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近日,知名魔术师刘谦自曝患肺腺癌的消息登上热搜,引起了广泛关注。肺腺癌,这个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那么,肺腺癌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疾病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以便更好地预防、发现和应对它。什么是肺腺癌?在众多癌症中,肺腺癌是一种较为常见且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肺腺癌属于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种类型,它主要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及黏液腺,可发生于各级支气管,但以小支气管为多。肺腺癌的癌细胞通常呈腺泡状、乳头状、细支气管肺泡癌或实性伴有黏液形成。肺腺癌的发病原因01吸烟长期吸烟是导致肺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香烟中的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焦油等会损伤肺部细胞,增加患癌风险。02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污染的空气、石棉、氡气等有害物质,以及工作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和粉尘,都可能诱发肺腺癌。03遗传因素家族中有肺癌病史的人,患肺腺癌的几率可能会相对较高。04肺部慢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等,长期不愈可能增加肺腺癌的发生风险。肺腺癌的症状01早期症状肺腺癌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可能仅有轻微的咳嗽、咳痰,容易被忽视。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胸痛、胸闷、气短等症状,但也较为轻微。02中期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持续性咳嗽、咯血、胸痛加重、呼吸困难、声音嘶哑等症状。03晚期症状晚期肺腺癌患者可能会出现全身症状,如消瘦、乏力、食欲不振、贫血等。还可能出现远处转移的症状,如脑转移可引起头痛、呕吐、视力模糊等;骨转移可引起骨痛、骨折等。肺腺癌的诊断方法01影像学检查胸部 X 光、CT 扫描等可以发现肺部的异常肿块或结节,为肺腺癌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02痰液细胞学检查通过收集痰液,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癌细胞,虽然阳性率较低,但操作简单、无创。03支气管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支气管内的病变情况,并进行活检和刷检,提高诊断的准确性。04经皮肺穿刺活检在 CT 或超声引导下,用细针穿刺肺部肿块,获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检查,是确诊肺腺癌的重要手段。05基因检测对于肺腺癌患者,基因检测可以帮助确定是否存在特定的基因突变,为靶向治疗提供依据。肺腺癌的治疗方法01手术治疗对于早期肺腺癌患者,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广东省中医院总院心胸外科目前有超高清胸腔镜、荧光腔镜、达芬奇机器人等先进设备。可以通过肺叶切除、肺段切除术、全肺切除等手术方式,尽可能地切除肿瘤组织。02放射治疗利用高能射线杀死癌细胞,可用于不能手术的患者,或作为手术后的辅助治疗。03化学治疗通过使用化疗药物杀死癌细胞,可用于晚期肺腺癌患者,或与手术、放疗联合使用。04靶向治疗腺癌是最常见有基因突变的类型,针对特定的基因突变,可使用靶向药物进行治疗。靶向治疗具有针对性强、副作用小等优点。05免疫治疗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为肺腺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肺腺癌的预防01戒烟吸烟是导致肺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戒烟是预防肺腺癌的重要措施。02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尽量避免接触污染的空气、石棉、氡气等有害物质,减少职业暴露。03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量运动,增强体质;保持良好的心态,减轻压力。04定期体检尤其是有肺癌家族史、长期吸烟、接触有害物质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肺部检查,如胸部 CT 扫描等,以便早期发现肺腺癌。肺腺癌虽然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治疗方法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我们应提高对肺腺癌的认识,积极预防、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郑远 2025-02-10阅读量930
病请描述:—1—中医是什么 中医是能治病的医学(医乃仁术)。除此之外,中医还是国学(中医是国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最接地气,最能为人民服务),是哲学(是关于生命的哲学),是道(是天地大道,中医最强调天地对人的影响,所谓天地规律,即是道的体现),是价值观(中医最具正能量,且最环保,最合乎自然法则),中医也是生活方式(是一种积极、向上、快乐、放松、宽容、平和、慈悲、感恩的生活方式)。 —2—中医最接地气 中医是最接地气的医学。虽然说中医理论高大上,但中医的临床实践却简单方便,并不一定要在高楼大厦里。在田间,在地头,随处都可用中医治病。在乡村,草根树皮,即是良药。古时的中医治病并不需要执业医师资格,却能随手见功,应针取效。 中医诊疗简单但有效。中医诊断不需要机器设备,三个手指即可诊脉;中医治疗或用手,或用针,或用汤药,亦无需各种高大上的设备。所以,中医最适合于乡村。中医能治疗几乎所有的常见病症,疗效确切。而且,中医诊疗的伤害性是最小的。因此说,中医才是普适的,草根的,接地气的,易于推广的医学体系。 比如说,人生有两件大事,一则吃饭,一则睡觉,这是延续生命、保证健康的基本要素。吃饭得地气,地气足则后天之本得养;睡觉养阳气,阳气旺则精神自然安和。若能吃好饭、睡好觉,即使身体有所不适,亦渐可缓解;反之,若吃不好,睡不安,则体质必然渐差。 其实,养生不是昂贵的事情,不需要各种机器设备,不需要昂贵的药片,只需在吃饭与睡觉上下好功夫即是。中医的简单方便,中医的接地气,由此可见一斑。 —3—人人都要学习中医 作为中国人,我们都应该了解中医,进而学习一些中医知识。因为中医最接地气,学了中医,有益于自己及家人的健康,还能修身养性。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中医是一门综合学科,它虽然是人的医学,但亦研究天地(五大行星及太阳、月亮)运动。中医与天文、地理、历法、气候、物候等多个学科有相关性。可以说,中医上接天气,下承地气,根植于文化,深入其中就能体悟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况且,中医重视生命的全体,相比较其他医学,中医更科学,更有疗效。人的生命非常脆弱,稍受邪气干扰,即容易生病,甚至失去生命。如何让健康永驻?我主张多用中医,包括中医养生及诊疗。中医既能治大小病症,还擅长“治未病”,这是现代人最需要的。况且,中医还是生活中的医学,紧贴地气,方便实用。有不少网友告诉我,接触中医后,从此自己和家人不再生病,生病了也用中医解决,又快又好。也有网友说,自从了解中医养生后,我甚至认为中医知识应该从孩子抓起、普及,则中医发展必有希望。 我也支持这个观点。中医是国学的一个分支,而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最接地气的、最关乎每个人的健康的一个分支。古代的秀才都会些中医,小病轻症自己就可以解决,这样能为国家节省大量医疗资源,利国利己。 让中医走向民间,让中医更接地气,让人人都懂点中医——这是我努力推广中医的原因。 有人质疑,说这是与时俱退,不利于中医的发展。在他看来,中医应该高高在上,不应在田间地头,这是自掉身价;中医应该抱紧西医的大腿,不应该坚持纯中医,这是反科学;中医需要执业资格,岂能人人从医,这是非法行医。让这些人说去吧,我们既然已经知道了中医的好,我们将继续选择中医,坚持中医,我们也享受中医着所带来的快乐与健康。 中医是一份了不起的职业,为什么建议选择中医? 选择中医专业的理由如下: —4—中医可以行孝道,亦可以顾护自己的健康 昔者有言:“为人父,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不知医为不孝”——这话有些绝对。但作为一位中国人,却完全不懂祖宗传承下来的中医,这未免有些说不过去。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们人人都有健康,人人都珍惜自己的健康,中医能让我们获得健康。若自己不懂中医,动辄就把亲人或自己的生命健康交付给庸医,岂不糟糕。 再者,中医是“治未病”的医学,《内经》早已明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预防疾病,而不是治疗疾病——这个理念应该人人都应掌握。与其生病了哀叹明医难寻,何如未病时及时预防。 —5—中医是得道的学问 学习中医,是向道而行。中医本身即内涵天地之道,学习并实践中医,其实即是学道悟道的过程。我们生活在天地之间,我们与世间万物一样,皆禀天地之气而生。天地运行有其规律,这个规律即是道。得道者存,失道者亡。学好中医,即如把握了天地规律。 中医代表着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人是天地所生,人要健康,就一定要顺应天地。天地有道,人亦有道,人道要顺应天地之道。医学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得这个天地的道,这个道即是真理。中医内涵天地之道,所以中医是真理。中医禀天地之道,至今已经传承了数千年,只要天地不变,中医就会一直存在。 天地之道是生生不息的,是厚德载物的,作为中医人,若能深入领悟天地之道,不但医术能进步,而且,也有助于改变人生理念,勤勉修行,以善为先,以仁为念,体现在中医上,就成就了一个大医。 —6—中医最能帮助他人 作为中医人,我们致力于救死扶伤,帮助病人缓解病痛。这是一个伟大的职业,值得用一生去努力,去付出。我相信,行医即是行善,是积德,凡是我们所想、所说、所做的是利益他人的,最终都会回馈到我们自己身上。 与现代医学不同,中医更自然,更环保,中医懂得生命的全体,中医重视扶助正气,中医既可治小病轻病,亦能治大病重病危病。中医不是只会调理慢性病的医学,中医是能治疗急症的。 —7—越是优秀的人,越要学中医 不管多么优秀的人总会生病,选择中医将是一个聪明的决定。但从事中医的是最优秀的人吗?如果能让最优秀的人学习中医,不但中医有前途,对病人也是福气。 而且,越是优秀的人,越是聪明颖悟,越容易深入中医,其医术必然越高,也越能成就大医。我们的社会需要很多很多大医,当然需要最优秀的人来学习中医。 —8—中医最贴近生活 我们知道,道在低处。行道,就要向低处行,而中医即是生活中的医学。中医绝不是高高在上的。中医理论虽然高妙精微,其实践却极接地气。 中医不需要高大上的设备仪器,不需要费尽无数心血研发新药,只要简单的几根针,或几把中药,就能治病救人,这样的医学才是我们老百姓最需要的。虽然中医理论全是阴阳五行,但中医人绝不是老古董,相反,中医人是最有生活情趣的。因为中医人的心静,静则能安,安则能享受生活。 在中医人的眼中,简单的一茶一饭,一人一事,虽然毫不起眼,但都是有滋有味的。因为中医是最接地气的,也是最贴近生活的医学,中医人的生活,当然也都洋溢着情趣和快乐。 真正的中医人,一定心态豁达,他可以从容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与挑战,不会害怕,不会彷徨,因为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接地气的一个分支。 越是深入中医,内心越是安静,也越是强大。中医让人心灵成熟,让人灵魂升华,让人人格完善。我自己深刻体会到:深入学习中医,不仅提高医学水平,更滋养了心灵。 —9—中医人的幸福指数非常高 学习中医后,慢慢地就会热爱上中医,这是一种福至心灵的感悟。抓住这种感悟,进而深入中医,借中医以提升自己的修养,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一个人能从事着自己喜爱的工作,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我是中医人,我爱中医,我因中医而幸福,我亦因幸福而更爱中医。自觉人生快乐,莫过于此。 再者,中医内涵天地之道,学习中医,即是向道而行。道是真理,所以中医内涵真理。学习中医是件很幸福的事情,因为真理就在眼前。体悟道,不但能提高中医修养,更可养一身正气,提升身心层次。为什么学中医的人自动喜欢吃素,且欲望减少?因为内心清静。 有人不理解,认为中医只是门医学技术而已,工作又很辛苦,每天都要读书思考,哪里来的幸福感?却不知,所有幸福的背后都是汗水和辛苦,劳动而有所得,才是真幸福。 况且,从中医中我得到的太多太多,我为什么不能幸福呢?每个人对幸福的感悟不同。于我而言,选择中医即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我之所以常常心怀感恩,就是因为中医让我心安而静,让我恬淡而快乐。 常有人感叹,好中医都在哪里呢?今时人民群众普遍期待更多的高水平中医,但真正的高水平中医人才却难以找到。怎么办? 作为中医人,我认为:一则,优秀的人才应该去选择中医作为职业;二则,既然做为中医人,那么,凡是老百姓需要的,就是我们应该去做的。我们要积极进取,努力提高中医修养,把自己变成老百姓所认可的高水平中医。 今时国家重视中医,在政策上支持中医。选择中医作为一生的职业,不但顺应了国家政策的导向,而且,也有益于人民大众,我认为值得。
杨磊 2025-01-22阅读量815
病请描述:卡培他滨之手足综合症是一种进行性加重的皮肤病变,与药物的累积剂量和体内药物浓度有关。可由多种化疗药物引起。表现为手指或脚趾麻、红、肿、热、痛,严重者可发展至脱屑、水疱、溃疡和剧痛。防治应早期进行,注意保持手或脚的皮肤湿润。发生手足综合症时,温水浸泡10分钟后将凡士林、尿素乳膏等无酒精或其他无刺激保湿剂涂于湿润患处。日常防寒防冻,穿宽松柔软的鞋袜、手套,降低手足与外界的摩擦,避免过度挤压,减少与刺激性物质接触,避免热水中浸泡,避免搔抓脱皮和角化过度皮肤,避免剥离脱屑。 在服用卡培他滨期间可以遵医嘱使用维生素B6,50-100mg口服,每日三次,可以有效预防手足综合症的发生或症状减轻,症状严重者应及时去综合性医院皮肤科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李骥 2024-11-18阅读量2050
病请描述:近段时间,肺炎支原体、甲乙流、腺病毒、合胞病毒等轮番上阵,作为易感人群的儿童,可谓烧在宝宝身,痛在父母心呀。 发热作为儿童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发热后怎么办呢?怎么吃药?如何护理?今天和大家科普下 一、发热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发热是致热源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超过正常范围(人体正常平均体温37.0℃),简单说,就是体温比平时体温增高了。 1.发热的过程有3个阶段: 体温上升期:身体的产热超过散热,容易出现畏寒、寒战、四肢冷等症状 体温平稳期: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寒战减少,可能出现头痛、呕吐、乏力等 体温下降期:散热超过产热,体温逐渐下降 2.发热分度: 低热:37.3℃-38℃;中度发热:38.1℃-39℃;高热:39℃-40℃;超高热:40.1℃以上 3.高热会不会烧坏脑子?发热本身不会烧坏脑子,如果发热被烧“傻了”,是引起发热本身的疾病如脑炎或其他严重疾病导致的,如果出现持续超高热41℃以上不退,需要警惕脑损伤,需要及时就医。 二、发热多少℃需要使用退热药? 首先出现发热要密切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及自觉症状 1.如果≥2月宝宝体温≥39.0℃或者伴有明显不适时,可以使用退热药;如果体温不到39.0℃,但宝宝精神不振、头痛、肌肉酸痛等也可以使用;如果体温超过39.0℃,但精神状态很好,没有任何不适,可以暂时不服用退热药 2.有时候吃完退热药,体温可能仅下降1-2℃,只要孩子不再难受,家长不用特别着急,不需要短时间反复来院就诊,但需要密切观察孩子情况。 三、如何选择退热药? 目前儿童安全有效的退热有两个: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反对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药使用 退热药使用后一般30-60分钟体温开始下降,部分仍高热不退,不宜短期内重复使用,一般间隔4小时以上,期间注意关注病情,并适当物理降温。 注意: 1.不建议两种药物联合或交替使用,可能导致剂量错误或混淆给药时间,药物过量中毒风险; 2.避免与含有相同成分的复方感冒药联合使用,有重复用药、甚至用药过量中毒风险。如需使用建议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正确使用 3.口服退热药吐了要不要补喂?如服用后立即呕吐,可考虑补服,如果超过15分钟,需要考虑补服后的危害;如果无法口服退热药可换用直肠栓剂。 4.睡着了需要叫醒喂药吗?如果宝宝手脚暖和、睡觉安稳,暂时不需要叫起来喂药,少穿少盖,降温散热,监测体温;如果宝宝手脚凉或者有热性惊厥病史或其他基础疾病,可以叫起来喂药或直肠栓剂给药。 5.退热药只是在宝宝发热时才有退热作用,宝宝不发热时,服用退热药并无预防发热的作用。 四、发热时如何居家护理 1.环境与休息:清洁、安静,保持空气流通,每天至少通风1次。尽量减少亲友探视,防止交叉感染,也有利于患儿的休息。 2.体温观察: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高温患儿每1—2小时测一次,多饮水、多休息。 3.特征观察:观察精神、状态、面色、呼吸、食欲等状态。 4.饮食: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高热量高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保证足够的水分供给。 5.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汗湿的衣服及时更换。发热的患儿不要给患儿捂汗,要少穿衣服,会影响散热;退热30分钟重复测温; 用退热药后如果出现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软弱无力等虚脱现象,应及时喂糖水,并与医生联系。 6.物理降温:设法降低环境温度,但避免直接吹风。 a.头部湿冷敷:将湿毛巾敷于发热宝宝的前额,2~3分钟换1次。 b.冰枕:把冰块捣碎,与水一起装入冰袋(或热水袋)内,排出空气后,拧紧袋口,放在宝宝的枕颈部。 c.擦浴:用温水(不要用酒精)擦洗宝宝的上肢、下肢、额部、颈部、腋下等部位。 五、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医院就诊? 发热是一种症状不是一种疾病,很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发热,发热的高低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一定成正比,体温低不代表病情轻,体温高也不代表病情重。 发烧若伴有下列情况则应及时前往医院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 1.3月以下宝宝出现发热 2.持续高热或40℃以上超高热或发热3天以上 3.呼吸快、呼吸费力、面色发绀、声音嘶哑 4.热退后精神软、烦躁、惊厥、食欲差等 4.严重呕吐、腹痛、脸色不好、尿少表现 5.本身有基础疾病如肿瘤、肾病综合征、免疫缺陷等 六、出现惊厥时如何处理? 1.保持镇定,确保周围环境安全,调整宝宝身体平躺或侧卧,头偏向一侧,松开衣领,清理口腔分泌物但不要强行抠挖,防止窒息。 2.不要强行按压或摇晃宝宝,让惊厥自然发展,不要强行撬开嘴巴,不要在嘴里放东西、不要喂水喂药、不要掐人中。 3.注意记录孩子发作时间、发作样子,及时医院就诊。 发热惊厥大部分1-2分钟能自行缓解,短期发作一般不会对孩子造成脑损伤。 七、平时如何预防? 1.逐渐增加宝宝到户外活动的时间,及时增减衣服。 2.外出时尽量戴口罩,避免冷空气直接进入呼吸道。在感冒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宝宝到公共场所 3.强调暖气房、空调室通风换气,室内空气清洁有利于保持身体健康。 4.注意手卫生 5.按时预防接种,增强宝宝的抵抗力 总之,父母在宝宝发烧时,千万不要过分紧张耽心,除了就医外,尽量维持幼儿的舒适,只要平时具备基本的发烧处理知识,一定可以帮助儿童回复健康的身体。
魏金凤 2024-09-23阅读量1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