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皮肤 > 皮肤坏死 > 内容

皮肤坏死内容

糖皮质激素在瘢痕治疗中的临床...

病请描述:糖皮质激素是瘢痕疙瘩注射治疗的传统药物,也是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治疗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药物,其作用原理是抑制胶原α-肽链和脯氨酰羟化酶的合成,进而使胶原合成减少;诱导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酶,使胶原降解增加,进而使瘢痕萎缩,体积缩小。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和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得宝松)。得宝松的药物纯度较高、作用相对温和并持续时间较长、较少发生过敏反应, 适用于面部、早期和小面积瘢痕疙瘩,有过敏史及儿童患者使用。对于较为严重的瘢痕疙瘩,曲安奈德能取得更快的治疗效果。通常建议躯干部位大面积严重瘢痕选用曲安奈德,其它部位建议尽量选用得宝松。 注射治疗前需照相,同时与患者沟通,向患者及其家属交代瘢痕内药物注射治疗的必要性、可能达到的效果及出现的并发症风险,消除患者紧张及恐惧心理,完成治疗同意书签字。 使用方法:曲安奈德每次用量为不超过80mg,每4周一次,3-6次为一个疗程。注射前加入2%的利多卡因溶液,以缓解注射时的疼痛。若治疗有效,注射后1~2周可见局部变软、变薄,症状明显减轻,颜色与周围皮肤接近。得宝松每次用量为7~14mg或1.4mg/cm²,每4周一次,4-6次为一个疗程。 注射时建议采用1ml螺旋形针头注射器,将药物分点、均匀注射到瘢痕实质内,以使瘢痕组织发白为宜。注射量:约0.2ml/cm²。注射时需注意缓慢注射,避免药物渗入正常皮肤后造成周围组织萎缩;药物注射范围应严格控制在瘢痕内,注射部位不宜过浅,以免引起表皮坏死,不宜过深,以免引起皮下组织萎缩;对于面积较大的瘢痕,以分次注射为宜,每次注射应控制药物用量,一次用量曲安奈德不超过80mg、得宝松不超过14mg(2支)、5-FU不超过50mg为宜;仅用于注射于隆起的瘢痕;应避免对感染部位的瘢痕注射;在注射过程中需经常摇动注射器以防药液沉淀;注射后应嘱咐患者充分压迫止血;经数次治疗后瘢痕逐渐软化萎缩,可逐渐降低5-FU及类固醇药物的浓度,并逐渐延长药物注射间隔期,逐步过渡到每6周、每2个月、每4个月和每6个月注射一次。 尽管糖皮质激素治疗瘢痕效果显著,但术后容易复发,目前临床多推荐糖皮质激素联合5-Fu尿嘧啶联合注射,2002年Mustoe TA等[1]在PRS发表国际瘢痕管理临床建议局部皮质类固醇联合5-Fu尿嘧啶注射。2013年Kim S等[3]发表亚洲瘢痕治疗指南,将5-氟尿嘧啶与其他治疗模式结合使用,也可能在治疗和预防瘢痕疙瘩和肥厚性瘢痕方面取得更佳的效果。2014年关于瘢痕治疗的最新国际临床治疗建议认为多年累积的临床证据支持5-氟尿嘧啶在肥厚疤痕和瘢痕疙瘩的治疗中的重大作用,尤其是与皮质类固醇相结合的作用。 2017年上海瑞金医院夏照帆院士在《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发表“中国临床瘢痕防治专家共识”,推荐对于手术或外伤引起的线性瘢痕,建议糖皮质激素联合5-FU尿嘧啶联合注射[5]。 2021年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章一新教授组在《中华烧伤杂志》发表“瘢痕早期治疗全国专家共识2020版”,推荐如成年患者如出现瘢痕明显变硬、隆起,应尽早考虑局部注射治疗(糖皮质激素结合5-FU)控制[6]。 2018年上海九院刘伟教授在《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发表“中国瘢痕疙瘩临床诊疗推荐指南”,推荐低浓度5-FU注射或联合糖皮质激素注射作为瘢痕疙瘩非手术治疗的一线治疗方案及预防术后瘢痕疙瘩复发的注射药物。 注意事项:1、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局部注射治疗有局部萎缩、凹陷、色素缺失、月经紊乱等副作用,应注意把药物注射到瘢痕内,并掌握适当的剂量。如果注射到瘢痕外可能会出现组织萎缩或者血管栓塞,导致听力丧失等危险。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询问病情,如出现副作用应停药观察。注射激素导致严重痤疮、毛囊炎等皮损者也是激素注射的禁忌证。2、曲安奈德和得宝松与5-氟尿嘧啶、脉冲染料激光、冷冻疗法等联合应用,效果会更好。3、停药后,瘢痕可能复发,可再次局部注射治疗。 注射后护理:注射后24小时内瘢痕处避免沾水,保持创面清洁、干燥,适当的压力固定包扎,以防感染;部分患者有疼痛不适,可服用止痛药;如创面有水泡和分泌物流出,应及时换药,外用抗生素软膏,预防感染,促进愈合;如无异常,一般于治疗后2天去除敷料,继续外用治疗瘢痕的药物或制剂。不需要应用抗生素。饮食和活动不受影响,建议清淡饮食。     参考文献: [1]  Mustoe T A, Cooter R D, Gold M H, et al. International clinical recommendations on scar management[J]. Plast Reconstr Surg, 2002,110(2):560-571. [2] 武晓莉, 刘伟, 曹谊林. 低浓度5-氟尿嘧啶抑制血管增生在瘢痕疙瘩综合治疗中的作用初探[J].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06,22(1):44-46.DOI:10.3760/j.issn:1009-4598.2006.01.012. [3] Kim S, Choi T H, Liu W, et al. Update on scar management: guidelines for treating Asian patients[J]. Plast Reconstr Surg, 2013,132(6):1580-1589.DOI:10.1097/PRS.0b013e3182a8070c. [4] Gold M H, Berman B, Clementoni M T, et al. Updated international clinical recommendations on scar management: part  1--evaluating the evidence[J]. Dermatol Surg, 2014,40(8):817-824.DOI:10.1111/dsu.0000000000000049. [5] 吕开阳, 肖仕初, 夏照帆. 中国临床瘢痕防治专家共识[J].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18,34(12):985-990.DOI:10.3760/cma.j.issn.1009-4598.2018.12.001. [6]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瘢痕医学分会. 瘢痕早期治疗全国专家共识(2020版)[J]. 中华烧伤杂志, 2021,37(2):113-125.DOI:10.3760/cma.j.cn501120-20200609-00300.          [7]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瘢痕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会专家组. 中国瘢痕疙瘩临床治疗推荐指南[J].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8,29(5):前插3-前插14.DOI:10.3969/j.issn.1673-7040.2018.05.001         [8] 王炜. 中国整形外科学,第二版,北京: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年.

付记乐 2024-12-25阅读量1793

12岁盐城女孩遭遇足踝部完全...

病请描述:   爸爸向记者讲述了小涵受伤的经过:今年11月05日上午7点左右,家长骑电动车送小涵上学,路上突发遭遇侧方小汽车的撞击,瞬间的暴力导致了小涵左侧小腿自足踝部完全掉离,瞬间血流满地,家长惊慌失措、焦急万分,拨打110及120。“我们赶过去的时候,看到小涵的左下肢已经处于完全离断状态,地上一滩血,还在不断地流,我们随机对患肢进行了包扎止血、并采取了临时固定。”120随行救护医师说。当即确认病情后,听闻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在救治严重四肢创伤经验丰富、远近闻名,随即考虑急诊前往,并联系了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小儿骨科的印飞主治医师。   “我是在8:32的时候接到了患者的消息,并反复确认了病情及到达时间,”印飞主治医师说,“随即就给患者开通了绿色通道,并提前一方面打电话给中心手术室做麻醉及手术前准备,另一方面打电话给急诊骨科的李泽清医师,告知患者到达时间及病情,嘱急诊科提前准备相关止血设备及抢救设备。”患者的姑姑提前从上海赶到后先行挂号、办理住院。患儿是10:42分到达的急诊,经过急诊稳定生命体征、备血,完善全身查体及腿部检查后,于11:30到达中心手术室。麻醉科顾宇杰、徐同生医师顺利实行了插管全麻,打开创面确定了患儿左足踝部完全离断的病情,这是小儿手足外科最大的难题之一。       术中照片 手术从12:00开始,到15:30结束,一共持续了3个半小时。印飞主治医师团队考虑到患儿小腿胫骨严重粉碎伴缺损,实行了“短缩再植”。经“地毯式清创”彻底清除患者左小腿创口内的污染物及失活坏死组织后,先行克氏针外支架短缩固定胫骨及踝关节,稳定骨折后,即在显微镜下缝合修复了胫前动静脉,患儿肢体于13:30成功通血,接下来,印飞医师在顾珺医师、许生领医师的默契配合下,完成了腓骨固定、胫后动静脉吻合、胫/腓神经修复及足踝部13根断裂肌腱的修补,手术在有序快速中完成。 “手术一共进行了3个半小时,我们已经尽力降低患者断肢缺血时间,”印飞主治医师术后向我们介绍,“急诊手术很圆满地结束,患者离断的左小腿终于保住了。术中一共输了4袋血。手术室外,当愁眉不展的家属看到亲人从手术室推出来后,脸上终于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表情......。” 术后第二天,印飞主治医师来到病房查看患者的恢复情况。他在查看其患肢后表示,目前皮肤红润、张力适中,病情暂时稳定。如果这样的状态能持续下去,成活基本上不是问题。他同时叮嘱家属,卧床期间可以适当加强足部的功能锻炼,这样有益于血液循环。另外,可适当按摩大腿肌肉,预防肌肉萎缩。   印飞主治医师表示患者后期还要经历创面修复、肢体延长等多次手术。术后功能的恢复还是很漫长的过程。印飞医师表示,将竭尽所能为患者完成后续治疗,帮助其重返社会。   印飞医师个人简介: 印飞,男,讲师,无锡九院小儿畸形矫形组组长,手足畸形疾病专家,现任江苏省社会办医疗机构协会医疗美容分会显微修复重建学组副组长,中国整形美容协会超显微医学修复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手外科分会先天畸形疾病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小儿整形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创面修复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烧伤整形学组委员。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北大核心期刊5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3项。先后主持并参研省、市级课题6项。擅长:小儿先天手足畸形、四肢外伤后畸形矫形、外伤后功能重建、四肢再植再造、四肢骨折的微创治疗,四肢复杂创面的显微修复等。    

印飞 2024-11-08阅读量1901

发现甲状腺结节怎么办?您想知...

病请描述:      发现甲状腺结节怎么办?您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如今,随着国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都会采用定期体检的方式来帮助自己及早的发现疾病。而在这些体检当中,甲状腺结节越来越常见了。发现率已经超过了70%以上,但万幸的是,在这么多甲状腺结节中,恶性的仅占5%~10%。 发现甲状腺结节,不要慌张,首先你得这么做↓ 甲状腺结节就是甲状腺里面出现了异常增生肿块,打个比方,好比一片麦地里长出来了一块不一样的农作物。 当发现结节时,不要想着一定是癌,慌着做决定切除。而是先研究一下报告单,在报告单中你会发现,医生会对结节有所描述和分级。 (1)了解结节分级   在超声探查中,一旦发现甲状腺结节,医生会给结节做TI-RADS分级。一般0、1、2级肯定是良性的,3级恶性率只有5%,4级恶性程度是5%-95%,5基本上确定是恶性的。 所以在拿到彩超报告时,先直接去看结果提示,如果没有“癌”“恶性”“4a、b、c”字样出现,暂可放宽心,接着再仔细去阅读报告中对结节的描述。 (2)解读彩超结节描述 超声作为一种高分辨率检测甲状腺疾病最敏感的手段,会对甲状腺结节的位置、大小、数量、形态、质地、边缘、包膜、血供、有无钙化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进行描述。 一般恶性结节的超声特点包括:质地硬、微小钙化,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晕环缺失、纵横比>1等。 良性结节的超声特点包括:形态规则、环状血流、中等回声、囊性液区、多发等。 但是高分辨率超声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准确率74-82%,临床还是要通过细针穿刺活检来明确。 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FNA)——病理是鉴定结节良恶性的“金标准”。 什么是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FNA)? 细针穿刺活检(FNA)就是用一根很细的针(头发丝般)通过皮肤扎到结节里,反复抽吸取出部分细胞出来,通过病理学来诊断结节究竟是良性还是恶性的。 细针穿刺活检到底有没有必要?   超声检查虽然可对结节的恶性风险程度进行评估,但是从结节的“长相”上来判断他是个“良民”还是“暴徒”。往往有时候不能太“以貌取人”。如果通过超声筛查后,结果显示恶性可能性较大或患者有特殊要求的,行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穿刺活检是很有必要的。高分辨率超声+FNA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准确率高达95%以上。 【目的】对甲状腺结节或颈部淋巴结进行定性诊断,指导临床治疗方案。 【FNA需要打 麻药吗?疼不疼?】   甲状腺结节FNA用的细针,比一般注射器针头还要细,且穿刺过程短暂,无需打麻药,仅有轻微疼痛。据了解,大多数病人还没感受到疼痛就已经完成了穿刺。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ineneedleaspiration,FNA) 细针穿刺细胞学是指用细针抽吸获取细胞,在病理科显微镜下进行检查,获得病理诊断的一种方法,与静脉采血相似,属于超微创检查。 甲状腺细针穿刺有没有风险? 细针穿刺只是简单的在脖子上扎一针。由于在超声引导下能实时监测,颈部的重要结构均能清晰可见。且穿刺针特别细,一般不会有风险。 【适应证】   1.TI-RADS分级4级以上的结节,有恶性风险的结节 2.临床需要确诊的结节。 微创治疗—超声引导下甲状腺射频消融术 如果病理结果确定是恶性的该怎么办?   很多人看到甲状腺结节就心慌,急慌慌就想去割了,割完就没事啦?就能免除后顾之忧啦?非也。甲状腺这块地割没了,身体就“断粮”了。怎么办?得吃药,还是终生吃,药不能停。那我不割还有法治不?有滴,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射频消融治疗。   什么是超声引导下甲状腺射频消融术?它是指在超声引导下将消融针刺入病变部位,利用针尖产生100°C左右的高温烫死肿瘤细胞,使其失去活性,最后坏死组织被吸收,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甲状腺的优势?   超声介入微创治疗无须将病灶切除,而是通过热量将病灶原位“烧死”。用于介入的穿刺针只相当于10毫升的注射器针头,创伤和抽血差不多,做完按压15-30分钟即可出院,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针眼第二天就愈合了。最主要的是消融后能保留甲状腺功能,不用终生服药,免除了因长期服药而带来的痛苦,即使复发,也可反复消融。 由此不难看出,射频消融治疗有快捷、美观、创伤小、费用低、无需住院、可反复治疗的绝对优势。 【适应证】   良性结节: (1)结节4cm以下,但有压迫感,呼吸和吞咽困难等。 (2)结节4cm以上,出于个人美观或者整容的需要。 (3)全身状况差,不能耐受手术或拒绝手术。 大于2cm的良性甲状腺结节、多发结节,如的确需要处理,也可一次消融彻底。 恶性结节: (1)FNA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 (2)肿瘤直径≤10mm,无淋巴结或远处转移。 (3)甲状腺癌术后复发,术后淋巴结转移可行消融治疗。 (4)患者主观要求微创手术治疗或身体不耐受外科手术。 甲状腺结节术前、术后: 如何预防甲状腺疾病? 1.饮食方面   饮食中的碘元素对甲状腺的影响最大,碘过量会导致甲亢,碘缺乏会引发甲减。所以饮食应注意: ①增加蛋白质,比如,新鲜的肉类,蛋类,牛奶豆浆等 ②补充维生素B类的食物,比如绿叶蔬菜,芹菜,油菜,油麦菜等。 ③避免一些海产品的摄入,比如,鱼,虾,蟹等, ④避免刺激性食物的摄入,比如,茶,咖啡,烟酒等 2.避免过度劳累 过度劳累会导致内分泌系统的失调,降低人体免疫力,使甲状腺容易发生病变。因此要劳逸结合,保持健康的生活与工作方式。 3.注意情绪 情绪起伏不定严重的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诱发甲亢等甲状腺疾病的发生,所以应该反复的提醒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乐观的生活态度。 4.远离辐射及污染 远离辐射,如CT、放射线等,远离工业生产中的废水、废物污染饮用水源。 5.运动锻炼 适当的运动,提高自身免疫力,可有效的减少甲状腺疾病的发生。 说了这么多我想更多人清楚了对于良恶性甲状腺结节,应该如何沉着应对。所以,如果发现自己有甲状腺结节,千万不要有太大的心理压力。先在医生的指导下完成必要的检查,初步判断结节的良恶性,再积极配合治疗,定会恢复健康。

董刚 2024-08-16阅读量1690

耄耋之年的二姥姥压疮与肛周溃...

病请描述:耄耋之年的姥姥压疮与肛周溃烂如何神奇愈 合?     两个月前,我带着妈妈八十多岁的小叔去浠水县养老院看望快九十岁的二姥姥。去之前,细舅给我发信息,说姥姥卧床多年,因翻身困难,她背部,臀部处出现了多处溃疡(压疮),肛周也明显红肿溃烂,希望我能看看怎样帮忙愈合。因我曾指导他把九十岁的二老爷压疮很快治好,他特别期待我的帮助。     我对皮肤创面修复还有些经验,便带了些对压疮有特殊疗效的中药膏过去。当看到二姥姥的时候,因卧床多年,她人很消瘦,背部一侧,臀部压迫处大片溃烂,肛周明显红肿,也出现明显溃烂。面对这样复杂多处的溃疡,我也心里打鼓,这样在养老院换药能好吗?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我耐心告诉细舅及看护的人员,如何清洗,如何做中药辅料覆盖及封包,每天一到两次,一定要湿性封包,要认真细致,定期給我发信息,拍照給我看看,不懂就咨询我,他们答应一定按我说的去做。     很快,一个月过去,二姥姥背部,臀部及肛周的溃疡慢慢愈合了,有的连痕迹都没有,细舅给我发照片,说这药好神奇,我也感到不可想象,中药真有化腐朽为神奇,助力人体皮肤产生强大的愈合力。       尽管我很开心,但看到养老院众多的卧床者,还是希望看护或家人要经常帮助患者或老年人定期翻翻身,减少局部的长期受压,避免局部血供障碍,造成皮肤坏死,压疮的形成,可以多按摩按摩,帮助改善局部微循环。如果发现有压疮趋势,尽早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避免进一步发展到三四期压疮,避免继发细菌感染,加重患者的病情,压疮处理不当,还可以造成患者的败血症及骨髓炎等,患者会因此出现严重并发症而死亡。因此,大家都要有预防意识,早防早治,减少压疮的发生。

冯爱平 2024-08-06阅读量1595

可怕的烧伤脓毒症

病请描述:烧伤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创伤,而烧伤脓毒症则是烧伤后常见且极为凶险的并发症之一。  一、什么是烧伤脓毒症  烧伤脓毒症是指大面积烧伤后,由于创面感染等原因,导致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等进入血液循环,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进而出现一系列严重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二、烧伤脓毒症的发病原因  1. 创面感染:烧伤后皮肤屏障破坏,细菌容易定植和感染创面,是导致脓毒症的重要原因。  2. 肠道细菌移位:严重烧伤可导致肠道黏膜屏障受损,肠道内细菌和内毒素可移位进入血液循环。  3. 免疫功能低下:烧伤后机体各系统都会受到影响,其中免疫系统表现为受到抑制,俗话说就是免疫力下降导致了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  三、烧伤脓毒症的临床表现  1. 发热或低体温:体温可升高或降低,波动较大。  2. 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心脏和呼吸系统负担加重。  3. 精神状态改变:如烦躁、谵妄、昏迷等。  4. 腹胀、腹泻:胃肠道功能紊乱。  5. 血常规异常:脓毒症时候白细胞计数升高,或者严重脓毒症导致骨髓抑制会导致白细胞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异常等,血小板计数下降,乃至三系减少。  6. 凝血功能障碍:凝血时间延长,出现出血倾向,或者出现高凝状态,引起广泛微血栓后DIC形成。  四、烧伤脓毒症的诊断  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除了上述症状外,还需要结合血液细菌培养、C 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指标的检测结果。  五、烧伤脓毒症的危害  如果不及时治疗,烧伤脓毒症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肝肾功能损伤乃至衰竭、心功能不全乃至循环衰竭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六、治疗方法  1. 抗感染治疗:及时做创面培养,血培养等,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及时足量的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注意广谱抗生素长期应用导致的二重感染风险。  2. 创面处理:创面的有效封闭是控制感染的最有效方法,及时有效地处理创面,去除坏死组织,促进创面愈合,可以减少感染源。  3. 支持治疗:包括补充营养、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纠正贫血等。  4. 免疫调节治疗:使用免疫调节剂,增强机体免疫力。  5. 脏器功能支持:对出现功能障碍的器官进行针对性治疗,如机械通气、血液净化等。  七、预防措施  1. 早期处理创面:尽早进行清创、包扎或手术治疗,减少创面感染机会。  2. 加强创面护理:保持创面清洁、干燥,定期换药。  3. 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抗生素,防止耐药菌产生。  4. 增强营养支持: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促进创面愈合和机体恢复。  5. 监测感染指标:定期检测血常规、C 反应蛋白等,及时发现感染迹象。     总之,烧伤脓毒症是大面积烧伤患者治疗中的一个重大挑战,需要医护人员高度重视,及时诊断和治疗。同时,患者和家属也应积极配合治疗,加强护理和预防,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了解烧伤脓毒症的相关知识,也有助于在遇到烧伤患者时,能够采取正确的急救和处理措施,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烧伤脓毒症的认识和治疗也在不断深入和完善,但仍需要我们持续努力,以更好地应对这一严重并发症,保障烧伤患者的生命健康。     大面积烧伤的脓毒症治疗是个复杂的系统,需要争分夺秒,具体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如果怀疑有烧伤脓毒症,应立即就医。

严炯 2024-07-22阅读量1359

带状疱疹—&md...

病请描述:   带状疱疹是一种发生在身体单侧的伴有疼痛的水疱疹,通常呈带状分布(与于病毒侵犯的神经节所支配的皮区一致)。   带状疱疹元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 图片源于网络 VZV感染可引起两种不同的疾病: l  水痘——初次感染此病毒是发生水痘。其特征明显,呈现为以红斑为基底的水疱性皮损,有阶段性变化。 l  带状疱疹——由感觉神经节中潜伏VZV再活化所致。其过程是患水痘后,VZV病毒会进入感觉神经节潜伏起来(呈“休眠状态”),悄无声息;多年后可“醒来”( 再活化)导致带状疱疹。   图片源于网络 注:VZV感染T细胞——病毒血症——分布全身(皮肤和神经元)。 存在于皮肤疱疹的病毒感染游离神经末梢——沿感觉神经轴突逆行——至相应神经节的神经元,终生潜伏。   病毒为什么会潜伏休眠?  水痘期间,人体产生VZV特异性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控制VZV,终止感染;病毒得以潜伏休眠。好似“孙大圣”( 病毒)被“五行山”(VZV特异性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压制。   病毒为什么会被唤醒? 当人体免疫状态发生变化,如衰老、疾病相关的免疫功能低下或医源性免疫抑制等,导致免疫应答能力下降。其结果是VZV病毒再激活(被唤醒),并从神经节内扩散到多个感觉神经元,顺行向外周扩散到感觉神经纤维,导致皮肤内感染,引发皮疹。     图片源于网络 带状疱疹为什么会不期而遇? ——免疫状态变化 l  年老体衰,免疫功能降低,若遭遇不顺,便是雪上加霜,免疫应答不力,病毒再激活。带状疱疹的发病率在大约50岁时开始急剧升高。存活到85岁的人群中约有50%的人会得一次带状疱疹。   l  免疫状态削弱:若疾病缠身,如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HIV等,免疫应答不力,病毒再激活。   l  免疫状态削弱:若接受特殊治疗如移植、特定免疫调节剂治疗、化疗和/或皮质类固醇治疗等,免疫应答不力,病毒再激活。 l  免疫状态削弱:若压力山大、疲惫不堪,免疫功能也会降低,免疫应答不力,病毒再激活。——带状疱疹年轻化。     带状疱疹有什么症状和体征(与时间相关)? ——表现为皮疹和急性神经炎   1.皮肤异样感觉——瘙痒、灼热感、刺痛等;或伴发热、不适或头痛。视为前驱疼痛症状。疼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症状。  2.皮疹  数日内出现红色斑丘疹,水疱疹 图片源于网络 3-7日,簇集性水疱可破裂,重者或形成脓疱,有时会感染。 7-10日,皮疹结痂、开始愈合。痊愈后有可能遗留瘢痕、色素减退或沉着过度,可持续数月至数年。   带状疱疹怎么诊断? 通常基于临床表现(即身体单侧、通常为疼痛性、沿感觉神经皮区分布的水疱性皮疹)。在出疹前,前驱疼痛常被误认为其它疾病。   什么时候就医? 自己怀疑患了带状疱疹应立即就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治疗过程中,出现如下情况也应复诊: ●疼痛加剧,且非处方药无效。 ●皮疹加重。 ●发热。 ●出现眼部症状,如发红、刺激或视觉问题。 ●出现耳部症状,如耳痛或听觉问题。     带状疱疹如何就医(看哪个科)? ——需要专业的多学科诊疗(可能需要同时看几个科) l  皮肤科            (疱疹明显,疼痛) l  皮肤科+疼痛科    (疼痛显著) l  疼痛科+皮肤科    (疼痛显著) l  皮肤科+疼痛科+眼科 l  皮肤科+疼痛科+耳鼻喉科     自己能做什么缓解病情?   ●休息、良好的睡眠。 ●遵医嘱用药。 ●保持皮疹处干燥清洁,用干净敷料覆盖患处。 ●着装舒适、宽松。     如何保护家人? 可通过以下方式预防病毒传播: ●覆盖皮疹处。 ●勤洗手,直到皮疹已结痂。   通常认为结痂后无传染性。   为什么会那么痛?痛那么久? ——有可能“痛不欲生”、“度日如年”。与如下因素有关: l  神经元损伤——VZV再激活使受累的感觉神经节发生强烈的炎症反应,或伴神经元出血性坏死。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 l  神经节最终会发生神经元丢失,随后传入神经纤维(尤其是C型伤害感受器)发生纤维化。——导致疼痛慢性化。   带状疱疹有什么后果(并发症)? l  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l  眼带状疱疹、耳带状疱疹。 l  急性视网膜坏死、无菌性脑膜炎及脑炎,较少见。 l  眼部、神经系统病变和皮肤的继发细菌感染,可能发生。   可以预防吗? ——看似防不胜防,但可以预防。 l  健康生活,保护免疫功能。 l  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可有效降低带状疱疹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病率;也可减轻带状疱疹症状。推荐年龄≥50岁的免疫功能正常者接种重组疫苗。

张咸伟 2024-07-10阅读量2256

糖尿病7个信号,说明微血管病...

病请描述:    得了糖尿病,不能只盯住血糖一个指标。有的患者血糖控制得很好而并发症仍然会发生,这就需要糖友对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进行综合控制,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糖尿病人有以下症状,原因在微血管病变 1.视物模糊、视力下降表现:视物模糊、眼前有闪光感、视力减退、视物变形、眼前有黑影飘动感等。 提示:长期高血糖导致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微血管发生损伤、渗出、出血、坏死以及新生血管形成等。视网膜病变是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2.泡沫尿表现:尿中有细小的泡沫,久久(一般超过10分钟)不消散。 提示: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导致大量蛋白质从肾小球漏出,随尿液排出,使尿液表面张力增高,形成一层细小的泡沫,且久久不散。注意:剧烈运动、喝水较少、饮食等也会导致尿有泡沫,一般很快会消散。其他疾病也可能导致泡沫尿,如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等。总之,出现泡沫尿后应及时就医检查。 3.勃起功能障碍表现:勃起功能障碍、性欲减退等。 提示:长期高血糖会导致微血管和末梢神经病变,导致性欲减退、勃起障碍等,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4.双腿感觉异常表现:双腿麻木、蚁走、虫爬、发热、触电样感觉,往往从远端脚趾上行达膝上,有穿袜子与戴手套样感觉。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间歇性跛行。 提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引起神经滋养失常或代谢紊乱,导致糖尿病神经病变。随着缺血的加重,休息时即可出现下肢疼痛,尤其在夜间入睡时疼痛更甚。 5.胫前色素斑表现:小腿前侧、大腿前侧等部位,出现胫前色素斑,早期表现为红斑、水疱或紫癜,之后发展为萎缩的、不规则的褐色斑块。直径5-12毫米,呈线形排列或成群或单个的反复出现。 提示:糖尿病血管病变导致皮肤供血不足,营养不良,稍有刺激就可能导致皮肤出现胫前色素斑。 6.双脚发麻、发凉表现:双脚麻木、发凉,足趾苍白。 提示:周围神经病变与外周血管疾病合并过高的机械压力,引起足部压力异常,导致足部血液供应不良,足部软组织及骨关节系统破坏与畸形。 7.皮肤瘙痒表现:皮肤瘙痒,全身泛发或局限于外阴及肛周。 提示:糖尿病会引起多种皮肤疾病,包括各种感染,微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造成的继发损害。糖尿病皮肤瘙痒的发病机制是以微血管病变为主。 为什么糖尿病易引起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形成分为三个过程,第一,微血管壁发生病变,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早期症状,若血糖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会加快基底膜增厚,受累的微血管部分或全部堵塞,进而引起组织缺氧。       第二微血流紊乱,微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使其早期变化,在病人的肾脏、视网膜和其他组织中会出现高灌注和血流量增加的情况,从而促进微血管病变发展。      第三,微循环血液理化特性改变,病人的血液呈现高凝状态,糖代谢紊乱时可增强红细胞聚集性,释放氧气功能也异常,导致管腔狭窄或微循环障碍,进而促进微血管病变发生。 预防微血管病变的方法 做到以下几点,能帮助糖尿病患者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1、改变生活方式    糖尿病患者饮食须保持营养均衡,进餐定时定量。适量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油腻及升糖快的食物,多喝水、少吃盐,每日食盐摄入量应小于6克;经常锻炼,以有氧运动最佳,每天锻炼30分钟左右;戒烟、限酒,保持体重在一定范围。  2、监测血糖     血糖达标是糖尿病患者预防并发症的关键,一般空腹血糖<7mmol/L,餐后血糖<10mmol/L。    即使是血糖控制得很好的患者也应该保持每周监测血糖2~4次,对血糖波动很大或血糖过高的病人应该每日监测7次血糖,并及时调整治疗。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评价长期血糖控制的金指标,可以反映近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HbA1c需要每3个月检查1次,应控制在HbA1c<7.0%。  3、定期查血压、血脂     血压和血脂的控制对减少糖尿病并发症有重要作用,可以减少并发心脏病的风险,每次就诊时应该监测血压,每年至少查一次血脂和心电图。    糖尿病患者理想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总胆固醇<4.5mmol/L,甘油三酯<1.7mmol/L。  4、定期检查视力     所有的糖尿病患者每年都应去医院检查眼底。如果出现视物模糊、部分视力缺失的话,千万不能大意,应及时到眼科就诊,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及早处理,防止失明。  5、定期检查肾功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特征是尿中白蛋白排泄轻度增加(微量白蛋白尿),逐步进展至大量白蛋白尿和血清肌酐水平上升,最终发生肾功能衰竭,需要透析或肾移植。    糖尿病患者要定期进行检查尿微量蛋白以及血肌酐水平,以便确定肾功能情况。如果总是出现腿肿或脚肿,一定要注意,这很可能是合并糖尿病肾病的征兆。  6、注意感觉异常情况     如果出现双手或双脚麻木、刺痛或有烧灼样感觉时,这很可能是神经病变的征兆。  7、防止微循环老化和硬化     平时可以多吃含抗氧化剂的食物,能对抗自由基,不同的抗氧化剂作用途径和抗氧化能力不一样。脂溶性抗氧化剂能保护细胞膜,避免受到自由基伤害,不妨把抗氧化物联合用如维生素C、维生素A和绿茶粉等。之所以毛细血管有良好的弹性,主要得益于毛细血管壁胶原蛋白。胶原蛋白合成和修复需不同的营养素合理配比,如蓝莓可强化毛细血管弹性,预防器官功能下降和衰竭。 8、戒烟戒酒     于糖尿病病人而言,吸烟如同火上浇油。吸烟会使得全身血管痉挛,影响心脑血管。大部分糖尿病病人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方面异常,如心脑血管动脉硬化或狭窄,吸烟可加重其病变。因此糖尿病病人不能吸烟,同时要远离二手烟和三手烟环境。另外,酒精可直接作用于肝细胞,影响肝脏转移血脂,增加肝脏负担,因此应做到滴酒不沾。    温馨提示:若想要预防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首先要平稳控制血糖,严格服用药物来让血糖达标。听从医生建议服用能改善微循环的营养物质,这是改善微血管病变的主要方法之一。另外多留意自身症状,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俞一飞 2024-02-27阅读量1649

远离疼痛!3D打印鞋垫实现早...

病请描述:糖尿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而糖尿病足是一种由糖尿病引起的常见但危险的并发症,由于糖尿病患者足部神经病变、血管损伤等原因,导致足部疼痛、感染、溃疡甚至坏死而形成糖尿病足。在患有糖尿病的人群中,尤其是那些疾病控制不佳或患病多年的糖尿病患者较为常见。 (图源网络) 为了有效预防、治疗糖尿病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戴尅戎院士、王金武教授团队将3D打印技术运用在了矫形鞋垫的设计制造中,在早中期糖尿病足的预防、治疗与康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患者病理特征提供个性化治疗的同时还减轻了矫形鞋垫的重量,大幅度缓解了糖尿病足患者的痛苦。 了解糖尿病足 在探讨3D打印矫形鞋垫治疗方法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糖尿病足的背景。 糖尿病足是一种由于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和血管的损害,导致足部软组织和骨关节的破坏和畸形的疾病。糖尿病足的早期症状包括足部疼痛、麻木或刺痛感等。有时,也可能伴随着足部溃疡、感染或脓肿等。这些症状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足部坏死,严重时甚至需要截肢。因此,早期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对糖尿病足至关重要。 (图源网络) 3D打印矫形鞋垫治疗糖尿病足 3D打印矫形鞋垫是一种个性化定制的鞋垫,可以根据糖尿病足患者的足部形态和个人需求进行精确设计制作。它的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善患者步态:3D打印矫形鞋垫根据患者足部结构进行定制,有效调整患者步态,减轻疼痛和压力; 2、减轻足部压力:精确的力学设计使3D打印矫形鞋垫可以分散患者的足部压力,避免局部过度受力,降低溃疡和坏死的风险; 3、促进血液循环:合适的3D打印矫形鞋垫通过力学调整可以帮助改善患者足部血液循环,减轻神经病变引起的疼痛。 此外,鞋子的选择对糖尿病患者也至关重要,不合脚的鞋对脚部的长期挤压摩擦可能造成足底或足背皮肤损伤,导致感染,发生坏疽甚至截肢。所以,3D打印矫形鞋垫往往和定制鞋配合使用防治效果更佳。 糖尿病足适用的定制鞋 然而,3D打印矫形鞋垫并非唯一的治疗手段,而是糖尿病足综合治疗中的一部分。患者在选择使用3D打印矫形鞋垫及健康鞋时,还应及时咨询医生结合其他治疗方式,如控制血糖、适当的足部运动以及定期检查等,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3D打印鞋垫的制作 3D打印矫形鞋垫的设计、制作过程如下: 1、使用高精度的扫描设备获取患者的足部3D模型,并输入到计算机中。根据患者的足部特征和诊断结果,选择合适的点阵结构和材料库,进行3D打印矫形鞋垫的建模设计。 *点阵结构是指鞋垫上不同区域的小孔或凸起,可以调节鞋垫的软硬度和透气性。 *材料库是指不同类型的3D打印材料,如弹性材料、韧性材料、医用材料等,可以满足不同患者的生物力学缓冲及舒适度和耐用度。 足部3D模型 构建的鞋垫模型 2、使用3D打印机将设计好的鞋垫模型打印出来,并进行后处理,包括去除支撑结构、清洁、消毒等步骤,以保证鞋垫的质量和安全性。 3、将3D打印鞋垫与合适糖尿病足的鞋面组合成一双完整的糖尿病足鞋垫,并进行适配试穿。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对鞋垫进行微调。 3D打印鞋垫

王金武 2023-11-17阅读量1781

长征医院泌尿系统复杂肿瘤多学...

病请描述:泌尿系统复杂肿瘤MDT研讨会第5期 2023年7月25日(周二)下午2点半,在长征医院门诊4楼远程会议中心举办了泌尿系统复杂肿瘤多学科会诊(MDT)第5次研讨会,会议由泌尿外科任善成主任在线主持,与会者包括:泌尿外科阴雷副教授,肿瘤科王湛副教授、影像科范丽副教授、病理科张晶副教授以及泌尿外科王安邦主治医师。此次多学科会诊共讨论1例泌尿外科复杂肿瘤病例。 病例 转移性前列腺癌病情进展 患者男性,69岁,确诊前列腺癌3年余。患者3年前外院穿刺活检确诊前列腺癌,穿刺病理提示:前列腺腺癌,GS 4+5=9分,合并导管内癌,神经周围癌侵犯,骨扫描显示全身多发骨转移。予以内分泌治疗及放疗,放疗部位为前列腺及耻骨联合处。21-22年予以多西紫杉醇化疗12次,22年6月复查PSA:15.28ng/ml,最后两次化疗药物改为优替帝(埃博霉素类似物)。化疗后,PSA上升至161ng/ml,之后曾分别口服达罗他胺及瑞维鲁胺治疗,期间PSA持续升高,同时复查骨ECT提示骨转移病灶未见好转。近期复查PSA 360ng/ml,睾酮 0.27nmol/L,现患者一般情况尚可,无明显骨痛及其他不适症状。 影像科范丽副教授:结合患者既往骨ECT和盆腔MRI检查结果,考虑患者前列腺癌伴多发骨转移诊断明确,目前PSA指标持续上升,但患者全身其他脏器情况尚未明确,建议进一步完善PET-CT检查,明确有无内脏转移,根据检查结果指导治疗方案调整。 病理科张晶副教授:患者穿刺病理提示前列腺腺癌,Gleason评分 5+4=9,且伴有多处骨转移,内分泌治疗、化疗和放疗效果均欠佳,近期复查骨ECT提示全身多发骨转移,病灶较前增加。患者经过3年综合治疗后,肿瘤转移病灶病理特点可能发生变化,建议条件可行前提下,行前列腺原发灶或骨转移灶穿刺活检,明确病理类型,必要时可行样本基因检测,寻找有意义基因突变位点,然后进行针对性治疗。但需注意,患者用药治疗后肿瘤活性降低,转移灶肿瘤组织特征也会变化,可能影响穿刺病理和基因检测的准确性。 肿瘤科王湛副教授:患者骨ECT检查提示全身骨转移,转移性前列腺癌诊断明确,但仍建议完善PET-CT检查,了解有无内脏转移灶存在。如能再次穿刺活检,明确病理性质并完成基因检测,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了解有无治疗相关基因位点如BRCA1/2等突变,以便进行相应的靶向治疗。如果进行组织穿刺有困难的话,可以考虑做血液标本的ctDNA基因检测。另需要完善血液NSE检测,评估神经内分泌分化前列腺癌的可能性。患者尚未应用免疫治疗,需等待PET-CT和基因检测结果回报,根据检测结果决定是否选择应用。 泌尿外科阴雷副教授:本例前列腺癌患者既往接受ADT加NHT内分泌治疗、化疗、放疗,PSA保持持续进展,目前处于转移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阶段。患者近期未进行全面转移灶评估,建议进行PET-CT全身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转移情况及肿瘤负荷。另外建议患者考虑完成基因检测,以帮助判断预后并选择后线针对性治疗方案。考虑到患者经济情况,可以采用小PANEL基因检测方案,减少患者经济负担。后续应结合检查结果,患者全身情况及局部症状调整治疗方案,如检查发现特定基因位点变异,可考虑内分泌治疗联合PARP抑制剂的方案。若患者经济情况允许,也可以考虑针对骨转移灶的多菲戈(镭-223)靶向放疗,但需注意核素治疗可能出现的骨髓毒性,内放疗前需进一步评估患者骨髓健康情况。后续患者如果出现骨转移灶疼痛,可针对转移灶进行外放射治疗。 本期MDT研讨会还对前几期会诊过的病例进行了病情跟踪和随访,并讨论了下一步的建议治疗方案。 泌尿系统复杂肿瘤MDT研讨会第6期 2023年8月8日(周二)下午2点半,在长征医院门诊4楼远程会议中心举办了泌尿系统复杂肿瘤多学科会诊(MDT)第6次研讨会,会议由泌尿外科任善成主任在线主持,与会者包括:泌尿外科任吉忠教授、泌尿外科阴雷副教授、影像科范丽副教授、病理科张晶副教授、肿瘤科柳珂副教授以及泌尿外科王安邦主治医师。此次多学科会诊共讨论3例泌尿外科复杂肿瘤病例。 病例1 前列腺癌复发转移 患者男性,73岁,2年前在我院确诊前列腺癌,于2020年9月在我院行机器人前列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提示前列腺腺泡腺癌,Gleason评分 5+4=9分,颈口增厚组织见癌组织,术后1月复查PSA 0.11ng/ml。其后给予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戈舍瑞林+阿比特龙),之后PSA波动于0.2ng/ml左右, 2022年12月因PSA上升,治疗方案更换为戈舍瑞林+阿帕他胺。2023年1月因突发新冠和脑梗,停药2月余,2023年4月恢复用药, 方案换回戈舍瑞林+阿比特龙。2023年6月PSA 0.98ng/ml,2023年7月复查骨ECT提示:双侧多发肋骨放射性浓聚,考虑转移可能。行基因检测显示ATM、FOXA1、TP53、MYC等位点发现变异。 影像科范丽副教授:本次检查发现患者肋骨处多处放射性浓聚明显增多,结合患者既往2020-2023年动态随访骨ECT检查结果,判断患者前列腺癌骨转移病情进展诊断明确,目前需了解患者全身其它脏器转移情况,建议下一步完善PET-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有无内脏转移,帮助指导确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病理科张晶副教授:患者手术病理诊断前列腺腺泡腺癌, Gleason评分 5+4=9,颈口增厚组织见癌组织,属于高危患者,术后一直在进行辅助内分泌治疗,但PSA保持缓慢上升,近期复查骨ECT提示肋骨处新增可疑转移病灶,考虑出现前列腺癌影像学进展,为进一步明确肋骨处病灶性质并指导治疗,如条件许可,可考虑行局部穿刺活检做病理分析。 肿瘤科柳珂副教授:结合PSA及影像学复查情况,判断该患者属于前列腺癌病情进展,肿瘤负荷较高,为了明确全身其他部位情况,可进一步完善各项血液动态指标的检测和胸、腹、盆腔CT、MRI检查,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行PET-CT检查。在明确患者全身情况后,如无明显进展,可考虑继续内分泌治疗;如进展明显,首选化疗联合内分泌治疗。根据目前基因检测结果初步判断,该患者后续接受PARP抑制剂治疗的获益不明显,但如果化疗方案后病情仍进展,联合PARP抑制剂仍是可选的治疗方式。 泌尿外科阴雷副教授:本例前列腺癌患者风险分层判定为高危,根治术后持续接受去势及新型内分泌药物治疗,随访PSA水平反复曲折上升,近期复查骨扫描判断已出现明显影像学进展,结合PSA目前水平,应该考虑在目前治疗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治疗方案。为进一步明确骨转移灶以外内脏转移恰情况,可以考虑行PET-CT全身检查,检查结果可以帮助明确肿瘤进展阶段并保留治疗基线信息。患者目前体能评分较高,一般状态好,多西他赛方案化疗联合去势治疗可以作为下一阶段的治疗首选。如患者化疗开始后出现不耐受情况,可以考虑选择奥拉帕利治疗,本患者基因检测虽未显示BRCA1/2基因突变,但存在ATM位点突变,根据PROfound研究数据,此类患者仍可能从靶向治疗中获益。 病例2 肾脏嗜酸性实性囊性肾细胞癌 患者男性,17岁,体检发现左肾肿瘤,大小约11.1x8.9cm,双肾动脉CTA示:左肾占位性病变,肿瘤可能,肿块由左肾动脉分支及副肾动脉供血,左肾静脉远端分支回流。经充分术前准备,患者于于2023-07-05在我院接受腹腔镜下左肾根治性切除术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结果回示:左侧肾脏嗜酸性实性囊性肾细胞癌,切缘情况:输尿管断端(-)、肾血管断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病理分期:PT2bN0MX。病理基因检测结果:1.检出TSC2 p.C206*突变;2.检出CHEK2 p.R217*突变;3.PD-L1表达TPS=40%,CPS=40,微卫星稳定(MSS),TMB为10.9Muts/Mb,TMB-H。 影像科范丽副教授: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体积较大,达10cm以上,腹膜后淋巴结受侵犯可能,病理证实为嗜酸性实性囊性肾细胞癌,建议患者术后定期接受局部MRI检查。为明确全身其他部位有无伴发肿瘤存在,可考虑行PET-CT检查,但需考虑患者的经济情况。 病理科张晶副教授:患者为罕见的嗜酸性实性囊性肾细胞癌,这是一种新近被认识的具有独特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学、免疫表型特征的一种罕见肾脏肿瘤,其发病率约为0.2%,具有惰性的临床病程,发生在伴或不伴有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的患者,以实性和囊性结构及大的嗜酸性细胞为主型,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以及分子学特点。一般呈惰性表现,常发生TSC1/2基因突变,较少发生远处转移,手术彻底切除肿瘤是最佳治疗选择,其预后一般相对较好,但还需明确全身其它部位有无伴发病灶。 肿瘤科柳珂副教授:该病例为青少年,体检发现腹部巨大肿瘤,手术病理结合基因检测确诊为嗜酸性实性囊性肾细胞癌。同时,基因检测结果证实该病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TSC突变,TSC1/2失活突变会导致mTOR信号通路异常激活,提示可能对mTOR通路抑制剂敏感,推荐依维莫司用于患者后续的治疗。该类型肿瘤发病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目前了解到患者父母无癫痫病史,建议患者家属可以接受泌尿系统CT检查以进行肿瘤发病筛查。同时建议患者进一步行头颅MRI以及PET-CT检查以明确全身病变范围和肿瘤的负荷情况。 泌尿外科阴雷副教授:同意建议患者行PET-CT以判断和明确全身病变范围和肿瘤的负荷情况,建议患者直系亲属行中腹部、泌尿系的CT检查以进行发病筛查,建议进一步调查随访该患者家族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皮肤疾病及智力状况。为了预防肿瘤的复发,建议每3-6个月进行影像学复查,可根据检查结果制定患者的用药方案,目前可以考虑将依维莫司用于患者后续的治疗。 泌尿外科任吉忠教授:该患者为17岁男性,于体检时发现左肾11.1x8.9cm占位,已行腹腔镜下左肾根治性切除术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术中发现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术后病理提示淋巴结均为阴性,目前未发生转移。根据肿瘤的基因检测结果,明确该患者为罕见的嗜酸性实性囊性肾细胞癌,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TSC突变,提示可能对mTOR通路抑制剂敏感,同意肿瘤科柳教授的意见,采用依维莫司进行治疗。建议患者行PET-CT,根据检查结果来制定患者的用药方案,同时在其直系亲属进行中腹部、泌尿系CT检查以进行筛查和随访。 病例3 膀胱小细胞癌 患者男性,61岁,肉眼血尿一月余,膀胱镜检提示膀胱顶前壁3cm团块样占位,广基表面伴坏死样组织,脐尿管癌不能排除,2023年7月在我院接受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术+脐尿管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膀胱肿瘤”,小细胞恶性肿瘤,结合免疫组化标记结果,符合小细胞癌,浸润肌层,基底未见癌累及;“左侧髂外淋巴结”示纤维脂肪组织未见癌累及;“左闭孔淋巴结”、“右髂外淋巴结”、“右闭孔淋巴结”、“肚脐”未见癌组织累计。基因检测结果示:1. 检出ATM p.R925lfs*4突变;2. 检出PIK3CA p.E545K突变;3. 检出ERBB3 p.E928Q突变。 影像科范丽副教授:患者膀胱小细胞癌诊断明确,不排除其它部位肿瘤转移至膀胱可能,考虑到小细胞癌复发转移的可能性较高,为进一步明确患者全身其它部位有无肿瘤病灶,建议患者行PET-CT检查以明确全身情况。 病理科张晶副教授:患者病理诊断为膀胱小细胞癌,属于相对较为罕见病例,需要排除肺癌转移至膀胱可能。患者术前胸部CT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可初步判断该肿瘤为膀胱原发小细胞癌,该肿瘤病理类型恶性度高,容易复发转移,术后需要密切随访观察,必要时给予辅助治疗,治疗方案可以参考肺小细胞癌治疗原则。 肿瘤科柳珂副教授:膀胱原发小细胞癌较为罕见,现有情况下小细胞癌和神经内分泌癌治疗方案类似。考虑到一般情况小细胞癌首发部位并非膀胱,建议患者行全身PET-CT检查。若检查结果显示无其它肿瘤病灶存在,则术后可行辅助性化疗,可采用EP方案;若存在其它部位的原发或转移病灶,可考虑选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方案。 泌尿外科阴雷副教授:患者术前膀胱肿瘤病灶诊断明确,已接受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术中将肿瘤病灶完全清除,术后盆腔淋巴结病理结果均为阴性,显示手术治疗成功有效。术后病理显示肿瘤为膀胱小细胞癌,相对较为罕见,需要与前列腺及肺部原发癌转移至膀胱进行鉴别。目前术前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其它部位原发病灶,同意下一步行PET-CT检查以明确患者全身情况。为进一步加强治疗效果,预防肿瘤复发转移,结合病理特点及基因检测结果,可考虑安排患者接受EP方案辅助化疗,同时定期密切随访。如患者治疗后出现不耐受情况或病情出现进展,可考虑更改为免疫治疗方案。 如何预约“泌尿系统复杂肿瘤MDT特需门诊”? 方式一:上海长征医院官方服务号进行预约,预约后需要到任一专家门诊进行评估,完善检查。 方式二:联系泌尿系统复杂肿瘤MDT特需门诊秘书;王医生,手机号:13122058358。

阴雷 2023-08-16阅读量2033

中低位直肠癌预防性造口专家共识

病请描述: 来源: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摘要 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比例越来越高,但吻合口漏仍然是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如何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以及减轻吻合口漏发生后的危害程度,一直是结直肠外科的热点和难点。预防性造口是目前临床上应对上述问题的常用方法,但由此带来的过度造口、造口相关并发症等问题也困扰临床医务工作者。本共识就预防性造口使用指征、临床价值、手术技巧、并发症防治、还纳及造口期护理等相关问题进行阐述,旨在为我国中低位直肠癌手术行预防性肠造口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意见。 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学科诊疗(multidisciplinarydiagnosisandtreatment,MDT)模式的推广以及对直肠癌生物学行为认识的不断深入,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比例越来越高,但吻合口漏仍然是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3%~24%,相关病死率可达6%~26%[1]。这不仅会导致患者造口无法还纳、肛门功能不良等生活质量问题,甚至会影响肿瘤学预后[2⁃4]。因此,如何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以及减轻吻合口漏发生后的危害程度,一直是结直肠外科的热点和难点。在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由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造口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并在《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的学术支持下,专家组通过查阅国内外最新指南及大量研究文献,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制定了《中低位直肠癌手术预防性肠造口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以期为我国中低位直肠癌手术行预防性肠造口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意见。本共识证据级别及推荐强度评定见表1[5]。 图片 一 预防性造口的定义 预防性造口也称保护性造口或转流性造口,是指在低位前切除术后为达到粪便转流的目的,进行临时性的末端回肠造口或横结肠造口[6⁃7]。 1.低位吻合和超低位吻合:以齿状线作为标志,低位吻合指的是吻合口至齿状线的距离为2~5cm;超低位吻合是指吻合口至齿状线的距离<2cm[8]。 2.袢式造口:指造口的远、近端未横断,在腹壁外均通向共同的造口开口处,部分袢式造口在对系膜无血管区可放置支撑棒[9⁃10]。见图1。 图片 图1袢式造口(于冠宇和李鑫绘制) 3.单腔造口和双腔造口:肠管连续性完全中断,只将肠管近端在腹壁外开口称为单腔造口。见图2。肠管远近端横断之后,近端和远端分别在腹壁外各自开口称为双腔造口。见图3。由于单腔造口和双腔造口多为治疗性造口,故在本共识中不予阐述。 图片 图2单腔造口(于冠宇和李鑫绘制) 图片 图3双腔造口(于冠宇和李鑫绘制) 二 预防性造口的临床价值 预防性造口能否降低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一直是争议的焦点。理论上,预防性造口通过转流肠内容物,减轻吻合口处的机械性张力和细菌污染,可以降低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11⁃13]。已有多项回顾性研究及Meta分析结果表明,预防性造口可以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及吻合口漏发生后的再手术率[14⁃15]。亦有前瞻性研究报道,预防性造口组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为5.8%~10.3%,显著低于未行预防性造口组的16.3%~28.0%[16]。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预防性造口并不能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17⁃18]。 预防性造口由于其粪便转流作用,减轻了因吻合口漏导致的腹盆腔感染、脓肿等并发症的严重程度,从而降低了二次非计划手术的概率[19⁃20]。 预防性造口并不会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也未对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产生不良影响,亦不会延长术后住院天数[21]。 专家共识1:预防性造口有可能降低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证据等级:2A;73.9%同意)。 专家共识2:预防性造口能够减轻吻合口漏发生后腹盆腔感染的严重程度,降低因吻合口漏导致的二次手术率(证据等级:1A;100%同意)。 专家共识3:预防性造口不会显著增加手术难度和术后住院天数(证据等级:2A;98.6%同意)。 三 预防性造口的适应证 预防性造口的适应证主要依据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其主要包括患者因素、肿瘤因素和手术因素三方面。 1.患者因素:性别、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BMI)、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Societyof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术前合并症(如糖尿病、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肠梗阻等)、新辅助治疗(如长程放化疗及短程放疗)、吸烟、饮酒、术前药物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物)等。 2.肿瘤因素:肿瘤分期、肿瘤大小、肿瘤距肛缘距离等。 3.手术因素:手术方式及入路、吻合口与肛缘距离、术中出血量与围手术期输血量、切断直肠使用闭合器数目以及手术时长等。 鉴于吻合口漏危险因素众多,目前已有不少研究构建了预测吻合口漏的模型并展示出了一定的预测效能[22⁃26]。但目前构建的模型均基于回顾性数据,尚未有前瞻性的研究证实其在吻合口漏预测中的实际价值。 专家共识4:临床工作中,对于不同患者应采取个体化危险因素评估,以决定是否行预防性造口术。推荐对有2个或2个以上危险因素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考虑行预防性造口术(证据等级:1C;97.1%同意)。 四 预防性造口的术式选择和操作原则 (一)预防性造口的术式选择 末端回肠袢式造口和横结肠袢式造口,是中低位直肠癌术后常用的两种预防性造口术式。两者均可达到有效的转流目的。但由于造口肠管在消化道位置的不同,使得转流物的性状和流量存在着较大差异。 1.回肠袢式造口:手术操作方便,具有血供良好、易愈合、造口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还纳方便、患者恢复快等特点。 2.横结肠袢式造口:操作相对复杂,需游离部分大网膜以便充分松解横结肠及系膜从而形成无张力的横结肠造口,特别对于肥胖患者,网膜肥厚、粘连较多,肠脂垂多且肥大,会进一步加大造口和还纳的难度。 3.不同部位预防性造口的优劣:回肠造口的患者排气、排粪时间早,患者可以早期进流食,缩短了患者的禁食时间[27]。回肠造口的造口旁疝、造口脱垂、还纳后切口感染等均少于结肠造口[28⁃29]。回肠造口周围皮肤炎及水电失衡较横结肠造口常见,并有16%的回肠造口会变成永久性造口[30⁃32]。如拟行永久性造口,则更推荐结肠造口术,因为这能减少排泄物的输出,从而减少脱水和电解质失衡的风险[33⁃34]。有研究表明,在造口相关的手术并发症上,回肠造口总体获益优于结肠造口[35]。 (二)操作原则 限于篇幅,以末端回肠造口为例,简介其手术操作原则。 1.末端回肠造口位置:一般选择距回盲瓣30cm处的回肠行袢式造口,若保留远端回肠过短,则不利于回肠造口还纳。对于行全结直肠切除术+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回肠造口的患者,可选择距吻合口50cm的小肠进行回肠造口。 2.支撑棒的应用:可选用硬性或软性造口棒。当造口有张力时,硬棒可能起作用。 3.肠造口的固定与缝合:预防性回肠袢式造口可将回肠浆膜层直接固定于皮下,使其突出于皮肤表面。对体型瘦小、严重腹水、预防性造口保留时间长者,可以进行分层缝合。 4.一期开放造口:在手术完成后直接开放,于肠袢对系膜缘纵行切开2~3cm肠管(或横行切开1/2肠管)。 专家共识5:推荐优先选择末端回肠袢式造口。对于急性梗阻等原因导致肠道准备不佳或晚期患者、结直肠吻合不可靠需做暂时减压的患者,建议行横结肠袢式造口。对于袢式造口,可根据造口部位、术者习惯等,选择支撑棒的应用(证据等级:1C;92.8%同意)。 五 造口并发症的预防及干预 肠造口包含腹壁损伤修复、肠腔开放污染、腹部术后腹盆腔适应性改变等多个病理生理过程,并可受患者个体化因素影响,容易出现造口相关并发症。根据并发症发生的时间,可以分早期并发症(30d内)和晚期并发症(30d后);通常除造口旁疝外,大多数造口并发症为早期并发症。 (一)外科医师手术技术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干预 外科医师的手术技术及经验必然会影响造口质量及相关并发症。预防的基本原则如下:(1)临时性造口操作应尽可能简单;(2)避免在取标本切口上制作造口;(3)选取造口肠管宜兼顾腹壁定位和肠管张力;(4)合理切除皮肤及皮下组织,制作尺寸适宜的腹壁隧道;(5)造口肠管固定尽可能简单,充分利用其与周围组织的自然粘连。 (二)造口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干预 1.肠管及系膜并发症:包括造口肠管或系膜出血。开放造口后需对造口处黏膜确切止血;预置支撑棒需要警惕系膜血管损伤导致出血和血肿;固定肠管时浆肌层缝合,须避免缝合系膜血管引起出血、血肿。出血可通过压迫、电凝或结扎血管处理。临时性造口坏死极为罕见。 2.皮肤及皮下组织层并发症:包括皮肤黏膜分离和造口旁浅层软组织感染等。预防原则是减少死腔形成,促进造口粘连。应少切或不切除皮下组织,钝性分离后制作腹壁隧道即可。避免皮肤层以下的缝合。可通过引流、换药来促进肉芽组织形成和愈合。 3.肌肉筋膜层并发症:包括深层软组织感染、造口回缩、造口脱垂和早期造口疝。深筋膜和腹外斜肌腱膜的切开应避免过大。对临时性造口来说,筋膜层通常不用缝合,如能运针缝合则意味着开孔过大。造口回缩、脱垂和早期疝形成均可归因于过大的腹壁缺损,多可通过换药和合适造口器具选择等维持至造口还纳[36]。 4.造口早期狭窄:造口肠管输入袢早期狭窄,可导致造口排出不畅及肠梗阻。常见原因为肠袢扭转、腹壁过厚致腹腔内成角、过度缝合导致出口狭窄等。一期开放造口应确认输入袢通畅。采用手指引导,必要时在肠管近端开口处置入软质支撑管(如导尿管)等方法多可缓解。 5.罕见严重并发症:如腹壁脓肿或坏死性筋膜炎,此类并发症通常为医源性因素,如过深过密的肠管缝合固定引起肠壁穿孔,过度的深筋膜或腹外斜肌腱膜切开、皮下组织切除,形成死腔导致脓肿等。一旦出现多需局部切开、引流,甚至二次手术重建造口。 专家共识6:造口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因素、手术因素和术后因素。不同的造口并发症需要不同的治疗策略(推荐等级:1B;92.8%同意)。 六 预防性造口还纳 1.还纳时机:术后1个月还纳,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术后3个月还纳患者[37]。Walma等[38]发现,与3个月以上还纳相比,3个月内进行造口还纳,能够给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而6个月以上进行还纳,会导致远端结肠肌肉及黏膜萎缩,导致肛门功能障碍[39]。因此,目前较多采取的是3个月左右进行还纳手术。 直肠癌患者术后的辅助治疗增加了还纳手术吻合相关并发症的风险[40]。Thalheimer等[41]研究发现,辅助治疗期间还纳会增加伤口感染、腹泻、腹胀等并发症发生率。因此,要注意辅助治疗对造口还纳时机的影响。 2.还纳前检查:直肠指诊在吻合口检查中的敏感性为98.4%,并且对直肠癌复发的诊断同样有帮助[42]。结肠镜检查可以观察吻合口愈合情况,必要时可进行吻合口异常情况的活检。MRI和CT对直肠癌的复发或转移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水溶性造影剂灌肠常用于评价吻合口完整性,对诊断吻合口漏具有较高的特异性(95.4%)和阴性预测值(98.4%)[42]。排粪造影能同时观察排粪过程中直肠的形态结构和排粪功能[43]。 3.预防性造口还纳操作:Leung等[44]指出,相对于手工吻合,器械吻合具有降低术后肠梗阻、缩短手术时间的趋势。有Meta分析结果表明,在切口的关闭中,使用慢吸收缝线连续缝合,能够显著降低切口疝的发生率[45]。一项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RCT)报道,在造口还纳手术中,预防性使用生物补片能够显著降低切口疝的发生率(12%比20%,P=0.012),且不影响伤口感染率、生活质量、疼痛评分或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等[46]。多项研究和荟

张振国 2022-11-22阅读量3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