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皮肤 > 疱疹 > 内容

疱疹内容

龟头红肿,如何区分是龟头炎还...

病请描述:目前人们对于龟头炎和梅毒这两种高发疾病的认识并不全面,也很容易将他们混淆。为了区分龟头炎和梅毒人们需要详细了解他们的相关知识,例如发病原因、患病症状以及治疗的方法等,下面就将这些需要了解的知识进行详细的介绍。01一、梅毒是一种传染性的疾病,其病原体是梅毒螺旋体,该疾病具有传染性,其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性传播和母婴传播。龟头炎的产生主要与细菌感染有关,这当中常见的病原体包括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衣原体和支原体等。02二、梅毒的好发部位在龟头、阴唇、宫颈和肛管等处,发病后患处会出现硬下疳,硬下疳一般为单发的,并不会有疼痛的感觉,一旦发生了感染,则会合并生殖性疱疹、固定性药疹、淋巴结肿大、关节炎、骨髓炎等并发症出现。龟头炎在发病初期,局部的皮肤会出现皮肤潮红的情况,龟头处会有瘙痒感和灼热感,严重的甚至还会出现水疱,部分龟头炎的患者则会伴有四肢无力、疲劳和气促等情况出现。03三、龟头炎和梅毒这两种疾病都需要强调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的原则。梅毒要进行抗生素治疗,用药的时候要控制好用药的剂量。龟头炎的患者则要进行局部治疗、全身治疗和手术治疗,选择治疗方法需要听取医生的意见。患有龟头炎和梅毒后在生活中都需要格外注意,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贴身的衣服要勤换洗,尤其是内衣和内裤,也要避免不洁的性交活动。也要合理的饮食,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多吃清淡的食物,多喝水,保持乐观的心态,注意劳逸结合,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李建辉 2025-02-07阅读量1107

【病例】女子面部疼痛影响吃饭...

病请描述:  三叉神经痛让人死的心都有   事实上,这个总结并不夸张,对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和家属来说,发病时以头撞墙这样的行为一点都不稀奇,抑郁、暴躁更是常见现象。三叉神经痛痛在身体,但摧毁的往往是患者的心理——由无休止的疼痛引发的绝望心理,往往是压垮患者的最后稻草。   无故面痛切勿盲目求医   56岁的张女士,4年前突感左侧牙龈就跟针扎了般剧烈疼痛起来,一阵剧烈疼痛之后,疼痛感戛然而止就跟没发生过一样,张女士心想是不是牙龈又上火了,但没过多久这种针刺样的疼痛又突然来袭。随后到当地卫生院开了点消炎止疼药当牙疼治疗,由于对疾病缺乏认识,盲目求医了多年疼痛仍不见好转,疼痛导致她不敢进食、洗脸、说话甚至几度寻死,这严重的影响了她的生活,为了能够进一步诊疗,近期找到唐都医院神经外科王景教授完善各项检查,诊断明确,经认真术前准备后,确诊为三叉神经痛,目前张女士进行显微血管减压术已经一个月,左侧颜面部疼痛消失。4年的疼痛困扰总算摆脱了,日子又回到了往日的平静。   为什么显微血管减压术已成为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治疗三叉神经痛最好的治疗方法?   每个人的面部都有一根最粗大的神经(第5对脑神经),三叉神经由眼支(第一支)、上颌支(第二支)和下颌支(第三支)汇合而成,脸部的神经非常敏感和脆弱,如果三支神经会合而成的三叉神经根与脑血管过于“亲密”,对其造成压迫,必然会感到剧烈疼痛。显微血管减压术是通过显微镜下操作找到压迫三叉神经根的责任血管,然后用特殊垫片垫起压迫三叉神经的责任血管,从而解决了三叉神经痛的病因。   提醒:三叉神经痛容易与舌咽神经痛、疱疹和疱疹后疼痛、颞合关节病等面部神经痛疾病混淆,所以患者一旦出现面部疼痛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避免延误病情。

王景 2025-02-07阅读量861

高烧不退眼睛肿—...

病请描述:一、【概述】 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属疱疹病毒科嗜淋巴细胞病毒属,为DNA病毒,呈球形,直径180-200nm,1964年首次在非洲儿童淋巴瘤组织培养中发现,为大部分成人携带(一旦感染就很难清除,并终身携带),主要感染人类口咽部上皮细胞和B淋巴细胞,主要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V-IM),近年研究结果表明其与鼻咽癌、儿童淋巴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被列为可能致癌的人类肿瘤病毒之一。 二、【流行病学】 病毒携带者和患者是传染源,主要经过经口密切接触传播,比如亲吻,所以人们也形象地称它为“接吻病毒”或“亲吻病”,亦可通过飞沫传播,四季均有发病,秋末冬初易发,但EB病毒同其他疱疹病毒相似,原发感染后常继以潜伏性感染。 三、【诊断要点】EBV感染相关疾病分类及诊断如下: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常见症状: 1)、发热,持续1-2周,幼儿可不明显; 2)、咽峡炎,半数患者咽峡部可见灰白色渗出物,部分患者上颚可见瘀点,个别病人合并链球菌感染—白色膜状分泌物,极易误诊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黄色块状分泌物); 3)、淋巴结肿大,可累及全身淋巴结,颈部淋巴结肿大常见; 4)、脾脏肿大,半数患者脾脏肿大,持续2-3周; 5)、肝肿大,发生率10-15%; 6)、皮疹,多形性,大部分患者皮疹呈充血性,可表现为红斑、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 7)、半数病例可出现眼睑浮肿。 实验室检查可发现淋巴细胞增多,发现异型淋巴细胞,肝酶升高,血小板减少等,但确诊需找到EBV DNA和其表达产物(RNA或蛋白)的存在。血清抗IgM抗体阳性,以及随之出现的抗NA抗体阳性提示原发性EBV感染。 诊断标准:临床上有发热、咽峡炎、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肿大、脾肿大中3项,并有下列实验室检查中任意1项阳性者,可诊断EBV感染相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V-IM): 1)抗EBV-CA-IgM及IgG阳性,抗EBV-NA-IgG阴性; 2)抗EBV-CA-IgM阴性,但其IgG阳性,且为低亲和力抗体; 3)嗜异凝集抗体阳性; 4)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占50%以上或淋巴细胞总数超过5.0×109/L,异型淋巴细胞达10%以上或总数高于1.0×10/L。 2、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AEBV)常见临床症状特点: 发热、肝脾肿大、肝功异常、血小板减少、贫血、淋巴结肿大、皮疹如牛痘样水泡、腹泻、视网膜炎等,病程中可出现严重合并症,如HLH/恶性淋巴瘤、DIC、肝衰竭、消化道溃疡、冠状动脉瘤、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心肌炎、间质性肺炎及白血病等。 诊断标准:以上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排除其他类似疾病情况下,并有下列实验室检查1项以上阳性,可诊断。 1)、血清EBV抗体滴度异常增高,包括抗VCA-IgG≥1:640或抗EA-IgG≥1:160,VCA/EA-IgA阳性; 2)、感染组织或外周血EVER-1阳性细胞阳性; 3)、外周血PBMC中EBV-DAN高于102.5拷贝/ug DNA,4)组织中EBV-EBERS原位杂交或EBV-LMP1免疫组化阳性,5)组织或外周血EBVDNA southern杂交阳性。 3、EBV感染相关噬血淋巴组织增多症(EBV-HLH): 本病以高热、肝脾肿大、血细胞下降、高甘油三酯及低纤维蛋白血症为特点。其机制为EBV感染CTL和NK细胞去功能化,成为大颗粒淋巴细胞并异常增生,产生高细胞因子血症及巨噬细胞活化,造成广泛组织损伤。 EBV-HLH诊断包括HLH诊断及EBV诊断两个方面,以下8条中5条阳性可诊断HLH: 1)发热; 2)脾肿大; 3)外周血至少两系减少,血红蛋白小于90g/L,血小板低于100×109/L,中性粒细胞低于1.0×109/L; 4)高甘油三酯和/或地纤维蛋白血症; 5)外周血、脾脏或骨髓中有噬血现象; 6)NK活力降低或缺乏; 7)血清铁蛋白≥500mg/L; 8)可溶性CD25≥240U/ml。 EBV感染诊断,具有下列2项中1项,1)血清学抗体检测提示有原发性急性EBV感染或慢性感染;2)血液、骨髓及淋巴结等组织中PCR、原位杂交和southern杂交EBV阳性。 四、【治疗】 1.EBV-IM对症治疗为主,包括:1)合理休息;2)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泛昔洛韦及干扰素等,3)合并细菌感染可使用抗菌药物;4)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对咽峡部严重病变及水肿、有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心肌炎、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并发症情况下,可短期皮质激素冲击治疗;5)防治脾破裂,避免挤压和撞击脾区,避免剧烈运动,防治便秘,尽量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可诱发血小板减少及脾破裂的药物退热; 2.对于慢性活动性EBV感染,在抗病毒治疗及对症治疗基础上,可选择免疫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个体化治疗措施; 3.EBV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预后常不良,病死率高,抗病毒治疗效果差,主要有化学免疫治疗和骨髓移植,1)化疗药物可采用vp-16、地塞米松、氨甲喋呤及环孢素等,分初始治疗及巩固治疗两个阶段,总疗程约40周;2)对于家族性HLH及慢性EBV活动性感染相关HLH所致危重病例,可考虑骨髓移植。 五、【随访及预后】 急性EBV感染大多能自愈,预后良好,病后免疫力持久,二次发病少见,抗早期蛋白IgA效价增高提示鼻咽癌危险性增加。EBV主要是通过唾液传播,应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要口对口喂饲婴儿,院内注意病区通风消毒。

王汉久 2024-11-25阅读量5323

带状疱疹用药方案和治疗方案

病请描述:带状疱疹有哪些症状? 前驱症状:可有轻度乏力、低热、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神经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也可无前驱症状。 皮损特点:典型皮损表现为沿皮节单侧分布的成簇性水疱伴疼痛,研究显示好发部位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及腰骶部神经相应的皮节。患处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丘疹,成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而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严重病例可出现大疱、血疱、坏疽等表现。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区域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病程一般2~3周,老年人为3~4周。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留有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 疱疹相关疼痛:①持续性单一疼痛,表现为烧灼痛或深在性痛;②放射性、撕裂性疼痛;③促发性疼痛,表现为异常性疼痛(即轻触引起疼痛)和痛觉敏感(轻度刺激导致剧烈性疼痛)。老年、体弱患者疼痛较为剧烈。除疼痛外,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瘙痒,程度一般较轻。重度瘙痒会因患者不断搔抓继发皮肤苔藓样变;部分严重、顽固性瘙痒会持续3年以上,长期顽固的瘙痒还会引发患者失眠、抑郁、焦虑等症状。 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和止疼治疗 抗病毒治疗方案如下表所示 止疼资料用药方案主要是以下药物 如果疼痛超过一个月无缓解,就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需要进一步手术治疗。目前主要的手术方式包括神经根切断术,脊髓电刺激植入术,神经射频等。

王雷波 2024-10-22阅读量1822

单纯疱疹

病请描述: 单纯疱疹( herpes simplex)由单纯疱疹病毒( herpes simplex virus,HSV)引起,临床以簇集性水疱为特征,有自限性,但易复发,是世界范围内流行最广泛的感染性疾病之一。 【病因和发病机制】 HSV含双链DNA,由立体对称的核衣壳包裹,其外再包以由类脂质组成的囊膜,形成直径为120~200nm的病毒体。依据病毒蛋白抗原性不同,可分为I型(HSV-1)和Ⅱ型(HSV-2),两者基因组同源性为47%~50%。HSV可存在于感染者的疱液、口鼻和生殖器分泌物中。HSV对外界抵抗力不强,56℃加热30分钟、紫外线照射5分钟或乙醚等脂溶剂均可使之灭活。 HSV-1初发感染多发生在5岁以下幼儿,通过接吻或其他生活密切接触感染,主要引起生殖器以外的皮肤黏膜感染;HSV-2型初发感染主要发生在成人,通过密切性接触传播,引起生殖器部位感染。病毒侵入皮肤黏膜后,可先在局部增殖,形成初发感染,然后沿神经末梢上行至支配皮损区域的神经节内长期潜伏,当受到某种诱因(如发热、受凉、曝晒、劳累、机械刺激等)的影响,处于潜伏状态的病毒可被激活并沿神经轴索移行至神经末梢分布的上皮,形成疱疹复发。HSV-1和HSV-2感染后可形成部分交叉免疫,但血液中存在的特异性抗体不能阻止复发。 【临床表现】 原发感染潜伏期为2~12天,平均6天,部分复发患者可无原发感染症状。因为临床上对于首发症状无法判断是原发还是复发感染,故宜分为初发型和复发型,前者相对皮损范围广泛,自觉症状明显,病程稍长。 1.初发型( first episode type) (1)疱疹性龈口炎( herpes gingivostomatitis):本型较为常见,绝大多数由HSV-1引起,多见于1~5岁儿童,好发于口腔、牙龈、舌、硬腭、咽等部位。皮损表现为迅速发生的群集性小水疱,很快破溃形成表浅溃疡,也可开始即表现为红斑、浅溃疡。疼痛较明显,可伴有发热、咽痛及局部淋巴结肿痛。自然病程1~2周。 (2)新生儿单纯疱疹( neonatal herpes simplex):70%患者由HSV-2所致,多经产道感染。一般出生后5~7天发病,表现为皮肤(尤其头皮)、口腔黏膜、结膜出现水疱、糜烂,严重者可伴有发热、呼吸困难、黄疸、肝脾大、意识障碍等。可分为皮肤-眼口腔局限型、中枢神经系统型和播散型,后两型病情凶险。 (3)疱疹性湿疹( eczema herpeticum):又名 Kaposi水痘样疹( Kaposi varicelliform eruption),常发生于特应性皮炎的婴幼儿,表现为特应性皮炎的皮损处突然发生的簇集脐窝状水疱或脓疱为特征。病情严重者可泛发全身,并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4)接种性疱疹( incubation herpes):皮损限于接触部位,表现为群集性水疱。发生于手指者,表现为位置较深的疼痛性水疱,称疱疹性疽( herpetic whitlow)。 2.复发型( recurrent type)部分患者原发感染消退后,在同一部位反复发作。好发于口周、鼻周、外阴,也可见于口腔黏膜等部位。发作早期局部常自觉灼热,随后出现红斑、簇集状小丘疹和水疱,可融合,数天后水疱破溃形成糜烂、结痂愈合。病程1~2周。 【预防和治疗】 治疗原则为缩短病程、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和全身播散、减少复发和传播机会。 1,系统药物治疗 (1)初发型:可选用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或泛昔洛韦,疗程7~10天。 (2)复发型:采用间歇疗法,最好出现前驱症状或皮损出现24小时内开始治疗。选用药物同初发型,疗程一般为5天。 (3)频繁复发型(1年复发6次以上):为减少复发次数,可采用持续抑制疗法,一般需连续口服6~12个月。 (4)原发感染症状严重或皮损泛发者:可以静脉注射阿昔洛韦,疗程一般为5~7天。 (5)阿昔洛韦耐药的患者:选择膦甲酸( foscarnet),连用2~3周或直至皮损治愈。 (6)新生儿单纯疱疹:早期应用较大剂量的阿昔洛韦,可以有效降低患儿的死亡率,有助于改善预后。 2.外用药物治疗以抗病毒、收敛、干燥和防止继发感染为主。可选用3%阿昔洛韦软膏、1%喷昔洛韦乳膏或炉甘石洗剂;继发感染时可用夫西地酸乳膏、莫匹罗星软膏;对疱疹性龈口炎应保持口腔清洁,可用口腔含漱溶液。

阳运忠 2024-10-12阅读量2123

《微针治疗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

病请描述: 微针治疗作为一种创新的皮肤疗法,近年来在皮肤美容和疾病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规范其临床操作,提升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微针治疗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由多位权威专家联合制定,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原则,涵盖了微针的类型、作用机制、适应证及禁忌证、操作流程以及术后护理等内容。这一共识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标准化的操作指南,确保微针治疗在实际应用中达到最佳效果。 文 | 刘驰 微针治疗的类型 01 基于微针导入方式的分类 实心微针: 实心微针的针体在皮肤表面形成一过性微通道,显著提高药物或活性成分的渗透效率。它主要用于皮肤预处理,促进药物吸收,也可单独用于诱导胶原再生。根据共识,实心微针的针长范围为0.1至3.5毫米。 涂层实心微针: 涂层实心微针在针尖和部分针体涂布有活性药物,针体刺入皮肤后,药物在皮肤内溶解,从而提高药物的透皮吸收效率。这种类型的微针通常用于局部疾病的药物导入。 中空微针: 中空微针通过内部微孔道直接将药物定量递送至特定皮肤靶层,适合需要精确剂量控制的治疗。由于其药物透皮剂量有限,因此在治疗时需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控制。 溶解型微针: 溶解型微针由可溶性生物材料和药物或活性成分混合而成,刺入皮肤后,针体逐渐溶解,药物缓慢释放到皮肤内。溶解型微针的优势在于可以实现药物的持续释放,适合需要长期效果的治疗。 02 基于微针器械/设备的分类 滚轮微针: 滚轮微针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微针类型,主体包括手柄和滚轮,滚轮上镶嵌有序排布的微针,针长范围从0.1至3.5毫米不等。在皮肤上滚动时,滚轮微针可形成无数的微通道,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同时刺激皮肤启动损伤修复和再生机制。 印章微针: 印章微针包括手柄和印章头,印章头嵌有微针,使用时微针垂直刺入皮肤,适用于局部皮肤治疗。印章微针尤其适合治疗面部细小部位,如眼周和鼻翼区域。 电动微针: 电动微针由笔式主体和电动微针头构成,通过机械驱动对皮肤进行反复针刺,克服了手动微针操作时针刺深度不均匀的缺点。电动微针的针长和频率可以根据治疗需求调节,适用于面积较小或较窄的瘢痕和皱纹治疗。 射频微针: 射频微针结合了微针和射频能量,通过微针将射频能量直接递送至皮肤深层,产生热刺激,促进胶原再生。根据共识,射频微针可分为绝缘微针和非绝缘微针两种类型,前者更适合用于减少表皮损伤。 纳米微针: 纳米微针利用纳米雕刻技术开发,在皮肤上形成超细微孔,适用于浅表药物或活性成分的透皮吸收。纳米微针的优势在于创伤小、恢复快,几乎无休工期,特别适合需要快速恢复的患者。 微针治疗的作用机制 01 诱导胶原再生 损伤阶段: 微针刺入皮肤引发的机械性损伤会启动天然损伤修复机制。首先,微针穿刺可引起真皮层内小血管的损伤,导致血小板释放和中性粒细胞的趋化,进一步释放生长因子,这些生长因子作用于角质形成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激活皮肤修复机制。 增生阶段: 在微针治疗后的增生阶段,单核细胞取代中性粒细胞,分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α/β,促进局部血管、上皮和成纤维细胞的增生。此阶段胶原蛋白(主要为Ⅰ型、Ⅲ型、Ⅳ型和Ⅶ型)及糖胺聚糖和蛋白聚糖的增加,有助于皮肤的再生和修复。 共识指出,术后约5天内,纤连蛋白基质开始形成,为胶原蛋白沉积创造适宜的微环境。 成熟重塑阶段: 在最后的成熟重塑阶段,新生成的Ⅲ型胶原蛋白逐渐被更稳定的Ⅰ型胶原蛋白替代,形成稳定的生理性网状结构。这些新生的胶原蛋白在皮肤中保留的时间可长达数年,有助于维持皮肤的长期改善效果。 02 增强药物透皮吸收 微针治疗的针尖细微,穿刺深度通常仅达到表皮层至真皮浅层,可暂时打破皮肤的角质层屏障,从而显著提高药物或活性成分的透皮吸收率。微针治疗后,药物的透皮吸收率比未经过微针处理的皮肤高出数倍,这使得微针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药物输送手段。 03 刺激细胞电位 当金属微针插入皮肤时,可瞬间改变细胞内外电位,激活Na+-K+泵,并在重复插入时持续改变细胞电位,形成细胞间隙的电磁混合场。此过程可提高细胞活性,并上调生长因子的表达,进而促进微损伤的愈合和皮肤组织结构的重塑。 04 痤疮治疗 射频微针在治疗寻常痤疮时,通过破坏异常的皮脂腺并促进组织重塑,从而改善皮肤质地和附属器功能。 05 黄褐斑治疗 微针治疗的微损伤可提高表皮层细胞活性,促进细胞迁移和分化,进而提高黑素代谢率,帮助修复皮肤屏障功能。 微针治疗的适应证 01 皮肤老化与亚健康状态 包括皱纹、皮肤暗沉、松弛、毛孔粗大、敏感性皮肤等。共识指出,微针治疗可以通过诱导胶原再生、刺激皮肤自我修复等机制,有效改善这些皮肤问题。 02 损容性皮肤病 适应症包括寻常痤疮、炎症后色素沉着、脱发(如雄激素性脱发、斑秃、女性型脱发)、黑眼圈、色素性疾病(如黄褐斑和白癜风)等。微针治疗通过刺激细胞修复、提高药物透皮吸收率,能够显著改善这些皮肤状况。 03 炎症性皮肤病 如激素依赖性皮炎、玫瑰痤疮、接触性皮炎等,微针治疗可通过调控炎症反应和修复皮肤屏障,帮助缓解这些病症。 04 萎缩性瘢痕与皮纹异常 包括痤疮瘢痕、烧伤后瘢痕、膨胀纹、橘皮样改变等。微针治疗可以通过刺激胶原再生、重塑皮肤组织,有效改善瘢痕和皮肤纹理异常。 05 其他适应证 微针治疗还适用于原发性多汗症、光化性角化病等其他皮肤问题。 微针治疗的禁忌症 01 绝对禁忌证 包括治疗区存在活动期或进展期的皮肤病(如急性湿疹、扁平疣、扁平苔藓、寻常性银屑病)、凝血功能障碍、局部皮肤感染(如病毒性、细菌性、真菌性感染)、治疗区存在恶性肿瘤或不明性质的皮肤肿物、正在接受化疗/放疗的患者、对微针材料过敏、瘢痕疙瘩患者以及精神类疾病或情绪不稳定的患者。 02 相对禁忌证 包括妊娠期或哺乳期、长期户外工作或术后需要接触阳光的患者、治疗区存在不明注射物的患者、对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的患者。共识强调,这些情况可能增加治疗风险,应谨慎选择微针治疗。 治疗方法与术后护理 01 术前准备 问诊与告知: 在术前问诊中,应向患者详细介绍微针治疗的原理、预期疗效、可能的并发症及术后注意事项,确保患者充分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共识建议,术前还应进行皮肤清洁,并拍摄患者治疗前照片(如使用专业皮肤分析仪或在适宜的光线下拍摄)。 麻醉与消毒: 根据共识,麻醉方式应根据微针针长和患者耐受情况选择,通常外涂局部麻醉剂30至40分钟。清除麻醉剂后,应再次使用碘伏消毒皮肤,遵循“由下而上、由内而外”的原则。 02 操作方法 滚轮微针: 滚轮微针的操作应手持滚针在治疗区内进行横、竖、斜呈米字型的短程、快速滚动,施力均匀适中,手法应轻柔缓慢。共识指出,不同针长的微针应先长针后短针依次操作,避免对皮肤造成过度损伤。在头皮区域,应相应缩短针长,并仅在左右方向横向滚动,以免头发卷入滚轮。 射频微针: 射频微针操作时,应将治疗部位分为2至5个区域,遵循“不遗漏不重复”原则。根据治疗需求选用不同的针长和能量。共识推荐,面部治疗时使用连发模式,松弛明显区域需适当拉平皮肤后操作。治疗后即刻应进行冰敷,降温后涂抹抗生素软膏或烧伤膏。 03 术后护理 即刻护理: 治疗后,皮肤的角质层会暂时性受损,可能导致红斑、刺痛、灼热等不适反应。共识建议使用医用冷敷贴、生理盐水或结合冰袋冷湿敷(15至30分钟)缓解局部炎症反应及不适症状。 居家护理: 共识指出,治疗后24小时内应使用生理盐水纱布清洁或无菌医用喷雾清洁。随着受损角质层逐渐恢复,微针通道闭合,可以使用温和的清洁剂、保湿和防晒护肤品。保湿类产品应选择含有舒缓和修复功能的产品,以促进皮肤屏障功能恢复。 04 伴随使用的产品 微针治疗后即刻开放皮肤角质层通道,有利于有效成分的透皮吸收。共识建议,医生应根据专业评估,慎重选择伴随微针治疗的产品,包括符合患者适应证的药品、Ⅱ类及以上械字号或其他临床验证安全有效的产品。 不良反应及预防处理原则 01 水肿 微针治疗后通常可见轻度水肿,其严重程度取决于治疗强度和过程、患者个体差异及术后护理。共识指出,术后即刻冷湿敷可减轻水肿,水肿通常在24至48小时内自行消退。 02 红斑 共识描述了弥漫性红斑伴轻度渗出的常见情况,通常可在数天内逐渐自行消退。术后即刻冷湿敷可减轻红斑程度。 03 瘀点/瘀斑 中高强度的微针治疗可能引起点状出血反应,表现为弥漫性红斑伴散在瘀点。对于较薄的皮肤(如下眼睑),可能会出现瘀斑,通常5至7天后可完全吸收。术后即刻冷湿敷可减轻点状出血和瘀斑的程度。 04 过敏反应 由于对微针材料或伴随使用的药物、产品等产生过敏反应,治疗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并对从未使用过的药物或产品进行皮肤过敏试验。共识建议,在治疗过程中如出现过敏反应,应视严重程度给予口服抗组胺药物和外用抗炎药治疗,重度过敏反应可采用短期系统性糖皮质激素治疗。 05 痤疮样皮损 微针治疗可能因皮肤微环境的改变或损伤加重局部炎性表现,导致新发痤疮样皮损或原有痤疮皮损加重。共识建议,在排除过敏反应或感染后,按照痤疮常规治疗进行处理。 06 单纯疱疹复发与玫瑰痤疮发作 创伤应激反应可能诱发单纯疱疹,尤其在口鼻周围。对于有复发性疱疹病史的患者,建议在治疗前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玫瑰痤疮的发作也可能由于应激反应引发,共识建议根据玫瑰痤疮的症状给予相应的治疗。 07 病原微生物感染与炎症后色素沉着 术前消毒不严格、术中操作不规范或术后护理不到位都可能导致感染的发生。共识强调,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和术后早期护理的重要性。对于肤色较深或有黄褐斑的患者,炎症后色素沉着的风险较高,应在治疗前使用美白或祛斑类产品进行皮肤准备,术后严格防晒,使用氨甲环酸、维生素C等活性药物减少皮肤黑素生成。 08 机械性划痕及瘢痕 在操作过程中,由于施力不均或滚轮滚动障碍可能导致皮肤划伤甚至瘢痕形成。共识建议,治疗过程中应保持微针滚动轨迹均匀,一旦出现划伤应视皮肤损伤程度采取抗炎与促修复治疗。       本指南为临床微针治疗提供了详尽的操作规范和指导,旨在提升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规范化操作,微针治疗将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改善多种皮肤问题。 引用文献: [1]杨蓉娅,李利,廖勇.微针治疗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22,15(04):193-196.

刘驰 2024-08-30阅读量4661

带状疱疹—&md...

病请描述:   带状疱疹是一种发生在身体单侧的伴有疼痛的水疱疹,通常呈带状分布(与于病毒侵犯的神经节所支配的皮区一致)。   带状疱疹元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 图片源于网络 VZV感染可引起两种不同的疾病: l  水痘——初次感染此病毒是发生水痘。其特征明显,呈现为以红斑为基底的水疱性皮损,有阶段性变化。 l  带状疱疹——由感觉神经节中潜伏VZV再活化所致。其过程是患水痘后,VZV病毒会进入感觉神经节潜伏起来(呈“休眠状态”),悄无声息;多年后可“醒来”( 再活化)导致带状疱疹。   图片源于网络 注:VZV感染T细胞——病毒血症——分布全身(皮肤和神经元)。 存在于皮肤疱疹的病毒感染游离神经末梢——沿感觉神经轴突逆行——至相应神经节的神经元,终生潜伏。   病毒为什么会潜伏休眠?  水痘期间,人体产生VZV特异性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控制VZV,终止感染;病毒得以潜伏休眠。好似“孙大圣”( 病毒)被“五行山”(VZV特异性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压制。   病毒为什么会被唤醒? 当人体免疫状态发生变化,如衰老、疾病相关的免疫功能低下或医源性免疫抑制等,导致免疫应答能力下降。其结果是VZV病毒再激活(被唤醒),并从神经节内扩散到多个感觉神经元,顺行向外周扩散到感觉神经纤维,导致皮肤内感染,引发皮疹。     图片源于网络 带状疱疹为什么会不期而遇? ——免疫状态变化 l  年老体衰,免疫功能降低,若遭遇不顺,便是雪上加霜,免疫应答不力,病毒再激活。带状疱疹的发病率在大约50岁时开始急剧升高。存活到85岁的人群中约有50%的人会得一次带状疱疹。   l  免疫状态削弱:若疾病缠身,如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HIV等,免疫应答不力,病毒再激活。   l  免疫状态削弱:若接受特殊治疗如移植、特定免疫调节剂治疗、化疗和/或皮质类固醇治疗等,免疫应答不力,病毒再激活。 l  免疫状态削弱:若压力山大、疲惫不堪,免疫功能也会降低,免疫应答不力,病毒再激活。——带状疱疹年轻化。     带状疱疹有什么症状和体征(与时间相关)? ——表现为皮疹和急性神经炎   1.皮肤异样感觉——瘙痒、灼热感、刺痛等;或伴发热、不适或头痛。视为前驱疼痛症状。疼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症状。  2.皮疹  数日内出现红色斑丘疹,水疱疹 图片源于网络 3-7日,簇集性水疱可破裂,重者或形成脓疱,有时会感染。 7-10日,皮疹结痂、开始愈合。痊愈后有可能遗留瘢痕、色素减退或沉着过度,可持续数月至数年。   带状疱疹怎么诊断? 通常基于临床表现(即身体单侧、通常为疼痛性、沿感觉神经皮区分布的水疱性皮疹)。在出疹前,前驱疼痛常被误认为其它疾病。   什么时候就医? 自己怀疑患了带状疱疹应立即就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治疗过程中,出现如下情况也应复诊: ●疼痛加剧,且非处方药无效。 ●皮疹加重。 ●发热。 ●出现眼部症状,如发红、刺激或视觉问题。 ●出现耳部症状,如耳痛或听觉问题。     带状疱疹如何就医(看哪个科)? ——需要专业的多学科诊疗(可能需要同时看几个科) l  皮肤科            (疱疹明显,疼痛) l  皮肤科+疼痛科    (疼痛显著) l  疼痛科+皮肤科    (疼痛显著) l  皮肤科+疼痛科+眼科 l  皮肤科+疼痛科+耳鼻喉科     自己能做什么缓解病情?   ●休息、良好的睡眠。 ●遵医嘱用药。 ●保持皮疹处干燥清洁,用干净敷料覆盖患处。 ●着装舒适、宽松。     如何保护家人? 可通过以下方式预防病毒传播: ●覆盖皮疹处。 ●勤洗手,直到皮疹已结痂。   通常认为结痂后无传染性。   为什么会那么痛?痛那么久? ——有可能“痛不欲生”、“度日如年”。与如下因素有关: l  神经元损伤——VZV再激活使受累的感觉神经节发生强烈的炎症反应,或伴神经元出血性坏死。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 l  神经节最终会发生神经元丢失,随后传入神经纤维(尤其是C型伤害感受器)发生纤维化。——导致疼痛慢性化。   带状疱疹有什么后果(并发症)? l  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l  眼带状疱疹、耳带状疱疹。 l  急性视网膜坏死、无菌性脑膜炎及脑炎,较少见。 l  眼部、神经系统病变和皮肤的继发细菌感染,可能发生。   可以预防吗? ——看似防不胜防,但可以预防。 l  健康生活,保护免疫功能。 l  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可有效降低带状疱疹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病率;也可减轻带状疱疹症状。推荐年龄≥50岁的免疫功能正常者接种重组疫苗。

张咸伟 2024-07-10阅读量2282

立夏“防毒&rd...

病请描述:     今年的立夏延续了去年“快闪”的风格,头几天突然降温下雨,日夜温差10多℃,然后天又热起来。身边有穿短袖短裤、露肩露腰清凉夏季风格的,也有衬衫外套温暖春季风格的。一边是怕热要开空调的,一边是怕冷拒绝开空调的,当然这些人往往碍于面子忍者不好意思开口,到医院才会向医生吐槽诉说他的痛苦。刚过完五一、五四,孩子们都玩得很开心,剧烈的运动消耗了不少体力,快闪的降温下雨考验着孩子们的免疫系统。每年立夏后气温攀升,湿度增加,让孩子遭罪的手足口病进入了高发期。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中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多见,该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75%的应用酒精不能灭活,但是紫外线、干燥环境、碘酒、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等可以使其灭活。病毒传播主要包括经口唾液、飞沫、疱疹液体、粪便污染的手、毛巾玩具以及床上用品等。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常规检查血白细胞数减低或正常;尿、便一般无异常。可将咽拭子或粪便标本送至实验室检测病毒,但病毒检测需要2~4周才能出结果,因此,医生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在大规模流行时,尤其是口腔、手足部位的典型皮疹分布特点。目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对症治疗,中药清热解毒。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的护理。      立夏后还要注意预防菌痢,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主要症状就是表现为拉肚子。与立夏气温升高痢疾杆菌繁殖旺盛,天热人们喜欢吃生冷食品,如爽口的凉拌菜,但凉拌菜很容易被病菌污染,引起肠胃功能紊乱有关。预防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注意环境、饮食和个人卫生,不吃生冷蔬菜、不洁瓜果、腐败变质或不新鲜的食物,饭前便后洗手。剩菜剩饭在室温下存放很容易变质,如果非要吃剩饭菜,一定要充分加热杀菌,熟透后再吃。同样隔夜水也是,容易细菌超标,不宜直接饮用,要再次烧开后才能喝。

吴欢 2024-05-06阅读量1569

玻尿酸注射相关注意事项

病请描述:1.注射操作前后严禁使用彩妆等化妆品,以免影响消毒和无菌操作。 2.注射部位周边如有疱疹、青春痘、感染等情况,建议完全治疗痊愈后再注射,以免诱发注射后不良反应。 3.面部有注射玻尿酸或其它不明注射物的情况,需如实告知,以避免药物叠加或交叉反应。 4.注射前后2周内不要服用各种活血的中西医类药物、补品、或酒类等。 5.有凝血功能障碍等血液系统疾病者注射时较易发生局部出血或瘀斑。 6.注射后即刻冰敷或适当压迫可防止针眼渗血并有效控制淤青肿胀,注射后2天内避免剧烈运动,也可减少出血和瘀斑。 7.注射后观察20分钟无任何不适症状方可离开医院。 8.注射后4到6小时可清洗脸部,但当日不要化妆,面部按摩或护理。 9.注射后数日若仍有明显红肿并出现疼痛瘙痒或皮疹等不适症状应及时随访治疗。  

许志成 2024-04-11阅读量1.5万

什么是头皮糜烂脓疱性皮病?头...

病请描述:皮糜烂脓疱性皮病(ErosivePustularDermatitisoftheScalp)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皮肤疾病,通常表现为头皮上的糜烂、脓疱和炎症。这种疾病可能会导致头发脱落和瘢痕形成,影响患者的外貌和生活质量。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头皮糜烂脓疱性皮病,包括其可能的原因、症状、诊断方法以及可行的治疗选项。 什么是头皮糜烂脓疱性皮病? 头皮糜烂脓疱性皮病是一种罕见的皮肤疾病,通常发生在头皮区域,但也可能扩展到额头、颈部和面部。疾病的主要特点包括糜烂(表皮糜烂)、脓疱(脓液充满的疱疹)和炎症。这些症状可能伴随着疼痛和不适,并且会严重干扰患者的生活。 头皮糜烂脓疱性皮病的原因 头皮糜烂脓疱性皮病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但有一些潜在因素可能与该疾病有关,包括: 免疫系统问题:免疫系统异常可能在头皮糜烂脓疱性皮病的发病中发挥作用,导致皮肤的异常反应。 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可能在一些患者中起到一定作用,尤其是当家族中有类似症状的情况。 感染:一些感染,特别是细菌感染,可能与疾病的爆发有关。 头皮糜烂脓疱性皮病的症状 头皮糜烂脓疱性皮病的主要症状包括: 糜烂:受影响的皮肤区域通常表现为糜烂,即表皮损伤和糜烂。 脓疱:疾病会导致疱疹形成,这些疱疹内充满了脓液,可能会破裂并渗出。 炎症:受影响的皮肤通常会发红、肿胀和炎症,伴随着局部的疼痛和不适。 头发脱落:由于炎症和糜烂,疾病可能导致头发脱落,形成秃顶区域。 瘢痕:头皮糜烂脓疱性皮病可能导致瘢痕形成,这些瘢痕可能是永久性的。 头皮糜烂脓疱性皮病的诊断 头皮糜烂脓疱性皮病的诊断通常需要由皮肤专科医生进行,包括以下步骤: 病史询问:医疗提供者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和家族病史,以帮助确定诊断。 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受影响的皮肤区域,寻找糜烂、脓疱和炎症等特征性症状。 头皮活检:有时需要取样头皮组织进行活检,以确定皮肤的病理变化。 图像学检查:使用头皮照片或显微镜图像可以帮助诊断和跟踪疾病的进展。 头皮糜烂脓疱性皮病的治疗选项 头皮糜烂脓疱性皮病的治疗旨在减轻症状、控制感染、减少瘢痕形成和保持头发健康。治疗选项包括: 抗生素治疗:使用口服或局部抗生素来控制感染。 类固醇治疗:使用外用或口服类固醇可减轻炎症和症状。 免疫抑制剂:对于严重病例,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来抑制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 头发管理:使用温和的头发护理产品,避免梳理和拉扯头发,有助于减少头发脱落。 疼痛管理:如果疼痛严重,医生可能会建议疼痛管理措施,如止痛药。 结论 头皮糜烂脓疱性皮病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皮肤疾病,通常表现为头皮上的糜烂、脓疱和炎症。虽然治疗可以帮助减轻症状和控制疾病的进展,但疾病可能需要长期的管理和监测。如果您怀疑自己患有头皮糜烂脓疱性皮病,请尽早咨询皮肤专科医生,以获取准确的诊断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及早采取措施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并帮助减少疾病对头发和头皮的影响。

刘驰 2024-02-07阅读量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