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甲状腺与肥胖:那些你不可不知的健康秘密——瑞金医院费健主任的暖心科普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的医生,30多年来一直和甲状腺疾病“打交道”。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看似不相关,实则紧密相连的话题——肥胖和甲状腺。你可能觉得“胖”只是影响身材,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它可能悄悄“助攻”甲状腺疾病,甚至癌症!下面这些知识,关乎每个人的健康,请一定耐心看完。 一、肥胖和甲状腺疾病:剪不断的“恩怨” 最近,《柳叶刀》子刊的研究提示:肥胖是甲状腺健康的“隐形杀手”。具体来说: 1. 肥胖如何“伤害”甲状腺? 增加甲状腺癌风险:BMI≥28的人,甲状腺癌风险升高54%;若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问题,风险直接翻倍! 让甲状腺癌更“凶”:肥胖患者确诊时,肿瘤更大、侵袭性更强,术后复发风险也更高。 干扰甲状腺功能:肥胖者更容易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导致代谢变慢、水肿、体重“喝水都胖”。 2. 背后的“黑手”是谁? 脂肪细胞作怪:脂肪组织会分泌炎症因子(如IL-6、TNF-α),刺激甲状腺细胞异常增殖。 雌激素“助攻”:肥胖者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而雌激素与甲状腺癌密切相关。 代谢紊乱连环击: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问题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损伤甲状腺。 二、警惕这些“危险信号”! 如果你有以下情况,建议尽快检查甲状腺功能(TSH、FT3、FT4):✅ 体重莫名上涨:吃得少却越来越胖,尤其伴随疲劳、怕冷、水肿。✅ 脖子变粗或有肿块:甲状腺结节或肿瘤早期可能无症状,但肥胖者需格外警惕。✅ 减肥药“副作用”:心慌、手抖、失眠?当心非法减肥药违规添加甲状腺激素,引发甲亢甚至心脏损伤! 三、科学应对:从“管住嘴”到“定期查” 1. 体重管理是基础 BMI≥24就要行动:少吃点精制碳水,增加蛋白质和膳食纤维,每周至少150分钟中强度运动。 远离“减肥陷阱”:❌ 拒绝三无减肥药(尤其是宣称“7天瘦10斤”的)。 2. 定期筛查不能少 每年一次甲状腺超声:肥胖者建议加查甲状腺功能。 术后患者更需警惕:甲状腺癌术后需定期复查,避免肥胖影响康复。 3. 特殊饮食需谨慎极低热量生酮饮食(VLCKD)虽能快速减重,但可能抑制甲状腺功能。若尝试,务必在专业指导下进行,并定期监测激素水平! 四、费医生的贴心建议 作为医生,我见过太多因忽视肥胖和甲状腺关联而延误治疗的患者。最后送大家三句话:1️⃣ 减肥不是“外貌工程”,而是“健康保卫战”。2️⃣ 甲状腺检查要像体检量血压一样常态化。3️⃣ 别让“懒”和“侥幸”成为健康的绊脚石。 本文参考权威资料: 《柳叶刀》子刊关于肥胖与甲状腺癌的重磅研究 中国《体重管理年》政策及瑞金医院全科团队科普 意大利内分泌学会(SIE)关于极低热量生酮饮食的指南 作者简介: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专注甲状腺疾病微创治疗与科普,全网粉丝超100万。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坚持用“听得懂”的语言传递医学知识。 推荐理由:如果你或家人正在为体重烦恼,或担心甲状腺问题,这篇文章能帮你理清风险、抓住重点。健康无小事,早一步行动,多一份安心! 互动小彩蛋:关于甲状腺和减肥,你还有哪些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会定期解答~❤️ (本文原创,转载需授权。医学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至正规医院。)
费健 2025-05-14阅读量5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分期全解析】早发现早治疗,健康不“掉队”! 文章出处:本文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费健医生原创,结合30年临床经验与相关诊疗规范撰写。作者介绍:费健教授,深耕甲状腺疾病领域30余年,擅长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治疗,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多项殊荣,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为超10万患者提供专业咨询。推荐理由:用最通俗的语言,讲最硬核的医学知识!读完这篇,你将对甲状腺癌的分期、治疗和预防豁然开朗! 一、甲状腺癌:年轻女性更需警惕! 你知道吗?近年来甲状腺癌发病率明显上升,尤其“偏爱”20-40岁的女性!但别慌,90%的甲状腺癌属于“温和派”,早发现早治疗,治愈率超90%! 高危人群自查清单(快看看你是否中招?): 女性,尤其是中青年; 童年有头颈部辐射暴露史(如放疗、X光频繁检查); 家族中有甲状腺癌病史; 长期有甲状腺结节或慢性炎症。 👉 划重点:以上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甲状腺超声检查,简单无痛,却能救命! 二、甲状腺癌分4类,性格大不同! 甲状腺癌家族有4位“成员”,脾气好坏差异大: 乳头状癌(PTC):占90%!像“慢性子”,生长慢、转移少,手术切除后生存率超高; 滤泡状癌(FTC):和乳头状癌是“兄弟”,同样好对付; 髓样癌(MTC):占5%,可能遗传,需警惕淋巴结转移; 未分化癌(ATC):罕见但“凶残”,进展极快,发现时多为晚期。 一句话总结:前两类是“乖宝宝”,后两类是“坏小子”,定期体检才能早揪出它们! 三、分期决定命运!TNM系统是关键 医生口中的“早期”“晚期”,其实对应国际通用的TNM分期: T(Tumor):肿瘤大小和侵犯范围; N(Node):淋巴结是否转移; M(Metastasis):有无肺、骨等远处转移。 分期背后的“年龄玄机”(记住两个年龄坎!): 55岁以下:即使有肺转移,也算Ⅱ期,积极治疗预后佳; 55岁以上:若肿瘤侵犯气管、食管或远处转移,直接划入Ⅲ/Ⅳ期,需综合治疗。 举个栗子🌰: 小美(30岁):肿瘤2cm,无转移 → Ⅰ期,手术切除即可; 王阿姨(60岁):肿瘤3cm,侵犯气管 → Ⅲ期,术后需结合放疗或碘131治疗。 四、超声报告上的TI-RADS分级,你看懂了吗? 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别慌!超声报告上的TI-RADS分级会告诉你风险: 1-2级:良性,每年复查; 3级:恶性风险≤3%,半年查一次; 4级:分4a、4b、4c,风险3%-90%,需穿刺活检; 5级:>90%是癌,尽快手术! 贴心提示:即便查出4级结节,也有可能是虚惊一场!穿刺活检才是“金标准”。 五、治疗策略:精准打击,不留后患 分化型癌(乳头状/滤泡状): Ⅰ-Ⅱ期:手术切除,多数无需放化疗; Ⅲ-Ⅳ期:手术+碘131治疗,清除残余癌细胞。 髓样癌:手术为主,若淋巴结转移需扩大清扫; 未分化癌:治疗棘手,以放疗、靶向药等综合手段延缓进展。 费健教授的小贴士: 术后需终身服用甲状腺激素药,既能替代功能,又能抑制复发; 保持乐观心态,甲状腺癌的10年生存率超90%,别被“癌”字吓倒! 六、预防胜于治疗!记住这3招 每年一次超声检查,尤其高危人群; 远离辐射,儿童尽量避免颈部CT; 控制碘摄入,适量吃海带、紫菜,不缺不补! 最后的话:甲状腺癌不可怕,怕的是忽视和拖延!我是费健医生,希望这篇科普能成为你的“健康护身符”。如果有结节或确诊,别焦虑,及时就医,我们陪你一起打赢这场健康保卫战! (本文参考《甲状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及AJCC第8版分期标准,科学审核:费健教授团队) ✨ 你的健康,我们全程守护! ✨
费健 2025-05-14阅读量4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别慌,科学应对是关键——上海瑞金医院费健主任的贴心科普 大家好,我是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的费健医生。从医30多年来,我既做外科手术,也做微创消融,见过太多朋友因“甲状腺癌”四个字陷入焦虑。今天,我想用最轻松的语言和大家聊聊甲状腺癌的“小秘密”,特别是大家最担心的淋巴结转移问题。 一、甲状腺癌:懒癌不可怕,但别忽视它的“社交能力” 甲状腺癌被称为“懒癌”,因为多数类型(如乳头状癌)进展慢、预后好。但它的“社交能力”很强,喜欢和淋巴结“交朋友”。据统计,20%~90%的甲状腺癌患者可能出现淋巴结转移,尤其是中央区(VI区)淋巴结。 关键知识点: 甲状腺癌类型:乳头状癌(90%以上)、滤泡癌、髓样癌、未分化癌(罕见但凶险)。 转移规律:像水流一样,先到中央区(气管旁),再到侧颈区(III、IV区为主)。 年龄影响:年轻人更易转移,但55岁以下患者即使转移也多为早期。 二、淋巴结转移=晚期?误区! 很多朋友看到“淋巴结转移”就腿软,其实这是误区!甲状腺癌的分期主要看年龄和远处转移: <55岁:只要没肺、骨转移,都是Ⅰ期! ≥55岁:若肿瘤未侵犯气管、喉返神经等,仍可能是早期。 淋巴结转移的意义: 提示复发风险,需更密切随访。 影响手术范围,但≠必须放化疗。 多数患者术后通过碘131治疗和药物控制即可。 三、精准诊断:超声是“火眼金睛”,但别全靠它 超声是甲状腺检查的“首选武器”,能发现小至5mm的结节,还能通过以下特征预警转移: 可疑淋巴结:变圆、钙化、囊变、血流紊乱。 原发灶高危信号:侵犯被膜、位于腺体上极、微钙化。 但要注意: 超声可能漏诊微小转移,需结合CT/MRI。 中央区淋巴结易误判,经验丰富的医生更靠谱! 四、治疗策略:手术不是“一刀切” 手术原则: 中央区淋巴结:即使术前没发现转移,多数建议清扫(防二次手术难度飙升)。 侧颈区淋巴结:仅清扫明确转移的区域,避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微创消融:适用于低危小结节,但对转移淋巴结仍需谨慎。 术后管理: 低危患者:定期复查甲状腺球蛋白(Tg)即可。 中高危患者:碘131治疗+药物抑制TSH,把复发风险压到最低。 五、费医生的健康提醒 定期体检:女性尤其要重视!甲状腺超声+颈部淋巴结检查,每年一次。 警惕信号:颈部无痛肿块、声音嘶哑、吞咽不适,及时就医。 别怕穿刺:细针穿刺(FNA)是确诊金标准,安全可靠。 心态第一:甲状腺癌治愈率高,过度焦虑反而伤身! 推荐理由作为深耕甲状腺领域30年的外科医生,我深知患者对“转移”二字的恐惧。但医学的进步早已让甲状腺癌成为可防可控的慢性病。无论是手术刀还是消融针,目标都是:用最小代价换最长生存、最优生活质量。 作者简介费健 | 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获得者 年手术量超千台,擅长手术切除和微创消融的精准选择 全网粉丝超100万,坚持“让医学回归温暖”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甲状腺癌不可怕,科学应对是关键;定期检查早发现,健康生活笑开颜! (本文综合权威文献与临床经验,个体化诊疗请咨询专科医生)
费健 2025-05-14阅读量3
病请描述:甲状腺转移癌:藏在脖子里的“外来客”,如何识别与应对?作者 |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深耕甲状腺疾病诊疗30年,擅长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获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多项荣誉,全网科普粉丝超100万。 一、甲状腺也会“收留”癌细胞? 最近门诊遇到一位阿姨,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最终确诊是肺癌转移来的!她满脸疑惑:“肺的毛病怎么跑到脖子了?”其实,甲状腺转移癌就像“外来移民”——其他器官的癌细胞通过血液“搬家”到甲状腺定居。虽然发生率低(仅占甲状腺癌的1%-3%),但容易漏诊! 关键知识点速览:✅ 谁爱往甲状腺转移? 肾癌、肺癌、乳腺癌“最爱串门” 黑色素瘤、结肠癌偶尔“凑热闹”✅ 高危人群: 60岁以上老年人,尤其女性 有癌症病史(特别是肾癌术后5年以上)✅ 症状预警: 多数无症状,体检偶然发现 晚期可能出现脖子肿胀、声音嘶哑、吞咽困难 二、揪出“外来户”:超声+穿刺是关键 很多患者问我:“医生,超声能看出转移癌吗?”答案是:能!但需要“火眼金睛”。 超声下的蛛丝马迹:🔍 结节多为低回声,形态不规则🔍 血流信号丰富(像树根一样乱窜)🔍 最大特点:与原发肿瘤超声特征高度相似!(比如肾癌转移灶和原肾肿瘤“长得像”) 确诊必杀技:👉 穿刺活检+免疫组化 细针穿刺取细胞,就像“用吸管喝奶茶” 免疫组化检测特定蛋白(如TTF-1、甲状腺球蛋白),区分“本地癌”和“外来癌” 三、治疗策略:不是所有转移癌都要切甲状腺! 遇到甲状腺转移癌,很多患者焦虑:“要不要手术?切了能活多久?”其实治疗方案因人而异: 1. 手术派:适合这类患者 肾癌转移(生存期较长,手术可延长生命) 孤立性转移灶,无其他器官转移 合并呼吸困难等压迫症状 2. 保守派:这些情况优先考虑 肺癌转移(生存期短,手术获益有限) 多器官广泛转移 高龄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 3. 辅助治疗: 靶向药、免疫治疗(针对原发癌类型) 放疗(缓解局部压迫) 四、生死时速:这些信号提示预后 同样是甲状腺转移癌,有人活过5年,有人仅生存数月,关键看这些因素: ⚠️ 预后较差红灯区: 原发癌恶性度高(如肺癌、黑色素瘤) 多器官转移 甲状腺病灶多发且边界不清 🟢 预后较好绿灯区: 原发癌进展慢(如肾透明细胞癌) 孤立性转移灶 早发现早治疗 五、费主任的暖心建议 癌症患者定期查甲状腺:特别是肾癌、乳腺癌、肺癌患者,术后每年做一次颈部超声。 结节≠转移癌: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先别慌,90%以上是良性! 穿刺不可怕:细针穿刺就像打疫苗,ji分钟完成,门诊随做随走。 推荐理由: 本文结合最新临床研究(2024年《中华转移性肿瘤杂志》等),用通俗语言解析复杂医学问题,帮你建立科学认知,告别盲目焦虑。 健康小贴士: 甲状腺是情绪的“晴雨表”,少熬夜、少生气、定期体检,就是对它最好的呵护!关注@费健医生,解锁更多甲状腺健康知识~
费健 2025-05-14阅读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