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在我的骨伤科门诊,经常有患者拿着X线、CT或MRI报告仅仅显示有骨质增生或颈椎间盘膨出或轻度突出,就问我需不需要手术?甚至在找我之前其他医院的医师就动员患者做手术,甚至武断的说:“你不做就会瘫!” 笔者查阅相关颈椎病流行病学资料,发现在普通人群中颈椎病的患病率高达18%以上,其中长期伏案低头工作者的发病率更高,并且有30%的中小学有颈椎异常症状。目前在中国超过2亿人患有颈椎病相关疾患。 颈椎病的发生因素有很多,目前可以归为两大因素:即先天性因素和颈椎退行性病变。 先天性因素主要是颈椎发育不良和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是颈椎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导致颈椎退行性病变的因素主要有年龄及慢性劳损等,睡眠姿势不良、长时间低头伏案、卧床看书等,特别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许多工作都是通过伏案解决,再加之空调等寒凉刺激,不仅可以导致颈椎的退变发生,还可以加重颈椎病的症状,由于颈椎长时间处于反自然状态,导致颈部肌肉发生痉挛,容易引起肌肉劳损,导致颈椎退变,寒凉的刺激诱发了该病的发生。 机械压迫、动静力失衡及自身免疫因子改变是目前研究颈椎病发生的三大机制。 颈椎病的治疗主要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约90%以上的颈椎病患者都可以经过正规系统的非手术治疗获得痊愈或缓解。 其实,绝大多数颈椎病患者都都不需要手术,而需要手术的颈椎病患者是极少数的。 颈椎病手术治疗指征是:因退变形成致压物对神经损害的,进行性发展并非手术治疗失败者,包括脊髓型颈椎病,诊断明确又有影像学支持;神经根型颈椎病,非手术治疗后疼痛仍剧烈存在,不能缓解,根性症状逐渐加重,表现神经根性损害;严重的颈肩疼痛非手术治疗无效,在排除其他疾病后,影像显示与临床相对应的节段致压物存在。 因此,颈椎X线片上有了许多颈椎退化、增生都是机体老化的现象,但是患者如果没有明显的症状,就不一定需要手术。因为颈椎老化、退化是一个非常缓慢过程,不一定会造成神经系统的压迫,我们常常从MRI侧位片上可以看到脊髓稍有一些压迫,但是仔细看一下横切面的椎间盘膨出或突出,只是轻度压迫硬脊膜囊,尚未压迫到脊髓,也未压迫到神经,这样的压迫或突出、膨出并没有临床意义,不一定非要手术,可先进行非手术治疗,练习颈背部肌肉,控制其发展就可以了。 当患者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而且症状或体征确实来自颈椎,而不是来自其它病,又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时,特别是又出现肌肉萎缩、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肌张力下降,肌电图显示有明显的神经损伤等现象的时候,我们应该动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另一种相反情况值得我们注意,在MRI显示脊髓压迫非常明显,甚至压迫超过脊髓1/3、1/2,把脊髓压迫得很扁很扁,甚至脊髓内出现高信号,表示有水肿、脱髓鞘现象等严重情况。但患者可能自觉症状却不重,常常不予重视而发生危险,这是由于脊髓压迫是缓慢进行的,脊髓神经有很强的逐渐适应挤压的能力,所以症状不重,但是这个时候病情是严重的,因为脊髓已受到明显压迫。这时候,如果再外加任何的微小的外力,比如汽车急刹车时头部往后一仰或不小心摔跤时头部磕到墙上或者地面上,即可能发生截瘫。 所以,王明杰博士建议,患者脊髓压迫很严重或已经出现有水肿高信号等严重的压迫时,虽然症状不重,也应该动员患者尽快手术治疗。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520
病请描述: 典型案例: 杨**,60岁,2022年8月25日就诊。 主诉: 腰腿疼痛20余年,时轻时重,近两周疼痛加重,向左侧臀部和小腿外放散,伴左侧小腿外侧麻木,久行久立后加重,休息后稍缓解。曾到外院就诊,进行消炎阵痛治疗无缓解,而来我医院就诊。 曾2015年行腰椎微创手术(具体术式不详) 。有高血压病史4年。 查体:腰3到腰5椎旁压痛,腰4/5棘突间压痛,左侧骶髂关节及臀部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抬高约40度角出现疼痛), 左髋外展屈曲和外展受限, 左侧肌力下降,膝腱反射弱,跟腱反射亢进。 腰椎核磁共振:腰4--骶1终板炎腰3--骶1椎间盘膨出,椎管狭窄,4/5为著。 诊断:1腰椎间盘突出,2腰椎椎管狭窄,3坐骨神经痛,4骨盆区筋膜炎,5,髋关节活动受限 治疗过程: 患者接受了五次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小针刀治疗,每周一次,结合中医正骨治疗,症状明显改善,疼痛感明显消失,行走和站立时间延长,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随访及痊愈: 患者经过三个月时间的随访,症状持续改善,经再次检查确认已经痊愈,行走慢跑自如。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建议: 继续定期随访,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度锻炼,避免长时间负重和受凉,以维持康复状态。 以上为病例报告,实际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具体的治疗方案和效果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马彩毓 2024-01-08阅读量2066
病请描述:颈椎病是指因颈椎退行性变引起颈椎管或椎间孔变形、狭窄,刺激、压迫颈部脊髓、神经根,并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疾病。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颈椎病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疾病。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颈椎病的大军,颈椎病也早已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属。 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颈椎病其实是要分型的,不同类型的颈椎病有不同的症状,治疗原则也不完全一致。颈椎病常见有五种分型: 1、颈型颈椎病 临床上极为常见,是所有类型颈椎病共同的早期表现。 主要症状:颈型颈椎病以颈部症状为主,故又称局部型。表现为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约半数以病人颈部活动受限或强迫t位,个别病人上肢可有短暂的感觉异常。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可以缓解。由于症状较轻,往往重视不够,以致反复发作而使病加重。 治疗原则:颈型颈椎病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如纠正不良坐姿和站姿,选择合适的枕头,适当进行肌肉功能锻炼等。 2、神经根型颈椎病 是发病率最高的颈椎病类型,约占60%~70%。 主要症状: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与颈型颈椎病类似,常常表现为颈部、肩部和一侧上肢疼痛,颈部僵硬、活动受限,有明确的压痛点伴放射性疼痛,上肢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除此之外,神经根型颈椎病还会出现颈神经走行部位放射性疼痛。 治疗原则:神经根型颈椎病一般程度较轻,可通过生活习惯的调整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使用来改善症状,大多不需要手术。 3、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病里最严重的类型。 主要症状:脊髓型颈椎病分为中央型和中央旁型。中央型表现为步态不稳,四肢麻木无力,肌张力高,痉挛甚至强直(多见于伸肌和内收肌群),腱反射亢进,多无颈部疼痛和感觉障碍。中央旁型表现为同侧运动和对侧感觉功能障碍,即感觉运动分离,同时伴有同侧上肢神经症状,与神经根型颈椎病表现相同。 治疗原则: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较为严重,一般在保守治疗3~6个月没有明显改善时,则需要考虑手术。 4、交感型颈椎病 交感型颈椎病是颈椎病里最复杂的一种类型。 主要症状:交感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颈性头晕、恶心呕吐、头枕部疼痛,心跳加快或减慢,心前区疼痛,常被误认为冠心病发作,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一侧头面、颈、手足多汗或少汗,另外常伴有耳鸣、耳聋、平衡失调等症状。 治疗原则:交感型颈椎病很难确定具体病变位置,因此一般只能采用保守治疗改善症状。 5、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与颈椎的退行性改变有关,平均发病年龄在50岁以上。 主要症状:椎动脉型颈椎病表现为颈性眩晕、恶心、耳鸣、耳聋、视物不清、头痛、一时性意识障碍,甚至猝倒。 治疗原则:椎动脉型颈椎病可能选择保守治疗,一般能够达到缓解症状的作用。 我们都要关注自身颈椎健康,如果发现自己出现上述任何一种颈椎病的类似症状,要及时就医哦!
史国栋 2023-03-10阅读量1542
病请描述:我们将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退变及其所引起的临床症状综合起来称为颈椎病。只有颈椎的骨质增生和椎间盘退变,而没有相关临床症状者不能称为颈椎病,这只是颈椎的老化。既有颈椎的老化,又有与这些老化相关的症状才能诊断为颈椎病,比如颈椎退变相关的颈肩痛、上肢的放射痛和乏力、下肢的踩棉花感及行走不稳等。当然,颈椎病的症状远远不止这些,而且有这些症状也不一定是颈椎病引起的。所以不要轻易给自己戴颈椎病的帽子,而是要请专业的医生来给你做诊断和鉴别诊断。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才能对证施治,把病治好。颈椎病发生的基础是颈椎间盘的退行性变(老化),继而产生椎体间松动不稳定,椎体缘产生骨赘(骨刺),或者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形成椎间盘突出。前述因素压迫神经根(产生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产生脊髓型颈椎病)或者椎动脉(产生椎动脉型颈椎病)而引起各种症状,椎间不稳导致颈肩疼痛。这就是颈椎病产生的粗略说明。而它的关键所在可以用几个词来概括,即:退变、不稳和压迫。我们预防和治疗也是抓住这几个词来进行的,减缓椎间盘的退变可以预防颈椎病的发生,使不稳变稳定、解除受压迫部位的致压因素可以缓解相应症状。下面我们就简单说说颈椎病都有哪些类型和表现,与哪些生活和工作中的因素有关,与之相对应的预防措施有哪些。颈椎病通常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颈型颈椎病 颈部剧痛,放射到枕顶部或肩背部,但是不会到上肢的远端,头颈活动受限制,严重者需以手托扶着才舒服。主要原因是,颈椎间盘退变、椎间不稳、骨质增生等原因引起颈部肌肉扭伤、韧带损伤,小关节关节囊嵌顿,支配局部感觉的神经根后支受刺激而肌肉痉挛。2、神经根型颈椎病 在前述颈肩痛的基础上,有上肢的放射痛或麻木。它的特点是疼痛和麻木不是整个上肢,而是有分布区域。比如颈5神经根受压,从颈肩部痛到上臂外侧,麻木在上臂外侧三角肌区;颈7、8神经根受压,从颈肩部痛到前臂背侧,麻木在小指、环指(无名指)等。这些可以与周围神经炎引起的症状鉴别。医生还可以通过一些特殊体格检查来鉴别,如牵拉试验、压颈试验等。这种类型的成因主要是突出的椎间盘或者增生的骨赘压迫到了神经根,神经根受刺激而产生相应节段的症状。3、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是比较严重的一个类型,患者常感觉到手足无力,下肢发紧,行走不稳,不能快步走,手握力差,持物易坠落,有时有四肢麻木,脚底踩在棉花上的感觉,胸部或腰部有被带子捆住的感觉(束带感)。严重的会有大小便失禁或尿潴留,甚至四肢瘫痪。这种类型到不一定有颈肩痛,颈部没有什么不舒服,或者有也是很轻。特殊试验:Hoffmann征阳性,上下肢腱反射亢进等。这是由于脊髓受压引起的。一旦有这些表现一般都要及时治疗,否则会引起严重后果。4、椎动脉型颈椎病 常见症状是头痛头晕,耳鸣眼花、记忆力减退,转头动作引发眩晕是本病的特点。要与椎动脉先天闭塞、锁骨下动脉栓塞性脉管炎鉴别,还要排除五官科的疾病,如内耳功能障碍、梅尼埃症等。5、混合型颈椎病 一般常见的就是上述几个类型混合发生。其它不常见的还有交感型颈椎病、食管受压型颈椎病等。X线片可以看到颈椎退变,生理曲度变直或反曲,椎间隙狭窄等。CT可以看到椎间盘突出骨化、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骨化等。MRI可以更详细的了解椎间盘突出的细节、脊髓和神经根受压部位及其受压后的改变等。所以,通常门诊医生会同时开出这些检查,因为它们各有各的用途。以上就是对颈椎病的简略介绍,可以帮助大家对颈椎病有个大概的了解,看病时有个方向。其实对每一个人来说,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与生活中怎么去预防颈椎病的发生,而不是等到发病了再到医院求诊。颈椎病的预防是要放到整个脊柱退变性疾病的预防中一起来说的,因为它们是一体的,关联的,预防机制是一样的。整个脊柱是一个连续“S”形结构,从上到下这样排列:颈椎前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骶尾椎后凸。两个椎体之间是椎间盘,相邻的两个椎骨之间又由各种韧带和关节囊连接,从颈椎到骶椎又有大大小小的肌肉附着。这种像弹簧一样的结构,使我们的脊柱在直立或行走时有弹性缓冲,不仅是我们重要脏器的保护罩,而且是人体的减震器,使我们的动作灵活而不僵硬,特别是减少对颅脑的冲击。我常作一个比喻,整个脊柱和连接它的结构就像一座斜拉桥,椎骨就像桥墩,肌肉就像稳定它的钢缆,分别起着静态和动态平衡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会老化、脱水,韧带会松弛,这样“桥墩”——骨性结构就不稳定了。不稳就导致颈椎曲度变直、反曲,椎间盘突出等,引起前述的各种症状。这时脊柱肌肉的力量就非常重要了。肌肉力量好可以像拉紧斜拉桥的钢缆一样,把椎骨这个“桥墩”稳定住,从而减少颈椎病的发生,或减轻其症状。所以,颈胸腰椎病的预防就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即延缓退变,增加稳定。人体的退变是一个自然过程,各个器官开始退变的年龄不尽相同。总体来讲,25-26岁开始,38岁左右会加速。但是如果注意工作和生活中养成良好习惯,则可以避免使脊柱退变加速的因素,从而防止颈椎病发生,或减轻其症状。1、工作时避免长期伏案,工作1个小时左右后改变姿势休息一下。最好起身活动两三分钟,伸伸懒腰、活动一下肩膀。如果工作不允许起身,则在座位上做一些腰肢伸展动作,抬头看一下远方,轻柔地活动一下肩颈。这样可以减少组织因长时间紧张而发生局部缺血等改变加速退变。2、生活中避免在床上或沙发上半躺半靠着看书、看电视、刷手机。这种“颈椎病体姿”容易导致颈椎和腰椎的生理前凸变直甚至反曲,也容易使周围软组织加速退变。还有打扑克、打麻将、织毛衣等习惯,容易使人沉迷其中而久坐,也是不可取的。3、睡觉时的枕头选择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大小和高低,二是材料。长度一般以平卧时超过自己的肩宽10-16厘米为宜,高度以能保持颈椎正常角度为准。太高则前屈,太低则后仰,都不合适。材料选择应有一定的支撑度,但不要太硬,否则不舒服;还要干净卫生、透气,易于晾晒,否则容易滋生细菌或螨虫。4、加强颈肩部、腰背部肌肉力量的锻炼,这样可以提升动力性的稳定。双手扣紧,抵住后脑勺,做仰头后伸抗阻力动作,锻炼颈肩肌肉。腰背肌可以通过“腰桥”或“小燕飞”等来锻炼。锻炼时注意动作规范,量力而行。5、注意避风寒,特别是夏季避免空调、风扇直接对颈肩部吹。出汗后不直接吹冷风,不要立即冲冷水。到此,我们告一段落,下回说说颈椎病的治疗。 (图片引自《奈特骨科疾病彩色图谱》)
李志强 2021-08-29阅读量9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