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腹部 > 胆道梗阻 > 内容

胆道梗阻内容

IgG4相关肝胆胰疾病诊疗进展

病请描述:专家论坛|刘燕鹰:IgG4相关肝胆胰疾病诊疗进展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2-04-24 16:04 IgG4相关疾病(IgG4-RD)是近年来新认识的一种全身性自身炎症伴纤维化的疾病,几乎可累及人体的各个器官。本文就IgG4相关肝胆胰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择要介绍如下。 1IgG4相关肝胆胰疾病的临床表现 1.1   IgG4相关自身免疫性胰腺炎(IgG4-AIP) 胰腺是IgG4-RD中第一个被描述的受累部位。IgG4-AIP好发于60岁左右的中老年男性,通常表现为无痛性黄疸,伴有高血糖、脂肪泻等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的表现,急性疼痛性胰腺炎在IgG4-AIP中较罕见[6]。 1.2   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IgG4-SC) IgG4-SC是IgG4-AIP患者最常见的胰腺外表现。IgG4-SC在男性中多见,男女比例约4∶1,87%~92%的IgG4-SC伴有1型AIP,较少独立出现[7]。IgG4-SC常表现为梗阻性黄疸(70%~80%)、体质量减轻和腹痛,然而目前没有特异性的症状能够可靠的区分IgG4-SC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胆道梗阻。同时,除了胆管系统,IgG4+浆细胞浸润和纤维化可使胆囊壁增厚,但患者通常无临床症状[8]。 1.3   IgG4相关的肝脏病变 IgG4相关的肝脏病变分为两种类型,IgG4相关自身免疫性肝炎(IgG4-AIH)及IgG4相关肝病,前者与自身免疫性肝炎(AIH)表现相同,后者可能为IgG4-RD原发肝实质病变、IgG4-SC肝病、IgG4-SC继发肝损伤三种因素共同导致。IgG4相关的肝脏病变可无明显临床表现,严重的患者可表现为乏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皮肤巩膜黄染、瘙痒等。 2IgG4相关肝胆胰疾病的实验室检查 2.1   血清IgG4水平 血清中IgG4水平升高最初被认为是诊断IgG4-RD的关键特征,但后续研究证实,很多和IgG4-RD相似的肿瘤或炎症性疾病,如胰腺癌、淋巴瘤、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Castleman病等,均可导致血清IgG4水平升高,而一部分活检证实为IgG4-RD的患者,血清IgG4水平正常[9]。 2.2   其他实验室指标 除了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低滴度阳性外,其他疾病特异性抗体通常阴性。血清IgE水平升高和外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已被证明是IgG4-RD的常见实验室特征[15]。在IgG4-AIP或IgG4-SC患者中,35%~60%血清IgE水平升高,25%~38%外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6]。有研究[17]报道在IgG4升高的情况下,血清IgE水平>979.2 ng/mL,对于诊断IgG4-RD的敏感度为88%,特异度为86%。 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以及肿瘤等不同,IgG4-RD患者的血清炎症指标是非特异性的,红细胞沉降率(ESR)可以中等程度升高,C反应蛋白(CRP)通常是正常的,腹膜后及主动脉受累的患者,CRP可升高。低补体血症在IgG4-RD中普遍存在,治疗后补体可恢复正常,因此,补体也被认为与病情活动相关。 2.3   新型诊断标志物 随着对IgG4-RD免疫机制的理解深入,目前已发现一些新的血清学和细胞学生物标志物,但是这些新型标志物还有待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 3IgG4相关肝胆胰疾病的影像学检查 3.1   影像学特点 影像学特征对IgG4相关肝胆胰疾病的诊断有一定帮助。腹部超声能够显示胆管扩张、肝外胆管狭窄、胰腺肿胀以及胰腺外肿块等,有助于鉴别胆道梗阻的原因。腹部CT、MRI可显示胰腺实质变化、胆管狭窄伴胆管壁增厚、肝脏或肝门肿块以及其他器官受累的证据。IgG4-AIP通常表现为胰腺弥漫性肿大,胰腺羽毛状结构消失,具有低衰减、延迟对比后增强、动脉期、静脉期低衰减和门静脉期衰减的包膜样低强化带。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或逆行胰胆管造影可显示胰管节段性狭窄,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中的胰管狭窄通常累及胰管全长的1/3,而上段胰管扩张更多见于胰腺肿瘤[25]。IgG4-SC的特征性核磁表现多为连续性胆管受累,胆总管管壁厚度>2.5 mm,以及胆囊、胰腺、肾脏受累[26]。根据胆管造影成像IgG4-SC分为4型:1型为胆总管末端狭窄型;2型为肝内外胆管狭窄型;3型为肝门部、胆总管下段狭窄型;4型为肝门部胆管狭窄型[27]。IgG4相关肝病影像学表现多样,炎性假瘤、肝转移瘤均可见到,有时伴有靶征和环形强化。 3.2   内镜下表现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在疑似IgG4-SC患者的诊断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IgG4-SC患者胆管造影的特征包括超过1/3胆管长度的狭窄、上段胆管轻度扩张或近端胆道疾病,伴有弥漫性胰腺肿胀,胰管细且弥漫性狭窄[28]。单纯通过ERCP区分IgG4-SC、PSC和胆管癌,特异度为88%,但敏感度只有45%[29]。另外,通过内镜下胆管刷检、X线引导下的胆管或壶腹处活检以及胆汁取样,可进一步为IgG4相关胆胰疾病的诊断提供组织学证据。 4IgG4相关肝胆胰疾病的组织学表现 5IgG4肝胆胰疾病的诊断标准 IgG4相关肝胆胰疾病的诊断多基于IgG4-RD诊断。IgG4-RD的诊断取决于临床表现、放射学、病理学和实验室指标的综合评估。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为2019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制定的IgG4-RD分类标准及2020年修订版IgG4-RD综合诊断标准[32-33]。 6IgG4相关肝胆胰疾病的治疗 IgG4相关肝胆胰疾病的治疗以减轻症状、预防疾病相关并发症和不可逆的纤维化为目的。迄今为止,糖皮质激素是诱导IgG4相关肝胆胰疾病缓解的一线治疗。利妥昔单抗可作为糖皮质激素有禁忌或复发难治性患者的选择性治疗方案。另外,胆管支架置入术对于梗阻性胆道狭窄患者的胆管减压有一定作用。当激素治疗有效后,可以移除胆管支架。对激素治疗无反应的IgG4-SC,胆道支架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6],但对胆管支架置入指征及拔除时机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 在初始治疗时联合传统免疫抑制剂(霉酚酸酯、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环孢素等)可提高IgG4相关肝胆胰疾病的疗效,同时在激素减量时联用,有助于激素的减量。霉酚酸酯、环磷酰胺、硫唑嘌呤为IgG4-RD相关肝胆胰疾病中应用最广泛的免疫抑制剂。 利妥昔单抗已被证明对难治、复发性IgG4-AIP、IgG4-SC患者有效。其他生物制剂包括CD19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英比利珠单抗(inebilizumab)、BAFF抑制剂贝利木单抗(belimumab)和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伊布替尼(rilzabrutinib)和泽布替尼(zanubrutinib)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这些药物有望应用于IgG4相关肝胆胰疾病中[43]。 目前对于维持缓解治疗的建议存在很大争议。因此,激素最佳维持时间和维持剂量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应根据每位患者具体疾病的程度、血清学、影像学的缓解状况以及是否存在激素治疗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评估。 7结论 IgG4相关肝胆胰疾病是IgG4-RD最常受累的病变部位。IgG4相关肝胆胰疾病的诊断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难点在于与肿瘤性疾病的鉴别,一些新型的生物标志物或有一定帮助。 引证本文 王天琪, 刘燕鹰. IgG4相关肝胆胰疾病诊疗进展[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2, 38(4): 762-766. 本文编辑:刘晓红 编辑:邢翔宇

费健 2022-04-29阅读量1.1万

肿瘤标志物详细解读攻略!不同...

病请描述:肿瘤标志物详细解读攻略!不同指标升高,预示不同瘤型! 海外医疗服务专家 盛诺一家 2022-01-09 16:00 本文转载自:肿瘤新前沿(MedSci_oncology) 01  肿瘤标志物是什么? 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TM),学术上通常是指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本身所产生的或是由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异常产生/升高的,反映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类物质,包括蛋白质、激素、酶等等。 通俗一点来说,就像是肿瘤细胞在你的身体里和你打仗,无论是打赢了还是打输了总要留下点“战争的痕迹”,以此来彰显它的存在。正是它的“虚荣心”出卖了它的行踪,留下了“肿瘤标记物”。      02  肿瘤标志物升高就代表得了癌症? 没有肿瘤的人,肿瘤标志物也可能会升高。特别当肿瘤标志物轻度升高时,可能是体内存在一些非肿瘤性的其他疾病。比如: 月经期、妊娠早期血清 CA125 可增高; 妊娠期 CEA 可轻度升高,AFP 明显升高; 肝肾功能异常、胆道梗阻和炎症感染等均可造成肿瘤标志物,如 CEA、CYFRA 21-1、SCC、ProGRP 等浓度增高; 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结核、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 CA125 可升高; 胆汁淤积能导致血清 CA19-9 浓度增高。 肿瘤标志物升得越高,恶性可能就越大么?肿瘤标志物升高几倍、十多倍、几十倍,当然比只升高一点点、升高一倍更有意义,但也并非绝对。比如,有些慢性肝炎AFP可高达1000ug/L以上(正常<30ug/L),但增强磁共振没有发现肝脏肿块,而且AFP随着肝功能好转而下降,就可以排除肝癌。因此,肿瘤标志物升高还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主要通过临床影像检查,要找到肿瘤存在的客观依据才能确诊!)   03肿瘤标志物正常能排除癌吗?    03  肿瘤标志物正常能排除癌吗? 既然肿瘤标志物升高不能代表得了癌症,那反过来,肿瘤标志物正常能不能说明没有癌症呢?实际上即便得了肿瘤,也并不能保证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100%是高的。也就是说,肿瘤标志物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相关肿瘤。比如在肝癌病人中,肝癌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的阳性率仅为79%~90%,10%~30%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指标正常或只有轻度升高。肿瘤细胞在体内发展初期,很难被检测到,只有当肿瘤细胞分泌出来蛋白分子,我们才能在血液里检测到,这个“时间差”可能有三四个月。此外,有些癌型不分泌蛋白分子,就更难被“捕捉”了。实际上动态观察肿瘤标志物更重要。特别是肿瘤标志物升高幅度不大的情况下,动态观察它的变化趋势更有价值,一般1~2个月复查一次该肿瘤标志物,并有必要做其它关联的肿瘤标志物检测。如果肿瘤标志物逐步增高或持续增高,或出现其它肿瘤标志物也增高,有必要在3个月后,再行影像学或胃肠镜检查,或更精密检查。因为在初期不一定发现小的肿瘤,经过3个月长大后,就有可能被发现了。如果多次复查,结果大致保持稳定,没有一次比一次升高(允许小幅度上下波动),或肿瘤标志物逐步下降,那通常表示它不是癌症引起的,也就是说这个指标跟癌症没有直接关系。   04不同细胞来源的肿瘤标志物种类大有不同 04  不同细胞来源的肿瘤标志物种类大有不同 由于不同脏器的细胞来源和属性不同,所形成的的肿瘤标志物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当健康人群出现某一肿瘤标志物的异常升高时,我们可以寻找到相应的“患病脏器”;在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某一异常指标升高时,也能提示有“转移”或“新发癌症”类型的存在。而即使同一脏器,肿瘤起源细胞也可大不相同。比如肺癌,可以包含起源于腺泡细胞肺腺癌,伴随CEA指标的升高;也可以起源于支气管鳞状上皮细胞的肺鳞癌,伴随SCC指标的升高;也可以起源于支气管粘膜上或腺上皮的嗜银细胞的小细胞肺癌,伴随NSE指标的升高。不同肿瘤标志物的升高还有助于我们“病理类型”的诊断。当一位肺腺癌的患者在长期靶向治疗后,出现了NSE和Cyfry21指标的升高,提示可能出现“小细胞肺癌”的类型转化。而混合型肿瘤患者,往往同时兼具不同肿标的同时升高。因此,学会解读肿瘤标志物,对我们的肿瘤治疗非常有实用价值。

费健 2022-04-29阅读量9143

胆石复发原因及如何预防01

病请描述:胆道上通肝脏、胆囊,下通肠道,和泌尿系结石一样,当胆道结石直径小于3.5mm时,少部分患者的胆道结石是可以自发排出的,但大部分胆石症,尤其是胆总管结石是需要手术治疗的。在胆石症的治疗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治疗,都无法完全避免结石术后复发。据报道,胆总管结石治疗后半年至15年内均有可能复发,约50%发生于术后2~3年,80%发生于术后3~5年。结石复发是胆石症治疗中一种常见且棘手的问题,限制了内镜、微创技术在胆石症中的应用。目前对于有复发风险的患者是否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及不同手术治疗后的患者是否需要随访,尚无共识形成。因此,筛选结石复发高危人群,了解不同治疗方式复发率及相关风险,确定术后随访时间,从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控制方面进行术后复发的预防,既能避免一些胆石症急性并发症的出现,又能减少患者手术次数,提高胆结石患者生活质量。胆石复发危险因素:1.1胆石复发患者临床特征胆石症患者的复发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既往复发病史、结石大小、壶腹憩室及胆总管成角等。研究显示,结石复发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随术后随访时间的推移而增长。无论是胆结石的发病率还是复发率,均随着年龄而增加的可能机制是老年人的胆固醇饱和度增加,但胆汁酸合成减少,促进了胆道结石的形成。女性在胆石症形成、复发率方面均高于男性,与体内雌、孕激素对胆道平滑肌的影响有关。既往有胆结石复发史的患者,再复发风险就高,自首次复发后,第二、三次的复发率分别为23.4%、33.4%。胆石复发还与结石部位、大小,胆总管扩张程度相关。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形成胆总管,胆总管呈斜线走形往下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壶腹部,部分患者因胆总管先天畸形或长期慢性炎症刺激使得胆总管在下行过程中多处呈角,即胆总管畸形。进一步研究发现,胆管成角除了长期结石、慢性炎症刺激外,部分是由T管引流引起的,横向变形的胆管主要出现在T管引流后的患者中,变形部位主要在T管起始部,推测放置T管可能会引起局部粘连,进而影响胆管角度,导致结石复发。此外,质子泵抑制剂(PPIs)的使用亦被报道是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有研究在胆石症复发组患者中检测到50%患者存在PPIs使用相关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而健康对照组中只有6%的患者存在这种情况。以上进一步证明,胆道细菌定植和细菌感染也是胆色素结石形成的可能机制之一。1.2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ST)治疗复发风险:胆石症复发除与上述临床特征相关外,还受手术方式影响,不同手术复发率存在差异,目前研究最多,被认为复发率较高的治疗是EST。EST后半年,人群复发率4%~24%,对EST后复发结石成分进行分析,发现都是棕色素类结石,其在胆管内形成,与管壁长期慢性炎症、细菌感染相关。这表明EST后结石复发的主要原因在于括约肌功能被破坏,造成胆汁淤积,细菌逆行性感染,促进新结石形成。测量EST取石前后胆管直径,发现扩张的胆总管并未因结石的取出而完全恢复。胆总管扩张直径反映了胆管壁弹性,长期的慢性炎症和纤维化使管壁失去了弹性,取石暂时解除了胆道梗阻,但胆管、尤其是胆总管的扩张仍然存在,僵硬的胆管通过平滑肌运动排泄胆汁能力减弱,也是结石复发的潜在危险因素。    EST治疗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有:胆囊切除术史、壶腹憩室存在、胆总管直径>15mm及多发结石。多因素分析确定了两个独立危险因素:胆道手术史及胆道碎石术的使用史,胆道手术会促进胆管成角,降低管壁弹性,进而影响胆汁排泄,造成结石复发。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是位于乳头开口与壶腹周围由十二指肠向腔外突出的囊袋状结构,较为常见,通常无症状,但憩室的长期压迫及炎症刺激,可引起胆胰疾病,导致结石复发。本文选自:周雪婷,肝外胆管结石治疗策略比较的临床研究。

赵刚 2022-01-23阅读量9092

什么是外科性黄疸

病请描述:专家简介:施宝民,中德双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普外科主任、同济医院大外科副主任。擅长普外科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尤其是肝胆胰脾良恶性肿瘤、各类胆石症、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及胃肠肝胆外科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案例回顾:2021年6月的某天,62岁的李张大爷因全身皮肤黄染在家人陪伴下来我院急诊就诊,到急诊时病人已伴有高热,嗜睡等症状,生命体征已有不稳定倾向。急诊检查提示:阻塞性黄疸,胆总管结石。初步诊断为:1、感染性休克2、阻塞性黄疸3、胆总管结石接到通知的肝胆外科医师查看患者后决定急诊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抢救患者生命。在告知患者家属病情严重性并取得知情同意后,立即在急诊下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术后患者病情转归良好,痊愈出院。黄疸是临床上常见症状与体征,其发生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临床上表现为巩膜、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因巩膜含有较多的弹性硬蛋白,与胆红素有较强的亲和力,故黄疸患者巩膜黄染常先于黏膜、皮肤而首先被察觉。在临床工作中,常有病人因为皮肤、巩膜黄染,小便尿色加深、大便颜色变浅等症状就诊,在明确为黄疸后,积极治疗的同时,我们也要进一步完善检查,确定引起黄疸的原因。是外科性黄疸还是内科性黄疸?一般而言在临床上我们常把那些由于肝内外胆道梗阻造成胆汁流体动力学发生改变所继发的黄疸,称为外科性黄疸。简而言之,外科性黄疸一定是由于梗阻所导致的,多需要外科手术,而梗阻并不一定导致外科性黄疸。下面将临床常见的导致外科性黄疸的疾病做一简介。肝内外胆管结石 胆石症是普外科常见的疾病,原发或继发于肝内外胆管的结石均可引起胆道梗阻,从而导致胆汁不能顺利通过胆管,逆行进入肝脏,引起黄疸。此类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一旦明确诊断,多需要手术治疗解除梗阻,祛除病因方可。目前常根据病人的一般情况、结石的大小、数量、所在位置选择不同的术式,主要的术式有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良恶性肿瘤 胆囊癌、胆管癌、胰头癌、壶腹周围癌等恶性肿瘤、胆道的良性肿瘤等均可侵犯胆管,引起梗阻,继发黄疸。一旦明确此类疾病,发现胆道梗阻,梗阻近端的胆管扩张即可诊断为外科性黄疸。一经确诊,如无无远处转移、血管侵犯时可以行手术治疗。术后辅助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方法,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其他常见的导致外科性黄疸的疾病有:胆总管囊肿、各种原因导致的胆道狭窄、寄生虫等。一般而言良性疾病的手术治疗效果较好,梗阻解除后黄疸也随之消退。总之,一旦出现黄疸的症状,应及时就诊。积极完善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清结合珠蛋白及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清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AST) 、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 .y-谷氨酰转肽酶(y-GT)水平及比例,白蛋白水平;甲胎蛋白:肝癌肿瘤标志物;尿常规:检测尿血红蛋白、尿胆原水平;便常规:检测大便颜色、尿胆原水平等)、无创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腹部CT、磁共振成像等)有助于明确导致梗阻的原因,在明确诊断后及时在相应的科室接受治疗。

施宝民 2021-08-21阅读量1.0万

胆管扩张怎么办?

病请描述:胆管扩张症或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又叫做胆管囊肿或胆总管囊肿,是一种临床比上较少见的原发性胆管病变。胆管扩张症可由婴幼儿时期先天性胆管扩张延续而来,也可在成年期发病,主要表现为肝内、外胆管单发或多发性局部扩张。根据《胆管扩张症诊断与治疗指南(2017版)》给出的定义,因胆管结石、胆管狭窄或肿瘤导致胆道梗阻而形成的继发性胆管扩张,不属于胆管扩张症。胆管扩张症的发病率约占胆道良性疾病的1%,在日本和东南亚国家的发病率大约为1/1000,显著高于欧美国家的1/150000~1/100000,其中女性的发病率为男性的3~4倍。胆管扩张症多发病于婴幼儿时期和儿童期,只有约20%发病于成年期。为什么会发生胆管扩张症呢?胆管扩张症的病因非常复杂,目前能确定的病因主要有遗传因素、胰胆管合流异常、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胆管上皮异常增殖,以及病毒感染、妊娠、胆管炎症等因素。胆管扩张症有哪些表现?胆管扩张症主要表现为:痛、腹上区包块和黄疸,但三种症状不一定同时出现。不同年龄段的胆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明显的差异。婴幼儿及儿童患者最主要的表现是明显的腹部包块和梗阻性黄疸,而成人患者最主要的表现是腹痛。除此之外,胆管扩张症患者还有20.0%~60.0%的可能性发生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有胆道结石、胰腺炎和胆道癌变等。胆管扩张症如何诊断?除了相应临床表现外,胆管扩张症的诊断还需要参考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胆管扩张症的主要筛查手段;多排螺旋CT检查有利于评估病变胆管周围解剖关系和是否存在并发症;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检查是诊断胆管扩张症的首选方法。除此之外,胆道造影检查、术中胆道造影和术中胆道镜检查可以作为补充诊断或治疗手段,有助于更加精确、全面地评估病变情况。胆管扩张症如何治疗?胆管扩张症分为五型,国内董家鸿院士将之分为四型包含8个亚型。一旦诊断胆管扩张症,要想根治,一般都需要手术治疗,以降低胆道癌变率。暂时无法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建议每6个月定期随访观察。胆管扩张症的治疗原则是:切除病变胆管,处理继发病变,重建胆肠通路。肝外型胆管扩张症患者常见的手术方式是胆囊切除和肝外胆管切除加胆肠吻合术。肝内胆管局限性扩张者一般可行肝段或者肝叶切除术。随着微创技术的提高,胆管扩张症患者也可以选择腹腔镜或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手术。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或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手术,进食早、术后住院时间短。除了进行胆囊切除和肝外胆管切除以外,对于合并了急性化脓性炎症、严重阻塞性黄疸及病变胆管穿孔等紧急情况,且无法耐受复杂手术的患者,可以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经皮经肝病变胆管置管引流术或胆管外引流术。但引流只能暂时缓解感染情况,当患者全身情况改善后,仍需要切除病变胆管和重建胆道。若胆管扩张症累及肝内胆管,还需要进行引流肝段或肝叶切除术;当合并病变胆总管下段癌变,或合并肿块性慢性胰腺炎引起梗阻性黄疸等,可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胆管扩张症术后并发症较少见,常见一点的是胆漏,多由于胆肠吻合口漏导致,一般经过引流就好转,极少数情况下需要穿刺或者再次手术引流。还有一部分患者胆肠吻合术后远期出现反流性胆管炎、胆管结石、仍有胆管癌变等情况。

施宝民 2021-08-13阅读量1.0万

胆囊穿刺内引流术临床应用02

病请描述:1、EUS引导下的透壁胆囊引流术临床进展国外学者选取了7位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在施行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取出胆总管结石后,在超声内镜(EUS)引导下为其中3位患者行胆囊十二指肠吻合术治疗,为另外4位患者行EUS引导下胆囊胃吻合术治疗;7位患者均于术后第1周或第2周拔除支架,镜下可见胆囊、十二指肠之间或胆囊、胃之间吻合处瘘道形成,他们用胃镜通过瘘道进入胆囊,为7位患者取出胆囊结石,为其中2位患者行胆囊息肉切除术,4周后再用肝胆胰脾超声评估患者胆囊情况,7位患者均没有胆囊结石残留,所有患者的胆囊均保留良好的收缩功能。对EUS-GBD替代PTGBD的临床疗效研究中,21位已行PTGBD治疗的急性胆囊炎或胆道梗阻的患者改行EUS-GBD治疗,其中14位为女性,平均年龄77.5±8.0岁,该项操作在19位患者身上取得成功(90.5%),平均操作的时间为19.5±5.1min,在并发症方面,未见早期不良事件的发生,晚期不良事件仅在3个患者身上发生,其中2个出现远端支架的移位,1个因支架堵塞出现胆囊炎复发,17位患者在成功行EUS-GBD治疗后的平均7天(2-20天)内拔除PTGBD,支架的平均放置时间为139天(8-664天)。2、超声内镜引导下透壁胆嚢引流术的优势:对于不能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胆道梗阻患者来说,经典的治疗是行经皮肝或胆囊穿刺引流(PTGBD),其缓解梗阻的有效率在56%-100%间,但常见穿刺部位出血、气胸、气腹、胆汁漏及导管移位等并发症,此外,当PTGBD术后发生导管堵塞、脱出、移位时,患者需要更进一步的外科干预及住院时间延长,术后病人需要随身携带胆汁引流袋,这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有研究认为,PTGBD禁用于有肝周腹水、凝血功能异常、导管脱出高风险的患者(痴呆患者、躁动不安的患者及其他不能配合的患者)。另一种常用的胆道引流措施是行ERCP术并在胆道中放置支架,但这会增加胰腺炎的发生风险;另有研宄表明,在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胆道中放置覆膜金属支架后,急性胆囊炎的复发率为4%-7%。而相比于经典的经皮肝或胆囊穿刺引流,超声内镜引导下经支架胆囊胃吻合术或胆囊十二指肠吻合术行胆道引流具有操作上可行、临床上有效、微创及术后再千预次数少等优点,但目前文献报道的临床病例数有限,需要更进一步的多中心研究来支持。3、局限性超声内镜引导下胆囊胃吻合术或胆囊十二指肠吻合术会使胃内容物经支架反流到胆囊里面,会增加胆道感染的风险及胆囊结石形成的几率。因此,对支架进行改进使其有抗反流作用是将来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支架放置后的拔除时间及瘘道的成熟时间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总之,急性胆囊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胆囊切除术是治疗的金标准,但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胆囊炎或胆石症患者、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及胆囊收缩功能的良好且有保留胆囊意愿的患者,EUS引导下透壁胆囊引流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引流效果好、保留胆囊功能、术后复发率低等优势。其适应症主要是不能手术的急性胆囊炎、胆管炎、胆囊积水、恶性胆道梗阻的患者以及ERCP术后仍未解决胆道梗阻的患者。其短期并发症主要是胆汁渗漏、胆汁相关性腹膜炎、出血、穿孔、支架移位,远期并发症有支架移位、支架闭塞,但目前文献报道主要集中在近期并发症上,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及更长时间的病人随访。本文选自:王秀日,超声内镜引导下透壁胆囊引流术的研究进展。

赵刚 2021-07-10阅读量8927

胆囊穿刺内引流术临床应用01

病请描述:一、急性胆囊炎保守治疗急性胆囊炎发病率高,手术是常用的治疗方法,胆囊切除术是治疗的金标准,包括开放性手术和腹腔镜下手术。在美国,目前大约有2千万胆囊结石患者,每年大约有30万胆石症患者行胆囊切除术。然而,对于那些高龄的、基础疾病多的或那些急性加重的胆囊炎,早期手术会增加他们的并发症和死亡的发生率。对于这些患者,紧急的胆道引流(GBD)可作为一种手术治疗前的过渡治疗或最终的保守治疗。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PTGBD)是一种胆囊临时有效减压的方法。然而,这项操作禁用于难以纠正的凝血功能异常、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或解剖结构上难以接近胆囊的患者。但是常见导管移位、蜂窝组织炎、气胸、出血、瘘管形成、感染等并发症。此外,体外留置引流管引起的疼痛及带来的不便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引流管保留时间相对短暂,PTGBD操作次数会相对增多,这会增加患者的痛苦。此外,PTGBD在发生导管移位后胆囊炎复发风险显著增加。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急性胆囊炎患者,超声内镜引导下透壁的胆囊引流术(EUS-GBD)又叫胆囊穿刺内引流术,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胆道引流措施,其按穿刺部位的不同分为超声内镜引导下经胃窦胆囊穿刺引流术或经十二指肠球部胆囊穿刺引流术。有研究表明,与PTGBD比,EUS-GBD在操作成功率及临床疗效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却可以显著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二、EUS-GBD的发展历史:对于不能进行手术治疗的急性胆囊炎患者,PTGBD因其及时有效的胆道减压效果,已证实能降低患者脓毒症、胆囊穿孔、死亡的发生率。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PTGBD进行改进以后,尽管仍常见导管移位、出血、感染等诸多并发症,且存在术后疼痛、长期体外留置引流管带来生活上的不便等不足,但因其具有操作成功率高及可以降低急性胆囊炎患者短期死亡率等优点,一直被广泛用于急性胆囊炎的紧急胆道引流。超声内镜引导下胰腺假性囊肿或胰腺薄壁坏死的透壁腔内引流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的疗效,被广泛应用于胰腺炎一些严重并发症的治疗。尽管早期支架存在一些缺陷,但目前金属支架(LAMS)的应用极大提高了EUS引导下透壁引流的成功率。支架末端更大的凸缘设计,使其完全展开后具有良好的器官固定功能,可防止支架移位。其大尺寸的内径具备良好的引流效果,里面的硅胶覆盖层使胆囊和胃肠道吻合口之间保持良好的密闭性,防止胆汁的渗漏。此外,硅胶覆盖层能防止组织的内生性生长,利于支架在吻合口瘘道成熟后拔出。随着介入性超声内镜的不断发展,选择性的胆囊透壁引流因其可克服PTGBD前文所述中的不足而逐渐为人们所重视。三、EUS-GBD纳入标准:目前认为EUS-GBD主要适应症为(1)不能手术而急需胆道引流的急性胆囊炎、胆囊积水、胆管炎患者,主要见于老年及病情较重的患者;(2)恶性胆道梗阻的患者;(3)胆囊功能良好且有强烈保胆意愿的有症状的胆石症患者;(4)ERCP术后仍未解除胆道梗阻的患者。手术禁忌症:以下条患者不宜行超声内镜引导下透壁胆囊引流术:(1)胆囊萎缩或胆囊壁增厚;(2)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3)胆囊管结石;(4)其他原因引起的胆囊管梗阻。EUS-GBD的并发症:主要并发症为败血症、胆囊炎复发、出血、支架移位,其他并发症包括:腹痛、发热、胆汁渗漏引起的腹膜炎、吸入性肺炎、胰腺感染等。EUS-GBD术后胆囊炎复发的发生率为5.1%,胃肠道出血的发生率为2.6%,支架移位发生率为1.1%。本文选自:王秀日,超声内镜引导下透壁胆囊引流术的研究进展。

赵刚 2021-07-05阅读量9716

胆石症患者应节制饮食更需规范...

病请描述:专家简介:施宝民,中德双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普外科主任、同济医院大外科副主任。擅长普外科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尤其是肝胆胰脾良恶性肿瘤、各类胆石症、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及胃肠肝胆外科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年初的一个凌晨,黄先生送至急诊时已经陷入昏迷状态,血压、心率明显下降,体温急剧升高,急诊CT提示:胆总管下段结石伴其上方胆管扩张。生死攸关,急诊医生立即展开抢救。进一步检查后诊断为:1. 感染性休克;2.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3. 胆总管结石急性重症胆管炎。原来黄先生是一名重症胆管炎患者,有多年胆结石病史,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肝胆外科医生当机立断,决定紧急手术解除梗阻,抢救患者生命,在告知患者家属病情并取得同意后,立即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术(LCBDE)。术后患者病情转归良好,痊愈后出院。急性重症胆管炎十分凶险,如果不早期手术干预,很可能会危及生命。胆石症患者应警惕进展为重症胆管炎。胆管炎多是在胆道梗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最常见病因是胆道结石。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结石导致梗阻,胆汁引流不畅,继发细菌感染。典型临床表现是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称为Charcot三联征,而在此基础上并发休克、神经系统症状则称为Reynold五联征,可诊断为急性重症胆管炎。因此清除胆道结石是防治重症胆管炎的重要环节。胆结石的形成是包括个人生活方式、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在内的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暴饮暴食、进食油腻食物则是主要诱因,精神紧张、劳累也可能加重疾病进展。大多数胆结石病人均无明显临床症状。但是结石在胆道系统并非静止不动,胆囊内结石也可随着胆道的收缩、外因刺激而移动至胆管。对于明确诊断为胆石症的病人,均应当警惕重症胆管炎的发生。对于明确重症胆管炎的患者应当早期手术干预,解除胆道梗阻。临床上主要手段有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术治疗(LCBDE)。EST是指经自然腔道在内镜下用高频电刀将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及胆总管末端部分切开,取出胆道结石的技术。LCBDE是指在腹腔镜下切开胆管,使用胆道镜取出结石的技术。随着内镜技术的开展,其并发症屡见不鲜,比如容易诱发胰腺炎、取石失败、结石残留等。腔镜手术因具有术后恢复快、不损伤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彻底治愈等特点,推荐将腔镜手术作为治疗重症胆管炎的首选。总之,胆石症患者历时多年未经正规治疗,重症胆管炎的发生风险将显著增高。强烈建议患者应及时就诊并接受有效治疗,一旦明确并发了重症胆管炎,更应该及早手术。

施宝民 2021-06-14阅读量8899

读懂肝功能指标,了解肝损原因

病请描述:肝功能指标通常包括总胆红素(STB),直接胆红素(CB),间接胆红素(UCB),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GGT)。通过对肝功能指标分析,初步可以判断出肝脏是否出了问题,肝脏损伤的严重程度,不过要真正明确严重程度及病因还需结合其他检查。正常人的总胆红素为1.71-17.1μmol/L(微摩尔/升),直接胆红素为1.71-7μmol/L,间接胆红素为1.7-13.7μmol/L。胆红素升高,又称黄疸,如胆红素高于正常值,低于正常值上限2倍以下,巩膜无黄染,我们称隐性黄疸,如高于正常值2倍以上,一般巩膜皮肤可发黄,称为显性黄疸。如以间接胆红素升高占50%以上,这种胆红素升高为溶血黄疸或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Gilbert)等所致,如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则考虑肝脏损伤或胆道梗阻所致。当肝病患者的胆红素明显升高时,表明有较严重的肝细胞损伤;若长期异常时,提示有转为慢性肝病的可能;短期内急剧升高,表明病情危重。有时直接胆红素很高,但其他指标如白蛋白仍正常,转氨酶升高也不明显,这可能是肝内胆汁瘀积,也可能是肝外梗阻性黄疸如胰头癌,胆道结石等,这需要CT,B超,核磁共振等检查来鉴别。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正常值为5-40U/L(单位/升),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正常值为8-40U/L,转氨酶升高往往提示肝细胞受损,明显升高的往往见于急性肝损伤如急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免疫性肝炎等,轻中度升高往往见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肝癌,脂肪肝等。这是一种非常敏感指标,但高低不代表损伤严重性。其他如肌肉及心肌受损也可使转氨酶升高,需结合临床加以鉴别。碱性磷酸酶正常值为40-110U,某些胆汁瘀积性肝病及肝外梗阻性黄疸中,ALP明显升高。肝炎等累及肝实质细胞的肝脏疾病,ALP仅轻度升高。γ-谷氨酰转移酶正常值<50U,ALP及r-GT升高提示胆汁淤积,包括肝内胆汁淤积和肝外梗阻,这需结合上面指标及其他检查加以判断。如转氨酶也同时中等度升高往往提示肝细胞受损伴肝内胆汁淤积。如转氨酶不高或轻微升高而胆红素很高则提示肝外梗阻可能性大。血清总蛋白为60-80g/L(克/升)白蛋白为:40~55g/L,球蛋白为20~30g/L,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为1.-2。白蛋白是由肝细胞合成,白蛋白降低提示肝细胞损伤严重,当然需要排除蛋白丢失如蛋白尿,肾病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及蛋白消耗状况如恶性肿瘤,结核病,甲亢等。球蛋白是B淋巴细胞合成。慢性肝病时,B细胞功能亢进,往往会合成较多的球蛋白,使球蛋白升高,白球比例倒置,以往被认为是一慢性肝病诊断的重要指标,其实许多原因会致球蛋白升高如风湿免疫性疾病,某些血液病如多发性骨髓瘤,慢性感染如结核,麻风等。另外部分慢性肝病球蛋白不升高。因此,白球蛋白比值不能作为慢性肝病指标。一旦肝功能异常,需进一步检,明确病因,对因治疗。一、B超和/或CT检查。了解肝脏质地大小变化,有助于判断是急性的,还是慢性的,是否有肝硬化,是否有脂肪肝。了解肝内是否有占位性病变如肝癌,肝脓肿等。了解肝外情况,是否胆道胰腺疾病如胆石症,胰腺炎或胰腺癌等。二、肝炎标记物检查,如HAVIgM阳性则可诊断甲型肝炎。如HBsAg阳性则可诊断为乙型肝炎,进一步检查乙肝二对半及HBVDNA。如HCVAB阳性,可考虑丙型肝炎诊断,进一步检查HCV-RNA,以便最后确诊。如HEVIgM阳性则可诊断为戊型肝炎。三、自身抗体检查。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则可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肝炎,如AMA-M2阳性则可考虑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断。四、其它。还需检查铜篮蛋白,血清铁蛋白以排除肝豆状核变性及血色病。查甲状腺功能排除甲亢所致的肝功能损伤。五、如排除了上述病因,还需仔细的追问病史。如长期饮酒,可考虑酒精性肝病的诊断。如有服用中药或服用对肝有明确损害的的药如抗痨药,抗肿瘤药,应考虑药物性肝炎的诊断。如伴有下肢浮肿,肝肿大者要注意心包炎,下腔静脉,肝静脉堵塞所致的肝瘀血。如有高热,还需考虑胆系感染的可能。六、对经上述处理尚不能明确的,可行肝穿。总之肝功能指标多,临床意义需综合考虑。引起肝功能异常原因很多,需一步步进行检查分析,最后明确原因。

张顺财 2021-06-05阅读量1.2万

肝脓肿

病请描述:细菌性肝脓肿(pyogenicliverabscess,PLA)是指化脓性细菌侵入肝脏,造成局部肝组织炎症、坏死、液化,脓液积聚而形成的肝内化脓性感染,占所有肝脓肿的80%。 一、西医认识细菌性肝脓肿多为肝脏的继发性化脓性炎症疾病,较少为原发性肝脓肿。肝脏受肝动脉、门静脉双重血供,与胆道、肠道相通,增加了发生感染的可能性。引发肝脓肿的细菌来源分为以下几条途径:1.胆道途径 胆源性感染是PLA的主要感染途径,包括急性胆囊炎、胆总管结石、慢性胰腺炎和肿瘤所造成的胆道梗阻,细菌可沿胆道上行而形成肝脓肿。2.门静脉途径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急性盆腔炎、急性肠道炎症时,细菌可随着门静脉进入肝脏,引起门静脉炎和肝脏脓肿。3.肝动脉途径 呼吸系统炎症感染、全身皮肤、皮下化脓性病灶,脓毒血症等,细菌均可随动脉血流进入肝动脉到达肝脏引起肝脓肿。4.开放性损伤 开放性肝脏外伤性破裂,细菌可由体外带入肝脏引起肝脓肿。5.隐匿性途径 近年数据显示,隐匿性肝脓肿有明显上升趋势,这与基础疾病尤其是糖尿病、慢性肾脏病、肿瘤等免疫损伤的增加密切相关。约30%PLA者患有糖尿病,主要机制包括糖尿病患者自身免疫受损、中性粒细胞趋化及吞噬功能下降,同时高糖状态也为细菌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内环境。 通过病史、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及脓液抽吸和培养而诊断。肝脓肿典型三联征是发热、寒战及腹痛。超声检查是诊断的首选诊断方法。诊断性肝穿刺抽脓,是确诊的重要手段,在超声、CT或MRI引导下抽吸或活检,结合明显的临床感染性证据以确诊。 西医治疗包括:抗生素治疗,肝穿刺抽脓或置管引流,手术治疗。 二、中医认识肝脓肿在中医学可归于“内痈、肝痈”范畴。少数病例也可分属“胁痛”范畴。关于“肝痈”之病名,最早文献见于《素问·大奇论》:“肝痈,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疡科心得集》中提到“此症多因郁怒肝火而发,或因肝胆之气不举”。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感受外来之疫毒,或嗜食肥甘厚味而生热生湿,或七情内郁化火成毒所致。机体感受外来毒邪,卫气奋起抵御,正邪相争加之脓毒较剧而发为高热;邪毒在肝,阻遏气机,病久成瘀,而致气血运行不畅、肝胆疏泄失司出现右胁疼痛;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湿聚热郁,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则发为黄疸;肝藏血,以气为用,邪毒在体内瘀积日久可耗伤气血,气不条达,机体疏布功能失调则出现乏力;肝木克脾土,影响脾胃运化,则出现食欲不振。本病病性为本虚标实。气血凝滞,卫气结聚,郁而化热,热盛肉腐,酝酿化脓,而发为痈。湿热瘀毒为其基本病机。 中医治疗分期论治。初期及成痈期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溃疡期化瘀排脓清毒;恢复期扶正祛邪。 具有消痈排脓作用的中药研究:生黄芪:在外科被誉为“疮家圣药”,味甘微温,入肺、脾经。生用,功能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朱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神农本草经》)。治疗肝脓肿时重用黄芪,取其补气以托脓外出的功效,黄芪补气亦能生血,血充则肉长,故可生血生肌,为疮痈圣药。现代药理研究亦证明黄芪具有抗疲劳、抗炎、调节代谢、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扩张血管等作用。其中黄芪多糖具有显著的抗感染活性;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具有清除氧自由基、增强免疫等作用;黄芪皂苷类化合物具有抑菌作用以及免疫调节活性。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入脾、胃、肺、大肠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之功效。多种实验性急、慢性动物炎症模型研究,发现薏苡仁具有温和的镇痛抗炎作用,其有效成分为薏仁素。 穿山甲:性咸而微寒,入肝、胃经。咸能软坚,性善走窜,可透达经络直达病所,功能消肿排脓,通经下乳,搜风活络。常用于痈肿初起、或脓成不溃等症,为外科之良药。实验显示穿山甲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液粘度及延长凝血时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有一定抑菌作用。研究发现穿山甲消痈作用机制与增强白细胞吞噬功能,提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消除自由基、降低丙二醛(MDA)含量有关。 皂角刺:性温,味辛,归肝、肺、胃经,中医认为皂角刺具有消毒透脓、搜风、杀虫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皂角刺主要含黄酮、酚类和三萜等化合物。皂角刺提取物在体内外对革兰阳性菌的抑制作用优于革兰阴性菌。皂角刺水提取物及醇提取物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杀菌抑菌作用,且与浓度正相关。进一步研究皂角皂苷,发现皂荚皂苷水溶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阴沟肠杆菌、沙门肠杆菌具有完全抑制作用。皂角刺提取物中槲皮素、咖啡酸具有抑制细菌的作用。 三、预防调摄因细菌性肝脓肿多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引起,所以日常生活中注意个人卫生以及营养状况,增强体质。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感染细菌几率较高,平时要注意监测血糖。对容易诱发细菌性肝脓肿的疾病应抓紧治疗,如胆管结石、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腹腔感染、肠道感染等。  

蒋式骊 2020-10-08阅读量1.7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