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头部 > 内容

内容

炎症和营养是康复关键!研究发...

病请描述:炎症和营养是康复关键!研究发现:这3个指标强预警,让你术后状态年轻十岁!   科普文章正文: 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费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在手术台前工作了30多年,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深知一个道理:“三分治疗,七分养”——尤其是对肿瘤患者来说,成功的手术只是第一步,术后身体的恢复状况,特别是营养状态和炎症水平,对长期生存和康复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非常重要的新研究(文章出处:《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25年),它帮我们医生和患者一起,找到了术后康复路上几个关键的“身体晴雨表”。这项研究由石汉平教授团队完成,他们分析了全国40多家医院、超过3000位接受手术的肿瘤患者数据,比较了15种常用的评估营养和炎症的血液指标,目的就是找出:哪些指标最能预测患者手术后的生存期和康复情况? 结果非常有意思!研究发现,虽然这15个指标都和患者预后相关,但有3个指标的预测能力脱颖而出,成为了术后康复路上的“秘密武器”: 营养风险指数 (NRI - Nutritional Risk Index): 它看什么? 主要看你的白蛋白水平(反映身体蛋白质储备)和体重变化(是否消瘦)。 预警信号: 研究找到了一个关键值 104.31。如果你的NRI 低于 104.31,就像身体亮起了红灯,提示你很可能存在营养不良的风险了!这时就需要格外关注营养补充了。 C反应蛋白/淋巴细胞比值 (CLR - C-reactive protein-to-lymphocyte ratio): 它看什么? C反应蛋白(CRP)是身体有炎症时会升高的“警报蛋白”,淋巴细胞是身体对抗疾病的重要“免疫士兵”。这个比值看的是炎症和免疫力量的“较量”。 预警信号: 比值 高于 1.18,说明身体可能正处于一个高炎症、低免疫力的不利状态。这种状态对术后恢复和长期健康都不利。 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 (CAR - C-reactive protein-to-albumin ratio): 它看什么? 同样是看炎症“警报蛋白”CRP,但这次是和反映营养储备的“主力军”白蛋白做对比。 预警信号: 比值 高于 0.05,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警惕的信号!它往往意味着身体同时面临着高炎症和营养不良的双重打击,是术后需要重点干预的状态。 为什么这3个指标这么重要?研究还发现了什么? 预测力强: 这3个指标在预测患者总生存期方面,比研究中其他12个指标(包括一些大家可能听过的如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等)表现更优。简单说,它们更能“说真话”,反映身体真实的恢复潜力和风险。 结合分期更精准: 研究还发现,这3个指标的预警价值,在不同肿瘤分期(比如早期I/II期 vs 中晚期III/IV期) 的患者中效果有差异。这意味着医生在看这些指标时,会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阶段,给出更个体化的康复建议和干预措施。 简单、经济、易获取: 这3个指标的计算都基于常规的血液检查项目(血常规、肝功能查白蛋白、炎症指标查CRP),在各级医院都很容易做到,成本也不高,非常适合作为术后常规监测的一部分。 费健主任的解读与建议: 这项研究结果让我很兴奋,因为它为我们临床医生提供了更清晰、更有力的工具,来评估术后肿瘤患者的康复基石——营养和炎症状态。很多患者朋友,尤其是咱们女性朋友,术后可能更关注伤口愈合、复查结果,却容易忽略身体内部的“营养战”和“炎症战”其实一直在持续。 营养是康复的“地基”: 肿瘤和治疗本身就会消耗大量能量和营养。手术创伤后,身体修复更需要充足的“建材”(蛋白质、能量等)。营养不良就像地基不稳,后续的康复治疗(如化疗、放疗)效果会大打折扣,也更容易感染、疲劳。NRI低就是提醒我们要赶紧“加固地基”! 炎症是康复的“暗礁”: 慢性炎症就像身体里的小火苗,不仅让人感觉不舒服(乏力、没胃口),更是肿瘤复发转移的潜在帮凶。CAR和CLR升高就是探测到“暗礁”的信号,提醒我们需要通过医疗手段(有时是药物)和生活干预(抗炎饮食等)来“灭火”。 术后监测别忽视: 不要以为手术成功就万事大吉了!术后定期复查时,请务必关注血常规、肝功能(含白蛋白)和炎症指标(如CRP)的结果。主动问问你的医生:“医生,您看我的NRI/CAR/CLR这些指标怎么样?我的营养和炎症状态需要调整吗?” 个体化管理是关键: 指标是参考,最终的治疗方案一定是医生结合你的具体病情(肿瘤类型、分期、手术情况、其他合并症等)和这些指标综合判断后制定的。研究也强调了分期的重要性。信任你的医生,积极沟通。 文章出处: 本文核心研究观点来源于:刘晓倩,孙凯,石汉平,等. 15种营养/炎症指标对手术后肿瘤患者的预后预测能力比较.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25,46(3):410-419. (石汉平教授团队的重要研究) 作者介绍: 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30余年深耕外科领域,从传统手术到微创消融,始终奋战在临床一线。荣获过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等。深知医学知识普及的重要性,致力于线上科普,全网粉丝超百万,线上解答咨询超十万次。我的目标:用最专业的知识,给您最实用的健康建议和最安心的诊疗指导。 推荐理由: 为什么推荐大家了解这个研究?因为它: 指向核心问题: 抓住了术后康复的两大关键——营养和炎症。 提供实用工具: 明确了3个简单、易获取、预测力强的血液指标(NRI, CLR, CAR)及其关键预警值。 强调个体化: 提示了结合肿瘤分期的重要性,这正是精准医疗的体现。 具有行动指导: 提醒患者和家属关注常规血液检查中的这些信息,主动与医生沟通状态,为更好的康复争取主动。 亲爱的朋友们,健康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了解身体发出的信号,与医生携手科学应对,是战胜疾病、拥抱高质量生活的关键。希望今天的分享,能为您和家人的健康之路点亮一盏小灯。我是费健,在瑞金医院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费健 2025-08-26阅读量41

甲状腺癌中的“特...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中的“特工”:解密髓样癌!费健主任:这几招关乎生死! 费健医生2025-08-06 10:00 嗨,朋友们,我是费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在手术台和诊室摸爬滚打了30多年,甲状腺疾病一直是我关注的重点。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甲状腺癌家族里一位比较“特别”的成员——甲状腺髓样癌(简称MTC)。它不像常见的乳头状癌那么“大众脸”,有自己的“小脾气”,诊治方法也独树一帜。最近重温了权威的《美国甲状腺协会髓样甲状腺癌管理指南》,觉得里面的干货特别值得和大家分享,帮助大家更了解它,更科学地应对它。 (文章出处与推荐理由)咱们今天聊的知识,主要来源于美国甲状腺协会(ATA)2009年发布的这部里程碑式指南(PMID: 19469690)。虽然有些年头了,但它系统梳理了MTC从发现到治疗的全程管理,特别是关于基因检测和精准预防的理念,至今仍是全球医生的“金标准”。我强烈推荐大家收藏了解,因为它: ·       权威系统: 集结全球顶级专家智慧,覆盖了MTC诊治的方方面面。 ·       精准前瞻: 首次将基因检测提升到核心地位,开启了MTC的精准医疗时代。 ·       实用性强: 对医生是操作手册,对患者和家属是重要的知识库。 揪出“特工”:MTC是如何被发现的? 很多时候,MTC的“露馅”是从一个甲状腺结节开始的。医生触诊或者做个超声,发现可疑的“小疙瘩”,下一步的关键动作就是——细针穿刺活检(FNA)。简单说,就是用细针取点结节里的细胞看看。这是诊断的“金标准”。不过,MTC细胞有时会“伪装”,光看细胞形态可能不够准。这时候,一个叫降钙素(Calcitonin, CT) 的免疫组化染色就派上大用场了,能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一旦高度怀疑或确诊是MTC,全面的术前检查必须跟上: ·       必查血液指标: o   血清降钙素 (CT): MTC最核心的“身份标志”,水平高低反映肿瘤“势力范围”。 o   癌胚抗原 (CEA): 另一个重要的“追踪器”,和CT一起是判断手术效果和监测复发的“晴雨表”。 ·       影像侦察: o   颈部超声: 重点看甲状腺本身和颈部淋巴结有没有被“渗透”,尤其是中央区和两侧脖子。这对制定手术方案至关重要! o   全身扫描(必要时): 如果CT水平特别高(比如>500 pg/mL),意味着肿瘤可能比较“猖狂”或有远处转移的苗头,就需要做胸部、腹部、盆腔的CT,甚至骨扫描,看看肺、肝、骨头这些“后方基地”是否安全。 ·         基因密码:RET检测——关乎你和家人的健康! MTC最与众不同的一点,就是和RET基因的关系异常密切!指南强调的核心亮点也在于此: ·       遗传性风险: 大约25% 的MTC是遗传来的!这意味着父母如果携带特定的RET基因胚系突变,可能传给子女,导致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MEN2A/MEN2B) 或家族性甲状腺髓样癌(FMTC)。 ·       散发性也有基因痕迹: 剩下的75%散发性MTC里,也有一半能找到肿瘤组织里的RET基因突变(体细胞突变,不遗传)。 因此,指南强烈建议:所有确诊MTC的患者,都必须做RET基因的胚系突变检测! 这步棋意义非凡: 1.    明确性质: 是散发的?还是遗传的?如果是遗传的,那就不只是患者一个人的事了! 2.    家人预警: 如果确认是遗传性突变,患者的所有直系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 都需要做基因检测!对于检测出携带突变但还没发病的亲人,可以在风险最高的年龄段之前进行预防性甲状腺切除,这简直是现代医学在癌症预防上的一个伟大成就——把癌症扼杀在摇篮里! 3.    精准预防时机: 不同的RET突变类型,危险程度不同。指南根据突变位点(比如M918T, A883F, C634等)把风险分为高、中、低三级,并给出了截然不同的最佳预防性手术年龄。比如,最高危的MEN2B相关突变(如M918T)婴儿,1岁内就可能需要手术。这真正体现了“一人一策”的精准预防! 外科手术:根治的“黄金窗口期” 对于还局限在脖子区域的MTC,目前彻底的手术切除是唯一可能治愈的希望。 ·       标准术式: 甲状腺全切除术 + 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为什么这么“彻底”?因为MTC常常两边甲状腺都有(尤其遗传性的),而且非常容易早期就“溜”到中央区的淋巴结里。即使术前没看到淋巴结肿大,预防性地清扫中央区也是必须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清除“潜伏者”,降低复发风险。 ·       侧颈区清扫: 如果术前检查(超声/CT)发现侧颈区淋巴结可疑或穿刺证实转移了,那在做全切和中央区清扫时,还要加上同侧甚至双侧的侧颈区淋巴结清扫。 ·       手术目标: 理想的手术效果,是让术后血清降钙素(CT)水平降到测不出来,这叫“生化治愈”,是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最佳信号!所以啊,选择一位经验丰富、精通甲状腺癌和颈部淋巴结清扫的头颈外科医生至关重要! 第一次手术如果不彻底,留下“残余势力”或者复发了,二次手术难度和风险会大增,治愈的机会就渺茫了。 术后盯防:警惕复发的“信号弹” 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MTC患者术后长期的监测和随访是场持久战,核心武器就是那两个血液“追踪器”——血清降钙素 (CT) 和癌胚抗原 (CEA)。 ·       术后2-3个月: 复查CT和CEA。如果CT测不到了,恭喜!“生化治愈”,预后非常好!但定期(比如每6-12个月)复查这两个指标和颈部超声还是不能少,防患于未然。 ·       生化不完全缓解: 如果术后CT明显下降但还能测到,说明体内可能还有没清干净的“微小残留部队”。这时,监测的重点是看CT和CEA的变化趋势。 ·       关键指标——倍增时间 (Doubling Time): 通过连续几次验血,算出CT或CEA水平翻一倍需要的时间。 o   如果倍增时间很长(比如 > 2年):通常说明肿瘤“惰性”,长得慢,可能暂时按兵不动,严密观察就行。 o   如果倍增时间很短(比如 < 6个月):强烈提示肿瘤在“狂飙”!这时必须启动全面影像检查(颈胸腹CT/MRI、PET-CT等)搜寻复发转移灶,并积极考虑后续治疗。CT/CEA的倍增时间,是目前预测MTC进展速度和生存结局的最强指标! 晚期战场:从传统化疗到精准“导弹” 当MTC发生远处转移,或者在颈部复发且无法再手术时,就进入了晚期阶段。 ·       观察也是一种策略: 对于肿瘤长得慢、没症状的患者,“积极的观察等待 (active surveillance)”是合理选择。 ·       需要出击时: 对于肿瘤负荷大、长得快(倍增时间短)、或有明显症状的患者,就需要全身性的系统治疗了。 ·       传统化疗: 效果有限,有效率常低于20%,副作用还不小,不是首选。 ·       靶向治疗新时代: 对MTC分子机制(尤其是RET通路)的深入理解,带来了革命性变化!指南重点介绍了两种在当时有效的药物: o   凡德他尼 (Vandetanib) o   卡博替尼 (Cabozantinib)它们都属于“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TKIs)”,像“精准导弹”一样,不仅能打击驱动MTC生长的RET激酶,还能阻断肿瘤的“补给线”(抑制血管生成相关靶点如VEGFR)。临床试验证明它们能显著延长晚期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控制肿瘤。当然,“导弹”也有“副作用”(腹泻、皮疹、高血压、疲劳等),而且目前还无法治愈晚期MTC。何时启动治疗、如何管理副作用、耐药后怎么办,都是医患要共同面对的新课题。 费健主任的心里话 朋友们,甲状腺髓样癌虽然“特立独行”,但并非不可战胜。这部ATA指南的精髓,就在于它构建了一个从预防(基因检测!)、诊断、手术根治、术后监测到晚期治疗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尤其是将RET基因检测放在了核心位置,真正把精准医疗落到了实处。 了解它,是为了更好地预防它、战胜它。希望这篇科普能让大家对MTC有更清晰的认识。如果你或家人朋友有甲状腺结节,特别是伴有降钙素异常或家族史,一定要重视,及时到正规医院找专科医生(比如我们瑞金医院头颈外科/内分泌科)评估。记住:早发现、准诊断、规范治疗、严密随访,是应对MTC的关键! 我是费健,一个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更致力于把复杂医学知识讲明白的外科医生。希望我的分享能真正帮到大家,守护好你们的“颈部蝴蝶”——甲状腺的健康!有疑问,也欢迎在我的线上平台交流(全网同名:费健医生)。健康路上,我们一起同行!  

费健 2025-08-26阅读量46

眼睛突出别忽视!Graves...

病请描述:眼睛突出别忽视!Graves眼病新突破:提前半年预警,预防成为可能! 大家好,我是费健。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工作了30多年,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对甲状腺疾病算是“老相识”了。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甲状腺疾病的一个“难缠小弟”—— Graves眼病(GO)。为啥说它难缠?因为它不仅影响视力、让眼睛突出、疼痛,更让人揪心的是,它严重拉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比糖尿病、慢阻肺这些大家熟知的慢性病带来的困扰还要大! 最近读到一篇发表在《中国医学论坛报》(2025年7月24日)上的前沿综述,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王悦教授和张萌教授团队撰写,详细介绍了Graves眼病的现状和令人振奋的未来方向。结合我多年的临床经验,觉得这些新进展太值得和大家分享了! 一、 Graves眼病:免疫系统“误伤”了眼睛 简单说,Graves眼病是自身免疫系统“乱了套”的结果。本来保护我们的免疫部队(主要是T细胞、B细胞),错误地把眼眶组织当成了“敌人”进行攻击,引发一连串的炎症反应。这就导致了: 眼球突出(看着像瞪眼) 眼睛红肿、疼痛 视力模糊、复视(看东西重影) 严重时甚至威胁视力! 二、 传统治疗:有效,但有局限 过去,对付中重度、活动期的Graves眼病,医生们主要靠两板斧: 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 这是“主力军”,能广泛压制炎症。但它就像“大水漫灌”,可能带来血糖升高、骨质疏松等副作用,而且对一部分患者效果不佳。 手术治疗: 当药物效果不好,或者视力受到紧急威胁(比如视神经受压)时,就需要手术来减压、矫正眼位或改善外观了。 三、 新药涌现:更精准的“靶向打击” 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更精准、副作用更小的武器。近年来,一些新药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麦考酚酸酯 (MMF): 它像是个“特工”,专门抑制捣乱的淋巴细胞(特别是T、B细胞)。研究发现,它联合激素使用,效果比单用激素更好,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更明显,现在已被国际指南推荐为一线治疗选择之一。 替妥木单抗 (Teprotumumab): 这是首个被美国FDA批准专门治疗GO的靶向药!它瞄准的是GO发病中的一个关键“靶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它能有效: 减轻眼部炎症和水肿 改善复视 显著回缩突出的眼球(平均能缩回近3mm!) 提升生活质量 目前是重要的二线治疗选择。 其他“潜力股”: 利妥昔单抗: 专攻B细胞,对消炎有帮助,但对眼球突出效果有限。 托珠单抗: 阻断炎症因子IL-6,对激素治疗效果不好的患者可能有效。 雷帕霉素: 这是王悦教授团队的新发现!他们揪出了GO中一群搞破坏的“特种兵”——CD4+毒性T细胞 (CTL),并发现用雷帕霉素(抑制mTOR通路)能有效“制服”它们,显著提高治疗效果。目前正在全国进行大规模临床试验(NCT05532072),前景看好! 四、 未来之光:从“救火”到“防火”——预测与预防! 这才是最激动人心的部分!以往我们是被动等病发再治疗(“治已病”),现在科学家们正努力把防线大大提前,争取在疾病真正爆发前就干预(“治欲病”甚至“治未病”)! 发现“潜伏期”(Pre-GO): 王悦教授团队在动物模型和患者研究中都证实,在出现明显眼突症状之前,存在一个“临床前潜伏期”。这个时期,虽然眼睛看起来还没事,但体内针对甲状腺和眼眶的异常免疫反应(特别是那些有杀伤力的CD4+ CTL)已经悄悄启动了! 精准预测模型: 利用先进的免疫学技术(T细胞受体分析)和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团队开发出了预测模型。这个模型能在患者出现明显眼病症状前大约6.5个月,以高达80%的准确率识别出哪些Graves甲亢患者有高风险发展成眼病! 这为早期干预赢得了宝贵时间。 破解“潜伏期”密码: 团队进一步通过多组学研究,发现潜伏期的核心机制涉及“缺氧-T细胞分化”致病轴。简单理解,就是眼周组织在疾病早期可能处于一种“缺氧”状态,这种微环境会“教唆”免疫细胞(Th1, Th17, 特别是CD4+ CTL)变坏,为后续的破坏铺路。 预防新策略: 知道了“缺氧”是帮凶,那么针对缺氧微环境或者阻断异常T细胞分化的药物,就有可能成为预防GO发生的新武器! 这标志着GO的防治策略正在发生革命性的转变——从被动治疗走向主动预防。 费主任划重点:Graves眼病知识要点 根源: 自身免疫系统错误攻击眼眶组织。 核心问题: TSHR和IGF-1R是两大关键“靶点”;CD4+毒性T细胞(CTL)是重要“破坏分子”。 传统治疗: 激素(一线)、手术(补救)。 新药希望: MMF: 联合激素,效果更优(一线)。 替妥木单抗: 专攻IGF-1R,显著改善眼球突出等(二线)。 雷帕霉素: 靶向CD4+ CTL,临床试验中(潜力巨大)。 利妥昔单抗、托珠单抗:特定情况下有用(二线)。 未来方向(重大突破!): 存在 “临床前潜伏期”(Pre-GO)。 可 提前约6.5个月预测 高风险患者。 “缺氧-T细胞分化” 是潜伏期核心机制。 预防性治疗(靶向缺氧/阻断异常T细胞分化) 是未来趋势,目标是 “治欲病”! 结语: Graves眼病虽然棘手,但医学的进步从未停止。从更强效、更精准的靶向药物,到革命性的预测预防策略,我们看到了从“救火”到“防火” 的希望曙光。特别是预测模型的建立和潜伏期机制的阐明,为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和干预打开了大门。未来,结合多中心临床试验的推进和机制的深入解析,实现Graves眼病的“精准预防”和“个性化治疗”不再是梦! 作为医生,我深知疾病带来的痛苦。科普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播知识,更在于传递希望。如果您或家人患有Graves病,请务必关注眼部健康,定期随访。早发现、早评估、早干预,是守护光明和美丽的关键! (本文核心内容参考自:《中国医学论坛报》2025年7月24日刊载之《甲述前沿 | Graves眼病治疗现状及未来展望》,作者: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王悦教授、张萌教授团队) 推荐理由: 这篇文章系统、前沿地总结了Graves眼病的最新科研和临床进展,尤其是关于预测预防的突破性研究,信息权威,条理清晰,为临床医生和患者都提供了宝贵的视角。王悦教授团队的工作代表了该领域国内乃至国际的领先水平。 我是费健,关注甲状腺健康,守护您的“颈”上添花! (全网同名@费健医生,欢迎交流!)  

费健 2025-08-26阅读量45

甲状腺结节(滤泡性)良恶性难...

病请描述:甲状腺结节(滤泡性)良恶性难辨?AI黑科技精准度超90%!费健主任详解如何告别“二次手术”噩梦 科普文章正文: 甲状腺结节诊断不再“雾里看花”!AI黑科技精准揪出“伪装者”,守护您的“蝴蝶结” 文章来源: 原创 HMU-AI 星联深度(基于发表于《eClinicalMedicine》的多中心研究成果)科普作者: 费健 主任医师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推荐理由: 作为一名有30多年经验的外科医生,我深知甲状腺结节,特别是那些“滤泡性”的结节,诊断起来有多棘手!这篇研究介绍的AI新技术,直击临床痛点,有望显著提升诊断精度,减少不必要的担忧和手术,这正是我们医生和患者都迫切需要的突破!我觉得必须第一时间分享给大家。 嗨,各位关心健康的朋友们,特别是咱们女性朋友们!我是费健医生,又在瑞金医院普外科和大家“云见面”啦。今天要聊一个大家特别关心,也特别容易让人心里“打鼓”的话题——甲状腺结节。 很多朋友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拿到报告一看写着“滤泡性肿瘤”或“滤泡性病变”,心里就开始七上八下了:这到底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要不要开刀?会不会白挨一刀?这种担忧我非常理解! 为什么“滤泡性肿瘤”是诊断“老大难”? 甲状腺滤泡性肿瘤(简称FNs),就像一群“伪装者”,里面包含了好几种“角色”: “好人”滤泡性腺瘤 (FTA): 纯良民,通常观察就行。 “坏人”滤泡状癌 (FTC): 需要手术清除的恶性肿瘤。 “亦正亦邪”的滤泡亚型乳头状癌 (FVPTC): 一种特殊亚型的乳头状癌,也需要处理。 麻烦就在于,它们在常用的检查手段下,长得太像了! 超声检查: 良恶性的超声特征常常重叠,就像看模糊的照片,难下定论。 细针穿刺 (FNA): 能抽吸细胞看,但偏偏难以判断最关键的一点——肿瘤细胞有没有突破包膜或侵犯血管(这是区分良恶性的金标准之一)。 术中冰冻切片: 手术中快速病理检查,准确性有时也不够理想。 结果呢? 很多朋友就陷入了两难困境:不做手术怕耽误病情,做了手术又怕切的是良性结节,白挨一刀,甚至有些还需要二次手术。这种“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的风险,一直是临床上的大难题! 🔍 曙光来临:深度学习AI,为精准诊断装上“火眼金睛”! 最近,一项由我国多中心研究团队完成的重量级研究,给这个“老大难”问题带来了革命性的解决方案!他们开发了一套基于深度学习(一种人工智能AI)的超声诊断系统,名字叫 OverLoCK模型。这个模型有多厉害?让我来给大家“翻译”一下: 海量数据,实力背书: 研究可不是小打小闹!它分析了来自全国 11家医疗中心、3817位患者、近9400张超声图像!涵盖了各种年龄、性别、结节大小、不同品牌的超声设备,确保了结果的广泛适用性和高可靠性。这是目前全球最大规模的相关研究! 模拟人眼,更胜人眼: 这个AI模型的设计非常巧妙,它模拟了我们人类医生看图的思维过程——“先看整体,再盯细节”: “扫一眼”全局 (Overview-Net): 快速把握结节的整体结构和大致特征。 “死磕”关键点 (Focus-Net): 在全局信息的引导下,精准聚焦到那些可能提示恶性的细微之处,比如结节的边缘是否规整、是否有可疑的微小变化——这恰恰对应了病理诊断中判断“包膜侵犯”等恶性标准的关键区域! 核心技术“动态卷积”(ContMix): 这是模型的“独门秘籍”,能智能地根据图像内容动态调整分析重点,把全局信息和局部细节完美融合,大大提升了识别“伪装者”的能力。 多角度观察,不留死角: 模型一次性能分析同一个结节的 4张不同角度的超声图像,就像我们医生拿着探头多切面扫查一样,获取更全面的信息,避免“盲人摸象”。 📊 效果如何?数据说话,精准度惊人! 这个AI模型在严格的测试中表现如何? 在内部验证集上: 综合判断能力 (AUC): 高达 0.937 (接近完美!) 准确率:90.9% 揪出“坏人”的能力 (敏感性):93.9% (10个恶性,能认出9个多!) 认出“好人”的能力 (特异性):84.8% (10个良性,能认出近8.5个!) 在全新的外部医院验证集上 (更考验真本事): 综合判断能力 (AUC):0.853 (依然非常优秀!) 准确率:82.8% 敏感性:84.5% 特异性:81.1% 这意味什么? 意味着这个AI系统能非常准确地辅助区分滤泡性结节的良恶性! 更重要的是: 预测准,风险明: 模型预测的恶性概率和实际病理结果高度吻合,能更可靠地进行风险分层。 真有用,能省钱省痛苦: 决策分析表明,使用这个模型指导临床决策(比如决定是否需要活检或手术),能在很大范围内让患者获得实实在在的“净获益”——减少不必要的手术(尤其是对良性结节),同时确保恶性结节得到及时治疗,降低二次手术风险! 稳得很! 无论患者年龄大小、性别、结节大小,或者用的是哪个牌子的超声机,模型表现都很稳定,可靠! 🌟 费健主任有话说:这项突破对您意味着什么? 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甲状腺疾病诊疗一线,既做传统手术也做微创消融,并一直致力于科普的医生,我看到这项研究非常振奋!它精准地击中了我们临床实践中的痛点。 减少“白挨刀”: 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有望显著降低因诊断不明导致的良性结节“过度手术”。想想看,能避免不必要的那一刀,少受一份罪,少留一道疤,少一份心理负担,多好! 避免“耽误事”: 同时,它也能帮助更精准地识别出恶性结节,让真正需要治疗的患者及时得到恰当的处理。 让诊断更“透明”: 这个AI模型还能通过热图(Grad-CAM)直观地“告诉”医生它重点关注了结节的哪个区域(比如可疑的边缘),这种“可解释性”增强了医生的信任感,也让我们在跟患者沟通时更有依据。 普惠医疗: 未来,这种技术如果能整合到临床系统中,可以辅助基层医院或经验相对不足的超声医生做出更准确的判断,让高水平的诊断能力惠及更多人。 📌 关键知识点小结(费主任划重点!) 甲状腺滤泡性肿瘤 (FNs): 包含良恶性,传统方法(超声、穿刺、术中冰冻)难区分,易导致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 深度学习AI (OverLoCK模型): 中国团队研发,利用海量多中心数据训练。 工作原理: 模拟医生“先整体后细节”的观察模式,利用动态卷积技术精准聚焦恶性关键特征(如边缘)。 核心优势: 高精度: 内部验证准确率 >90%,敏感性、特异性均高。 强鲁棒: 不受年龄、性别、结节大小、设备品牌显著影响。 可解释: 能可视化关注区域,增强临床信任。 临床价值: 有望显著减少良性结节不必要的手术,确保恶性结节及时治疗,优化患者管理路径。 ❤️ 写在最后 朋友们,医学的进步日新月异,像这样的AI辅助诊断技术,正在为我们的健康管理带来全新的可能性。面对甲状腺结节,我们不再需要过度恐慌,但科学的诊断永远是正确决策的第一步。希望这篇科普能让您对甲状腺滤泡性肿瘤的诊断新进展有所了解,也希望大家都能科学看待结节,定期体检,保持好心情!我是费健医生,在瑞金医院守护您的甲状腺健康。如有疑问,也欢迎在正规平台咨询。 保持关注,健康相伴! 费健 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 本文基于前沿科研论文进行科普解读,旨在传递医学进展信息,不构成个体化诊疗建议。具体诊疗方案请务必咨询您的医生。  

费健 2025-08-26阅读量46

大腿粗,其实是件好事

病请描述:我们都知道,腰腹的脂肪堆积对健康可不好,那要是脂肪长腿上了呢?很多人都嫌自己胖(哪怕其实并不胖),尝试了各种减肥方法,但说来也奇怪,哪哪都瘦了,腿还是一样粗?其实,人的腿型受基因影响比较大,如果你体重问题不大,对于腿粗这事也不必太过烦恼。毕竟,腿粗其实是好事!大腿粗的5个好处居然还能长寿!大腿粗,说明它储存脂肪的能力更强,可以防止脂肪去身体的其它部位“肆虐”。大腿、臀部的脂肪,对人体来说是一种“保护性脂肪”,能长期储存脂肪酸,对你起到保护作用。研究表明,大腿粗的人更长寿。2020年,顶级期刊《英国医学杂志》(BMJ)发表的一项针对252万成年人的研究显示:大腿的腿围每增加5厘米,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8%。2021年,《临床实践中的营养》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大腿围最粗的人(腿围超过56.7厘米)相较于大腿围最细的人(腿围不到48.1厘米)来说,染色体的端粒更长,人会更长寿。大腿粗的人,全因死亡率比大腿细的人要低43%。脂肪长在不同的地方,分泌的激素也不一样,发挥的作用也就不同。臀部、大腿的脂肪能够促进瘦素(抑制进食,加速新陈代谢)、脂联素(抗糖尿病、抗动脉粥样和炎症)的分泌,而这也带来了以下的4个好处:腿粗的人,代谢好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发现:大腿围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胰岛素呈正相关,与空腹血糖和总胆固醇呈负相关,能让人有更好的代谢。大腿皮下脂肪会分泌很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帮助你维持日常代谢(已在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的人群中被反复验证)。血压更稳,高血压风险低成年人的腿越胖(腿部脂肪占全身脂肪的比重越高),高血压的风险越低,这或许跟大腿脂肪的代谢能力比较强有关。2017年,期刊《自然遗传》发表的一项针对我国9000多人的调查报告显示,大腿的粗细与高血压患病率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大腿脂肪比例较高的人,更不容易患上高血压。这种关联在超重、肥胖人群中特别明显:男性腿围大于55厘米、女性腿围大于54厘米,更不容易患高血压;男性腿围小于51厘米、女性腿围小于50厘米,血压更容易升高。腿粗的人,心衰风险低没有办法很好地在腿部储存脂肪,或许是腿瘦的人心衰风险升高的一个重要诱因。这种代谢问题引起的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甚至要比肥胖还要高。腿粗的人,糖尿病风险低一项针对18万人的大样本分析发现,腿部脂肪比例越低,胰岛素抵抗性越高,糖尿病风险也越高。大腿脂肪对血糖的代谢有一定好处,大腿的脂肪越多,血糖和胰岛素的水平越好,对糖尿病的发生与进展都有预防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大腿并不是越粗越好,一旦大腿围超过60厘米,腿围的增加或许不能带来额外好处,反而会导致其它部位的脂肪也越来越多。相比于粗细有力的大腿更重要人从30岁开始,肌肉就会慢慢变少,而且速度会越来越快。刚开始每年会减少0.5%~1%,35岁之后就会加快到1.5%,随着年龄增加,这种情况会变得更糟(60岁后会掉得更快)。肌肉量不断变少,患肌少症的风险就会增加。肌肉减少,还会让你的大腿力量不足,年纪大了更容易跌倒,引起骨折。图片来源:freepik.com为了让大腿更有力,你需要做:①从30岁开始,每周至少做3次力量训练,可以是负重深蹲、哑铃弓步蹲等下肢动作,关键是要容易坚持,这样能减缓70%的肌肉流失;②50岁左右要适当增加肌肉重量的力量训练,多做弹力带深蹲之类的抗阻运动,提前为60岁打好基础;③不要久坐,“不动”会让大腿肌肉猛掉,建议坐1个小时后至少起来动5分钟;④多吃优质蛋白质,比如奶、蛋、瘦肉、禽类、鱼虾、大豆制品等,对肌肉的合成很有好处。力量训练应该“终身制”,早准备一点“肌肉储蓄”,等你年纪大了,才能行动自由~参考文献[1]彭文. 腿粗你就偷着乐[J]. 百科知识,2020(32):33. DOI:10.3969/j.issn.1002-9567.2020.32.008.[2]胡瑞琦. 小腿粗,多管齐下帮矫正[J]. 现代养生(上半月版),2018(6):4-5. DOI:10.3969/j.issn.1671-0223.2018.06.002.[3]汪济祥. 完美瘦腿[J]. 家庭医学(下),2012(1):26-27.

健康资讯 2025-08-22阅读量444

皮肤有这7个变化,提示血糖超...

病请描述:当我们摄入的糖分过多,身体一时难以消耗,胰岛素的分泌就会增加,促进糖分的吸收。若血液中的糖分长期偏高,胰腺负担过重会导致其功能衰退,最终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而引起糖尿病。我国的糖尿病患者数量位居世界第一,跨越青年、中年、老年三个年龄阶段,其中又以25岁~80岁的男性居多。高血糖的“毒性”会逐渐造成各种代谢紊乱,引起末梢神经和微血管病变、微循环障碍、皮肤感染等。《糖尿病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指出,79%的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至少伴有一种皮肤病,如皮肤感染(48%)、干燥(26%)和炎症(21%)。如果你出现以下的皮肤问题,注意甄别细节,警惕是否血糖过高,甚至已患上糖尿病。皮肤瘙痒皮肤瘙痒可能是糖尿病进展过程中的第一迹象,约30%的患者因皮肤问题就医而确诊糖尿病。血糖升高会刺激皮肤末梢神经及植物神经,导致其功能紊乱,引起皮肤瘙痒。长期血糖过高还会导致慢性脱水,皮肤因出汗减少而异常干燥,造成皮肤瘙痒。不同于普通皮肤病,血糖过高引发的瘙痒一旦发作,往往痛痒难耐。血糖值越高,皮肤越痒,严重的情况会出现皮肤抓痕、血痂、皮肤肥厚和苔藓样变。皮肤感染血液中长期维持高浓度的葡萄糖及其代谢产物,会使局部皮肤脱水、皮肤细小血管受损、神经受累,白细胞数目下降、中性粒细胞趋化性减弱,导致人体吞噬与杀灭病原体的防御能力降低,最终引发皮肤感染。国内一项队列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的皮肤病变中感染所占比例最大(45.9%),其中真菌感染81.44%,病毒感染为14.09%,细菌感染为4.47%。细菌感染血糖>13.8mmol / L的患者,发生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如蜂窝组织炎、周围血管炎等(化脓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感染念珠菌感染在临床上最为常见,尿糖的刺激导致瘙痒,合并细菌感染可能形成脓疱,多见于男性龟头和女性阴部。白色念珠菌感染女性外阴及阴道的症状通常比较明显,阴道中的豆渣样式分泌物增加,外阴部位出现瘙痒和红斑。皮肤褶皱处变黑黑棘病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症状,表现为对称性疣状天鹅绒样过度角化的斑片伴色素沉着。高血糖和胰岛素的刺激,导致色素沉着或角化过度,皮肤变黑并伴有皮肤粗糙,好发于腋窝、颈侧及其它部位的皮肤褶皱处。皮肤变黄糖尿病伴高血脂症的患者可能出现胡萝卜素代谢功能障碍,使其沉着于皮脂较多的部位,例如鼻翼、额、耳后等,导致皮肤变成橘黄色。皮肤及面色潮红血糖过高导致微血管功能改变,静脉扩张,微循环流速迟缓,面部、手、足、小腿等出现皮肤潮红或边界清楚的玫瑰红色斑。如果并发黄变病,可能出现桃红色或奶油色。暗红色丘疹约半数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胫前萎缩性色素沉着斑,胫前部位最为多见,前臂、股下部前方、脚部也可能会有。初期一般是边界清晰的暗红色丘疹样色素沉着,小且平,没有疼痛感,群集或散发于胫前、前臂及股部等。数周后出现不规则的萎缩性色素沉着斑,常分布在胫前两侧,形态、数目没有规律。出现水泡或大疱相对比较少见的一种皮肤损伤,大多发生在严重的糖尿病患者身上。四肢及四肢末端出现烫伤样的水泡或大疱,直径在1.5cm~10cm之间,边界清晰,疱液清亮,易破溃。糖尿病性水疱病通常与糖、钙、镁等新陈代谢紊乱有关,也可能是神经和微血管病变、免疫力低下、营养不良等因素导致。若没有进行及时合理的治疗,严重时可能导致代谢失调,诱发坏疽甚至死亡。皮肤出现异常表现时务必警惕,日常饮食还是要注意控糖啊!参考文献[1]虞晔. 血糖高,皮肤也"受罪"[J]. 家庭科学·新健康,2023(6):29.[2]徐娟. 皮肤经常瘙痒别忽略检查血糖[J]. 家庭医药,2019(9):20.[3]田康爱. 糖尿病皮肤病变研究进展[J].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1,17(3):431-434. DOI:10.3969/j.issn.1006-8147.2011.03.047.[4]刘培,徐素兰. 糖尿病皮肤病变临床分析[J]. 医学信息,2014(22):654-654.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4.22.810.[5]李柏英,仲照辉,谢忠艳,等. 糖尿病皮肤病变的表现特点[J]. 黑龙江医学,2011,35(7):504-506. DOI:10.3969/j.issn.1004-5775.2011.07.009

健康资讯 2025-08-22阅读量417

肾性贫血110行动丨2025...

病请描述: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病(CKD)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随着CKD的进展而逐渐增加。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肾性贫血的诊疗能力,肾性贫血110行动-2025RACE新频道武汉站会议于8月8日圆满举行。会议由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常委兼秘书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蒋更如教授担任主席,与会专家围绕肾性贫血诊治新进展,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高血压国产创新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等最新药物展开广泛交流,本文整理会议精粹,以飨读者。携手同行,共筑肾性贫血“110理念”蒋更如教授致辞会议伊始,大会主席蒋更如教授致辞指出,肾性贫血是CKD的关键并发症,国家最新质控将肾性贫血的血红蛋白(Hb)目标由100 g/L提升至110 g/L,循证显示非透析肾性贫血患者维持Hb水平在110-130 g/L可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和心血管预后,并可能延缓肾病进展。因此,对所有CKD患者应常规筛查贫血,尽早诊断并个体化干预,确保持续达标。肾性贫血110行动旨在推动“110理念”——Hb<110 g/L即启动治疗并维持110-130 g/L。相信本项目能够更好地助力我国肾性贫血的临床管理,给广大患者带来切实获益。大咖共话解析CKD合并症管理与新药进展林洪丽教授主题分享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林洪丽教授介绍了纠正贫血状态对改善非透析依赖性慢性肾病(NDD-CKD)患者预后的重要价值。林教授指出,我国NDD-CKD患者贫血治疗率低,达标率仅22.0%-66.7%,多数患者起始治疗晚于指南推荐时机,且随访依从性不足。贫血通过加剧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细胞损伤,加速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显著增加终末期肾病、心血管事件及死亡风险,并导致左心室肥厚、心力衰竭等心脏结构功能改变,同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形成“贫血-心肾功能损伤”恶性循环。中国指南推荐维持Hb≥110 g/L且≤130 g/L,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等新型治疗手段可提高便利性。多项研究证实,早期、规范地纠正贫血可延缓肾功能衰退(风险降低29%),改善左心室质量指数、降低利钠肽水平,减少住院次数和医疗费用,并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尽早启动并优化肾性贫血管理是打破恶性循环、改善NDD-CKD患者预后的关键策略。刘焕龙教授主题分享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药事管理与药学创新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刘焕龙教授从药学角度解析了肾性贫血治疗选择。肾性贫血治疗已由传统注射时代进入口服HIF-PHI新时代。国内外多项指南一致推荐将HIF-PHI作为非透析及透析CKD患者纠正贫血的一线或替代方案,尤其适用于对促红素(ESAs)低反应、不耐受或合并慢性炎症者。作为国内已上市的HIF-PHI药物,恩那度司他在药学特性上具有优势:其分子结构经过优化,对PHD1选择性更高,专精于上调肾脏HIF-2α,生理水平内平稳升高EPO,降低铁调素效果出色;线性药动学使剂量-暴露-疗效关系可预测,EPO波动仅为罗沙司他的1/10,且每日一次给药契合EPO昼夜节律;经肾排泄<11%,半衰期更短,肾功能受损患者用药更安全;药物相互作用少,不影响CYP450,与他汀、铁剂等同服顾虑小;片剂带刻痕可掰开,无需按体重分阶梯,单规格即可覆盖1–8 mg全部调药需求。临床经济学研究显示,恩那度司他在提升Hb≥10 g/dL患者比例方面具有优势,同时节约医疗成本。安全性方面,恩那度司他避免了中枢性甲状腺功能减低及显著LDL-C下降、高血压风险增加等脱靶效应。KDIGO 2025新指南强调,使用任何HIF-PHI均需严格监测Hb及心血管、血栓、肿瘤事件,恩那度司他的可控药动学与更少相互作用使监测与剂量调整更为简便。综上,恩那度司他凭借“疗效更佳、肾脏负担更小、相互作用更少、用药更经济”的综合优势,有望成为肾性贫血患者的优选口服HIF-PHI。陈崴教授主题分享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第十二届副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崴教授介绍了恩那度司他治疗HD、PD中国Ⅲ期临床数据。两项设计严谨的多中心试验分别聚焦维持性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合并肾性贫血的患者,以开放、对照或单臂方式评估恩那度司他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结果显示,无论患者既往是否接受促红素治疗,恩那度司他均能在整个24周治疗期内平稳提升并维持血红蛋白于目标区间,疗效趋势与早前完成的非透析Ⅲ期研究保持一致;同时,药物对铁代谢的改善作用再次得到验证,铁调素水平下降、铁利用效率提高,提示其可同步优化患者铁储备状态。亚组分析进一步表明,基线炎症、体重、既往促红素剂量等因素均未影响恩那度司他的应答,提示其适用人群广泛。安全性方面,恩那度司他与对照药物或既往报道的不良事件谱相似,未见新的安全信号,整体耐受良好。上述结果为恩那度司他在透析依赖人群中替代传统促红素治疗提供了关键循证依据,也为临床简化贫血管理、减少静脉铁剂依赖带来了新的可行策略。杨波教授主题分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心律失常学组副组长、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杨波教授介绍了高血压创新药物-国产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沙库巴曲阿利沙坦的研发进展。中国高血压患者合并并发症比例高达86%,临床亟需兼顾降压与器官保护的创新药物。高血压药物治疗历经单纯降压时代向靶器官保护时代演进,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类药物的出现标志着心血管事件链全程获益新时代的开启。2025年,我国首个自主研发ARNI——沙库巴曲阿利沙坦钙片上市。该药物的突破性体现在三大维度:技术上,创新共晶结构使沙库巴曲与阿利沙坦达峰时间差缩至0.2小时,显著提升双系统协同效应;组分上,优选阿利沙坦并增加沙库巴曲含量20%,代谢产物LBQ657暴露量提升21%-46%,增强利钠肽效应与心肾保护;疗效上,III期研究证实480mg剂量治疗12周降低坐位收缩压28mmHg,优效于奥美沙坦,夜间血压降幅更显著,且52周随访显示血压控制平稳、低血压风险未增加。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ARNI用于高血压合并心衰、心梗后及CKD患者,而MAIC研究结果显示,沙库巴曲阿利沙坦相较于同类药物具有更显著的降压疗效——坐位收缩压降幅更优,夜间血压控制更佳。 杨教授表示,沙库巴曲阿利沙坦的上市,将以“全程事件链保护”理念填补临床空白,实现从跟随创新到国产超越的战略突破。会议总结蒋更如教授会议总结蒋更如教授在会议总结时表示,本次会议围绕CKD的两大重要并发症——贫血和高血压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这两大并发症对CKD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具有重大影响。未来广大医生还需要在临床实践中深入探索,进一步提升疾病管理水平,造福广大患者。审校: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张晓良教授

微医药 2025-08-22阅读量393

夏季养心科普

病请描述:夏季养心科普      夏三月,始于立夏,止于立秋前,经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所云:“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夏季属火,为太阳,主生长、壮大;五脏应于心,心属火而喜温,故 二者同气相求。所以夏季要顺应自然注意养心。1.重视子午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夜卧早起。”夏季“日长夜短”,适当的午休不仅能恢复精力、养护阳气,同时也能回避暑热、防及中暑,可谓一举两得。午休时间建议30分钟左右。 2.饮食调养夏季饮食调养,一为养阳,二为清暑,三为护心。夏季天气炎热,而人体阳气充斥于外,内则相对空虚,饮食反宜温不宜寒,温则养护脾胃,寒则克伐阳气,如此也是“春夏养阳”之道。寒凉易伤及脾胃,脾胃受损,易出现肢体困倦、精神萎靡、大便稀溏等症状。贪食寒凉也易出现胃痛,腹痛,腹泻,胃肠炎等问题。   可食用解暑清热、生津止渴的瓜果,如西瓜、乌梅、草莓、黄瓜、梨、荔枝、龙眼、橘子等。注意,如荔枝、龙眼、橘子等,虽然能生津止渴,其性偏温,常吃易引起咽痛、口疮等问题,因此注意适量食用。    夏季暑热盛行,若热邪亢盛,扰动心神,则心烦不安、口舌生疮,小便黄赤等,可食用清热泻火之品,使热邪从小便而出,如绿豆、冬瓜、白菜都有此功效。若平素患有心病,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奋,宜温之、补之,补心可用小麦、大枣、柏子仁等,温阳宜用肉桂、龙眼肉等。 3. 穴位养生内关穴定位: 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适应症: 心痛、胸闷、心动过速或过缓等心系病证;胃痛、呕吐、呃逆等胃腑病证;失眠、郁证、癫狂痫等神志病证。 中脘穴定位: 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适应症: 胃痛、腹胀、呕吐、吞酸、呃逆、小儿疳积等脾胃病。 足三里穴定位: 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适应症: 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证;下肢痿痹;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4.运动养生夏季建议选择相对平和的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八段锦、慢跑、瑜伽、游泳等有氧运动,注意“微微汗出即可”,避免大汗伤阳。运动后要适当饮用温水或温盐水,以补充体液。 4.1晨起练和“呵字决”,经面前、胸腹前外拨下按时呼气,口吐“呵”字音,泻心火。 4.2拍打手臂即用空心手掌顺着手臂内侧面,从上臂到下臂再到中指尖,空心拍打5~10min。加强心脏的供血能力以及大脑的血液循环。

微医科普君 2025-08-22阅读量209

甲状腺球蛋白飙升!是癌还是虚...

病请描述:甲状腺球蛋白:身体的“健康信号灯”,不止是癌的警报! 文 |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例|专注甲状腺健康30年 开篇:别让一个指标吓坏你! 最近门诊遇到不少朋友,拿着体检单紧张地问:“费医生,我甲状腺球蛋白(Tg)升高了!是不是得癌了?”先别慌!Tg更像是甲状腺的“健康信号灯”,它升高未必是癌,但忽视它可能错过重要健康线索。今天我们就来拆解这个“神秘指标”! 一、Tg是什么?甲状腺的“原料仓库” 想象甲状腺是个“工厂”,Tg就是工厂里的原料仓库: ✅ 本质:由甲状腺细胞合成的大分子糖蛋白(分子量≈66万!); ✅ 作用:储存合成甲状腺激素(T3/T4)的“零件”,并少量释放入血; ✅ 关键提示:血液中Tg水平 ≈ 甲状腺体积 + 受损程度(越大/损伤越重,Tg越高)。 📌 正常参考值:3.5~77 ng/mL(不同检测方法略有差异) 二、Tg升高=甲状腺癌?错!这6种情况都会“点亮信号灯” 根据相关权威文献,Tg升高的真相远比你想象的复杂: 💡 重要提醒: 轻度升高(<2倍):可能只是穿刺或小损伤,复查即可; 明显升高(>3倍):需排查肿瘤、炎症! 三、甲状腺癌患者:Tg为什么是“生命警戒线”? 90%的甲状腺癌属于分化型癌(DTC),这类癌细胞有个特点:即便癌变了,仍会生产Tg!因此术后监测Tg,就是盯住癌细胞的“复活信号”: ✅ 术后监测三大关键点 全切术后:Tg应降至<0.2 ng/mL(若持续升高,警惕残留或转移!); 随访频率:术后6个月查刺激性Tg(sTg),之后每6~12个月查基础Tg; 抗体干扰:约25%患者有Tg抗体(TgAb),会导致假结果!必须同步检测! 📢 费医生建议:术后若出现 sTg>10 ng/mL 或 TgAb进行性升高,立即结合超声/碘扫描排查! 四、孤立性Tg升高:暗藏“定时炸弹”的真实案例 (文献报道)一位58岁女性体检发现: 甲状腺功能全正常,唯独 Tg高达154.7 ng/mL! 进一步查抗体阴性、B超提示甲状腺多发结节,最终手术确诊: 右侧甲状腺乳头状癌(直径0.5cm)! 这警示我们:无症状的孤立性Tg升高,可能是甲状腺癌的早期信号! 五、Tg降低也不容忽视!5类人要注意 Tg太低可能提示: 甲状腺组织减少:手术切除后; 慢性甲状腺炎(如桥本); 长期吃优甲乐(抑制甲状腺工作); 严重缺碘(合成原料不足); 罕见基因缺陷。 费医生总结:查Tg记住3件事 别单看Tg:务必同步查 TgAb抗体+甲状腺功能+超声; 固定实验室:不同机构检测差异可达30%,复查选同一家; 术后患者:严格按医嘱监测Tg,它是复发预警“金标准”! 🌟 健康小贴士:体检发现Tg异常别焦虑,也别忽视!带上完整报告找专科医生——你的甲状腺“信号灯”,需要专业“解码员”! 参考文献: 《甲状腺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 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第二版) 推荐理由:本文整合多篇最新文献,由瑞金医院费健主任(年手术量超千台)撰写,用生活化语言拆解专业术语,直击患者最困惑的问题!数据经临床实践反复验证,助你避开“过度治疗”与“延误病情”两大陷阱。 关注费健医生,get最靠谱的甲状腺知识! 🌟  

费健 2025-08-20阅读量460

细针穿刺遇0.15%罕见并发...

病请描述:科普正文: 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科技奖获得者 | 全网科普粉丝超100万 亲爱的朋友们,最近门诊有位女士向我抱怨了一段“惊魂经历”: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到我门诊就诊,做完细针穿刺(FNA)后,脖子突然肿得像塞了个小苹果!疼得她眼泪直打转,后来还住了院。在这里,我要致歉,因为整体团队的应急经验不足,造成她的就医体验很差。 但是别怕!这种“急性甲状腺肿胀”虽然吓人,但发生率仅0.15%(1000个人里不到2个),费医生赶紧学习了相关文献,带大家揭开这个“神秘并发症”的面纱~ 一、真实案例:穿刺后甲状腺“暴怒”了! 这位女士的甲状腺结节原本只有2厘米大,穿刺用的是比头发丝粗一点的22G细针(相当于输液针的1/3细)。操作刚结束,她突然感觉: ✅ 脖子前方到下巴刀割样剧痛 ✅ 触摸有紧绷肿胀感 ❌ 但呼吸正常(这点超关键!) 二次超声一看:甲状腺里冒出无数“黑色裂缝”(医学称裂隙样低回声),像被注水的气球,整个腺体肿了一圈! 二、3大元凶:谁让甲状腺“秒变河豚”? 文献综合日本10个类似病例,发现肿胀可能和这些机制有关: 可疑凶手、作案原理、破案线索     1. 神经信号错乱     穿刺刺激释放"降钙素相关肽",血管突然扩张漏水(像水管爆裂)     肿得快消得也快,1小时好转     2. 甲状腺"过敏"     穿刺时甲状腺球蛋白漏进血液,引发Ⅰ型过敏反应(类似吃海鲜起荨麻疹)     激素治疗立竿见影     3. 微小血管破裂     针尖碰伤毛细血管(但手术证实无明显血肿)     肿胀区无血流信号     💡 费医生划重点:目前认为“过敏反应+神经刺激”双重作用最可能,就像甲状腺被针戳到后“气得膨胀了”! 三、急救方案:冰袋+激素,24小时脱险! 案例中的医生反应超快:1️⃣ 冰敷颈部 → 给甲状腺“物理降温”2️⃣ 静脉注射激素(甲基强的松龙125mg)→ 镇压“过敏暴动”1小时后超声显示:裂缝样水肿明显缩小!2天后完全恢复。 四、重要提醒:这些情况要就医! 这种肿胀虽是“纸老虎”,但需警惕恶化信号:⚠️ 呼吸不畅/声音嘶哑(可能血肿压迫气管)⚠️ 持续高烧或吞咽困难⚠️ 肿胀超过48小时不消退 🌟 温馨贴士:穿刺后别急着回家!建议留观30分钟,喝凉水、少说话,避免咳嗽或弯腰提重物(防出血)。 五、费医生的“安心建议” 细针穿刺仍是甲状腺结节的“金标准”(安全率>99%)。大家只需记住: 选正规医院(操作医生经验>100例更稳妥) 术后按压穿刺点10分钟 肿胀≠恶性! 本文案例最后病理是良性 就像皮肤被蚊子咬会起包,甲状腺偶尔也“娇气”一回~ 科学认知+及时处理,健康永远掌握在您手中! 推荐理由:本文综合近10例国际案例,首次用超声图像揭秘甲状腺“急性肿胀”的动态变化,为临床识别提供“视觉教科书”。 (欢迎关注@费健医生,get更多甲状腺科普!遇到问题可随时留言❤️) 健康小互动:你有过甲状腺检查经历吗?最担心什么?评论区告诉我吧!  

费健 2025-08-20阅读量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