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颅神经疾病专家王景教授的网上工作站,有患者留言:“我今年58岁,三叉神经痛有5年了,刚开始只是左眼角的地方疼,好几天疼一次,我就没有在意,后来发现疼的地方慢慢往左脸、下颚疼,一天或两天就会疼一次,每次疼的时间1分钟以内,我就到医院去看,做了检查医生说是三叉神经痛,给我开了药,卡马西平,我就开始吃药,刚开始发现吃药能缓解疼,慢慢的吃药就不管用了,也去针灸过,没有效果,到现在风一吹,一碰就疼,严重影响我的正常生活。就想问问有没有方法能治好?” 王景教授介绍:目前对于三叉神经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其有效率70%,常见的药物有卡马西平、奥卡西平、甲钴胺、加巴喷丁、拉莫三嗪等;针灸或肉毒素,效果相对差一些;三叉神经痛半月结处理,包括射频毁损、球囊压迫,这种治疗方法操作相对简单,可能会出现面部麻木的问题,易复发;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手术),根治各种因血管压迫而导致的三叉神经痛症状,现已经成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标准术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在保证患者三叉神经的完整的同时,解决血管压迫,真正的根治病痛,此术式是国际公认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 提醒:明确诊断,才能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 科普:三叉神经痛发作时,出现电击样、刀割样、撕裂样疼痛,而且是突发突止,每次疼痛持续数秒至数十秒,有时也可达数分钟,甚至在说话、吃饭、洗脸等面部随意运动或不小心触摸到面部某一区域,就有可能被诱发。这种疼痛的发作,尝尝会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变得频繁、间歇期缩短和疼痛加剧。 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基本上完全依赖于患者的病史,如前所述,疼痛的特征是:单侧、发作性、刀割样、电击样或撕裂样剧痛,皮肤触碰、咀嚼、刷牙、吹风或剃须等皮肤刺激可引发疼痛。与神经痛相比,神经性疼痛的特征是烧灼样疼痛伴麻木。 诊断三叉神经痛需要做哪些检查? 常规检测内容 1、运动检查 主要检查咀嚼肌群(咬肌、颞肌、翼内肌和翼外肌)的运动情况。因咀嚼肌群均止于下颌骨,在三叉神经运动支支配下,运动颞颌关节,参加咀嚼、言语运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参加表情的表达。 2、感觉检查 颜面部的皮肤感觉,主要由三叉神经感觉支分布,三叉神经感觉根粗大,胞体集中在三叉神经半月节内,从半月神经节发出三个大而粗的干:眼支、上颌支和下颌支。 3、颅神经检查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一般均含有相应分支神经损害的症状表现。 影像学检查 1、磁共振(MRI)检查 可帮助排除颅后窝、小脑脑桥角、海绵窦、Meckel腔等部位肿瘤性或血管性病变所致继发性三叉神经痛。MRTA更能清晰地发现压迫神经的血管及血管性病变,及显示三叉神经与邻近和血管性病变之间的关系。为术前首先检查项目。 2、CT检查 CT可用于排除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如脑部肿瘤、血管畸形、多发性硬化症等,亦可发现颅底畸形血管等。另外,在CT高精度下精准定位病灶下,对三叉神经痛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王景 2025-02-08阅读量1728
病请描述: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社会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11月21日,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第十一届管理年会举办,近百家沪上医疗机构代表出席。 发挥标杆引领作用,提升行业整体形象,此次大会以“规范自律·高质发展”为主题,对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推优选树系列活动中获奖单位及个人进行表彰,并作经验分享。 “专科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综合技术优势,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会上,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脑血管病综合治疗专科荣获“专科影响力品牌”。▲ 脑血管病综合治疗专科负责人张静波主任(右三)上台领奖 ▲ 荣获“专科影响力品牌”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十分重视脑卒中防治工作,于2018年6月成立脑血管病科,并在同年9月开始进行脑卒中绿色通道的相关建设;医院在引进国内先进卒中中心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出了理论、实践并行的专业脑卒中救治模式,旨在集中脑科医院的专科优势资源,把医院卒中中心水平提升到国内先进水平。 在过去的几年,医院高度重视脑卒中救治体系及顶层设计。一方面,医院将卒中救治模式建设提升为“一把手工程”,成立内外融合的卒中中心,由院长亲自挂帅担任中心主任。另一方面,医院先后联合脑血管病科、神经内外科、急诊科、影像科、检验科、DSA介入手术室、麻醉科等科室,以此打造多学科融合的救治体系。 与此同时,医院着力提升脑卒中救治机制。比如,定期组织开展卒中防治宣传进社区系列活动,大力宣传脑卒中防治知识,成立脑卒中筛查门诊;不断完善并简化救治流程,包括卒中急诊全天候诊、多学科协作、卒中介入团队精准治疗、急诊溶栓取栓、专业术后监护、早期康复训练以及院后延续随访等,真正形成了一个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医护闭环;定期组织卒中救治应急演练,检验和优化急救流程和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卒中救治团队的救治能力和救治效率。以脑卒中救治时间为例:目前医院平均的DNT时间为42分钟,最快21分钟;平均DPT时间94分钟,最快58分钟;两项指标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患者至上,质量为先”。凭借着过硬的医疗技术、先进的设施设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便捷的就诊流程,医院先后获批国家卫健委脑防委“示范防治卒中中心”、长三角卒中专科联盟单位、长三角脑血管病专科联盟单位等。卒中急救绿色通道项目获得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首批“创新医疗服务品牌”,“脑梗古法诊治术”入选闵行区非遗项目。▲ 张静波主任成功救治脑干出血危重患者,被主流媒体广泛报道 脑血管病是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323学科建设计划”3.0版“重中之重”建设学科之一,医院在脑血管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目前医院常规开展脑血管病的预防及规范化治疗,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弹簧圈栓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置入、WEB扰流装置置入等),动脉瘤开颅夹闭术,烟雾病颅内外血管重建术,颅内外动脉狭窄球囊扩张术,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静脉窦血栓形成微导管接触溶栓术,静脉窦狭窄支架置入术,复合手术下硬脑膜动静脉瘘栓塞,高血压脑出血去骨瓣减压及血肿清除术,立体定向颅内血肿穿刺外引流术等,以及神经系统疑难杂症(付感染性脑病、多发性硬化、自身免疫性脑炎、甲基丙二酸血症、多系统萎缩、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等)的诊治,造福患者的同时,获得了业界的认可和好评。▲ 4F脑血管病科主任席刚明教授、4A脑血管病一科副主任王贵平博士在开展介入手术 上海蓝十脑科医院将以此次荣获“专科影响力品牌”为契机,乘势而上,加大投入,继续深入开展脑卒中防治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优化医院卒中中心工作,朝着建设高级卒中中心的目标不断努力;医院将继续在脑血管病人才培养、医疗技术创新、医疗质量提升等方面全面发力,不断加强医院专科能力建设,不断提升脑血管病诊治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以实际行动为“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做出应有的努力。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5-02-07阅读量1949
病请描述: 作者: 赖伟红 皮肤病与性病学医学博士,临床信息学管理硕士 治疗银屑病的生物制剂分类 治疗银屑病的生物制剂在不断研发中。目前用于银屑病治疗的生物制剂,包括四种类型: 肿瘤坏死因子𝞪(TNF-𝞪)抑制剂,例如: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Humira,修美乐)、 依那西普(etanercept,Enbrel,恩博)和 赛妥珠单抗(certolizumab pegol,Cimzia,希敏佳),每周或隔周皮下注射一次。 白介素12和白介素23(IL-12/23)抑制剂,例如:乌斯奴单抗(ustekinumab,Stelara,喜达诺),第1、4周皮下注射一次,以后每12周给药一次。 白介素17(IL-17)抑制剂,例如:司库奇尤单抗(secukinumab,Cosentyx,可善挺)和依奇珠单抗(ixekizumab,Taltz,拓咨),每2-4周皮下注射一次。 白介素23(IL-23)抑制剂,例如:利生奇珠单抗(risankizumab-rzaa,Skyriz,喜开悦)、古塞奇尤单抗(guselkumab,Tremfya,特诺雅)和 替瑞奇珠单抗(tildrakizumab ,Ilumya),每8-12周皮下注射一次。 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原理 银屑病属于慢性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银屑病的炎症反应与免疫系统过度活跃有关。生物制剂可阻断引起炎症的免疫反应过程(免疫通路)中特定步骤,从而抑制炎症反应、阻止炎症反应对皮肤和关节造成损害。 抑制炎症反应后,银屑病的皮肤损害可恢复正常,但无法逆转已经出现的关节破坏。因此,对于比较严重的银屑病,尤其是银屑病性关节炎,需要尽早治疗。 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适应证和禁忌症 生物制剂适用于中度至重度的银屑病患者。中重度银屑病一般也指皮损累及10%以上体表面积的银屑病患者。当然,也适用于受累体表面积比较小的某些特定部位受累严重的银屑病患者,如手部受累严重的银屑病。 合并恶性肿瘤、活动性感染(肝炎、未经治疗的结核病等)和多器官衰竭的银屑病患者,不使用生物制剂治疗。 生物制剂副作用及应对办法 生物制剂的主要副作用是增加感染和患恶性肿瘤的风险。生物制剂抑制银屑病炎症反应的同时,也抑制人体免疫功能,从而增加微生物感染和罹患恶性肿瘤的风险。此外,TNF抑制剂,可能诱发多发性硬化症。IL-17抑制剂可能诱发炎症性肠病(IBD)。 但是,上面所述生物制剂的不良反应均非常少见。在生物制剂治疗期间,定期皮肤科随访,评估疗效、发现潜在副作用的临床症状、做血液化验检查,有助于安全使用生物制剂。 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几个常见疑问 1、如果使用的生物制剂无效或不再有效,后续该怎么办? 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疗效可持续多年,但少数病例中疗效越来越差,或者不再有效。造成疗效变弱的原因可能是人体对生物制剂产生了针对生物制剂的中和抗体。在连续使用生物制剂数周后,不再如以前那样有效的话,可换另一种生物制剂,或者选用靶向抗炎药(如乌帕替尼、氘可来昔替尼等JAK抑制剂)。 2、生物制剂能够根治银屑病吗? 针对银屑病的新型治疗药物再不断研发中。包括生物制剂在内的现有银屑病治疗药物可以缓解银屑病,但尚无法根治银屑病。 3、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的疗程多久? 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的疗程个体差异很大,数月至数年不等。在维持安全有效的情况下,可长期连续使用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 4、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有风险,是否值得冒险? 生物制剂可能导致严重感染,这是使用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的最大顾虑。年龄大、合并糖尿病、吸烟等情况可增加感染风险。使用生物制剂需要权衡利弊。对于多数中重度银屑病或银屑病性关节炎患者而言,生物制剂是一种极为安全有效的治疗办法,效益高于风险。
赖伟红 2024-12-31阅读量3216
病请描述: 骶神经调控(SNM)是指利用介入手段将一种短脉冲的刺激电流连续施加于特定的骶神经,以此剥夺神经细胞本身的电生理特性。通过对骶神经的电刺激,屏蔽不恰当的传入感觉信号,让膀胱处于天然的保护反射下。可以人为地激活兴奋或抑制神经通路;干扰异常的骶神经反射弧;进而影响与调节膀胱、尿道括约肌及盆底等骶神经支配的效应器官的行为;起到“神经调节”的作用,用于治疗下尿路及盆底功能障碍疾病。 骶神经调节的适应症及成功率 SNM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有效率80% 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是以尿急为核心的一组症状,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通常伴有尿频和夜尿。是一种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征候群;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可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尿动力学上可表现为逼尿肌过度活动;也可为其它形式的尿道-膀胱功能障碍;其无明确的病因,不包括由急性尿路感染或其它形式的膀胱尿道局部病变所致的症状。 非梗阻性尿潴留治疗成功率77% 尿潴留(Urinary Retention,UR):由于膀胱自主排空能力下降导致的尿液积聚在膀胱内,膀胱内充满尿液而不能正常排出。临床特征包括排尿费力、淋漓不尽,尿等待,排尿中断,伴不同程度排便困难、尿频等。 骶神经调控患者选择:无下尿路机械性梗阻因素或者已经成功解除下尿路机械性梗阻但仍无法自行排尿者;下肢及会阴区运动及感觉功能大致正常,骶反射弧基本正常;能部分自主排尿,伴或不伴残余尿增多。 SNM治疗大便失禁治疗成功率85% 直肠内容物(粪便、气体)无意识的通过肛管排出或者不能有效地延迟排泄的症状。常见的分类是:被动性失禁(无意识排便);急迫性失禁(主观意识尝试延迟排泄,但失败);粪便泄露(非正常排便)。 SNM是保守治疗失败的大便失禁患者的有效疗法,对于诊断为慢性大便失禁>6个月(阴道分娩后>12个月),平均便失禁>2次/周;保守治疗失败或不耐受的患者,可以进行评估。 间质性膀胱炎治疗成功率70% 同膀胱充盈相关的耻骨上、膀胱区的疼痛,同时伴有其他症状:日间或夜间排尿次数增多同时除外泌尿道感染及其他明显病理改变,又称为膀胱疼痛综合征(BPS)。主要特点是膀胱壁的纤维化,并伴有膀胱容量的减少。膀胱充盈时耻骨上疼痛、骨盆各处疼痛、包括尿道、外阴、阴道和直肠,以及其他生殖器部位,如下腹和背部疼痛。患者主观感觉排尿次数过于频繁,日间排尿≥8次,每次排尿少于200ml;更持久的想要排尿的冲动。对于非溃疡性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 神经源性膀胱成功率50% 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常有尿不畅或尿潴留最常见,尿频、尿急、尿失禁、勃起功能障碍、便秘,性功能异常等症状,治疗不及时或者治疗不规范,可能会导致尿路感染、肾积水甚至肾衰竭等并发症。 患者接受SNM治疗前必须经过规范的神经源性膀胱筛选与评估。 患者选择:不完全性神经损伤、非进展性神经系统病变等引起的下尿路功能障碍。如:隐性骶裂、不完全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等导致的。 完全截瘫、进展性神经系统病变、低顺应性膀胱、膀胱输尿管反流(Ⅳ~Ⅴ级)、泌尿系恶性肿瘤等患者不推荐SNM治疗。 慢性便秘治疗成功率50%~70% 便秘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和/或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少:<3次/周;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以及需手法辅助排便;慢性便秘患者常表现为便意减少或缺乏便意、想排便而排不出(空排)、排便费时、每日排便量少。 SNM可将神经冲动传至初级排便中枢骶神经丛,使该脊髓节段传入神经去极化,刺激骶神经促进骶反射平衡和协调的恢复,进而调节肠道内压,改善肠道、肛门顺应性,增加胃肠道蠕动尤其是顺行性结肠波的频率,促进胃肠道排空。 总之,骶神经调控治疗已经是尿便功能障碍患者们的利器,对于改善下尿路症状的效果显著。当然其成功率与适应症的选择紧密关联,术前需要进行严格的把控及评估。
李旭东 2024-12-27阅读量2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