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提起“血液净化”,很多人也许都会说:这不就是血液透析嘛,是帮助尿毒症患者清除体内代谢废物的一种治疗方式。其实,血液净化作为治疗的一种技术,虽源于肾脏病的血液透析,但其应用范围已经远远超出肾脏病。 血浆吸附作为一种成熟的血液净化技术,已广泛用于治疗多种自身免疫介导的神经系统疾病,如格林巴利综合征、自身免疫性脑炎、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重症肌无力等,在这些疾病的国际专家共识、指南推荐中,血浆吸附为这类疾病急性期一线治疗的手段之一。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神经内科始终砥砺前行,深化内涵建设,以“323学科建设计划”为引领,广泛运用新技术、新项目打造服务和技术特色,自2021年开始,应用血浆吸附治疗神经免疫性疾病,截至目前已经治疗了众多患者,为人民群众筑牢医疗保障网络,增进患者福祉。 ▲ CRRT系统 频繁癫痫精神运动性发作,最终确诊自身免疫性脑炎 患者老张在入院前两个多月,突然频繁癫痫发作,如在情绪激动后出现发作性上肢抽动、摸索样动作伴身体转动;不能完全回忆发作时情形,无规律性;同时自言自语,语无伦次,别人听不懂其讲话内容,每次持续约10秒左右自行缓解,每天发作约3-6次,多于夜间发作;发作时无双眼上翻、口吐白沫、四肢强直等症状。 在当地医院就诊后,被诊断为癫痫,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但是症状没有缓解,仍然反复发作。辗转多家医院,都诊断为癫痫,经过多次调整抗癫痫药物,言语错乱症状有所缓解,但仍有发作性上肢痉挛,加大药量后,仍然不能控制癫痫发作。之后,老张辗转慕名求医于对神经系统疑难疾病有丰富经验的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7A神经内三科张静波主任。 结合患者症状、病史,张静波主任考虑并不是单纯癫痫发作那么简单。头颅核磁平扫、增强没有发现问题,但是海马核磁检查发现异常:双侧海马萎缩,右侧为著伴右侧海马信号增高,需要考虑炎症、免疫、肿瘤等多种可能。 之后,脑电图检查发现双侧颞叶都有异常癫痫波,张静波主任进一步考虑自身免疫性脑炎可能性大。随后,腰穿及脑脊液检查印证了张静波主任的判断,脑脊液化验结果提示:自身免疫性脑炎16项(脑脊液):LGI1-IgG(脑脊液):1:10(+);自身免疫性脑炎16项(血清):LGI1-IgG(血清)1:100(+),确诊LGI1相关自身免疫性脑炎。张静波主任表示,自身免疫性脑炎导致的癫痫发作,通常称为自免性癫痫,单纯抗癫痫药物是无法控制的,这也是为什么之前患者多次调整抗癫痫药物,但是癫痫还是频繁发作的原因。 ▲ 海马核磁检查发现异常:双侧海马萎缩,右侧为著伴右侧海马信号增高 五次血浆吸附后,“重获新生” 有了证据,找到了明确的病因,在张静波主任的指导下,立即开始治疗。在8A神经内六科张庆成主任团队的协助下开启了血浆吸附治疗,用血浆吸附把患者血清里的抗体逐一清除。5五次血浆吸附之后再结合激素治疗,老张的癫痫不再发作,言语也恢复正常,最终顺利康复出院。 张静波主任介绍,自身免疫性脑炎是一类自身免疫机制介导的针对中枢神经系统抗原产生免疫反应所导致的脑炎,占所有脑炎病例的10%~20%,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认知功能障碍和急性或亚急性发作的癫痫等。自身免疫性脑炎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主要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中枢系统自身抗原被误认为外来抗原受到攻击,产生自身特异性抗体,引起的脑炎。 张静波主任表示,自身免疫性脑炎主要治疗手段是抑制亢进的免疫功能,可采用丙种球蛋白、激素、免疫抑制剂及血浆吸附,但其中激素、免疫抑制药物长期应用会带来很大副作用,而血浆吸附治疗是一种特异性免疫治疗,针对性强,没有副作用,让病人远离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疗效显著。并且,该项目已纳入医保。 ▲ 血浆吸附治疗 血浆吸附的适应证不断扩大 张庆成主任介绍,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配备的费森尤斯重症医疗系统multiFiltratePRO是全新一代的CRRT设备。CRRT的主要治疗模式包括: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CVVHD)、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F)、缓慢连续超滤(slow continuous ultrafiltration, SCUF)、连续性血浆滤过吸附(CPFA)、内毒素吸附、血浆置换(PE)、双膜血浆置换(DFPP)。该技术与机械通气、体外膜肺合成并称为为危重病人的“三大生命支持技术”,是做好危重症病人救治的坚强保障。 血浆吸附是将高度特异性的抗原、抗体或有特定物理化学亲和力的物质(配体)与吸附材料(载体)结合制成吸附剂(柱),选择性或特异地清除血液中内源性和外源性致病因子的血液净化技术。 血浆吸附是从最初的单纯血浆置换发展而来的,从血浆置换发展到DFPP,再发展到血浆吸附。血浆吸附对血液中致病因子清除的选择性、完全性、特异性更高,并且回输给患者的是自身血浆,减低了过敏、输血相关性疾病、低钙血症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此外,血浆吸附不影响同时进行的药物治疗,耗材少。 张庆成主任表示,随着疾病发生机制的不断阐明,生物材料、技术的革新及临床实践,血浆吸附的适应证逐渐扩大,广泛用于神经病学、血液病学、肾脏病学、风湿性免疫疾病及代谢紊乱性疾病等多种临床疾病的治疗。 血浆吸附的适应症有哪些? 01、免疫性神经系统疾病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多发性硬化、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重症肌无力、抗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激素抵抗的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桥本脑病、儿童链球菌感染相关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障碍、植烷酸贮积症、电压门控钾通道复合物相关抗体自身免疫性脑炎、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僵人综合征等。 02、肾脏疾病 ANCA 相关的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抗肾小球基底膜病、肾移植术后复发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骨髓瘤性肾病、新月体IgA 肾病、新月体性紫癜性肾炎、重症狼疮性肾炎等。 03、风湿免疫性疾病 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结节性多动脉炎、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性血管炎、重症过敏性紫癜、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白塞病等。 04、消化系统疾病 急性肝衰竭、重症肝炎、肝性脑病、胆汁淤积性肝病、高胆红素血症等。 05、血液系统疾病 血栓性微血管病、冷球蛋白血症、高黏度单克隆丙球蛋白病、多发性骨髓瘤(伴高黏滞综合征)、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溶血尿毒症综合征、新生儿溶血性疾病、输血后紫癜、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噬血细胞综合征、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等。 06、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前去除抗体(ABO血型不相容移植、免疫高致敏受者移植 等)、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等。 07、自身免疫性皮肤疾病 大疱性皮肤病、天疱疮、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硬皮病、特异性皮炎、特异性湿疹等。 08、代谢性疾病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脂蛋白血症等。 09、药物、毒物中毒方面 药物中毒(与蛋白结合率高的抗抑郁药物、洋地黄药物中毒等)、 毒蕈中毒、动物毒液(蛇毒、蜘蛛毒、蝎子毒等)中毒等。 10、其他 肝豆状核变性(威尔逊病)、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新生儿狼疮性心脏病、甲状腺危象、脓毒血症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血浆吸附的禁忌症是什么? 无绝对禁忌证。 相对禁忌证包括: 1、对血浆、人血白蛋白、肝素、血浆分离器、透析管路等有严重过敏史。 2、药物难以纠正的全身循环衰竭。 3、非稳定期的心肌梗死或缺血性脑卒中。 4、颅内出血或重度脑水肿伴有脑疝。 5、存在精神障碍而不能很好配合治疗者。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09-06阅读量1926
病请描述:中风是由于脑部供血受阻而迅速发展的脑细胞受损脑功能损失,导致以猝然倒地、不省人事、口角喁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临床上可分为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和缺血性脑中风(脑梗死、脑血栓形成)两大类,其中以脑梗死最为常见。 颈椎病会引发中风,已得到医学界的公认,经中国医学科学院不完全统计,中风病人中有 90% 以上都有颈椎病。 人体大脑的血液供应主要依靠穿行于颈椎两侧横突孔的椎动脉,当患有颈椎病时,由于颈椎骨关节产生旋转、错位,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刺激或压迫椎动脉,使之产生痉挛、扭曲变形,血液无法正常输送到大脑,继发脑动脉供血不足,大脑细胞缺血,功能受损。 如果对颈椎病不够重视,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大脑细胞长时间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可出现中风症状。 尤其是中老年人,血管壁弹性已经下降,已为中风高发人群,加之颈椎退变严重,颈椎病引发中风的概率更大。因此,中老年人患颈椎病后更应该重视,及时就诊治疗,以预防发生中风。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977
病请描述:糖尿病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慢性病。由于我国生活水平提高和平均寿命的延长,越来越多的人出现糖尿病。 糖尿病除了血糖过高或者过低,一般情况下不容易引起症状。但是持续较高的血糖会逐渐破坏血管和神经,从而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导致的血管硬化,脑出血,脑梗死等,以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等。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主要表现为下肢或者上肢的麻木或者疼痛症状,以下肢比较常见,患者由于神经损伤出现麻木和疼痛感。一旦出现上述症状治疗起来非常麻烦。 对于疼痛为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早期可以通过药物缓解,目前常用的药物有,甲钴胺。普瑞巴林,加巴喷汀,夜间痛的患者可以给予氯硝西泮等。 如果药物治疗效果差,可以考虑腓总神经,腓深神经,胫后神经松解术。或者脊髓电刺激器植入术。讲个手术效果都比较确切,都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的降低坏疽的发生率。 对于麻木为主的疼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则只能考虑神经减压手术,行腓总神经,腓深神经,胫后神经松解术。但是对于麻木患者手术有效率不如疼痛患者高,疼痛患者有效率可以在85%-90%,而麻木患者只有75%左右。但是也确实没有更好的治疗办法。 总体来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还是应该预防为主,要积极控制血糖,增加锻炼,低盐低脂饮食。如果一旦得了,也有相应的治疗方法,应该积极治疗,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满意度。
王雷波 2024-09-02阅读量1775
病请描述: 8月22日下午,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大讲堂第十七期(2024年第十期)顺利开讲。学术副院长、4A脑血管病一科主任席刚明教授、10F综合内科主任许培培分别就“脑血管病的形态学及介入治疗策略”与“刨根问底——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两个主题进行了精彩讲解。周克祥副院长出席讲座,医院临床科室主任、医护骨干近百人在线上线下踊跃参与。本次大讲堂由周克祥副院长主持。 ▲ 许培培主任正在讲课 呼吸困难是主观感觉和客观征象的综合表现。主观表述包括“气短、气促、气不够用、喘、胸闷”等;客观表现为呼吸动度改变,严重时可出现张口呼吸、三凹征、端坐呼吸、发绀等,且常有呼吸频率、节律、深度改变。 根据病因、规律、特征,呼吸困难有不同的分类:肺源性、心源性、贫血性、中枢性、中毒性、精神性;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困难;吸气性的呼吸困难,呼气性的呼吸困难、混合性呼吸困难;急性呼吸困难、间歇发作呼吸困难、慢性呼吸困难;“功能性呼吸困难”。发病机制主要有:呼吸力学的改变,化学感受器反射,心理情感因素(功能性呼吸困难),呼吸肌功能障碍。 开场,许培培主任详细介绍了哮喘、慢阻肺、肺栓塞、气胸、心包填塞、重度贫血呼吸困难等十一个案例,让大家对不同原因导致的呼吸困难有了初步认识。随后,她继续从定义、分类、发病机制、病因四个方面,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深入浅出,系统地介绍了呼吸困难,让人获益匪浅。 最后,许培培主任指出,呼吸困难是病因及机制非常复杂的症状,是呼吸危重症科及几乎所有学科都较为常见且重要的临床征象,需要以认真、细致、全面、缜密的思路,“刨根问底”的科学精神和态度,深究每一条线索,才能尽可能解疑每一个呼吸困难患者的病因。 ▲ 席刚明教授正在讲课 当天,席刚明教授团队从早上8点半开始,就奋战在手术室,连续做了4台高难度介入手术,一直到下午4点半,刚下手术台,他还来不及换衣服就风尘仆仆赶来为大家授课。 席刚明教授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对脑血管病临床特征,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外周血管病介入治疗等方面进行精彩讲解。 脑血管病,主要分为十三大类疾病。第一领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包括颈内动脉系统的TIA,以及椎-基底动脉系统TIA;还有就是脑梗死。脑梗死也分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以及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根据血管部位不同脑梗死临床表现,治疗也不同。 第二领域: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以及其它,如硬膜下硬膜外的出血。第三领域:没有脑梗死的头颈部动脉狭窄、硬化、闭塞。第四领域:脑动脉炎、高血压脑病,还有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在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策略上,席刚明教授主要介绍了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颅外段动脉狭窄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狭窄介入治疗;急性闭塞开通术;慢性闭塞开通术。 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各类动脉瘤;支架辅助/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各类动脉瘤;脑膜中动脉栓塞术治疗急性硬膜下出血;脑动静脉畸形(AVM)栓塞术;脑动静脉瘘(DAVF)栓塞术。 外周血管病介入治疗:肾动脉狭窄球囊扩张 + 支架植入术;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取出术;腹主动脉瘤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下肢动脉狭窄球囊扩张 + 支架植入术;脑肿瘤术前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术。 血流导向装置(密网支架)一次性成功治疗颅内同一部位的多发动脉瘤,行球囊扩张成形术+支架置入术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顺利开通,打通“生命通道”……诸多精彩案例,展示了席刚明教授团队高超的手术技巧。 自2003年以来,经席教授双手开展的脑血管介入诊疗病例己经超过万例。多年来,席刚明教授不仅救治了上万例患者,也培养了几十名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医生,这些医生分布在全国各地,造福全国各地的患者。 ▲ 周克祥副院长讲话 “两位专家的精彩演讲干货满满,听后让人受益匪浅!”一个多小时的大讲堂,搭建起了一个学术氛围相当浓厚的交流平台,全院各临床科室负责人带头,年轻骨干医生在忙碌的工作中挤出时间,积极投身参与,这让周克祥副院长特别感慨。 大讲堂是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323学科建设计划(3.0版)”发展方向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各期专家骨干将多年从业经验中总结的特色技术和前沿动态进行分享讲解,促进医院内部的学术交流和知识经验分享;激励全体员工在学科建设方面勇于探索、积极创新,打造学院型医院;不断提升各临床科室诊疗服务能力,持续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和医疗质量。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08-28阅读量1498
病请描述:先讲一个患者求医的故事。 张老伯2年前因左腿疼痛,走路受到影响,到医院求医。被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做了腰椎的内固定融合手术。手术很顺利。可是,术后却出现了顽固性的腰背部疼痛和双下肢的疼痛,无法正常生活。复查磁共振等片子,手术都是正常的。按照医生的意见,做了各种康复训练和保守治疗,也吃了好多种止痛药,效果都不理想。在疼痛的折磨下,张老伯寝食难安,夜不能寐,郁郁寡欢,出现了抑郁症,甚至出现了自杀倾向。整个家庭也为这件事闹得不安宁,到处求医问药,也没有好的结果。 后来,张老伯在医生的咨询交流中得知,他的这种情况被称为“腰椎术后综合症“,可以通过植入一种脊髓电极,来治疗疼痛。医学界称为”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 SCS)“。张老伯在详细了解了具体情况后,选择了试一试。医生的帮助下,微创地植入了电极,在1周的测试阶段,张老伯疼痛明显缓解,基本上可以不再吃止痛药了,睡眠质量也明显改善。最后,医生根据测试阶段的良好体验效果,给张老伯植入了永久电极。1年下来,张老伯逐步恢复了正常生活,还出门旅游了2趟。久违的笑容开始出现在脸上。 现在,我们就来详细的介绍一下这个神奇的电极。 一)什么是SCS?它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SCS,Spinal Cord Stimulation的英文简称,指的是脊髓电刺激。SCS是一种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的神经调控疗法。这种治疗方法是将电极植入椎管的硬膜外腔(图1),通过程序化控制的电流刺激脊髓后角的感觉神经元及后传导束,从而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它通常用于那些对传统疼痛治疗方法没有反应的难治性慢性疼痛患者。 图1:SCS模式图 二)SCS可以用于治疗哪些疾病? SCS的适用指征宽泛,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病例的积累,其适应症还将不断扩展。目前,主要可以用于以下情况: 1. 脊柱术后疼痛综合征:指患者接受过脊柱手术,例如腰椎减压融合手术,但原有的疼痛持续存在,没有解决,或者出现新发的疼痛症状。 2. 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指继发于意外损伤、医源性损伤或全身性疾病之后出现的以严重顽固性、多变性疼痛,营养不良和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通常影响四肢,特别是手臂和腿部。 3. 脑卒中后疼痛:指脑卒中(脑梗塞、脑出血等)后可能出现的顽固性疼痛。 4.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病变引起的疼痛。 5. 无法手术的外周血管疾病引起的疼痛: 6.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指带状疱疹愈合后遗留的疼痛。 7. 顽固性心绞痛:即使经过规范治疗也无法缓解的心绞痛。 8. 放化疗引起的痛性神经病变:放疗或化疗导致的神经损伤和疼痛。 9. 脊髓损伤:SCS可以用于改善脊髓损伤后疼痛和功能恢复。 此外,脊髓电刺激也被用于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和改善下肢循环。值得注意的是,SCS治疗的适应症在不断发展和研究之中,例如,国内一些神经外科医生正在研究利用SCS来治疗脑损伤后植物生存状态。将来,可能还会有更多的疾病被纳入其治疗范围。 三)SCS的电极有哪些种类?植入的方式有哪些? SCS的整个植入系统包括2部分:植入电极和刺激器。SCS的植入电极根据外形主要有2种(图2):1种是柱状经皮穿刺电极,就像一根电线一样,可以通过穿刺针经皮穿刺放置到脊髓硬膜外腔。还有一种是外科桨状(板状)电极,大概1厘米宽度,可以通过外科手术放置,可以提供更大的刺激覆盖范围。不管哪一种电极,放置的损伤都不大。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融合,我们团队创新地可以利用脊柱内镜辅助来放置电极,更加微创和安全可靠。 图2:SCS的2种电极 四)一般的植入流程是怎样的? 由于疼痛是一种复杂的个人主观体验,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化。所以,SCS治疗顽固性疼痛通常先有一个测试阶段。在测试阶段,医生在患者体内植入临时电极,通过导线,连接体外的临时刺激器。刺激器的刺激程序是可以调控的,治疗团队需要经过反复调试,找到一个比较理想化的程控程序。当刺激器开始有效工作后,患者自我体验疼痛的覆盖情况,有没有达到满意值。只有当患者的疼痛控制,确实达到满意值的情况下,医生才会在患者体内植入永久性的SCS植入系统。其中,电极在脊柱硬膜外腔,刺激器在皮下(通常在腹部、腰部或者锁骨下窝)。如果患者在整个测试过程中,没有达到满意的疼痛控制,医生将移除临时的电极系统,恢复至原来状态。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SCS的治疗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这是它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五)SCS有哪些可能的风险? SCS虽然安全可靠,但在植入和使用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风险和并发症的可能存在。主要包括: 1. 植入手术的并发症可能:例如穿刺部位感染、硬膜外血肿、脑脊液漏、脊髓损伤等。 2. 硬件并发症:例如植入的电极发生了移位、断裂、刺激器外露等。电极移位是最常见的硬件问题,需要通过调整刺激参数或手术重新放置电极来解决。 3. 刺激耐受:部分患者在SCS持续一段时间后可能出现刺激耐受,需要通过调整刺激参数或改变刺激方式来解决。 在进行脊髓电刺激治疗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患者也应被充分告知可能的风险和并发症,以便做出明智的治疗决策。 对于慢性顽固性疼痛的患者,疼痛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除了躯体的疼痛感受,会对患者的心理带来创伤,并对其社会活动产生影响。所以,对于疼痛的治疗也是多维度的,需要身心同治,精神、心理方面的治疗不可忽视。SCS仅仅是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武器,综合性的多学科治疗是最科学的方法。同时,家庭和社会的理解和关爱也是有力的保障。 六)我们团队做的哪些创新工作? 作为外科医生团队,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们主要在怎么更微创、更安全的植入电极方面做了一些创新性的工作。这些工作现在都发表在国际疼痛杂志(图3),供全世界的同行参考、查阅。 图3:我们团队在美国Pain Physician杂志发表的2篇文章,介绍我们创新技术,微创植入电极 传统的外科电极植入方法是后路椎板切除,需要较大的手术切口,广泛的椎旁肌肉剥离,手术创伤相对较大;也正是创伤较大,手术通常是在全麻下进行。从而,不便于医生和患者在术中就电极覆盖范围进行交流互动。余勇团队创新性的使用双通道内镜技术,通过2个小洞(1个7mm,1个12mm)把外科电极植入硬膜外腔,大大降低了手术创伤。从而使得手术适于在清醒麻醉下进行,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图4) 图4:双通道内镜技术微创植入外科电极 既往的穿刺电极的植入,是在X线的监视下,医生将穿刺针先穿置于硬膜外腔,然后把2根线状电极通过针芯放置到硬膜外腔的合适位置。这个需要有良好的硬膜外穿刺技术和经验。如果在椎板间窗狭小、黄韧带骨化等情况下,即使是有经验的医生,也面临着需要反复穿刺和透视,既有放射暴露的问题,也增加了硬膜破裂的风险。余勇团队创新性的把经皮内镜技术融入穿刺电极的植入,可以让外科医生在直视黄韧带的情况下,放置穿刺针,植入穿刺电极。2个微创技术的结合,不需要改变患者的麻醉方式,可以在局麻下完成。 图5:内镜辅助可视化微创植入穿刺电极
余勇 2024-08-12阅读量2348
病请描述: 脑积水(Hydrocephalus)属于临床常见疾病,其总体发病率可达1-1.5%,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脊液分泌过多、循环受阻或吸收障碍而导致脑脊液在颅内过多蓄积,进而产生一系列神经功能症状。其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呕吐、视力模糊,视神经乳头水肿,偶伴复视,眩晕及癫痫发作等,可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甚至威胁生命。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生活报》2022年12月11日报道,一名16岁的内蒙古男孩小刚(小刚),一个月前突发剧烈头痛,检查诊断为脑积水。家人带孩子四处就医,均被告知需要进行手术,即把一根引流管从脑室放入到腹腔内,引流脑内多余的积水。 因为孩子年龄小,家长对于需要终身携带一根植入物有顾虑,遂来到哈尔滨当地医院求治。经诊断评估应用脑室镜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手术后,不仅缓解了脑积水症状,还可避免终身携带植入物给生活造成的不便。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6B神经外二科副主任卢云鹤博士介绍,脑脊液是环绕于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周围的无色透明的液体,能供应神经细胞一定的营养,运走中枢神经系统内的代谢产物,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酸碱平衡。同时,对脑和脊髓具有缓冲保护和支持作用。 脑脊液主要存在于颅内和脊柱内的空隙间,比如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从生成、循环、然后再被吸收,总量处在相对动态平衡之中。 ▲ 脑积水病因较为复杂 卢博士结合《中国脑积水规范化治疗专家共识》进一步讲解道,脑积水往往不是一种单一的病变,而是由诸多病理原因引起的脑脊液循环障碍。这些病因主要包括: 1)先天畸形:较多见的是脊柱裂,大脑导水管畸形或脑血管畸形等。 2)颅内感染:感染性脑膜炎、脑炎时增生的纤维组织阻塞了脑脊液的循环通路;炎症反应同时也可以使脑池、蛛网膜下腔和蛛网膜粒粘连闭塞,造成脑脊液循环和吸收障碍。 3)颅内出血:颅内出血后的代谢产物和纤维增生可引起脑积水。 4)颅内肿瘤:颅内肿瘤可阻塞脑脊液循环的任一部分,可见于第四脑室附近等。 5)其他病因:如维生素A中毒,或维生素A严重缺乏也可使脑脊液容量增多,而出现颅内压增高的情况。 依据病因、液体能否自由流动、疾病发展速度等,脑积水有着不同的分类。《中国神经内镜技术治疗脑积水专家共识(2016版)》明确,临床上通常根据流体动力学和影像学表现是否存在脑室系统梗阻,分为交通性脑积水和梗阻性脑积水。以脑脊液分泌过多、吸收障碍为主的病变为交通性脑积水,以脑脊液循环通道受阻为主的病变为梗阻性脑积水。临床上脑积水急症以梗阻性最为常见与凶险。 脑积水严重危害患者健康,应及早治疗,其治疗手段以手术为主。手术方式主要包括以脑室/腰大池—腹腔分流术为主的分流手术、脉络丛灼烧术、脉络丛部分切除术及神经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等。 目前,脑室—腹腔分流术仍是脑积水最常用的治疗方式。近年来,随着内镜设备和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包括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在内的神经内镜下微创手术,逐渐成为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的理想选择。 ▲ 神经内镜下行三脑室底造瘘手术 “简单来讲,造瘘就像给堰塞湖开一个合适的排水口,不使用管子就能让阻塞的水重新流动循环起来。”卢云鹤博士讲解道,通过神经内镜行三脑室底造瘘,将梗阻部位以上的脑脊液通过瘘口引流至脚间池,进入脑和脊髓蛛网膜下腔,参与脑脊液的吸收和循环,不仅重新建立了脑脊液的生理循环通路,也维持了颅内压的平衡。 与分流手术相比,应用神经内镜开展的三脑室造瘘术主要有以下优点: 一)无分流管等异物植入,可以避免因分流装置导致颅内或腹腔感染,进而分流管堵塞而使分流术失败。 二)术后脑室内的脑脊液能直接流入脚间池而进入脑与脊髓的蛛网膜下腔内吸收,相较于颅外分流手术更符合脑脊液循环正常生理状态,维持颅内正常的压力平衡和脑脊液的生理功能。 三)术后脑脊液流动速度均匀,不会出现因分流管虹吸导致的分流速度随体 位改变而产生的波动,不会产生脑脊液过度引流。 四)手术操作用时相对较短(一般30分钟左右)。 五)三脑室底造瘘术可应用于分流失败或分流管感染粘连的非交通性脑积水患者。 六)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术后恢复较快, 可相对减少患者住院天数, 减轻经济负担。 不过,卢云鹤博士也指出,由于第三脑室毗邻重要脑组织,周围重要血管密集,术中操作空间非常狭小,稍有不慎就可能因血管损伤出血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对手术医生的内镜技术和临床经验掌控提出了较高要求。 卢博士提醒,大部分脑积水患者在明确病因后,通过积极合理的治疗,可以实现临床治愈。手术方法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要注意的是,该疾病有一定的复发率,所以仍需遵医嘱定期复查。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08-08阅读量1675
病请描述:高血压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高血压(又称为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它可以在没有明显症状的情况下持续影响身体多个系统,增加了多种严重疾病的风险。 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高血压对心脏和血管造成直接损害,增加了患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长期高血压使得心脏需要更大的力量来推动血液,导致心肌肥厚和心脏功能下降,最终可能导致心脏衰竭。 脑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高血压是中风(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它会导致大脑血管病变,包括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从而增加了脑出血和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中风可以引起神经功能缺失、运动障碍甚至致命。 肾脏受损: 高血压对肾脏的影响是逐渐累积的。它损害肾小球和肾小管,导致慢性肾病的发展,最终可能需要透析治疗。此外,高血压还会加重糖尿病肾病等肾脏疾病的进展。 视网膜病变: 高血压使得视网膜的血管发生病变,最终可能导致视力丧失。这些病变包括视网膜动脉硬化、出血和视网膜病变,严重影响视觉功能。 其他系统影响: 高血压还与代谢综合征、糖尿病、脂质代谢紊乱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增加了这些疾病的发生风险,并且加重其并发症。 如何预防高血压的危害? 预防高血压危害的关键在于控制和管理血压。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健康的生活方式: 包括控制体重、限制盐分摄入、戒烟戒酒、规律运动和保持健康饮食习惯。 定期测量血压: 定期监测血压,特别是对于高危人群,有助于早期发现并控制高血压。 药物治疗: 对已确诊为高血压的患者,按医嘱进行药物治疗,以达到目标血压水平。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预防高血压带来的严重危害,维护心血管健康和全身健康。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和健康生活方式是预防高血压危害的基础。
王亮 2024-07-25阅读量6488
病请描述: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包括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的淋巴瘤和全身淋巴瘤侵入中枢神经系统的继发性淋巴瘤。该病发病率低,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3%。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淋巴瘤约占8%,约50%的颅内淋巴瘤病例伴有全身淋巴瘤。而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是一种罕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占全部淋巴瘤的1%不到,肿瘤细胞在中、小血管内生长,可累及全身各系统器官,恶性度极高,患者预后极差。发生在脑部的IVLBCL更是罕见,短期内即可造成患者死亡。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内大B淋巴细胞瘤临床表现没有特征性,通常有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并伴有因涉及脑部不同部位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如癫痫、肢体无力、麻木,意识障碍等。 病因 1.病毒感染:目前认为是引起淋巴瘤的重要原因,认为病毒可能引起淋巴组织发生变化,使患者易感或因免疫功能暂时低下引起肿瘤。 2.理化因素:某些物理、化学损伤是淋巴瘤诱发因素。某些化学药物,如免疫抑制剂、抗癫痫药、皮质激素等长期应用,均可导致淋巴网状组织增生,最终出现淋巴瘤。 3.免疫缺陷: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艾滋病,先天性免疫缺陷。 4.染色体异常:淋巴瘤患者可见到t (8;14)易位。 诊断 由于IVLBCL一般不形成实体肿块,脑部影像学检查通常无特征性表现,术前诊断困难,实验室检查,约80%的IVLBCL患者出现血沉 快、乳酸脱氢酶高,对诊断具有提示性。IVLBCL的诊断主要 依靠病理学检查,组织学表现具有特征性,免疫组化标记有 助于确诊。 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以获取标本明确病理诊断,降低颅内压或去颅骨减压等姑息性治疗为目的,手术切除脑部病灶无效。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后短期内死亡,只有少数患者可获得化疗治疗的机会。 预防 在生活中,只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可以减少恶性淋巴瘤的发生。不管大人小孩少接触容易导致形成肿瘤的诱发因素,包括放射线,包括辐射,包括有机化合物。 典型病例 患者,女,58岁,于 2024.03.16 入院。 主诉:突发言语不清、头痛8天,加重伴意识下降1天。 现病史:患者8天前情绪激动时突发言语不清、流涎、伴有头晕头痛,就诊于当地医院,查头颅CT提示:右侧颞叶、放射冠区、半卵圆中心多发脑出血灶,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考虑。予以护脑、控制血压、脱水降低颅内压等对症治疗,病情未见好转。并出现意识障碍,复查头颅CT提示上述脑出血灶周围脑水肿加重,遂来我院急诊就诊,拟“脑出血”收住入院。 查体:血压:141/70mmHg,意识模糊,GCS评分8分,Kernig征阳性,四肢肌力查体不配合。入院后予以脱水、护脑等对症治疗,病情越来越重,入院第3天行手术病灶部分切除并去颅骨大骨瓣减压缓解病情,手术后继续脱水并大剂量激素治疗,病情短期有所好转,术后第5天病情再度恶化,并出现脑疝,没有继续获得放化疗治疗的机会。影像片子如下:
王俊兴 2024-07-18阅读量1741
病请描述: 唱歌是一种很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休闲活动。事实证明,唱歌不仅可以锻炼大脑,还可以锻炼身体,对于改善呼吸、姿势和缓解肌肉张力都很有裨益。但是,对于有些人,唱歌却是一种危险行为。 《中国妇女报》2024年2月20日报道,此前,媒体报道日本知名老牌视觉系乐队BUCK-TICK的主唱歌手樱井敦司,在演唱会上唱到一段高音时突感身体不适,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后宣告死亡。樱井所属经纪公司后续发出声明,证实其因脑干出血去世,年仅57岁。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学术副院长、4A脑血管病一科主任席刚明教授分析指出,人在引吭高歌、生气骂人等情绪激动时会大量分泌肾上腺素、交感神经异常兴奋,令血压快速升高,进而引发危险。不过,脑出血的发病与基础疾病有关,患者可能患有颅内动脉瘤等疾病。当血压升高时,容易对本就很薄弱的动脉瘤血管壁产生过大的压力,从而使得已经存在的动脉瘤破裂。 《长江日报》2023年10月18日报道,55岁的张女士参加家庭聚会唱《青藏高原》飙高音时,突然头疼剧烈、恶心呕吐,家人紧急将其送医。医院给她做了全脑血管造影,最后发现是动脉瘤破裂。 ▲ 席刚明教授在阅片 颅内动脉瘤,犹如一颗“不定时炸弹” “颅内动脉瘤并非肿瘤。”席刚明教授介绍,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由于先天异常或后天损伤等因素导致局部的血管壁损害,在血流动力学负荷和其他因素作用下,逐渐扩张形成的异常膨出,最后形成颅内动脉瘤。脑动脉瘤到底有多普遍呢?世界范围中的总体发生率为3.2%,也就是每100个人中有3个人伴有脑动脉瘤,而中国35岁以上的人群中每100人就有7位具有动脉瘤。 由于其起病隐匿、发病急剧、致残致死率高,所以颅内动脉瘤就像是埋藏在人脑中的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一旦“引爆”,后果不堪设想。脑动脉瘤第一次破裂的死亡率在30%左右,而且更可怕的是它还会第二次、第三次破裂,第二次破裂的病死率为70%~80%,如果发生第三次破裂,死亡率几乎是100%。 席刚明教授表示,一般来说,情绪激动、血压忽然升高、用力排便、妊娠晚期、分娩、体力劳动、性生活、剧烈运动等都是动脉瘤破裂的诱发因素。很多病人在出血前即有阵发性头痛、眼肌麻痹、复视、头昏、颈痛等先驱症状,说明动脉瘤在破裂之前,动脉瘤壁已有病理改变。在更多的情况下,出血是在没有明显诱因时忽然发生的。 颅内动脉瘤如果体积较小,没有破裂,通常不会有明显症状。如果体积较大,可能会压迫周围的血管、神经,造成脑缺血症状和神经压迫症状,比如头痛、头晕、视物模糊、半侧脸麻木等。当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患者常常发生突然性的头痛、颈部僵直、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畏光、失去意识甚至休克,如果就医不及时,就会出现生命危险。 脑动脉瘤破裂怎么办? 一旦患者出现颅内动脉瘤破裂症状,家属或是身边的人一定要保持冷静,要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立即就近送至有卒中综合救治能力的医院诊治。其次要安抚好病人,稳定情绪,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席刚明教授表示,如果脑动脉瘤能在首次破裂的48小时内得到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可以最大限度改善破裂患者的预后。 出于对外科治疗的恐惧,许多动脉瘤患者希望接受药物治疗或保守治疗。遗憾的是,目前还无法通过药物治愈动脉瘤,但药物治疗在动脉瘤的防治中确实有其重要作用。积极的药物治疗和处理对降低早期再出血风险、防治并发症意义重大,但对于动脉瘤本身而言并无明确治疗作用。只有积极的外科或介入处理,使动脉瘤自血液循环中完全隔绝才是有效治疗动脉瘤、防止再出血的根本方法。目前在临床上使用的治疗脑动脉瘤的方法,包括开颅手术直接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两大类。 手术夹闭是通过开颅手术,从外部直接夹闭血流进入动脉瘤的通道。而血管内治疗是通过动脉血管内途径向动脉瘤内填入柔软的金属栓塞材料,使动脉瘤内形成血栓。两种方法的目的都是使血流对动脉瘤壁的压力消失,从而避免动脉瘤体破裂。目前国际上和国内的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多认为,对于同时可以使用手术和介入治疗的动脉瘤,建议首选介入治疗。此外,现在还有血管内支架、血流导向装置等各种新型装置,通过改变血流方向等多种机制达到治疗作用,使无法使用传统栓塞方法治愈的动脉瘤得到有效治疗。 ▲ 4A脑血管病一科主任席刚明教授、4A脑血管病一科副主任王贵平博士在为患者手术 ▲ 栓塞前 ▲ 栓塞后 如何预防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一旦破裂出血则可能会危及生命的疾病,如何来预防颅内动脉瘤呢?席刚明教授指出,根据目前的医疗水平,对颅内动脉瘤的成因还不是十分清楚,但是根据与颅内动脉瘤形成相关的几个因素:先天性发育、血流冲击、感染、动脉硬化以及外伤,我们可以做一些自己能做到的,以降低发生颅内动脉瘤的可能。 先天性发育和血流冲击这两个因素我们没有办法控制,但是上述后面三个因素,我们还是可以做到的。首先要控制感染的发生,有病要及时上医院就诊,防止感染性疾病对血管的损害。第二要注意动脉硬化的发生,要改变现有的不良生活习惯,比如嗜酒、吸烟、高脂饮食、熬夜以及缺乏运动等等。第三要尽量保护自己,避免遭受重大外伤,尤其是头颅外伤。 席刚明教授建议,中老年朋友在平时健康体检时可以增加一些有关脑血管的检查项目。脑血管筛查,首选脑血管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CT血管造影(CTA)无创检查,必要时可以做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如果发现了未破裂动脉瘤,建议及时就诊。一般说来,直径大于5毫米、形态不规则的动脉瘤破裂危险较大,建议尽快手术,而不是等到破裂之后再干预。手术时机不同,最后的治疗结果差别巨大。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06-28阅读量1356
病请描述:什么是偏头疼? 偏头痛(migraine)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神经性疾患之一,临床以发作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为主要表现,头痛多为偏侧,一般持续4-72小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光、声刺激或日常活动均可加重头痛,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头痛。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多起病于儿童和青春期,中青年期达发病高峰,常有遗传背景。鋤勺15-20%的人趟偏头痛的折磨。 什么是隐匿性脑卒中? 心脏问题为什么会导致 偏头疼和脯卒中? 隐匿性脑卒中(concealedstroke,CS)也称无症状脑卒中、沉默性脑卒中。通常颅脑一定功能部位出现卒中会引起相应临床表现,但有时卒中出现的部位在临床上无相应的表现或临床症状轻微,这类卒中称之为隐匿性脑卒中。包括隐匿性脑梗死、隐匿性脑出血及隐匿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隐匿性脑梗死约占74%,隐匿性脑出血占21%,隐匿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占5%。 CS的存在可能会导致脑卒中病情恶化,病死率增高,并增加脑卒中复发的危险性。CS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改善预后。 卵圔孔未闭(PFO):正常人群中约有1/4的人先天存在一种轻微的心脏结构缺陷。卵圆孔位于左右心房之间的隔膜中部。正常的卵圆孔应完全闭合,完全隔绝左右心房各自储存的血液。 约有1/4的成年人,其心房间的卵圆孔并未完全闭合。正常情况下,左心房中的血压大于右心房,卵圆孔即使没有闭合,也会被左心房的压力压紧,从而不会产生心房间反常的血液流动。因此卵圆孔未闭往往不会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不易被发现。 然而,当存在卵圆孔未闭缺陷的人偶尔咳嗽或屏气的时候,由于肺循环血压暂时升高,右心房中的血液将会顶开卵圆孔,并少量倒灌到左心房中。更为严重的是,在静脉血中还相对安全的血液栓子,也随之倒灌到了左心房中,成为了极其危险的“定时炸弹”。这些进入左心房的静脉栓子,将随动脉血进入全身各处,流向脑部的栓子将会引发脑血管栓塞,导致偏头痛,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反常栓塞和脑梗死。 如何确定是否存在卵圆孔未闭? PFO临床上常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声学造影(cTCD)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来进行诊断。经颅多普勒超声声学造影(cTCD)即“发泡试验诊断过程中医生向患者注射制备的激活盐水,静息时静脉注入盐水,然后嘱患者行 Valsalva动作,进而观察脑部是否能检测到微栓子信号,从而确定患者心脏内是否存在有右向左分流的卵圆孔未闭。(PS:虽然“发泡试验”可以推断是否有PFO,但并非直接观察到PFO的形态,因此还需要经食道超声的辅助。)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也称经食管超声检查,具有不依赖患者体型和经胸声窗条件差的优势,可以清楚、精准得测量卵圆孔的大小、长度、识别房间隔的精细结构,还可以评价左心耳结构辅助判定血栓来源。通过以上各项检查,可以检查出PFO,并观察PFO的大小、形态、分流程度以及毗邻结构。 如何对卵圆孔未闭进行治疗? 卵圆孔未闭一般进行介入治疗。在X线、超声等的引导下,将心导管沿股静脉上溯到卵圆孔部位,并使用特制器材对病变实施封堵。 超声引导PFO介入封堵术: 以往主要采用传统手术治疗或X光引导下经皮介入封堵,但是目前更为微创和安全的方式是超声引导下的介入封堵。超声引导介入封堵的过程通俗的讲就是从腿上或颈部的血管穿一个管子到心脏里,到心脏之后释放一个封堵器,用封堵器把缺损堵上,整个操作过程都是在超声监控和指导下进行,超声引导封堵术优点非常明显:这种方法创伤非常小,伤口只有米粒那么大,患者避免了X线所造成的伤害,不用担忧造影剂过敏和肾损伤,住院时间短,恢复快,深受患者及家属的欢迎。 超声引导下先心病介入治疗的优势 ❶不开刀、不用吃射线、不使用造影剂、创伤小、无痛苦、不留疤痕。 ❷操作在手术室执行,若封堵条件欠佳可直接转为外科手术,保证了操作的安全性。 ❸效果明确,可以达到与外科相同的根治效果,且费用相当。 ❹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不影响学习工作。 植入的封堵器是什么样的? 卵圆孔未闭封堵器主要由镍钛合金丝状材料经精密加工制成,和人体组织高度亲和,无毒无害,可在植入即刻、完全、永久地封闭卵圆孔,彻底杜绝这一致病患。 卵圆闭封堵器手朮是否会对患者造成麻烦? 这是一种类似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手术,其手术过程简单,方法成熟、仅需局部麻醉,术后2-3天即可出院。并且仅在股静脉穿刺下进行,未留切口,对曰后的工作生活无任何影响,不留疤痕。 术后的服药及随访 ❶术后常规低分子肝素抗凝48h,口服阿司匹林 100mg6个月+氯吡格雷75mg3个月 ❷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应复查TTE及心电图(标准复查项目) ❸术后6个月“发泡试验”复查
肖健 2024-06-17阅读量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