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四肢 > 弓形足 > 内容

弓形足内容

扁平足的预防和治疗

病请描述:扁平足为一种足部畸形。正常的脚底是自然的弓形,但扁平足脚底基本是平的,足弓不明显。一般认为,扁平足的形成与足部骨结构异常或肌肉韧带松弛导致内侧纵弓塌陷有关。 扁平足一般情况下是生理性的,表现为柔韧性扁平足,绝大部分随着年龄的增加扁平足情况会逐渐得到改善。在罕见的情况下,扁平足也可能是病理性的,表现为僵硬性扁平足,常会伴有疼痛。 QUESTION 扁平足有哪些危害? 扁平足改变了人的行走姿态,鞋跟外侧与鞋底内侧容易磨损,足跟也易受伤。 在长期站立、行走或跑跳时,由于没有良好的支撑,足弓消失后起不到缓冲的作用,其速度、耐力及爆发力都不如正常足,足、腿、腰、膝、颈等容易疲劳和疼痛。外力对脊柱、大脑、内脏器官的冲击也同样得不到缓冲,可能受到损害。 重度的扁平足会引发其他部位的并发症,例如距下关节等足部关节的退行性变及关节炎、跖骨应力性疲劳性骨折等情况,从而出现足部明显的疼痛,在晚期甚至可能会进一步影响骨盆,使大腿及骨盆架倾斜旋转,使骨盆或尾椎骨下移,形成脊椎侧弯,导致斜肩。 QUESTION 扁平足如何预防? 控制体重,肥胖可能使扁平足发生风险增加 50%。 不要经常坐成W形,习惯于W形坐姿与儿童双侧扁平足有明显的相关性。 选择合适的鞋。有扁平足家族史或已被发现没有足弓但无其他症状的幼儿,要注意不要穿平底鞋,穿鞋应选择带跟的鞋, 同时要在脚心内侧鞋底上加一层薄垫。 QUESTION 扁平足如何治疗? 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练习用脚趾夹东西、用足趾行走、做屈趾运动、跳橡皮筋、跳足尖舞,加强足内肌的肌力,练习时要防止扭伤,或在鹅卵石、沙滩或凹凸不平的路上行走,来进行锻炼,以促进足底的血液循环,使塌陷的足弓逐步得到改善,缓解肌肉疲劳,增加肌肉的力量。 有症状的柔韧性扁平足,可以使用矫形鞋垫进行治疗。3D打印矫形鞋垫通过个性化定制纠正足部力学结构改善足底功能、缓解足底压力,最终达到矫正足部畸形和缓解足部疼痛的作用,不管是通过锻炼康复还是手术治疗,若同时配合矫形鞋垫,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单纯采用矫形垫进行矫正,也是保守治疗的最佳选择。 僵硬性扁平足保守治疗无效后,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包括截骨术、关节融合术、关节制动术等手术方式。外科手术治疗主要目的是缓解症状和预防永久性畸形的发生,以及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

王金武 2024-04-22阅读量1401

足弓高会引起哪些危害-陈宝民

病请描述:足弓高会引起哪些危害 足弓高,也称为高足弓或弓形足,是一种常见的足部形态异常。正常情况下,人的足部有一定的自然弯曲,而高足弓则是指足部的这个弯曲度异常增大,甚至呈现出接近直线的状态。虽然足弓高本身不一定会引起明显的症状,但是它可能增加一些足部和下肢健康问题的风险。本文将详细探讨足弓高可能引起的危害,以便人们更好地了解这一足部形态异常的影响。 一、疼痛和不适 足弓高的人常常会感到足部疼痛和不适,尤其是在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这是因为高足弓使得足部承受的重量分布不均,增加了某些区域的压力。这种疼痛通常出现在足底、脚踝和膝盖等部位,严重时甚至会影响睡眠质量。 二、增加扭伤和骨折的风险 由于足弓高的人足部稳定性较差,他们在运动或做其他需要快速变向的活动时,更容易发生扭伤或骨折。这主要是因为高足弓改变了脚踝和膝关节的自然姿态,降低了它们的稳定性。 三、增加神经受压的风险 足弓高有时会导致神经受压,最常见的是坐骨神经受压。坐骨神经是从腰部穿过骨盆,然后到大腿后侧的神经。当足弓过高时,坐骨神经可能会受到压迫,导致腿部疼痛、麻木或无力等症状。 四、影响步态和姿势 足弓高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步态和整体姿势。高足弓使得步行或跑步时足部与地面接触的面积减少,导致力量分散不均,进而影响到步态的稳定性和整体姿势的平衡。长期下来,这种不良的步态和姿势可能会对脊柱造成压力,增加患颈椎病和腰椎病的风险。 五、影响运动表现 对于喜欢运动的人来说,足弓高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运动表现。由于高足弓改变了脚踝和膝关节的自然姿态,运动员在进行某些需要快速变向或爆发力的运动时,如足球、篮球等,可能会感到不适应或受限。这不仅会影响到他们的运动表现,还可能增加受伤的风险。 六、增加其他足部疾病的风险 宣足己的人重突县串F甘..止沃内,疾病,如抖如拇趾 外翻、锤状趾等。这些疾病的发生与足弓高度异常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高足弓还可能增加患跟腱炎、肌腱炎等运动系统疾病的风险。 综上所述,足弓高可能引起多种危害,包括疼痛和不适、增加扭伤和骨折的风险、神经受压、影响步态和姿势、运动表现以及增加其他足部疾病的风险等。为了降低这些风险,建议足弓高的人进行定期的足部检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加强足部肌肉锻炼也是缓解这些症状的有效方法。同时,了解并认识自己的足部健康状况,可以让我们更加关注并保护自己的下肢健康。

生长发育 2023-12-26阅读量3641

什么是扁平足-王蕾

病请描述:儿童扁平足是一种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引起的足部畸形,导致足内侧弓形消失或平坦,常常伴有后跟外翻,前足外展畸形。扁平足的发生率与年龄、性别、体重相关,男孩患病率高于女孩,体重与扁平足发生率呈正相关。 造成儿童扁平足的原因包括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引起的足踝部肌肉、肌腱或韧带的功能不全,骨骼结构异常,以致足弓结构塌陷从而发生扁平足。此外,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影响足弓发育,如儿童足部被过度保护,如24小时长时间穿袜子,在减少足部与外界接触的同时,也降低了末梢神经敏感度,影响足部肌肉韧带的生长发育。 儿童扁平足的症状包括足弓塌陷、足跟外翻、前足外展、多趾症等,伴随症状包括拇指外翻、拇趾僵硬、跟腱挛缩、胫骨内旋、胫骨后肌功能不良等。根据扁平足的严重程度,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包括穿矫形鞋、鞋垫和足部肌肉锻炼等,手术治疗则包括软组织转移和骨性手术等。 在预防儿童扁平足方面,家长可以通过让孩子多进行户外活动,锻炼足部肌肉和韧带,穿合适的鞋子和袜子,避免长时间穿袜子等措施来预防扁平足的发生。同时,家长还应该注意孩子的营养和体重管理,避免肥胖对足弓发育的影响。对于儿童扁平足的预防和早期发现,以下几点建议值得注意: 1. 保持适当的体重:肥胖会增加扁平足的风险,因此家长应注意孩子的体重管理,避免过度肥胖。 2. 穿合适的鞋子:选择适合孩子脚型的鞋子,避免过大或过小的鞋子,以减少对足部的压迫和不适。 3. 锻炼足部肌肉:鼓励孩子进行跳绳、跑步等足部运动,以增强足部肌肉的力量和稳定性。 4.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避免长时间穿袜子、多进行户外活动等,以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和发育。 5. 定期检查:家长应定期检查孩子的足部发育情况,如发现有扁平足的迹象,应及时就医咨询。 除了以上提到的预防措施,以下几点额外的建议可能对预防儿童扁平足有所帮助: 1. 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尽量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因为这会增加足部的负担,对足弓的发育产生负面影响。 2. 穿专业的运动鞋:对于经常进行户外活动的孩子,建议穿专业的运动鞋,以提供更好的足部支撑和保护。 3. 避免过度使用脚部肌肉:过度使用脚部肌肉可能会导致足部疲劳和不适,因此应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或跑步等活动。 4. 保持足部清洁:保持足部清洁可以预防感染和炎症,从而有助于足弓的发育。 5. 定期进行足部检查:定期进行足部检查可以帮助及时发现扁平足的迹象,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预防儿童扁平足需要家长注意孩子的体重管理、穿合适的鞋子、锻炼足部肌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定期检查等方面。同时,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穿专业的运动鞋、避免过度使用脚部肌肉、保持足部清洁和定期进行足部检查等措施也可以有助于预防儿童扁平足的发生。除了以上提到的预防措施和建议,以下几点额外的注意事项可能对预防儿童扁平足有所帮助: 1. 避免过早过度使用脚部: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尽量避免过早过度使用脚部,因为这可能会对足弓的发育产生负面影响。 2. 保持正确的姿势:正确的姿势可以减少对脚部的压力和不适,因此家长应注意纠正孩子的姿势,尤其是在长时间站立或行走时。 3. 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可以避免脚部过度疲劳和不适,同时也有助于足弓的发育。 4. 避免长时间重复特定动作:长时间重复特定动作可能会导致肌肉疲劳和不适,因此应尽量避免长时间重复特定动作。 5. 保持适当的饮水量:保持适当的饮水量可以有助于身体新陈代谢和足部健康的维护。 总之,预防儿童扁平足需要家长注意孩子的体重管理、穿合适的鞋子、锻炼足部肌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定期检查等方面。同时,避免过早过度使用脚部、保持正确的姿势、合理安排运动时间、避免长时间重复特定动作和保持适当的饮水量等措施也可以有助于预防儿童扁平足的发生。

生长发育 2023-11-23阅读量2542

跟痛症病因到底在哪里---原...

病请描述:跟痛症是指多种慢性疾患所引起的跟部包括跟后、跟跖、跟内和跟外侧急、慢性疼痛。跟痛症是一个症状性名称。多发生于40~70岁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约2:l。特别是男性肥胖者及运动员,可一侧或两侧同时发病。发病机制:    正常人足底不是平的。足底中部向上呈弓形凹陷。从前向后的弓形称纵弓,从内向外的弓形称横弓。足底的弓形结构使人体负重时足部具有弹性。足的纵弓是由跖腱膜维持的。跖腱膜起自跟骨底面的结节,向前伸展,最后分成五股,分别止于五个足趾的趾骨上。跖腱膜的深面有趾短屈肌附着。跖腱膜与足弓之间的关系犹如弦和弓。因此,人在站立、行走时跖腱膜受到强大牵拉力以维持足弓的正常结构。如此,跖腱膜在跟骨的附着点经常受到强大的牵拉力的作用,这一区域的跖腱膜及跟骨骨膜容易损伤。另外,跟骨结节也是足的负重点,人体重量相当大一部分集中在跟骨结节上,这也是它容易损伤的原因之一。中老年人跖腱膜弹性减弱,跟骨骨质疏松,是易患此病的内因。突然长途行走或长时间站立劳动是跟痛症发病的常见诱发因素。鞋底过硬时也易造成跟痛症。足跟是人体负重的集中区,足跟损伤后周围软组织可出现炎症反应。因足跟周围软组织坚韧,疼痛较重。软组织损伤后再负重可进一步加重损伤。因此,跟痛症可持续数月之久。综上所述,实际上是亘古周围张力平衡被打破,导致的张利失衡,跟骨处受损而出现无菌性炎症进而出现疼痛。临床表现与诊断:主要症状是足跟底部疼痛,常于劳累后出现。疼痛呈持续性,足跟着地时加重疼痛。检查时,跟骨底面有局限性压痛。严重者足跟软组织可发红及肿胀,压痛范围扩大。有时有其他畸形,为平底足等。X线检查在跟骨底可见到骨刺。有的病人无骨刺。骨刺大小与临床表现不成比例。有骨刺者可无症状,有症状者可无骨刺。多数病人有跟骨骨质疏松。治疗:跟痛症病人行走困难,很多病人病史较长,影响病人日常生活,特别是对老年人影响更大。因此,应当重视对跟痛症的治疗。临床观察,积极正规地治疗能有效控制疼痛。否则,疼痛可迁延、漫长。治疗的根本是恢复足跟周围韧带的平衡,其中关键性的是腓肠肌和胫骨前肌,当这两块肌肉的拮抗作用解除,跟腱张力降低了,也就是足底筋膜张力恢复正常了,根痛自然就会回复了。其他治疗只是促进局部修复,加快恢复的方法而已。诱发运动不平衡的最常见因素就是腰椎和坐骨神经问题,导致下肢感觉运动功能紊乱和功能失调。1.尽量减少足部负重,让足跟部充分休息,为损伤愈合创造条件。必须行走时足跟部要垫厚软垫,减少对足跟的损伤。2.局部理疗或热敷。3.外用涂剂。患者可在家中进行,对中老年人来说是一种方便的治疗方法。常用疗效较好的药物有扶他林乳剂、骨友灵、伤痛一喷灵、正红花油等。外用涂剂要注意使用方法。用药之前,应先用温水泡脚,然后用药。涂药范围应大于疼痛范围。用药后要按摩一段时间。4.口服消炎止痛药物。疼痛重的跟痛症患者可口服消炎止痛药。这类药物的作用是抑制局部炎症反应,促进组织愈合,缓解疼痛。常用的药物有:扶他林、西乐葆、布洛芬、芬必得、美洛昔康、洛索洛芬等。5.激素治疗。大部分病人经上述治疗后疼痛能缓解。部分病人疼痛重,这时,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小剂量口服强的松,疗效确实。强的松可与消炎,止痛药合用。合用时二种药物间隔1~2小时口服会减少胃肠道副作用。强的松用药时间不宜长,一般3—5天即可。有胃炎、消化性溃疡及糖尿病的病人不用强的松。6.封闭治疗。经上述治疗无效的病人可用封闭法治疗。用氢化考的松局部痛点注射,一般止痛效果均好。足跟皮肤质韧,注射时本身疼痛较重,并有感染的可能。因此,跟痛症患者应先用其它方法治疗,无效时再封闭治疗。预防:跟痛症在中老年人发病是很普遍的,给他们平添了很多痛苦。因此,中老年人应注意预防跟痛症的发生。     中老年人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尤其是坚持每天散步,使双足能经常得到锻炼。经常散步能使足的韧带保持弹性,跟骨骨质疏松得到改善,有助于预防跟痛症的发生。不经常锻炼身体的人,偶然一次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劳动容易患跟痛症。因此,除了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外,要避免足部持续负重。需要长途行走或长时间站立时要注意间断休息,防止足部过度疲劳。每天用温水泡脚,保持足部卫生和良好的血液循环,有助于足的健康。穿鞋要宽松,鞋底要有弹性。鞋底过薄容易损伤足部。通过上述方法可望防止跟痛症的发生。对于已患跟痛症的病人有助于防止复发。

马彩毓 2017-12-04阅读量1.2万

足跟疼痛的真正原因你也许想不...

病请描述:跟痛症是指多种慢性疾患所引起的跟部包括跟后、跟跖、跟内和跟外侧急、慢性疼痛。跟痛症是一个症状性名称。多发生于40~70岁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约2:l。特别是男性肥胖者及运动员,可一侧或两侧同时发病。发病机制:正常人足底不是平的。足底中部向上呈弓形凹陷。从前向后的弓形称纵弓,从内向外的弓形称横弓。足底的弓形结构使人体负重时足部具有弹性。足的纵弓是由跖腱膜维持的。跖腱膜起自跟骨底面的结节,向前伸展,最后分成五股,分别止于五个足趾的趾骨上。跖腱膜的深面有趾短屈肌附着。跖腱膜与足弓之间的关系犹如弦和弓。因此,人在站立、行走时跖腱膜受到强大牵拉力以维持足弓的正常结构。如此,跖腱膜在跟骨的附着点经常受到强大的牵拉力的作用,这一区域的跖腱膜及跟骨骨膜容易损伤。另外,跟骨结节也是足的负重点,人体重量相当大一部分集中在跟骨结节上,这也是它容易损伤的原因之一。中老年人跖腱膜弹性减弱,跟骨骨质疏松,是易患此病的内因。突然长途行走或长时间站立劳动是跟痛症发病的常见诱发因素。鞋底过硬时也易造成跟痛症。足跟是人体负重的集中区,足跟损伤后周围软组织可出现炎症反应。因足跟周围软组织坚韧,疼痛较重。软组织损伤后再负重可进一步加重损伤。因此,跟痛症可持续数月之久。综上所述,实际上是亘古周围张力平衡被打破,导致的张利失衡,跟骨处受损而出现无菌性炎症进而出现疼痛。临床表现与诊断:    主要症状是足跟底部疼痛,常于劳累后出现。疼痛呈持续性,足跟着地时加重疼痛。检查时,跟骨底面有局限性压痛。严重者足跟软组织可发红及肿胀,压痛范围扩大。有时有其他畸形,为平底足等。X线检查在跟骨底可见到骨刺。有的病人无骨刺。骨刺大小与临床表现不成比例。有骨刺者可无症状,有症状者可无骨刺。多数病人有跟骨骨质疏松。治疗:跟痛症病人行走困难,很多病人病史较长,影响病人日常生活,特别是对老年人影响更大。因此,应当重视对跟痛症的治疗。临床观察,积极正规地治疗能有效控制疼痛。否则,疼痛可迁延、漫长。治疗的根本是恢复足跟周围韧带的平衡,其中关键性的是腓肠肌和胫骨前肌,当这两块肌肉的拮抗作用解除,跟腱张力降低了,也就是足底筋膜张力恢复正常了,根痛自然就会回复了。其他治疗只是促进局部修复,加快恢复的方法而已。诱发运动不平衡的最常见因素就是腰椎和坐骨神经问题,导致下肢感觉运动功能紊乱和功能失调。1.   尽量减少足部负重,让足跟部充分休息,为损伤愈合创造条件。必须行走时足跟部要垫厚软垫,减少对足跟的损伤。2.局部理疗或热敷。3.外用涂剂。患者可在家中进行,对中老年人来说是一种方便的治疗方法。常用疗效较好的药物有扶他林乳剂、骨友灵、伤痛一喷灵、正红花油等。外用涂剂要注意使用方法。用药之前,应先用温水泡脚,然后用药。涂药范围应大于疼痛范围。用药后要按摩一段时间。4.口服消炎止痛药物。疼痛重的跟痛症患者可口服消炎止痛药。这类药物的作用是抑制局部炎症反应,促进组织愈合,缓解疼痛。常用的药物有:扶他林、西乐葆、布洛芬、芬必得、美洛昔康、洛索洛芬等。5.激素治疗。大部分病人经上述治疗后疼痛能缓解。部分病人疼痛重,这时,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小剂量口服强的松,疗效确实。强的松可与消炎,止痛药合用。合用时二种药物间隔1~2小时口服会减少胃肠道副作用。强的松用药时间不宜长,一般3—5天即可。有胃炎、消化性溃疡及糖尿病的病人不用强的松。6.封闭治疗。经上述治疗无效的病人可用封闭法治疗。用氢化考的松局部痛点注射,一般止痛效果均好。足跟皮肤质韧,注射时本身疼痛较重,并有感染的可能。因此,跟痛症患者应先用其它方法治疗,无效时再封闭治疗。预防:跟痛症在中老年人发病是很普遍的,给他们平添了很多痛苦。因此,中老年人应注意预防跟痛症的发生。     中老年人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尤其是坚持每天散步,使双足能经常得到锻炼。经常散步能使足的韧带保持弹性,跟骨骨质疏松得到改善,有助于预防跟痛症的发生。不经常锻炼身体的人,偶然一次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劳动容易患跟痛症。因此,除了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外,要避免足部持续负重。需要长途行走或长时间站立时要注意间断休息,防止足部过度疲劳。每天用温水泡脚,保持足部卫生和良好的血液循环,有助于足的健康。穿鞋要宽松,鞋底要有弹性。鞋底过薄容易损伤足部。通过上述方法可望防止跟痛症的发生。对于已患跟痛症的病人有助于防止复发。

马彩毓 2017-11-29阅读量1.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