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在人体复杂的解剖结构中,颈胸交界处无疑是一个既特殊又至关重要的区域。它不仅是头部与躯干之间的桥梁,更是众多大血管、神经以及关键器官的交汇点。这一区域,我们通常称之为胸廓入口,由第一胸椎、第一肋和胸骨共同构成,形成了一个相对狭小而结构复杂的空间。尽管空间有限,但它却承载着人体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是维持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正是由于其解剖位置的特殊性,胸廓入口成为了医学研究和治疗领域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当肿瘤在此处发生时,无论是诊断还是治疗,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胸廓入口的解剖结构与功能胸廓入口,作为胸腔与颈部的分界区域,其解剖结构异常复杂且精细。它由第一胸椎、第一肋和胸骨组成,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空间。这个空间虽然狭小,但却是一个高度密集的区域,容纳了众多关键的生理结构,如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臂丛神经等。这些结构不仅负责着头颈部的血液供应和神经传导,还直接关联着上肢的功能和感觉。锁骨下动脉为上肢提供血液,锁骨下静脉则负责回收上肢的血液;而臂丛神经则负责上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这些结构的正常运作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二、胸廓入口肿瘤的定义与分类胸廓入口肿瘤,顾名思义,是指发生在胸廓入口区域内的肿瘤。这些肿瘤可能源自多种组织,包括但不限于神经源性肿瘤、肺上沟瘤、食管肿瘤、气管肿瘤等。根据肿瘤的性质,我们可以将其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类。良性肿瘤通常生长缓慢,对周围组织的压迫较轻,且不易发生转移;而恶性肿瘤则可能迅速生长,对周围组织造成严重的破坏和压迫,甚至可能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转移到其他部位。三、胸廓入口肿瘤的特殊性胸廓入口肿瘤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其解剖位置的复杂性和治疗难度的增大。由于肿瘤毗邻众多重要血管和神经,手术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并发症,如大出血、神经损伤等。这些并发症不仅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还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胸廓入口肿瘤的治疗需要极高的手术技巧和精细的操作。 四、胸廓入口肿瘤的症状与诊断胸廓入口肿瘤的症状因其类型、大小及压迫周围组织的情况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声音嘶哑、上肢麻木疼痛等。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意味着肿瘤已经对周围的神经、血管或其他组织造成了压迫或侵犯。然而,由于这些症状并非特异性,很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如颈椎病、肩周炎等。因此,对于出现这些症状的患者,医生需要仔细询问病史、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并结合必要的影像学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并确诊胸廓入口肿瘤。为了准确诊断胸廓入口肿瘤,医生通常需要借助多种检查手段。胸部X线片是初步筛查的常用方法,能够显示肿瘤的大致位置和形态。然而,由于胸廓入口区域的解剖结构复杂,X线片往往难以提供清晰的图像。因此,更高级别的影像学检查,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成为了诊断胸廓入口肿瘤的重要手段。这些检查不仅能够清晰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还能够提供肿瘤的血供情况,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五、胸廓入口肿瘤的治疗原则与策略胸廓入口肿瘤的治疗原则是根据肿瘤的性质、位置、大小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综合考虑,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于良性肿瘤,如果肿瘤较小且未引起明显症状,可以选择观察随访,定期监测肿瘤的生长情况。然而,对于大多数胸廓入口肿瘤,特别是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手术切除不仅能够直接去除肿瘤,还能够缓解肿瘤对周围组织的压迫,改善患者的症状。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仔细分离并保护周围的血管和神经,以避免造成严重的并发症。此外,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也逐渐被应用于胸廓入口肿瘤的治疗中。这些方法能够辅助手术治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六、胸廓入口肿瘤的预后与康复胸廓入口肿瘤的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肿瘤的性质、分期、治疗方式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良性肿瘤在手术切除后通常预后较好,而恶性肿瘤的预后则相对较差。此外,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等也会对预后产生影响。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各种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定期随访与监测是胸廓入口肿瘤患者康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定期随访,医生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或复 发。同时,患者还需要接受定期的影像学检查,以监测肿瘤的生长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此外,患者还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建议,以促进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综上所述,胸廓入口肿瘤的治疗策略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由于该区域肿瘤治疗的复杂性和挑战性,需要高度熟练的手术技巧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张百华 2025-02-08阅读量1220
病请描述:食管癌患者中存在一个非常常见的的问题就是吃的不够,营养缺乏。一开始并非没有胃口,但是因为吞咽不适或吞咽困难,想吃的吃不下,这样每天少吃一点,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营养不良。加上肿瘤本身的消耗,营养不良进一步加重。而营养不良状态又会造成食欲下降,从而形成营养不良的恶性循环。在确诊食管癌时,体重有明显下降者超过50%。食管癌患者在放化疗过程中,中重度的营养不良状态会常常会造成各种并发症,明显影响放化疗的治疗效果。营养不良会影响机体对化疗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代动力学过程,导致药物的毒性增加,机体对药物的耐受性下降。营养不良的病人容易出现较重的毒副反应且恢复时间延长,从而导致正常的治疗中断、延期或减量,最终降低治疗效果。同时放化疗可干扰正常的细胞代谢,干扰DNA的合成和细胞复制。放化疗也可直接损伤消化道粘膜,刺激化学感受器的触发区导致病人的恶心、呕吐,影响病人的胃肠道吸收功能。因此,在放化疗过程中,营养支持是保障治疗完成和治疗效果必须要考虑的内容。营养问题如此重要,理应引起广大病患和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古语“三分治,七分养”便强调了营养的重要性。在现代医学中,肿瘤病人的营养支持已经不限于单纯的食疗,还有静脉(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等多种手段。食管癌患者由于经口进食困难,在营养支持中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经口肠内营养仍然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可同时配合静脉营养。有多种市售营养液或营养粉可供选择,补充营养方便有效。由于放化疗疗程多在一月以上,长期的静脉营养会导致静脉炎,患者往往难以耐受,鼻胃管此时可以发挥巨大作用,有效解决进食通道问题。对于进流食困难的病人,建议尽早置入鼻胃管。对于部分梗阻严重,有出血、穿孔风险或征象的患者,建议胃镜下置管。对于少数鼻胃管置入困难的患者,也可选择胃造瘘术或空肠造瘘术,置入空肠营养管。鼻胃管是经鼻腔、口咽、下咽、食管进入胃的营养管道,一般可在病房内床旁置入,无需麻醉,操作简单,快速无创,经济实用,可马上解决营养摄入不足问题,是临床首选的进食通道解决方案。在患者肿瘤消退,经口进食好转后,可适时拔出鼻胃管,恢复经口进食。但是由于很多患者不了解和恐惧心理,往往难以接受,需要反复讲解。通过鼻胃管或胃肠营养管可以用大号注射器注入各种营养液、牛奶、米浆、菜汤等等流食。总之,目前通过多种方法,已经完全可以保障食管癌患者放化疗期间的营养供给,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并使患者能够以良好的精神体力状态完成预定的治疗。
杨劲松 2024-12-23阅读量1604
病请描述:如果要你抛一枚硬币得正面,是不是很容易?因为这有50%的机会。如果要你连续抛五枚硬币都得正面,你会不会觉得很有压力?因为这只有3%的机会!治疗一个食管癌患者,手术后得到pCR(病理完全缓解)的机会只有20%-55%,如果要连续治疗五个食管癌患者都得pCR,这个机会只有0.03%-5%。在2021年,我们做到了!pCR代表食管癌新辅助治疗后的最佳疗效,得到pCR代表临床治愈的概率极高。近期随访,这五位患者状况良好,未见异常,祝贺这五位患者!!!12345
杨劲松 2024-12-23阅读量1080
病请描述:食管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危害极大。一旦发现大多数为中晚期,治疗难度大,效果欠佳,但如果是早期,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因此早诊早治非常重要,而出现局部症状的早期引起重视,是实现早诊早治的重要一环。 (一)进行性吞咽困难。这是绝大多数食管癌起病的首发症状,也是食管癌最典型的症状。吞咽困难导致进食量减少,病人往往伴有体重下降和消瘦。而从出现吞咽困难到就诊的间隔时间,大多数病人在1-3个月,少数病人达6个月以上。这是一个关键的窗口期,时间越长,病情发展越重,患者营养状况越差,治疗耐受性下降,失去接受根治性治疗的机会,往往只能接受姑息性治疗,疗效也会受影响。吞咽困难的分级如下: 0级: 能够正常进食(普食) 1级: 吞咽某些固体食物有困难,如以进食软米饭,蛋糕为主(软食) 2级: 只能够吞咽半固体食物,如鸡蛋羹,豆腐脑,面条(半流食) 3级: 只能吞咽液体食物,如牛奶、豆浆、芝麻糊(流食) 4级: 无法咽下液体或唾液(进食呕吐明显) (二)吞咽时胸部烧灼感或针刺样疼痛感,或咽部异物感。除了吞咽困难,也会有一些不是很特异的症状,也因食管癌而起,比如吞咽时的胸部烧灼感或针刺样疼痛感,咽部异物感,这样的感觉时轻时重,进大块粗糙的食物或过热的食物加重,有时又能缓解,特别是嗜酒的病人,往往忽视这些症状。 (三)声音嘶哑。部分病人以此为首发表现,也可同时伴有其他症状,往往是因为肿瘤压迫或侵犯喉返神经所致。 (四)进食或饮水呛咳。因肿瘤侵犯或压迫导致吞咽功能不协调,可伴有吸入性肺炎。 (五)胸背疼痛,沉重感。随着病情进展,有的病人会出现前胸后背疼痛或发沉,可与进食无明显相关性,有时伴有低热。 如果在出现症状的早期接受相关检查,势必会提高治疗效果。因此要重视早期出现的症状,尤其是无明显诱因,且一周以上不缓解的吞咽困难,做到早发现,早检查,早治疗。
杨劲松 2024-12-23阅读量1820
病请描述:提到食管癌的治疗,老百姓心里都会想到做手术。能手术就直接手术,这在我国是最常见的治疗模式。其原因在于:一是直接手术能快速缓解进食困难;二是手术能治愈一部分病人,至少可以让部分病人短期内无瘤生存;三是老百姓认为手术最彻底最重要,最重要的事情要先做。 但是,也常常能看到,有相当一部分病人,手术后很快肿瘤就复发了,而一旦复发,就陷入了无法治愈甚至无法有效治疗的绝境。病人和家属都很痛苦,很绝望,原本抱着彻底治愈的希望,也付出了巨大的创伤和高额的花费,却没得到期望的结果。 而这种手术后复发的机会,高达50%左右,基本和抛硬币差不多。这就是食管癌一发现就直接进行外科手术的弊端所在。 食管癌这种传统的治疗模式在历史上是由于多种客观因素造成的。在经济不发达、放化疗技术落后,且放疗设备稀缺的20世纪,手术是最有效且最容易实现的单一治疗手段。 但是早在20世纪60年代,以我国著名的胸外科先驱黄国俊教授为代表的外科专家和一大批肿瘤放疗专家就认识到外科手术在治疗食管癌中的不足,并联合开展了食管癌术前放疗的大量研究,发现先放疗再手术可以显著降低食管癌的术前分期,提高根治性手术切除率,从而降低术后复发率,改善长期生存。 随着80年代以后以铂类为代表的化疗药物进入临床广泛应用,国外也开展了多个关于食管癌术前化疗和术前放化疗的随机研究。经过数十年的探索,术前单纯化疗再手术的模式并未取得公认的疗效。 比较成功的是2012年发表的CROSS研究。该研究是2004至2008年在荷兰完成的,采用术前同步放化疗(放疗与化疗同时进行)方案联合手术治疗,对比单纯手术治疗。结果显示,术前同步放化疗显著提高了根治性切除率,降低了术后复发率,提高了总生存率。尤其是对食管鳞癌患者,获益更为显著,中位生存时间从直接手术的21个月提高到术前同步放化疗再手术的81个月。中位总生存达60个月的提高引起了食管癌治疗领域的地震,为食管癌患者带来了福音。在2015年,CROSS研究延长随访时间的结果再次证实了以上结论的可靠性。而在2021年,CROSS研究的10年随访结果显示,采用术前同步放化疗联合手术对比单纯手术,死亡风险下降40%,局部区域复发率降低60%。这种巨大的治疗效应没有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消失,而是在治疗后的至少十年内持续存在。 基于此,食管癌术前同步放化疗被作为标准治疗写入国内外临床指南,如火如荼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目前,我科已常规开展食管癌术前同步放化疗的治疗,采用先进的精确放疗技术,联合高效的化疗药物,放化疗结束后再行手术,副作用轻微,疗效好,已经为众多食管癌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益。 在21世纪的今天,肿瘤的治疗早已迈进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历史阶段,只有综合多种治疗手段并合理安排治疗顺序,才能以较低的并发症为代价,获得最好的疗效。对于大多数食管癌来说,传统的一经发现就直接手术的模式是有巨大风险而不被推荐的。
杨劲松 2024-12-23阅读量1762
病请描述:当出现吞咽困难等症状而怀疑食管癌时,为确诊和进行下一步治疗,需要做一系列检查,以对病变性质和范围进行充分了解,这往往需要数天时间。 (一) 内镜活检:胃镜下检查食管管腔,发现可疑病变并进行活检,送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是确诊食管癌首选的方式。对有吞咽困难症状的患者,往往可以发现比较明显的食管新生物,内镜直视下即可活检;对于吞咽困难不明显,仅有轻微进食针刺感或胸骨后不适感的患者,有时需要借助特殊染色内镜来帮助定位病变,再行活检。 (二) 超声内镜:是通过内镜下超声探头对食管病变进行检查,对于判断病变局部浸润深度和食管周围淋巴结转移有重要意义。 (三) 食管钡餐/造影:是食管癌筛查和随诊的最常见方法,对于发现食管肿瘤病变有重要意义,对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食管穿孔也有重要作用 (四) 增强CT:增强CT可以清楚显示食管管壁增厚情况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食管周围肿大淋巴结的分布和大小。同时对扫描范围内的肺、肝、骨等器官是否有转移有重要作用。 (五) 增强MRI:对于判断肿瘤长度、外侵情况和肿瘤退缩情况有一定意义,但是受成像质量影响较大。 (六) PET-CT:可以清楚显示食管癌原发病变,对于发现远处转移有重要价值,对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情况往往需要结合超声内镜和增强CT来判断。 (七) 肿瘤标志物:CEA、SCC、NSE等等。往往缺乏特异性,可以作为随访的检查方法。 (八) 基因检测,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等,作为新型生物标记物,可能对于疾病治疗和病情监测有一定作用。
杨劲松 2024-12-23阅读量1548
病请描述:食管癌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但是经过多年的广泛深入研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吸烟、饮酒 我国食管癌主要病理类型为鳞癌,吸烟与酗酒是导致食管鳞癌的重要因素。长期吸烟和酗酒者发病风险明显增高,尤其是喝酒上脸的人,酗酒引起食管癌的风险可达10倍以上。 (二)吃得快、吃得烫 不少人由于个人习惯或工作压力喜欢吃得快,殊不知,未嚼烂的食物会造成食管粘膜损伤,从而增加了食管粘膜癌变风险。吃得烫也会烫伤食管粘膜,造成局部慢性炎症,长此以往,患食管癌的风险也会增加。 (三)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是亚硝胺类化合物的前体物质,而亚硝胺类物质是导致食管癌的重要因素。在食管癌高发区,如我国河南林县、河北磁县等地,食物和饮水中的亚硝胺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且与当地食管癌和食管上皮内瘤变的发生率呈正相关。亚硝酸盐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广泛用于腌制食品,因此,长期食用腌制食物导致亚硝酸盐摄取过量与食管癌发病相关。 (四)真菌毒素 霉变食物中的黄曲霉菌等真菌不仅能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而且能促进亚硝胺类物质合成,从而促进食管癌发生。 (五)微量元素缺乏 饮食中长期缺乏微量元素与维生素,尤其是硒、β-胡萝卜、维生素E等,可能是导致食管癌发病的重要因素。 (六)癌前病变 食管癌的癌前病变也是导致食管癌的重要病因。由Barrett食管、胃食管反流、腐蚀性食管烧伤、食管憩室、贲门失弛缓症等慢性食管病变引起的炎症,也可导致食管癌发生率增高。 (七)遗传因素 食管癌有一定的家族聚集倾向,提示遗传因素可能在食管癌发生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八)肥胖 对于我国较少见而西方人群中较为常见的食管腺癌,肥胖也是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杨劲松 2024-12-23阅读量2047
病请描述: 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又称食道癌,是指食管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在我国,食管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癌症,严重威胁居民身体健康。根据国家卫健委今年6月发布的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2022年我国食管癌新发22.40万例,死亡18.75万例,分别占全部恶性肿瘤的4.64%和7.28%。 生滚、现烤、现炸、现泡……趁热吃趁热喝,很多人认为只有这种方法才能“尊重”食材的至臻美味。殊不知,此举也给食管癌制造了“可乘之机”。 《湖南日报》2024年8月2日报道,68岁的刘大伯(化名)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就有喝茶习惯,如今依然每天都要喝点茶。可近段时间,刘大伯总感觉喉咙里有东西卡着,吐不出来也咽不下去,本来以为是咽炎,可买了药服用却不见好转。直到后来连喝水都变得困难,他才在老伴儿的陪同下到了医院检查,结果被确诊食管癌晚期!经过详细问诊后,医生认为刘大伯的食管癌与长期喝热茶有关——长期喝烫茶导致食管黏膜受损,被食管癌盯上了。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肿瘤科(放疗)主任王晓东介绍,食管癌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特定的饮食习惯、不良生活方式、相关病史及遗传因素等。“趁热吃喝”这种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饮食习惯,就存在增加罹患食管癌的风险。 ▲ “趁热吃喝”存在罹患食管癌风险 《柳叶刀肿瘤学》相关研究指出,长期喝65℃及以上的饮料,可能会增加人体罹患食管癌的风险。该项研究表明,当人们喝热饮或吃热的食物时,65℃高温可对消化道造成慢性损伤,引发食管黏膜炎症,促进活性氮生成,进而合成亚硝胺。亚硝胺则是已知的强致癌物,世卫组织(WHO)早先已将高于65℃的热饮列为2A级致癌物(很可能致癌)。 ▲ 《柳叶刀》官网截图 王晓东主任介绍,罹患食管癌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吞咽梗阻,感觉食道有哽噎感、异物感,且随病程迁延呈进行性加重。最新发布的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明确了该疾病的高风险人群。 年龄≥45岁,且符合以下任意一项者: (一)居住于食管癌高发地区(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界定,以2000年中国人口结构为标准的年龄标化发病率>15/10万)。 (二)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等一级亲属中有食管癌病史。 (三)热烫饮食、高盐饮食、腌制食品、吸烟、重度饮酒等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四)患有慢性食管炎、巴雷特(Barrett)食管、食管憩室、贲门失弛缓症、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良性狭窄等疾病。 (五)有食管的癌前病变诊疗史。 王晓东主任指出,食管癌应尽早诊断,尽早治疗。如早期发现、早期治疗,5年生存率可显著提高。根据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建议所有癌前病变和食管癌患者及早接受规范化治疗。 病理学是诊断食管癌的金标准,需行内镜下活检。临床分期诊断应包括(颈)胸/腹(盆)部增强CT,依据医疗条件可选择超声检查、超声内镜(EUS)、MRI及PET-CT等影像学评估方法。 ▲ 食管癌应采取手术、放化疗等个体化综合治疗 王主任表示,食管癌的治疗应采取个体化综合治疗的原则,根据患者的身体状态、肿瘤的病理类型、侵犯范围(分期),有计划地应用多种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抗肿瘤药物、放疗等手段,并合理安排各治疗手段以及计划。即便是对于无法手术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通过放化疗综合治疗,亦可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小贴士:这些人群建议定期筛查 (一)筛查对象 食管癌高风险人群,无上消化道癌病史,年龄一般在45~74岁之间,无内镜检查禁忌证,能配合内镜检查。 (二)筛查方法 食管癌筛查推荐内镜学检查,可根据当地医疗条件,选择但不限于如下方法:普通白光内镜、色素内镜,对于发现的可疑病灶可采用特殊内镜技术(窄带成像技术结合放大内镜、蓝激光成像放大内镜、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荧光内镜等)检查并进行活检。 不能耐受常规内镜检查者可进行麻醉/镇静内镜或经鼻超细内镜检查。 (三)筛查频率 食管癌高风险人群原则上每5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有下列病变者建议缩短筛查间隔: 1)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者每1~3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 2)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合并内镜下高危因素或病变长径>1cm者每年接受1次内镜检查,持续5年。 3)Barrett食管患者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每6~12个月进行1次内镜检查;Barrett食管患者无异型增生,每3~5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12-18阅读量1825
病请描述:我的手术案例健康号文章汇总如下。以下蓝色健康号文章标题可以直接点击跳转。 一、肺磨玻璃结节手术案例和实性肺结节手术案例 新纪录!一次微创肺段手术切除4个磨玻璃结节 一次肺段手术切除3个磨玻璃结节 磨玻璃结节故事7:一个快速增大的磨玻璃结节 磨玻璃结节故事8:一个磨玻璃结节3年半后体积增大17倍 两厘米以上的磨玻璃结节长什么样子?图解大型混合磨玻璃结节 较小的磨玻璃结节一定是良性的吗?我的实例说明 磨玻璃结节长什么样子?10例病人的磨玻璃结节和病理的对照图解 肺磨玻璃结节故事四:一个典型影像学特征磨玻璃小结节 磨玻璃故事6---1个磨玻璃结节不会咳嗽,5个磨玻璃结节会咳嗽吗? 磨玻璃结节故事5 因为中叶结节住院,却无意中发现右下肺恶性磨玻璃结节 因为一个磨玻璃结节来看病,最后做了双侧肺3个结节的手术 肺磨玻璃结节故事一:一个焦虑症患者磨玻璃微小结节的手术前后经过 磨玻璃结节故事10:一个2厘米的恶性混合磨玻璃结节两年半来几乎不增大 有乳头型或微乳头型亚型的实性结节术后容易转移 磨玻璃结节故事11:因为纵隔肿瘤住院,我多发现4个肺磨玻璃结节 同一房间出院的两个磨玻璃结节病人术前诊断和术后病理一模一样 一个快速增大的磨玻璃结节 一个大型混合磨玻璃结节术中切除24个淋巴结均无转移 磨玻璃结节故事9:一个漏诊、误诊的右上肺磨玻璃结节 一个包子引发的“血案” 我是怎么术前判断一个小磨玻璃结节是浸润性腺癌的 小于1厘米的肺磨玻璃结节也可能是浸润性腺癌 一个年轻女孩的战“磨”记录 大于30毫米的肺结节 一个磨玻璃结节患者的肿瘤标志物浮沉史 一个小蜂窝形磨玻璃结节 一个有“细长腿”的混合磨玻璃结节 一例有微乳头成分的巨大混合磨玻璃结节 一个有尖角的肺磨玻璃结节 一个胸膜下的恶性磨玻璃结节 胸腔镜左上肺切除术切除5个磨玻璃结节 我是怎么在门诊判断一个磨玻璃结节是微小浸润性腺癌的 楔形加肺段切除4个磨玻璃结节 两个难以判断程度的恶性磨玻璃结节 一个9毫米的早期浸润性腺癌 一个小伙子的磨玻璃结节 磨玻璃结节故事12——一个8字形磨玻璃结节 磨玻璃结节故事十三一个像肺炎的囊腔型腺癌 早期恶性磨玻璃结节误诊为炎性结节 一例复杂腺泡亚型恶性磨玻璃结节 保安大哥受伤后发现混合磨玻璃结节,因祸得福! 车祸发现的一个大型混合磨玻璃结节 误认为慢性炎症的恶性磨玻璃结节 一次肺段手术,南京市医保患者只付出2700元现金 肺结节合并肾结节怎么办? 奇形怪状的磨玻璃结节 世界上最大的磨玻璃结节 二、复杂肺癌手术案例 省肿瘤“提瓶医生”成“网红”——南京日报2016-12-12 胸外科奇事二 巨大肺癌患者术后为什么第一天看见我就笑? 一个黑龙江巨大肺癌患者的就诊经历 每一个肺癌袖状切除手术的患者我要带患者进行3次气管镜检查 一个接近30岁患者的44毫米实质性肺癌 一个肺癌伴炎症患者的奇幻住院经过 一个肺癌伴冠状动脉支架患者的奇幻住院经过 巨大肺癌术后可能长期生存:一例8厘米肺癌术后7年再发现一个7厘米肺癌 一例患者同时有左下肺较大肺癌和右下肺较大混合磨玻璃结节 胸腔镜下微创手术治疗中大型左下叶肺癌一例 一例左全肺切除患者术后发生谵妄 巨大肺癌化疗加免疫治疗降期后手术 化疗免疫治疗后左上肺中心型肺癌明显缩小,避免袖状切除术 胸外科奇事八 肺肿瘤术后急性呼吸衰竭,体重居然回升至术前 三、复杂食管癌、复杂贲门癌手术案例 巨大食管癌根治术+主动脉弓下结节切除术 巨大食管癌先化疗再手术,结果发现肿瘤基本消失 一例巨大贲门癌患者住院手术经过 一粒花生米挽救一个巨大食管癌患者 胸外科奇事一 食管癌术后患者无切口疼痛 胸外科奇事三 食管癌患者术前隐瞒大面积脑梗塞,术后连耳聋也一起治好了 一例巨大食管癌侵犯周围器官患者的住院经过 今天又带了一个食管癌术后病人复查吻合口,看到吻合口很好 术前化疗+免疫治疗后一例巨大食管癌完全消失 一个食管癌伴胃左淋巴结肿大患者的住院经过 13年前的食管癌患者来定期复查 手术切除巨大食管神经内分泌癌和右上肺混合磨玻璃结节 胸外科奇事七 食管癌术后体重不下降且肿瘤化疗加免疫治疗后消失 四、纵隔肿瘤手术案例 一例巨大纵隔肿瘤治疗经过 磨玻璃结节故事11:因为纵隔肿瘤住院,我多发现4个肺磨玻璃结节 一个小型胸腺癌的治疗经过 一例低危胸腺瘤的诊断治疗经过 手术前画图研究一个化疗后的巨大纵隔肿瘤 剑突下胸腔镜手术切除前纵隔9厘米胸腺肿瘤 一例巨大胸腺瘤 一例纵隔神经鞘瘤的故事 纵隔巨大淋巴结增生症 剑突下胸腔镜切除9厘米大型纵隔囊肿 胸部纵隔藏着“拳头”大肿瘤南京医生5小时化险为夷 狭小纵隔竟藏着11公分肿瘤,南京医生5小时巧手切除
陆欣欣 2024-12-17阅读量3.2万
病请描述:说到肿瘤的治疗方法,很多人对微创介入疗法还比较陌生。这是一种介于外科、内科治疗之间的新兴治疗方法,与外科、内科并称为肿瘤治疗的三大学科。 手术、化疗、放疗是传统肿瘤治疗的‘三驾马车’,肿瘤微创介入治疗的出现,可称得上是为战胜肿瘤增添了‘新武器’,给了肿瘤患者一个“不开刀”的更优选择。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汤日杰教授表示,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不断发展,介入治疗正逐渐成为中晚期肿瘤治疗的“主力军”,对于中晚期患者、老年体弱患者、无法接受手术以及无法耐受放化疗的患者而言,介入治疗犹如逆境中的一束光,为广大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微创介入治疗“以针代刀”,助六旬肺癌老人“劫后重生” 仅1个月,肿瘤肿物缩小了约95%,胸闷、咯血也随时消失……“积压在心里的大石头终于消失了,感觉呼吸都顺畅了!幸好当初选择了微创介入治疗,让我们很惊喜!”在广东药科大学广州复星禅诚医院广州新市医院肿瘤科三病区(以下简称肿瘤科三病区)病房内,一位肺癌患者何阿姨感慨道。 今年62岁的何阿姨来自湖南,几个月前,她因咳嗽咳痰、胸闷咯血持续多月前往医院检查,左肺竟被一个7.8*5.7cm大小的肿瘤病灶“霸占”,这一消息却让本应享受退休生活、含饴弄孙的她如遭晴天霹雳。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何阿姨辗转了好几家大医院寻求治疗方案,得到的方案却都是“动刀子”,因担心手术风险高等原因她坚决拒绝手术,奈何基因检测也未发现靶点。正愁眉不展之际,何阿姨听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汤日杰教授团队在肿瘤微创介入治疗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抱着一丝希望,慕名来到肿瘤科三病区找到汤日杰教授团队,期盼能帮自己排忧解难,寻得生机。 何阿姨入住肿瘤科三病区后,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汤日杰教授、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贾筠教授、中日医学科技交流协会热疗专委会常务委员周智主任等肿瘤专家团队高度重视,随即组织了多学科联合会诊深入讨论,集思广益,结合何阿姨的个人意愿,为患者“量身定制”了以微创介入为主联合肿瘤热疗等绿色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案。仅经过两程综合治疗后,患者复查发现病灶迅速缩小到了2.5*2.4cm,咳嗽、胸闷、咯血等症状也随之消失,身体恢复良好。她欣喜地说道:“真的舒服多了!谢谢医生专家出手相助。”正是因为找到了微创介入治疗,为何阿姨赢得了宝贵的治疗时机,吹散癌症给她带来的阴霾,开启了她崭新的生命篇章。 肿瘤是全身性疾病,对绝大多数肿瘤来说,任何一种单一的治疗手段都难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需要综合评估,个体化治疗。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贾筠教授指出,目前肿瘤治疗已经进入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时代,多学科团队会根据病人机体状况、肿瘤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和发展趋势等,应用现有治疗手段进行多方法、多模式协同作战,更大幅度地提高肿瘤的治愈率,延长生存期并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全能”的肿瘤微创介入治疗,为肿瘤患者点亮生命之光 一根细细的导丝几乎可以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组织和器官;一个2毫米左右的穿刺针孔竟是一台大手术在体表留下的所有印记;一双极其灵活的妙手可以在体外操纵导丝对身体进行查漏补缺、解除隐患;一个个濒死的生命在这样高精密尖端技术的操作下起死回生…… 汤日杰教授介绍,肿瘤微创介入治疗在高端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CT等设备引导下,无需开刀,在血管、皮肤上作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经人体原有的管道,将穿刺针、导丝、导管、支架等精密器械放到病灶处,对病灶局部进行检查诊断和靶向、微创治疗。用老百姓的话讲,介入技术就是“以针代刀”的方法,用微创的方式达到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在临床上,肿瘤微创介入治疗手段丰富多样,主要包含肿瘤动脉化疗灌注术(TAI)、肿瘤动脉栓塞术(TAE)、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微波消融、冷冻消融等,以及用于处理肿瘤并发症的放置支架疏通梗阻、置管引流、经血管栓塞止血治疗等,肿瘤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很广泛,除了肺癌,像原发性肝癌、食管癌、乳腺癌、宫颈癌、胃肠癌、胰腺癌、膀胱癌等大多数常见癌症都可以采用微创介入治疗。 微创介入治疗具有非常广阔的天地,无论早期、中期、晚期肿瘤患者都能通过介入治疗的方法来控制肿瘤生长和消灭肿瘤,让患者获益!介入治疗不会破坏器官的本身结构,不影响周围组织,体表不留手术疤痕,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在符合适应征的前提下,既有“里子”,也有“面子”。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贾筠教授强调,对于因为年龄或身体原因不能进行手术治疗的肿瘤患者来说,微创介入治疗的优越性就体现出来了。对于微创介入治疗来说,根本理念是“不切”。但是从消灭肿瘤的角度来说,却可以达到和手术切除近似的效果,而对患者正常组织的损伤很小,更好地保护了患者的生理功能和免疫功能。 据悉,肿瘤科三病区始持以肿瘤“绿色治疗”为宗旨、以“微创治疗”为核心,全面开展DSA微创介入灌注栓塞术、碘125粒子植入术、肿瘤热疗、微波消融、氩氦刀冷冻消融、中医中药等微创/无创的先进治疗手段,运用现代微创技术,重视局部治疗低损伤、微创化,形成了中西医结合、局部与全身结合、内治与外治结合的多元化、立体化的特色肿瘤绿色精准治疗体系,对肿瘤进行精、准、狠的综合治疗,让肿瘤患者治疗更舒适、恢复更快、生活质量更高。以高质量、高标准的肿瘤治疗与康复的全程管理体系,为肿瘤患者点亮生命之光!
贾筠 2024-12-13阅读量2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