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面瘫首选针灸治疗,安全、效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许多针灸治疗面瘫的记载。针灸可以直接针对面瘫的病因与病位,调和面部经脉气血,使经筋得养,面瘫自复。而且针灸操作简便、见效快、无毒副作用,尤其受到人们的推崇。 面瘫要区分周围性和中枢性的,中枢性面瘫主要由颅脑病变引起。患了面瘫,应尽早针灸治疗,因有一部分会留后遗症,约有85%治愈,92.3%明显好转,3个月内疗效最佳,对后遗症患者针灸则可改善症状。 面瘫医案 2018年9月,潘女士,26岁,左侧面瘫3天来就诊,自诉:产后几天洗发后用吹风机吹干而引发面瘫。来诊时见:左侧面部板滞瘫痪,不能做蹙额、皱眉、鼓颊等动作,口角歪斜,刷牙漏水。病侧额纹、鼻唇沟消失,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舌淡红、苔白微腻,脉浮弦。 产后经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经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病。治以祛风散寒、疏筋活络,主穴取风池、翳风、牵正、合谷、阳白、四白、地仓等穴,针刺、艾灸结合治疗。每周针灸3次,10次为1个疗程。 针灸2次后反应症状加重,告知:面瘫有7~10天的进展期,加重是正常的,不要担心,继续治疗,但针刺多取远部穴位。不了解中医的担心初期会越扎越重,其实面瘫针灸治疗的越早越好,不仅明显缩短病程,也会减少面瘫后遗症的发生。 嘱患者治疗期间调整饮食,别熬夜,心情平和。外出避免面部受风寒,应戴口罩、眼罩防护,点眼药水以防感染。 针灸1个疗程后,症状改善许多。约1.5个疗程后,基本好了,又巩固治疗5次,临床治愈,闭眼好,额纹及两侧鼻唇沟对称,鼓腮、露齿无障碍,面部自如无板滞,共计治疗约2个疗程。 * 国兰琴 每周门诊时间~最新 每周二晚上、周六上午,上海徐浦中医医院; 每周三下午、周六下午,君和堂~徐汇馆; 每周二上午、周四晚上,沁申堂中医门诊。
国兰琴 2025-03-03阅读量8954
病请描述:桑叶,桑科植物桑的经霜树叶,味苦、甘,性微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肝明目。主治外感风热或风温初起,发热头痛,汗出恶风,咳嗽胸痛;肺燥咳嗽,咽干口渴;风热及肝经实热,目赤肿痛。 张珍玉经验: 张老认为外感咳嗽主要由风寒外袭,主要用药宗旨是:宣散祛邪。轻宣为主,勿伤稚阴。主药桑叶、薄荷。既然是风寒为患,依理当辛温解表,何以桑叶、薄荷轻清宣透?张老认为今之患儿与古往不同,往往饮食肥甘有余,衣着温厚太过;肥甘有余则易积痰内生,温厚太过则易郁闭生热,故体质多偏于阳盛,所以风寒外袭,虽为阴邪,却易从热化,内闭肺气,引发伏痰,这种病机变化决定小儿咳嗽初发多伴有发热症状或先发热而后咳嗽发作。此时若再行辛温发散,必致稚阴倍伤,阳无根舍,终为阴阳两虚,这恰恰正是临床上经常出现的用其药无其效,或初用有效,继则重感邪气,病情加剧又添盗汗的病机所在。因此张老一般不用辛温,而采用桑叶、薄荷轻清宣透,达邪外出而不伤阴。再配以宣肺止咳祛痰之杏仁、桔梗,共理肺气,使之宣降调和,邪祛咳止。 郭付钰经验: 《串雅外编》曾用桑叶7片,每日洗之,治眉毛脱落,胡须脱落。《串雅内编》之“黑发仙丹”则用熟地、万年青、桑葚、黑芝麻、山药、南烛皮、川椒、白果、薏苡仁、白术、生首乌、五味子、乌头皮、胡桃仁配伍,以桑叶为君治脱发白发。《寿世保元》引胡僧方之扶桑至宝丹用桑叶、白蜜各500g,黑芝麻120g,治白发、头眩目花、迎风流泪、皮肤粗糙、便秘等证。《石室秘录》、《千金方》也有桑叶治头发不长之记载。文献报道桑叶和桑枝对家兔及绵羊毛有显著的养毛效果,且有杀菌作用。可能桑叶对某些原因引起的眉毛脱落有促进其再生作用,现代医者曾在《中医药信息报》提供了桑叶治脱发之验方。 魏龙骧经验: 桑叶止夜汗 1973年冬,患者陈某,男性,年35岁。因夜汗长达一年之久,来我院中医科就诊。自述:每夜12时左右,即汗出如洗,就被尽湿,夜夜如此,症已经年,医治无效。其特点:夜尿时,必如冷风袭人,皮肤栗起,内则若有热流上冲,旋即头眩欲仆,摇摇不能自持,并见口苦刘,音嘶,小便短赤等症。脉细微而数,舌质淡红。 从症而论,颇似《金匮》论百合病,时人颇多此类神经官能症。并有营卫失和使然。病之所苦在夜汗,求愈之迫者在此,故医者务在止汗,方可偿其所愿。 《伤寒论》曰:“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宜桂枝汤主之。”病人脏无他病,其非形体实质之病变可知,盖所指亦即神经官能症也。依证立方,乃投桂枝汤。是方兼具平冲逆、障风袭、止汗出三症之用。复以百合滑石代赭汤。百合滋而润之,滑石清而利之,赭石重而镇之,以其有口苦、音嘶、小便短赤、头眩上逆诸症故也。汤药之外,嘱病人每日吞干桑叶末9g,米汤下之。上方进3剂,夜汗顿止,续服5剂,虚热上冲、淅然恶风、头眩欲仆诸症悉除。后以益气养阴、清轻调理之味以善后。 盖余用桑叶止汗,乃从偶阅小说中得到启示。书中言,一僧,每就枕则汗出遍身,衣被皆透。20余年不愈,监寺教以霜桑叶焙末,米汤下2钱,数日遂愈。今适遇此症,不妨一试,果真有验。然转思本例与桂枝汤合用,取效是否乃桂枝汤调和营卫之结果,而非桑叶之功?不久,又连遇夜汗者数例,不杂他药,独取桑叶一味治之,多能应手取效。于是,桑叶有止夜汗之功,确信无疑矣。 谢海洲经验: 民间常用桑叶焙干为末,空腹温米饮调下治盗汗。我曾用于小儿体弱,睡后汗出,头面如洗,选桑叶60g,焙干研细末,每晚睡前米汤送服5—10g,不及1周,盗汗竟除。实践证明桑叶辛凉宣透,为小儿盗汗首选药物。 王新陆经验: 桑叶配龙骨用于各种汗证。桑叶苦甘寒,归肺肝经。《本草经疏》:“桑叶,甘所以益血,寒所以凉血,甘寒相合,故下气而益阴,足以能主阴虚寒热及因内热出汗。”龙骨甘涩平,归心肝肾大肠经,可镇惊安神,敛汗固精。二者相合,可治一身之汗证,屡试不爽。但需要注意的是,桑叶用量需大,一般在15—30g,或更多,桑叶量小发汗,量大才能止汗。 孙朝宗经验: 平肝风重用桑叶 桑叶一药,苦甘而寒,入肝肺二经,功可祛风清热,凉血明目,《重庆堂随笔》:“桑叶……息内风而除头痛,止风行肠胃之泄泻,已肝热妄行之崩漏,胎前诸病,由于肝热者尤为要药”。孙师认为:“桑叶少用则清肺,多用则平肝泻肝,因桑得萁星之精,萁主风,风气通于肝,故桑叶善平肝风、泄肝热。”临证中每每重用桑叶30—60g,治疗肝热风旋之目昏脑涨、耳鸣头摇、项强抽搐,及木火刑金之咳嗽、咯血等症。
微医药 2023-03-27阅读量2735
病请描述: 有人会发现自己有一种奇怪的情况,出门是只要有一点风就会出现流泪的症状,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迎风流泪,迎风流泪是什么原因?迎风流泪怎么办?别着急,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关于迎风流泪的事情吧。 迎风流泪是什么原因 眼泪是由泪腺分泌,主要是起湿润眼球、清洁和杀菌的功能。当泪液排到结膜囊后,经过眨眼被分布到眼球表面,再向内眦(内眼角)汇集,再通过泪点和泪小管的虹吸作用进入泪囊,再经过鼻泪管,最后到达鼻腔。 再滴眼药的时候,我们能感觉到滴的眼药水流入喉咙部,就说明你的泪道是畅通的。而这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引起流泪的情况。 简单来说,流泪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 1. 生理性的流泪 比较常见的像平常的哭泣,就是由于泪腺突然分泌大量的泪液以致超过了正常泪道所能吸收的范围,因此就会流出眼表,也就是眼泪掉下来。 还有像开头所说的冷天一出门就见风流泪,也是由于泪腺受到冷空气或风的刺激,反射性地引起泪液分泌增多,而泪点和泪小管受冷刺激后发生痉挛性收缩,使得泪液吸收的量减少,因此就会使得多出的泪液流出眼外。 2. 病理性的流泪 多由于眼部炎症、外伤、肿瘤等造成泪道阻塞而导致。根据泪道狭窄程度的不同,分为不完全或完全性的阻塞。 泪囊炎: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情况,多为慢性泪囊炎。泪囊中的细菌和脓性分泌物可引起结膜炎、角膜炎等,迁延不愈会使泪道逐渐发生阻塞。也可发生急性发作,演变成更为严重的眶蜂窝织炎,如不及时控制,会进一步威胁眼球安全。 慢性泪囊炎最常见表现就是溢泪,挤压泪囊区有时还能见脓性分泌物溢出。 迎风流泪的危害 泪道犹如房屋的给、排水系统,当进水正常的时候,眼睛不会干涩,在给、排水处于一种动态平衡时,眼睛既不会感觉干涩也不会流泪。 如果进水过多或者是排水不畅就会出现泪水外溢,同理,如果泪腺产生过多泪液,或者泪道狭窄或阻塞就会产生流泪症状。所以说,要分清流泪的原因,才能诊断是否是疾病。 日常生活中轻度的泪道阻塞/狭窄流泪症状不明显,当受到冷空气(冷空调)刺激时症状会加重,西医需到医院做泪道检查才能确定。中医认为:泪道痉挛性疾病多数属于膀胱经受风寒邪侵扰导致。 泪道阻塞后会长期的泪液集聚于泪道内,容易诱发泪道内部炎症。中医认为瘀滞化热,日久泪道内可能会出现带菌的脓性液体,造成慢性泪囊炎,对眼球构成潜在威胁。 长期泪液外流侵蚀眼睑,使眼睑面部皮肤干燥,皲裂、沉积色素,继发眼睑外翻、倒睫等疾病,严重影响美观,给患者带来不尽的烦恼和痛苦。 迎风流泪怎么办 西医学治疗主要是针对感染性原因治疗,疏通泪道,抗感染,去除不良刺激,注意个人卫生等。 中医治疗:冷泪不绝,迎风流泪,大小骨空点刺出血,如仍不痊愈,刺攒竹,睛明穴,炙大小骨空3壮。 如果效果不理想,检疫检查颈椎正侧位片,由于颈椎病导致颈部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也会导致头面部神经调节功能紊乱,使泪液分泌排泄异常,通过无创手法正骨调整,纠正颈椎病,恢复神经调节功能。迎风流泪自然痊愈。
马彩毓 2019-04-03阅读量1.2万
病请描述: 每年的冬春季到来,都会有许多年纪偏大的市民或者体弱的妇女出现相同的眼科症状:不时的流眼泪。如果有迎面吹来的冷风,则为迎风流泪。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生理现象是:泪腺分泌泪液,经由泪小点汇集到泪小管,经泪囊最终流入鼻腔。如果泪点位置异常、泪道狭窄或堵塞及泪道排泄功能不全都会导致流泪现象的出现。这其中,第一要确定这些生理通道是否有堵塞,我们可以通过泪道冲洗检查知道。如果有堵塞,那么首先解决堵塞的原因,及时就医治疗。如果生理通道是通畅的,患者还有不时流泪的现象,就是冬春季常常出现的流泪症。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眼科董志国 现代医学的解释是这样的:冬春季气温偏低,冷风侵袭,位于内眦部的上下泪小点由于温度的下降,导致泪小点收缩,泪液不能通过正常的泪小管,而流到脸上。 中医眼科的认识是: 首先,这种现象多数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为什么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容易出现症状呢?我们引经据典,根据《黄帝内经》对人体生长发育的认识,认为女性35岁,男性40岁,身体的机能开始下降。“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这是身体机能减退后出现的“不足”现象。古代中医认为“若脏气不足,则不能收制其液,故目自然泪出”、“为肝虚风动则泪流,故迎风泪出”。而青年人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时期,各方面的身体机能良好,故而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其次,为什么冬春季容易出现?中医认为“寒主收引”,大家看看水,本来是流动的、液态的,经过“寒主收引”的影响,变成凝固的、寒冷的、固态的冰。中西医认为冬春季都出现迎风流泪的现象,机制是相似的,只是认识方法上有所区别而已。 既然出现了不舒服的症状,如何缓解是大多数患者关心的问题? 首先,出现此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老年人身体机能的下降,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肝脏气血、肝肾的不足则导致流泪的出现。目前来说,现代医学对此种症状没有特别好的治疗方法。而中医眼科对于这种功能不足的现象有很好的改善措施。 对于症状轻微的老年人,可增强体质,或作睛明穴的按摩,有助于改善流泪症状。 长期户外工作者,或经常骑车的老年人,可戴护目镜,减少寒风对眼部的刺激。 根据临床证型,可选用杞菊地黄丸、滋阴补肾片等口服。 对于长期症情不缓解,或每年复发的老年人,可到医院就诊,什么是未病先防?流泪症已经提示机体机能不足了。这时,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尝试中药汤剂治疗,不但对于改善症状,对于整个身体的调理都会有很大的益处。
董志国 2018-08-04阅读量6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