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概述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以骨髓中浆细胞恶性增殖为特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属于B细胞淋巴瘤范畴。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60岁以上老年人,男女比例约为1.5:1。其特征包括异常免疫球蛋白(M蛋白)分泌、溶骨性骨破坏及多器官功能损害。 一、主要症状与并发症 1.骨骼损害 骨痛:最常见首发症状(70%以上患者),以腰骶部、胸骨、肋骨疼痛为主,严重者出现病理性骨折。 高钙血症:骨质破坏导致血钙升高,引发头痛、恶心、多尿等。 2.血液系统异常 贫血:约70%患者初诊即有贫血,后期可进展至重度。 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少导致皮肤黏膜出血,偶见内脏或颅内出血。 3.肾功能损害 50%-70%患者出现蛋白尿、血尿或慢性肾衰竭,与轻链沉积、高钙血症相关。 4.感染风险 因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易并发细菌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治疗后免疫抑制期易发生带状疱疹。 5.其他 神经系统症状(如肢体瘫痪、视力障碍)、高黏滞综合征、淀粉样变性等。 二、诊断标准与检查方法 (一)诊断标准(WHO/IMWG) 1.主要指标: 骨髓浆细胞≥30%或组织活检证实浆细胞瘤; 血清M蛋白(如IgG≥3.5g/dL、IgA≥2.0g/dL)或尿本周蛋白≥1g/24h。 2.次要指标: 骨髓浆细胞10%-30%、溶骨性病变、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等。 3.确诊条件:需满足1项主要标准+1项次要标准,或3项次要标准(含骨髓浆细胞增多和M蛋白存在)。 (二)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清蛋白电泳显示“M峰”,尿本周蛋白检测。 血清游离轻链分析用于评估肿瘤负荷。 2.影像学检查: X线、CT、MRI或PET-CT检测溶骨性病变,敏感性依次递增。 3.生物学标志物: FISH检测染色体异常(如17p13缺失、t(4;14)),提示高危预后。 三、治疗方案 1.化疗与靶向治疗 一线药物:硼替佐米(蛋白酶体抑制剂)、来那度胺(免疫调节剂)、地塞米松(BD方案)。 新药:CD38单抗(达雷妥尤单抗)用于复发/难治性患者。 2.干细胞移植 适合年轻、体能良好者,可延长无进展生存期。 3.支持治疗 骨病管理:双膦酸盐(如唑来膦酸)减少骨破坏。 肾功能保护:水化、碱化尿液,避免肾毒性药物。 4.多学科协作 需联合血液科、骨科、肾内科等,处理骨折、高钙血症等并发症。 四、预后与随访 -分期系统:R-ISS分期结合β2微球蛋白、白蛋白和染色体异常,分为Ⅰ-Ⅲ期,5年生存率Ⅰ期可达82%,Ⅲ期约40%。 -高危因素:17p13缺失、t(4;14)、肾功能不全等提示预后差。 -长期管理:定期监测M蛋白、骨髓象及影像学,预防感染和血栓。 总结 多发性骨髓瘤需通过综合治疗实现慢病化管理,早期识别症状(如骨痛、贫血)并完善相关检查是关键。新型靶向药物及多学科协作显著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但个体化治疗仍需结合遗传学风险分层。
刘尚勤 2025-02-21阅读量823
病请描述: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之一,血肿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该病呈缓慢进展,随着血肿逐渐扩大,压迫脑组织,可引发头痛、认知功能障碍、偏身肢体乏力等症状。 在老年人群体中,慢性硬膜下血肿往往和意外跌倒有关。《中国慢性硬膜下血肿药物治疗专家共识》指出,慢性硬膜下血肿一般认为由外伤引起,是血液集聚在蛛网膜与硬脑膜之间形成的慢性占位性病变,常在头部外伤3 周以后形成。其发病率为1/10~13.1/10万人口,随着人口老龄化,CSDH的发病率不断升高,80岁以上老年人年发病率可达127/10万人。 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2021年12月16日讯,88岁的李大爷外出遛弯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撞到了头部。他伸手摸了摸撞到的地方,没有破皮流血,就站起来拍了拍屁股,伸了伸腿,感觉腿也不疼,便自己走回了家。 随后的一段时间,李大爷感觉自己走路有点不稳,起初他也没在意,可是过了二十多天,他的症状仍然没有好转,被家人送至当地医院就诊。经过详细检查,结果李大爷被诊断为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神经外科学术副院长兼6A神经外一科主任于耀宇表示,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种颅内出血性疾病,发病隐匿,进展缓慢。当血肿增大引起颅内压增高时,常常出现头痛、头晕或肢体活动障碍等临床表现。 由于行动不便、骨质疏松等等问题,老年人日常生活容易出现意外磕碰跌倒,如果外伤程度轻微,往往不会引起重视。通常,硬膜下血肿其病程可以达到数月甚至数年,由于病史较长,很多患者可能都无法准确回忆外伤病史,直至血肿程度不断增加,引起了相应的体征表现,才得以治疗。 长期以来,对于有症状CSDH的治疗,主要是通过颅骨钻孔或开颅手术来清除积血。尽管手术可以缓解症状,但单纯采用上述手术方式的复发率较高。尤其是对于高龄患者而言,手术耐受性和手术风险是医生难以回避的挑战。 2024年发表于《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的《慢性硬膜下血肿诊治进展》(作者:黄钦江,洪伟,李锐等)指出,CSDH单纯采取钻孔引流术,术后复发率为10.7%~14%,死亡率为 3.5%~12%。尤其是年龄大于90岁的患者,总体有效率仅为24%。部分患者由于长期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存在手术禁忌。 随着微创介入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脑膜中动脉栓塞术应运而生。其原理是基于CSDH的形成与血肿包膜上脆弱的毛细血管血液渗漏有关,而这些毛细血管的供血来源于脑膜中动脉。因此,通过阻断脑膜中动脉的血液供应,从源头上“断流”,促使血肿逐渐吸收,防止疾病加重和复发。 手术通过手腕部桡动脉或腹股沟部股动脉穿刺置鞘,将微导管输送至脑膜中动脉,然后使用专用胶、栓塞颗粒或弹簧圈等材料闭塞动脉,达到治疗目的。相较于传统手术,脑膜中动脉栓塞术是一种微创介入手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局麻下可完成等特点。 援引《慢性硬膜下血肿诊治进展》的表述,一项来自200例患者的系统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栓塞后CSDH复发率相对较低,为3.6%,无明显并发症。 近期,于耀宇主任率团队顺利完成三例脑膜中动脉栓塞手术。其中,年过七旬的男性患者陈某(化名),今年8月下旬因肢体无力摔倒,左眉弓受伤。后患者意识状态逐渐变差,吞咽饮食困难,呼之反应差,无法下床活动,家人遂将其送至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行颅脑CT检查,患者双侧额颞枕顶部可见硬膜下积液血肿,双侧额叶受压明显,不排除积液血肿进一步加重。若不及时手术治疗,病情可能进一步恶化,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患者双侧额顶部硬膜下积液血肿明显 于耀宇主任团队根据患者病情和检查结果综合研判,为患者制定了“先堵后疏”的“脑膜中动脉栓塞+钻孔引流”微创复合手术方案。9月4日,于耀宇主任先为患者行“脑血管造影+经导管脑膜中动脉栓塞术”,栓塞脑膜中动脉以阻断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血供,减少硬膜下积液产生及血肿生成,促进积液及血肿吸收,降低复发及出血率。▲ 术后复查,血肿得到明显改善 待病情稳定并评估后,近期,于耀宇主任又为患者开展了双侧“硬脑膜下钻孔引流术”,促使硬膜下积存的大量血肿快速排出,解除脑组织压迫,缓解头晕、肢体乏力等症状。术后,患者健康状况平稳,病情正逐渐好转。 部分内容参考来源:《中国慢性硬膜下血肿药物治疗专家共识》、慢性硬膜下血肿诊治进展(《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24,50(1):33-38);科普中国等。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5-02-07阅读量728
病请描述:眩晕综合征呕吐可紧急处理如平卧防摔、服止吐药,药物治疗遵医嘱,生活管理与饮食调理,前庭康复治疗,并针对病因治疗。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建议。 一、紧急处理 1. 保持镇静,立即蹲下或平卧,防止摔倒,并观察眩晕感是否缓解。 2. 如果恶心、呕吐明显,可服用止吐药物如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等控制不适症状。 二、药物治疗 1. 遵医嘱使用前庭抑制剂(如抗组胺类、苯二氮䓬类、抗胆碱能类)药物,可有效控制眩晕和恶心呕吐,但使用时间原则上不超过72小时。 2. 可根据病因选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利多卡因、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等药物治疗。 3. 对于眩晕综合征引起的血压变化、出汗、面色苍白等症状,也应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三、生活管理与饮食调理 1. 眩晕综合征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规范 体 位,避免突然改变 体 位等,以有效缓解眩晕反应。 2.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食用绿色清淡食物,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补充足够蛋白质和能量营养物质。 四、前庭康复治疗 针对不同种类的眩晕类疾病,前庭康复训练可作为重要或辅助治疗方式。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手法复位无效或复位后仍有头晕或平衡障碍的患者,前庭康复训练可作为辅助治疗。 五、针对病因治疗 眩晕综合征的发病原因较多,如感冒、低血压、贫血、劳累以及耳石症、椎动脉型颈椎病、脑出血等疾病因素。患者应积极预防和控制原发病,一旦出现症状应尽快到医院诊治,根据病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措施。 综上所述,眩晕综合征呕吐的缓解和治疗方法包括紧急处理、药物治疗、生活管理与饮食调理、前庭康复治疗以及针对病因治疗等。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以期早日康复。
张辰昊 2024-12-27阅读量1649
病请描述: 每年的11月14日,我们都会迎来一个特殊的健康日——联合国糖尿病日,它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于1991年共同发起,其宗旨是引起全球对糖尿病的警觉和醒悟。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血糖水平升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会导致心脏、血管、眼睛、肾脏和神经受到严重损害。2021年,我国糖尿病发病人数超过400万,患病总人数超过1.17亿,占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的四分之一。从糖尿病类型来看,2型糖尿病是我国糖尿病的主要负担。 上海卒中学会神经康复分会委员、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7A神经内三科张静波主任表示,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其并发症,脑卒中就是其中之一,俗称“中风”,也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 ▲ 张静波主任在作学术报告 血糖控制不好,中风风险增加 中风具体分为缺血性卒中(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血糖管不好,大脑很受伤。糖尿病是脑卒中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脑卒中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脑卒中则是糖尿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高血糖会增加卒中的发生风险,一项对102项前瞻性研究的荟萃分析发现,与无糖尿病的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高2.3倍,发生出血性卒中的风险高1.6倍。这种强烈的关联不仅与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有关,还与疾病的预后和功能状态有关。2022年一项发表在《神经学杂志》涉及约83.8万患者的研究发现,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每3例中就有1例合并或可能合并糖尿病。 为什么糖尿病发生中风的风险高呢?张静波主任指出,这是因为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导致血管壁变薄、硬化和狭窄,从而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此外,糖尿病还会引起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这些都是中风的危险因素。 另外,糖尿病患者的神经系统也容易受到损伤,这可能导致他们出现感觉异常、运动障碍等症状,进而增加跌倒和外伤的风险。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头部外伤,就有可能引发中风。 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中风,病情也比非糖尿病更为严重,更容易出现肢体功能障碍和认知障碍,住院时间更长,再次中风以及死亡的风险更高。 所有糖尿病致死原因中,脑血管疾病约占15%。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除了做好血糖管理,提前了解中风相关信息非常重要。糖尿病患者一定要管理好血糖,注重心脑血管问题! ▲ 糖尿病是脑卒中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把握4.5小时“黄金时间窗” 降低卒中致残致死率 脑卒中一旦发病,具有危、急、重的特点,时间就是大脑,就是生命,在患者发病后,早期救治,一分钟、一秒钟都不能耽误。“临床上治疗越早越好,时间就是大脑,每早开始一分钟,就可以挽救患者约190万个脑细胞,患者获益也就越大。”张静波主任说道。 针对占脑卒中发病率70%左右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推荐的治疗方案是在时间窗内(4.5小时),尽早给予静脉溶栓或脑动脉机械取栓治疗,以挽救位于缺血半暗带里濒临死亡的脑细胞,从而大幅度减少脑梗死的致残率及致死率。 ▲ 治疗脑卒中,把握4.5小时“黄金时间窗” 牢记“中风120”,快速识别脑卒中 中风的常见症状包括:脸部、手臂或腿部突然感到无力或瘫痪,通常是一侧身体。此外,还有神志迷乱、说话或理解困难;单眼或双眼识物困难;走路困难、眩晕、失去平衡或协调能力;无原因的严重头痛;昏厥或失去知觉等。 为了更快速、简单识别,中风主要症状可以概括为: “1”代表:看“1”张脸,脸上是否会出现不对称、口角歪斜的表现; “2”代表:查“2”只胳膊,同时平行举起两只胳膊,是否会出现单侧无力; “0”代表:(聆)听语言,是否会言语不清,表达困难。 ▲ “中风120” 对照上图自查,只要有其中一项表现,就应赶快拨打120急救,尽快送至具备脑卒中救治条件的医院进行救治,千万不要错过脑卒中急救的4.5小时“黄金时间窗”。 糖尿病患者,如何预防中风? 01、控制好血糖 要遵医嘱规律用药控制好血糖,定期做好血糖监测。 02、做好其他治疗 不少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还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疾病,增加中风风险,要遵医嘱做好降压、调脂、抗栓、减肥等治疗。 03、改善生活方式 “管住嘴,迈开腿”。每天要做适量的运动,如健走、八段锦、太极拳等;饮食方面要减少总热量,多选低升糖指数(GI)饮食,少吃油脂,低盐,主食多些粗杂粮,多吃蔬菜。 进餐要定时定量,细嚼慢咽,更利于血糖稳定。此外,戒烟、限酒,要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避免过度紧张、疲劳。 04、定期做好复查 中风高危人群建议定期复查,普通病人3个月一次,接受药物干预的病人则每半个月或1个月一次,具体可遵医嘱定期做好复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预防中风的重要条件。 文章部分来源:健康时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千龙网、上海黄浦、大象新闻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11-15阅读量2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