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四肢 > 四肢抽搐 > 内容

四肢抽搐内容

难治性癫痫患者吃药无效 定向...

病请描述:  癫痫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脑部疾病,以脑神经元过度放电导致反复性、发作性和短暂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国内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癫痫的患病率在4‰-7‰之间,约有600万左右的活动性癫痫患者;同时,每年有40万左右新发的癫痫患者。癫痫发作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严重影响了患者和家庭的生活质量。  癫痫发作的表现形式呈现多种多样,除了大家记忆中的“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口吐白沫以外;尚有突然大笑、自言自语、无目的突然走出房间;甚至有失神发作,这是一种比较容易被忽视的症状,即患者在说话、吃饭、看书、甚至开车时,突然出现愣神、发呆,表现为短暂意识丧失,持续时间从几秒钟到1分钟不等,这种状态隐蔽但极具危险性。  目前, 药物仍是癫痫治疗的主要方法。大约70%的患者通过服用正规抗癫痫药物,就能控制癫痫发作,但需终身服药并受药物副作用的困扰。其余30%的患者,即使规律服用多种抗癫痫药物,其疗效仍然很差。这类病人被称为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可以考虑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方法。  现代的癫痫微创外科手术,主要分为显微神经外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和迷走神经电刺激术等。显微外科手术以切除致痫灶为主;脑立体定向深部核团射频消融手术以阻断癫痫传导通路为主;而SEEG立体脑电图引导下的射频毁损术则以多点、靶向毁损致痫灶为主。迷走神经刺激术,则是对癫痫发作进行电流压制的治疗。  在显微外科疗法中,对于有明确的致痫灶、且该病灶又不在大脑重要功能区的难治性癫痫,外科医生可以通过切除致痫灶的传统手术方式,以达到控制癫痫发作的目的。这种手术相当于“斩草除根”,因为癫痫起源病灶被清除后,患者的癫痫发作完全停止。但适用此类外科手术治疗的癫痫患者数量相对较少,因为大部分癫痫病灶是泛发的。  对于没有明确癫痫病灶、没有手术禁忌症的难治性癫痫患者,则可以采用脑立体定向深部核团射频消融手术进行治疗。该手术需要在脑内特定神经核团内植入射频电极,通过射频消融阻断癫痫传导环路的中继站,让癫痫活动难以传到下一级神经元,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这种手术不是针对癫痫病灶,而是靶向癫痫传导通路。癫痫放电沿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并环绕丘脑、纹状体、苍白球、边缘系统(包括海马、杏仁核、伏隔核、穹窿、乳头体等)、额叶基底及皮质传导。在癫痫传导系统中,放电优势灶为主要“扳机点”,为立体定向射频消融手术破坏的目标结构(图1)。因此,这类手术特别适合药物难治性癫痫,且癫痫起源灶不明确的病人。图1、东方医院功能神经科专家在进行立体定向射频热凝手术  另一类是SEEG立体脑电图引导下的射频毁损术。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和CT、MRI、DTI图像融合技术进行术前定位,自动计算可疑脑内神经核团靶点即癫痫灶,然后将SEEG立体脑电图送至脑内靶点位置,进行脑深部局部脑电图监控,发现癫痫病灶后,进行可控性射频热凝毁损。该技术定位精准,具有侵袭性小、副作用少且症状控制理想等优点,术后伤口愈合快、创伤面积小,大大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的出现(图2)。图2、SEEG立体脑电图引导下的射频毁损术  对部分年龄较大或较小,无法耐受开颅手术,多点起源的癫痫病灶、弥漫性癫痫病灶、病灶不明确的患者,则可以选择迷走神经电刺激术(VNS)。通过刺激患者颈部的迷走神经,来改善大脑的放电规律,从而起到控制癫痫发作的作用。  临床大量实践证实,“癫痫”手术是药物治疗的重要补充手段,也是临床治愈手段之一。无论是传统的开放式切除手术,还是脑立体定向深部热凝术,其目的都是帮助患者完全控制癫痫发作或减少癫痫发作次数,帮助患者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中。  与其他手术技术相比,脑立体定向深部热凝术的技术优势有哪些?  对于癫痫治疗来说,精准定位靶点对于控制癫痫病情是非常重要的。我院功能神经科配备先进的双视频脑电图监测系统和深部脑电图脑电检测电极,用以准确记录癫痫发作动作和同步脑电改变。同时,通过PET-CT检查,对致痫病灶进行定位诊断。以立体定向脑电图技术(SEEG)精准定位病灶,可以大大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及成功率(图3)。立体定向深部热凝术,不需要开颅手术,就可以确定癫痫病灶起源点并加以摧毁,真正做到了精准微创的手术治疗。图3、立体定向(SEEG)植入与深部脑电图描记  术前,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和CT、MRI、DTI图像融合技术进行术前定位,自动计算脑深部核团和神经纤维传导通路手术靶点的三维坐标参数,规划手术方案和路径,引导医生进行神经核团靶点的(SEEG)定位。  术中,实施立体定向手术操作,将3mm粗细的SEEG电极插入脑内病灶,实施深部脑电图描记;术后经此脑电图描记,确定癫痫病灶;然后进行深部病灶热凝毁损,以达到控制癫痫发作的目的。整个手术过程出血量不足10ml,术后患者能正常下地行走,同时进行语言沟通交流等,癫痫发作减少75%以上,可逐渐恢复到正常人的生活。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南院)属于公立三级甲等医院,该院的功能神经科医疗团队拥有多学科专家,他们在癫痫内科学、外科学、脑电图学、神经影像学、神经病学、生理学等学科方面,拥有诸多人才,经过多学科的通力合作,可以为癫痫病患者提供最恰当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截止到目前,功能神经科专家已经完成3000余例手术,总体有效率在95%以上。对全部癫痫患者的术后3年随访发现,90%的癫痫患者的临床症状获得了有效控制;10%的癫痫患者的癫痫发作次数与手术前相比,呈现明显减少趋势。  总之,难治性癫痫属于复杂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综合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癫痫发作类型、病灶起源、患者的年龄、服药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估。只有选择恰当、合适的治疗方案,才能帮助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吴景文 2020-07-15阅读量9331

小心“神经纤维瘤...

病请描述:小明明5岁了,却没有上幼儿园,妈妈正带着他到处求医问药。有医生说明明患了“癫痫”,家里人很认真地给孩子吃了两年的抗癫痫药,可“癫痫”的症状一点也不见好转。 明明生下来身上就有大大小小浅棕色斑,大的像是“胎记”,小的像“雀斑”,听说这斑是从奶奶与爸爸那儿遗传下来的,他们身上还长了不少“疙瘩”。明明到底得了什么病啊?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妈妈带着明明住进了浙医二院的儿科病房。 医生与护士阿姨们发现,小明明是位非常机灵的男孩,喜欢笑,喜欢跳,喜欢听歌,经常会打开妈妈的手机放一些好听的歌曲,有一次还看见他一边放着流行的“小苹果”,一边跳起自创的舞蹈。大家都挺喜欢小明明。 但明明天真的笑容却无法驱散妈妈脸上的愁云。自明明出生后发现全身零零散散长了很多奇怪的斑,妈妈总感觉心里压了一块石头。妈妈觉得明明太爱跳爱动了,连睡觉也不乖,总喜欢手舞足蹈好一会儿,需要哄着拍着才渐渐入睡,并且走路有点“踮脚”。在外省做生意的爸妈于是带明明去了当地的儿童医院就诊,医生说明明可能患了“癫痫”,给配了抗癫痫药。可药吃两年,明明对于睡觉这事依然“我行我素”。妈妈经过多方打听,了解到浙医二院的小儿神经专科不错,于是回家乡求医。 经过仔细询问病史,医生发现明明曾经多次做过脑电图,结果都是正常的,妈妈还仔细回忆,除了睡觉前的手舞足蹈,明明没有抽搐、也没愣神等表现。这次住院期间,查体发现明明的腋窝和身体的躯干部位,零零散散长了数十颗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牛奶咖啡斑”,最大的有15*40毫米左右;拍X光片发现两条腿不对称,相差了5毫米;眼科会诊发现虹膜上有橙黄色的圆形小颗粒;但头颅MRI检查、24小时动态脑电图检查都是正常的。最后医生诊断明明得了神经纤维瘤病I型,需要进一步做基因检查来明确。虽然神经纤维瘤病的患者有的也会有癫痫发作,但明明的症状和检查结果都证明,孩子不是“癫痫”,不需要继续服用抗癫痫药物了。诊断有眉目,妈妈心情也放松了,并做好了心理准备,配合基因检查及进一步的随访。 也许是妈妈放松的心情感染了明明,他入睡变得容易了,经过逐渐减药,抗癫痫药也终于被停掉,好几次夜查房时医生发现,母子俩早早就安睡了。“癫痫”帽子终于被摘掉,明明高兴地准备着要上幼儿园了。 附:认识“牛奶咖啡斑”与“神经纤维瘤病I型” “牛奶咖啡斑”的颜色就像咖啡里混入了牛奶,可以是淡褐色、棕褐色或暗褐色斑;这种斑大小不一,可以是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的形状,不凸出皮肤表面,与周围皮肤界限清楚。牛奶咖啡斑是神经皮肤综合征的一种表现。 神经皮肤综合征是一类先天性疾病,常表现为神经、皮肤和眼睛的异常。常见的有3种,即神经纤维瘤病、结节性硬化、脑面部血管瘤病。儿童时期的神经纤维瘤病多为I型。 神经纤维瘤病I型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疾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主要特征为皮肤牛奶咖啡斑和周围神经多发性神经纤维瘤。 皮肤:几乎所有病例出生时都可以看到牛奶咖啡斑,容易出现在躯干部位。皮肤纤维瘤和纤维软瘤在婴幼儿时期往往不明显,可在儿童期发病,青春期后增多。纤维瘤主要分布于躯干,也可能出现在面部和四肢,多呈粉红色,数目不定,芝麻、绿豆至柑桔大小,摸起来是柔软的。 眼睛:眼科裂隙灯检查时,可以发现虹膜上有橙黄色的圆形小结节,这种结节称为错构瘤,也称Lisch结节,可随年龄增大而增多,是神经纤维瘤病I型特有的表现。 骨骼:可有先天性骨发育异常,长骨的骨质增生、骨干弯曲和假关节形成,还可能有脊柱侧突、前突和后凸畸形等。 其他:神经纤维瘤病可有癫痫发作。神经纤维瘤增大可引起相应的压迫症状,并可能影响容貌。 单独的牛奶咖啡斑也许只是“胎记”,对人体健康没有不良影响,但如果牛奶斑咖啡斑数目较多而且逐渐变大,就要警惕是否存在“神经纤维瘤病”。若父母发现小孩身上有“牛奶咖啡斑”,建议及早到医院就诊,做进一步检查。   

肖建军 2019-05-18阅读量9169

一种手法压迫治疗股动脉Sel...

病请描述:李正熙,方洁,唐学梅,董幼镕,刘建仁 作者单位:200011 上海市黄浦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介入中心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1岁,因"左侧肢体乏力6日余"于2012年10月6日入院,2012年10月1日下午14时许于活动中时突觉左侧肢体乏力,行走略不稳,无恶心呕吐,无胸闷黑朦,无四肢抽搐等。当时未予重视。2012年10月3日左侧肢体乏力较前加重,行走不稳显著,下楼梯困难,伴言语略含糊。既往有高血压史十余年,最高180/100mmHg,平素未规律服药,血压控制情况不详;发现早搏3年余,未正规治疗。否认糖尿病等病史。否认吸烟史;饮酒十年,每日7两白酒。入院体检:左侧鼻唇沟稍浅,伸舌左偏,上肢肌力IV级,左下肢肌力IV-级。左下肢巴氏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凝血功能、D-二聚体、肝肾功能、血脂、电解质、输血前检查、自身免疫抗体初筛未见明显异常。器械检查:心电图、胸片未见明显异常。头颅MRI示:右侧半卵园区急性脑梗塞。给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立普妥降脂等治疗,症状逐渐改善,2012年10月8日12:30时于局麻下经右侧股动脉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提示:双侧颈内动脉起始部轻度狭窄(约30%)、双侧椎动脉、颅内动脉未见明显狭窄。术后常规压迫穿刺口,并弹力绷带加压包扎7小时、右下肢制动24小时。24小时后取纱布换药时穿刺口无渗血和血肿,但是,在患者起床后在走廊中来回走了一会后,觉得穿刺口有肿块鼓出,诉穿刺口肿痛(2012年10月9日19:30)。查体:右侧腹股沟穿刺部位及其下方可见类圆形皮下搏动性肿块,直径约10cm,触之质中等硬度、有强烈的搏动感,听诊闻及血管杂音,穿刺口无渗血,局部皮温正常。血肿超声示:右侧腹股沟区混合性回声团块,内见红蓝双色血流进出,与股动脉相通(图1)。处理:先按压在动脉穿刺口(如果压迫后动脉瘤消失,说明压迫位置准确;必要时可以使用超声指引),使足背动脉搏动消失,慢慢抬手至可及足背动脉搏动,以此力按压20分钟后,将一个直径2cm、厚1.5  cm的圆饼状、质硬的塑料物体(称之为“瘤颈加压片”,可以使用矿泉水瓶盖等材料)置于穿刺口处,弹力绷带固定,再覆以3公斤重的沙袋。用该方法每天按压穿刺口6小时(最好是睡前开始),连续3天。3天后,皮下血肿较前吸收,疼痛显著缓解,触之无搏动,听诊未闻及血管杂音,复查血肿超声示:右侧腹股沟区混合性回声团块,未见血流,原瘤颈部闭合(图2)。当日患者出院。出院后1周随访时,皮下血肿已基本吸收,疼痛完全缓解。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刘建仁讨论       该患者于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后出现右侧股动脉穿刺口皮下血肿,超声示:右侧腹股沟区混合性回声团块,内见血流,与股动脉相通。股动脉假性动脉瘤(femoral artery pseudoaneurysm,FAP)诊断明确。FAP是诊断性及治疗性血管内介入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为0.6%-6%不等[1]。目前用于治疗FAP的方法主要包括修复手术、手法压迫以及凝血酶(或胶原蛋白)栓塞法等。尽管修复手术仍然是治疗FAP的金标准,但是有创;国内应用较多的是药物栓塞法,因该方法可能导致下肢动脉血栓形成,国际上争议较大[2];指压法治疗于1991年由Fellmeth等人介绍[3],虽操作简便、无创,但效果欠佳[4],且康复时间过长(4周左右)[5],影响病床周转率,因而应用范围受限。其主要原因是精确压迫瘘口的持续时间不够长。传统的指压法治疗流程包括:局部超声明确假性动脉瘤可压迫、相应的股动脉没有闭塞;超声引导下逐渐加压压迫,直至瘤颈部血流中断;续以15分钟的手法压迫;而后逐步降低压迫的压力,并持续超声监测股动脉及假性动脉瘤的管腔;一旦再次出现血流,则需要再次手法压迫15-30分钟;如此反复直至无压迫状态下假性动脉瘤内无血流;所有患者术后均采用加压包扎并制动12-24小时。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试图改进指压法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并探索出一种简易的改进装置,即上述“瘤颈加压片” (图3-5)。该加压片可以采用饮料瓶的瓶盖,把凸的一面对准动脉瘘口。瓶盖一般厚1.5厘米,在该瓶盖上用沙袋给与压迫,使得在关键的点上得到集中力量的压迫,且持续较长的时间。这比用手指压迫后续以绷带压迫效果好很多。因为绷带压迫没有给与关键点以压迫。这个方法取材容易,实现方法简单。在患者和家属的配合下,疗效快速、明确。如果患者平卧很久,无法耐受,可以在晚上睡眠时压迫时间长一些,白天压迫的时间短一些。动脉瘤消失的表现是搏动消失、血肿变松软,最后需要B超确认。一般来说,股动脉穿刺后压迫24小时即可下床活动,但是,有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穿刺口再出血,导致血肿、假性动脉瘤。因此,宜告诉患者,在穿刺后2到3天内,尽量不要多活动。 参   考   文   献[1] Ricci MA, Trevisani GT, Pilcher DB. Vascular complications of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Am J Surg, 1994, 167(4):375-8.[2] Santos MB, Silva S, Bettencourt V, Teles RC, Almeida MS, Medeiros D, Silva JA. Ultrasound-guided thrombin-gelatin injection is effective for the treatment of iatrogenic femoral artery pseudoaneurysms: Initial results. 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 2012 Jul 31, doi: 10.1002/ccd.24330.[3] Fellmeth BD, Roberts AC,Bookstein JJ, Freischlag JA, Forsysthe JR, Buchner NK, Hye RJ. Postangiographic femoral artery injuries: Nonsurgical repair with US-guided compresson. Radiology, 1991, 178:671-675.[4] 吴燕,庄磊.彩超诊断并指导无创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临床价值.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1, 27(9): 848-850.[5] Chatterjee T, Do DD, Kaufmann U, Mahler F, Meier B. Ultrasound-guided compression repair for treatment of femoral artery pseudoaneurysm: acute and follow-up results. Cathet Cardiovasc Diagn, 1996 Aug, 38(4):335-40.  

刘建仁 2018-08-04阅读量9330

胶质瘤首发症状是什么?

病请描述:    胶质瘤是脑内原发肿瘤,临床表现就是头痛,可以合并颅内压增高,还会伴有恶心、呕吐、抽搐、偏瘫等症状。临床上大多数的胶质瘤都是通过头痛和癫痫被发现的,而且他们还一直以为自己只是轻微的神经性头痛,隐匿性好。病人我最近两天有些头痛、恶心伴呕吐。医生那先做个头颅CT检查,看下颅内是不是有问题?        年轻患者多因突然剧烈头痛和呕吐看急诊,中老年患者因失忆、记忆力下降、走路不稳、性格改变、易怒、尿失禁、说话困难等症状做磁共振查出来。手术往往是胶质瘤治疗的第一步             手术:目前的胶质瘤手术,已经进入微创时代,创伤小、肿瘤切除完全,减对脑组织和神经压迫;提供最终的病理诊断,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便利。    患者,男性。主诉:持续性头痛伴命名性失语20余天    查体:神清,对答切题,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   头颅MRI提示有颞叶占位,胶质瘤可能。手术难点  1、患者为左利手,术后可能会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及语言功能障碍,引起感觉性及运动性失语。  2、保护外侧裂内血管。  3、肿瘤深部切除时注意范围,勿损伤基底节区。    4、保护静脉,彻底止血。    5、术前、术中、术后预防癫痫治疗。术后                   患者术后对答切题,无任何后遗症。    患者,女性。主诉:行走不稳半年,右上肢麻木乏力4月余   查体:神清,对答切题,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   头颅MRI提示有左侧额叶及顶叶占位,胶质瘤可能。手术难点 1.患者肿瘤位于左侧额叶、顶叶区,靠近运动中枢及感觉中枢,手术尽量保留功能。 2.术后可能出现癫痫、精神症状、偏身感觉及运动障碍。                     术后   患者术后肢体活动正常,无任何后遗症。   胶质瘤:是高度恶性的颅内原发肿瘤。侵润性生长,常常和脑组织混在一起,很难切除干净。神经外科医生常形容这种肿瘤像韭菜一样割了还会再生,复发率极高。手术清除肿瘤减除对脑组织及颅神经压迫,根据病理及时定期放化疗可延缓肿瘤生长速度。

李心远 2018-04-10阅读量1.1万

脊髓梗死

病请描述:        脊髓梗死是较为少见。主动脉疾病(包括血栓形成、夹层、动脉瘤、破裂和手术修补等)是其特殊的一类原因[1]。其中,主动脉血栓形成导致脊髓梗死鲜有报道,至今全球仅数例报道[2-5], 国内尚未有报道。本文报道一例主动脉血栓形成导致的脊髓梗死,并分析其MR影像上的特征。因为主动脉疾病往往以脊髓梗死导致的截瘫(有时甚至为无痛性截瘫)为显著的首发症状送到医院就诊,神经科医生可能忽视主动脉的疾病而导致延误诊断。那么除了仔细询问病史、详尽体检,是否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来提供对鉴别诊断有用的信息?本文中,我们报道的这例患者的T2加权磁共振成像(T2 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T2W MRI)可以同时发现典型的脊髓梗死的信号(“猫头鹰眼”征)、椎体梗死的信号,为“主动脉疾病导致的脊髓梗死”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病例报道:        患者,女,51岁,因“腰痛伴双下肢麻木乏力2月余伴二便障碍”于2006年5月4日入院。患者二月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腰背痛,随即开始出现双下肢活动无力伴麻木感,行走无力,行走一段需休息后可继续行走,伴二便障碍,无抽搐,无发热,无恶心呕吐,无呼吸困难,无咳嗽咳痰,无胸闷等,当地医院诊断为“脊髓病变”,经对症支持治疗后无明显好转,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体质良好。无不良嗜好。家族史和遗传史无殊。入院查体:体温37.5摄氏度,心率76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60/86mmHg;双上肢肌张力无殊,肌力5级,腱反射正常。双下肢肌张力减退,左下肢远端和近端肌力2/5级,腱反射 +,右下肢远端和近端肌力1/5级,腱反射-。双侧巴氏征阴性。脐部5 cm以下浅感觉减退,深感觉无减退。颜面及四肢浮肿,双股动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当地和我院的胸部MRI显示胸主动脉血栓形成(从T7到T11椎体水平);T9椎体到T12椎体水平矢状位上脊髓内有长T1长T2信号,在轴位上有双侧脊髓前角为长T1和长T2信号,表现为“猫头鹰眼”征,T10椎体有长T1和长T2病灶,考虑为椎体梗死灶(图)。入院时肝肾功能、血常规无殊。入院时肝、胆、胰、脾、双肾、肾上腺、双侧肾动脉、和子宫附件B超检查未见异常。入院诊断为降主动脉胸段血栓形成合并脊髓梗死。即日起予以抗凝治疗。主动脉入院当天突发脐周绞痛,有压痛, 后测血尿淀粉酶正常。入院两天后觉头晕胸闷,测血压升高至236/78mmHg。入院10天后尿量开始减少,从24h尿量300ml减少到次日的24h尿量50ml。辅助检查发现:血尿素氮从入院的27.4 mg/dl逐渐上升到入院10天后的60.6mg/dl;血肌酐也从入院时的1.68mg/dl上升到10天后的6.18mg/dl。考虑为血栓向腹主动脉延长,阻塞了肾动脉,因为肾脏缺血,出现了肾功能衰竭,血压代偿性升高。脐周绞痛可能和肠系膜动脉血供受到主动脉血栓影响有关。家属拒绝手术取栓和血液透析治疗。患者逐渐出现意识障碍,随后家属要求自动出院。 讨论:        脊髓病变有时是主动脉疾病的首发表现[1]。由于主动脉疾病,包括血栓形成、夹层动脉瘤等预后较差,需要及时诊断。作为神经科医生,在查找脊髓病变的原因是,需要考虑到主动脉疾病。在伴有剧烈胸背痛、血压升高或者降低和晕厥时需要考虑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而主动脉血栓形成则是脊髓病变的更加少见的原因,临床可见股动脉搏动减弱、肾功能异常(影响到肾脏血流)、腹痛(影响到肠系膜动脉血流)等。        除了这些临床表现之外,MR的影像学检查可以提供很重要的诊断依据。轴位上MRI可以看到梗死的脊髓的双侧前角长T1长T2病灶,即“猫头鹰眼”征。这是因为,胸腹段脊髓是由发自肋间动脉和腰动脉的脊髓前和脊髓后动脉供应的,脊髓前动脉吻合差,容易发生缺血,在发自主动脉的肋间动脉或者腰动脉因为夹层或者血栓形成闭塞后,脊髓前动脉容易发生缺血,导致脊髓前部梗死,而前角更容易发生梗死,从而出现MR上的“猫头鹰眼”征,当然,少数患者因为个体差异,脊髓血供代偿差,会发生脊髓前后动脉都严重缺血,发生程度不一的横贯性的梗死。除了供应脊髓外,肋间动脉或者要动脉还供应椎体,因此,在肋间动脉或者腰动脉闭塞时,除了脊髓缺血,椎体也会发生缺血梗死。[6]        从而在MRI上看到相应水平的椎体梗死灶。当然,MRI还可以明确主动脉的病变,能够明确主动脉夹层或者血栓形成的诊断。        由此可见,MRI对主动脉疾病合并的脊髓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猫头鹰眼”征合并椎体梗死灶是具有特征性的意义,可以协助区分其他原因所致的脊髓病变。 参考文献: 1. Cheshire WP, Santos CC, Massey EW, Howard JF Jr. Spinal cord infarction: etiology and outcome. Neurology. 1996;47:321-30. 2. Kelley CE. Nontraumatic abdominal aortic thrombosis presenting with anterior spinal artery syndrome and pulmonary edema. J Emerg Med. 1991;9:233-7. 3. Fujigaki Y, Kimura M, Shimizu T, Ikegaya N, Arai T, Hishida A, Kaneko E, Hachiya T.Acute aortic thrombosis associated with spinal cord infarction in nephrotic syndrome.Clin Investig. 1992 Jul;70(7):606-10. 4. Bolduc ME, Clayson S, Madras PN. Acute aortic thrombosis presenting as painless paraplegia. J Cardiovasc Surg (Torino). 1989;30:506-8. 5. Allen JP. Segmental infarction of the spinal cord associated with thrombosis of the abdominal aorta. ky Mt Med J. 1970;67:41-4. 6. Cheng MY, Lyu RK, Chang YJ, Chen CM, Chen ST, Wai YY, Ro LS. Concomitant spinal cord and vertebral body infarction is highly associated with aortic pathology: a clinical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 J Neurol. 2009;256:1418-26.

刘建仁 2015-09-04阅读量1.7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