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四肢 > 髌骨疼痛 > 内容

髌骨疼痛内容

通过哪些检查可以进行痛风的诊断

病请描述:   痛风是一种全球流行的代谢病,可发生于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人群,其患病率与遗传、性别、年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诸多因素有关。痛风的发作多从脚部开始,且发病时疼痛难忍。我国痛风多见于中年男性及女性,但近几年痛风的发展有年轻化的趋势。   痛风的病程可分为四期:   1、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   患者仅有高尿酸血症而无关节炎、痛风石、尿酸结石等临床症状。成年男性发病率占5%~7%。患者不曾有过痛风关节炎发作,只是体检时,偶然发现血中尿酸值偏高。   2、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   多数患者发作前无明显征兆,或仅有疲乏、全身不适和关节刺痛等。典型发作常于深夜因关节痛而惊醒,疼痛进行性加剧,在12小时左右达高峰,呈撕裂样、刀割样或咬噬样,难以忍受。受累关节及周围组织红、肿、热、痛和功能受限,多于数天或2周内自行缓解。   3、间歇发作期(间歇期)   痛风发作持续数天至数周后可自行缓解,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或遗留局部皮肤色素沉着、脱屑及刺痒等,以后进入无症状的间歇期,历时数月、数年或十余年后复发。多数患者1年内复发,越发越频,受累关节越来越多,症状持续时间越来越长。   4、慢性痛风石病变期(慢性期)   皮下痛风石和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是长期显著的高尿酸血症,大量单钠尿酸盐晶体沉积于皮下、关节滑膜、软骨、骨质及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结果。皮下痛风石发生的典型部位是耳郭,也常见于反复发作的关节周围及鹰嘴、跟腱和髌骨滑囊等部位。慢性期症状相对缓和,但也可有急性发作。   痛风的发作是有先兆的。例如在定期的体检中,通过对血液、尿液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是可以看出一些问题的。   血液检查   1、血常规检查   痛风急性发作期,外围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但很少超过20×10的9次方/L。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值,成人:4~10x10的9次方/L(4000-10000/mm³)。   2、血沉增快   凡有感染、炎症(风湿)、组织坏死的情况,血沉加快,提示有病变存在。   3、血尿酸检查   血尿酸的正常值:男性237.9~356.9μmol/L(4~6mg/dL),女性178.4~297.4μmol(3~5mg/dL)。痛风最重要的生化基础是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肾病的主要症状就是血尿酸高。临床上,当血尿酸超过390微摩尔/升,才可诊断为高尿酸血症。当血尿酸超过420微摩尔/升时,高尿酸血症已十分明确,这个时候如果再不采取一定措施的话,就很容易导致痛风的发作。临床资料显示,大多数的痛风病人的尿酸值都是超过420微摩尔/升。   尿液检查   1、尿液的酸碱度 (pH值)   参考值:5.0~7.0,晨尿pH5.5~6.5   增高:碱中毒、膀胱炎等。   降低:可见于酸中毒、糖尿病、痛风、严重腹泻、饥饿状态等。   2、尿尿酸   参考值:   尿酸增高:痛风/甲亢/高嘌呤、高木醇/肾上腺皮质激素   尿酸减少:肾功能不全、痛风发作前期。   3、尿沉渣检查   痛风患者:尿沉渣结晶   需要注意的是尿尿酸与血尿酸是两种不同的检查。血液与尿液中都含有尿酸,尿尿酸是检查尿液中的尿酸含量,而血尿酸是检查血液中的尿酸含量。   检查结果不符合正常值也不要太担心,对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预防痛风发作以非药物治疗为主,要避免大量进食高嘌呤食物,像牛肉、猪肉、海鲜,以及动物的内脏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痛风患者须禁酒,尤其是啤酒最容易导致痛风发作,应绝对禁止。   对于痛风患者,通过诊断对病因和发病机制已较为清楚。如果及早诊断并进行规范治疗,大多数痛风患者可正常工作生活。而慢性期病变经过治疗有一定的可逆性,皮下痛风石可缩小或消失,关节症状和功能可改善,相关的肾脏病变也可减轻好转。

张冉 2017-02-04阅读量1.3万

老人爬高楼 膝关节易受伤

病请描述:        张大妈习惯一早就去爬山,这天,出门时两腿膝关节有些酸胀、难受,但她想着说不定动动就没事了。可谁知爬到一半时,不知何故突然腿一软,张大妈摔倒在地,一下子竟无法站起来,膝关节疼痛加剧,活动极不灵活。送至医院后,检查发现,张大妈由于长期爬山致膝关节磨损严重。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以及生命在于运动的深入人心,许多老年人喜欢通过爬山、爬高楼以锻炼身体。爬山、爬楼梯虽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心肺功能的方式,但偶尔为之尚可,若经常如此则可能对身体的关节造成伤害。因为爬山、爬楼梯对下肢关节产生非常大的压力,且爬山、爬高楼持续时间较长,长期为之可致关节磨损,而老年人的骨骼、关节已退化,无法承受如此高强度的锻炼。        从解剖学角度来分析,膝关节周围肌肉薄弱,上下骨骼形成的杠杆长,承受了人体86%的重量,故膝关节在运动外伤中最易受伤。平地上行走时单腿膝关节的压力相当于双腿站立时的2倍。在爬山时.膝盖是弯曲的,用一个70~90度的角度承受全部体重时,一条腿弯曲着承受了大约是平时正常站立时5~10倍的压力,髌骨与股骨之间的压力急剧增加。上下楼梯(特别是高楼)和爬山一样,是一个长时间、多次、重复的运动,关节在此运动中不断重复上述过程,过度负重加速其退化和磨损,引起疾病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如同时体重超标5公斤,膝关节负重将至少再增加20公斤,更增加了膝关节承受的压力,进一步加速其退化和磨损。而在下山或下楼梯时,除了自身体重以外膝关节还要承受下冲的力量,这样的冲击大大增加了对膝关节的损伤。        步入老年之后,尤其要保护好自己的膝关节,不应常做的运动还有:篮球、排球、羽毛球、长跑、跳绳、长时间打太极等,起跳、下落、急转等动作其实对膝关节是一个很大的考验,稍微不注意,就容易造成关节损伤。        许多老年人都喜欢在公园里打太极。打太极拳时,身体重心较低,且动作要缓慢进行,会使膝关节负重过大,引起膝关节疼痛,加速关节软骨的磨损。 太极拳的技术特点是膝关节持续处于半蹲位的静力性支撑,髌骨关节受力增加4倍左右,如有向上的发力动作,受力将增加10倍,严重损伤髌股关节软骨。如果长时间过量单一锻炼,髌骨关节面就会受到经常的磨擦、挤压、冲撞等,这些都将加速髌骨软骨的退变,引起关节疼痛、病变。        爬山、爬高楼时,对膝关节的压力和磨损是存在的,但不必因噎废食,过分担心。只要掌握好适当的度和科学的方式方法,就可将其对关节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以下建议均基于身体情况良好,无明显不适的情况下。同样适用于其他类型的运动。        选择合理的运动频率。目前多建议每周3~5天(次)的频率,低于每周3天(次)则效果较差。        选择合理的运动强度。介绍一个简单的方法自测锻炼是否适度:运动后即刻测量的脉搏—年龄<=100,则说明运动没有过度。如运动后脉搏为165次/分,减去年龄(比如年龄为 65)=100,则说明运动强度适宜。若明显超过此值,则说明运动强度过大。运动时或运动后如出现头痛、头晕、胸闷、气急、食欲减退、睡眠不好等情况,也说明很可能运动过度了。        选择适当的运动时间。一般连续运动20~30分钟比较适宜。但刚开始锻炼时,应注意控制连续运动的时间,最好运动5分钟后,休息1~2分钟,可根据身体情况灵活掌握。        不论是运动频率、强度和时间,均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待身体适应后,再逐渐增加运动量。        对于爬山、爬楼梯的度有了了解后,我们再来看看正确爬楼梯和爬山的方式。        正确上下楼的姿势,对于保护关节至关重要。首先,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老人多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部分身体超重的人,对膝关节的压力更大。因此,一定要掌握好度。开始时,应采取慢速,一段时间后,可以逐步加快速度或延长时间,但不可过于剧烈,否则会增加心肺负担。其次,老人上下楼梯,可以侧着身子,双手扶着楼梯扶手,也可一手扶着扶手,一手使用手杖以分散身体的重量至上肢。同时,迈步时,脚尖先着地,使足弓承受部分的力,增加缓冲,对膝关节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最后,行动不便或有关节疾病的人,楼梯应一级一级走。比如左至上一台阶后,再慢慢将右脚迈至同一台阶,待双脚站稳后,再走**阶,不要着急。爬山时,最好轻装上阵,不要背、提重物;攀爬一定距离或时间后休息一段时间再继续;上山时使用轻便的手杖辅助攀登,手杖最好有三个以上支点,以稳定支撑并分散受力;下山时除了自身体重以外,膝关节还要负担下冲的力量,这样的冲击会加大对膝关节的磨损,故建议乘坐缆车。尽量少爬坡度过于陡峭的山。        在爬山、爬楼过程中,如发现不适,应立即停止。之后如出现关节不适,则应减少这类运动的频率和时间。如一爬楼梯膝关节就疼,或者本身已有严重骨关节病变,最好选择乘坐电梯,并且尽量不要爬山。膝关节有疾患者,尽可能不要爬山、爬楼梯。可选择增加关节灵活性、伸展性及肌肉强度的运动,如游泳、散步、骑自行车等。还应注意一些生活细节,如分担负重,均分重物至双手;由座位站起时,尽量双手扶撑支持物或膝盖。总之,要尽量分担膝关节的受力,以达到保护的目的。

董健 2016-04-22阅读量1.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