:基底动脉重度狭窄、双侧椎动脉颅内段走形自然。 是要进一步治疗基底动脉狭窄(原来支架植入的地方)?还是继续服药?如果再次治疗了基底动脉狭窄还不好咋办? 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毕竟,方向要是错了,越努力,越失败。 经友人医生推荐,辗转前来看一下。 仔细询问病史、查体、完善检查后发现:原来MRA和最新的CTA看着重度狭窄的基底动脉其实是正常的,原来描述的“双侧椎动脉走形自然”似乎是不正常的。 为了进一步证实我们的推断,亲自为患者完成局部增强造影并进行重建,仔细寻找可疑的病变。终于发现,这个外形看似正常的左侧椎动脉,其实有一个隐匿程度很高的血管夹层,这就是头晕走路不稳的责任病灶, 果断采用桡动脉入路(创伤小、花钱少、效果好、出院快)顺利给予解除。 术后次日,老人家已经独立下床,精神抖擞,在病房里走来走去,不用人搀扶了,脚走路也有力量了,头也不晕了,讲话语速也快了,声音也洪亮了,家人和老人家很开心。 到上海过来看病虽然有点远,但能够安全的治疗疾病,也算不虚此行,相信老人家会越来越好。 上海市东方医院南院脑血管病团队 术者简介: 赵开军,博士,博士后,副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现为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主诊医师(原为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主诊医师)、血管组组长、东方医院南院神外执行主任、东方医院国家神经介入建设中心负责人、上海市神经介入医师专委会委员、上海市浦东新区医学会神经外科专委会常委兼秘书、上海市浦东新区神经外科专委会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学组组长、OCIN高级讲师,OCINCASES执行主编。担任Stroke、EuropeanJournalofRadiologyy等10余家国外SCI杂志审稿人。主持/参加军队和地方各类课题10余项,主持在研临床课题3项,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6篇,在投SCI2篇。 专业特长:擅长各种复杂颅内外动脉瘤、夹层动脉瘤、椎基底动脉冗扩、脑血管畸形、颈动脉海绵窦瘘、硬脑膜和硬脊膜动静脉瘘、颅内外血管狭窄、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烟雾病、急性脑血管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塞、颅内外血管慢性闭塞(开通术)、认知障碍等脑血管病的治疗。
赵开军 2023-05-31阅读量1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