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拔牙,作为口腔治疗中常见的一种手段,无论是出于治疗需要还是预防目的,都常常让患者心生畏惧,其中最大的担忧莫过于拔牙过程中的疼痛。本文将深入探讨拔牙是否真的会带来难以忍受的疼痛,以及如何在拔牙前后有效缓解这种疼痛。 一、拔牙过程中的疼痛感受 1、麻醉作用下的无痛体验 首先,要明确的是,现代口腔医学已经能够通过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技术,在拔牙过程中实现无痛操作。局部麻醉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注射ma醉yao物到拔牙区域,使该区域的神经传导被阻断,从而达到无痛效果。在ma醉yao物生效后,患者通常只会感到拔牙区域的麻木感,而不会感到疼痛。 2、拔牙过程中的轻微不适 尽管ma醉yao物可以大大减轻疼痛,但在拔牙过程中,患者仍可能感受到一些轻微的不适,如牙齿被撬动时的牵拉感,或是拔牙器械在口腔内操作时带来的轻微压迫感。这些不适感通常是可以忍受的,并且随着拔牙的完成而迅速消失。 3、拔牙后的短暂疼痛 拔牙后,随着麻醉效果的逐渐消退,患者可能会感到拔牙区域有轻微的疼痛或肿胀感。这种疼痛通常会在拔牙后的几个小时内达到高峰,然后逐渐减轻。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这种疼痛是可以通过口服止痛药来有效缓解的。 二、拔牙疼痛的缓解方法 1、术前准备 心理准备:了解拔牙过程,消除恐惧心理,保持放松状态。 身体状况:确保身体状况良好,避免在感冒、发烧等身体不适时拔牙。 饮食调整:拔牙前避免进食过于坚硬或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加重拔牙后的不适感。 2、术中配合 遵循医嘱:在拔牙过程中,要密切配合医生,保持头部稳定,不要随意移动。 放松身心:通过深呼吸、听音乐等方式,缓解紧张情绪,减轻疼痛感。 3、术后护理 冰敷:拔牙后立即用冰袋冷敷拔牙区域,有助于减轻肿胀和疼痛。 药物缓解: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止痛药和消炎药,以缓解拔牙后的疼痛和预防感染。 饮食调整:拔牙后几天内,应以软食、流食为主,避免用拔牙侧咀嚼食物。 口腔卫生:拔牙后24小时内不要刷牙或漱口,之后要轻柔地清洁口腔,避免拔牙区域受到刺激。 三、特殊情况下的疼痛管理 对于复杂拔牙(如智齿拔除)、牙齿位置异常或患者疼痛敏感度较高的情况,医生可能会采取更复杂的麻醉方法(如神经阻滞麻醉)或增加止痛药的使用量,以确保患者在拔牙过程中和拔牙后都能得到充分的疼痛缓解。
李会彬 2024-10-22阅读量2254
病请描述:近段时间,肺炎支原体、甲乙流、腺病毒、合胞病毒等轮番上阵,作为易感人群的儿童,可谓烧在宝宝身,痛在父母心呀。 发热作为儿童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发热后怎么办呢?怎么吃药?如何护理?今天和大家科普下 一、发热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发热是致热源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超过正常范围(人体正常平均体温37.0℃),简单说,就是体温比平时体温增高了。 1.发热的过程有3个阶段: 体温上升期:身体的产热超过散热,容易出现畏寒、寒战、四肢冷等症状 体温平稳期: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寒战减少,可能出现头痛、呕吐、乏力等 体温下降期:散热超过产热,体温逐渐下降 2.发热分度: 低热:37.3℃-38℃;中度发热:38.1℃-39℃;高热:39℃-40℃;超高热:40.1℃以上 3.高热会不会烧坏脑子?发热本身不会烧坏脑子,如果发热被烧“傻了”,是引起发热本身的疾病如脑炎或其他严重疾病导致的,如果出现持续超高热41℃以上不退,需要警惕脑损伤,需要及时就医。 二、发热多少℃需要使用退热药? 首先出现发热要密切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及自觉症状 1.如果≥2月宝宝体温≥39.0℃或者伴有明显不适时,可以使用退热药;如果体温不到39.0℃,但宝宝精神不振、头痛、肌肉酸痛等也可以使用;如果体温超过39.0℃,但精神状态很好,没有任何不适,可以暂时不服用退热药 2.有时候吃完退热药,体温可能仅下降1-2℃,只要孩子不再难受,家长不用特别着急,不需要短时间反复来院就诊,但需要密切观察孩子情况。 三、如何选择退热药? 目前儿童安全有效的退热有两个: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反对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药使用 退热药使用后一般30-60分钟体温开始下降,部分仍高热不退,不宜短期内重复使用,一般间隔4小时以上,期间注意关注病情,并适当物理降温。 注意: 1.不建议两种药物联合或交替使用,可能导致剂量错误或混淆给药时间,药物过量中毒风险; 2.避免与含有相同成分的复方感冒药联合使用,有重复用药、甚至用药过量中毒风险。如需使用建议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正确使用 3.口服退热药吐了要不要补喂?如服用后立即呕吐,可考虑补服,如果超过15分钟,需要考虑补服后的危害;如果无法口服退热药可换用直肠栓剂。 4.睡着了需要叫醒喂药吗?如果宝宝手脚暖和、睡觉安稳,暂时不需要叫起来喂药,少穿少盖,降温散热,监测体温;如果宝宝手脚凉或者有热性惊厥病史或其他基础疾病,可以叫起来喂药或直肠栓剂给药。 5.退热药只是在宝宝发热时才有退热作用,宝宝不发热时,服用退热药并无预防发热的作用。 四、发热时如何居家护理 1.环境与休息:清洁、安静,保持空气流通,每天至少通风1次。尽量减少亲友探视,防止交叉感染,也有利于患儿的休息。 2.体温观察: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高温患儿每1—2小时测一次,多饮水、多休息。 3.特征观察:观察精神、状态、面色、呼吸、食欲等状态。 4.饮食: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高热量高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保证足够的水分供给。 5.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汗湿的衣服及时更换。发热的患儿不要给患儿捂汗,要少穿衣服,会影响散热;退热30分钟重复测温; 用退热药后如果出现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软弱无力等虚脱现象,应及时喂糖水,并与医生联系。 6.物理降温:设法降低环境温度,但避免直接吹风。 a.头部湿冷敷:将湿毛巾敷于发热宝宝的前额,2~3分钟换1次。 b.冰枕:把冰块捣碎,与水一起装入冰袋(或热水袋)内,排出空气后,拧紧袋口,放在宝宝的枕颈部。 c.擦浴:用温水(不要用酒精)擦洗宝宝的上肢、下肢、额部、颈部、腋下等部位。 五、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医院就诊? 发热是一种症状不是一种疾病,很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发热,发热的高低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一定成正比,体温低不代表病情轻,体温高也不代表病情重。 发烧若伴有下列情况则应及时前往医院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 1.3月以下宝宝出现发热 2.持续高热或40℃以上超高热或发热3天以上 3.呼吸快、呼吸费力、面色发绀、声音嘶哑 4.热退后精神软、烦躁、惊厥、食欲差等 4.严重呕吐、腹痛、脸色不好、尿少表现 5.本身有基础疾病如肿瘤、肾病综合征、免疫缺陷等 六、出现惊厥时如何处理? 1.保持镇定,确保周围环境安全,调整宝宝身体平躺或侧卧,头偏向一侧,松开衣领,清理口腔分泌物但不要强行抠挖,防止窒息。 2.不要强行按压或摇晃宝宝,让惊厥自然发展,不要强行撬开嘴巴,不要在嘴里放东西、不要喂水喂药、不要掐人中。 3.注意记录孩子发作时间、发作样子,及时医院就诊。 发热惊厥大部分1-2分钟能自行缓解,短期发作一般不会对孩子造成脑损伤。 七、平时如何预防? 1.逐渐增加宝宝到户外活动的时间,及时增减衣服。 2.外出时尽量戴口罩,避免冷空气直接进入呼吸道。在感冒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宝宝到公共场所 3.强调暖气房、空调室通风换气,室内空气清洁有利于保持身体健康。 4.注意手卫生 5.按时预防接种,增强宝宝的抵抗力 总之,父母在宝宝发烧时,千万不要过分紧张耽心,除了就医外,尽量维持幼儿的舒适,只要平时具备基本的发烧处理知识,一定可以帮助儿童回复健康的身体。
魏金凤 2024-09-23阅读量1594
病请描述:中药外治玫瑰痤疮的神奇之笔 张女士曾深受玫瑰痤疮的困扰多年,这种顽固的皮肤疾患不仅损害了她的容颜,更在她的日常生活中投下了重重的阴影,经常莫名的面部发烧,吃点辣的或好点的东西或到人多的地方或热一点就面部起红斑,灼热难受,恨不得把这张脸皮给撕掉。尽管她曾多方求医,尝试过不同的治疗方案 和民间秘方,但效果均差强人意,她为此感到了自卑,不愿出门,甚至对自己的人生未来之路有些绝望。她到处打听,听说汉口医院皮肤科的有一套纯中药外治的特色方式对玫瑰痤疮效果很好,她抱着一线希望踏上了幸福之旅。 当张女士第一次走进汉口医院皮肤科时,便被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与热忱服务所感染。经过医生仔细的询问与缜密的检查,皮肤科专家为张女士量身打造了一套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治疗伊始,专家们对张女士的肌肤状况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评估,精确判定了玫瑰痤疮的严重层级与特定类别。紧接着,一系列多元化的治疗手段接踵而至,包括特色中药封包,自制的中药外用制剂涂擦,除了外用中药治疗,同时还给予光学疗法以及精细化的局部护理。值得一提的是,在治疗期间,医生们对张女士的心理状态给予了高度关注,通过持续的沟通与心理疏导,帮助她逐渐走出了阴霾,重塑了自信心。 经过一个疗程的精心治疗,张女士的玫瑰痤疮症状显著减轻。面部的红肿逐渐消散,,再也感受不到那种灼热刺痒,肌肤也重新焕发出健康的光彩。对于汉口医院皮肤科的专业水准与周到服务,张女士表达了由衷的赞许。她坦言,这次治疗经历让她告别了皮肤问题的困扰,提升了生活自信。 治疗告一段落后,医生们还为张女士量身定制了一套细致的护肤指南,旨在帮助她有效预防玫瑰痤疮的复发。张女士感慨万分地表示:“在汉口医院皮肤科,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专业的医疗服务,更有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支持。这里,我期待困扰我的玫瑰痤疮得到完全解决。 如今,张女士的肌肤已恢复如初,她能够以更加自信的姿态面对生活与工作的挑战。汉口医院皮肤科凭借其独特的技术实力与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再次印证了专业医疗的无穷力量,为张女士这样的玫瑰痤疮患者点亮了希望之光。
冯爱平 2024-08-06阅读量750
病请描述:1. 抽动障碍到了青春期可以自然缓解吗? 近年来,研究表明,抽动障碍是一 种与遗传有关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至青春期后有自然完全缓解的可能,预后相对良好,对大多数抽动障碍病人来说,儿童时期起病往往是症状起伏波动,到了青少年时期症状达到顶峰状态,至青少年后期经常是抽动稳定下来和开始缓和的一个时期,在成年早期症状出现相当大地改善。客观地说,抽动障碍的患者自然缓解率为5%~52%,但完全终生的缓解是极少见的。虽然对于大多数的患儿来讲预后是良好的,但确有部分患儿可因严重的抽动症状、强迫行为、品行障碍而影响生活质量,且这一部分患儿的比例随近年来社会发展的加快有所增加。2. 抽动障碍不治疗能自愈吗?轻微的抽动障碍有不治疗可以自愈的可能,但实际自愈率挺低的。有一部分患儿随着时间的推移,抽动部位增加,出现各种形态奇特的复杂性抽动,表现为冲动性地触摸东西、刺戳动作、踢脚、跪姿、走路旋转等,自己不能控制。家长面对抽动障碍儿童的时候,有两种错误的做法:一种认为是孩子的小毛病,严加管教,打几顿就好了;一种认为是目前孩子不懂事,长大就好。结果都不采取积极措施,失去了自愈机会,导致病情日渐加重,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等,因此在疾病初期,家长若能警觉到家庭因素,立刻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变管教方式,让孩子的心情宽松下来,多数患儿根本不用药物治疗,就能自行恢复,不治而愈。病情较重且持续时间较长的抽动障碍就不可能自愈了,必须依靠药物治疗。大量临床资料分析认为:病程越短病情越轻,越容易治愈;反之,病之越重,就需要更长的时间加以调理。另外,坚持正确治疗是治愈的根本保证。3. 抽动障碍需要终生治疗吗?短暂性抽动障碍预后良好,患儿症状在短期内逐渐减轻或消失;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的预后也相对较好,虽症状迁延,但对患儿社会功能影响较小;Tourette综合征预后较差,对患儿社会功能影响较大,需较长时间服药治疗才能控制症状,但停药后症状易加重或复发。大部分患儿到少年后期症状逐渐好转,但也有部分患儿症状持续到成年,甚至终生,这样的患者就需要终生治疗。4. 短暂性抽动障碍如何治疗?本症一般预后良好,大多数可自行好转。对于抽动症状程度轻、干扰损害少者无须特殊治疗。抽动症状比较明显者可给予药物治疗,同时,给予正确的教育引导,培养和维护患儿的身心健康,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以及其他过重的精神负担,以利于病情康复。5. 抽动障碍的治疗目标是什么?(1)控制核心症状或目标症状:抽动障碍治疗前应确定治疗的目标症状,即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最大的症状。抽动常常是治疗的目标症状,但也有些患者的目标症状是强迫观念和行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目前随着认识的深入,我们渐渐认识到真正损害孩子的社会功能、对孩子造成巨大伤害的都是抽动障碍的共病或并发症,所以积极控制并发症成为本病最重要的治疗目标之一。(2)最终的目的是恢复社会功能。治疗的最终自的是使患儿能够成为比较正常的成人,能够融入到成年人的社会里去。6. 抽动障碍为什么需要首发首诊?抽动障碍提倡早期就诊、早期治疗。家长和儿童早期认识本病,可以尽早做好孩子的护理、心理调整、行为矫正等。抽动障碍不治疗容易出现以下危害:继发学习困难:患儿的抽动和不自主发声导致注意力分散,严重抽动使患儿的眼睛很难盯在书本上。有些患儿上课时努力控制自己的发声抽动,注意力不能集中在老师的讲课上,学习成绩一般较差。同学、老师的歧视或嘲笑、使患儿更不喜欢上学,甚至厌学、逃学。个性发展问题:随年龄的增长,患儿抽动得不到控制,会严重影响他与同学、同伴的交往,产生自卑感、社会退缩、行为不成熟以及品行纪律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情绪障碍:患儿在患病后长期的抑郁、焦虑情绪会给身心带来极大的伤害,患儿易于自卑自怜、孤独内向、情感脆弱。7. 什么是心理行为治疗?心理行为治疗主要是进行心理调节和疏导,包括对患儿进行支持性的心理咨询,鼓励患儿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消除紧张心理,尤其要消除自卑心理;对家长进行支持性指导和行为疗法,合理安排患儿正常生活。8. 抽动障碍患儿的心理治疗有哪些?心理治疗是综合治疗的重要环节,是防止疾病的复发和减少并发症的主要手段。(1)心理转移法:临床观察发现,抽动障碍的症状在紧张着急时加重,放松时减轻,睡眠时消失。因此,当儿童抽动发作时,不要强制其控制,最好采用转移法,如发现患儿抽动明显时,可让他帮你把报纸递过来或做些轻松些的事。这样通过减轻由抽动带来的紧张、焦虑和自卑感,通过肢体的有目的活动而逐渐减轻和缓解抽动症状。(2)认知支持疗法:儿童常因挤眉弄眼等抽动症状而深感自卑,他们不愿出头露面,社交退缩。越紧张自卑症状越严重,症状越严重就越紧张自卑,患儿在这种恶性循环中感到痛苦而不能自拔。如果此时父母还唠叨、过分限制、没完没了地指责,犹如雪上加霜。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打破恶性循环,通过在心理医生指导下,父母与儿童一起分析病情,正确认识抽动症状的表现就像躯体感冒发烧一样是一种病,并不是坏毛病,逐渐增强克服疾病的信心,消除自卑感。事实证明这是促进疾病康复,避免对儿童心理发展受到影响的有效方法。9. 抽动患儿为何要进行心理行为治疗?抽动障碍会对患儿的学习、生活及其家庭带来不同程度的干扰和影响,且患儿的症状也往往因学习负担、情绪波动、精神创伤及家庭环境等因素加重。因此,对抽动患儿除药物治疗外,还应进行心理行为治疗,这对任何抽动患儿都是必不可少的,绝不可单纯应用药物治疗代替这些工作。而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轻症抽动患儿,还可考虑只进行心理行为治疗,而不用药物治疗。10. 如何进行行为治疗?疗效如何?目前抽动障碍的行为治疗主要包括:正性强化法(positive reinforement)、消极练习法( massed negative practice)、自我监督法(self- -monitoring)、松弛训练(relaxation training)和行为反向训练(habit reversal training)等。对同一个病人可以联合使用一种以上的方法。(1)正性强化法:是要求家长帮助患儿用意念去克制自己抽动行为的一种治疗方法。只要患儿的抽动行为有一点儿减轻,家长就应及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以强化患儿逐渐消除抽动症状。研究指出,正性强化法对早期轻症抽动患儿具有良好的疗效。(2)消极练习法:消极练习法是最早应用于治疗抽动障碍的行为干预治疗法,通过在特定的一段时间内(比如15~30分钟)有意识地反复多次重复一个抽动表现,引起疲劳积累性抑制抽动发作。但有研究指出,单独使用该法治疗抽动障碍时,往往不能减少抽动的发作频率。(3)自我监督:自我监督法是鼓励病人通过自我监督以达到减少或控制抽动症状。需要患者在规定期间内用计数器或笔记本记录抽动发作,目的是鉴别抽动在何时、何种情况下发作。但有研究指出,自我监督往往用于行为治疗的早期阶段,病情仅有暂时性改善,后期仍需其他治疗。(4)松弛练习:最常应用的松弛训练方法是渐进性放松,它是教会病人如何以系统的方式去轮换地紧张、放松每一肌群。其核心是通过各种固定的训练程序,反复练习,让抽动障碍病人学会放松和呼吸调节,把紧张的肌肉松弛下来,可使抽动症状减轻,对改善焦虑情绪也有作用。但有研究指出,松弛练习仅可在短期内改善病情。(5)行为反向训练:行为反向训练,是行为治疗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通过有意识地训练在抽动发作前,应用相反的或是不一致的对抗反应,中止、抑制抽动发作。患儿需要学会识别抽动发作的先兆,在抽动即将发作或已经发作时,进行1-3分钟甚至持续至抽动结束时的对抗反应。对于运动性抽动,拉紧与抽动相对应的肌肉;对于发声性抽动,通过鼻腔进行缓慢深呼吸;鼻部的发声性抽动,则通过口腔缓慢深呼吸以阻止抽动发生。多项研究指出,行为反向训练可明显减少抽动发作频率、减轻病情严重程度,对于儿童及成人的抽动障碍均有一定效果。11. 何时心理治疗?何时要药物治疗?何时两者联合?①通常情况下,如果抽动障碍的症状轻微,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亦即抽动症状没有妨碍到患者本人生活、学习或工作,也未妨碍到周围人的生活时,本人可以接受,家长可以包容,同学及老师可以理解,这时给予心理行为治疗就足够了,不需要给予药物治疗。②只有当抽动症状影响机体功能和非药物干涉无效的情况下,才考虑使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剂量宜个体化,从小剂量开始,然后逐渐增加,使达到令人满意的最小治疗剂量从而把症状控制到可耐受的水平,并时刻注意可能发生的药物副作用。③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心理和行为干预是最合适的方案。本文为转载内容,旨在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微医药 2024-07-08阅读量2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