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四肢 > 腱反射亢进 > 检查

腱反射亢进检查

腱反射亢进检查相关内容 更多>

ACAF技术前路微创治疗严重...

病请描述:病史资料:患者男性,34岁,四肢麻木无力3年,外伤后加重伴行走不稳6个月。查体:行走不稳, 坐轮椅。四肢肌力 3+级, 腱反射亢进。双侧Hoffmann sign (+), 双侧 Babinski sign (+)。既往因下肢麻木在当地医院行腰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 术前影像学检查:CT检查提示C2-7长节段后纵韧带骨化;MRI检查提示C4-6水平椎管狭窄,脊髓受压严重。 图1术前CT显示C2-7长节段后纵韧带骨化 图2 术前MRI显示C4-6水平椎管狭窄,脊髓受压严重。 手术方案设计及创新点:1、手术采用前路ACAF技术,手术入路微创化,避免了传统后路手术创伤大,效果不理想的缺点;2、根据术前CT和MRI检查结果,详细分析,ACAF提拉选择C4-6三个椎体,在保证充分减压的前提下,融合了最少的颈椎椎体,尽可能的简化了手术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了患者的手术费用。 图3 手术方案示意图 术后疗效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患者术后四肢麻木、无力症状明显改善,术后两天患者可自主下地行走。术后CT和MRI检查提示C4-6椎体骨化物复合体获得满意提拉前移,椎管狭窄明显改善,脊髓减压充分。 图4 术后X线 图5 术后CT 图6 术后MRI

陈宇 2024-09-18阅读量1430

腰椎间盘突术后7年严重椎管狭...

病请描述: 典型案例: 杨**,60岁,2022年8月25日就诊。 主诉: 腰腿疼痛20余年,时轻时重,近两周疼痛加重,向左侧臀部和小腿外放散,伴左侧小腿外侧麻木,久行久立后加重,休息后稍缓解。曾到外院就诊,进行消炎阵痛治疗无缓解,而来我医院就诊。 曾2015年行腰椎微创手术(具体术式不详) 。有高血压病史4年。 查体:腰3到腰5椎旁压痛,腰4/5棘突间压痛,左侧骶髂关节及臀部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抬高约40度角出现疼痛), 左髋外展屈曲和外展受限, 左侧肌力下降,膝腱反射弱,跟腱反射亢进。 腰椎核磁共振:腰4--骶1终板炎腰3--骶1椎间盘膨出,椎管狭窄,4/5为著。 诊断:1腰椎间盘突出,2腰椎椎管狭窄,3坐骨神经痛,4骨盆区筋膜炎,5,髋关节活动受限 治疗过程: 患者接受了五次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小针刀治疗,每周一次,结合中医正骨治疗,症状明显改善,疼痛感明显消失,行走和站立时间延长,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随访及痊愈: 患者经过三个月时间的随访,症状持续改善,经再次检查确认已经痊愈,行走慢跑自如。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建议: 继续定期随访,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度锻炼,避免长时间负重和受凉,以维持康复状态。 以上为病例报告,实际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具体的治疗方案和效果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马彩毓 2024-01-08阅读量2063

了解颈椎病(2)&mdash...

病请描述:我们将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退变及其所引起的临床症状综合起来称为颈椎病。只有颈椎的骨质增生和椎间盘退变,而没有相关临床症状者不能称为颈椎病,这只是颈椎的老化。既有颈椎的老化,又有与这些老化相关的症状才能诊断为颈椎病,比如颈椎退变相关的颈肩痛、上肢的放射痛和乏力、下肢的踩棉花感及行走不稳等。当然,颈椎病的症状远远不止这些,而且有这些症状也不一定是颈椎病引起的。所以不要轻易给自己戴颈椎病的帽子,而是要请专业的医生来给你做诊断和鉴别诊断。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才能对证施治,把病治好。颈椎病发生的基础是颈椎间盘的退行性变(老化),继而产生椎体间松动不稳定,椎体缘产生骨赘(骨刺),或者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形成椎间盘突出。前述因素压迫神经根(产生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产生脊髓型颈椎病)或者椎动脉(产生椎动脉型颈椎病)而引起各种症状,椎间不稳导致颈肩疼痛。这就是颈椎病产生的粗略说明。而它的关键所在可以用几个词来概括,即:退变、不稳和压迫。我们预防和治疗也是抓住这几个词来进行的,减缓椎间盘的退变可以预防颈椎病的发生,使不稳变稳定、解除受压迫部位的致压因素可以缓解相应症状。下面我们就简单说说颈椎病都有哪些类型和表现,与哪些生活和工作中的因素有关,与之相对应的预防措施有哪些。颈椎病通常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颈型颈椎病  颈部剧痛,放射到枕顶部或肩背部,但是不会到上肢的远端,头颈活动受限制,严重者需以手托扶着才舒服。主要原因是,颈椎间盘退变、椎间不稳、骨质增生等原因引起颈部肌肉扭伤、韧带损伤,小关节关节囊嵌顿,支配局部感觉的神经根后支受刺激而肌肉痉挛。2、神经根型颈椎病  在前述颈肩痛的基础上,有上肢的放射痛或麻木。它的特点是疼痛和麻木不是整个上肢,而是有分布区域。比如颈5神经根受压,从颈肩部痛到上臂外侧,麻木在上臂外侧三角肌区;颈7、8神经根受压,从颈肩部痛到前臂背侧,麻木在小指、环指(无名指)等。这些可以与周围神经炎引起的症状鉴别。医生还可以通过一些特殊体格检查来鉴别,如牵拉试验、压颈试验等。这种类型的成因主要是突出的椎间盘或者增生的骨赘压迫到了神经根,神经根受刺激而产生相应节段的症状。3、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是比较严重的一个类型,患者常感觉到手足无力,下肢发紧,行走不稳,不能快步走,手握力差,持物易坠落,有时有四肢麻木,脚底踩在棉花上的感觉,胸部或腰部有被带子捆住的感觉(束带感)。严重的会有大小便失禁或尿潴留,甚至四肢瘫痪。这种类型到不一定有颈肩痛,颈部没有什么不舒服,或者有也是很轻。特殊试验:Hoffmann征阳性,上下肢腱反射亢进等。这是由于脊髓受压引起的。一旦有这些表现一般都要及时治疗,否则会引起严重后果。4、椎动脉型颈椎病  常见症状是头痛头晕,耳鸣眼花、记忆力减退,转头动作引发眩晕是本病的特点。要与椎动脉先天闭塞、锁骨下动脉栓塞性脉管炎鉴别,还要排除五官科的疾病,如内耳功能障碍、梅尼埃症等。5、混合型颈椎病  一般常见的就是上述几个类型混合发生。其它不常见的还有交感型颈椎病、食管受压型颈椎病等。X线片可以看到颈椎退变,生理曲度变直或反曲,椎间隙狭窄等。CT可以看到椎间盘突出骨化、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骨化等。MRI可以更详细的了解椎间盘突出的细节、脊髓和神经根受压部位及其受压后的改变等。所以,通常门诊医生会同时开出这些检查,因为它们各有各的用途。以上就是对颈椎病的简略介绍,可以帮助大家对颈椎病有个大概的了解,看病时有个方向。其实对每一个人来说,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与生活中怎么去预防颈椎病的发生,而不是等到发病了再到医院求诊。颈椎病的预防是要放到整个脊柱退变性疾病的预防中一起来说的,因为它们是一体的,关联的,预防机制是一样的。整个脊柱是一个连续“S”形结构,从上到下这样排列:颈椎前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骶尾椎后凸。两个椎体之间是椎间盘,相邻的两个椎骨之间又由各种韧带和关节囊连接,从颈椎到骶椎又有大大小小的肌肉附着。这种像弹簧一样的结构,使我们的脊柱在直立或行走时有弹性缓冲,不仅是我们重要脏器的保护罩,而且是人体的减震器,使我们的动作灵活而不僵硬,特别是减少对颅脑的冲击。我常作一个比喻,整个脊柱和连接它的结构就像一座斜拉桥,椎骨就像桥墩,肌肉就像稳定它的钢缆,分别起着静态和动态平衡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会老化、脱水,韧带会松弛,这样“桥墩”——骨性结构就不稳定了。不稳就导致颈椎曲度变直、反曲,椎间盘突出等,引起前述的各种症状。这时脊柱肌肉的力量就非常重要了。肌肉力量好可以像拉紧斜拉桥的钢缆一样,把椎骨这个“桥墩”稳定住,从而减少颈椎病的发生,或减轻其症状。所以,颈胸腰椎病的预防就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即延缓退变,增加稳定。人体的退变是一个自然过程,各个器官开始退变的年龄不尽相同。总体来讲,25-26岁开始,38岁左右会加速。但是如果注意工作和生活中养成良好习惯,则可以避免使脊柱退变加速的因素,从而防止颈椎病发生,或减轻其症状。1、工作时避免长期伏案,工作1个小时左右后改变姿势休息一下。最好起身活动两三分钟,伸伸懒腰、活动一下肩膀。如果工作不允许起身,则在座位上做一些腰肢伸展动作,抬头看一下远方,轻柔地活动一下肩颈。这样可以减少组织因长时间紧张而发生局部缺血等改变加速退变。2、生活中避免在床上或沙发上半躺半靠着看书、看电视、刷手机。这种“颈椎病体姿”容易导致颈椎和腰椎的生理前凸变直甚至反曲,也容易使周围软组织加速退变。还有打扑克、打麻将、织毛衣等习惯,容易使人沉迷其中而久坐,也是不可取的。3、睡觉时的枕头选择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大小和高低,二是材料。长度一般以平卧时超过自己的肩宽10-16厘米为宜,高度以能保持颈椎正常角度为准。太高则前屈,太低则后仰,都不合适。材料选择应有一定的支撑度,但不要太硬,否则不舒服;还要干净卫生、透气,易于晾晒,否则容易滋生细菌或螨虫。4、加强颈肩部、腰背部肌肉力量的锻炼,这样可以提升动力性的稳定。双手扣紧,抵住后脑勺,做仰头后伸抗阻力动作,锻炼颈肩肌肉。腰背肌可以通过“腰桥”或“小燕飞”等来锻炼。锻炼时注意动作规范,量力而行。5、注意避风寒,特别是夏季避免空调、风扇直接对颈肩部吹。出汗后不直接吹冷风,不要立即冲冷水。到此,我们告一段落,下回说说颈椎病的治疗。                           (图片引自《奈特骨科疾病彩色图谱》)

李志强 2021-08-29阅读量9032

神经源性膀胱系列(一) 可能...

病请描述:神经源性膀胱是一个多特征的综合性疾病,涉及到膀胱的支配通路相关的所有神经系统,而并不局限于膀胱本身。本文主要概述能影响到膀胱的常见脑部疾病。 脑卒中: 脑卒中,或者称脑血管意外,是局灶性神经系统病损的急性发作,是老年人致病或致死的主要原因。65岁以上老年人中发病率大约为60‰,75岁以上老年人中则为95‰。在欧洲,脑卒中每年的发病率约为450例/每10万人。在我国,2016年40岁以上人群卒中发病率为22‰,排世界第一。 脑卒中显著影响泌尿生殖系统,主要表现为尿失禁(主要为急迫性尿失禁,也存在充盈性尿失禁及压力性尿失禁)、尿频、尿急及夜尿增多。57-83%的卒中患者在卒中后1月内出现排尿症状。卒中后尿失禁发生的时间与卒中的预后相关。有研究表明,卒中后一周内发生尿失禁的患者有半数在6个月内死亡,卒中后早期尿失禁也提示患者将来会出现功能障碍。 70-80%的卒中后尿失禁的患者在卒中后6个月内尿失禁会自行好转,如果卒中患者持续尿失禁,也提示预后不良。 急性尿潴留在卒中患者中较少发生,其原因大多与卒中本身无关,可能是由于患者卒中后活动首先,合并疾病(良性前列腺增生,糖尿病)或者是接受了一些药物治疗(主要是M受体阻滞剂,如托特罗定等)有关。 卒中患者恢复后可能还是遗留有刺激性排尿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和急迫性尿失禁,这是卒中后膀胱逼尿肌反射亢进所导致。 痴呆: 全球痴呆发病率约为4.7%,在欧洲,65岁以上人群痴呆的发病率约为6.4%。而在我国,目前中国痴呆症患者超过1000万人,其中有60%为阿尔茨海默症。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5%,80岁以上发病率超过30%。 痴呆60-80%是由阿尔茨海默病所导致,其次由血管性痴呆所致(10-20%)。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有四分之一的患者表现为尿频、尿急及急迫性尿失禁,而在其他原因呢导致的痴呆中,这一比例更高。在老年人群中,有痴呆的老年人尿失禁的概率是没有痴呆的老年人的3倍。 帕金森综合征 帕金森综合征是老年人群中发病率第二的神经系统疾病,并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美国帕金森病的发病率大致在100-150/每10万人,中国帕金森病的发病率约为1.7%。 帕金森综合征包括原发性帕金森病,非原发性帕金森病及继发性帕金森病。原发性帕金森病占帕金森综合征的75-80%,非原发性帕金森病,也就是帕金森叠加综合征,包括多发性萎缩,进展性核上性麻痹,皮质基底核变性等,约占帕金森综合征的18%。其中,多发性萎缩是非特发性帕金森病最常见的原因。 帕金森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夜尿增多及急迫性尿失禁。在原发性帕金森病中,30%的患者在发病初期即出现排尿症状,70%的患者在发病5年后出现排尿症状。而在帕金森叠加综合征中,发病早期就会出现排尿症状,在疾病进展时会出现尿道内括约肌缺陷即膀胱收缩力受损。神经源性排尿障碍导致的尿路感染是多发性硬化的一个主要死亡原因。 尿流动力学检查发现的膀胱收缩力受损可以作为鉴别原发性帕金森病及多发性萎缩的依据。 大脑肿瘤 大脑肿瘤在19岁以上的成年人的发病率约在26.8-40/每10万人·每年,其中三分之二是良性肿瘤,三分之一为恶性肿瘤。研究发现,大脑额叶中部上区存在一个排尿控制中心,因此额叶肿瘤可以出现排尿障碍。额叶肿瘤可表现为额叶综合征,包括意识淡漠,去抑制,自我忽略等精神障碍以及尿失禁。在极少数情况下,额叶肿瘤可导致尿潴留。 脑瘫 脑瘫是脑的非进行性疾病,表现为多种运动异常,常伴随智力受损、痉挛性异常或其他大脑功能障碍。儿童中的发病率约为3.1-3.6‰。约60%的患儿存在尿失禁,在有尿失禁的患儿中70%存在逼尿肌活动亢进。>10%的患儿存在复发性尿路感染和影像学检查上的异常。 颅内创伤 颅内创伤每年发病率约为235/每10万人。在这些患者中,44%的患者存在尿频尿急等储尿期异常,38%存在排尿等待,排尿困难等排尿期异常,60%在尿流动力学检查中可检测到异常。 小脑性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是一类与小脑功能不全相关的随意运动失调的现象,常先表现为下肢的协调性差,随后累计近躯干侧肢体,表现为深部腱反射及振动感觉减退,同时伴有本体感觉减退,还可表现为双手辨距困难、构音困难、舞蹈症样运动以及眼球水平性震颤。小脑性共济失调的病因包括遗传性和继发性,继发性共济失调的原因包括酒精中毒、病毒感染、血管疾病、肿瘤、副瘤综合征等。 小脑性共济失调大多会出现排尿障碍,一半的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失禁等逼尿肌反射亢进的表现,还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排尿等待,排尿困难等尿道外括约肌-膀胱协同失调。 夏-德综合征 又称特发性体位性低血压,较为少见,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进展性中枢神经系统广泛变性的疾病,包括植物神经系统的破坏和功能异常,表现为直立式低血压,晕厥,发汗障碍,唾液及眼泪分泌减少,视力差,便秘等。排尿障碍在本病发病早期即可出现,约三分之一的患者表现为排尿困难,三分之一的患者表现为尿频尿急,近一半的患者存在有尿失禁。 多发性硬化 多发性硬化是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导致的一种失能性神经系统疾病,是20-45岁年龄段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男女比例约为1:2,美国发病率约为1‰,欧洲发病率约为0.83‰。80-90%的多发性硬化患者有泌尿系统症状,10%患者在发病初期即出现排尿障碍,75%患者在多发性硬化患病10年后出现排尿障碍。 对于脑部疾病的介绍就到这里,下一期将会介绍引起膀胱功能障碍的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徐丁 2019-08-23阅读量9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