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近年来,关于阿司匹林能否预防子痫前期的研究结论不尽一致,争议较大,多数人认为效果显著,部分认为疗效轻微,甚至无效。文献太多,观点不同,经常会影响到临床医生的治疗决策。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话题:什么是子痫前期?子痫前期定义为妊娠 20 周以后出现高血压(血压140/90 mm Hg)和蛋白尿(尿蛋白(+)或24h尿蛋白≥0.3g),可伴有上腹部不适、头痛、视力模糊等症状。在未出现蛋白尿的情况下,子痫前期根据出现高血压伴随下列任一情况分类: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受损;肾功能不全;肺水肿;脑或视觉功能障碍。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生殖免疫科鲍时华子痫前期的危害性有多大?子痫前期是妊娠女性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全球范围内 2%-8% 的妊娠女性受此影响,在美国12%的孕妇死亡是由于子痫前期和子痫引起,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除了对母亲的影响,子痫前期还会影响胎儿和婴儿,包括: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羊水过少、早产、胎盘早剥、死产、新生儿死亡、低出生体重儿等,其中15% 的早产由子痫前期所导致。什么是子痫前期的高危因素?子痫前期的重要危险因素包括:既往子痫前期病史,宫内发育迟缓(IUGR),早产,胎盘早剥或死胎,孕妇伴随疾病(慢性高血压、1 型或 2 型糖尿病、肾脏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易栓症、肥胖),多胎妊娠等。为何会发生子痫前期?该病发病机制迄今尚未阐明,可能与胎盘-子宫动脉血管重铸不足、炎症免疫过度激活、氧化应激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等因素相关。1980年,Pijnenborg等提出胎盘-子宫动脉血管重铸学说,孕12周前蜕膜层血管重铸,孕12-16周子宫螺旋动脉经历重铸过程,胎盘-子宫动脉血管重铸一般在孕16-18周基本完成。如果在这些过程中,血管重铸出现异常,会导致胎盘血流灌注不足,最终引起损伤因子释放,引起母体炎症反应过激状态发生。同时,母体本身的炎症过激状态也会导致子痫前期的发生,如:高血压、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心磷脂综合征等。如何预测子痫前期状态发生?结合血清标志物、子宫动脉多普勒超声、临床病史等危险因素的风险预测模型正在研发,目前尚无精确的预测模型用于临床。子宫动脉血流灌注对子痫前期的预测可能具有一定价值,但国内尚缺乏统一标准。我们习惯性流产门诊正在探索早孕期子宫动脉血流灌注对妊娠结局的预测。阿司匹林能否预防子痫前期呢?1985年Lancet杂志发表第1篇关于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的RCT研究,认为:孕12-14周服用阿司匹林可预防子痫前期和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发生,尤其对降低围生儿死亡率有显著作用。随后关于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研究众多,结论并非一致,多数认为效果显著,部分认为疗效轻微,甚至无。于是,2014年4月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汇总了2006-2013年欧美国家关于阿司匹林在妊娠期相关研究的文献,发布了 低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临床指南。适应人群具有子痫前期高危因素的无症状妊娠女性推荐妊娠12周后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81mg/d),证据等级B风险评估有下列一项或多项危险因素为高危人群:1. 既往子痫前期病史,特别是伴随有不良结局时2. 多胎妊娠3. 慢性高血压4. 1型或2型糖尿病5. 肾脏疾病6.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或抗磷脂抗体综合征)预防用药高危子痫前期女性在妊娠12-28周开始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60-150mg/d),减少子痫前期、早产和宫内发育迟缓(IUGR)的发生利弊权衡每日低剂量阿司匹林对高危子痫前期女性的子痫前期、早产和宫内发育迟缓风险降低有明显的净获益其它推荐USPSTF推荐所有计划怀孕或有怀孕能力的女性每日额外补充0.4-0.8mg叶酸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的作用有多大?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发现:子痫前期高危女性接受低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可降低子痫前期、早产和宫内发育迟缓的风险,临床试验中,低剂量阿司匹林(60-150mg/d)使子痫前期的风险降低了至少10%(甚至可达 24%)、早产风险降低 14%、宫内发育迟缓的风险降低 20%。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的危害性如何?USPSTF 发现:低剂量阿司匹林作为预防药物并不会增加胎盘早剥、产后出血和胎儿颅内出血的风险。此外,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对胎盘早剥的风险无明显区别。低剂量阿司匹林作为预防药物用于子痫前期风险增加的女性不会增加围产期胎儿的死亡率。服用阿司匹林的剂量和时间?1. 服用剂量多项随机对照试验显示,60-150mg/d 的阿司匹林可减少子痫前期、早产和宫内发育迟缓的风险。最常用的使用剂量为100mg/d,但两个最大样本研究认为 60mg/d 就有获益。尽管既往研究并未评估 81mg/d 阿司匹林,但美国可用的低剂量阿司匹林为 81mg,可作为子痫前期高危女性预防用药的合理剂量。2. 服用时机低剂量阿司匹林开始于妊娠 12-28 周。对于子痫前期高危女性,相关证据未发现提早使用(12-16 周)阿司匹林较延期使用(≥16 周)有额外获益。目前欧美国家正在进行的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研究1. 法国:5000个病例。孕16周前,双侧子宫动脉血流出现切迹的孕妇,给予160mg/天阿司匹林。观察用药组和未用药组子痫前期的发生率。2. 美国:220个病例。孕12周前,子痫前期多指标预测模型,给予81mg/天阿司匹林,比较用药组和未用药组子痫前期发生率。3. 西班牙:270个病例。150mg/天阿司匹林,评估用药组和未用药组滋养细胞的发育,晚孕期子宫动脉血流灌注状况,以及子痫前期发生率。个人观点上述研究结论均为欧美国家数据,目前缺乏亚洲女性的用药剂量研究。由于人种差异,我们需要寻找适合中国子痫前期高危女性的阿司匹林的适合剂量;阿司匹林使用时机,需要根据病史和原发疾病而有所不同,如:对于多次早孕期自然流产史合并心磷脂综合征、易栓症等患者,需在孕早期进行阿司匹林干预,低剂量阿司匹林开始于妊娠 12-28 周往往已经来不及预防某些患者子痫前期的发生。早孕期子宫动脉血流灌注的评估需要加以重视,目前我们习流门诊正在积极探索中。当然,一个好的研究,需进一步开展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RCT病例对照研究,才能为阿司匹林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防治中的安全、有效应用,提供更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
鲍时华 2018-08-06阅读量6100
病请描述:1、垂体瘤是什么肿瘤?发病情况如何? 垂体是一个卵形小体,位于丘脑下部的腹侧,垂体瘤即垂体前叶和后叶等病变而产生的肿瘤。垂体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之一,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0~15%。根据目前国内流行病学调查垂体瘤人群年发病率为十万分之一左右;而美国流行病学调查,垂体腺人群年发病率高达7.5~15/10万人。正常人群随机MRI检查时垂体腺瘤发现率为10%~38.5% (平均22.5%)。近年来垂体瘤的发病率或者发现率越来越高,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现代医学的发展,CT或者是磁共振检查的普及,使得垂体腺瘤患者能早期发现,所以发病率明显增加。2、垂体瘤临床分型有哪些?(1) 根据激素分泌类型分为:功能性垂体腺瘤(包括催乳素腺瘤、生长激素腺瘤、促甲状腺激素腺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促性腺激素腺瘤及混合性垂体腺瘤)和无功能性垂体腺瘤。(2) 根据肿瘤大小分为:微腺瘤(直径<1cm)、大腺瘤(直径1-3cm)和巨大腺瘤(直径>3cm)。(3) 结合影像学分类、术中所见和病理学分为侵袭性垂体腺瘤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不典型垂体腺瘤:Ki-67>3%、P53 染色广泛阳性、细胞核异型性(临床上以上3点有2点符合可诊断为不典型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腺瘤:垂体腺瘤细胞有侵犯鞍底、鼻腔黏膜下组织,侵犯颅底软组织或骨组织,侵犯海绵窦压迫神经和血管。(4) 根据良恶性分为良性垂体瘤和垂体癌。3、垂体腺瘤临床表现都是怎么样的?⑴垂体腺瘤的内分泌表现:①生长激素腺瘤:未成年病人表现为生长过速,甚至发育成巨人;成人表现为肢端肥大症:面容改变,手指脚趾变粗,伴皮肤粗糙,全身乏力,关节酸痛,性功能减退等。 ②泌乳素腺瘤:女性主要表现为闭经、溢乳、不育;男性则表现为性欲减退、阳痿、乳腺增生、毛发稀疏、精子数目减少等。 ③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临床表现为身体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腹部大腿部皮肤有紫纹、体毛增多等。④无功能腺瘤:早期病人无特殊感觉,肿瘤长大可压迫垂体致垂体功能不足的临床表现。(2)视力视野障碍:早期垂体腺瘤常无视力视野障碍。如肿瘤长大,向上伸展,压迫视交叉,则出现视野缺损,渐渐缺损可扩大至双颞侧偏盲。如果未及时治疗,视力也有减退,以致全盲。如果肿瘤偏于一侧,可致单眼偏盲或失明。(3)其他神经症状和体征:如果垂体瘤向后上生长压迫垂体柄或下丘脑,可致多饮多尿;如果肿瘤向侧方生长侵犯海绵窦壁,则出现动眼神经或外展神经麻痹;如果肿瘤穿过鞍隔再向上生长致额叶腹侧部,有时出现精神症状;如果肿瘤向后上生长阻塞第三脑室前部和室间孔,则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如果肿瘤向后生长,可压迫脑干致昏迷、瘫痪或去大脑强直等。4、垂体瘤的治疗措施有哪些? 对于较小无功能垂体瘤,可随访观察;对于有内分泌症状或者压迫症状以及进行性增大的垂体瘤,要积极治疗。(1)手术治疗:主要为神经内镜或者显微镜下经鼻蝶手术治疗,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证明,内镜垂体瘤手术较显微镜手术更具有优势。少部分体积较大肿瘤,质地较硬,向鞍上生长且束腰征明显,可选择开颅手术。(2)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常用于术后肿瘤残余或者复发、不适合手术或者对药物不敏感的病人。(3)药物治疗:PRL型腺瘤对于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溴隐亭,卡麦角林)较为敏感。其他类型肿瘤药物治疗可作为围手术期的辅助治疗及不能手术者。
高阳 2018-07-17阅读量1.8万
病请描述:1.什么是垂体瘤?垂体瘤是源于垂体前叶和后叶以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的肿瘤,是最鞍区常见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5%。垂体瘤常具有内分泌功能,可造成多种内分泌紊乱。垂体瘤大部分是良性的,少数为恶性或呈侵袭性生长。2.垂体瘤临床表现有哪些?垂体瘤的临床表现主要有:①颅内神经功能障碍(头痛、视力视野改变、多尿、呕吐、眼球活动障碍等);②内分泌功能障碍(女性主要表现为闭经、溢乳、不育;男性则表现为性欲减退、阳痿、乳腺增生、毛发稀疏等;面容改变、肢端肥大、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性情急躁、易激惹;精神萎靡、食欲缺乏、身体虚弱无力、抗病力差、反应迟钝等垂体功能低下表现)。很多患者出现上述症状而就诊于眼科、乳腺外科、妇科、男科等,往往查不出疾病原因,此时不防到神经外科就诊,排除一下垂体瘤可能。3.得了垂体瘤该怎么办?明确得了垂体瘤不必过度惊慌,及时到神经外科就诊。目前治疗垂体瘤的手段很多,包括微创手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及药物治疗,甚至有些无功能且体积小的垂体瘤可定期随访。4.怀疑垂体瘤应该做哪些检查?怀疑得了垂体瘤,按部就班做好如下检查,才能明确诊断,所谓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a. 影像学检查:增强鞍区MRI,头颅冠状位骨窗CT,腹部B超或肾上腺CT(必要时);b. 内分泌检查:性激素六项(FSH、LH、PRL、雌二醇、血清孕酮、血清睾酮),肢端肥大症者(GH、IGF-1),甲状腺功能检查(T3、T4、TSH、fT3、fT4),库欣病(ACTH、血清皮质醇(8am、5pm、12pm)、24h尿游离皮质醇);c. 视力视野检查;5.垂体瘤如何治疗,能治好吗?(1)手术治疗:主要为显微镜或内镜下经鼻蝶微创手术为主。少部分体积较大肿瘤,质地较硬,向鞍上生长且束腰征明显,可选择开颅手术或上下联合手术。(2)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常用于术后肿瘤残余或者复发、不适合手术或者对药物不敏感的病人。(3)药物治疗:除了泌乳素型垂体瘤首选药物治疗外,其他类型肿瘤的药物治疗作为辅助治疗。(4)随访观察:垂体瘤体积较小且无内分泌异常者,可随访观察。垂体瘤大部分是良性肿瘤,大部分患者通过手术或者药物治疗,均能获得良好的效果。6.垂体瘤能微创手术吗?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微创切除垂体瘤更安全、创伤小、恢复快、美观保留、住院时间短、费用低,术后舒服度大大提高,已经逐步成为垂体瘤手术治疗的首选。7.垂体瘤术后有哪些注意事项?①术后平躺休息为主1个月,避免用力咳嗽、用力排便,擤鼻和做剧烈运动;②建议2个月内不同房,3个月内不怀孕;③术后根据激素水平,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或调整口服药物;④如出现鼻腔流水、鼻腔大量出血、剧烈头痛、口干小便多等情况,要及时就近医院就诊,并与医生取得联系⑤定期复查。8.垂体瘤治疗后复查看时间和内容有哪些?①垂体瘤术后复查内容:鞍区增强磁共振、垂体激素全套、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是否有并发症发生等。②通常术后第二天、术后一周、术后一个月定期复查垂体激素;③术后3个月复查鞍区增强磁共振,以后的复查时间可于复诊时听取主诊医生的建议。9.垂体瘤复发了该怎么治疗呢?复发的垂体瘤仍可以通过微创手术再次切除,疗效确切。对于不想手术或者不能手术患者,可选择药物或者放射治疗,疗效不一。10.得了垂体瘤能怀孕吗?对于想要怀孕的女性垂体瘤患者,建议孕前先治疗,等病情确实稳定后1-2年左右再考虑怀孕,以免给孕期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高阳 2018-01-29阅读量9554
病请描述: 近年来,关于阿司匹林能否预防子痫前期的研究结论不尽一致,争议较大,多数人认为效果显著,部分认为疗效轻微,甚至无效。文献太多,观点不同,经常会影响到临床医生的治疗决策。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话题: 什么是子痫前期? 子痫前期定义为妊娠 20 周以后出现高血压(血压140/90 mm Hg)和蛋白尿(尿蛋白(+)或24h尿蛋白≥0.3g),可伴有上腹部不适、头痛、视力模糊等症状。在未出现蛋白尿的情况下,子痫前期根据出现高血压伴随下列任一情况分类: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受损;肾功能不全;肺水肿;脑或视觉功能障碍。 子痫前期的危害性有多大? 子痫前期是妊娠女性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全球范围内 2%-8% 的妊娠女性受此影响,在美国12%的孕妇死亡是由于子痫前期和子痫引起,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除了对母亲的影响,子痫前期还会影响胎儿和婴儿,包括: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羊水过少、早产、胎盘早剥、死产、新生儿死亡、低出生体重儿等,其中15% 的早产由子痫前期所导致。 什么是子痫前期的高危因素? 子痫前期的重要危险因素包括:既往子痫前期病史,宫内发育迟缓(IUGR),早产,胎盘早剥或死胎,孕妇伴随疾病(慢性高血压、1 型或 2 型糖尿病、肾脏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易栓症、肥胖),多胎妊娠等。 为何会发生子痫前期? 该病发病机制迄今尚未阐明,可能与胎盘-子宫动脉血管重铸不足、炎症免疫过度激活、氧化应激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等因素相关。1980年,Pijnenborg等提出胎盘-子宫动脉血管重铸学说,孕12周前蜕膜层血管重铸,孕12-16周子宫螺旋动脉经历重铸过程,胎盘-子宫动脉血管重铸一般在孕16-18周基本完成。如果在这些过程中,血管重铸出现异常,会导致胎盘血流灌注不足,最终引起损伤因子释放,引起母体炎症反应过激状态发生。同时,母体本身的炎症过激状态也会导致子痫前期的发生,如:高血压、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心磷脂综合征等。 如何预测子痫前期状态发生? 结合血清标志物、子宫动脉多普勒超声、临床病史等危险因素的风险预测模型正在研发,目前尚无精确的预测模型用于临床。子宫动脉血流灌注对子痫前期的预测可能具有一定价值,但国内尚缺乏统一标准。我们生殖免疫科正在探索早孕期子宫动脉血流灌注对妊娠结局的预测。 阿司匹林能否预防子痫前期呢? 1985年Lancet杂志发表第1篇关于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的RCT研究,认为:孕12-14周服用阿司匹林可预防子痫前期和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发生,尤其对降低围生儿死亡率有显著作用。随后关于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研究众多,结论并非一致,多数认为效果显著,部分认为疗效轻微,甚至无。 于是,2014年4月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汇总了2006-2013年欧美国家关于阿司匹林在妊娠期相关研究的文献,发布了 低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临床指南。 适应人群 具有子痫前期高危因素的无症状妊娠女性 推荐 妊娠12周后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81mg/d),证据等级B 风险评估 有下列一项或多项危险因素为高危人群: 1. 既往子痫前期病史,特别是伴随有不良结局时 2. 多胎妊娠 3. 慢性高血压 4. 1型或2型糖尿病 5. 肾脏疾病 6.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或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预防用药 高危子痫前期女性在妊娠12-28周开始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60-150mg/d),减少子痫前期、早产和宫内发育迟缓(IUGR)的发生 利弊权衡 每日低剂量阿司匹林对高危子痫前期女性的子痫前期、早产和宫内发育迟缓风险降低有明显的净获益 其它推荐 USPSTF推荐所有计划怀孕或有怀孕能力的女性每日额外补充0.4-0.8mg叶酸 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的作用有多大? 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发现:子痫前期高危女性接受低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可降低子痫前期、早产和宫内发育迟缓的风险,临床试验中,低剂量阿司匹林(60-150mg/d)使子痫前期的风险降低了至少10%(甚至可达 24%)、早产风险降低 14%、宫内发育迟缓的风险降低 20%。 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的危害性如何? USPSTF 发现:低剂量阿司匹林作为预防药物并不会增加胎盘早剥、产后出血和胎儿颅内出血的风险。此外,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对胎盘早剥的风险无明显区别。低剂量阿司匹林作为预防药物用于子痫前期风险增加的女性不会增加围产期胎儿的死亡率。 服用阿司匹林的剂量和时间? 1. 服用剂量 多项随机对照试验显示,60-150mg/d 的阿司匹林可减少子痫前期、早产和宫内发育迟缓的风险。最常用的使用剂量为100mg/d,但两个最大样本研究认为 60mg/d 就有获益。尽管既往研究并未评估 81mg/d 阿司匹林,但美国可用的低剂量阿司匹林为 81mg,可作为子痫前期高危女性预防用药的合理剂量。 2. 服用时机 低剂量阿司匹林开始于妊娠 12-28 周。对于子痫前期高危女性,相关证据未发现提早使用(12-16 周)阿司匹林较延期使用(≥16 周)有额外获益。 目前欧美国家正在进行的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研究 1. 法国:5000个病例。孕16周前,双侧子宫动脉血流出现切迹的孕妇,给予160mg/天阿司匹林。观察用药组和未用药组子痫前期的发生率。 2. 美国:220个病例。孕12周前,子痫前期多指标预测模型,给予81mg/天阿司匹林,比较用药组和未用药组子痫前期发生率。 3. 西班牙:270个病例。150mg/天阿司匹林,评估用药组和未用药组滋养细胞的发育,晚孕期子宫动脉血流灌注状况,以及子痫前期发生率。 个人观点 上述研究结论均为欧美国家数据,目前缺乏亚洲女性的用药剂量研究。由于人种差异,我们需要寻找适合中国子痫前期高危女性的阿司匹林的适合剂量;阿司匹林使用时机,需要根据病史和原发疾病而有所不同,如:对于多次早孕期自然流产史合并心磷脂综合征、易栓症等患者,需在孕早期进行阿司匹林干预,低剂量阿司匹林开始于妊娠 12-28 周往往已经来不及预防某些患者子痫前期的发生。早孕期子宫动脉血流灌注的评估需要加以重视,目前我们习流门诊正在积极探索中。当然,一个好的研究,需进一步开展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RCT病例对照研究,才能为阿司匹林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防治中的安全、有效应用,提供更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
鲍时华 2017-04-07阅读量1.2万
病请描述: 胆总管结石属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我国发病率约为10% ~ 20%,中老年为好发人群,且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呈升高趋势。肝外胆管结石临床表现以腹痛、高热、寒颤、恶心、呕吐等为主,是引起梗阻性黄疸的重要原因。胆总管结石可导致胆汁瘀滞,进而引发急性胆管炎,如治疗不及时可导致肝源性胰腺炎、肝细胞损伤甚至感染性休克,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为提高手术效果,术者须全面了解结石具体情况及周围组织变化,使手术更具针对性和准确性,故可借助一些简单、易操作、损伤小且准确率高的辅助检查。B超、CT 及磁共振( MRCP) 均用于临床诊断胆总管结石,安全性高且具有创性。 分析 450 例肝外胆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三组分别为150 例。比较 3 组检查方法的阳性率与对直径 < 8mm 的胆总管结石诊断阳性率。结果磁共振( MRCP) 组阳性率高于 B超组与CT 组, CT 组阳性率高于 B超组 。MRCP 组直径 < 8mm胆总管结石阳性率高于 B超组与CT 组; CT 组与 B超组直径 < 8mm 胆总管结石阳性率比较无差异。结论: B超仍为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之首选,可作为初步诊断手段。CT及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可降低漏诊几率,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利于减轻患者痛苦。 B型超声能明确胆总管结石分布和存在范围并了解结石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本研究结果中 B 型超声阳性率为 42. 00% ,明显低于 MRCP 组和腹部 CT 组阳性率。超声诊断准确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仪器、检查者技术水平、结石大小及部位等。推测本研究中诊断阳性率低的原因可能为: 患者未严格禁食禁水、体型肥胖、检查过程不合作、胆总管方面原因(胆总管结石周围介质条件较差或胆总管内径 < 0. 8cm 等) 、结石方面原因( 结石 < 0. 3cm 及泥沙样结石等) 、检查者技术欠佳等,以上均可能对诊断结果造成影响。而 B 型超声对于直径 < 8mm胆总管结石检出阳性率仅为 26. 67% 。 CT 分辨率较高,能清晰显示高密度结石影,腹部 CT 通常用于检查腹部脏器是否存在梗阻、结石、积液、畸形及穿孔等,效果较好。为降低成像伪影,患者检查前常需服用药物,以便获得更加清晰成像,更准确的了解患者病情。胆管内部影像可通过 CT 检测清楚的显示,胆管如果阻塞,结石阻塞部位及上方周围均可见扩张胆管低稠密影像。CT 检查可提供检查部位横断面图像,结石阳性反应的显示较明显,注射造影剂后,可清晰观察到肝内胆管扩张状态或手术切除病灶范围可对手术难度进行预估。本研究结果中腹部 CT 组阳性率高于 B 型超声组。但 CT 成像很难准确定位结石位置,故对阴性结石诊断存在一定误差。腹部 CT 组对直径 <8mm 的胆总管结石阳性率与 B 型超声组相近。 MRCP 是一种无创性非介入探查手段,为诊断胆总管结石的金标准,MRCP 检查无射线,能够有效降低对人体的辐射危害,检查过程中不使用造影剂即可清晰显示胆道系统,实现多切面及多层次扫描,用于胆总管结石诊断图像更为清晰,且可准确定位胆管结石,扫查方向可根据需要进行实时调整,以使检查更全面,确保获得更直观、形象的检查图像,提高胆管结石诊断准确性。MRCP 组阳性率及直径 < 8mm 胆总管结石阳性率均高于 B 型超声组和腹部 CT 组。提示MRCP 用于胆总管结石诊断更具优势。 本文选自黄阳辉 临床合理用药2016 年 7 月第 9 卷第 7 期
赵刚 2016-09-26阅读量6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