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民族医学科 > 维吾尔医学科 > 内容

内容

后脚跟疼怎么办?6个常见原因...

病请描述:脚后跟疼,到底怎么个疼法?疼法一:出门逛街或者春游踏青,走了一天路回到家,足跟、足底就会出现酸痛,特别是第二天早上起床落地的第一脚,脚的那个刺痛啊,有时疼得站不住!疼法二:难得有时间锻炼,楼下跑了几圈,第二天脚后跟也会疼好久!疼法三:脚后跟明明不红也不肿胀,但两侧就是隐隐作痛!疼法四:脚后跟一旦疼起来,走也不是,站也不是,每次休息完起来的第一步特别疼,活动一下才会有所缓解!脚后跟疼,大多都与脚跟的滑囊、跟腱、筋膜等部位发生病变有关,需要根据不同的疼痛情况进行判断。说实话,微医君脚疼也不是一天两天了,看完这篇内容,你肯定也会对脚疼这件事有种“原来如此”的感觉。脚后跟疼常见的5个原因脚跟疼不一定是骨刺,也不一定是跟腱炎,原因多种多样,也可能由不同的情况引发,下面是几种比较常见的疼痛诱因,看看你有没有对应的症状。一、跟腱炎跟腱我们听着有点摸不着头脑,那“脚筋”总该知道吧?跟腱其实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脚筋”,它连接着小腿后方的肌肉群到跟骨,走路、踮脚尖、起跳、奔跑等都得靠它!超负荷运动、长期硬地跑步、爬山等都容易过度使用跟腱,造成跟腱内部纤维的慢性损伤,引发跟腱炎。专业体育运动员的跟腱病终生发病率高达24%,普通人跟腱炎约占跑步损伤的11%。长期、高频的跑跳会使跟腱被反复牵拉、刺激,局部细微的损伤没法及时修复,损伤逐渐累积发展成炎症,当运动量突然加大或者偶发意外损伤,小腿后方、足跟上方就会出现疼痛。鞋子不合脚容易造成不当摩擦,若是病变部位相互作用,跑跳时极易进一步损伤跟腱,是诱发跟腱炎的一个重要原因。跟腱炎较轻的患者小腿后方会出现僵硬酸痛,踩地、跑跳等都会加重疼痛感,只有休息才能缓解,严重的情况还会出现红肿。二、足底筋膜炎足底肌肉由于运动、外力冲击、长时间走路等引起局部肌肉劳损,就会诱发筋膜炎,特别是穿高跟鞋、扁平足、肥胖等情况下,更易发生。足底筋膜炎的表现很有意思,脚底、脚跟按压时会有酸痛感,情况比较严重的情况日常站立、休息一会儿可能会痛,但是晨起或休息后最为明显。早上起床下地的第一步,脚跟好像无法吃力一样,经常是一阵刺痛,险些踉跄倒地,长时间休息后起身的第一步也是同样的情况。原因是当你休息时足底筋膜不需要负重而处于收缩状态,再次触地时对筋膜造成较大、较快的牵拉,从而引发疼痛,而神奇的是,走几步之后这种疼痛慢慢就缓解了,好像压根没事一样。这样的感觉,往往让我们怀疑自己的脚到底有没有问题?病情就在这种纠结中一直拖着!不过足底筋膜炎虽说走几步会缓解,但当你过度行走或跑步后疼痛会再次出现,因而也要避免过度运动。筋膜炎这个病,名字里确实带了一个“炎”字,但它并不是字面理解的发炎,而是一种一种“无菌性炎症”,原因其实是足底的肌腱或韧带“能力”不足。正常的足底筋膜因弹性和收缩能力都不错,落地缓冲、蹬踏发力等动作可以轻松完成。若是足底筋膜因长期的劳损、意外损伤而变软、变脆,收缩力、弹性大幅下降,平时简单的走路、跑跳等动作对它来说都变成了挑战,一旦动作幅度超过它的能力,就会出现疼痛。三、跟骨骨刺骨刺引发的足跟痛多见于老年人,根骨出现退行性病变,容易出现骨质增生,骨刺的长期刺激会周围的软组织,脚后跟出现疼痛。骨刺本身不会引起疼痛,疼痛的程度一般与局部炎症的轻重有关,骨刺大小与之没有直接的关联。四、滑囊炎比较多见于女性,高跟鞋不合脚容易对跟腱、皮肤造成摩擦损伤,滑囊壁就会充满滑液,变得肥厚,诱发滑囊炎,出现肿胀、疼痛。五、退化性病变年龄增长带来的不止有阅历的丰富,也可能是足底脂肪垫萎缩,造成缓解、防摩擦能力较弱,引起损伤疼痛;也可能是骨质老化后的微细骨折、劳损性炎症,引发疼痛。缓解疼痛的5个方法缓解脚后跟疼的办法有很多,普适性比较大的可能就是冰敷,可以对有同感的区域冰敷20分钟,特别是锻炼后、睡觉前。温水泡脚,可以适当添加一些舒筋活血的中药,对疼痛部位进行按摩,能够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疼痛。穿支撑性较强的运动鞋或者使用有矫正作用的足弓垫,能够减轻脚部的负担,避免损伤,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另外,微医君再针对日常比较多见的足底筋膜炎和肌腱炎讲一下缓解疼痛的方法。足底筋膜炎女性日常减少穿高跟鞋的时间;鞋子有损坏及时更换;运动时穿具有防护能力、缓冲较好的运动鞋,能够减少足底损伤。微医君自己经常会用的一个方法就是踩网球,可以扶墙站,也可以找合适的地方坐着,脱掉鞋子,脚底的痛点对准网球踩住,缓缓挪动或者打圈,会有一种被放松的酸痛感,特别舒服。这种方法每次大概做15分钟,直至脚底微微发热即可,每天晚上休息、看电视的时候做一做,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帮助恢复。若是小腿肌肉比较僵硬,也会影响足底筋膜的张力,可以借助身体的重量将小腿压在圆形泡沫轴上来回滚动,放松肌肉,持续1分钟。日常要注意休息,根据医生建议适当用药,必要时借助足弓护垫降低筋膜受力,减轻筋膜的损伤。跟腱炎运动前做好充分的热身及拉伸,可以是小幅的散步,或者压腿,也可以站在楼梯的台阶上反复抬起和放下脚后跟,让小腿、脚后跟充分伸展。跑步的话可以先慢后快,逐步提速,让脚慢慢适应运动的节奏,避免突然的高强度运动造成足部损伤。脚后跟疼还是需要平时小心注意,坚持调理,才能慢慢痊愈,大家一起加油啊!参考文献:[1]赵鹏程. 防脚后跟疼20字诀[J].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15(4):55-55.[2]张正修. 足跟疼痛原因多莫让骨刺全背祸[J]. 长寿,2018(10):23.[3]脚跟沾地就疼,试试自我放松法[J].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21(10):18.[4]曾文英. 脚后跟疼的原因及骨质疏松的预防[J]. 饮食保健,2019,6(35):272.[5]路遥. 运动完脚后跟疼是怎么回事[J]. 健康博览,2021(3):60-6

健康资讯 2025-09-15阅读量171

2025甲状腺癌筛查新规:高...

病请描述: 近年来,甲状腺癌发病率持续攀升,尤其在中青年女性中显著增长。上海市抗癌协会发布的《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对甲状腺癌的筛查和预防提出了更精准的建议。本文将结合最新数据,解读甲状腺癌的高危人群、分层筛查方案及三大预防措施,帮助您科学应对这一“隐形杀手”。 一、甲状腺癌发病率飙升,哪些人需要警惕?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我国甲状腺癌发病率近10年增长近3倍,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且35-55岁为高发年龄段。《指南》明确以下6类人群为甲状腺癌高危人群: 1.有甲状腺癌家族史者(直系亲属患病风险增加3-5倍); 2.童年期头颈部放射线暴露史者(如放疗治疗); 3.甲状腺结节≥1cm且伴有超声恶性征象者(如低回声、微钙化); 4.长期雌激素暴露者(如口服避孕药>5年、多次妊娠女性); 5.肥胖(BMI≥28)或代谢综合征患者; 6.碘摄入异常者(长期缺碘或过量补碘)。 注:普通人群若颈部触及肿块、声音嘶哑或吞咽不适,也建议及时筛查。 二、分层筛查方案:精准检查不花冤枉钱 《指南》首次提出“风险分层筛查”,避免过度检查: ∙高危人群:每年1次颈部超声+甲状腺功能检查(FT3/FT4/TSH);若超声提示可疑结节,需加做细针穿刺活检(FNA)。 ∙中危人群(如结节<1cm但无恶性特征):每2年1次超声监测。 ∙普通人群:30岁起可每3-5年筛查1次,女性建议从25岁开始关注。 关键建议: ∙超声选择“高频探头”(分辨率更高),报告需包含TI-RADS分级(4类以上需警惕); ∙避免盲目做CT/MRI,辐射可能刺激甲状腺。 三、三大预防措施:从源头降低风险 1.控碘饮食: ∙沿海地区居民少吃海带、紫菜(防碘过量);内陆人群可选用加碘盐,但每日不超过6g。 2.远离辐射: ∙儿童青少年尽量避免颈部X线检查;职业暴露者(如放射科医生)需穿戴防护铅衣。 3.调节内分泌: ∙女性关注雌激素水平,避免长期服用避孕药;压力大者可通过冥想、运动平衡甲状腺功能。 四、特别提醒:这些症状别忽视! 甲状腺癌早期常无症状,但出现以下表现需立即就医: ∙颈部无痛性肿块,质地硬、活动度差; ∙声音嘶哑超过2周(可能压迫喉返神经); ∙吞咽困难或咳嗽(肿瘤侵犯气管/食管)。 结语 2025版《指南》的核心是“精准筛查,主动预防”。建议高危人群建立个性化筛查档案,普通人群从30岁起纳入体检项目。记住:甲状腺癌虽高发,但早期治愈率超过90%!转发给家人,一起守护“颈部蝴蝶”的健康。 (本文数据来源:上海市抗癌协会《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2025版)》、国家癌症中心2023年统计报告)  

费健 2025-09-09阅读量817

警惕!甲状腺癌“...

病请描述:警惕!甲状腺癌“偏爱”年轻女性?13年发病率翻10倍,专家点名这两类人!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的一名医生,和甲状腺疾病打了30多年交道,做过无数台开放手术和微创消融,也深知大家对于甲状腺健康的关注和担忧。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近期引起医学界高度重视的话题——甲状腺癌的发病趋势。这份聊天的灵感,来源于一篇刚刚在《肿瘤学杂志》网络首发的重要研究(原文标题:《2008—2020年江苏省连云港市甲状腺癌发病趋势及年龄变化特征》,作者:董建梅等)。为什么关注这项研究?这份研究跟踪分析了江苏省连云港市从2008年到2020年整整13年的甲状腺癌发病数据,覆盖了数百万人口,数据质量经过严格审核。它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近年来甲状腺癌在我国部分地区令人警觉的变化趋势,非常具有参考价值。核心发现:甲状腺癌正在“加速跑”且“年轻化”!连云港的研究数据揭示了几点非常关键、也与大家息息相关的信息,我用大白话给大家总结一下:发病率“火箭式”飙升:无论是总体人群、男性、女性,还是城市、农村地区,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在这13年里都像坐上了火箭,一路暴涨!具体有多快?总的粗发病率平均每年增长16.29%!这意味着,到2020年,发病率相比2008年翻了近10倍(从1.91/10万飙升至11.29/10万)!男性和农村地区的增速也相当惊人(男性年增14.52%,农村年增17.22%)。简单说:得甲状腺癌的人,比以前多太多了,而且增长速度非常快。发病年龄明显“年轻化”:这可能是最需要我们警惕的趋势!研究发现,无论是平均发病年龄还是经过人口结构调整后的“平均标化发病年龄”,都在显著下降。2008年,连云港甲状腺癌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还在51岁左右,到了2020年,已经降到了48岁左右。经过更科学的标化计算,下降幅度更大(从近50岁降到44岁出头)。这意味着,甲状腺癌不再只是“中老年病”,它正越来越多地侵袭相对年轻的人群。“重灾区”人群清晰浮现:女性风险更高: 研究再次证实,女性患甲状腺癌的风险显著高于男性(2020年女性发病率18.40/10万 vs 男性4.77/10万),而且女性发病率的年增长速度也更快(16.83% vs 14.52%)。30-39岁人群增速最快: 在所有年龄组中,30岁到39岁这个相对年轻的群体,甲状腺癌发病率增长最为迅猛(年增幅超过20%!),成为上升趋势中的“领头羊”。城市高于农村(但农村追得快): 城市地区的发病率目前仍高于农村地区,但农村地区的增长速度更快,差距在缩小。发病高峰与构成变化:发病的高峰年龄段主要在50-59岁。但更重要的是,与2008年相比,2020年60岁以下人群在甲状腺癌患者中所占的比例大幅提升(总体从77%升到94%)。年轻面孔在甲状腺癌患者中越来越常见。为什么会这样?研究者和专家们怎么看?研究也探讨了可能的原因,这也是我们医生在临床和科研中持续关注的方向:环境与生活方式: 经济发展伴随的环境因素变化(如可能的辐射暴露增加?)、现代生活节奏快导致的久坐、运动不足、睡眠问题、高脂饮食引起的肥胖率上升,都被认为是潜在推手。肥胖尤其被强调可能与女性更高的发病率有关(有调查显示连云港部分地区女性肥胖率高于男性)。诊断技术的进步: 高分辨率B超等检查手段的普及,让以前可能发现不了的小结节、微小癌无所遁形。这固然是好事(早发现早治疗),但也带来了“过度诊断”的争议——即检出了一些可能终生无害、不会引起症状或威胁生命的惰性癌。这在全球范围内都被认为是甲状腺癌发病率飙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健康意识提升: 大家更关注体检了,尤其是城市地区和女性,主动筛查的机会更多,客观上也会增加检出率。费健主任的解读与建议:看到连云港的数据,结合我在瑞金医院门诊和线上咨询(感谢超10万朋友的信任!)的观察,这些趋势是真实存在的。甲状腺癌,尤其是乳头状癌(最常见的类型),整体预后较好,但“年轻化”和“快速增长”的趋势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关键建议:重点人群要更警惕:30岁以上的女性朋友们: 你们是相对风险更高的人群,请务必关注自己的甲状腺健康。城市居民: 目前发病率更高,健康管理和筛查资源相对丰富,更要利用好。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童年期头颈部放射线接触史、肥胖(尤其女性)的人群: 风险因素更明确,需提高警惕。定期检查是关键: 最简单有效的就是定期进行甲状腺B超检查。它无创、便捷、灵敏。建议:一般人群:1-2年做一次颈部(甲状腺)B超。上述重点人群或有结节者:遵医嘱,可能需要更频繁的随访(如6-12个月一次)。理性看待“结节”与“癌”: B超查出甲状腺结节非常普遍,但绝大多数(>90%)是良性的。即使确诊为癌,大部分(尤其是微小乳头状癌)也属于“懒癌”,进展缓慢。不必过度恐慌,但也绝不能掉以轻心。找专业医生评估(比如像我这样专注甲状腺的^_^)非常重要! 我们会根据结节的大小、形态、B超特征(如TI-RADS分级)、穿刺结果等综合判断风险,制定个体化的随访或治疗方案(观察、消融或手术)。拥抱健康生活方式:管理体重: 保持健康BMI,对抗肥胖,这对降低包括甲状腺癌在内的多种疾病风险都有益。均衡饮食: 保证碘摄入适量(不需刻意大量补碘或完全禁碘),多吃蔬果。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缓解压力: 良好的身心状态是健康的基石。远离不必要的辐射: 尤其保护儿童颈部。总结:连云港的这项研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甲状腺癌发病率在快速上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30岁以上女性和城市居民风险相对更高。这背后有复杂的因素,包括环境、生活方式、诊断技术进步等。但请大家记住: 知识就是力量,早发现是关键!不必过度焦虑,只需提高意识,将定期甲状腺B超检查纳入您的健康管理计划,特别是重点人群。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发现问题及时咨询专业医生(比如我!)。让我们一起守护好脖子上的这个“小蝴蝶”,拥抱健康生活!推荐理由:数据权威新鲜: 基于最新发布的专业医学研究(2025年6月网络首发),数据详实,覆盖时间长(13年),反映当下真实趋势。费健主任权威解读: 来自上海顶尖医院(瑞金医院)、拥有30余年丰富临床经验(开放手术+微创消融双修)的甲状腺领域权威专家,获奖无数(中华医学科技奖等),专业值得信赖。科普接地气: 费主任致力于线上科普(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深谙如何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充满同理心的语言,像朋友一样为您解惑。直击痛点,实用性强: 明确指出风险人群(30+女性、城市居民)、核心建议(定期B超、健康生活),提供可操作的防癌策略。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更科学地认识甲状腺癌的现状,积极做好预防和筛查!有甲状腺相关问题,也欢迎来找我聊聊。健康路上,我们一起同行! 

费健 2025-09-04阅读量1344

多年的头痛竟因为心脏上的&l...

病请描述:什么是卵圆孔未闭? 卵圆孔位于心脏房间隔中部,是胎儿时期的重要生命通道,母亲脐静脉血流通过这个“生命通道”给胎儿提供必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严格地说,卵圆孔其实也不是一个孔洞,更像是个关不严的“帘子”。在出生后,大部分人随着左心的压力升高,卵圆孔自动闭合。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就是指出生后卵圆孔持续开放不闭合,或者是在特定状态下再次开放的状态。如图1 所示。“卵圆孔未闭”本身并不是一种病,而是心脏的一种异常结构,PFO 的人群患病率为20%-34%[1],也就说大约每三到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存在卵圆孔未闭。 卵圆孔未闭有什么症状? PFO 对身体最大的影响就是右心的静脉血直接经过卵圆孔短路进入左心,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包括头痛、头晕、晕厥、胸闷气促、心悸、耳鸣、直立性低血压等。卵圆孔未闭的症状中,不明原因的头痛和“脑梗” 较常见。 不明原因脑梗 临床上有一种脑梗并不是脑血管自身原因造成的,甚至找不到原因,我们通常称之为“隐源性脑卒中”。研究发现PFO 和这类脑梗关系密切,主要原因是静脉血栓脱落,经过PFO 直接进入左心,通过动脉循环系统进入大脑,堵塞了脑血管。 头痛、偏头痛 有研究表明PFO 人群偏头痛发生率是正常人群的5.13 倍,偏头痛患者PFO 发生率是正常人群的2.54 倍,不明原因卒中合并偏头痛患者PFO 发生率高达79%[2]。 其他症状 PFO 相关非卒中性疾病还包括减压病、斜卧呼吸- 直立性低氧血症综合征、四肢动脉栓塞、急性心肌梗死等。 如何诊断卵圆孔未闭? 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俗称“心脏彩超”。经胸心脏彩超方便易操作,但对PFO 检出率低;经食道超声对PFO 的检测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可清晰显示心脏房间隔的结构、大小和分型,是目前诊断 PFO 的“金标准”,但是经食道超声需要麻醉配合,不易操作。 右心声学造影 右心声学造影也就是我们说的“发泡试验”,和经胸超声结合在一起检查,是筛查、诊断PFO 的首选方法。医生会根据左心出现气泡的时间、数量进行诊断和风险评估。 经颅多普勒超声造影 经颅多普勒超声造影是右心声学造影的延伸,依靠这个检查,我们可以判断分流到左心的气泡是否最终到达脑部。 发现自己有卵圆孔未闭该怎么办? 并不是所有PFO 都需要治疗,对于存在上述PFO 相关的头痛、脑卒中等临床症状的高风险人群,建议咨询心脏专科医师,并积极治疗。目前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药物及介入封堵治疗。 口服药物保守治疗:主要是口服阿司匹林等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尽管药物治疗没有手术风险,但是长期服药,可能存在出血、肝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介入封堵手术治疗: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方式。经外周血管,用特殊的导管,送入封堵器,对PFO 进行微创封堵。 试验性/ 诊断性治疗:如果高度怀疑但不能完全确定症状与PFO 相关,也可先选择药物治疗。若治疗有效,考虑PFO治疗有临床意义,则可以进一步介入封堵手术治疗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卵圆孔未闭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52(4):369-383.DOI:10.3760/cma.j.cn112148-20231030-00393. [2] West BH, Noureddin N, Mamzhi Y, etal. Frequency of patent foramen ovale and migraine in patients with cryptogenic stroke[J]. Stroke, 2018, 49(5): 1123-1128.D0I: 10.1161/STR0KEAHA.117.020160. [3] 杨呈伟, 乐颖慧, 黄连军. 多年的头痛竟因为心脏上的“ 小洞”——谈谈心脏卵圆孔未闭[J].科学生活,2024,(11):125-127.DOI:10.20197/j.cnki.kxsh.2024.11.062.

微医健康 2025-09-04阅读量1094

这些不良生活习惯,正在加重你...

病请描述:在当下,男性健康问题愈发受到关注,前列腺炎作为困扰众多男性的常见病症,其病情的起伏变化牵动着不少人的心。不少男性朋友都有这样的困惑:明明已经在积极治疗前列腺炎了,可症状却反反复复,甚至还有加重的趋势。其实,很多时候病情的恶化并非治疗不力,而是日常一些不易察觉的生活习惯在背后“捣鬼”。这些习惯就像隐藏在暗处的“健康杀手”,在不经意间侵蚀着男性的前列腺健康。那么,究竟是哪些不良生活习惯在作祟呢? 01 久坐不动 现代生活中,很多男性因工作原因需要长时间坐在办公桌前,一坐就是数小时。久坐会使前列腺长期处于受压状态,影响前列腺的血液循环,导致局部代谢产物堆积,前列腺液排出不畅,为细菌滋生创造条件,进而加重前列腺炎症状或引发炎症。建议每坐1 - 2小时就起身活动几分钟,如散步、伸展四肢等,促进血液循环。 02 憋尿 憋尿是一种常见却危害极大的习惯。尿液中含有多种代谢废物和细菌,长时间憋尿会使膀胱过度充盈,压迫前列腺,导致前列腺充血水肿。而且,尿液反流进入前列腺,还会将细菌带入,引发或加重前列腺炎。男性应养成定时排尿的习惯,有尿意时及时排出,避免憋尿。 03 不规律性生活 性生活不规律对前列腺健康影响较大。性生活过于频繁,会使前列腺长期处于充血状态,增加前列腺的负担,容易引发炎症;而过度禁欲,前列腺液无法正常排出,也会在前列腺内积聚,导致前列腺充血、肿胀,同样不利于前列腺健康。因此,保持适度、规律的性生活,有助于维持前列腺的正常功能。 04 长期饮酒 酒精具有刺激性,长期大量饮酒会对前列腺产生不良影响。酒精会使前列腺血管扩张、充血,降低前列腺的抵抗力,使细菌更容易侵入和繁殖,从而诱发或加重前列腺炎。男性应尽量减少饮酒量,尤其是患有前列腺炎的患者,更要严格戒酒。 05 辛辣饮食 辛辣食物如辣椒、花椒等,会刺激前列腺和尿道,引起前列腺血管扩张、充血,加重前列腺的炎症反应。长期食用辛辣食物,还可能导致便秘,排便时用力会使腹压增加,进一步压迫前列腺,不利于病情恢复。前列腺炎患者应保持清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减少辛辣食物的摄入。 06 熬夜 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身体免疫力下降时,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更容易侵袭前列腺,引发炎症。而且,熬夜时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前列腺也会受到影响,出现充血、水肿等情况。男性应保证充足的睡眠,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提高身体免疫力。 如何调理前列腺炎 饮食上,保持清淡,多吃蔬果,减少辛辣、油腻及刺激性食物摄入,避免加重前列腺充血。日常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提升身体免疫力。适度运动不可或缺,像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减轻前列腺负担。还要注意局部保暖,防止受寒引发前列腺收缩。另外,养成定时排尿习惯,不憋尿,同时规律性生活,避免过于频繁或长期禁欲,维持前列腺正常功能。 预防前列腺炎,关键在于日常生活细节: 1.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维持身体正常代谢与内分泌稳定,增强免疫力。2.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促进血液循环,减轻前列腺充血。3.合理饮食,多吃蔬果,减少辛辣、油腻食物,避免刺激前列腺。4.定时排尿,不憋尿,防止尿液反流感染前列腺。5.注意局部保暖,避免前列腺受寒收缩。6.规律性生活,避免过度或禁欲,保持前列腺正常功能。 前列腺炎受多种不良因素影响,病情易反复。尽管日常调理能起到一定辅助作用,但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病情程度存在差异。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加重迹象,如排尿困难加剧、疼痛愈发明显等,切不可自行盲目应对。及时前往专业男科或泌尿外科就医,接受全面检查和科学评估,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这样才能控制病情,早日恢复前列腺健康,回归正常生活。

微医健康 2025-09-04阅读量1096

体检单上的“结节...

病请描述:体检单上的“结节”别慌!费健主任:育龄女性高发甲状腺结节的8大原因,第5条很多人忽视 正文: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费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在手术台和诊室里摸爬滚打30多年,既拿手术刀做精细的外科手术,也用微创的消融技术帮患者解决问题,我深知大家面对体检报告上“甲状腺结节”几个字时的那份忐忑。今天,咱们就结合一项2025年7月刚发表在《实用预防医学》上的最新研究(题目:《育龄期女性健康体检甲状腺结节检出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来聊聊这个特别“青睐”育龄期女性(通常指15-49岁)的健康问题。别担心,咱们用轻松的方式,把专业的知识讲明白! 先看一个有点“扎心”但重要的数据:这项研究调查了2113位参加健康体检的育龄女性,结果发现—— 高达34.69%的人查出了甲状腺结节! 也就是说,差不多 每3位育龄女性中,就有1位 体检时会发现甲状腺结节。这个比例,确实比我们想象中要高不少。 听到“结节”先别慌!这里有个关键信息要划重点:研究同时发现,在这些查出的结节中,超过93% (682/733) 属于TI-RADS 1-3级。这是什么概念呢?简单理解,TI-RADS是医生用来评估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风险的一个影像学分级系统,1-3级通常意味着 良性可能性非常大,或者恶性风险极低。需要引起警惕的是4级及以上的结节,在这项研究中只占不到7%。所以,看到体检报告有结节,第一步是 淡定,第二步是 找专业医生解读报告。 那么,为什么育龄女性成了甲状腺结节的“重灾区”?研究揭示了8大“幕后推手”: 这项研究非常细致地对比了有结节和没结节的女性群体,并通过严谨的统计学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找出了真正独立影响甲状腺结节发生的风险因素。费医生结合临床经验,给大家拎出最关键的几点,列个清单更清楚: 年龄增长(尤其26岁以上): 研究发现,相比15-26岁的年轻女孩: 26-36岁 女性,发生结节的风险 显著增加了约1.5倍 (OR=2.522)。 36-49岁 女性,风险也 增加了约60% (OR=1.608)。年龄是不可抗力,但也提醒我们,定期体检很重要! “妈妈”的身份(有孕史): 生过宝宝(包括曾经怀孕过),发生甲状腺结节的风险比没有怀孕史的女性 高了约46% (OR=1.466)。这可能与孕期体内激素(如雌激素、HCG等)的剧烈波动对甲状腺产生的复杂影响有关。母爱伟大,身体的变化也值得关注。 家族“信号”(甲状腺疾病家族史): 如果家里有亲人(父母、兄弟姐妹)患有甲状腺疾病(如结节、甲亢、甲减、甲状腺炎等),那么你出现甲状腺结节的风险也会 增加约26% (OR=1.264)。遗传背景是我们无法选择的,但了解它有助于我们更主动地关注自身健康。 甲状腺功能异常: 体检发现甲功(TSH, FT3, FT4等)指标不在正常范围内,发生结节的风险 增加约26% (OR=1.256)。甲状腺功能就像身体的“代谢引擎”,引擎工作状态不稳,可能影响到腺体本身的结构。 免疫系统“小摩擦”(甲状腺抗体阳性): 如果血液检查发现TPO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或Tg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等抗体阳性,提示可能存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背景,这也会让结节出现的风险 增加约29% (OR=1.293)。这往往是身体内部免疫平衡的小波动。 乳腺结节“同行者”: 研究有个有趣的发现:有 乳腺结节 的女性,同时有甲状腺结节的风险也 增加了约25% (OR=1.249)。这提示我们,乳腺和甲状腺都是激素敏感的器官,它们可能受到相似的体内环境(比如激素水平、代谢状态)影响,潜在机制有共通之处。关注乳腺健康的同时,也别忽视甲状腺检查。 心灵的“阴雨天”(抑郁情绪): 研究显示,存在 抑郁 情绪(即使是轻度)的女性,检出甲状腺结节的风险 增加了约25% (OR=1.253)。心情不好,真的会影响身体! 无形的“紧绷感”(焦虑情绪): 同样,有 焦虑 情绪的女性,风险也 增加了约24% (OR=1.242)。长期的压力、紧张、担忧,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甲状腺。 (费医生贴心小提示:研究还发现了一些“意外”——月经是否规律、性激素水平是否异常、有无卵巢囊肿/多囊卵巢等,在这次分析中并未显示出与甲状腺结节的显著关联。这提醒我们,身体很复杂,关联性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个体差异也很大。) 为什么费医生特别推荐大家关注这项研究? 样本量大,数据新: 基于超过2000名育龄女性的真实体检数据,2025年7月刚发表,反映了当前的情况。 分析严谨: 采用了多因素分析方法,尽量排除了干扰,找出了独立的风险因素。 聚焦重点人群: 专门针对育龄期女性,结果对我们这个群体特别有参考价值。 关注身心联系: 不仅关注身体指标(年龄、孕史、家族史、甲功、抗体、乳腺结节),还纳入了心理因素(抑郁、焦虑),非常全面,符合现代“心身健康”的理念。 作为大家的老朋友,费医生给出几点实在建议: 体检不能少: 尤其26岁以上的女性,定期(比如1-2年)做甲状腺超声检查,这是发现结节最敏感的方法。别等有症状才去查! 报告找专家看: 看到“甲状腺结节”别自己瞎琢磨,也别只看分级。带着报告找专业医生(内分泌科或甲状腺外科),结合你的具体情况(年龄、病史、家族史、结节大小形态等)综合判断,决定是观察、复查还是进一步检查(比如细针穿刺)。 关注“小伙伴”: 如果你有乳腺结节,记得提醒医生也关注下甲状腺,反之亦然。体检时可以一起做相关检查。 呵护好心情: 压力、焦虑、抑郁真的不是小事!找到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运动、爱好、倾诉、必要时寻求心理帮助),保持情绪稳定,对全身健康(包括甲状腺)都大有裨益。 了解家族史: 和家人聊聊健康史,如果家族中有甲状腺问题,更要提高体检意识。 孕期产后多关注: 计划怀孕、正在孕期或刚生完宝宝的女性,可以在产检或产后复查时,请医生关注下甲状腺情况。 最后,费医生想对你说: 甲状腺结节在育龄女性中真的很常见,但绝大多数是良性的“纸老虎”。了解这些风险因素,不是为了让大家焦虑,而是为了 更聪明地关注自己,更从容地面对体检报告。知识就是力量,了解风险,才能更好地预防和管理。记住,早发现、早评估、早安心!如果你有任何疑虑,欢迎来我的线上平台咨询,这些年通过线上帮助了超10万朋友,我很乐意继续做大家的健康顾问。 保持好心情,定期做体检,健康生活,让我们一起守护好身体里这个重要的“小蝴蝶”(甲状腺的形状哦)! 文章出处: 本文核心数据及结论源自《实用预防医学》2025年7月第32卷第7期发表的《育龄期女性健康体检甲状腺结节检出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作者:魏飞娟等)。作者介绍: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擅长甲状腺、乳腺等普外科疾病的外科手术及微创消融治疗。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获得者。深耕医学科普,全网粉丝超百万,致力于为大众提供专业、易懂、温暖的医学知识和精准的诊疗建议。推荐理由: 结合最新中国研究数据,聚焦育龄女性高发健康问题,由权威专家深入浅出解析,不仅告知“是什么”,更清晰列出“为什么”和“怎么办”,强调科学认知与积极应对,兼具专业性和亲和力,特别适合关注自身健康的女性朋友阅读。 

费健 2025-09-04阅读量957

心慌手抖瘦得快?当心身体&l...

病请描述:心慌手抖瘦得快?当心身体“油门”踩过头!费健主任揭秘甲亢5大信号(女性必看)   科普文章: 文章出处: 本文核心知识提炼自国际顶级医学期刊《Lancet》2024年关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的权威综述文章,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费健主任为您专业解读与呈现。 作者介绍: 大家好,我是费健,在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工作了30多年。我这双手啊,既拿手术刀做传统手术,也操作消融针做微创治疗,为的就是给甲状腺患者最适合的方案。有幸获得过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等一些认可,但我觉得更珍贵的,是能通过线上科普(全网有100多万朋友关注,解答过超10万次咨询),用大家听得懂的话,把复杂的医学知识讲清楚,帮助大家更好地守护自己和家人的甲状腺健康。 推荐理由: 为什么今天要和大家聊“甲亢”?因为它太常见了,而且症状五花八门,很容易被忽视或误以为是“累的”、“更年期”或者“心脏不好”。特别是咱们女性朋友,发病率比男性高不少。了解它,才能及时发现它、管理它!这篇科普,就带大家轻松读懂《Lancet》精华,揭开甲亢的神秘面纱,让您心里有底,遇事不慌! 您身体的“油门”踩过头了?—— 费健主任带您读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亲爱的朋友们,想象一下您的身体是一辆精密的汽车。甲状腺呢,就是控制这辆车新陈代谢速度的“油门”。正常情况下,它工作平稳,让车子不快不慢,刚刚好。但有时候,这个“油门”可能被卡住了,或者有人猛踩它不放,导致车子狂飙——这就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我们常说的“甲亢”。 简单来说,甲亢就是甲状腺这个“小蝴蝶”(位于脖子前方)生产了过量的甲状腺激素(主要是T3和T4),这些激素像“兴奋剂”一样涌入血液,让全身各个器官都“加班加点”高速运转,消耗巨大能量。所以,得了甲亢的人,常常感觉: 心慌手抖像跑完百米赛: 心跳砰砰快,安静时也像刚运动完,手抖得拿不稳筷子或手机。 怕热爱出汗,脾气一点就着: 别人觉得温度正好,您却大汗淋漓,烦躁不安,一点小事就易怒。 吃得多却“越吃越瘦”: 胃口好得很,但体重莫名其妙往下掉,衣服都变宽松了。 总是累却睡不着: 身体明明很疲惫,晚上却翻来覆去睡不着,或者睡眠很浅。 肠胃也“加速”: 大便次数增多,甚至腹泻。 女性朋友留意: 月经可能变得不规律、量变少。 别小看这些信号! 如果长期放任不管,甲亢这个“油门失控”会带来严重后果:比如心脏负担过重(房颤、心衰风险大增)、骨头变脆(增加骨质疏松和骨折风险,尤其绝经后女性)、甚至罕见的甲状腺危象(高烧、昏迷、心衰,非常凶险)。所以,及时识别和诊治非常重要! 为什么会得甲亢?常见“元凶”有这些: Graves病(最常见): 这是自身免疫系统“认错人”了,产生了刺激甲状腺疯狂工作的抗体(TSH受体抗体,TRAb)。它还有个“特色”——可能伴随突眼、眼皮肿(甲状腺相关眼病)或小腿前面皮肤变厚变红(胫前黏液性水肿)。 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里长了能“自作主张”、不听大脑(垂体)指挥的“小疙瘩”(结节或腺瘤),它们自己大量生产激素。这在中老年人,尤其碘摄入不足地区更常见。 甲状腺发炎(甲状腺炎): 比如亚急性甲状腺炎(常感冒后脖子疼)、产后甲状腺炎等。这种甲亢通常是“暂时性”的,因为炎症把甲状腺里储存的激素“漏”到血液里了,不是持续生产过多。 其他原因: 比如误服过量甲状腺激素药、某些含碘特别多的药物(如胺碘酮)或造影剂诱发、妊娠剧吐相关的一过性甲亢等。 怀疑甲亢?诊断其实不复杂! 医生诊断甲亢,主要靠两步走: 验血看“油门”信号: 先查 TSH(促甲状腺激素):它是大脑派来控制甲状腺“油门”松紧的“信使”。甲亢时,它通常被压制得很低(“抑制”)。 再查 游离T4 (FT4) 和/或 游离T3 (FT3):如果它们升高了,加上TSH低,就是“显性甲亢”(油门明显踩过头);如果它们正常,但TSH很低,就是“亚临床甲亢”(油门刚有点失控苗头,也要警惕!)。 找“元凶”定方案: 怀疑Graves病?查个血里的 TRAb抗体 就能基本锁定。 如果原因不明?可能做个甲状腺超声(看血流、结节) 或 核素扫描(看甲状腺“工作”状态)。Graves病通常是整个甲状腺“热火朝天”地工作;毒性结节是某个“热结节”在疯狂输出;甲状腺炎则是整个甲状腺“消极怠工”。 甲亢能治吗?当然能!方法有三板斧,选哪个看情况: 口服“刹车片”——抗甲状腺药物 (ATD): 常用药: 甲巯咪唑 (MMI) 或丙硫氧嘧啶 (PTU,孕早期首选)。它们就像给狂飙的甲状腺踩刹车,让它慢下来,少生产激素。 适合谁: Graves病常用(尤其年轻、轻中度患者),毒性结节肿不想手术或碘治疗的也可以考虑。新趋势: 研究发现,对于部分患者,长期(5-10年甚至更久)小剂量维持治疗安全有效,复发率低,是个不错的选择! 注意点: 需要定期复查调药,避免“刹车”踩过头变成甲减。少数人可能有副作用(如皮疹、肝功异常、白细胞减少),医生会密切监测。 “内部瓦解术”——放射性碘 (RAI) 治疗: 原理: 喝一种含放射性碘的药水,它被甲状腺(特别是亢进的部分)吸收后,“从内部”破坏掉部分甲状腺组织,减少激素产量。 适合谁: 毒性结节肿(尤其年纪较大者)的首选;Graves病复发、药物不耐受或自己选择的患者。 注意点: 起效较慢(几周到几个月),最终很多患者会变成甲减(需要终身补充甲状腺激素)。严重活动性眼病、孕妇哺乳期绝对禁止! 吸烟者或严重甲亢患者可能需配合激素预防眼病加重。辐射安全问题医生会严格把控。 “精准拆除”——手术治疗(甲状腺切除术): 原理: 外科医生(比如我)把大部分或全部甲状腺切除掉,“釜底抽薪”解决激素生产源头。 适合谁: 毒性结节肿(尤其结节大、怀疑不好的);Graves病(甲状腺很大、压迫气管、药物/碘治疗无效或不想等、合并其他问题如甲旁亢);怀疑癌变的。 优点: 效果立竿见影,治愈率高。 注意点: 任何手术都有风险(如声音嘶哑、低钙抽搐),但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比如我们瑞金医院团队),风险是可控且较低的。术前需要用药把甲状腺功能调整到接近正常,手术更安全。 费健主任特别提醒这些人群: 准妈妈们: 怀孕期间甲状腺功能会波动,诊断要谨慎。如果真有甲亢(Graves病或毒性结节),务必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孕早期首选PTU。理想情况是孕前就把甲亢控制好。母子平安最重要! 中老年朋友: 亚临床甲亢(TSH很低,但T4/T3正常)也别忽视!尤其是TSH低于0.1的重度抑制,或者您年纪超过65岁,它会显著增加心脏病、骨质疏松和痴呆风险,通常建议积极治疗。 甲状腺炎引起的甲亢: 通常像一场“雷阵雨”,会自己过去(1-4个月),吃抗甲状腺药没用!这时对症处理(比如用点β受体阻滞剂缓解心慌手抖)就好,严重疼痛的亚甲炎可能需要短期用点激素。关键是后续要监测,因为它可能变成甲减。 未来可期: 科学家们正在努力研究治疗Graves病的新方法,比如调节免疫系统、开发阻断致病抗体的新药。同时,长期小剂量药物治疗 和 微创射频消融 (RFA) 治疗良性结节 等更精准、更友好的方案,也在不断积累经验,前景光明! 总结一下关键点: 甲亢是啥? -> 甲状腺激素生产过多,身体“超速运转”。 有啥表现? -> 心慌手抖、怕热多汗、吃多消瘦、烦躁失眠、月经紊乱(女)。 主要病因? -> Graves病(最常见,伴眼突可能)、毒性结节、甲状腺炎。 怎么诊断? -> 验血(TSH低 + FT4/FT3高或正常)+ 找病因(查抗体TRAb、做超声/扫描)。 怎么治疗? 药物 (ATD): “踩刹车”,常用,需监测,长期小剂量是新选择。 放射性碘 (RAI): “内部破坏”,适合毒性结节和部分Graves病,注意眼病和甲减风险。 手术: “彻底解决”,适合大甲状腺、压迫、怀疑恶变或不想药物/RAI者,找经验丰富的医生。 特殊人群注意: 孕妇、老年人、甲状腺炎患者各有特点,务必遵医嘱! 朋友们,甲状腺健康是全身健康的“稳压器”。了解甲亢,就是了解我们身体发出的警报信号。如果您或家人有上述可疑症状,别犹豫,及时到正规医院内分泌科或普外科(甲状腺专科)就诊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效果最好,伤害最小! 我是费健,您身边的甲状腺健康守护者。希望这篇科普能为您拨开迷雾。关注我,获取更多靠谱、实用的健康知识!为自己,也为您爱的人,多一份健康保障!  

费健 2025-09-04阅读量1057

孩子喊肚子痛别大意!重症胰腺...

病请描述:孩子喊肚子痛别大意!重症胰腺炎会要命,这些早期信号你一定要懂 科普正文: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多年来,我一直在临床一线,既做外科手术也做微创治疗,也长期在线上做医学科普,就是希望用最通俗的语言,把专业的医学知识讲给大家听。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听起来有点“冷门”但非常值得关注的疾病——儿童重症急性胰腺炎。虽然说的是孩子,但很多健康理念是相通的,尤其是咱们女性朋友作为家庭健康的“守护者”,多了解一些,关键时刻真的能帮上大忙。 一、什么是儿童急性胰腺炎? 简单说,就是胰腺这个器官突然“发脾气”,自己消化自己,引发剧烈炎症。孩子可能会: 上腹部剧痛(小宝宝可能表现为哭闹不止、拒绝进食); 恶心呕吐; 发烧、腹胀。 注意:小宝宝不会表达,如果出现持续烦躁、呕吐,一定要警惕! 二、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常见原因有: 胆结石(是的,孩子也会得!); 药物影响(比如某些抗癫痫药、激素); 病毒感染(如流感、EB病毒); 外伤或先天结构问题; 还有近三分之一的病例找不到明确原因。 三️、如何判断是不是“重症”?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早期识别能大幅降低风险。如果孩子确诊胰腺炎,并出现器官功能衰竭超过48小时,就是“重症”(SAP),死亡率很高。 早期预警信号包括: CRP(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 血尿素氮持续偏高; 降钙素原≥2.0 ng/mL(提示感染); 红细胞压积>44%; 低钙、血小板下降等。 医生还会用儿童专用评分系统快速评估,宝妈们了解这些指标,也能更好地配合医生。 四、治疗关键:早干预、多支持! 液体复苏:迅速补液,维持血液循环,保护器官; 营养支持:48小时内启动肠内营养(鼻饲)比禁食更有利恢复; 止痛:首选非甾体抗炎药,安全有效; 抗感染:不预防性用抗生素,但一旦感染,需用能穿透胰腺的强效药; 必要时手术/内镜:比如胆结石梗阻要ERCP,坏死感染要清创。 五、为什么甲状腺读者也要关注这个? 虽然今天讲的是胰腺,但自身免疫、代谢紊乱、感染诱发等机制,和很多甲状腺疾病的发生是有共性的。作为女性,我们更要注意全身健康信号的联动,比如甲亢/甲减也可能伴随血脂异常、免疫紊乱,间接影响胰腺健康。 作者简介 & 推荐理由: 我是费健,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肝胆胰疾病、甲状腺结节的手术与微创治疗,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近年来我也全力做线上科普,全网粉丝超100万,就是希望打破医学知识壁垒,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如果你家里有孩子,或者你本身关注代谢、免疫类健康问题,这篇文章值得你收藏转发。健康无小事,早一步了解,早一步预防。 如果有任何问题,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会尽力解答。 我是费医生,专注科普,陪你健康每一天。 本文内容整理自《中华胰腺病杂志》2025年8月发布的最新临床共识,由费健医生团队审订发布。仅供参考学习,具体诊疗请遵医嘱。  

费健 2025-09-04阅读量737

肚子剧痛别硬扛!专家提醒:这...

病请描述:【作者介绍】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多年来,我一直在临床一线工作,既做外科手术也做微创消融,尤其专攻甲状腺和胆道、胰腺疾病的诊治。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等多个奖项,也长期致力于医学科普,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次。我希望用最通俗的语言,把专业的医学知识讲给大家听,帮助更多人学会科学防病、理性就医。【推荐理由】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篇刚刚发布的权威文献——《中国急性胰腺炎诊疗质量控制指标》。别看“急性胰腺炎”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遥远,其实它发病急、进展快,重症死亡率甚至高达30%~50%,绝对是一个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的“健康杀手”。这篇文章由国家消化内科专业质控中心牵头制定,凝聚了全国多位专家的智慧,提出了12项关键的质量控制指标,目的就是推动急性胰腺炎的诊疗更规范、更高效。虽然不是讲甲状腺,但健康管理的逻辑是相通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永远是应对疾病最有效的方式。“从确诊到康复,急性胰腺炎治疗有了‘国家标准’!专家详解12条关键指标”什么是急性胰腺炎?为什么我们要关心它?急性胰腺炎,说白了就是胰腺这个器官突然“发炎”了。你可能不知道,胰腺虽然低调地藏在胃后面,却是我们消化系统和血糖调节的“核心员工”。一旦它“罢工”,就会引发剧烈腹痛、恶心呕吐,甚至多器官衰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发病率并不低,尤其是与胆结石、高脂血症相关的胰腺炎,在中年女性中更为常见。如果你经常熬夜、饮食油腻、有胆结石病史,那可要格外小心了。 这篇文章到底说了什么?12项关键指标速览!原文专业性强,我帮大家提炼了几个普通人也能看懂的重点:✔ 病因评估很重要:中国最常见的原因是胆结石和高血脂,而不是酒精(和欧美不同)。明确病因才能对症治疗,比如胆结石可能要做ERCP取石,高血脂则需降脂管理。✔ 严重程度必须早判断:轻症(MAP)和重症(SAP)的处理方式完全不同,重症必须进ICU。早期识别能救命,拖延只会加重病情。✔ 抗生素不能乱用:没有感染证据的胰腺炎,预防性用抗生素反而可能增加耐药风险。✔ 营养支持是关键: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通过鼻饲管)比静脉营养更有利于恢复肠道功能。✔ 微创治疗成为主流:胰腺假性囊肿或脓肿现在首选微创引流,创伤小、恢复快。✔ 手术不是首选方案:只有出现无法控制的感染或大出血时才会考虑手术。    普通人该如何预防?记住这几点!① 定期体检,尤其关注胆结石、血脂、血糖指标;② 避免暴饮暴食,少油少酒,清淡饮食;③ 腹痛持续不缓解别忍着,尽快就医;④ 有家族史或既往病史的人,更要做好健康管理。★ 写在最后健康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能力。虽然今天是讲胰腺,但我想说的是——无论甲状腺、胰腺还是其他器官,早关注、早预防、早治疗,才是对自己最好的负责。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用,欢迎分享给家人和朋友。我是费健,你身边的医生朋友,我们下次再见!文献来源:国家消化内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上海). 中国急性胰腺炎诊疗质量控制指标[J]. 中华胰腺病杂志, 2025, 25(4): 241-244.(原文发表于《中华胰腺病杂志》,由国家质控中心牵头,多位专家共同制定,权威性高、指导性强。) 

费健 2025-09-04阅读量731

当心摩擦!这些部位的痣可能暗...

病请描述:        一颗普通黑痣,长对地方无关痛痒,长错位置却可能悄然埋下健康隐患。         色素痣,作为由痣细胞聚集形成的常见皮肤良性肿瘤,几乎存在于每个人的体表。它们在多数情况下“安分守己”,但当生长在易受反复摩擦刺激的部位时,这些看似无害的黑点却可能悄悄发生恶变,转化为恶性黑色素瘤——一种恶性程度极高、转移早且快的皮肤癌。         邓娟医生特别指出:易摩擦部位的色素痣需提高警惕、及早干预。         一、三大高危部位,你的痣长对地方了吗?         身体上某些部位因日常活动承受着持续的物理摩擦,这些区域的色素痣被反复刺激,恶变风险显著上升。邓娟医生在临床接诊中,尤为关注三类高危部位:         手足末端危险区         手掌、脚底及指/趾缝间的痣长期受压和摩擦。中国黑色素瘤患者中约50%的病灶源于四肢末端,此区域痣细胞在反复刺激下更易突变。         腰部皮带区         腰带反复摩擦腰腹、背下方的痣,持续机械刺激可能诱发细胞异常增生。此类痣常被衣物遮盖不易察觉,却在无声中积累风险。         甲下黑线莫忽视         指(趾)甲下若出现纵行黑褐色条纹或斑块,因位置隐蔽易被忽略。一旦发现指甲颜色异常加深或甲板变形,务必尽早就诊排查甲下黑素瘤。         二、日常防护:减少刺激是关键         预防恶性转化,重在避免不良刺激。邓娟医生强调以下防护要点:         穿着与运动调整         腰带区有痣者应选择柔软宽松衣物,减少硬质腰带压迫;足底痣人群需穿透气软底鞋,避免赤足行走或长时间站立;运动时避开易摩擦痣的重复动作,如手掌痣者减少握持重器械。         严禁自行处理         切勿尝试药水腐蚀、针挑、刮擦或非专业机构激光点痣。不当刺激会显著增加恶变概率,临床已有多例因自行“点痣”诱发癌变的报告。         防晒不可松懈         紫外线是重要诱变因素,暴露部位(如手背、后颈)的痣需全年防晒。出门前30分钟涂抹SPF30+广谱防晒霜,并每2小时补涂。         三、识别恶变信号:ABCDE法则自检         每月一次皮肤自查,用手机拍照记录痣的动态变化。重点关注以下5个危险信号(ABCDE法则):         A(Asymmetry)不对称:痣的两半形状不一致         B(Border)边界模糊:边缘呈锯齿状或地图样缺损         C(Color)颜色斑驳:出现黑、蓝、红、白混杂色         D(Diameter)直径超标:超过6毫米(约铅笔橡皮大小)         E(Evolution)进行性变化:短期增大、隆起、破溃或渗血         皮肤科门诊中,邓娟医生最常听到的遗憾是:“早知道这颗痣会癌变,当初就该早点来切掉!”         四、专业处理建议:安全祛除有门道         对高风险部位的痣,邓娟医生给出明确诊疗指导:         及时切除胜过被动观察         手足、腰部等摩擦区的交界痣,以及甲下痣,无论是否出现症状,均建议预防性切除并送病理检测。门诊小手术即可彻底清除病灶,避免后患。         拒绝“点痣”,选择规范手术         冷冻、药水腐蚀、激光等非根治性方法可能残留痣细胞或激惹恶变。手术完整切除是唯一确保彻底清除的方式,疤痕也较激光更可控。         高危人群加强监测         痣数量超过50颗、有黑色素瘤家族史者,应每年接受专业皮肤镜检。皮肤科医生可借助数字皮肤镜成像系统追踪细微变化,精准识别早期恶变。         邓娟医生提醒:一颗痣从良性到恶性往往经历数年甚至数十年,期间每一次摩擦刺激、每一次不当处理,都在为恶变“添砖加瓦”。易摩擦部位的色素痣如同埋藏在皮肤下的“定时炸弹”,减少刺激、科学管理、及时清除,方能阻断癌变之路。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是健康的第一道屏障——善待身上的每一颗痣,特别是那些“默默承受摩擦”的黑点。

邓娟 2025-08-31阅读量1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