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外科 > 胸外科 > 食管癌 > 内容

食管癌内容

最常见的隐藏者—...

病请描述:在人体的众多器官中,食管常常被忽视,但它在我们的消化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食管憩室,作为一种不常见的食管疾病,却可能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重大影响。食管憩室是指食管壁的一层或全层局限性膨出,形成与食管腔相通的囊袋。根据其发生位置的不同,食管憩室可分为咽食管憩室、食管中段憩室和膈上憩室三种类型。 食管憩室的隐秘性 食管憩室的形成往往是一个缓慢且不易察觉的过程。它可能在食管的任何部位形成,但通常根据其位置被分为三种类型。咽食管憩室通常由于咽下缩肌与环咽肌之间的薄弱区域和肌活动不协调而形成。食管中段憩室则可能由气管分叉或肺门附近淋巴结的炎症引起的瘢痕牵拉所致。膈上憩室则与贲门失弛缓症、食管裂孔疝等引起的食管内压力增高有关。 食管憩室的隐秘性不仅体现在其形成过程上,还表现在其症状上。许多患者在早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或者症状非常轻微,容易被忽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憩室可能逐渐增大,症状也会逐渐显现。 食管憩室的潜在危害 食管憩室的危害不容忽视。首先,憩室可能引发继发感染。由于憩室与食管腔相通,食物残渣和细菌可能进入憩室并引发感染。感染会导致胸骨后疼痛、发热、局部肿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次,食管憩室还可能在进食粗糙食物或咳嗽时发生出血。出血量可能因憩室的大小和位置而异,但严重的出血可能导致贫血和休克等严重后果。 此外,食管憩室还可能压迫周围的组织和器官。憩室位于食管壁内,随着憩室的增大,它可能压迫气管、食管、喉返神经等邻近器官。压迫气管可能导致呼吸困难;压迫食管可能引起吞咽困难;压迫喉返神经则可能导致声音嘶哑。这些压迫症状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痛苦和不适。 更为严重的是,食管憩室还有一定的恶变风险。尤其是较大的憩室,其黏膜上皮可能因长期受到刺激而发生恶变,形成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食管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因此,对于食管憩室患者来说,及时发现并治疗憩室对于预防食管癌具有重要意义。 食管憩室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除了上述的继发感染、出血、压迫周围组织等症状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吞咽困难、胸痛、体重减轻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因憩室的大小和位置而异,但都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困扰。 食管憩室的诊断 食管憩室的诊断通常依赖于影像学检查。X线钡餐检查是诊断食管憩室最常用的方法。通过让患者吞服钡剂并拍摄X线片,医生可以观察到食管的形态和憩室的位置、大小等信息。此外,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也可以用于诊断食管憩室,但它们通常作为辅助手段使用。 除了影像学检查外,还可以通过内镜检查,此外医生还可能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诊断。 四、食管憩室的治疗 一旦确诊食管憩室,患者应及时接受治疗。食管憩室的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是食管憩室治疗的基础。患者需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积极的心态。同时,要注意口腔卫生和饮食调整。避免进食坚硬、粗糙的食物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食管和憩室。此外,患者还需要保持适度的运动锻炼,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药物治疗主要针对合并食管炎的患者。通过服用抗炎药物(如头孢类药物、青霉素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等),可以减轻食管炎症和疼痛等症状。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并不能消除憩室本身,只能缓解症状和减轻病情。 手术治疗是食管憩室治疗的重要手段。对于较大的憩室或症状严重的患者,医生通常会建议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食管肌层切开术、憩室切除术和环咽肌切开术等。通过手术切除憩室或切开食管肌层等方式,可以改善食管憩室的症状并恢复食管的正常功能。 五、食管憩室的预防:守护食管健康 除了及时治疗外预防食管憩室的发生同样重要。以下是一些预防食管憩室的建议: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进食坚硬、粗糙的食物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食管和憩室。同时要保持饮食均衡多吃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的食物有助于维护食管健康。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可以及时发现食管憩室等食管疾病并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建议每年进行一次食管检查特别是对于有食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更应该重视食管健康。 避免过度用力吞咽:过度用力吞咽会增加食管内压力从而增加食管憩室的风险。因此要避免过度用力吞咽特别是在进食过硬或过大的食物时要细嚼慢咽。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都会刺激食管黏膜增加食管疾病的风险。因此建议戒烟限酒以维护食管健康。 总之食管憩室虽然是一个隐匿的敌人但只要我们保持警惕并采取正确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就能够有效应对这一挑战守护我们的食管健康。让我们共同关注食管健康远离食管憩室等食管疾病的威胁。

张百华 2024-09-04阅读量1913

潜在的“坏朋友&...

病请描述:在人类与疾病的漫长斗争中,食管癌,这一隐匿于消化道深处的恶性肿瘤,以其高发病率和致死率,成为了不容忽视的“隐形杀手”。特别是在我国,食管癌的发病率居高不下,每年夺去无数人的生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认识食管癌:潜在的“坏朋友” 1.1 定义与分类 食管癌,顾名思义,是发生在食管黏膜上皮或腺体来源的恶性肿瘤。根据组织学类型,食管癌主要分为鳞状细胞癌和腺癌两大类,前者在我国更为常见,而后者则多见于西方国家。食管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复杂渐进的过程,涉及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 1.2 流行病学特征 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高发地区之一,尤其是河南、河北、山西等地,发病率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食管癌的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男性患者多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在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上的比例较高有关。 如何发现食管癌的踪迹? 2.1 早期症状的隐匿性 食管癌的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甚至无明显症状,这也是其难以早期发现的重要原因之一。患者可能在吞咽食物时感到轻微的不适,如哽噎感、胸骨后烧灼感或针刺样疼痛,但这些症状往往被忽视或误认为是消化不良等其他问题。 2.2 中晚期的典型表现 随着病情的发展,食管癌患者会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这是中晚期食管癌的典型症状。患者常感到食物通过食管时速度缓慢,并有停滞感或异物感。此外,黏液样物反流、消瘦、脱水、无力以及持续性胸痛或背痛等症状也相继出现,标志着病情已进入晚期阶段。 2.3 身心双重打击 食管癌不仅严重损害患者的身体健康,还对其心理健康造成巨大冲击。长期的病痛折磨、治疗过程中的痛苦与不便、对生命安全的担忧以及对家庭经济的负担,都让患者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2.4辅助检查 内镜检查:作为诊断食管癌的首选方法,内镜检查能够直观观察食管黏膜的病变情况,并进行活检以明确病理诊断。 食管X线钡剂造影检查:在不宜进行内镜检查的情况下,该检查可作为替代方案,通过钡剂在食管内的充盈情况来间接判断病变部位和范围。 CT扫描检查:有助于评估食管癌的局部浸润情况和远处转移情况,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食管脱落细胞检查:通过采集食管黏膜表面的脱落细胞进行病理检查,具有简便易行、无创伤等优点。 超声内镜检查(EUS):结合内镜与超声技术,能够更准确地评估食管癌的浸润深度和周围淋巴结情况。 探寻食管癌的幕后推手 3.1 吸烟与饮酒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吸烟与饮用酒精饮料归类为食管癌的病因。过去的研究表明吸烟、饮酒会从基因水平影响食管癌的进展。 3.2 饮食因素 不良的饮食习惯也是食管癌发生的重要诱因之一。食用加工肉类、热饮热食、腌制蔬菜等可能增加食管癌的风险。相反,多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等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则有助于降低食管癌的风险。 3.3 营养素缺乏 营养素和矿物质的摄入不均衡也是食管癌发生的原因之一。特别是在食管癌高发地区,由于地质环境因素和不良饮食习惯等导致的微量营养素缺乏现象较为普遍。 3.4 感染因素 食管病变和食管癌患者病变组织中常存在多种微生物感染。这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和毒素可能促进食管黏膜细胞的癌变过程。此外,真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也是食管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3.5 家族史及遗传因素 食管癌具有家族聚集现象,这表明遗传因素在食管癌的发生中起着一定作用。然而,遗传因素并非孤立作用,而是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食管癌的发生。 3.6 其他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咀嚼槟榔、癌前病变(如胃食管反流、贲门失迟缓症等)也是食管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特别是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医疗资源匮乏等原因,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综合治疗:与食管癌的“分手”策略 4.1 手术治疗 手术是治疗食管癌的首选方法。对于全身情况良好、心肺功能储备较好、无明显远处转移征象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原则是彻底切除肿瘤并尽可能保留正常的食管和周围组织。 4.2 放疗与化疗 放疗和化疗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在食管癌的综合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放疗可以杀灭局部肿瘤细胞并缩小肿瘤体积;化疗则可以通过全身给药杀灭血液中的肿瘤细胞并预防远处转移。放疗和化疗常与手术治疗相结合以提高疗效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4.3 中医中药治疗 中医中药在食管癌的综合治疗中也有着独特的优势。中医中药可以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环境、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肿瘤能力等方式来辅助治疗食管癌。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医中药并不能替代手术治疗或放化疗等现代医学手段,而应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之一。 4.4 综合治疗方案的制定 综合治疗方案的制定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设计。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肿瘤分期及病理类型等因素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还需要注意监测患者的血象和肝肾功能等指标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五、如何拒绝与食管癌“当朋友”? 5.1 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预防食管癌的关键在于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应细嚼慢咽避免进食过快过烫的食物;减少或避免食用腌制食品、熏烤食品等含有致癌物质的食物;多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等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5.2 戒烟限酒 吸烟和饮酒是食管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应尽早戒烟限酒以降低食管癌的发病风险。特别是对于长期吸烟和饮酒的人群更应引起高度重视。 5.3 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胃食管反流、贲门失迟缓症等食管疾病与食管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应积极治疗这些疾病以防止其恶化为食管癌。 5.4 加强健康教育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食管癌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是预防食管癌的重要措施之一。应普及食管癌的相关知识包括其发病原因、早期症状及预防措施等以便人们能够及时发现并治疗食管癌。 5.5 定期进行筛查 定期进行食管癌筛查是早期发现食管癌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别是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期吸烟饮酒者、有食管癌家族史者等更应定期进行筛查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食管癌。 食管癌作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关注。通过深入了解其病因、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以及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降低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让我们携手共同努力为构建一个更加健康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张百华 2024-08-30阅读量1414

食管癌高风险人群&mdash...

病请描述: 来源: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       食管癌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特定的饮食习惯、不良生活方式、相关病史及遗传因素等。      保护因素包括足够的膳食纤维摄入、膳食钙摄入、蔬菜和水果摄入。 高风险人群年龄≥45岁,且符合以下任意一项者: (1)居住于食管癌高发地区(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界定,以2000年中国人口结构为标准的年龄标化发病率>15/10万)。 (2)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等一级亲属中有食管癌病史。 (3)热烫饮食、高盐饮食、腌制食品、吸烟、重度饮酒等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4)患有慢性食管炎、巴雷特(Barrett)食管、食管憩室、贲门失弛缓症、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良性狭窄等疾病。 (5)有食管的癌前病变诊疗史。

张振国 2024-08-06阅读量2323

奇迹!第5例被治愈的艾滋病患...

病请描述:"奇迹,每一天都在上演!" 01患艾滋血癌男子移植骨髓后康复 2024年2月中旬,68岁的美国加州男子保罗·埃德蒙宣布,骨髓移植5年后,他的急性髓性白血病已基本治愈,同时成为全球第5个艾滋病被治愈的人。 2月15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了保罗·埃德蒙的康复案例:1988年,埃德蒙首次被诊断出患有艾滋病;2018年,埃德蒙再次遭受打击,被诊断出患有急性髓性白血病;2019年2月6日,他在加州诊所“希望之城”接受了骨髓移植手术并逐渐康复。 02阿尔茨海默病或发生医源性传播 2024年1月29日,《自然·医学》发表重磅研究:5名儿童时期曾经接受尸体来源人类脑垂体生长激素治疗的人,出现了早发的进行性认知障碍,符合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标准。 此次研究表明,阿尔茨海默病可能有医源性传播的形式,这一疗法现已被禁止。但,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阿尔茨海默病在日常照护或生活中会传播。 03欧洲或将红酒“踢出”健康推荐 连续多年摘得全球最佳饮食冠军的“地中海饮食”,有一项建议是随餐饮用适量红酒,男性每天不超过两杯,女性则为一杯。 然而,近日欧洲研究理事会正考虑将红酒“踢出”地中海饮食。 红酒属低度酒,有观点认为,其含有的单宁具有一定软化血管、降血脂的功效,西班牙纳瓦拉大学团队进行的一项涉及1万名西班牙人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与不含酒精的低脂饮食相比,含酒精的地中海饮食可将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30%。 研究人员指出,必须考虑酒精的潜在危害,美国20~34岁的死亡人群中,有1/4死因与酒精相关。酒精还可能损害大脑神经元,增加患乳腺癌、口腔癌、食管癌等风险。 04晚期肺鳞癌治疗或有新选择 一项针对晚期肺鳞癌患者采用短疗程(2个周期)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研究成果于权威医学杂志《自然通讯》在线发表,该研究由河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王慧娟团队发起。 肺癌主要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其中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简称肺鳞癌)占非小细胞肺癌的25%~30%,免疫联合化疗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标准治疗模式,为患者带来生存获益,但其产生的不良反应也不容小觑。 为进一步探索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的优势人群,该研究进行了生物标志物分析, Ⅱ期临床试验取得了客观的疗效和生存数据,毒副反应更轻,有望成为晚期肺鳞癌免疫联合化疗的治疗新模式。 05青海造血干细胞库容量新高 青海省红十字会第九届理事会第六次会议27日在西宁举行,积极推动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2023年完成血样采集入库1900人份,累积库容量达2.9万人份;成功实现捐献造血干细胞10例,累计成功捐献74例。

健康资讯 2024-03-26阅读量1927

如何远离恶性肿瘤?

病请描述:恶性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癌症,它可以在人体的任何部位发生。恶性肿瘤的发生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虽然我们无法完全避免恶性肿瘤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患病的风险。本文将介绍一些预防恶性肿瘤的方法。 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恶性肿瘤的重要措施之一。以下是一些有助于预防恶性肿瘤的生活方式: 1.健康饮食 饮食对于预防恶性肿瘤非常重要。我们应该尽量避免高脂肪、高热量、高糖分的食物,如快餐、糖果、饮料等。相反,我们应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鱼类等富含营养的食物。此外,我们应该避免过度食用红肉和加工肉类,因为这些食物与结肠癌和胃癌的风险增加有关。 2.健康体重 肥胖是许多癌症的风险因素之一,包括乳腺癌、结肠癌、子宫内膜癌等。因此,保持健康的体重对于预防恶性肿瘤非常重要。我们可以通过控制饮食和运动来维持健康的体重。 3.戒烟和限制饮酒 吸烟和饮酒是许多癌症的风险因素之一。吸烟与肺癌、口腔癌、喉癌等有关,而饮酒与口腔癌、食道癌、肝癌等有关。因此,戒烟和限制饮酒对于预防恶性肿瘤非常重要。 4.锻炼身体 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健康的体重,同时还可以降低患癌症的风险。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 二、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是预防恶性肿瘤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定期体检,我们可以及早发现癌症的迹象,从而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血液检查、X光检查、超声检查等。 三、避免暴露于致癌物质 许多致癌物质可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找到,如二手烟、空气污染、化学品等。因此,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暴露于这些致癌物质。例如,我们可以在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避免在吸烟者附近呆太久,使用安全的化学品等。 四、遗传咨询 一些癌症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这些基因突变可以遗传给下一代。如果您的家族中有人患有癌症,建议您进行遗传咨询,以了解您是否有患癌症的风险。 总之,预防恶性肿瘤需要我们采取多种措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避免暴露于致癌物质、遗传咨询等都是预防恶性肿瘤的重要措施。我们应该尽可能地采取这些措施,以降低患癌症的风险。 编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闵行院区,骨软组织肿瘤综合治疗中心,主治医师,屈国伦

屈国伦 2023-05-10阅读量2660

从《诸病源候论》看隋唐时期古...

病请描述:    隋唐时期,社会繁荣,医学发展迅速。《诸病源候论》是隋唐时期作为我国第一部论述疾病病因、证候学的专著,在肿瘤的病因病机等方面也多有创见,以下是本书对几种常见肿瘤的病因病机的观点总结。   风为百病之长,寒主收引凝涩,均是造成肿瘤的外因。而正虚则是必不可少的内因。 1、肠癌,子宫肌瘤癌:相当积聚癥瘕。   《诸病源候论·积聚病诸候》明确指出“积聚痼结者,五脏六腑之气积聚于内,重因饮食不节,寒温不调,邪气重沓,牢痼盘结者也,若久即成癥。”在癥瘕候也有类似描述:“癥瘕者,皆由寒温不调,饮食不化,与脏气搏结所生也。”“饮食大走,肠胃伤,久成癥瘕,时时结痛”也就是说,风邪是积聚的外因,正虚是积聚的内因。饮食不节,寒温不调,邪气重沓,牢痼盘结就不仅是一般的积聚所能概括的了,而是相当于肿瘤的积聚痼结。积聚主要病位在胃肠,所以饮食不节在先,寒温不调其次。而癥瘕则范围更大,或者以小腹盆腔为主,所以皆由寒温不调,饮食不化,与脏气搏结所生。 2、食道癌:噎膈与食管癌相近。   《诸病源候论·痞噎病诸候》中除对五噎(气、忧、食、劳、思)候有总的病因病机概括:“虽有五名,皆由阴阳不和,三焦隔绝,津液不行,忧恚嗔怒所生”,还分别论述了气噎、食噎、久寒积冷、腹内结强的具体病因病机:“阴阳不和,脏气不理,寒气填于胸膈,故气噎塞不通,而谓之气噎”;“脏气冷而不理,津液涩少而不能转行饮食,故饮食入则噎塞不通,故谓之食噎”;“血气衰少,脏腑虚弱,故令风冷之气独盛于内,其冷气久积不散,所以谓之久寒积冷”;“荣卫虚弱,三焦不调,则令冷在内,蓄积而不散也。又饮食气与冷气相搏,结强而成块”。       3、甲状腺癌:瘿瘤相当于甲状腺恶性肿瘤。   《诸病源候论·瘿瘤等病诸候》中,提出:“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亦曰饮沙水,沙随气入脉,搏项下而成之。”肿病诸候的肿核候中,提出:“凡肿,挟风冷则不消而结成核也。”而在恶肉候中提出:“恶风所伤,风入肌肉,结瘀血积而生”的观点,也说明了风邪致病的广泛性和严重性。 4、乳腺癌:石痈相当于恶性肿瘤,乳石痛相当于乳腺癌。   《诸病源候论·痈疽病诸候上》谓:“石痈者,亦是寒气客于肌肉,折于血气,结聚所成。”《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四》谓乳石痈“为风寒气客之,则血涩结成痈肿”,再次提示风寒不可轻视。     总之,《诸病源候论》对肿瘤的病因病机较为全面,外因强调风邪,内因强调正虚,不内不外因强调饮食不节,寒温不调。而且认识到邪气重沓,牢痼盘结,久即成癥。这与西医学关于肿瘤多因素多步骤发病机制的认识有异曲同工之妙。肿瘤的发病是涉及到多种因素多个步骤的病理过程,与一般的感染性疾病不同,肿瘤的恶性表型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正常细胞恶变的结果。与肿瘤发病相关的因素依其来源、性质与作用方式的差异,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外源性因素来自外界环境,与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密切相关,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致瘤性病毒、真菌毒素等;内源性因素则包括机体的免疫状态、遗传因素、激素水平以及DNA损伤修复能力等。

王贻江 2023-05-04阅读量959

预防“癌从口入&...

病请描述:再过两天就到中秋节啦!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围着热气腾腾的饭菜,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互相劝菜,“尝尝这个,赶紧趁热吃!”且慢!你可知道,就在你趁热大快朵颐的时候,一种“癌从口入”的恶性肿瘤,正在悄悄地向你靠近。食管癌,全世界第八大癌症和第六大癌症死因,在中国尤其高发。每年有超过25万的中国人罹患食管癌,超过19万的中国人死于食管癌,其中,食管鳞癌占据了90%以上。环境因素是食管鳞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特别是热饮热食,反复热刺激损伤食管黏膜,导致食管黏膜上皮细胞异型性增生,高风险向食管鳞癌转变。近日,中国科学院李志远教授团队研究发现,54℃的热刺激,就会激活促癌通路,促进食管鳞癌的发生和转移。该研究发现的临界温度为54℃,低于许多人的膳食温度,也远低于国际癌症研究署建议的高温饮食风险温度——65℃,值得关注。预防食管癌,中秋晚宴该怎么吃,现在你明白了吗?

微医健康 2022-10-18阅读量1384

若身体出现这3个症状,或许是...

病请描述:若身体出现这3个症状,或许是癌症即将来临的前兆,注意留心 癌肿最新治疗 2022-02-24 11:40 癌症和癌细胞,就好像现代医学当前难以逾越却又一直勇攀高峰的两座大山,其过程何其困难,要知道,癌细胞并非外界摄入的,而是我们人体自己产生的。人体中几乎所有细胞都有原癌基因,这是调控细胞增殖繁衍的必需代码,但在特殊的外界干扰下,这段基因发生了突变,使得某个细胞的增殖失控,就会变成一个无限繁殖的可转移细胞。 这对正常细胞来说算得上是“降维打击”,这个变异细胞在经过数年潜伏之后,会繁衍出千百亿后代,它们攫取营养物质、挤压正常空间、干扰器官功能,最后威胁人体生命健康。 我们可以看出,从癌细胞出现到癌症病发,其实有着较为漫长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里,我们有很多机会把它扼杀在萌芽阶段,但这需要我们自查自省,若是身体出现了这3个症状,或许是癌症即将来临的前兆,请小心。 1.咳嗽不断、痰液带血 在常见的癌症种类之中,肺癌是人数最多、致死率最高的,而肺癌前期的典型表现,就是咳嗽不止而且经常有血丝出现。 咳嗽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身体不适,偶遇风寒或是碰到了一些过敏物质,都会诱发咳嗽。不过,普通的咳嗽在几天之内就会缓解,即便是气管炎症或是呼吸道疾病,在服用抗生素和对应药物之后,也能够有一定改善,若是长时间(3周或更久)咳嗽没有好转,可能就是肺癌所致。 这时候请注意自己除了咳嗽外,是否还有胸痛、胸闷、呼吸不畅的感受,若是有,则应立刻进行癌症排查。 2.消化不良、腹胀腹泻 消化道癌症也是癌症的高发类型之一,包括食道癌、胃癌、肠癌等病况,都会影响到人的食欲和消化功能,其中,胃癌最为常见。 若是胃部出现了癌细胞增殖,并且形成了肿瘤的时候,人们在进食时会感觉到身体内有异物,并且消化不畅,在进食之后会感觉腹部出现胀气或者阵痛,排遗时也不规律,腹泻和便秘轮番上场。这种情况下,或许就是胃癌将至。 3.突然暴瘦 减肥从来没有捷径可走,只有控制饮食外加适度锻炼,才是无隐患的减肥手段。可若是没有刻意去减肥,体重反而大幅下降,千万别忙着高兴,或许是癌细胞在偷取营养。 如果消化道中有癌细胞产生,并且还有扩散转移现象的话,原本应该被人体吸收的营养成分反而变成了癌细胞的口粮,这就会导致人虽然进食了,并且也有了饱腹感,然而营养物质却全然没有吸收,反倒给癌细胞做了嫁衣。因此,突然间暴瘦也是事出反常,要小心大病侵袭。

费健 2022-05-03阅读量8911

从炎症到癌症,可能只有两三步...

病请描述:从炎症到癌症,可能只有两三步!注意!这些饮食一定要避开… 订阅康乐福 2022-01-07 00:00 一般“促炎饮食”多为甜食、高脂食物、精致碳水食物、加工肉类等,而“抗炎饮食”多为蔬果、粗粮、深海鱼、橄榄油之类。 慢性炎症在癌症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而我们平时的日常饮食可按照一定的标准分为 “促 炎症食物”和“抗炎症食物”通过促进或抑制体内的炎症微环境影响某些癌症的发生和发展从炎症到癌症,可能只有两三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的一项刊文“饮食营养与炎症-癌症危险性的关系”中谈到, 体内炎症环境是导致各种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很多癌症是在慢性炎症的基础上发生的 ,比如: 吸烟→气管炎→矽肺与肺癌 胃炎→幽门螺杆菌→胃癌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 慢性肝炎→肝癌 除此之外,持续的炎症反应会导致体细胞坏死、增生,给癌症可乘之机。日常中的一些饮食种类, 或可诱发机体持续性的炎症,甚至加速癌症的发展。慢性炎症是一种长期疾病,可以在几个月或几年内逐渐发展。一些疾病会对免疫系统产生不利影响,导致体内反复或持续的低水平炎症 ,而这种“慢性低度炎症”与健康息息相关。据研究,慢性低度炎症会造成DNA损伤,从而可能导致癌症,如结肠癌、肺癌、胃癌、食道癌、乳腺癌等。2021年4月一项对15项荟萃分析400万人的回顾发现, 促炎饮食可增加27种慢病风险和过早死亡风险。研究者发现,有力证据表明促炎饮食与心脏病发作、过早死亡、肠癌、胰腺癌、呼吸道癌和口腔癌等癌症以及抑郁症相关。那么,什么是促炎饮食?促炎饮食,就是长期吃可能增加人体炎症水平的食物。而抗炎饮食,就是有助于降低炎症水平的食物。总的来说, 一般“促炎饮食”多为甜食、高脂食物、精致碳水食物、加工肉类等,而“抗炎饮食”多为蔬果、粗粮、深海鱼、橄榄油之类。 要避开这些“促炎”饮食!    高糖食物、精致碳水食物 这不仅仅限于糖,还包括 白米、馒头、蛋糕、饼干等 含有大量淀粉的精制碳水食物,进食后血糖很快升高,高血糖水平易促进细菌病毒生长,同时促发胰岛素、肾上腺素释放,导致体内炎症因子增多,加重炎症反应。高脂食物、油炸食物2017年6月刊发在《脂质研究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当小鼠吃高脂肪饮食时,小肠中细胞的应激反应与病毒感染的反应方式相同,引起某些免疫分子的产生,并导致全身炎症。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 我们每人每天食用烹调用油为25~30克。然而实际上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每人每天平均脂肪摄入量为80克(占总能量摄入33.1%),城乡居民人均食用油摄入量为43克,远远超过了推荐量。 红肉、加工肉类  在《饮食营养与炎症-癌症危险性的关系》研究中提到,在消化红肉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亚铁离子和N-亚硝基化合物,N-亚硝基化合物通过诱发DNA互补碱基对间的交联,在炎症反复的情况下启动细胞癌变进程。大家平时可以 减少红肉、加工肉的摄入量 ,每周控制在5次以内;提高非加工肉, 如新鲜肉及白肉(鸡、鸭、鹅、鱼等) 在总肉摄入量中的比例。 尽量多吃“抗炎”食物!   果蔬 果蔬富含膳食纤维以及维生素C、β胡萝卜素、多酚等,它们大部分都是抗氧化的好帮手,也有助于减轻身体的炎症反应。 2021年刊发在《重庆医学》的《膳食炎症指数与癌症关系的研究进展》一文提到,一项460例喉癌患者参与的病例对照研究表明,增加抗炎饮食的摄入,如富含膳食纤维和生物活性物质的蔬菜和水果,减少促炎饮食的摄入,如油炸食品或富含饱和脂肪的加工食品,可以降低喉癌发生风险。 秋冬季节更要多吃果蔬。蔬菜最好以深色菜、叶类菜为主,水果可以选择应季的苹果、橙子、香蕉、梨等。 全谷物 全谷物是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饮食营养与炎症-癌症危险性的关系》一文指出,膳食纤维可与致癌物结合,吸收杂环胺类物质,改善肠道上皮组织增生,保持肠道上皮细胞完整性。有助于降低某些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目前较为公认的全谷物有小麦、大麦、水稻、燕麦、黑麦、玉米、小米。 鱼类 平时可以经常吃一些鱼,如鲑鱼、沙丁鱼和鲭鱼,这些鱼类富含抗炎的omega-3脂肪酸。 茶 茶中的茶多酚含量丰富,也是一类抗氧化、帮助抗炎的物质。 一些调味品 咖喱、生姜、大蒜、肉桂、迷迭香和百里香等。这类食物含有大量天然抗炎物质,如姜黄素,其中,咖喱和生姜的抗炎效果不错。    

费健 2022-04-30阅读量9954

胆囊结石切除胆囊,要了解哪些...

病请描述: 很多人因为体检或腹部不适疼痛而确定是胆囊炎、胆囊结石,在看门诊或网上咨询的时候,很多医生要求患者直接切胆,但是这样真的好吗?还有的医生说可以保胆,对于你来说实属很难做出抉择,胆囊切除了对人体真的没有影响吗?保留胆囊就会发生癌变吗?保胆取石复发可以接受吗? 针对这些问题,我逐步进行“内幕”解答: 1、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了解良性疾病治疗应该遵循的原则,知道了这个标准和原则,你就会很容易理解胆囊结石胆囊炎该怎么治疗为好啦。那么这个原则和标准是什么呢?那就是精准外科的理念:祛除病因、保护器官、损伤控制。胆囊结石是良性疾病,同样也要遵循精准外科治疗这个原则和标准。 胆囊结石的发生原因和机制目前还不清楚,发生的外在原因如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地理环境等,内在原因有种族、家族、遗传等,在还不能确定病因或不能祛除病因的情况下,外科治疗就要遵循精准外科治疗的第二条和第三条要求:保护器官、损伤控制。 2、下面再讲讲如何保护胆囊这个器官:很多胆囊结石病人因为长期的发病和结石的刺激,胆囊发生了以下变化:胆囊壁毛糙增厚,有的甚至超过5毫米(正常的胆囊壁光滑,厚度不超过3毫米),有的还有不均匀增厚,胆道镜直视下观察胆囊粘膜萎缩或不均匀增厚,这样的胆囊几乎已经没有什么功能了,临床上做胆囊收缩功能检测胆囊收缩率低于30%或为0(也就是没有收缩功能了)这样的胆囊即使取出结石,胆囊壁和胆囊粘膜也不会恢复,相反有可能是癌变的病灶,如果保留了这样的胆囊,复发结石在所难免,更重要的是有癌变发生的概率啦。那么应该保护什么样的胆囊呢?也就是什么样的胆囊结石可以采取胆道镜取石、保留胆囊呢?具备的条件是:胆囊大小形态正常,胆囊壁厚度不超过5毫米,胆道镜直视下观察胆囊粘膜正常,胆囊頚管通畅,这样的胆囊即使有一定的水肿等炎症表现,取出结石后是可以自行修复的。 3、下面再讲讲损伤控制:这主要和手术医生有关,那么手术有哪些损伤?第一是腹壁的损伤,也就是手术入路,进入腹腔要经过腹壁,传统的手术方法是在右上腹壁上切开7厘米左右的手术刀口,做完胆囊手术再进行缝合,一般是术后7天拆线,但是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这种传统的切开腹壁的方法已经被腹腔镜微创技术所取代,由大刀口被腹壁上的三个或一个孔(单孔)5毫米左右的小孔所取代,术后不需要拆线,术后第二天就可以出院,另外一个损伤控制就是保护胆囊和邻近器官,有功能的、经过胆囊镜检查胆囊腔内胆囊粘膜正常、胆囊頚管通畅的就要保留保护胆囊这个器官。精熟的腹腔镜技术可以避免临近器官如肝脏、十二指肠、胃肠的副损伤,把手术损伤控制在最低。 4、事实上,有一些胆囊结石患者是不需要切胆的,而保胆取石手术的关键、也是最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胆道镜技术,没有胆道镜进入胆囊腔内在直视下观察胆囊结石、胆囊炎和胆囊腔内的结石、胆囊粘膜,胆囊頚管通畅情况,是不能保证取净胆囊腔内结石,也不能清楚胆囊粘膜的情况(胆囊粘膜病变是需要切除胆囊的),更不能保证胆囊頚管是否取净结石和通畅问题,而胆囊頚管通畅性是胆囊结石复发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有些医院和医生没有胆道镜和掌握胆道镜技术,不能实施保胆取石术,只能做切胆这种传统治疗方式。 5、取出结石保留胆囊后能复发结石吗? 当今除了外源性疾病如传染病、外伤,内源性原因的疾病都会复发的,肾结石、膀胱结石、胃肠息肉等良性疾病都会复发的,胆囊结石也不例外,如果胆囊功能正常的话,复发率在10%左右。那么复发了可以再考虑保胆取石吗?答案是可以的,就像肾结石一样可以再取石的,前提是胆囊是好的。那么如何预防复发呢?从我们个体而言,通过自律如规律生活、健康饮食、适当运动等,这样不但可以预防结石复发,也有助于患有其他疾病,还有就是借助于祖国医学,中医中药调理也是预防结石复发的很好选择! ****还有一种结石复发的情况与胆胰管汇合部疾病有关,这种情况药物治疗无效,需要手术ERCP才能解决,胆胰管汇合部疾病与胆结石相关性占15%左右,尤其是那些胆囊切除术后还有“胆囊炎”症状的病人(临床上称之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那如何判断是否合并有胆胰管汇合部疾病呢?做磁共振MRCP、肝功化验和淀粉酶就可以有一个初步判断。所以患有胆石病的最好也把这三个检查做了,对疾病的预后判断是很有帮助的。 6、切除胆囊后会有什么不良后果? 胆囊是人体很重要的消化器官,不能因为切除胆囊后没有致残或危及生命就轻言切除,就像肾结石不切除肾脏、胃息肉不能切除胃一样,胆囊不能因为结石而一切了之。那么对于必须切除的胆囊,切除以后会有什么后果呢?按照精准外科治疗的原则切除的胆囊,往往都是在人体内经过漫长岁月逐渐失去胆囊功能的,人体在这个过程中已经逐渐适应、调整和代偿没有胆囊的情况,这样的病人术后因为不再胆囊炎反复发作疼痛了,相反饮食和生活比以前好多了。但是,对于那些胆囊比较好的、还有功能的胆囊结石切除胆囊以后,人体会发生一些生理反应,出现反酸、烧心、嗳气、腹泻,尤其是进食后,特别是进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后会更加明显。文献中还有的回顾性研究发现远期胆管结石、胆汁反流性胃炎、胆汁反流性食管炎、结肠癌、食管癌发生率增加,但这都需要大宗样本进一步验证,因为胆囊结石发生不是孤立器官的发病,而是全身变化尤其是消化系统疾病在胆囊以胆囊结石这种疾病形式表现出来而已,临床观察也发现在胆囊结石病人切除胆囊之前,就存在胆汁反流性食管炎胃炎,结肠癌病人合并胆囊结石比例比较高。

杨玉龙 2022-02-19阅读量1.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