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四肢 > 足跟痛 > 内容

足跟痛内容

风湿闰月说 | 足跟痛不是小...

病请描述: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可能都有过足跟痛的经历,通常认为这是由于过度劳累、鞋子不合适或受伤等原因引起的,往往不会引起足够的重视。 然而,足跟痛可能预示着更严重的健康问题,比如强直性脊柱炎(简称强直)。 强直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它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及其周围软组织,甚至可能影响外周关节。在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脊柱畸形和僵硬。 值得注意的是,足跟痛是强直的常见症状之一,但由于其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往往容易被忽视或误诊。 什么是足跟痛? 足跟痛,又称为脚跟痛、跟痛症,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约占足部疾病的15%。其主要症状为足跟一侧或两侧的疼痛,这种疼痛通常不伴有红肿,但会在行走时感到明显的不适,尤其是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 足跟痛的病因复杂,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长时间站立、行走导致的累积性损伤,外伤、寒湿、劳损、鞋子不合脚等。 在中医理论中,足跟痛痛常被归类为“骨痹”、“筋伤”、“痹病”的范畴,古代医学文献《诸病源候论》称之为 “脚根颓”,而《丹溪心法》则称为 “足跟痛”。 中医认为,足跟痛的发生与肝肾不足、气血亏虚、外感邪气、跌扑损伤等因素密切相关。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则筋骨失养,加之寒湿凝滞,气血瘀阻,从而导致足跟部疼痛。 强直为什么会出现足跟痛? 原来,罪魁祸首是肌腱端炎,它是强直的特征性表现之一。 肌腱端炎,也称为肌腱附着点炎,指的是在强直等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肌腱端(即肌腱、韧带、关节囊附着到骨上的终端)受到炎症、变性、新骨形成及纤维化、骨化的影响。 研究表明,大约60%的强直患者会在足跟部位出现肌腱端炎。 由于炎症刺激,骨质生成过多,新生的骨组织不仅填补了骨质缺损处,还可能向周围的肌腱、韧带和关节囊延伸,形成骨赘。这些骨赘的形成,会压迫周围的神经和组织,从而引起足跟部位的疼痛。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强直的病机以肾督亏虚为本,湿热、寒湿痹阻为标,瘀血贯穿疾病始终。 肾督亏虚,阳气不能温煦, 阴津无力濡养,故腰背既冷且痛;督之为病,脊强而厥。肾督亏虚证为核心证型,而足跟痛多与肾经相关,肾经主足跟部,肾经亏虚则脚失满养,故生其痛。 出现足跟痛该怎么办? 当出现足跟痛时,尤其是伴随有长期的腰背痛病史,我们不要忽略了强直的可能,应该尽早到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如脚部的 X 光、骶髂关节 MR、全脊柱的 X 光、HLA - B27 以及抽血项目等,以明确诊断。 如果确诊为强直引起的足跟痛,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控制病情,尽早缓解足跟痛的症状。 此外,生活方式的调整也是缓解足跟痛的重要措施。 患者应注意休息,减少负重运动,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同时,选择合适的鞋子和鞋垫也是至关重要的,运动鞋或专门的足跟垫能为足跟提供足够的支撑和缓冲,有助于减轻疼痛。 温馨提醒:本文基于疾病科普分享,不能代替医院就诊。意见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式请遵医嘱。 参考资料: [1]刘宏潇 ,姜泉 ,罗成贵 ,等. 强直性脊柱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2024) [J]. 中医杂志, 2024, 65 (17): 1839-1848. [2]李祎,李奎蒙,冯会成. 不典型强直性脊柱炎误诊原因分析 [J]. 临床误诊误治, 2024, 37 (11): 1-5. [3]黎小雅. 足跟痛的病因病机与中西医治疗方法综述 [J]. 智慧健康, 2022, 8 (02): 29-32. [4]熊春翔,卫小春,尹东,等. 强直性脊柱炎早发髋关节强直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 [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8, 26 (09): 798-801.

黄闰月 2024-11-13阅读量2104

骨盆旋移综合征的诊断和临床表现

病请描述:参照2008年欧盟制定的《骨盆带疼痛的诊断标准》中有关“骶髂关节紊乱”的诊断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1.多有外伤史或孕产史; 2.单侧或双侧骶髂关节及臀部外上方疼痛,且有压痛,翻身疼痛加剧; 3.骶髂关节周围肌肉痉挛,下肢活动受限,不能久坐久行,歪臀跛行; 4.检查可见患侧骶髂关节肿胀,较健侧凸起或凹陷; 5.患侧髂后下棘的内下角有压痛、叩击痛,有时可触及痛性结节; 6.双下肢量比检查以观察双下肢足跟量比差,0.5上有诊断价值,1cm以上有诊断意义,通常不超过2cm; 7.两侧髂前上棘、髂后上棘不对称,髂棘不平,髂棘不居中或骶沟不对称; 8.骨盆分离、挤压试验阳性,骶髂关节"4"字试验阳性,下肢后伸试验阳性,单足站立试验阳性; 9.X线摄骨盆平片检查,患侧骶髂关节间隙略微增宽,关节面排列紊乱,耻骨联合略有上下移动,晚期病人可见关节边缘增生或骨密度增高。两侧髂嵴左右不等高,髋骨左右不等宽,闭孔左右不对称,骶骨不居中。CT诊断可见明显关节间隙不对称。 骶髂关节损伤或"落小胯"的诊断在临床上是比较明确的,医师都能通过询问患者既往史、当时的不良反应或者借助临床查体如骨盆分离试验、骨盆挤压试验、骶髂关节扭曲试验、"4"字试验等都能做出准确的诊断。但骨盆旋移综合征的临床检查在注重局部检查之外更加注重整体观,通过对患者整体的检查来诊断疾病。如从面部的细微特征和集体活动表现,像两只眼睛不等大,眉毛不在同一水平线,左右肩膀不等高等。另外还有两只鞋底磨损程度不同,手指脚趾张开情况,关节自主发生弹响等,利用这些微小的改变,收集归纳骨盆旋移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其中典型的例子是香港著名的整脊医师黄杰,在两万多不同骨伤疾病中总结出坐位前弯检查髂骨错位和站位前弯检查髂骨错位两种临床检查方法,能够较为合理的解释髂骨间的紊乱联系。另一位中医整脊医师龙层花教授通过简单的观察"长短脚"和"阴阳脚"来判断骶髂关节情况,此法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简单直观明了,易于操作。 另外,也可通过摄片的方法;来诊断骨盆旋移综合征,腰椎正侧位和骨盆平片是临床上应用最普遍的,医师可从X线片中看出哪一侧髂骨过大或过小、两侧闭孔是否等大以及耻骨是否居同一水平线等情况。腰椎正侧位片偏重观察腰椎与骶椎之间所成夹角,腰椎生理弧度变直甚至反弓来判断腰椎是否出现倾仰式错位。 骨盆旋移综合征的三步定位诊断法:龙层花教授提出骨盆旋移综合征的三步定位诊断法:神经定位诊断、检诊定位诊断和X线定位诊断,如果患者经过三步定位诊断法认为能明确诊断,需继续进行CT、MRI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临床医师需要非常专业、仔细每一步诊断,做出相应因人而异的治疗方案。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252

说好的一起用脚丈量世界,你怎...

病请描述:什么是跟痛症?它影响您的生活了吗? “跟痛症”其实是一系列疾病的共同表现,这些疾病病因不同,但共同表现为“脚跟痛”。它好发于中老年人,尤其是运动员及肥胖者更为多见,可一侧或两侧同时发病,与劳损和退化有密切关系。 为什么会得跟痛症? 导致足跟疼痛的原因很多,足跟部是人体负重最大的部位,极易受伤和致病。 足跟痛常可追溯到急性慢性受伤史或过度运动负重史。当跑跳运动过多,暴力撞击足跟部易引起跟骨下脂肪垫挫伤和跟骨下滑囊炎。长久地站立,经常穿人字拖、穿宽大的鞋子会都会导致跖腱膜和第一层足跖肌以及跖方肌反复牵拉导致结节出末端病。单纯的跟骨内压增高也可导致跟部疼痛。 对于年纪大的人来说,上了年纪以后,足跖筋膜开始发生退行性改变,组成跖筋膜的纤维组织逐渐失去了弹性,当长途步行或从较高处跳下时,就容易受伤,并且难以恢复成原有的结构,往往形成疤痕组织,使跖筋膜的弹性更差,疼痛也就持续存在而得不到缓解。如果跖筋膜附着在跟骨结处的创伤性炎症反应长期存在,就会刺激跟骨的骨膜,造成骨质增生,形成鸟嘴样的骨刺。 跟痛症会有哪些表现呢? 主要症状是足跟底部疼痛,晨起或坐片刻后起动走路时加重。走几步后疼痛减轻,白天患者相对比较舒服,到傍晚疼痛逐渐加重,不负重后可以缓解。常于劳累后出现。疼痛呈持续性,足跟着地负重时加重疼痛。 最常见的体征是跟骨结节内下面有局限性压痛。痛侧与对侧健康足跟比较,可发现有轻微肿胀及发红,症状持续时间从数周、数月到数年不等。 常见以下几类: 1.跖筋膜炎:这是跟痛症最常见的病因。走路时,脚趾背伸,足弓升高,足底的跖筋膜受到反复牵拉刺激,当走路过多超过它的承受能力,将诱发炎症过程,形成跖筋膜老化、纤维化,可合并骨刺。 2.跟部脂肪垫萎缩:如果把人的双足比作自行车轮,那么跟部脂肪垫就像是车轮充气带,脂肪垫萎缩就像充气带漏气,那钢圈就会受压变形,跟部失去了脂肪垫的保护,就会受压疼痛。 3.跟部滑囊炎:“滑囊”就像自行车轴承的润滑装置,对骨关节具有保护作用,若滑囊出现炎症,润滑装置损坏,就会出现“轴承磨损”,即疼痛的情况,见于长久站立及硬地面行走以后,可同时伴有骨刺。 4.跖神经卡压症:由于跖外侧神经第一分支支配小趾展肌并进入跟骨内侧结节及骨刺内缘附近,可受到卡压而引起疼痛,足被动外展及外翻可诱发疼痛。 5.跟骨内高压症:跟骨就像一块海绵,当久立引起血运平衡失调,跟骨内静脉回流障碍、缺氧、血管通透性增加,通透出的“水”被“海绵”吸收,最终引起水肿,压迫神经引起疼痛。患者往往感到跟部持续酸、胀、疼痛,夜间或休息也痛,压痛点不固定,跟骨穿刺减压后,症状及体征立即缓解。 谈谈跟痛症的治疗 概括来讲,跟痛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开放性手术虽然可以较彻底的松解粘连,但手术瘢痕又会引起二次粘连,导致疾病复发。其中小针刀治疗、体外冲击波属于保守治疗范畴,治疗后患者可立即恢复正常活动,效果好,临床应用广泛。 针刀治疗属于闭合性微创手术,既能对跖腱膜进行有效的松解,又不会出现手术瘢痕引发的二次粘连,可以说是临床上治疗跟痛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体外冲击波是一种以声学为特征传导的压力波,作为一种物理治疗方法,不会对人体造成损伤,属于无创治疗范畴。有研究报道,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跟痛症的有效率达34%~88%,不同压强下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均可缓解跟痛症患者疼痛 、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如何预防跟痛症?平日里我们应该如何做好保健工作? 1.改变走路习惯和步态。减缓走路的速度,降低足跟着地瞬间的压强。 2.减肥。适当逐渐减轻体重,减少足跟部的负担。 3.穿运动鞋。运动鞋底具有很好的缓冲和弹性,选择有抬高足跟的鞋子,这样可使足部承重力线前移,减轻足跟受压,减少跟痛症。 4.拉伸训练:经常反复地牵拉跟腱 、跖腱膜。 5.足底力量训练。在地上放一毛巾,将您的脚掌用力抓毛巾,10次一组,可重复三组。也可以找一楼梯,将前半脚掌放于楼梯上层,收紧核心身体,持续10次一组。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394

脚底刺痛?无法跑步、长时间站...

病请描述:早晨起床时,你是否感到踏出第一步时足跟和足底传来阵阵尖锐的刺痛?不过,行走一段时间后疼痛却逐渐缓解。然而,当你参与跑步、跳绳、长时间站立、长时间行走或连续剧烈运动时,这种疼痛又再次出现,即使5-10分钟休息缓解后,再次运动也会迅速出现疼痛。如果你符合上述描述,那么你很可能正遭受着足底筋膜炎的困扰。 在正常步态周期中,足底筋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负责吸震、承重以及助推,通过特殊的绞盘机制使我们行走更加流畅。 当经常穿着高跟鞋(包括西式长靴)、体重增加、在高低不平的路面跑步、鞋磨损严重无法保护后跟底、先天性足弓异常(高弓足或者低弓足)时,这些因素致使足底筋膜长期保持步态伊始时牵拉承重的状态,足底筋膜就会因为过度负荷产生微小的撕裂伤,久而久之形成了无菌性炎症,导致足底筋膜炎发生。 典型的疼痛常发生在清晨刚起床后下地行走时。疼痛有时较为剧烈,主要是因为当你睡觉时,自然放松双脚,使足底筋膜变短并且松弛;而醒来后即刻行走,会使足底筋膜受到明显牵拉引起疼痛。睡着时,一般不会感到足底不适,特别是脚后跟靠内侧处。而醒来后,通常多行走几步,活动开后疼痛会有所好转。但有时,当你坐下来不动,休息一段时间再行走,又会产生。严重的时候连站立甚至休息时也会有疼痛感。 如何自查是否患上足底筋膜炎呢? 脚后跟特定部位按压疼痛和晨起下床脚后跟痛,是判断足底筋膜炎的重要依据。此外,患者可以通过一个被称为“卷脚试验”的测试来进行自我诊断:即采用坐位,握住大脚趾,将大脚趾用力背伸,如果诱发疼痛,则表明是足底筋膜炎。如果疼痛持续超过一周,必要时可至医院进行超声波检查或X光检查。 治疗足底筋膜炎的方法多种多样 1、休息、拉伸。充分地拉伸小腿和足底筋膜,也是缓解足底筋膜炎的有效方法。因为小腿过紧是足底筋膜炎的危险因素,反复拉伸小腿,对于改善足踝柔韧性,减少足底筋膜张力非常重要。可以通过站立踩网球放松、泡沫轴放松、踩踏楼梯等。必要时可进行一些肌肉力量训练,充分发挥肌肉在腾空落地时的缓冲作用,减少对于足底筋膜的过度牵拉。 2、理疗。利用体外冲击波作用于局部产生空化效应,破坏炎症组织,促使新生血管和纤维修复,达到治疗目的,效果显著。 3、夜间夹板。采用特制的夜间夹板可以防止睡眠时足底筋膜挛缩,对于患该病6个月以上仍无改善的患者,可以使用夜间夹板。 4、口服、消炎药物,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服用这些药可帮助减轻疼痛和炎症。足底放在冰袋上休息放松,每天几次,每次几分钟,会有一定帮助。 5、局部注射治疗。包括类固醇注射、PRP注射、局部注射。 6、定制适合自己的矫形鞋垫。可纠正不正常的足过度外翻以及部分先天性特殊足弓,较快缓解疼痛及改善功能,被认为是效果最佳的治疗方法。需要注意的是鞋垫是个性化的,而非随意买一个放在鞋子里,不合适的矫形鞋垫没有意义。 7、个别顽固性疼痛外,需要采用外科手术治疗。 足底筋膜炎是跑步、行走劳损性损伤发生在足底的典型代表,80%~90%的病例经过积极治疗康复都会有较好的改善。如果进行治疗后仍然不见好转,那么就要从力学或跑步训练方面找原因,看看是不是存在体态姿势、下肢力线异常等问题,可以至我院骨科进行专业检查。

王金武 2024-06-13阅读量1547

扁平足会影响孩子长高吗-尚佳

病请描述:扁平足会影响孩子长高吗? 在影响儿童长高的诸多因素中,家长们比较熟悉的有营养、睡眠、运动、心理健康等,容易被家长忽略的影响因素有肥胖、不良体姿体态、扁平足。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实际案例来了解一下扁平足对儿童身高发育的影响。在我们管理的孩子里面,小李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首次来门诊的时候,小李10岁,男孩,身高129cm、体重24kg,处于p3水平,接近矮小症标准。在给孩子做基础体格检查的时候,我们发现小李存在足外翻的情况,其父母也表示孩子如果久站或者长时间行走,就会喊脚底板痛,所以孩子一直都不喜欢运动,总喜欢宅在家里。经过仔细地检查,小李明确诊断为扁平足、小腿力线与足跟力线不一致,这种情况一般在10到14岁这个年龄段出现,目前统计的发生率在4%到12%左右。 针对小李的情况,我们建议给孩子制定相应的运动康复方案和矫正鞋垫,通过矫形鞋垫配合运动康复,能更好地促进扁平足的改善,只有扁平足的情况改善了,才能更好地去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小李父母接受了该建议,在矫形鞋垫的辅助作用下,孩子运动过程中的疼痛感减弱了许多,每天可以和父母一起进行不低于60分钟的户外活动,从六个月后的复诊数据来看,小李的身高有了明显的提升,运动能力也提高了不少。小李这个案例在身高管理中其实是比较典型的,对于扁平足这个问题,尤其是小年龄段的孩子,父母其实是不容易发觉的。那么,究竟什么是扁平足呢?从医学定义来看,扁平足是指足弓下陷、足底接触地面面积增大,足弓高度减少或完全失去的一种足部畸形。扁平足可以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其中先天性扁平足主要是由于足骨发育不良导致,而后天性扁平足则是由于肌肉和韧带的功能不全引起。 扁平足会对孩子的身高发育产生哪些影响呢?首先,扁平足可能导致孩子步态不稳,行走时容易摇晃或容易扭伤脚踝,从而影响孩子的运动能力和锻炼习惯。缺乏足部的支撑能力可能会导致孩子行走时姿势不正确,进而可能导致脊柱和身体其他部位的姿势问题,包括身高的发育。其次,扁平足可能会引起一些不适和疼痛感,特别是当孩子长时间站立或行走时。这可能会导致姿势的调整,让孩子试图通过改变肢体的姿势和姿态来减轻足部的压力。这种调整姿势的行为可能会影响到身体其他部位的正常发展。再次,某些研究表明,在青少年时期,扁平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膝关节、髋关节和骨盆的健康发展,从而可能对身高的发育产生一定影响。 综上所述,扁平足的确会对儿童的体态乃至身高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家长一定要及时甄别,及时干预,避免发现时间过晚错过了最佳干预时间。

生长发育 2024-05-31阅读量2552

苏州看阳痿早泄的中医专家系列...

病请描述:    苏州哪家医院治疗阳痿好?这是让很多男性朋友头痛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生活压力的加大,阳痿患者的发病率正在逐渐升高,严重地影响着男性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所以如果发现,一定要及时治疗,那么阳痿该怎样治疗呢,来看看中医的辩证分型治疗吧。     阳痿的中医辨证分型     1.命门火衰型     表现:患者常见于老年,性欲冷淡,阳事不举,精薄清冷,面色咣白,畏寒怯冷,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头昏乏力,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治疗:宜温补命门。     2.肾阴亏损型     表现:患者常见性欲淡漠,阳痿难举,火旺者可性欲旺盛,但举而不足,时间短暂,欲后汗多心悸,口渴喜饮,腰膝酸软,足跟疼痛,溲黄便干,脉细带数,舌红苔少,或有剥苔、龟裂等。     治疗:宜滋补肾阴。     3.瘀阻络脉型     表现:患者常见阳举微弱,甚至无勃起,舌质紫喑或有瘀点,脉涩不利。     治疗:宜活血化瘀。     4.湿热下注型     表现:患者常见阴茎痿软,阴囊潮湿或痒痛,躁臭,睾丸胀痛,或有血精,尿黄混浊,尿后余沥,或尿有臊气,身体困倦,口中干粘,舌质红,苔黄腻,脉来濡数。     治疗:宜清利湿热。     自我介绍:     苏州哪家医院治疗阳痿好?本人沈利华,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上海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任副主任医师,苏州国医堂名医便民工作室专家,上海中医药学会肿瘤会分会委员,上海市男性病研究中心委员。曾跟随临床大家“现国医大师”上海著名中医肿瘤专家刘嘉湘、上海著名肿瘤专家徐振晔教授学习诊治肿瘤经验,深受启蒙。钻研中药抗瘤40多年,在《中医杂志》等国内外期刊发表专病论文数十篇。曾任上海中医药学会肿瘤会分会委员;上海市男性病研究中心委员;曾获全国中青年医生科研成果奖和上海市十佳抗癌明星等荣誉称号。     坐诊时间:     每周日全天在苏州国医堂相城店坐诊。

沈利华 2023-08-14阅读量1242

糖尿病足治疗新技术&mdas...

病请描述:糖尿病足治疗新技术——脊髓电刺激 什么是糖尿病足? 由于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不佳,身体长期处于高糖水平,高血糖可对神经及血管造成损伤,导致合并神经病变及不同程度的下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深部组织的破坏,俗称“烂脚”。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晚期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残疾 、死亡的主要原因 ,不仅直接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高额的治疗费用也给其家庭及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有数据指出:“目前我国拥有1.26亿多糖尿病患者,其中30%左右的患者将会发生糖尿病足,也就是说全国糖尿病足患者数量接近4000万。但值得庆幸的是,有研究表明,早期识别及有效干预治疗能使半数糖尿病患者避免发生足溃疡或截肢,综合性的干预措施能降低至少75%- 80%的足溃疡复发率。 经典案例: 患者贺老伯,62岁,以“糖尿病病史13年,双则下肢疼痛2月余”为主诉入院,患者于1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降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糖尿病,开始服用二甲双胍等药物,血糖控制可,后未特殊监测血糖。3年前出现腿部碰伤后刀口愈合慢,愈合后出现皮肤变灰变黑,3个月前出现血糖控制不好,当地医院内科治疗,开始服用伏格列波糖片,血糖仍控制不好,开始加用胰岛素,2个月前出现疼痛,开始出现在双侧足踝部疼痛肿胀,表现为针扎样,刺痛,胀肿,触痛等,左侧重于右侧,疼痛由踝部逐渐蔓延到双侧大腿中部,现双侧小腿部疼痛明显。双侧足部有麻木感。夜间疼痛加剧,影响睡眠,故为求进一步治疗来到瑞金医院,多学科门诊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痛”收入院。双侧下肢表现为刺痛、胀病、针扎感受的静息痛,双侧小腿皮肤有多个黑斑,双侧趾肚皮肤发红。 瑞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潘宜新主任与内分泌协同经过详细评估,确诊患者为典型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痛”,决定给患者尝试一种目前国际上最先进微创的“黑科技”——脊髓电刺激来进行治疗。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潘宜新副主任在全麻下为患者进行了脊髓电刺激电极植入术,将片状电极精准植入到患者脊柱内支配双侧下肢神经血管部位的相应脊髓节段。术后开机,贺老伯立即感觉到双足疼痛明显减轻,麻木僵硬的感觉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酥酥麻麻、温热舒适的感觉。术后第二天查房,贺老伯激动地表示:“昨晚终于睡了个好觉!”经过1周的体验治疗,确认方案有效后,潘宜新副主任将小巧的刺激器植入了患者体内。 截止目前,贺老伯已经植入6月有余,令人恐惧的疼痛再也没有袭来,双下肢的黑斑明显淡化。走路姿势恢复了往日的挺拔,原本一换季就干裂分叉的足跟依然红润光泽。“脚底不冰冰凉凉,走路也更有劲了!”患者如是说。糖足治疗目前仍然是国际上的大难题,新型手段提早干预能更有效的避免截肢悲剧。生活和工作也逐步回归正轨。 术前术后皮肤对照: 双下肢皮肤颜色明显红润,睡眠改善,口服药物再次明显减少。 术前术后红外热成像对照 脚趾脚尖处平均温度由33度摄氏度提升至37度,升高3~4℃; 疗法介绍:        髓电刺激(SCS)是一种神经调制技术,1967年在国际上首次用于治疗神经病理性和交感神经介导的慢性疼痛。1976-1981年间国际上首先报道了用SCS治疗下肢血管疾病。近些年的研究和指南更新显示,脊髓电刺激可以有效缓解慢性下肢外周动脉疾病的疼痛,还能预防或延缓截肢并改善肢体的存活率。在欧洲,脊髓电刺激常被用于治疗外周缺血和顽固性心绞痛。在我国,脊髓电刺激运用还不广泛,还有许多尚未被开发的治疗用途,比如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痛、糖尿病足坏疽、下肢闭塞性脉管炎、雷诺综合症等严重肢端缺血疾病等。

潘宜新 2023-04-24阅读量2813

高弓足的矫正与治疗

病请描述:认识高弓足 高弓足,又名爪形足,是儿童及成人颇为常见足部畸形。高弓足患者足的纵弓增高,脚长度变短,脚底跖骨头明显突出,使脚掌接触地面的范围减少,跖骨头部位的压力增大,皮肤有胼胝(老茧)形成,甚至坏死,产生疼痛。 高弓足的危害 高弓足无弹性,多不能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很容易疲劳。轻度高弓足患者,站立时畸形减轻,甚至消失,足呈正常形态;严重患者,站立时也不会减轻畸形。高弓足常常会引起足内翻问题,长时间剧烈运动后可能会造成第五跖骨基底部疲劳性骨折。  弓形足患者选鞋问题 ①高弓足和爪状趾畸形使足底承重面积减小,步行中所有跖骨头承重增加,横弓下陷,继发跖骨头下骨膜炎、皮肤胼胝和跟骨骨膜炎,经常引起疼痛; ②爪状趾的趾间关节屈曲,趾背隆起,常因鞋包头低、硬而在近节趾间关节背面引起压疼、摩擦伤、胼胝; ③足背高,普通鞋的跗面不够高,引起足背的压迫、不适; ④足跟有内翻倾向,距下关节不稳,步行中常发生内翻、崴脚。 ⑤疼痛综合症:小腿痛,跟腱附着点疼痛,跟骨、中足与前足部分骨刺、鸡眼等 高弓足的治疗 高弓足的治疗目的是减轻症状,改善足行走功能,矫正并防止畸形加重。中度和重度畸形需采用手术治疗,轻度患者尤其青少年患者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康复矫形治疗及3D打印矫形鞋垫进行辅助性治疗。 缓解高弓足症状的矫形技术处理方法: 1) 使用掌后横向支撑的鞋垫,使整个后足与前足外翻。 2) 鞋内用毛毡、塑料海绵或硅橡胶制造的横弓垫托起横弓。 3)增加跟高,用弹性跟,或将后跟触地处做成斜面,降低跟着地冲击。 据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科研调查发现,矫形鞋垫是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法,上海九院王金武教授团队3D打印个性化矫形鞋垫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3D打印技术,根据患者足部扫描及足底力学特征进行个性化设计,更准确地设定患者站立行走时正确的下肢力线,纠正异常体态,可以很好地分散足部压力,同时对高弓足患者的足弓部位的负荷通过支撑进行分配以增加舒适度,制造出鞋垫上特殊而复杂的网格拓扑结构,符合足型,更加舒适。   诊治前须知 1、佩戴一双大小合适的运动鞋(鞋垫可拆卸),定制鞋垫厚度会有增加,可选择大半码或一码鞋子。 2、三个月定期复诊,查看矫正的情况以及制定下一步治疗计划。 3、穿戴第1周时间为适应期,可根据个人调整每日穿戴时间,后期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长期使用。

王金武 2022-09-01阅读量3658

跟骨骨刺及足底筋膜炎

病请描述:足跟骨刺是钙沉积物,导致足跟骨下侧的骨突出。 在 X 光片上,脚后跟骨刺可以向前延伸半厘米长。 如果没有可见的 X 射线证据,这种情况有时被称为“足跟骨刺综合征”。足跟骨刺本身通常是无痛的,但它们会导致足跟部的疼痛。 这与他们刺激足底筋膜,进而引起足底筋膜炎有关,这是一种结缔组织纤维带(足底筋膜)的疼痛性炎症,疼痛可以沿着脚底延伸到脚掌。足跟骨刺和相关疾病的治疗包括运动、定制矫形器、抗炎药物和可的松注射液,中药外用,小针刀等。如果保守治疗失败,可能需要手术。【足跟骨刺疼痛的原因】·当钙沉积在跟骨下侧时,就会出现足跟骨刺,这个过程通常会持续数月。足跟骨刺通常是由足部肌肉和韧带的牵拉或受伤、足底筋膜拉伸以及覆盖足跟骨的膜反复撕裂引起的。足跟骨刺在需要大量跑步和跳跃的运动员中尤为常见。【足跟骨刺的危险因素】· 行走步态异常,对足跟骨、韧带和足跟附近的神经施加过大的压力· 跑步或慢跑,尤其是在坚硬的路面或者岩石表面· 不合脚或磨损严重的鞋子,尤其是那些缺乏适当足弓支撑的鞋子· 超重和肥胖与足底筋膜炎相关的其他风险因素包括:· 随着年龄的增长,足底筋膜的柔韧性降低,脚后跟的保护性脂肪垫变薄· 糖尿病· 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单足受力· 频繁的短时间体力活动· 有扁平足或高足弓【足跟骨刺的症状】足跟骨刺通常不会引起任何症状。 但是,如果在骨刺形成点发炎,可能会导致间歇性或慢性疼痛——尤其是在走路、慢跑或跑步时。 一般来说,疼痛的原因不是足跟骨刺本身,而是与之相关的软组织损伤。许多人将脚后跟骨刺和足底筋膜炎的疼痛描述为他们早上第一次站起来时,感觉疼痛像刀或大头针扎进了脚底—这种疼痛后来变成了钝痛。 他们经常抱怨久坐后站起来后剧烈疼痛又回来了。【预防跟骨骨刺或足底筋膜炎】.休息:避免长时间跑动、行走和站立,运动和工作后可用热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舒展脚筋。.减重:避免过胖加重脚部负担。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中国成年人的标准:18.5~23.9为适宜,24~27.9为超重,28以上为肥胖。·足底筋膜放松:单腿站立,悬空腿踩在球上,体重置于支撑腿。让球在脚底四处滚动,做30秒。按摩到脚底的所有区域,包括足弓下方。如果某区域的肌肉特别紧张,就在那里保持一段时间。·伸展运动:在非急性期,加强足底筋膜的伸展运动的训练,让足底筋膜及韧带变得弹性更好,任性更强。·鞋子推荐:最好选择舒适的,软底运动鞋,最好是专有的具有缓冲设计的运动鞋或者老年鞋。·鞋垫或矫形装置:对于平足的患者,在许多情况下,功能性矫形装置可以纠正脚跟和足弓疼痛的原因,可以通过专业的足弓矫形垫部分恢复足弓生理曲度。用胶带或捆扎带让受压的肌肉和肌腱休息。【足跟骨刺的治疗方法】·口服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 (Tylenol)、布洛芬 (Advil) 或萘普生 (Aleve) 等非处方药治疗;对于消化道问题的中老年患者,建议选用副作用较少的选择性的非甾体消炎药,例如塞来昔布胶囊。·中药熏洗:可以使用些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中药煎汤熏洗,效果良好。·小针刀:通过小针刀进行局部黏连的松解,多数患者可以缓解疼痛,但对于骨刺则无益。·注射疗法: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注射皮质类固醇来缓解该区域的炎症。足底筋膜炎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皮质激素注射或富含血小板血浆注射,超声引导下可准确地注射到病变的筋膜内或筋膜周围,提高注射的准确度和治疗效果,增加治疗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骨刺清除手术:超过90% 的人通过非手术治疗会好转。如果保守治疗在 9 到 12 个月后未能治疗足跟骨刺的症状,则可能需要进行手术以减轻疼痛并恢复活动能力。(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浩 2022-01-04阅读量1.2万

七旬老人腰椎滑脱疼痛难忍,一...

病请描述:72岁的周先生,在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酸胀不适,侧身时加重明显,伴右下肢麻木、疼痛,以右大腿后外侧、足跟较为明显,行走后加重,休息后可稍缓解。在当地医院行小针刀、针灸等对症治疗,症状稍有缓解,之后症状又反复发作。半年前症状加重,为求进一步诊治,在家人的陪同下慕名来到了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脊柱外科许鹏教授处就诊。门诊腰椎MRI显示:1、腰4椎体向前I°滑脱,伴双侧峡部裂。2、腰椎退变,腰4/5、腰5/骶1椎间盘膨出,腰部皮下软组织肿胀。门诊遂以“腰椎滑脱症”收入院。入院后,许鹏教授团队对患者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和评估,周先生腰椎活动稍受限,L4/5棘突、棘突间隙、棘突旁明显压痛及叩击痛,双下肢无放射痛,双下肢肌张力正常。有高血压病史,血压控制良好,结合MRI检查,初步诊断为1.腰椎滑脱症、2.腰椎峡部裂、3.高血压。许鹏教授介绍到,椎弓峡部不连或腰椎退变是临床上腰椎滑脱最常见的类型,也是腰痛的常见原因。多数患者保守治疗无效情况下,往往需要手术治疗。对于腰椎稳定性较好的患者从传统的小开窗到现如今的椎间孔镜等微创治疗已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对于合并严重椎间盘退变和腰椎不稳的患者,采用后路经椎间孔减压椎体间融合的方法临床效果较佳。考虑周先生的年龄较大、骨质疏松严重,为增加术中螺钉的把持力利于滑脱复位,术后可以早期下地活动,同时避免螺钉松动引起的二次翻修手术,经讨论后,许鹏教授团队决定对周先生进行腰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同时使用骨水泥进行螺钉加固。术中以腰4/5棘突为中心作后正中纵切口,长约4㎝。充分暴露手术视野,透视定位无误后,L4、L5双侧椎弓根各置入长度大小合适的椎弓根螺钉一枚,去除椎板,摘除部分髓核,植入椎间融合器,充分减压后置入钛棒、螺帽、横梁杆固定。手术进行地十分顺利,术中出血约200ml,术后3天,患者即可下地活动。腰部及下肢疼痛明显改善,患者对疗效十分满意。术前X片、CT、MRI术后X片许鹏教授指出,腰椎滑脱手术的治疗核心是减压,应当根据减压术后脊柱的稳定性来判断是否需要辅以融合和内固定。退变性腰椎滑脱减压+融合疗效优于单纯减压。选择微创还是开放,不是理念主导,疗效保证才是术式选择的前提。同时,要根据患者骨质疏松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尽量早期下地活动,避免卧床对老年人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拓展阅读:腰椎滑脱症腰椎滑脱症是指腰椎的某个椎体相对于下方椎体向前或向后滑动产生症状,是临床上常见的骨科疾病,是慢性腰痛的常见原因,发病率约为5%。先天性发育缺陷和慢性劳损或应力性损伤是两个可能的原因,一般认为以后者为主。临床上绝大多数腰椎滑脱发生于L4~L5或L5~S1。根据病变部位不同或神经压迫程度不同,产生腰痛、下肢痛、下肢麻木、甚至大小便功能障碍等不同症状。腰椎滑脱症的保守治疗在符合保守治疗适应证的前提下,可以进行非手术保守治疗结合定期随访。非手术治疗适应证:1、单纯峡部裂患者,无明显滑脱2、青少年L4椎体轻度滑脱,无L5骶化3、轻度腰椎滑脱患者,无神经症状4、年龄大、体质差,无法耐受手术在医师指导下,通常可以采用如下保守治疗方法:1、儿童/青少年轻度滑脱无症状:密切观察;2、成人II度滑脱:避免对抗性/腰椎过伸运动;然而,保守治疗只能缓解症状,不能使滑脱复位,也不能解除神经压迫。如果患者保守治疗效果有限,仍应考虑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一般来说,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伴严重神经症状或保守治疗3-6月无效应考虑手术;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伴严重神经症状或保守治疗12月无效应考虑手术。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是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减压、后外侧或椎间植骨融合术。术中可通过椎弓根钉进行复位和内固定,从而预防畸形进展,减轻术后疼痛,有利神经减压,促进植骨愈合,减少融合节段,恢复力线,改善体型步态。

许鹏 2021-12-12阅读量9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