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高弓足的危害有哪些呢? 足部的畸形问题之一——高弓足,其成因涉及多种的因素,既有遗传性的潜在影响,也包括后天获得的病理变化。其中后天因素是导致大多数儿童显现高弓足特征的主要因素,但大部分情况下,这种足部畸形在儿童三岁以后才开始逐渐显现,且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联尤为显著。比如,遗传性神经系统的异常,如脊髓空洞症和脊髓栓系综合症,这些疾病都可能成为诱发高弓足的形成。 高弓足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足部内侧边缘的明显抬升,形成了一个拱形结构,对行走和运动功能产生了非常大的困扰。持续的足部压力可能导致不适甚至疼痛,因此,针对个体病情的不同阶段,治疗策略可能包括保守疗法或手术干预,以减轻症状并防止进一步恶化。尽管我们已经认识到神经系统疾病在高弓足形成是重要的病因之一,但其确切的病因机制仍然笼罩在迷雾之中。一些病例中,高弓足似乎具有家族遗传的趋势,这使得遗传因素的作用备受关注,但缺乏确凿的科学证据来支持这一假设。 令人担忧的是,高弓足常常被家长忽视,患者在行走时可能表现出明显的内翻步态,步频也相对加快。值得注意的是,早期发现并采取适当矫正措施对于防止高弓足引发严重并发症至关重要。因此,对于这类病症,家长和医疗专业人员都需要提高警惕,尽早干预。所以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高弓足的危害有哪些吧! 1、体型的影响 高弓足是一种足部的畸形,当患上高弓足之后,小腿就会向外翻转,时间一长的话,就会出现外八足,O型腿和脚趾后缩,这些对体态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还会造成腿部肌肉疲劳。 2、脚趾变形 在患有高弓足的状况下,行走过程中脚部与趾骨的不自然角度会导致持续的肌腱压力失衡,进而导致身体重心前移。静止站立时,由于足部结构无法稳定支撑,个体倾向于将大部分体重分散到双脚前端和后端。这种情况下,过度突出的足弓可能导致脚背的韧带承受过大的张力,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骨骼结构的变形。 3、影响行走 患高弓足者因长时间膝关节朝外,会使膝关节外张,易引起膝关节病变,下坡和下楼时易产生疲劳和疼痛。 4、无法进行正常的外旋动作 患有高弓足的人群,他们的足部承受压力的独特性在于前足底和后跟区域。长期如此,进行基本的脚部旋动操作会变得尤为艰难,且伴随明显的不适,甚至疼痛。此外,他们在日常站立和行走过程中,由于肌腱的缩短导致力学失衡,这会导致内侧足弓筋膜遭受额外压力,引发不适,并使得踝关节处于易受伤的境地。 5、引发颈部和肩部疾病 患有高弓足的人群,如果未及时矫正,随着病情的发展,后期还可能引起驼背、颈肩部位的酸痛感,严重时还可能引起脊椎侧变、蹠骨炎、足底筋膜炎等疾病,给健康造成很大危害。
生长发育 2024-06-01阅读量2532
病请描述:孩子重度矮小?警惕这种疾病 案例:我的诊室里来了一家人,他们从外地过来求医。我注意到孩子的母亲和姨妈是个重度矮小症。家属主诉为孩子生长迟缓多年,要求评估。体格检查:患儿系男性,现6岁6月,身高101.8cm(<P3),体重16kg(<P3),腭弓略高,前额突出,头颅前后径较长,无鸡胸、漏斗胸,无明显脊柱侧弯,O型腿明显(与母亲、姨妈类似),双手、双足指(趾)骨未见明显异常。现病史:患者系足月儿生产,顺产,产重2.65kg,身长48cm,年生长速率不详。家族史:父亲身高160cm,母亲身高125cm(牙列稀疏,部分牙齿已脱落),姨妈身高110cm(牙齿26岁全脱落),外公身高148cm,外婆身高90cm。既往史:平素学习成绩一般。处置意见:完善矮小相关检查。 案例分析:这个患者和家属进来诊室的时候,我就了解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家族矮小病例。家属自述,带孩子在当地做了一些检查,由于孩子和家族的“特殊性”,当地医生建议到大一点的医疗机构就诊,以免耽误患者的病情。该患者的临床表现较为突出,且重度偏离矮小线,怀疑是特殊的遗传代谢性疾病。所以我建议在完善矮小全套检查的基础上,再完善一个全基因检查。检查结果回示:患者骨龄6.5岁,和实际年龄基本吻合;生长激素激发试验峰值为36.94 ng/ml;25羟维生素D 25ng/ml;甲功TSH略高;血磷:0.56mmol/L;染色体核型分析为46,XY;基因检查提示:X显性遗传低磷酸盐血症性佝偻病。所以,这个患者的诊断为:低磷性佝偻病(X显性遗传低磷酸盐血症性佝偻病)。处置意见:给予磷酸钠盐治疗,定期随访。 低磷性佝偻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呢?它有什么危害? 其实,低磷性佝偻病是儿童内分泌科常见的代谢性骨病,同时也是一种罕见病,它的发病率大概是1/25000,病因和遗传有很大的关系。这个病和我们平时所说的佝偻病有区别,常见的佝偻病是由于缺钙导致,而这个病是因为缺磷。这种疾病会令患者产生严重的骨骼畸形,身材矮小和剧烈骨痛等,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产生重大危害。低磷性佝偻病患者的骨骼异常表现有:开始独立行走后双下肢易弯曲、容易出现X或O型腿;膝内翻或外翻;鸡胸、漏斗胸;容易出现牙齿早脱;部分患者会出现下肢疼痛,甚至骨折。对于该类疾病的诊断,我们医生一般会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家族史情况、实验室检查及基因检测等手段来综合判断。对于这个疾病的治疗,我们的治疗目标是帮助患者改善他的骨软化和骨畸形,将其血清磷维持在正常的低限范围内,同时防止出现继发性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高钙血症等等。一般会给患者给予磷酸钠盐的治疗,并且3月复查随访,监测用药的安全性及疗效。 随着目前医学鉴定和诊疗水平的不断进度,越来越多的罕见病被确诊以及治疗。家长朋友们可以通过了解医学科普,增加对疾病的认知,相信科学,不再讳疾忌医。如果有疑问,请找专业医疗机构的医生,让他们来帮助你和孩子。
生长发育 2024-06-01阅读量3244
病请描述:孩子O型腿怎么办? O型腿是儿童常见的体态异常之一,可能影响到孩子的行走和生活质量。 门诊来位孩子:2岁8月,O型腿的娃,愁死老父亲了,肌张力检查没问题,但就是典型的O型腿,询问之下家长教孩子站与学走太早了,七八个月的时候都扶站了,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但是当时孩子身体重量大(娃当时的确是有超重的状态)腿部支撑力量不足,我给出了方案: 1、一个是先去骨科看,确定骨头(髋关节或者膝盖)没有问题,排除半脱位那种状态。 2、定制矫正鞋。 这类O型腿儿童的案例经常见到! 小乐,女性,6岁,就诊主诉行走时出现膝盖内侧碰触。经过检查,发现患者双侧膝关节间隙增宽,临床检查显示为O型腿。通过X线检查和骨龄测定,确定为生长发育期的O型腿。 治疗方案采用物理疗法,包括康复训练和局部按摩。经过半年治疗,患者的膝关节间隙逐渐减小,行走更加稳定。 案例二: 小金,男性,8岁,家长反映孩子行走时膝盖向内弯曲。临床检查发现患者双侧膝关节呈现O型腿表现。进一步的检查包括X线摄影和骨密度检测,结果显示为骨骼生长发育不均匀引起的O型腿。 治疗方案采用综合性的康复训练和定期的康复评估。随着治疗的进行,患者的O型腿症状逐渐改善,行走姿势更加自然。 治疗方案: 针对儿童O型腿,治疗方案应当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症状、病因和严重程度。对于生长发育期的O型腿,常见的治疗手段包括物理疗法、康复训练和局部按摩。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改善膝关节的力线分布,加强肌肉群的支撑,从而减轻症状并促进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 对于病因不明或严重程度较高的O型腿,可能需要更积极的治疗手段,如外科矫正或矫形器治疗。外科手术适用于严重症状无法缓解或合并其他严重骨骼异常的患者,但需慎重考虑手术风险和并发症。 除了常规的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外,对于症状严重或进展迅速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使用矫形器。矫形器可以帮助调整膝关节的姿势和力线分布,减轻症状,促进正常的骨骼生长发育。矫形器的使用需要医生的精准调配和患者的积极配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家长和患者的合作和支持至关重要。他们需要了解治疗方案的目的和重要性,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过度使用膝关节和保持适当的运动量,以促进治疗效果的实现。 个人经验与观点: 在临床实践中,我注意到儿童O型腿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因和症状严重程度。对于生长发育期的O型腿,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通常是首选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改善症状并促进骨骼的正常生长。对于症状严重或进展迅速的患者,可能需要更积极地采用矫形器或外科手术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治疗反应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定期的康复评估和随访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并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和最终的疗效。
生长发育 2024-05-07阅读量2302
病请描述:定义:骨盆旋移综合征(HaredPelvisSyndrome)是指由于激素水平的改变、运动状态的变化或者突然施加的暴力、外伤以及长时间不正确的工作、休息坐姿、站姿、卧姿、先天性关节不对称及下肢不等长等各种急、慢性损伤引起的脊柱、骨盆内外肌肉力学平衡失调,发生相应力学改变,使韧带松弛,骨盆各构成结构及脊柱其他多关节错位、滑动而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整脊的临床查体在诊断骨盆旋移综合征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骨盆矫正技术的基本要领。常见的骨盆半脱位:"向后、向下半脱位"(Poeterior-InferiorIlium,pi)向前、向上半脱化’(Anterior-SuperiorIlium,AS)。 对骨盆旋移综合征来说,大致包含了腰骶关节错位、耻骨联合错位、骶髂关节错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骨盆旋移征、骨盆旋移征导致脊柱力学失稳致使脊柱多关节功能紊乱、继发性的髋关节和膝关节劳损骨关节病、骨盆旋移导致脊柱侧弯、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等,临床上最常见也最典型的是骶髂关节错位。 骨盆是脊柱的座基,故骨盆旋移综合症除腰腿痛外,还会导致全脊柱力学失衡,使脊椎(颈椎、胸椎、腰椎)发生多关节功能紊乱;或继发性的损害髋关节、膝关节或踝关节,发展为劳损性骨关节病等;若损害到植物神经时,将引起盆腔内的脏器功能障碍而发生多种病症。骶椎的错位机理与颈腰椎相同,也有由损伤时的各种身 体姿势所决定,主要是骶椎的异常错动引发的。然而,骶髂关节一旦发生错位,复位比颈、胸、腰椎难度大,需要准确的诊断、周围张力调整松解、炎症水肿消除,再结合适当的巧力才能将错位关节调正复位。 1骨盆由骶骨和双侧髂骨、坐骨、耻骨连接成一个坚固的整体,为躯干的基石,躯干的重量由第五腰椎经骶髂关节面、髋关节传到下肢。骶髂关节面一般在垂直面上十分贴合,周围有足够的韧带来维系,构成了一个"自锁系统"。急慢性损伤可通过各种轴向冲击破坏这个"自锁系统"而使之发生各种移位,出现相应力学变化,称为“骨盆旋移综合征” 2盆旋移综合症的病因: 2.1男性以外伤为主,多因滑倒时某侧臀部着地挫伤或骨盆受较大的撞击伤,或下肢扭伤;其次为慢性劳损、久病卧床、体质虚弱状态下,长时间的姿势不良或轻度外伤而发生本症。 2.2妇女比男性发病率高,除上述病因外,妇女在更年期、妊娠分娩后围产期,由于内分泌变化原因导致骨盆以及周围韧带松弛,腰骶关节和骶髂关节耻骨联合处于失稳状态,因超过极限强度扭挫伤诱发(例如踝关节扭伤)。或因长时间的坐卧姿势不良而引发本病。 2.3产妇在怀孕和分娩时,身体内会分泌出一种松弛素,使得骨盆中的耻骨联合骶髂关节等部位韧带变松弛打开,便于婴儿的产出。所以围产期如果有不均衡的外力作用长时间作用就会导致错位或者是产后复位不良,骨盆关节受伤错位后,如未及时纠正,将继发无菌性炎症病变,而出现较重的腰腿足部疼痛,产后腰痛会阴痛以及产后体形改变甚至畸形等。 3自我判断凡受伤后或者是产后,出现腰臀部疼痛,骶尾部、会阴部、臀部,大腿痛,或坐骨神经痛,不能直立行走,或歪臀跛行,坐卧时喜欢腰部到髋膝关节保持在微屈位,较重者仰卧翻身、起床、坐下都困难、咳嗽及喷嚏时加重,仰卧位双下肢伸直放松后呈现阴阳脚应考虑可能患有骨盆旋移症。并会出现高低肩、阴阳脚、脊柱侧弯、跛行、臀部变大、罗圈腿等外形改变。 4避免不正确治疗:骨盆旋移错位多数会表现为长短脚:有的国外专家采用矫正鞋垫方法治疗长短脚,这里提醒大家,由于骨盆旋移导致的长短脚,采用矫正鞋垫,骨盆倾斜就可能会越严重,因为他是把由于上翘骨盆导致的短脚垫高,表面上看短脚不短了,实际上会导致越用骨盆越是倾斜。看一下下图就明白了。解救问题的根本方法是矫正骨盆倾斜旋转移位,再把肢体张力恢复了,下肢长短畸形就会恢复了。 阴阳脚:由于骨盆倾斜角度改变和双侧外翻或内旋,临床表现可以为“外八字”或者是“内八字脚”。外八字脚 骨盆旋移错综复杂,以上只是对常见症状做一简单介绍,出现难以诊断和治疗的腰部髋关节周围以及骶尾部身体疼痛,如果检查不出问题,请考虑检查骨盆或者是全脊柱正侧位片,然后找专业正骨医生会诊,因为骨盆旋移变化多,病情复杂多变,影像学表现多数不典型,所以影像学检查必须结合临床专业体检和症状才能明确诊断。(由于专业限制,很多医生不认识骨盆旋移这个疾病)。根据病情进行系统科学的治疗,放松,拉伸,理疗,正骨和校正后康复,很快就会得到康复。 欢迎通过平台理性沟通,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告知删除。
马彩毓 2022-05-07阅读量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