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胸部 > 乳房肿块 > 预防

乳房肿块预防

乳房肿块预防相关内容 更多>

更年期提前或者延后分别有什么...

病请描述:一、更年期与绝经的基本概念更年期,也被称为围绝经期,是女性卵巢从活跃状态逐渐走向衰退的过渡阶段。绝经则是更年期最显著的一个标志,意味着卵巢功能完全停止工作,月经自然停止。二、绝经年龄与健康风险01过早绝经的风险研究发现,过早(<40岁)和提前(<45岁)绝经的女性,心衰和房颤的风险显著升高。绝经年龄越小,风险越高,与绝经时年龄≥40岁的女性相比,绝经年龄<40岁的女性患心衰和房颤的风险分别升高。02晚发绝经的风险55岁以后绝经的女性被称为晚发绝经者,她们应特别注意乳腺和子宫内膜的健康。这些部位对雌激素敏感,长期受到雌激素作用可能增加癌症风险。三、导致提前绝经的因素01遗传因素据研究显示,女儿的绝经时间与母亲的绝经年龄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即母亲的绝经年龄较晚时,女儿的绝经年龄也倾向于较晚。遗传因素能够解释绝经年龄变异的49%至97%。02后天生活方式精神压力大、饮食习惯差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对卵巢功能造成损害,加速其衰退。03初潮时期山东曾开展了一项关于自然绝经年龄的研究,结果显示,较晚的初潮年龄可能与较晚的绝经年龄相关联。相反地,如果女性的初潮年龄在11岁以下,这则可能成为显著提前绝经的一个风险因素。04医源性因素针对某些疾病的治疗,如骨髓移植、卵巢肿瘤的放化疗等,也可能对卵巢功能造成损伤。05糖尿病女性在更年期到来之前的几年患了糖尿病,可能引发更年期提前;反过来,更年期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也容易患糖尿病。四、预防早绝经的方法01保持和谐的性生活这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保养秘诀,尤其对于中年女性而言,它还是一个重要的健康指标。一个健康的性生活状态,不仅彰显了夫妻间关系的和谐,还是延缓衰老的一个体现。性生活有助于女性维护卵巢健康,促进雌性激素的正常分泌与平衡。02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很重要,这样既能保证锻炼后不感到疲惫,又能让人精神焕发。例如:太极拳、八段锦、广场舞、慢跑或散步等,都是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肌肉力量的良好选择。保持适当的运动量,每天进行40分钟的运动,可以提高机体代谢率、控制体重。03关注身体的变化要关注年龄和身体的变化,特别是35岁之后,随着卵巢功能逐渐减弱,若处于亚健康状态,应及时就医调理,以防小问题酿成大疾。在日常生活中,根据个人体质,可适当食用如黑芝麻、枸杞、桑葚、桂圆、核桃及大枣等,这些食物有助于补肾益精、滋养血液。04避免不良刺激维持情绪平稳,确保气血流通无阻。在经期,应特别注意身体保暖,特别是腰部以下部位,避免双脚受寒和接触冷水,同时不宜食用生冷瓜果。05定期体检年度体检至关重要,务必按时参加。一旦出现乳房肿块、异常子宫出血等症状时,应尽快就诊。总结更年期是女性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阶段,而绝经年龄则与健康息息相关。通过了解绝经年龄与健康的关系以及导致提前绝经的因素,我们可以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来延缓卵巢衰退,保持身体健康。同时,定期体检和及时就医也是保障健康的重要一环。—健康科普,仅供参考,不作为诊疗依据——

方广虹 2025-02-08阅读量748

乳腺癌患者术后怎么做可以预防...

病请描述:     乳腺癌的复发,可以是原位复发,也可以是远处转移的复发。对于原位复发,可以进行局部的处理,比如再次手术或者局部放疗,加上化疗。但若是远处转移,基本没法治愈,靠化疗或者内分泌治疗只能缓解病情进展。   复发转移主要跟这3大原因紧密相关   1、肿瘤自身特性   根据组织形态特异、生长速度的不同,不同类型的乳腺癌发生复发转移的几率不同,初诊为晚期、有转移的乳腺癌相对来说预后效果差一些,发生复发转移的概率更高。   2、治疗不彻底   初次发现乳腺癌后,手术可切除原发灶,再通过一系列手段辅助治疗以杀灭可恶的癌细胞。但是这些治疗对于低分化的幼年癌细胞作用底下。当人体的免疫力低下,幼年癌细胞会从休眠状态复苏,加快生长形成新的成年细胞。   部分患者在术后没有进行全面并且有效的治疗,那么隐藏在体内的癌细胞有可能性生长成肉眼和影像学都无法监测到的微小病灶,在日后就会变成复发转移的始作俑者。   3、免疫力低下、心理状态等   当身体免疫力低下,其他的疾病更容易趁虚而入。心理状态差,长期处于心理抑郁的情况下,也是在给癌细胞提供入侵的机会。   请不要让自己陷入无用的焦虑心理,而是给自己时间慢慢痊愈。与其盲目担忧复发转移的降临,不如做好预防:   1、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如果术后睡眠情况不好,不妨可以适当的增加自己白天的活动量。简单的来说,当你的白天的精力消耗达到一定的度后,对于睡眠的需求也会加大。   2、饮食   注意荤素搭配,忌辛辣刺激之物,避免进食雌激素含量高的食物。   3、运动   每天坚持适当的运动,不仅对于睡眠情况改善有帮助,也可以舒缓自己的心情。   4、保持良好心态   乳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可能会出现乳房肿块、乳房疼痛等症状。患者可以积极配合医生通过全乳切除术、保乳手术等方式治疗。治疗后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有助于身体恢复。   5、避免辐射暴露:如果需要进行胸部放射线检查,尽量选择其他部位进行检查,以减少对乳腺的辐射。   6、定期随访:定期的体检和乳腺超声检查可以帮助及时发现可能的复发迹象。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其他相关检查,如骨扫描、MRI或PET-CT。   日常生活中,如有不适症状,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检查,积极进行治疗。

赵华栋 2024-12-25阅读量1687

乳腺癌并骨转移解救治疗病例分...

病请描述:病例介绍* 患者概况患者姓名(首字母):HXB患者性别:女患者年龄:51岁民族:汉族就诊时间:2021年3月10日就诊科室:乳腺外科主诉:发现右乳肿物并皮肤破溃4个月现病史:患者因“发现右乳肿物并皮肤破溃4个月”首次入院。入院查体:右乳外下象限可触及1枚肿物,大小约4.0 cm×3.0 cm,质硬,界限欠清,形态规则,无压痛,表面皮肤破溃,未侵及胸壁。右侧腋窝扪及肿大淋巴结,约2.5 cm×2.0 cm。双侧锁骨上未及肿大淋巴结。患者患病以来饮食睡眠可,食欲良好,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患者平素身体健康,否认肝炎病史,无结核病史,否认疟疾病史,否认密切接触史,否认高血压、心脏病史,否认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精神疾病史,否认手术史   ,无外伤史,无输血史,无过敏史,其他预防接种史不详。过敏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体格检查:右乳外下象限可触及1枚肿物,大小约4.0 cm×3.0 cm,质硬,界限欠清,形态规则,无压痛,表面皮肤破溃,未侵及胸壁。右侧腋窝扪及肿大淋巴结,约2.5 cm×2.0 cm。双侧锁骨上未及肿大淋巴结。 * 辅助检查2021-3-11乳腺超声:双侧乳腺腺体略增厚,腺叶增粗,回声增强,腺体结构清晰,分布欠均匀,右乳7~8点位见不均质低回声区,范围约3.9 cm×3.1 cm,边界不清,形态欠规则。右侧腋下见2.4 cm×1.7 cm肿大淋巴结,门髓欠清;左侧腋下未见明显有意义肿大淋巴结。检查结论:右乳不均质回声区(BI-RADS 5类);右侧腋下淋巴结肿大,考虑转移。2021-3-12 全身骨扫描:左侧肩胛骨、左侧髂骨、右侧股骨颈、双侧股骨近端转移瘤可能性大。2021-3-15 PET-CT检查:右侧乳腺外下象限软组织密度肿块,代谢增高,SUVmax为13.9;右侧乳腺外下象限、左侧乳腺内侧象限(约平乳头平面)软组织密度结节影,结节状代谢增高,SUVmax为5.1;右侧腋窝、右侧内乳区、右侧锁骨区大小不等淋巴结,代谢增高,SUVmax为14.7;双侧肩胛骨、L2椎体、骶骨、左侧髂骨、双侧股骨部分混合性骨质破坏,代谢增高,SUVmax为10.9。2021-3-11穿刺病理:(右乳低回声区穿刺活检)浸润性癌(组织学Ⅲ级)。(右腋下淋巴结穿刺活检)淋巴组织内见浸润性癌转移。免疫组化(右乳低回声区穿刺活检)ER(++~+++,90%),PR(++~+++,80%),HER-2(0),Ki-67(+,50%)。(右腋下淋巴结穿刺活检)ER(++~+++,80%),PR(++~+++,80%),HER-2(0),Ki-67(+,60%)。2021-03-11 血常规(无网红): 单核细胞计数 5.67×109/L, 嗜碱细胞计数 0.09×109/L,单核细胞百分率 12.40%,嗜碱粒细胞百分率 1.20%, 大血小板比率 30.90%。2021-03-11 肾功: 尿素 4.39mmol/L, 肌酐 76umol/L, 肾小球滤过率(eGFR)  61.38ml/min/1.45m2, 尿素/肌酐 13.20, 胱抑素C 1.29mg/L, 补体C1q 99mg/L,尿酸 356umol/L。2021-03-11 血脂分析: 胆固醇 5.12mmol/L, 载脂蛋白A1 2.87g/L, APOB/APOA  0.51, 低密度脂蛋白  3.39mmol/L, 游离脂肪酸  0.89mmol/L。基因检测:无CT检查:2021-03-12胸部CT示右乳肿物伴右侧腋窝多发肿大淋巴结,双肺未见明显结节影,建议随诊复查,双肺慢性炎症可能性大,冠脉走行区可见钙化,请结合临床综合评估。2021-03-12颅脑CT脑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脑室系统未见明显异常。中线结构居中。颅骨骨质未见明显异常。脑沟、脑裂未见明显增宽或变窄。2021-03-13上腹部CT肝脏形态、大小未见明显异常,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肝内外胆管未见明显扩张。上腹部腹腔、腹膜后淋巴结大小基本正常。胆囊大小可,壁不厚,腔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胰腺、脾脏未见异常密度影。内镜检查:无 肿瘤标志物2021-03-11糖类抗原CA-199测定:糖类抗原199  4.23U/mL , 2021-03-11糖类抗原CA-153测定:糖类抗原153  11.1 U/ml, 2021-03-11 糖类抗原CA-125测定:糖类抗原125  6.11 U/ml , 2021-03-11癌胚抗原测定:癌胚抗原  0.88 ng/m 。* 诊断疾病1: 乳房恶性肿瘤疾病2: 骨继发恶性肿瘤* 治疗经过2021年3月16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一线解救治疗   选用TX方案: 白蛋白紫杉醇400 mg(254 mg/m2)21 d/次,卡培他滨1.5 bid po d1-14,21天/周期。同时应用骨保护剂:唑来膦酸4 mg 静滴28 天/次。定期监测血常规、生化等情况;每2周期评估解救化疗效果。患者经2周期TX方案解救化疗后皮肤破溃面积较前略有缩小,物理查体见乳房肿块、腋下肿大淋巴结较前无明显变化,总体疗效评价SD。患者第2周期TX方案化疗后出现重度肝功异常、手足综合征,经保肝、营养神经等治疗后痊愈。化疗过程中偶有白细胞降低,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升白支持治疗。肾功及心脏功能未见明显异常。查体:右乳外下象限可触及1枚肿物,大小约3.5 cm×3.0 cm,质硬,界限欠清,形态规则,无压痛,表面皮肤破溃,较前略缩小,肿块未侵及胸壁。右侧腋窝扪及肿大淋巴结,约2.0cm×1.5cm,活动度尚可。左乳及腋下未触及明显肿物,双侧锁骨上未及肿大淋巴结。辅助检查:2021年5月7日乳腺超声:双侧乳腺腺体略增厚,腺叶增粗,回声增强,腺体结构清晰,分布欠均匀,右乳7-8点位见不均质低回声区,范围约3.5 cm×2.9 cm,边界不清,形态欠规则。右侧腋下见1.5 cm×0.9 cm肿大淋巴结,门髓欠清;左侧腋下未见明显有意义肿大淋巴结。检查结论:右乳癌治疗后右乳不均质回声区(BI-RADS 6类),右侧腋下淋巴结肿大。2021年5月10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二线解救治疗本例患者为绝经前、HR阳性HER-2阴性、无内脏转移的晚期乳腺癌患者,2周期TX化疗不敏感,疗效总体评价SD,且治疗期间出现较为严重并发症。经乳腺癌多学科会诊讨论后决定换用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起始治疗时间为2021年5月10日),具体方案为哌柏西利100 mg 口服 d1-21,戈舍瑞林3.6 mg 皮下注射q28,依西美坦25 mg 口服 qd;继续给予唑来膦酸4 mg 静滴 q28。患者应用1周期后出现重度骨髓抑制,粒缺性发热,第2周期起哌柏西利剂量调整到75 mg口服 d1-21。后续患者治疗过程顺利,无明显毒副作用。患者经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3个月后乳房皮肤溃疡面逐渐愈合,乳房肿物较前缩小.2024年5月15日查体:右乳未触及明显肿物,表面皮肤破溃处已愈合结痂。右侧腋窝扪及肿大淋巴结,约1.0 cm×1.0 cm,活动度可。左乳及腋下未触及明显肿物,双侧锁骨上未及肿大淋巴结。辅助检查:2021年8月21日(用药3个月后)乳腺超声:双侧乳腺腺体略增厚,腺叶增粗,回声增强,腺体结构清晰,分布欠均匀,右乳7-8点位见不均质低回声区,范围约1.6 cm×1.4 cm,边界不清,形态欠规则。右侧腋下见1.5 cm×0.6 cm肿大淋巴结,门髓欠清;左侧腋下未见明显有意义肿大淋巴结。2023年5月23日(用药24个月后)乳腺超声:双侧乳腺腺体略增厚,腺叶增粗,回声增强,腺体结构清晰,分布欠均匀,右乳7-8点位见不均质低回声区,范围约1.2 cm×1.0 cm,边界不清,形态欠规则。右侧腋下见0.8 cm×0.6 cm肿大淋巴结,门髓欠清;左侧腋下未见明显有意义肿大淋巴结。2024年5月13日(用药36个月后)乳腺超声:双侧乳腺腺体略增厚,腺叶增粗,回声增强,腺体结构清晰,分布欠均匀,右乳7点位见低回声区,范围约1.0 cm×0.8cm,边界不清,形态欠规则。右侧腋下未见肿大淋巴结;左侧腋下未见明显有意义肿大淋巴结。2024年5月16日胸部CT平扫(用药36个月后):双肺未见明显结节。双侧肩胛骨可见混合性骨质破坏,较前未见明显变化,部分呈现成骨性改变。2024年5月15日肿瘤标志物:CA125 2.20 U/ml,CA153 4.70 U/ml,CEA 0.25 ng/ml。患者血常规、肝功、肾功未见明显异常。* 病例小结与治疗体会      该例患者为中年女性、乳腺癌并多发骨转移瘤的首诊Ⅳ期、HR阳性HER-2阴性患者。一线解救给予2周期TX方案化疗,效果欠佳。二线解救治疗给予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乳房肿物及腋窝淋巴结明显缩小,溃破面愈合结痂,骨转移瘤得到有效控制,目前病情稳定达36个月,耐受性良好。晚期乳腺癌治疗的总体目标是延长总生存和无进展生存,控制症状,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骨转移的晚期乳腺癌患者预防和治疗骨相关事件、缓解疼痛、恢复功能尤为关键。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CDK)4/6抑制剂正在成为冉冉升起的抗癌“新星”,迅速改变晚期乳腺癌的治疗格局。CDK4/6是人体细胞分裂增殖周期的关键调节因子,可触发细胞周期从生长期向DNA复制期转变。CDK4/6在很多恶性肿瘤尤其是HR阳性的乳腺癌中过度活跃,表现出显著活性,促使癌细胞增殖扩散,而CDK4/6抑制剂则可将细胞周期阻滞于生长期,从而发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乳腺癌细胞中,上游的激素受体以及PI3K-Akt-mTOR等促进有丝分裂的信号通路激活,进而激活下游的CDK4/6-CyclinD1复合体,导致细胞周期异常,加速肿瘤细胞增殖,CDK4/6抑制剂能有效地通过此途径阻滞肿瘤细胞从G1期进入到S期,并能够抑制G1期HR阳性乳腺癌细胞的生长,恢复正常细胞周期,阻断肿瘤细胞增殖。PALOMA-1研究显示与来曲唑单药相比,来曲唑联合哌柏西利明显提高了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由10.2个月提高到20.2个月。PALOMA-3研究结果表明哌柏西利联合氟维司群,较氟维司群单药可改善PFS(9.2个月vs 3.8个月),在既往内分泌治疗敏感的亚组中总生存显著延长10个月。内分泌治疗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患者依从性好等优势,《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版)指出针对在HR阳性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优先推荐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药物的治疗方案。此例患者确诊时CDK4/6抑制剂尚未纳入医保,价格非常昂贵。对于局部肿瘤负荷较大的患者,医生对于内分泌治疗仍缺乏足够的信心,不少医生会考虑化疗以便尽快降低肿瘤负荷。通过本例患者的治疗,我们发现对于HR阳性/HER2阴性的患者化疗效果相对欠佳,内分泌联合靶向治疗可能会带来意外的获益。从今天的角度而言,按照指南推荐我们的一线治疗应优选内分泌联合CDK4/6抑制剂靶向治疗。但在当时的条件下,结合患者经济因素、肿瘤负荷和对疾病的认识,化疗也是一种可选的方案。该病例对化疗不敏感,应用内分泌治疗后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这也从侧面证实了内分泌联合CDK4/6抑制剂靶向治疗的临床优越性。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已有超过百年历史。从1977年他莫昔芬到2000年后AI以及氟维司群等药物出现,内分泌药物治疗策略已经有超过40年历史。随着芳香化酶抑制剂、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为代表的内分泌药物的不断丰富,特别是CDK4/6抑制剂药物的诞生进一步提升了内分泌治疗的临床获益,推动HR阳性晚期乳腺癌进入靶向联合内分泌治疗的新时代。本例患者为HR阳性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经一线解救化疗失败后选用靶向联合内分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再次印证了NCCN指南推荐的HR阳性/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患者优选内分泌治疗的理论。点击下图,进入大医精诚经典病例项目专区        

大医精诚 2024-06-14阅读量3126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一线治疗单...

病请描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是临床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60%左右的患者一线免疫化疗(如R-CHOP方案)后都可获得完全缓解和长期无病生存。多年来,R-CHOP一直是DLBCL的标准一线治疗,药物组成包括利妥昔单抗(Rituximab)、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多柔比星(Doxorubicin)、长春新碱(Vincristine)和强的松;科普文章讲得更多的也是R-CHOP方案。以至于有些患者感觉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就是打一个R-CHOP方案,甚至偶尔有少数非专科医生也认为淋巴瘤很简单,CHOP可以砍掉(CHOP:英文释义:砍)一切。其实还真不是这么简单。所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其实包括很多亚型,如原发中枢神经系统(PCNSL)淋巴瘤、原发乳房DLBCL、原发睾丸DLBCL、原发纵隔DLBCL等等,平时不特别指出亚型的,也就是非特指型(not otherwise specified, NOS)。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是指肿瘤细胞直接侵犯大脑、脊髓或眼等中枢神经系统部位的淋巴瘤。PCNSL通常表现为神经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视力问题或运动功能障碍。治疗PCNSL通常包括高剂量甲氨蝶呤(HD-MTX)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有时结合使用其他化疗药物和/或全脑放疗(WBRT)。原发乳房DLBCL其肿瘤细胞直接在乳房组织中发展,而不是从其他部位转移而来。这种类型的淋巴瘤可能表现为乳房肿块或疼痛,容易与乳腺癌混淆。治疗原发乳房DLBCL通常包括化疗、放疗和中枢预防。原发睾丸DLBCL原发睾丸DLBCL是另一种罕见的淋巴瘤亚型,其肿瘤细胞起始于睾丸。这种类型的淋巴瘤可能表现为睾丸肿大或疼痛。治疗原发睾丸DLBCL通常包括手术切除、化疗、放疗和中枢预防。除了这些特定亚型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需要特殊的干预措施之外,即使对于所谓非特指型,目前也根据免疫组化及基因等进行了更细致的分型,其预后药物敏感性各不相同,也需要给与个体化的干预措施,譬如对于MCD亚型的患者,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加入BTK抑制剂可以显著改善预后,并且有必要做中枢预防。也有些患者年老体弱,可能需要采用smart start(聪明的开始)策略开始给予无化疗方案,待一般状况改善后再予以标准化疗;甚至全程需要无化疗方案。有些需要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巩固;有些需要中枢预防;另外,副作用的防治包括乙肝复燃、卡肺预防、警惕消化道受侵时化疗所致的穿孔出血、肿瘤负荷过大治疗敏感患者出现肿瘤细胞溶解综合征等等,都有一些细节必须充分注意。综上,只知道DLBCL一线R-CHOP方案是不够的,治疗选择应基于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疾病分期、分子生物学特征以及患者的个人偏好进行个体化决策。医生会根据这些因素综合考虑,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因此,R-CHOP并不是治疗DLBCL的唯一方法,而是多种治疗选项中的一种。 

范晓强 2024-04-07阅读量1377

乳房肿块预防相关医生 更多>

评分:10
问诊量:2277
甲状腺,乳腺(乳房)及普通外科常见疾病的咨询,诊治与预防。1)包括甲状腺结节,甲状腺肿瘤,甲亢,桥本氏甲状腺炎,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治规范及流程。2)乳腺恶性肿瘤,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炎性乳癌的诊断与治疗,乳腺良性疾病,包括乳腺小叶增生的诊断与治疗,乳腺炎,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诊治,乳腺良性肿瘤(如纤维腺瘤,囊肿)的常规手术及微创手术治疗。3)普通外科常见疾病的咨询,包括肝胆胰脾胃肠道等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