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中药外治玫瑰痤疮的神奇之笔 张女士曾深受玫瑰痤疮的困扰多年,这种顽固的皮肤疾患不仅损害了她的容颜,更在她的日常生活中投下了重重的阴影,经常莫名的面部发烧,吃点辣的或好点的东西或到人多的地方或热一点就面部起红斑,灼热难受,恨不得把这张脸皮给撕掉。尽管她曾多方求医,尝试过不同的治疗方案 和民间秘方,但效果均差强人意,她为此感到了自卑,不愿出门,甚至对自己的人生未来之路有些绝望。她到处打听,听说汉口医院皮肤科的有一套纯中药外治的特色方式对玫瑰痤疮效果很好,她抱着一线希望踏上了幸福之旅。 当张女士第一次走进汉口医院皮肤科时,便被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与热忱服务所感染。经过医生仔细的询问与缜密的检查,皮肤科专家为张女士量身打造了一套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治疗伊始,专家们对张女士的肌肤状况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评估,精确判定了玫瑰痤疮的严重层级与特定类别。紧接着,一系列多元化的治疗手段接踵而至,包括特色中药封包,自制的中药外用制剂涂擦,除了外用中药治疗,同时还给予光学疗法以及精细化的局部护理。值得一提的是,在治疗期间,医生们对张女士的心理状态给予了高度关注,通过持续的沟通与心理疏导,帮助她逐渐走出了阴霾,重塑了自信心。 经过一个疗程的精心治疗,张女士的玫瑰痤疮症状显著减轻。面部的红肿逐渐消散,,再也感受不到那种灼热刺痒,肌肤也重新焕发出健康的光彩。对于汉口医院皮肤科的专业水准与周到服务,张女士表达了由衷的赞许。她坦言,这次治疗经历让她告别了皮肤问题的困扰,提升了生活自信。 治疗告一段落后,医生们还为张女士量身定制了一套细致的护肤指南,旨在帮助她有效预防玫瑰痤疮的复发。张女士感慨万分地表示:“在汉口医院皮肤科,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专业的医疗服务,更有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支持。这里,我期待困扰我的玫瑰痤疮得到完全解决。 如今,张女士的肌肤已恢复如初,她能够以更加自信的姿态面对生活与工作的挑战。汉口医院皮肤科凭借其独特的技术实力与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再次印证了专业医疗的无穷力量,为张女士这样的玫瑰痤疮患者点亮了希望之光。
冯爱平 2024-08-06阅读量765
病请描述: 2024-7-29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肺部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师 前段时间有一位肺磨玻璃结节患者在我这里住院做了手术,手术后的病理显示是一个很早期的肺癌。出来病理以后,我把后续应该注意什么,多长时间复查向他的家属进行了交代。对于这么早期的肺癌,我个人的习惯是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第一次复查在半年之后就可以,来医院做一个平扫CT就行。 这位患者也咨询了其他的医生,有的医生告诉他要术后一个月到医院拍一个胸片,看看肺部的恢复情况。有医生告诉他,一个月之后要到医院做一个胸部CT。不管是做什么片子,和我给出的复查意见是不一样的。他有些疑惑,不知道该听谁的才对? 这种情况在临床工作中是很常见的,不同的医生对于同样的病情给出了不同的诊疗意见,这时候该信谁的呢?我给出的答案是您信任哪个医生,就按照哪个医生说的去办。 在我这里做肺结节手术的患者,如果分期比较早,又没有特殊的症状,比如说发烧,咳嗽以及憋气等等,我一般不会安排近期内复查胸部片子,胸片和CT都不需要做。最根本的原因是对自己做的手术有信心,也就是天津话说的“有根”,即使不做这些片子,也知道大家恢复的肯定不错。在这样的基础上,就没有必要让大家接受多余的辐射。
刘懿 2024-07-29阅读量769
病请描述:缺乏哪些营养元素会影响孩子的身高发育? 患者一直存在挑食偏食的情况,进入学龄期以后,饮食习惯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免疫力直线下降,经常出现发烧、咳嗽、拉肚子的情况,指甲也比较软脆,头发偏黄,身高增速也明显变缓了,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在这一年里头,患者的身高只增长了3.5厘米左右,患者家属担心这样下去会影响孩子正常的生长发育,故来就诊希望进行纠正。 患者性别女,6岁,体格检查结果提示身高109cm,处在3rd临界值,体重16.2kg,也在3rd临界值,生长发育缓慢高度警示;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维生素D9.2,缺乏;铁蛋白偏低,提示贫血;影像学结果显示,骨龄4岁,提示发育不同步,骨龄落后;面诊结果提示发质偏黄偏软,易出现皮肤过敏症状,易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自觉眼睛干涩,视力测量显示轻度近视。综合以上数据,患者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营养素缺乏 从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面诊、身高体重数据来看,患者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营养素缺乏的案例,导致营养缺乏的主要原因是膳食结构不合理,摄入食物种类单一,能量摄入不足。但从维生素D检测结果来看,就处于缺乏状态,这说明患者家属的额外营养素补充做得非常不好,其实这也是门诊中非常常见的一种情况,在营养素补充这件事情上,很多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够,维生素D缺乏会直接影响钙吸收,而钙与儿童的骨骼发育息息相关,如果患者长期处在维生素D缺乏的情况下,是很有可能出现佝偻病的。 第二、身体状态不佳 综合来看,目前患者存在贫血、维生素D缺乏、体重偏轻这几个比较明显的营养状态不佳的状态,这也导致了患者的免疫力较为低下,容易受到疾病的侵扰,而长期处在疾病状态,必然会影响到患者的身高增速,所以患者目前的身高表现也是非常不理想的,与遗传水平相比足足矮了7厘米左右。 综上,患者需要进行以下干预: 第一、足量补充营养素 建议患者每天额外补充8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12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A,一个季度后进行复查,在此基础之上,保障膳食的营养结构,食物种类要多样化,蔬菜水果颜色要多样化,蛋白质供给要以优质蛋白为主。 第二、提升免疫力 在保证营养的基础上,建议从适量运动、充足睡眠、良好情绪这三点上来改善患者目前的免疫情况。建议每天进行不低于100分钟的户外活动,尽量以接触大自然,可接触日光的户外活动为主;每天晚上9:30入睡,保证睡眠时长;患者家属要注意营造愉悦轻松的家庭氛围。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发现:合理的营养摄入对于孩子的身高发育至关重要。在孩子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家长要注意保障蛋白质、钙、维生素D、铁、锌、维生素A、维生素C等营养元素供给,促进孩子的身高增长和骨骼健康发育,从而保障孩子的最终身高。
生长发育 2024-07-22阅读量2784
病请描述: 2024-7-9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肺部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师 有一位家住天津的患者家属在线上问诊平台给我留言,他母亲前段时间在我这里住院,做的肺结节手术。手术后的病理显示是一个早期的肺癌,我把后续治疗方案已经和家属进行了沟通。 这次家属给我留言,说母亲最近总是咳嗽,但不严重,现在正在吃止咳药,这个是属于手术后的症状吗? 肺结节手术以后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咳嗽,这在之前我给大家讲过。如果咳嗽不严重,是不需要吃任何药的。如果觉得咳嗽频繁了一些,有些严重,可以自己在附近药店买一些止咳的糖浆或者药水服用。但在自己买止咳药之前要排除以下三点情况,哪三点呢?第一,就是发烧,第二,就是明显的憋气,第三,就是痰中有明显的黄痰。如果有以上三点,要和手术治疗团队的医生取得联系,这时候只用止咳药是效果不好的。
刘懿 2024-07-10阅读量756
病请描述: 门诊经常有患者带着超声报告单来咨询,绝大多数报告都描述成“肝内胆管结石”或“肝内胆管结石或钙化”。那么肝内胆管结石都有什么症状,都什么样的需要治疗呢? 首先说症状:其实,绝大多数的肝内胆管结石是没有任何症状的,只有当结石多发或者巨大引起其上游胆管的梗阻以后才会出现腹痛、发烧、黄疸等症状。再说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一般不需要治疗,只有上述结石引起胆管堵塞而出现腹痛、发烧、黄疸、肝脏萎缩甚至肿瘤的才需要治疗。治疗方法包括胆管切开取石、肝部分切除等。 因此,体检发现肝内胆管结石或钙化,不必恐慌,可自己仔细阅读超声或CT报告,对那些报告里没有描述“胆管梗阻”、“胆管扩张”、“肝脏萎缩”等字样的没有症状的患者,是不需要任何治疗的,仅需定期复查即可。
孟凡斌 2024-07-08阅读量1245
病请描述:1. 抽动障碍到了青春期可以自然缓解吗? 近年来,研究表明,抽动障碍是一 种与遗传有关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至青春期后有自然完全缓解的可能,预后相对良好,对大多数抽动障碍病人来说,儿童时期起病往往是症状起伏波动,到了青少年时期症状达到顶峰状态,至青少年后期经常是抽动稳定下来和开始缓和的一个时期,在成年早期症状出现相当大地改善。客观地说,抽动障碍的患者自然缓解率为5%~52%,但完全终生的缓解是极少见的。虽然对于大多数的患儿来讲预后是良好的,但确有部分患儿可因严重的抽动症状、强迫行为、品行障碍而影响生活质量,且这一部分患儿的比例随近年来社会发展的加快有所增加。2. 抽动障碍不治疗能自愈吗?轻微的抽动障碍有不治疗可以自愈的可能,但实际自愈率挺低的。有一部分患儿随着时间的推移,抽动部位增加,出现各种形态奇特的复杂性抽动,表现为冲动性地触摸东西、刺戳动作、踢脚、跪姿、走路旋转等,自己不能控制。家长面对抽动障碍儿童的时候,有两种错误的做法:一种认为是孩子的小毛病,严加管教,打几顿就好了;一种认为是目前孩子不懂事,长大就好。结果都不采取积极措施,失去了自愈机会,导致病情日渐加重,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等,因此在疾病初期,家长若能警觉到家庭因素,立刻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变管教方式,让孩子的心情宽松下来,多数患儿根本不用药物治疗,就能自行恢复,不治而愈。病情较重且持续时间较长的抽动障碍就不可能自愈了,必须依靠药物治疗。大量临床资料分析认为:病程越短病情越轻,越容易治愈;反之,病之越重,就需要更长的时间加以调理。另外,坚持正确治疗是治愈的根本保证。3. 抽动障碍需要终生治疗吗?短暂性抽动障碍预后良好,患儿症状在短期内逐渐减轻或消失;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的预后也相对较好,虽症状迁延,但对患儿社会功能影响较小;Tourette综合征预后较差,对患儿社会功能影响较大,需较长时间服药治疗才能控制症状,但停药后症状易加重或复发。大部分患儿到少年后期症状逐渐好转,但也有部分患儿症状持续到成年,甚至终生,这样的患者就需要终生治疗。4. 短暂性抽动障碍如何治疗?本症一般预后良好,大多数可自行好转。对于抽动症状程度轻、干扰损害少者无须特殊治疗。抽动症状比较明显者可给予药物治疗,同时,给予正确的教育引导,培养和维护患儿的身心健康,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以及其他过重的精神负担,以利于病情康复。5. 抽动障碍的治疗目标是什么?(1)控制核心症状或目标症状:抽动障碍治疗前应确定治疗的目标症状,即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最大的症状。抽动常常是治疗的目标症状,但也有些患者的目标症状是强迫观念和行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目前随着认识的深入,我们渐渐认识到真正损害孩子的社会功能、对孩子造成巨大伤害的都是抽动障碍的共病或并发症,所以积极控制并发症成为本病最重要的治疗目标之一。(2)最终的目的是恢复社会功能。治疗的最终自的是使患儿能够成为比较正常的成人,能够融入到成年人的社会里去。6. 抽动障碍为什么需要首发首诊?抽动障碍提倡早期就诊、早期治疗。家长和儿童早期认识本病,可以尽早做好孩子的护理、心理调整、行为矫正等。抽动障碍不治疗容易出现以下危害:继发学习困难:患儿的抽动和不自主发声导致注意力分散,严重抽动使患儿的眼睛很难盯在书本上。有些患儿上课时努力控制自己的发声抽动,注意力不能集中在老师的讲课上,学习成绩一般较差。同学、老师的歧视或嘲笑、使患儿更不喜欢上学,甚至厌学、逃学。个性发展问题:随年龄的增长,患儿抽动得不到控制,会严重影响他与同学、同伴的交往,产生自卑感、社会退缩、行为不成熟以及品行纪律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情绪障碍:患儿在患病后长期的抑郁、焦虑情绪会给身心带来极大的伤害,患儿易于自卑自怜、孤独内向、情感脆弱。7. 什么是心理行为治疗?心理行为治疗主要是进行心理调节和疏导,包括对患儿进行支持性的心理咨询,鼓励患儿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消除紧张心理,尤其要消除自卑心理;对家长进行支持性指导和行为疗法,合理安排患儿正常生活。8. 抽动障碍患儿的心理治疗有哪些?心理治疗是综合治疗的重要环节,是防止疾病的复发和减少并发症的主要手段。(1)心理转移法:临床观察发现,抽动障碍的症状在紧张着急时加重,放松时减轻,睡眠时消失。因此,当儿童抽动发作时,不要强制其控制,最好采用转移法,如发现患儿抽动明显时,可让他帮你把报纸递过来或做些轻松些的事。这样通过减轻由抽动带来的紧张、焦虑和自卑感,通过肢体的有目的活动而逐渐减轻和缓解抽动症状。(2)认知支持疗法:儿童常因挤眉弄眼等抽动症状而深感自卑,他们不愿出头露面,社交退缩。越紧张自卑症状越严重,症状越严重就越紧张自卑,患儿在这种恶性循环中感到痛苦而不能自拔。如果此时父母还唠叨、过分限制、没完没了地指责,犹如雪上加霜。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打破恶性循环,通过在心理医生指导下,父母与儿童一起分析病情,正确认识抽动症状的表现就像躯体感冒发烧一样是一种病,并不是坏毛病,逐渐增强克服疾病的信心,消除自卑感。事实证明这是促进疾病康复,避免对儿童心理发展受到影响的有效方法。9. 抽动患儿为何要进行心理行为治疗?抽动障碍会对患儿的学习、生活及其家庭带来不同程度的干扰和影响,且患儿的症状也往往因学习负担、情绪波动、精神创伤及家庭环境等因素加重。因此,对抽动患儿除药物治疗外,还应进行心理行为治疗,这对任何抽动患儿都是必不可少的,绝不可单纯应用药物治疗代替这些工作。而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轻症抽动患儿,还可考虑只进行心理行为治疗,而不用药物治疗。10. 如何进行行为治疗?疗效如何?目前抽动障碍的行为治疗主要包括:正性强化法(positive reinforement)、消极练习法( massed negative practice)、自我监督法(self- -monitoring)、松弛训练(relaxation training)和行为反向训练(habit reversal training)等。对同一个病人可以联合使用一种以上的方法。(1)正性强化法:是要求家长帮助患儿用意念去克制自己抽动行为的一种治疗方法。只要患儿的抽动行为有一点儿减轻,家长就应及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以强化患儿逐渐消除抽动症状。研究指出,正性强化法对早期轻症抽动患儿具有良好的疗效。(2)消极练习法:消极练习法是最早应用于治疗抽动障碍的行为干预治疗法,通过在特定的一段时间内(比如15~30分钟)有意识地反复多次重复一个抽动表现,引起疲劳积累性抑制抽动发作。但有研究指出,单独使用该法治疗抽动障碍时,往往不能减少抽动的发作频率。(3)自我监督:自我监督法是鼓励病人通过自我监督以达到减少或控制抽动症状。需要患者在规定期间内用计数器或笔记本记录抽动发作,目的是鉴别抽动在何时、何种情况下发作。但有研究指出,自我监督往往用于行为治疗的早期阶段,病情仅有暂时性改善,后期仍需其他治疗。(4)松弛练习:最常应用的松弛训练方法是渐进性放松,它是教会病人如何以系统的方式去轮换地紧张、放松每一肌群。其核心是通过各种固定的训练程序,反复练习,让抽动障碍病人学会放松和呼吸调节,把紧张的肌肉松弛下来,可使抽动症状减轻,对改善焦虑情绪也有作用。但有研究指出,松弛练习仅可在短期内改善病情。(5)行为反向训练:行为反向训练,是行为治疗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通过有意识地训练在抽动发作前,应用相反的或是不一致的对抗反应,中止、抑制抽动发作。患儿需要学会识别抽动发作的先兆,在抽动即将发作或已经发作时,进行1-3分钟甚至持续至抽动结束时的对抗反应。对于运动性抽动,拉紧与抽动相对应的肌肉;对于发声性抽动,通过鼻腔进行缓慢深呼吸;鼻部的发声性抽动,则通过口腔缓慢深呼吸以阻止抽动发生。多项研究指出,行为反向训练可明显减少抽动发作频率、减轻病情严重程度,对于儿童及成人的抽动障碍均有一定效果。11. 何时心理治疗?何时要药物治疗?何时两者联合?①通常情况下,如果抽动障碍的症状轻微,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亦即抽动症状没有妨碍到患者本人生活、学习或工作,也未妨碍到周围人的生活时,本人可以接受,家长可以包容,同学及老师可以理解,这时给予心理行为治疗就足够了,不需要给予药物治疗。②只有当抽动症状影响机体功能和非药物干涉无效的情况下,才考虑使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剂量宜个体化,从小剂量开始,然后逐渐增加,使达到令人满意的最小治疗剂量从而把症状控制到可耐受的水平,并时刻注意可能发生的药物副作用。③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心理和行为干预是最合适的方案。本文为转载内容,旨在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微医药 2024-07-08阅读量2108
病请描述:1. 心理精神因素对抽动患儿预后的影响?抽动障碍患者多有心理精神因素的异常,常见有情绪障碍,如表现焦虑不安、过分敏感、紧张恐惧等,或表现忧郁、易激动、好发脾气、冲动、攻击行为等,而这些心理精神因素可能造成抽动障碍主要症状更为严重,影响病情的恢复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家长和教师对患儿均难以管教,往往出现严重的学习问题,严重影响患儿预后。有的抽动患儿除了有特殊学习能力缺陷之外,还因抽动症状,受嘲笑、歧视以致不愿上学或辍学,性格、行为的偏激可在少年阶段或更早阶段就出现,并可影响身心健康。抽动患儿易受精神因素的影响,需及时控制抽动和伴发的行为症状,减轻患儿身体不适和心理困扰,改善患儿的不良行为和情绪,对抽动障碍的预后和防止精神病性症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2. 抽动障碍患儿家庭因素对患儿预后的影响? 抽动患儿的家庭因素对其预后的影响至关重要。我国研究人员对抽动障碍患儿的研究中发现父母的不良嗜好对患儿的预后有显著影响:在166例患儿中父亲有不良嗜好的为20例,占12%,其未愈病例中占2例。而母亲有不良嗜好的病例数较少,仅有2例,未愈病例占1例。如父亲在家吸烟能刺激患儿呼吸道,可能会引起喉中发声、清喉声、缩鼻等动作;打牌时嘈杂声音可使患儿情绪紧张、不安、睡眠不好,长期必将加重病情或诱发抽动,预后较差。所以父母,尤其是父亲应改掉不良嗜好,养成良好习惯,给患儿树立好榜样,营造一个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从而改善预后。3. 抽动障碍患儿身体其他器官功能有变化吗?抽动障碍患儿并无直接的身体其他器官功能的损伤,然而抽动障碍往往继发或伴发于其他器质性疾病,如反复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结膜炎、脑炎、脑外伤、染色体异常、先天性代谢缺陷等,则可因其伴发疾病或继发疾病影响身体其他器官功能。另外,抽动障碍患儿易存在自伤行为,也可间接造成身体损伤,因此,对抽动障碍患儿的心理疏导及其基础疾病的治疗是避免抽动障碍患儿身体其他器官受损的关键。4. 病程不同的抽动障碍患儿预后有何不同? 抽动障碍按其临床特征和病程不同,分为三种类型,其预后也不尽相同。如短暂性抽动障碍预后相对较好。慢性抽动障碍可持续数年,病程越长,控制越困难,甚至伴随终生;第三型Tourette综合征,自愈的可能性很小,这一类型若在发病早期得到积极、合理的治疗,其抽动症状一般可在16个月减轻并逐渐得到控制,即使存在少量的残留症状,也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够预测抽动障碍的程度越严重,生活质量越低。但有学者认为儿童期抽动症状的频度和严重程度难以预测成年期抽动症状严重程度。另外,随访研究发现,儿童期表现为发声性抽动症状的患儿,成年后社会心理功能的损害程度要高于运动性抽动症状的患儿,但关于儿童期的一些抽动形式是否可以预测成年期抽动症状或共患病症状,目前仍存在争议。5. 抽动障碍患儿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吗?大部分抽动障碍患儿在长大后病情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甚至完全缓解,所以对患儿的学习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一般不大,而且能够过上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只有少数病人症状会迁延,主要是因为抽动症状或伴发的行为障碍影响患者的学习、生活或社交活动,使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所以发现孩子患了抽动障碍,要积极治疗,预防控制病情的发展和加重。6. 母亲患有抽动障碍对怀孕有影响吗?目前研究表明抽动障碍可能是遗传因素、神经生理、神经生化及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的结果,与遗传因素有明显关系,但目前遗传方式尚不明确,此外,研究发现在一些家庭中,Tourette综合征、其他类型的抽动障碍和强迫症之间存在的一定联系,因此,提示 Tourette综合征、其他类型的抽动障碍、强迫症可能为共同的遗传易感性的不同表达,但是鉴于抽动障碍的可治疗性(删除),抽动障碍患者也适宜怀孕,但母亲患有抽动障碍对怀孕可能存在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孕妇同时伴有剧烈呕吐、精神紧张、睡眠障碍等精神神经疾病时对胎儿也有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可能也不是很大,孕妇没有必要过于紧张,造成神经系统畸形和脑性瘫痪的可能性不大,即使有也是其他致畸因素导致的。建议孕妇定期到医院随访。如果孩子出现问题,及早采取措施,早期干预,胎儿期也可以开始营养神经药物治疗,有效改善预后。7. 婴幼儿时期教育应注意哪些方面?人的大脑有两个发育关键期,分别为胚胎期及婴幼儿期。在婴幼儿期中脑部重量增长最快,主要为胶质细胞增长、神经髓鞘及突触产生、树突细胞发育,神经细胞增殖是从妊娠3个月开始至出生后1岁,神经纤维细胞至4岁才完成分化。这时期是婴幼儿神经系统代偿能力最好、发育最快的时期。如果在这时期给予良好的刺激,能有效促进树突、轴突等细胞结构形成及功能代偿。0~3岁是婴幼儿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处于该时期的婴幼儿可塑性强,发展潜力强大,是促进婴幼儿心智发育、体格发育及形成良好性格行为的关键期。近年研究发现婴幼儿心理、社会适应性、性格的形成与早期教育关系密切。研究结果也表明对0~1岁的婴幼儿按其神经心理年龄发展规律,由家长为其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对其进行精细动作、大动作、语言、社会交往能力、感觉知觉、抚触等训练,干预6个月、12个月及18个月后发现接受干预训练的儿童显著优于未进行干预训练婴幼儿,表明脑部发育与早期教育及成长环境具有密切的关系。早期教育训练能有效促进婴幼儿智力发展,且随着训练时间延长,效果显著。情绪是婴幼儿心理特征之一,良好的情绪有助于婴幼儿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及情商,但情绪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早期对婴幼儿情绪进行控制及干预不仅有助于婴幼儿形成良好的人格,同时有助于促进智力及体格的发育。研究结果显示,接受早期教育的婴幼儿在干预6个月、12个月、18个月后依恋、哭闹、趋避、节律性差、反抗情绪、注意力分散及总体情绪控制好于未接受训练婴幼儿。表明早期教育将有助于培养婴幼儿良好的性格及情绪,这可能与早期教育能增加家长与婴幼儿接触的机会、促进亲子交流、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降低心因性疾病发病率有关。此外,抚触及大动作训练可起到促进婴幼儿神经发育、体格锻炼及增强抵抗力的作用。8. 调整微量元素对抽动障碍重要吗?研究表明,抽动障碍发病与血锌、铁、钙、镁微量元素缺乏有一定关系。当机体缺钙时,神经递质释放受到影响,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功能发生紊乱而导致抽动障碍的发生。铁缺乏还会造成脑内单胺氧化酶活性降低,影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传导。锌缺乏还会导致机体内某些辅酶合成障碍,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神经递质传导受阻,精神神经系统发育落后。缺锌能改变人的注意力、活动度、神经心理行为和运动的发展,影响认知能力。缺镁时可以发生肌肉颤抖、抽搐、注意力不集中及冲动行为,严重者出现惊厥。体内铜缺乏能引起酶体系的代谢紊乱,将使脑细胞色素氧化酶减少,神经系统失调,大脑功能会因此发生障碍,使脑活力下降,出现记忆衰退、思维紊乱、反应迟钝以及步态不稳、运动失调等症状。血铅含量过高是抽动障碍的另一个危险因素,铅的沉积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同时还会造成神经细胞伤害,尤其是大脑皮质和小脑,而这些部位正是抽动障碍发病的主要解剖学损伤部位。综上所述,抽动障碍发病与血锌、铁、钙、铁微量元素缺乏有明确的相关性,因此,小儿出生后各个发育阶段都应该密切关注机体的微量元素水平,及时纠正微量元素紊乱对预防抽动障碍的发病有非常重要的意义。9. 预防感冒对抽动障碍重要吗? 感冒是抽动障碍发生的常见诱因之一,当服药使大部分症状得到控制后,一次感冒又可能使症状加重,所以预防感冒可以减少抽动障碍的发作。因此,抽动障碍患儿应适当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及时加减衣服避免着凉、受热,流感流行期间抽动障碍儿童不到或尽量少到公共场所。一且出现感冒症状也不要着急,尽快服用相应药物控制刺激症状,如滴眼药水预防结膜充血诱发眼部症状,含片含化以减轻咽部刺激症状,同时应用抗病毒等感冒药物,防止抽动障碍的再发或加重。10. 如何预防抽动障碍的复发?(1)加强患儿日常生活管理(如减轻学习压力、改善生活方式)及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高患儿的应激能力;(2)注重改善家庭环境与促进心理调适能力,比如帮助家庭成员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建立和谐、宽松、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不能在患儿面前表现出焦躁、愤怒的情绪),鼓励患儿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积极向上心态;(3)减少抽动障碍发生的诱发因素:饮食如海鲜、食用色素和添加剂、富含色氨酸等食品;预防感染,不要发生感冒、发烧这种情况;(4)遵从医嘱定期复诊,症状消失时须继续坚持用药。因为抽动障碍复发大多情况会加重病情,使疾病更为复杂,如由简单性抽动发展为复杂性抽动,甚至出现其他共患病,转变为难治性,为后续的治疗带来极大的难度。所以,在治疗抽动障碍过程中,家长不应急躁、频繁更换及停用药物,坚持足量足疗程治疗。本文为转载内容,旨在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微医药 2024-07-05阅读量2181
病请描述:胆囊炎有很多种,结石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感染性/非感染性胆囊炎;急性/慢性胆囊炎等。不同胆囊炎,治疗的方式不一样。大家通常认为,胆囊区域疼痛不适为发炎了,没感觉就是没有炎症或者炎症治疗好了。 今天我来细说一下不同胆囊炎自愈的可能性。 结石性胆囊炎,多数是间断发作,疼痛半小时会逐渐缓解,严格来说这种叫胆绞痛,而不是胆囊炎。一般可自行缓解,严重者需要用药才能缓解。如果疼痛持续几个小时以上,甚至还发烧,称为急性胆囊炎,很容易合并细菌感染,需要用抗生素才能好转,很难自愈。 非结石性胆囊炎病因更复杂,血供不佳、胆汁物理化学刺激、胆囊发育畸形等都有可能,症状轻者也可能自行缓解,但症状重、疼痛持续者会合并细菌感染,称为感染性胆囊炎,需要使用抗生素才能好转。 感染性胆囊炎往往合并细菌感染,胃肠道来源的细菌为主,无法自愈,需要使用抗生素。 非感染性胆囊炎,没有细菌感染,不需要使用抗生素,轻者可能自行缓解,重者需要使用利胆、解痉、止痛等药物。 急性胆囊炎,轻者可自行缓解,重者或合并细菌感染,需要是要药物甚至抗生素才能好转。 慢性胆囊炎,经常发作者,次数多了会转变为慢性胆囊炎,发作轻者可能自行缓解,重者需要用药。还有许多人从来没有发作,但胆囊壁增厚,属于没有症状型慢性胆囊炎。没有症状,所以不需要用药。但胆囊炎的表现一般会逐渐加重。 无论哪一种胆囊炎,因为很多病因不清,或很难去除病因,故很难从根本上治愈胆囊炎。保胆取石解决不了结石复发,这是体质决定。非结石性往往原因更不清楚,最终都会反复发作或转变为慢性,容易诱发癌变。 因此,无论急慢性,有炎症的胆囊首选胆囊切除。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无效者,只能选择胆囊切除。次选每年复查彩超,以期能早期发现胆囊癌。 每个患者均有特殊性,具体病因、治疗指征和方式请咨询专科医生。 欢迎收藏及转发给有需要的亲人朋友。
孙平 2024-06-25阅读量1709
病请描述: 2024-5-9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肺部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师 前段时间有一位在我这里住院打算做肺磨玻璃结节手术的女士在手术的前一天突然间发烧,体温接近38度。听诊的肺部没有明显的啰音,做血常规也没有发现什么异常,她也没有典型的感冒症状,但就是发烧。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如期做肺磨玻璃结节手术?我觉得还是要慎重一下,于是果断的暂停了转天的手术,观察一下她体温的变化,正好赶上五一小长假,我就让她出院回家休整一段时间,然后再过来手术。 五一假期结束了,她回家之后体温也恢复了正常,现在身体状态很好。于是她又再次住院,昨天我把她的肺磨玻璃结节手术给切掉了。 现在肺磨玻璃结节手术都是微创胸腔镜来做,恢复很快,在手术前仍然要经过精心的准备。如果短期内出现了发烧,还是要再等一等,不要急于手术,大多数肺磨玻璃结节手术等一段时间是没有问题的。
刘懿 2024-05-10阅读量993
病请描述:预防儿童多动症的关键因素 儿童多动症是比较让家长头疼的神经疾病,尽管无法完全预防多动症的发生,但母亲孕期和早期生活环境的因素被认为在预防多动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重点探讨母亲孕期和早期生活环境对预防儿童多动症的重要性,并通过一个案例来说明这一观点。 一.母亲孕期的重要性 孕期是儿童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母亲孕期的健康和生活方式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以下是母亲孕期对预防儿童多动症的重要性的几个方面: 1. 营养和健康:母亲在孕期的饮食和营养摄入对胎儿的神经发育至关重要。缺乏关键营养物质,如叶酸、铁和omega-3脂肪酸,可能增加儿童多动症的风险。因此,孕妇应保持均衡的饮食,遵循医生的建议,确保足够的营养摄入。 2. 母体健康:孕期的母体健康状况也对胎儿的神经发育产生影响。母亲应避免吸烟、酗酒和药物滥用等不良习惯,这些习惯可能增加儿童多动症的风险。此外,孕妇应及时接受产前检查和咨询,以确保自身的健康状况。 二.早期生活环境的重要性 除了孕期,早期生活环境也对儿童多动症的预防起着重要作用。以下是早期生活环境对预防多动症的重要性的几个方面: 1. 家庭环境:稳定、支持性和温暖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良好的家庭关系和积极的亲子互动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和情绪调节能力,减少多动症的风险。 2. 早期教育:早期教育的质量和刺激性对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提供适当的早期教育和早期干预措施可以帮助儿童发展认知、社交和情绪调节等关键技能,减少多动症的风险。 三.案例分享 我在2020年暑假的门诊上,遇到过一个叫小米(化名)的孩子,小米来就诊的时候只有5岁,从开始会走路时就比较外向,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社交互动方面表现出跟同龄人不一样的地方,非常活泼,吃饭和上课时一点也坐不住,对他人的情感和语言会做出过激反应。他对周围的刺激过于敏感,经常出现哗众取宠和情绪激动的行为。这样的症状跟多动症很接近,我随即给孩子做了检查和测试,经过详细的量表检查,最终小米被确诊为自闭症,但是还没达到药物治疗的阶段。 在帮小米寻找患上自闭多动症的原因时,我发现,小米的家庭环境还是很和谐的,家长都很疼爱孩子,家族里也没有人患过自闭症这种疾病。但是我发现,小米的妈妈是一个年纪比较大的妇女,40岁才生小米,在怀孕期间,经常出现血压高和发烧的情况,还住过6次医院,每次住医院的时间达到20天左右。孕期期间的健康状况很糟糕,长期的生病住院可能导致了小米的脑部发育受到损害,这可能是造成孩子多动症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母亲孕期和早期生活环境对预防儿童多动症起着重要作用。孕期的营养、健康和心理健康以及早期生活环境的稳定性、支持性和教育质量都可以对儿童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生长发育 2024-04-16阅读量2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