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体检发现“肝脏肿块”该怎么办?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定期体检人数逐渐增多。在肝胆外科门诊和网络平台问诊中,经常有患者拿出体检报告,对B超或CT检查发现的肝脏肿块感到紧张和困惑。本文根据长期的工作经验,就这方面疾病进行简要介绍: 1、肝囊肿:通常体检B超即可明确诊断。部分患者从小就有肝囊肿,为胚胎时期肝内胆管或淋巴管发育异常引起;部分患者年纪比较大时才发现,可能为肝内管道退行性变。肝囊肿囊壁较薄,囊液为清亮液体,常见多发,相当一部分患者同时有肾囊肿。绝大多数肝囊肿不需要治疗,定期随访即可,我们临床实践中进行手术的肝囊肿基本在8厘米以上,伴有腹胀不适,手术方式为腹腔镜下肝囊肿开窗引流术。 两种情况肝囊肿需要注意,一种是肝脏囊性肿瘤,发病率很低;另一种时寄生虫性肝囊肿。进行增强CT检查可进一步明确,积极处理。 2、肝血管瘤:肝脏常见良性肿瘤,一般无明显症状,体检或在医院因为其他疾病就诊时进行B超检查时发现。肝血管瘤为血管团,质地柔软,管腔血液挤出后,肿块会明显缩小。为防止误诊,建议B超、增强CT、增强核磁共振中至少两种检查,同时进行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和CA199检测,进行明确诊断。体积小的血管瘤不需治疗,通常5厘米以上肝血管瘤考虑手术切除,根据位置,目前大多数可做腹腔镜微创肝血管瘤切除术。 3、肝脏良恶性肿瘤:肝囊肿和肝血管瘤为常见肝内病变情况,但只有少数患者需要治疗,在排除了这两种情况外,需进行严密的检查评估:影像学方面,建议进行超声造影、增强CT和增强核磁共振检查;血清学方面进行消化道肿瘤标志物(AFP、CA199、CEA等)。如仍不能明确诊断,必要时可做有创性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根据肿块位置,也可行微创手术切除病理检查。检查结果如果基本明确为肝脏恶性肿瘤,专科医生判断能手术的,应积极进行根治性切除手术。 具备以上知识,我们遇到肝脏肿块,既不会过度恐慌,因为毕竟大多数是肝囊肿或血管瘤等良性疾病;也不会疏忽大意,耽误恶性肿瘤的治疗时机。从医疗角度,不进行过度干预,也不能漏掉肝脏恶性肿瘤,毕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是提高肝癌的最有效手段。
樊军卫 2018-11-10阅读量1.1万
病请描述: “一名好的医生,应该是怀有佛家普度众生的慈悲之心,拥有道家神奇的高超技艺,畅行儒家积极努力的主观能动,为大众保持健康而尽职尽责。外科医生应该是菩萨心肠加上治病救人的一把刀。” 这句话出自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普通外科主任医师施宝民教授,手术台上他是技艺精湛、镇定果敢的外科医生,手术台下他是虔诚祥和,通达洞明的儒释道三教倡行者和实践者。 从小就立志当一名医生 当问及为何选择从医,施宝民回忆:“小时候常常看到家人亲戚生病了就去医院找医生看病,那时开始就对医生就充满敬佩。长大懂事后,我对于医生这个职业也慢慢了解得更多,在中学时代就立志想当一名医生。当初考大学,我的高考志愿填的全是医学专业,最后也如愿考入山东泰山医学院。毕业分配后选择了普通外科专业,在研究生时候,我选择了肝胆胰腺外科,这个在普外科当时也最热门、难度最大、最富有挑战性的学科。” 因为热爱,施宝民一直不断孜孜不倦学习探索,精进医术。2000年他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获普外科博士学位,师从我国著名普外科专家杨镇教授。2004年他远赴法国欧洲微创外科中心学习腹腔镜外科。2007年~2008年,他在德国洪堡大学Charite 医学院作访问学者,并获得德国医学博士学位。 “只有真正热爱一个职业,才能做好这个职业,医生也不例外。真正爱这个职业的时候你就觉不着累,更不会无谓得去发一些牢骚。如果上天再给我做一次选择的话,我依然会选择当医生。阅尽生死,执业如履薄冰,方寸之间尽显英雄本色。虽然面对一些晚期病人不乏无力回天的遗憾,但也总有病人治愈的欣慰和满足。现在因为各种原因,很多医生不希望子女将来也从医,但是我不这样认为。选择一个职业,不是根据少付出多回报作为原则,应该依据是否有挑战性是否更具有意义来选择,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试想有哪一个可以与之相比呢?我的孩子我就建议她学医,她还是选择了医二代。”施宝民自豪地说。 一旦站上手术台上,一切想着患者 施宝民擅长诊治普外科各种疑难杂症,尤其是肝胆胰脾良恶性肿瘤、各类胆石症、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及胃肠肝胆外科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从最常见的胆囊结石手术,到疑难复杂的胰腺癌、肝癌、胆管癌手术,施宝民每年大概要做例数百例手术。通常,手术时间短则一两个小时,长则七八个小时。 当问到“上手术台之前会有压力吗?”施宝民坦言,压力是难免的,但是在上手术台之前要全部忘掉各类杂念,摆正心态,全神贯注。被誉为“中国胆道外科之父”的黄志强院士说过一句话被奉为很多外科医生的座右铭jQuery18105953866248530473_1540111742908“一旦站上手术台上,什么都要忘掉,一切想着病人。“ 外科界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外科医生需要有“女人般柔软的手,鹰一样锐利的眼睛,还有狮子一样的心。” 阐明了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必须具备三个素质,这里面“狮子一般的心”就是指医生必须控制住自己的意志,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 “在手术台上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像是如果手术过程中,碰上患者的腹主动脉等大血管突然破裂,血一下子涌上来,迅速充满整个腹腔。这就要求医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遇到突发情况必须镇定。医生要是慌了神,不马上采取应对措施,病人就非常危险,搞不好就下不了手术台。” 患者选择我们,就是对我们的信任 施宝民特别注重手术前和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让他们清楚手术的风险和注意事项。跟患者沟通过程中,施宝民总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说明手术的目的和过程,从不夸大手术效果。同时,对手术的相关内容、手术后康复护理的特殊事项也向家属认真说明,取得家属的合作和理解。 “现在就医条件改善,很多患者看病有很多选择,通常是首诊好几家医院,最终经过比较权衡才会确定一家医院和医生接受治疗。患者选择我们,就是对我们的信任,作为医生应当竭尽全力帮助患者战胜疾病,不辜负他们的信任。老一辈专家以前经常告诫我们,虽然现在辅助检查和化验等医学技术飞速发展了,但是医生和病人的沟通不能少。医生要从患者的角度去感受和理解,以消除患者焦虑和恐惧的心理,以取得病人的合作。” 施宝民强调:“著名医学鼻祖希波克拉底2000多年前早就说过,我们自己的老师也是言传身教,医患关系是师生关系,病人是老师,医生是学生。因为患者是疾病的直接体验者,医生是帮助他们战胜疾病。一位好医生的成长离不开患者,医生总能从每一个患者身上总学到很多东西,成功告诉你经验,失败告诉你教训。” 患者康复出院的时候我最开心 谈到最近值得高兴的事情,施宝民笑道:“完成了一个高难度的手术,经过千难万险,看到患者最终痊愈康复出院,对我来说是最值得高兴的事情。” 前阵子,同济医院收治了一位79岁的患者,两三年前他因患胃癌在同济医院做过全胃切除手术,上个月因为骨折在骨科住院治疗,术后半个月胆囊结石胆囊炎发作并发十二指肠瘘,施宝民给老人进行胆囊切除手术和十二指肠造瘘术。老人骨折术后,照顾他的他的大女儿又不幸骨折,做了手术。第二次手术还没恢复时,老伴又查出甲状腺癌。施宝民主任团队又给他老伴做了甲状腺癌根治术。术后为了照顾他们,病房安排在一起。高兴的是老两口正好一起康复出院回家。全家一个月内三个人做了四次手术。虽然很不幸,但结局很好。 “看到他们一家人恢复健康、皆大欢喜、大团圆场面真是令人高兴!一方面是为患者感到高兴,一方面也为团队医护人员感觉付出有成果。虽然有的时候患者没有治愈,比如一些晚期患者,虽经过各类治疗最终还是无力回天,但只要我们尽力了没有遗憾就可以了,毕竟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人有时候要相信些宿命论,有助于心理解脱。” 年轻医生需要有偶像崇拜 谈到偶像,施宝民说:“我的偶像是我的导师杨镇教授还有已故的黄志强院士。他们不光在肝胆外科方面有着杰出成就,而且在做好一名外科医生方面,他们言传身教对我影响很大。黄志强院士曾经说过:医生在年轻时是偶像崇拜,向着自己的偶像努力拼搏,一旦成名成大家了就成了偶像复制,又要培养后面的接班人。因此,年轻的医生需要有英雄主义感,帮助病人战胜病魔,这是外科医生所需要具备的气质。” 如今,施宝民的肝胆胰外科团队目前有博导3名,主任医师、教授3名,副主任医师5名,及主治医师多名。在同济医院院长艾开兴教授的直接带领和参与下,普通外科医护人员不断进取,成绩斐然。 有的年轻医生平时爱发一些牢骚,抱怨做医生太辛苦太累。施宝民总是开导他们,只有真心热爱医生这个职业,才能做好一位好医生。心中有这个信念和热情,即使工作强度大,就不会觉得多辛苦。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必然要遇到各种患者,面对各种复杂的病情。总是抱怨工作辛苦是没有什么意义,与其烦恼地干不如快乐地去接受,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该休息的时候休息,该工作的时候就投入工作。 做科研出于热爱和临床需要 现在很多医院要求医生医教研全面发展,施宝民主要从事肝胆胰脾外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对于肝胆胰脾肿瘤的根治性切除术、复杂的肝内外胆管结石、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和微创外科技术有较深入研究。 他认为,不应该让纯粹的外科医生去搞那些太尖端、太前沿的科研项目,而是应该选择一些临床上常见比较实用的项目,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我曾经得过省部级的科技进步奖,我觉得这对我只是一个肯定,做这些也并不是为了获奖,做这个也是出于科研工作者的一种本能和热爱。除了医院派发的科研指标和任务外,我更愿意做那些临床上比较实用的研究,比如最简单的“如何解决术后伤口液化”,这类研究成果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也能得到大家的承认,有创新性、实用性,可推广性。” 施宝民教授简介 施宝民,中德双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普外科主任、同济医院大外科副主任。2000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分配至山东省立医院普外科,2002年完成山东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后工作,成为该院第一位博士后出站人员。2004年赴法国欧洲微创外科中心进修腹腔镜外科。2007年~2008年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在德国洪堡大学Charite 医学院作访问学者,并获得德国医学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普外科尤其擅长肝胆胰脾外科及其微创外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对于肝胆胰肿瘤的根治性切除术、肿瘤的转移和侵袭性机制、复杂的肝内外胆管结石、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和微创外科技术有较深入研究。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德国师从著名外科学家、欧洲外科学会主席Neuhaus教授。开展各类腹部大型复杂及微创外科手术,实施手术数千例,以创伤小、并发症低、恢复快、远期临床效果好为特色。 近年来相继开展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精准半胆或肝段切除术、部分脾切除术、合并部分肝及胰十二指肠切除的胆囊癌扩大根治术、合并半肝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扩大根治术等多种新术式,赢得国内外同道的认可及广大患者的好评。 腹腔镜微创外科技术可以熟练应用于各类肝胆胰脾及胃肠外科手术。腹腔镜下肝叶切除、胰腺肿瘤切除,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腹腔镜下脾脏切除及脾段切除术等,积累了丰富经验。还开展了经脐单孔胆囊切除、肝囊肿切除等单孔微创外科手术。不但见效快,同时疤痕小或者无疤痕,做到了术后较好的美容效果。 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山东省自然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等课题9项。两次得到国际消化外科大会资助金(18届香港,19届日本),多次赴欧美等国家参加国际会议并大会发言。获得省部级三等奖多项。2005年入选第二批山东省卫生系统重点中青年科技人才(1020工程),2006年主持申请到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门静脉高压症现代治疗进展(2006-04-01-008),并成功举办。2014年再次获得国家继续教育项目2014-04-01-056 (国)。 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英文及SCI收录杂志11篇。主编专著2部,副主编2部,参编专著10部,英文专著《Liver cancer: new research》在美国NOVA出版社出版。 担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实验外科学组委员,科技部国际合作计划评审专家、上海市普外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普外专业委员会胆道外科学组委员、上海市普外科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上海肿瘤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上海普外医师分会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外科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外科委员会腹腔镜微创外科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第四届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中国微循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肝胆胰学组副组长、中国医院协会医疗技术委员会肝胆胰肿瘤专家组组长、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编委,《国际外科学杂志》编委,《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委,《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青年编委,《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审稿专家。
施宝民 2018-10-21阅读量1.3万
病请描述:随着人口老龄化与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胆结石的患病种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近年来,胆囊结石约占胆石病发病的80%,以胆固醇为主要成分已经成为我国胆结石的主要发病类型。近年来,胆固醇结石的发生率在逐年增高,西方国家中大约四分之三的胆囊结石为胆固醇结石。而胆固醇结石的早期改变是胆固醇结晶,本文将4年期间MRI的检查中发现胆囊内有胆固醇结晶的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并且和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比。 1、临床资料: MRI检查组:以首次MRI检查的患者,筛选出胆囊内胆固醇结晶的100例患者,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16~67岁。92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右中上腹疼痛、饱胀、不适,8例患者是腹部其他疾病,如肝脏血管瘤、肝囊肿、肝癌等。100例患者全部进行了超声检查。 B超检查组:以首次B超检查的患者中,挑选出30例患者,其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16~67岁。20例患者是腹部不适做超声检查,10患者是肝脏疾病检查。全部病例B超检查均显示胆固醇结晶,给30位患者进行了MRI检查。 2、结果: MRI检查组:100例患者均被MRI证明胆固醇结晶沉积于胆囊底部,全部患者行超声检查,只有7例可见胆囊附壁高回声,其余93例超声显示未见异常。 B超检查组:30例患者,B超检查均显示胆囊内胆固醇结晶,所有患者均是超声检查完后马上进行MRI检查,MRI检查结果显示,胆囊内未见明显异常信号。 3、讨论: 胆固醇结晶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环境,胆囊排空障碍为胆固醇结晶析出,甚至形成结石提供了时间和场所,胆囊浓缩功能与结石形成有直接关系。临床观察到胃大部或全部切除、迷走神经干切断术后、多次妊娠、长期禁食、完全胃肠外营养等,都可使胆囊排空延迟,增加胆固醇结石的机会。胆囊内超声所见的附壁高回声,实际上是胆固醇在胆囊壁的沉积。目前认为胆固醇结晶是形成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的共同病理基础,胆囊胆固醇息肉与胆固醇结石患者都存在胆固醇代谢障碍,而胆汁成分的变化是胆固醇结晶析出的主要原因。胆固醇结晶的归途有以下几种:①在自然或药物的作用下重新溶解或随胆汁排泄于肠道;②成为胆囊结石的始基形成结石;③附着于胆囊表面,久之被黏蛋白所包裹形成胆固醇息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发现:MRI显示的胆囊内胆固醇结晶是在胆囊内,充填了整个胆囊或部分胆囊,胆囊壁上未见明显异常信号,说明胆囊壁上未形成胆固醇结节,而此时超声显示胆囊内及胆囊壁未见明显回声,充分说明胆囊壁未见胆固醇结节形成,是胆固醇结晶的早期阶段,这个阶段的胆固醇结晶是可逆性的,可以恢复正常;超声显示的胆固醇结晶已经形成附壁结节,一般不可逆,是胆固醇形成的晚期。说明MRI可以检测到早期胆固醇结晶,而超声只是能检测到胆固醇结晶的晚期表现。MRI对胆囊内胆固醇早期结晶的诊断价值的敏感性远远高于B超,是目前发现胆固醇结晶早期形成过程唯一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本文引自刘金有等,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年
赵刚 2018-10-20阅读量1.0万
病请描述:部分胆囊结石患者合并有肝囊肿疾病,手术结合CT,B超检查结果和患者病情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肝囊肿开窗术对胆囊结石合并肝囊肿患者进行治疗,临床效果令人满意。选择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肝囊肿患者30例,将其作为实验组,全部患者均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肝囊肿开窗术治疗;全部30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33-64岁;17例患者为单发性肝囊肿患者.肝囊肿直径1.5cm-6.4cm;13例患者为多发性肝囊肿患者,囊肿直径2cm-6.8cm,囊肿2-5个。另选择同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患者50例,将其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对两组患者的术后禁食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没有患者中转开腹,手术时间为30分钟;术后进行B超复查发现,并没有发生复发,对患者进行随访发现,并没有出现肝囊肿压迫、胆囊炎等症状。在术后禁食时间、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方面,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比较无差异。临床中在治疗胆囊良性疾病时,腹腔镜技术因为微创、恢复时间、禁食时间和住院时间短、术后排气时间早等,成为了对胆囊良性疾病治疗的金标准。肝囊肿是临床外科中的多发病和常见病,临床中可以将肝囊肿分为以下两类:非寄生虫性和寄生虫性;非寄生虫性肝囊肿主要为先天性,少数则为肿瘤性、炎症性以及创伤性,在各个年龄阶段都可能发生。临床中在对肝囊肿进行治疗时,传统方法主要包括B超引导下穿刺抽液、无水酒精注射、开腹肝叶切除或者肝囊肿切除等。B超引导下穿刺抽液治疗具有较高的疾病复发率;无水酒精注射治疗则会导致腹痛,让后期手术切除的难度加大;开腹肝叶切除或者肝囊肿切除会对患者造成较大创伤、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患者术后需要较长的时间恢复,会让患者的经济负担加重,所以患者的接受程度不高。本文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肝囊肿开窗术对实验组患者进行治疗,结果全部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没有患者中转开腹,手术时间为30分钟;术后进行B超复查发现,未见发生复发,对患者进行随访发现,并没有出现肝囊肿压迫、胆囊炎等症状。另外通过和同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对比发现,在术后禁食时间、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方面,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比较无差异。在实际的临床治疗中,术者应对多余的囊壁进行尽可能的切除,进而让复发率降低;术前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详细了解和掌握,同时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如果出现肿瘤、出血以及胆漏等现象,应及时进行中转开腹治疗。总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肝囊肿开窗术的临床疗效显著,而且微创、患者住院时间短、恢复快,能让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有效减轻,具有临床推广价值。本文选自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年第16卷第25期。
赵刚 2017-07-28阅读量1.1万
病请描述: 肝囊肿和胆囊息肉都是常见病, 它们大多为良性病变, 发展缓慢, 患者多无临床症状, 也不需要进行治疗, 仅有少数患者需要进行治疗。对近年来诊断的肝囊肿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肝囊肿与胆囊息肉的发病情况及相关性。2 627 例患者,其中男1487 例, 女1140 例;年龄2 ~ 91 岁, 平均41.2 岁。全部患者同时进行肝、胆、肾B 超检查, 确诊为肝囊肿、胆囊息肉; 【结果】 1、肝囊肿发病及与性别的关系 2627 例患者中, 检出肝囊肿161例(6 .1 %), 其中男125例(77 .6 %), 女36例(22 .4 %), 男、女性间比较有差异。 2、胆囊息肉发病和并存肝囊肿与性别的关系 2627 例中检出胆囊息肉63 例(2 .4 %), 其中并存肝囊肿10 例(15 .9 %), 不并存肝囊肿53 例(84 .1 %), 两者比较有差异;63 例胆囊息肉中, 女38例(60 .3 %), 并肝囊肿7例(18 .4 %);男25例(39 .7 %), 并肝囊肿3例(12 .0 %), 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原因】 肝囊肿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大类, 目前多认为以先天性为多见, 是由于胆管上皮炎症, 胆管阻塞形成, 也有认为是胚胎发育、退化不良所形成。肝囊肿发病为2 .5 %~ 5 %。肝囊肿并存肾囊肿较为常见,但肝囊肿并存其他脏器病变方面的文献报道较少, 有认为肝囊肿伴发胆道、胆囊疾患以及脂肪肝比例较高。肝囊肿并存的患者胆囊息肉的发病率远高于不并存肝囊肿的胆囊息肉患者, 因此推断胆囊息肉发生与肝囊肿可能存在有某种关联的机制, 比如肝胆系炎症、胆汁代谢等因素都可能与其形成有关, 值得进一步探讨;胆囊息肉并存肝囊肿的发病率与性别无明显关系, 但由于观察的例数不多, 尚需要更多资料来证实。
赵刚 2015-04-05阅读量1.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