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胆囊结石 vs 胆管结石】一次搞懂“胆”里那些事! 瑞金医院专家教你科学应对作者 |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多项荣誉。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答疑超10万次,用专业和温度守护你的健康! 胆囊:一个“低调”但容易“闹脾气”的器官 大家好,我是费医生。今天想和大家聊聊胆囊那些事儿。别看胆囊只有鸡蛋大小,藏在肝脏下方,但它可是胆汁的“仓库管理员”!平时肝脏生产胆汁,胆囊负责储存浓缩;当我们吃炸鸡、火锅时,它立马释放胆汁帮助消化脂肪。不过,这位“管理员”一旦闹起脾气,结石、炎症甚至癌变都可能找上门! 最近很多朋友留言问我:“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有啥区别?”“查出结石必须手术吗?”今天我就结合最新临床研究和真实病例,带大家科学认识这些“胆”里的麻烦。 胆囊结石 vs 胆管结石:别傻傻分不清! 1. 胆囊结石 位置:胆囊内部 症状:右上腹剧痛(像被刀绞)、发热、恶心,吃饱后尤其明显 风险:长期刺激可能引发胆囊癌(三步走:结石→慢性炎症→癌变) 2. 胆管结石 位置:胆总管或肝内胆管(像树枝分叉,越深越难处理) 症状:黄疸(眼白、皮肤发黄)、寒战高热、上腹痛 风险:易引发胆管炎、肝脓肿,甚至肝硬化 👉 关键区别: 胆囊结石常单独存在,胆管结石多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结石掉入胆管导致) 胆管结石治疗更复杂,复发率高达80%! 揪出“胆石”的秘密武器:这些检查不能少! 一位80岁的奶奶腹痛3天,CT没发现结石,但MRCP(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却揪出胆囊和胆总管里藏着一堆小结石!为什么?因为有些结石像“隐形人”,CT可能漏诊。 检查手段对比表 费医生划重点: 怀疑胆管结石,首选MRCP! 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也别掉以轻心,定期复查B超! 微创手术怎么选?三种“保胆”方案大PK! 传统开腹手术创伤大、恢复慢,现在主流是微创治疗。但具体选哪种?结合四大权威医院的方案,我总结如下: 方案一:腹腔镜+胆道镜“一站式取石” 适合人群:胆总管较粗(≥6mm)、结石较大(>2cm) 优点:一次手术解决胆囊和胆管结石,保留Oddi括约肌(防胆汁反流) 缺点:需留置T管引流2个月,期间洗澡、活动略麻烦 方案二:ERCP+腹腔镜“两步走” 适合人群:高龄、基础病多、胆管细 优点:无切口,恢复快,术后不用带引流管 缺点:需分两次手术,可能损伤十二指肠乳头 方案三:经皮肝穿刺取石(PTCS) 适合人群:多次手术后复发、无法耐受麻醉 优点:不用开腹,可反复取石 缺点:肝内胆管角度大时可能失败 👉 费医生推荐: 胆总管条件好→优先选方案一 身体弱、怕留疤→方案二更友好 复杂病例→方案三兜底 术后保养秘籍:做好3件事,结石不再来! 1️⃣ 饮食:少吃油腻(炸鸡、奶茶)、多吃膳食纤维(燕麦、西兰花)2️⃣ 作息:按时吃早餐!空腹太久胆汁浓缩易形成结石3️⃣ 复查:术后1年每3个月查B超,之后每年一次 费医生的暖心叮嘱 胆囊虽小,却关乎全身健康!如果你或家人有这些情况: 右上腹反复隐痛 体检发现胆囊息肉>1cm 结石合并糖尿病、心脏病别犹豫!及时到肝胆外科就诊。现代微创技术早已让手术变得安全高效,拖成胆囊癌反而得不偿失。 推荐理由:作为深耕肝胆领域30年的医生,我见过太多因忽视小问题酿成大病的案例。希望通过这篇科普,让大家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守护好身体里的每一个“零件”! 原创声明:转载请标注来源“费健医生科普团队”,侵权必究!点击关注,健康不迷路!❤️
费健 2025-05-07阅读量23
病请描述:近两周来,我们医疗组完成了四台胆囊癌根治性切除手术,这在平时也是少有的,胆囊癌发病率很低,我国没有发病率的确切报道。结合这几个病例的情况,和大家浅谈一下胆囊癌的诊治。胆囊癌,顾名思义,是胆囊的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发病的危险因素有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胆囊腺瘤、反复发作的胆囊炎,萎缩性胆囊炎等,是的,这些都是胆囊良性疾病,随着病程的延长、或是诊疗不当,部分患者由炎、良转癌,良性疾病发展成为恶性程度极高的恶性肿瘤,这样的结果十分可怕。胆囊癌的临床表现常见有上腹部饱胀不适(许多时候、许多患者甚至是医生误认为是胃病)、上腹痛、眼睛和皮肤黄染、茶饭不思、进食后呕吐;是不是觉得这些表现一个比一个严重,就像疾病在逐步进展一样。还有一个最不容忽视的现象,几乎所有的患者检查确诊前都有长时间(大约3个月-半年时间)的乏力感,很遗憾,这个有可能是最早期的身体预警被屏蔽了。目前的检查确诊手段主要有上腹部超声检查:胆囊壁明显增厚,胆囊腔内占位,胆囊床肝脏组织内占位(胆囊癌侵犯或肝转移所致)、肝门区、胰腺周围肿大淋巴结;上腹部CT:胆囊壁不规则增厚,轮廓消失,胆囊腔内占位,动脉期病灶呈异常强化,胆囊床肝组织异常占位,肝门区、胰周、腹腔干多发肿大淋巴结,有可能还会涉及肝动脉、门静脉以及肝外胆管的侵犯。实验室检查:CA19-9升高。 治疗手段:回到前文,之所以说胆囊癌是癌中之王,预后极差,就是因为在临床工作中,大多数胆囊癌患者检查确诊时已发生淋巴结转移、临近肝组织侵犯、血管侵犯、甚至是远处转移。错失了最佳手术时机,而手术切除,又是目前唯一有可能做到胆囊癌根治的治疗方式。再说我们刚完成手术的四位患者,有已发生肝转移的,有发生淋巴结转移的,也有两者均已发生的,幸运的是全身PET-CT检查未见远处转移,更幸运的是手术实施过程中,所有的淋巴结均完整切除,肉眼无残留,有一患者右肝动脉受侵,一并切除。 胆囊癌的预后差,简单来说,早期胆囊癌经规范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85%-100%,中期胆囊癌经根治性手术切除,5年生存率可达30%-50%,晚期胆囊癌,即便是扩大手术范围,5年生存率不到5%。专业文献中会将胆囊癌的分期、不同分期手术方式的选择、术后生存状况进行仔细地分期,在此就不详细列举了。总之,有经验的专科医生实施规范的手术切除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术后生存率。但是,如何提高胆囊癌的早诊、早治,尤其针对导致胆囊癌发生的高危因素的合理、提前干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任重道远!
崔龙久 2025-04-15阅读量1.0万
病请描述:今天是元旦放假的第三天,还在假期内,先祝各位朋友、读者新年快乐,阖家幸福安康! 前两天刚写了一点胆囊结石胆囊炎的事,接着就接诊了一个很棘手的病例。说是棘手,不是很紧急、很难处理,而是感觉很难过。我们单位从老一辈专家教授开始就很反感“意外胆囊癌”的提法,因为没有那么多意外,所谓意外可能更多的是术前检查不够、术中诊断不清或是过于自信,术后亡羊补牢不及时。这个患者10天前在当地医院做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据说是发现胆囊结石也很长时间了,总觉得平时也没什么不舒服,也就不想做手术,更没有定期到专科门诊随访。直到10天前就诊当地医院手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据说手术很顺利,术后观察2天就出院回家了,术后1周左右病理诊断出来了:胆囊腺癌,切缘阳性;医院通知家属,患者可能需要在入院手术。家里人顿时慌神了,也没心思忙过节的事情了,经我以前的老病人介绍赶忙带着资料来院就诊。简单了解了一下病情,术前相关的影像学检查资料也看了,关键是病理报告的描述,感觉是很糟糕,因为病理科医生描述了破碎的胆囊,胆囊颈部病变以及切缘阳性。因为是事后推理,也不要做事后诸葛亮,现在的问题是建议患者积极行二次手术,当然少不了肝脏部分切除、淋巴结清甚至要考虑肝外胆管切除、胆管空肠吻合。手术创伤还是巨大的,预后还是个未知数,但一定不是慢性胆囊炎了。 我在想,如果这个患者是在我们这做的手术,会是同样的结果吗?我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处理方式吗? 是的,自老一辈专家教授针对胆囊的手术,一向是慎之又慎,虽说不能做到术中百分百诊断明确,但是,术中冰冻病理该做的一定要做,尤其术前影像学检查胆囊壁有明显的不规则增厚、术中是有怀疑的时候。再有就是做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术中一定注意保护胆囊的完整性,取胆囊的时候同样要用标本组织袋,保护标本,更保护切口。同样,有的时候炎症重无法保证,但是该中转的时候就尽快中转,因为这些理念、这些动作有可能给患者带来不一样的疾病预后。要知道,手术切除是唯一有可能根治胆囊癌的治疗手段,而胆囊癌的预后又是那么糟糕。 在此,我也科普一下,不要总是凭着一张超声检查报告就去做胆囊手术,至少MRCP是需要的,少一些胆道损失的发生;超声发现胆囊壁不规则增厚甚至占位,增强CT做一个,少一些“意外”的发生,对手术方式的选择有很大的帮助。归根结底,还是要让我们的患者获益。
崔龙久 2025-04-10阅读量8342
病请描述:相对于胆囊切除术,保胆取石术危害更大:1. 结石复发率超高: 胆囊没切,胆汁还是容易淤积、浓缩,就像“脏水坑没填平”,因为体质无法改变,5年内30%-50%的人又长结石,长期来说,几乎全部复发,还得二次手术挨刀。切了胆囊一劳永逸,结石没地儿长了。2. 胆囊本身可能埋雷: 保胆只掏石头,但胆囊可能有隐藏的慢性炎症、息肉甚至早期癌变,术后可能恶化,而胆囊癌恶性程度极高,又很难早期发现,能活五年的概率只有5%,长期存活的主要是因胆囊结石或息肉做手术意外发现的。胆囊切除直接端掉“问题窝点”,隐患清零。3. 术后更遭罪: 保胆后约20%的人长期腹胀、腹泻,比胆囊切除患者更持久(胆囊切除后3-6个月大多适应)。因为胆囊留着的胆道系统更“拧巴”,消化节奏紊乱。4. 花钱买罪受: 保胆手术费比切除贵1.5-2倍,术后还要每半年做B超盯梢,耗时耗钱。切胆囊后复查简单。每个患者均有特殊性,具体病因、治疗指征和方式请咨询专科医生。欢迎收藏及转发给有需要的亲人朋友。
孙平 2025-02-05阅读量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