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标题:验血就能区分甲状腺癌和良性结节?新研究带来曙光!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专注甲状腺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多项大奖获得者。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帮助超10万朋友,致力于用最明白的语言讲清最专业的甲状腺知识。)亲爱的朋友们,尤其是关注甲状腺健康的女士们,大家好! 我是费健医生。今天在门诊,又遇到好几位拿着甲状腺B超报告忧心忡忡的朋友,担心结节是癌。这种焦虑我非常理解!目前区分甲状腺结节是良性(比如结节性甲状腺肿)还是恶性(最常见的是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主要靠B超和细针穿刺(FNAB)。但B超有主观性,穿刺呢,听着就让人紧张,而且也有一定的不确定率。大家是不是都在想:能不能像查血糖、血脂一样,简单抽个血就能有个参考?最近,一篇发表在顶级科学期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就朝着这个方向迈出了令人鼓舞的一步!这项来自波兰的研究发现,血液里两种特定的“信号分子”组合起来检测,在区分甲状腺乳头状癌和良性结节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高特异性(96%)!这研究我看完后很兴奋,觉得有必要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个潜在的新希望。研究出处:这项研究由波兰比亚韦斯托克医科大学的 Magdalena Ćwiklińska-Dworakowska 等学者领衔,发表在2025年5月2日的《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题目是《初步结果表明评估bFGF和TNF-β联合浓度在区分甲状腺乳头状癌与良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方面的潜力》。为什么费医生特别关注这项研究?作为一名每天与甲状腺疾病打交道的医生,我深知精准诊断的重要性。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比如不必要的甲状腺手术)不仅增加患者身体负担和心理压力,也浪费医疗资源。这项研究探索的正是我们急需的、更便捷、更客观的辅助诊断工具——血液标志物。虽然还在初步阶段,但其展现的高特异性(意味着能更准确地“排除”良性,减少误诊为癌的可能)非常值得期待!让我们看看这项研究发现了什么关键信息:大海捞针,找到关键“信号兵”:bFG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与细胞生长、血管新生有关,常被形象地称为癌细胞的“肥料”。IL-9 (白细胞介素-9): 参与免疫调节,在癌症中的作用复杂。IL-18 (白细胞介素-18): 与炎症反应相关。TNF-α (肿瘤坏死因子-α): 著名的促炎因子,在癌症中扮演“双面角色”。TNF-β (肿瘤坏死因子-β,也叫淋巴毒素-α): 与TNF-α同家族,也与免疫炎症相关。研究人员没有漫无目的地找,而是精准检测了48种与免疫、炎症、肿瘤生长密切相关的蛋白质(包括各种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生长因子等)在血液中的浓度。他们比较了 32位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 和 26位良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 的血液样本。结果发现,有5种蛋白质在癌症患者血液中的浓度显著高于良性结节患者:单打独斗不够强,双剑合璧显威力:TNF-β 联合 bFGF 进行检测时:诊断特异性飙升到惊人的 96%! 这几乎意味着,如果这个联合检测结果是阴性,那么几乎可以肯定这个结节是良性的!这对于避免让良性结节患者承受不必要的焦虑和过度治疗(如手术)具有巨大潜力!虽然敏感性(检出所有癌症的能力)为44%,还有提升空间(意味着有一部分癌可能漏掉),但其超高的特异性是当前最大的亮点。特异性高达92%: 这意味着如果检测结果是阴性(低于某个值),那么有92%的把握可以认为这个结节是良性的(不是癌),大大降低了误诊为癌的风险!阳性预测值(PPV)为89%: 如果检测结果是阳性(高于某个值),那么有89%的可能性是癌。AUC (判断诊断准确性的指标) 为 0.72 (1为完美)。单独看这5个指标,虽然都有差异,但诊断能力各有优劣。其中 TNF-β 单独检测表现最好:但是! 当研究人员尝试将不同的指标组合起来看时,惊喜出现了!为什么这个发现重要?减少不必要的穿刺和手术: 目前很多良性结节患者因为B超的某些特征或分级(如Bethesda III/IV类)而需要穿刺甚至手术。如果未来有这样一个血液检测,能高概率地“证明”结节是良性的,就能让很多朋友免除穿刺的紧张和手术的风险(如声音嘶哑、甲减、低钙等)。为诊断增加新武器: 它不能完全替代B超和穿刺,但可以作为一个强有力的辅助工具,尤其是当B超结果不明确时,给医生和患者提供多一重参考。指向未来: 这为开发更便捷、创伤更小的甲状腺结节诊断方法(比如基于血液的检测试剂盒)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研究方向。费医生的解读与温馨提示:这项研究最让我振奋的是它展示了 “验血辅助诊断甲状腺癌” 并非遥不可及。特别是 TNF-β + bFGF 组合高达96%的特异性,意味着它在“排除”良性方面能力超强!但请大家注意几点:这是初步研究: 样本量相对较小(共58人),研究结果需要在更大规模的人群中验证。目前还不能用于临床: 这项研究是探索性的,还没有形成标准化、商业化的检测方法。大家现在去医院还不能做这个检查。不能替代现有手段: 即使未来应用,它也不会完全取代B超和穿刺,而是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补充,尤其是在降低良性结节误诊率方面。关注点在于“特异性”: 它的强项是更准确地识别良性(减少过度治疗),而在识别所有恶性(敏感性)方面还有提升空间(意味着可能漏掉一些癌)。因此,医生综合判断(B超+临床+必要时穿刺)依然至关重要。所以,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拿到甲状腺B超报告别慌张: 记住,绝大多数结节是良性的!找专业的甲状腺医生(比如我 😊 )解读报告最重要。了解新技术,保持理性期待: 像这项研究一样的科学突破在不断涌现,未来可能会有更便捷、更精准的辅助诊断方法出现,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甲状腺结节。相信专业医生的综合判断: 医生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B超特征、结节大小、生长速度、个人史等)综合评估风险,决定是否需要穿刺或手术。不要仅凭一个指标或网上的信息过度焦虑。定期随访是关键: 对于暂时不需要处理的良性结节,遵医嘱定期复查B超非常重要。科学研究的每一步进展,都是为了让我们离“精准医疗、减少伤害”的目标更近。这项关于bFGF和TNF-β的研究,就像照亮甲状腺结节诊断迷宫的一束新光,虽然还在探索阶段,但充满了希望!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来有更多这样的好工具,守护大家的甲状腺健康!
费健 2025-07-02阅读量31
病请描述: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别慌!费健主任聊聊“消融术”背后的科学疑问大家好,我是费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30多年和甲状腺疾病打交道,既拿手术刀,也用消融针,深知大家拿到“甲状腺结节”报告时的忐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最近看到的、很有意思的国际医学观点(来自《澳新外科杂志》2025年5月的一篇探讨文章),聊聊关于“射频消融术(RFA)”治疗良性但让人不舒服的甲状腺结节时,一个被医生们反复思考的科学问题:它的效果,有多少是“真功夫”,又有多少是“安慰效应”?先说说背景:结节很常见,但别自己吓自己!超普遍: 现代超声太厉害了!研究显示,成年人做颈部超声,高达68% 的人能发现甲状腺结节!但真正能用手摸到的,只有3%-7%。所以,体检发现结节,先别慌,绝大多数是良性的“小邻居”。检查多了: 就像文章里提到的澳大利亚数据,近30年,颈部超声检查量翻了十倍!这意味我们发现结节的机会大大增加,也意味着更多朋友会面临“要不要处理”的疑问。什么情况要考虑处理? 主要是良性结节引起了实实在在的困扰:喉咙卡卡、吞咽不顺(压迫感)外观上能看到鼓包(美容问题)(费主任贴心提醒: 这里插一句,凭我多年经验,很多人觉得“吞咽不顺”就是结节压迫,但其实人群中约有16%的人本身就偶尔有这种感觉,未必是甲状腺的问题。真正需要治疗,医生会综合评估结节大小、位置和症状关联性。)射频消融术(RFA):微创“热”处理RFA是种微创技术,用一根细针扎进结节里,通过射频电流产生热量,让结节组织“脱水收缩”。它在亚洲、欧洲用得比较多,但在澳大利亚、美国和我们国内,推广相对谨慎些,部分原因就是对其长期效果和性价比的深入探讨还在进行中。RFA的“已知项”:缩结节有效: 确实能让结节体积变小。改善症状: 文章提到,术前有压迫症状的患者,做完RFA后,约88% 的人感觉好多了。短期安全: 早期并发症率较低,约4.5% (常见如短暂疼痛、声音嘶哑等)。需要多次: 如果结节一开始就比较大(比如>20ml),可能一次烧不透,需要做几次。长期有“作业”:可能再长: 有研究追踪了90个月(7年半),约12% 的结节会再长出来。癌症风险: 这是医生们最关注的长期问题之一。虽然结节本身是良性,但消融后结节内部或周围的组织在长期随访中,仍有极少数病例发现了甲状腺癌(包括一些有转移的)。而且,消融后的组织变化,万一以后需要做手术,可能会让手术更困难、时间更长、病理诊断更复杂。手术刀VS消融针:一个关键的科学疑问传统手术(切掉部分或全部甲状腺)对于解决压迫症状效果是明确的,研究显示超过92% 的患者术后症状能改善。但手术创伤相对大。那么问题来了:RFA报告的高症状改善率(88%),有多少是真的因为结节缩小了压迫?有多少可能是因为患者知道做了治疗、期待好转而产生的心理作用(医学上叫“安慰剂效应”或“霍桑效应”)?这就引出了那篇核心文章提出的观点:是不是该做个“假手术”对照试验?想象一下这样的试验设计:参与者: 有明确压迫症状、结节够大(>2cm)、穿刺两次确认良性的朋友。分组: 随机分成两组。真RFA组: 接受标准的射频消融。假手术组 (Sham组): 过程几乎一模一样!打麻药、铺巾、用同样的针在皮肤上比划、甚至机器发出模拟的“滋滋”消融声… 但核心是:射频能量根本没释放到结节里。目标: 比较两组在术后不同时间点(比如2周、6周、3月、6月)报告的“压迫症状改善程度”有没有真正的差别。难点:伦理关: 让患者承担一个“假手术”的微小风险(如打麻药针),只为了验证一个效果,是否值得?患者知情同意时,是否能真正理解并接受?演技关: 医生护士在操作“假手术”时,神情、动作、语气必须和做真RFA时完全一致,不能露馅!成本关: 试验本身耗资不菲。为什么需要这样的“苛刻”试验?求真: 医学进步需要最坚实的证据。我们需要确凿地知道,RFA带来的症状缓解,核心驱动力到底是物理上的结节缩小,还是心理作用?这直接影响医生对适应症的把握和给患者的建议。算清“总账”: RFA单次看着微创,但:术前通常需要至少2次穿刺确认良性。大结节可能需要多次治疗。术后需要终身超声随访 (监测再长和潜在的癌变)。设备、耗材(一个消融针头在澳洲标价2200刀!)、医生培训都有成本。长期潜在风险 (再长、手术困难、偶发癌变)。如果其核心症状改善效果被证明很大程度上是安慰剂效应,那么花这么多钱、承担这些长期“作业”和风险,值不值?就需要重新评估了。费健主任的心里话:这篇文章提出的“假手术试验”构想,虽然实施起来挑战巨大,但它反映了现代医学对疗效评价的严谨态度。作为临床医生,我既看到RFA作为微创手段为部分患者(特别是恐惧手术、结节位置合适、症状明确由结节压迫引起者)带来的益处,也时刻关注着其长期效果和安全性的研究进展。医学没有“万能药”,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给您的建议:淡定第一步: 体检发现结节,先别慌!找专业医生(内分泌科或甲状腺外科)评估性质(良性/恶性?)和是否需要干预。症状要关联: 有喉咙不适?先排除其他常见原因(如咽喉炎、胃食管反流),确认是否真由结节压迫引起。了解所有选项: 如果确定是良性症状性结节,充分了解:观察等待 (如果症状轻微)。传统手术 (效果确切,解决彻底,但有创)。RFA等消融技术 (微创,恢复快,但需长期随访,有特定适应症和潜在长期考量)。决策要个体化: 和您的医生深入沟通,结合您的结节特点、症状程度、年龄、对手术的恐惧、对长期随访的接受度、经济因素等,做出最适合您个人的选择。长期随访是关键: 无论选择观察、手术还是消融,对于甲状腺结节,规律随访都是保障健康的重中之重!希望这篇解读能帮大家更理性地看待甲状腺结节和射频消融术。医学在探索中前进,我们医生的责任,就是帮大家在纷繁的信息和选择中,找到那条最科学、最稳妥的健康之路。有疑问,也欢迎来我的线上平台交流!科普来源: 观点启发自 Adam Morton 于2025年5月发表在《ANZ Journal of Surgery》上的文章《Benign Symptomatic Thyroid Nodules—A Place for a Randomised Trial of Sham Procedure Vers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作者介绍: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30余年甲状腺疾病诊疗经验,精于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获得者。致力于专业医学科普,全网粉丝超百万,线上咨询超十万次。推荐理由: 解读国际前沿医学观点,结合中国临床实际,用通俗语言剖析甲状腺结节治疗热点,帮助大家科学决策,消除焦虑。本回答由 AI 生成,内容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
费健 2025-07-02阅读量27
病请描述:感染HPV后是否需要转诊阴道镜检查,需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判断,并非所有HPV感染都需立即进行阴道镜检查。以下从医学角度为大家详细科普,帮助明确相关诊疗逻辑,避免过度焦虑或延误检查:一、首先明确:HPV感染≠宫颈病变1.HPV的“高危”与“低危”之分◦低危型HPV(如6、11型):主要引起生殖器疣等良性病变,一般不会导致宫颈恶性病变,若仅低危型HPV阳性、TCT(宫颈细胞学检查)正常,无需转诊阴道镜,定期复查即可。◦高危型HPV(如16、18、31、33型等):持续感染可能引发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甚至宫颈癌,但感染≠持续感染≠癌前病变,多数女性可通过自身免疫力在8-24个月内清除病毒。2.“持续感染”是关键信号高危型HPV阳性后,需结合感染时长和宫颈细胞学结果判断:◦若首次发现高危型HPV阳性,TCT正常,建议1年后复查HPV+TCT,无需立即阴道镜检查;◦若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如间隔1年以上两次检查均为阳性),或TCT结果异常,则需进一步检查。二、什么情况下需要转诊阴道镜?阴道镜检查的目的是通过放大观察宫颈表面,对可疑病变部位取活检,明确是否存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以下是推荐转诊阴道镜的主要情况:1.TCT结果异常◦TCT报告显示:ASC-US(意义不明确的非典型鳞状细胞)伴高危型HPV阳性;◦TCT报告显示:ASC-H(不除外高度病变的非典型鳞状细胞)、LSIL(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AGC(腺细胞异常)等,无论HPV结果如何,均需立即转诊阴道镜。2.高危型HPV16/18型阳性由于16、18型与70%的宫颈癌相关,即使TCT结果正常,也建议直接转诊阴道镜检查,必要时活检,以排除隐匿性病变。3.高危型HPV持续感染若高危型HPV阳性超过2年,且TCT连续异常(如多次ASC-US或LSIL),提示病毒持续存在可能已导致宫颈病变,需通过阴道镜进一步评估。三、单纯HPV阳性,TCT正常,该如何处理?1.无需过度恐慌,避免过度医疗单纯高危型HPV阳性、TCT正常,多数为“一过性感染”,建议:◦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增强免疫力;◦避免不洁性生活,建议伴侣同步检查(男性HPV感染可能无明显症状,但会增加女性重复感染风险);◦1年后复查HPV+TCT,若病毒清除,继续定期筛查即可;若持续感染,再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阴道镜检查。2.特殊人群需缩短复查周期免疫力低下者(如HIV感染者、器官移植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者)、妊娠期女性,若发现高危型HPV阳性,建议缩短复查间隔(如6个月),由医生评估是否需要提前干预。四、阴道镜检查痛苦吗?有哪些注意事项?1.检查过程温和,无需过度紧张阴道镜检查通过阴道窥器暴露宫颈,医生用醋酸和碘溶液涂抹宫颈,观察上皮颜色变化,若有可疑区域,会取少量宫颈组织活检。整个过程通常无明显痛苦,活检可能有轻微酸胀感,一般可耐受。2.检查前后注意事项◦避开月经期,检查前24小时避免性生活、阴道用药或冲洗,以免影响结果;◦活检后可能有少量阴道出血,一般1-3天停止,若出血多或伴随腹痛,需及时就诊;◦活检结果通常需要3-5个工作日,根据病理报告决定后续治疗(如随访、leep刀手术等)。五、总结:HPV感染的“分级管理”流程高危型HPV阳性→结合TCT结果 ↓ TCT正常:1年后复查HPV+TCT(若持续感染,再评估阴道镜) ↓ TCT异常/HPV16/18阳性:直接转诊阴道镜检查 六、重要提醒:定期筛查比“一刀切”更重要•21-29岁:首选TCT筛查,每3年一次;•30-65岁:首选HPV+TCT联合筛查,每5年一次,或单独TCT每3年一次;•接种HPV疫苗后仍需筛查:疫苗不能覆盖所有高危型HPV,筛查是预防宫颈癌的最后一道防线。总之,感染HPV后是否需要阴道镜检查,需由医生根据HPV型别、TCT结果、感染时长等综合判断,避免因“谈HPV色变”而盲目检查,也不可因忽视筛查而延误病情。科学管理,才能最大程度降低宫颈病变风险。
李春妍 2025-06-25阅读量94
病请描述: 据调查,有接近一半的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DPN可分为多种类型,其中临床最常见、处理最棘手的当数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DPN),有1/4~1/3的糖尿病患者存在PDPN。 1 PDPN是怎样发生的 DPN起病不易察觉,进展缓慢,以四肢(尤其是下肢)远端受累为主,主要表现为双侧对称性肢端麻木、针扎样疼痛、烧灼样疼痛、撕裂样疼痛、触碰敏感性疼痛等异样感觉,疼痛往往在夜间加重。症状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导致患者睡眠障碍、烦躁不安、焦虑、抑郁,甚至产生自杀倾向。 PDPN的病因至今仍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与长期高血糖、血糖波动过大、脂代谢紊乱、氧化应激、微血管病变、神经营养因子缺乏等多种因素有关。患者的糖尿病病程越长,PDPN的发病率越高,治疗效果越差。因此,早期诊断和防治PDPN非常重要。神经电生理检查中的神经传导速度检测是诊断PDPN较为可靠的方法。 2 PDPN需要标本兼治 PDPN的病因治疗以控制血糖、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抗氧化应激为主;对症治疗主要是合理选用止痛药物,缓解疼痛症状。 用于治疗PDPN的药物主要有三大类:抗惊厥药、抗抑郁药、阿片类麻醉性镇痛药。目前被国内外相关指南推荐用于治疗PDPN的一线镇痛药物主要是抗惊厥药(如普瑞巴林、加巴喷丁)和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度洛西汀、文拉法辛),而麻醉性镇痛药(如曲马多、羟考酮)只作为二线药物使用。此外,还有外敷的镇痛药,如辣椒碱软膏、利多卡因乳膏等,在PDPN的治疗中也有不错的效果。 3 应用止痛药物的注意事项 1.选择药物时,应遵循“先一线、后二线,先单药、后联合”的原则。抗惊厥药目前被认为是治疗PDPN最有效的药物,尤其是普瑞巴林,可以作为单药治疗的首选。普瑞巴林与二线药物曲马多联用,在减轻疼痛方面效果很好,不失为一对理想搭档。此外,普瑞巴林与度洛西汀也是一对不错的组合。 2.使用药物时,应遵循“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缓慢减停”的原则。 3.因阿片类麻醉性镇痛药物,如羟考酮,在长期使用时可能产生依赖性,故通常使用不超过8周。一旦疼痛缓解,应缓慢减少药量,直至停药。曲马多尽管成瘾性小,但也会产生一定的依赖性,不宜长期服用。 4.镇痛药物起效通常需要使用一定时间并且达到一定剂量,疼痛症状往往需要用药治疗1~2周才开始减轻(存在很大个体差异)。有时疗效不好,不是药物无效,而是用药时间不够或没达到治疗剂量。因此,治疗需要耐心,不可急于求成,频繁换药。 PDPN一直以来都是临床非常棘手的疾病,很难根治。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药物,早期预防尤为重要。除了合理、规范地使用镇痛药物,病因治疗同样不可忽视,患者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控制好血糖、血脂,戒烟酒。只有标本兼治,才有望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俞一飞 2025-06-24阅读量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