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头部 > 内容

内容

甲癣如何才能根治?

病请描述:      甲癣,它是由皮肤浅的浅部真菌感染引起的甲真菌病,也叫灰指甲。      它的危害不仅影响美观,影响日常生活交往,更重要的是危及健康,可引起甲沟炎、丹毒等一些继发性细菌感染,影响指趾功能的灵活性,带来工作、生活上的种种不便。它还有传染性,家人与其接触后同样可以引起脚气、灰指甲,所以还是要积极治疗甲癣。      真菌病的治疗,传统治疗方法是拔甲、外用及内服疗法。不仅治疗过程较为痛苦,疗效也不如人意,治愈率低,复发率高。随后口服抗真菌药物问世,使甲真菌病疗效明显提高,但是部分患者因肝功能损伤或者担心其他副作用不能接受。外用药物溶液浸泡也可以达到满意疗效,相对安全。

王齐兴 2025-05-15阅读量2

2HPV:一例顽固性病毒疣的...

病请描述:一例累及足指和前脚掌的上班族病毒疣患者。皮损初期为细小发亮的丘疹,以后逐渐增大,表面角化,粗糙不平,呈灰褐、灰黄或淡灰色,中心微凹,外周有稍带黄色高起的角质环,除去表面角质后,可见疏松的白色乳头状角质物,用针挑刺后容易出血,因为早期未重视,逐渐传染增多,融合成片,中央粗糙不平并呈灰黄色,可看到黑色的小点。因为发生在前脚掌,做冷冻势必会影响走路,影响工作。因此患者选择外用药治疗。积极治疗一个月,可以看到局部变薄,皮纹出现,基地部黑点消失,到达除根治疗,患者治疗过程痛苦小,不影响工作,表示很满意。

王齐兴 2025-05-15阅读量1

生死时速,肿瘤妇科团队成功为...

病请描述:“要是我当时听了医生的建议,定期做化疗,就不用经历这些痛苦了”。近日,来自外省的陈女士(化名)因为没有听从医生的建议,懊悔不已。01 未接受规范化疗,导致癌细胞全身扩散两年前,在一次学校安排的教师体检中,陈女士被查出盆腔囊肿,本以为是良性肿瘤,结果手术病理显示为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陈女士在当地医院进行根治手术,万幸的是,术后病理结果显示为早期。医生建议按照治疗规范,补充化疗6个疗程。但陈女士因化疗时呕吐严重,仅化疗两次便主动停止了疗程,原先医生嘱咐的每三个月复查一次的要求也没有遵守。今年1月,热爱运动的陈女士在爬山时突发阵痛,加之出现全身没力、肚子胀、吃不下饭、大便只有稀稀的一点点等症状,陈女士在家人的陪同下再次前往医院检查。结果显示,体内的卵巢浆液性癌已在全身大量广泛转移,在得知治疗极其棘手后,陈女士与家属焦急地在国内遍访名医。 02 肿块遍及多器官,出现肿瘤终末期表现在打听到广州妇儿中心尧良清教授团队在卵巢癌治疗领域的成功经验后,陈女士来到肿瘤妇科门诊,咨询尧良清教授团队。入院后,尧良清教授团队为陈女士安排相关检查,CT显示陈女士的胃、肝、胆、脾、腹腔、膈肌、膀胱、肠均有肿块,并且腹水很多。最大的肿块在盆腔有12cm。肿瘤标记物严重升高,CA1254290.9U/L,CA153135.9U/L,HE4更是高达11120.9U/L,标志着肿瘤细胞正在体内肆虐。 陈女士的抽血结果也显示白细胞、血小板明显升高,但她并没有出现发热、腹痛等感染的常见反应,团队考虑白细胞的上升是一种特殊的癌症晚期表现,称为“类白血病反应”。类白血病反应是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通常>50×10^9/L),并伴有未成熟粒细胞(如中幼粒、晚幼粒细胞)出现,但并非真正的白血病,而是由感染、肿瘤、炎症等引起。癌症晚期的类白血病反应是一种肿瘤终末期的表现,与肿瘤本身释放细胞因子、肿瘤坏死、骨髓转移等相关,往往表现为白细胞显著升高,可达50-100×10^9/L,出现消瘦、疼痛、器官功能障碍等。类白血病反应本身可逆,但癌症晚期患者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控制情况,病死率极高,晚期实体瘤合并类白血病反应患者30天内的死亡率高达40%-60%。如不控制肿瘤,可能白细胞进一步增加,出现白细胞淤滞综合征,导致微血栓形成、器官功能衰竭,危及生命。情况刻不容缓,加之陈女士已经出现肠梗阻。手术能为她争取更多的存活机会,但因体内肿瘤已经累及多个器官,手术的难度及风险极高。病情不允许等待,经过沟通,陈女士决定通过手术争取最后的生存机会。 03 手术历经8小时,成功切除恶性肿瘤面对当前棘手的病情和高难度的手术,尧良清教授团队迅速组织术前多学科会诊,来自肿瘤妇科、肝胆外科、普通外科、麻醉与围术期科、影像科、血库、病理科、营养科等8个学科的专家针对陈女士的病情进行全面分析与讨论。 影像科,确定肿瘤大小、位置及侵犯脏器的情况,评估手术切除的可行性可难度;因肿瘤转移多个器官,需妇科和外科协作完成手术;麻醉科与ICU随时待命,维护术中术后的生命体征,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输血科做好手术血液调配,为可能出现的大量出血做好准备;营养科则做好肠道切除后营养状态的快速支持和恢复。一切准备就绪,2月28日上午,这场高难度、高风险的手术在珠江新城院区手术室开始。肿瘤妇科尧良清教授主刀,从上到下,将肿瘤从每一个受侵犯的脏器上切除下来,术中见接近1/2的右横隔受累,切除病灶及及整形修补,近1/5肝受累及切除、脾胰尾切除、多段肠切除术吻合;髂血管被病灶侵犯包绕,行切除及血管修补术;盆腔内可见癌灶与结肠、直肠已广泛侵犯,出现“癌性冰冻骨盆”,行盆腔廓清术,因需切除大段受累结结肠,在腹部行肠造瘘用于排便。手术历经8小时,团队成功为陈女士解除梗阻,切除肿瘤。术后陈女士转入ICU监护,生命体征平稳。两天后转回肿瘤病区,经过营养支持及抗感染治疗,白细胞逐渐回落,3月12日,陈女士拔出所有引流管,并且造瘘口排便。稍待休整后,陈女士将开始后续的化疗过程。尧良清教授团队也将对手术中切除的肿瘤标本做进一步的检测,努力为陈女士及其他有需要的患者寻找适用的靶向药物。 健康科普 恶性肿瘤的规范治疗及定期随访是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的关键环节。规范化疗、放疗、手术及靶向免疫治疗能显著降低复发转移风险,而定期随访可通过动态监测肿瘤标志物、影像学检查早期发现异常,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五年生存率数据显示,坚持规范诊疗与系统随访的患者复发率降低40%以上,多学科协作下的全程管理更能实现精准化、个性化治疗目标,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与长期预后。 团队简介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妇科肿瘤团队是国内少数可独立开展肝、肠、颈等全身转移病灶MDT切除的团队,对晚期及复发性妇科肿瘤患者进行多学科联合手术,包括盆腔廓清术,二次/多次瘤体减灭术等,晚期或复发卵巢癌的减灭术满意率接近90%,处于国际前沿水平;可实施高难度的宫颈癌手术,包括LEER手术等并填补国内空白,挽救治疗晚期复发肿瘤患者;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3D腹腔镜、机器人及单孔腹腔镜等微创手术;开展青春期及妊娠期良恶性肿瘤患者保留生育力治疗;对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开展无创聚焦超声消融(HIFU)治疗;开展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等妇科肿瘤的相关遗传咨询。此外,团队开展前哨淋巴结显影、复杂腹膜后肿块切除、腹腔热灌注化疗、肝动脉介入栓塞、肿瘤免疫及靶向治疗等系列新技术,服务广大女性患友。

尧良清 2025-05-15阅读量5

辗转中美两地,54岁&ldq...

病请描述:近日,广州妇儿中心肿瘤妇科迎来了一位特别的患者。患者莲阿姨此前长期在美国工作和生活,去年初因绝经出血,被诊断为罕见的子宫间质肿瘤。这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让莲阿姨和家人经历了难以言喻的焦急与无助。因美国的医疗制度相对繁琐,莲阿姨决定回国治疗。在国内知名医院接受手术治疗,莲阿姨切除了子宫、双侧的卵巢、输卵管及盆腔的淋巴结。手术很成功,但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她所患的肿瘤为罕见的子宫间质肿瘤,需接受进一步的治疗。莲阿姨和家属慎重考虑后,在美国西北大学接受长达1年4个月的治疗。结果,莲阿姨的情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肿瘤复发,病情迅速恶化。CT结果显示,连阿姨的腹腔和盆腔出现多个肿瘤,其中两个像排球大小,而且有很多腹水。很快,莲阿姨的肚子比“怀胎十月”还大,行走非常困难,只能坐轮椅。美国当地的医生表示,由于肿瘤巨大且位置复杂,手术难度太大、风险极高,当地医院无法进行手术,建议放弃治疗。绝望之际,莲阿姨和家人遍寻国内外相关研究和病例,他们发现广州妇儿中心肿瘤妇科尧良清教授及其团队在肿瘤治疗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特别是在妇科晚期和复发肿瘤的综合治疗、以及高难度手术上,积累了大量的成功案例。去年10月,莲阿姨在家人的陪同下再次回到中国,坐着轮椅来到病房、肚子胀得透亮、呼吸困难的莲阿姨,一下飞机就直接来到了肿瘤妇科门诊。尧良清教授团队迅速安排术前检查。 考虑到复发的肿瘤很可能已经累及了肝和肠,手术难度非常大,团队术前专门组织多学科会诊,与家属充分沟通手术安排、手术风险及注意事项。 尧良清教授团队为莲阿姨行肿瘤切除手术。由于巨大肿瘤几乎占满腹腔,肠管缠绕其上及包裹在其中,对手术团队的要求极高。尧教授团队凭借丰富的经验,为莲阿姨保留尽可能长的肠管,避免日后无法吸收足够的营养。同时当机立断快速切除了肿瘤以及无法分离的肠管,避免长时间出血。 然而,困难再次横亘,由于长期化疗的影响,莲阿姨的凝血和造血功能下降,切第二个肿瘤时,创面开始不断渗血,麻醉、ICU、输血团队紧密合作,在麻醉医生的液体管理及输血、升压等保驾护航下,虽然风险重重,但手术医生最终还是成功切除腹腔所有病灶。这一手术不仅难度极高,而且风险极大,但团队凭借其精湛的技术和坚定的信念,在闯过危险关,手术成功。 由于手术涉及多个器官,莲阿姨接受全面的恢复治疗,术后恢复的一个多月可能是异常艰难的阶段,但它同样是充满希望的的一个月。 11月24日,在医护精心的治疗下,莲阿姨出院。这一刻,莲阿姨和家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她们在病房大声地喊出,“今天我们出院了”。 尧教授表示,虽然莲阿姨已经出院,但后续的治疗和康复同样重要,通过对肿瘤多组学的数据挖掘,目前团队已经针对性制定并提供了以靶向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后续将密切跟踪治疗和恢复情况,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尧良清 2025-05-15阅读量3

从绝症到新生:一名晚期宫颈癌...

病请描述:       2023年6月,33岁的陈女士因多年子宫肌瘤定期复查,在B超中意外发现宫颈处有一“拳头大小”的肿物。“平时没有任何不适,月经规律,连白带都正常。”本以为只是肌瘤增大,但市级医院的活检结果却让她大吃一惊——宫颈鳞癌。更严峻的是,PET-CT显示肿瘤已经广泛转移至腹股沟、腹腔、颈部及腋窝淋巴结,经活检确诊为IVB期(晚期)宫颈癌。得知检查结果后,陈女士很疑惑,“明明自己很健康,为什么一发现就是晚期?”。在医生的仔细询问下,陈女士才回想起来,最近半年偶尔会出现性生活后少量的褐色分泌物。性生活后出血和绝经后出血是宫颈癌最典型的初发症状,但宫颈癌早期很可能“悄无声息”,只是依赖症状发现,可能错过黄金治疗期。                   01晚期≠绝望,个体化治疗创造新生奇迹          陈女士来到妇科肿瘤尧良清教授的门诊后,针对多处转移的晚期病情,尧良清教授团队为其制定了“三步走”的精准方案。  1.新辅助化疗:缩小肿瘤,为手术铺路陈女士的肿瘤转移范围广,直接手术不可行,需先通过化疗缩小病灶,为手术切除病灶提供可能性。  化疗不仅可以杀死癌细胞,还能降低术中肿瘤扩散风险。2.高难度手术:多部位淋巴结清扫“生死博弈”两个疗程的化疗过后,陈女士转移的淋巴结及宫颈原发部位肿物明显缩小。2023年8月,尧良清教授决定为陈女士行微创联合经小切口肿瘤病灶切除术。此时,陈女士的颈部、腋窝淋巴结位置深,且毗邻大血管和神经(如颈动脉、臂丛神经),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导致大出血或功能障碍。术前,尧良清教授组织多学科MDT会诊,为手术安全保驾护航。术中结合影像导航和快速病理,精准切除转移灶,保留重要结构,最大限度地减瘤,提升治疗效果。   3.术后精准治疗:针对性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结合陈女士的肿瘤转移情况,术后方案将针对性放疗、联合化疗与单抗靶向药治疗结合起来,继续维持治疗。综合治疗一个月后,复查PET-CT,陈女士全身未见肿瘤,可以定义为完全缓解。治疗一年半后,陈女士复查无肿瘤迹象,生活质量如常人。        对于远处转移的IVB期宫颈癌来说,这是巨大的成功。在尧良清教授看来,晚期宫颈癌的治疗需打破传统“单一手段”思维。部分晚期患者可以通过新辅助化疗降期、手术精准清扫、术后个体化维持治疗的综合模式,实现长期无瘤生存。对于已经确诊为晚期宫颈癌的患者来说,积极治疗的勇气也可以为自身带来新的希望。“晚期宫颈癌治疗需要‘与癌共智’,建议患者通过多学科会诊(MDT),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案。”                                    02给女性的防癌清单          宫颈癌的发展“时间窗”一般可以达5-10年。从感染HPV到癌前病变,再到发展至浸润癌的进程缓慢,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发现预警信号及时就医,可以阻断肿瘤恶变。  1.定期宫颈筛查   *特殊情况:对于高危性行为者、免疫力低下者(如HIV患者)、自身免疫疾病患者、糖尿病、透析患者、器官移植者,需从性生活开始后一年开始筛查,并适当缩短筛查间隔。此外,长期HPV感染、多性伴侣、吸烟、免疫力低下者,也需缩短筛查间隔。2.尽早接种疫苗9-45岁女性均可接种HPV疫苗,优先推荐性生活开始前接种。即使曾经/已经感染HPV,疫苗仍可预防其他高危型别。3.有症状及时就医在出现接触性出血、绝经后出血、恶臭分泌物等“预警信号”后,及时前往正规医院的妇科就诊,及时进行治疗。陈女士的故事是医学进步、妇科肿瘤高水平治疗的缩影,也是对女性的警示。  若她未定期复查肌瘤,癌症可能在转移中悄然夺走生命;若她放弃晚期治疗,便无法见证现代医学创造的奇迹。       每一份“健康侥幸”都是风险,每一次规范筛查都是生机。宫颈癌可防可治,希望大家早筛早诊早治,守护自己的宫颈健康。  

尧良清 2025-05-15阅读量3

从绝症到新生:一名晚期宫颈癌...

病请描述:       2023年6月,33岁的陈女士因多年子宫肌瘤定期复查,在B超中意外发现宫颈处有一“拳头大小”的肿物。“平时没有任何不适,月经规律,连白带都正常。”本以为只是肌瘤增大,但市级医院的活检结果却让她大吃一惊——宫颈鳞癌。更严峻的是,PET-CT显示肿瘤已经广泛转移至腹股沟、腹腔、颈部及腋窝淋巴结,经活检确诊为IVB期(晚期)宫颈癌。得知检查结果后,陈女士很疑惑,“明明自己很健康,为什么一发现就是晚期?”。在医生的仔细询问下,陈女士才回想起来,最近半年偶尔会出现性生活后少量的褐色分泌物。性生活后出血和绝经后出血是宫颈癌最典型的初发症状,但宫颈癌早期很可能“悄无声息”,只是依赖症状发现,可能错过黄金治疗期。                   01晚期≠绝望,个体化治疗创造新生奇迹          陈女士来到妇科肿瘤尧良清教授的门诊后,针对多处转移的晚期病情,尧良清教授团队为其制定了“三步走”的精准方案。  1.新辅助化疗:缩小肿瘤,为手术铺路陈女士的肿瘤转移范围广,直接手术不可行,需先通过化疗缩小病灶,为手术切除病灶提供可能性。  化疗不仅可以杀死癌细胞,还能降低术中肿瘤扩散风险。2.高难度手术:多部位淋巴结清扫“生死博弈”两个疗程的化疗过后,陈女士转移的淋巴结及宫颈原发部位肿物明显缩小。2023年8月,尧良清教授决定为陈女士行微创联合经小切口肿瘤病灶切除术。此时,陈女士的颈部、腋窝淋巴结位置深,且毗邻大血管和神经(如颈动脉、臂丛神经),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导致大出血或功能障碍。术前,尧良清教授组织多学科MDT会诊,为手术安全保驾护航。术中结合影像导航和快速病理,精准切除转移灶,保留重要结构,最大限度地减瘤,提升治疗效果。   3.术后精准治疗:针对性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结合陈女士的肿瘤转移情况,术后方案将针对性放疗、联合化疗与单抗靶向药治疗结合起来,继续维持治疗。综合治疗一个月后,复查PET-CT,陈女士全身未见肿瘤,可以定义为完全缓解。治疗一年半后,陈女士复查无肿瘤迹象,生活质量如常人。        对于远处转移的IVB期宫颈癌来说,这是巨大的成功。在尧良清教授看来,晚期宫颈癌的治疗需打破传统“单一手段”思维。部分晚期患者可以通过新辅助化疗降期、手术精准清扫、术后个体化维持治疗的综合模式,实现长期无瘤生存。对于已经确诊为晚期宫颈癌的患者来说,积极治疗的勇气也可以为自身带来新的希望。“晚期宫颈癌治疗需要‘与癌共智’,建议患者通过多学科会诊(MDT),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案。”                                    02给女性的防癌清单          宫颈癌的发展“时间窗”一般可以达5-10年。从感染HPV到癌前病变,再到发展至浸润癌的进程缓慢,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发现预警信号及时就医,可以阻断肿瘤恶变。  1.定期宫颈筛查   *特殊情况:对于高危性行为者、免疫力低下者(如HIV患者)、自身免疫疾病患者、糖尿病、透析患者、器官移植者,需从性生活开始后一年开始筛查,并适当缩短筛查间隔。此外,长期HPV感染、多性伴侣、吸烟、免疫力低下者,也需缩短筛查间隔。2.尽早接种疫苗9-45岁女性均可接种HPV疫苗,优先推荐性生活开始前接种。即使曾经/已经感染HPV,疫苗仍可预防其他高危型别。3.有症状及时就医在出现接触性出血、绝经后出血、恶臭分泌物等“预警信号”后,及时前往正规医院的妇科就诊,及时进行治疗。陈女士的故事是医学进步、妇科肿瘤高水平治疗的缩影,也是对女性的警示。  若她未定期复查肌瘤,癌症可能在转移中悄然夺走生命;若她放弃晚期治疗,便无法见证现代医学创造的奇迹。       每一份“健康侥幸”都是风险,每一次规范筛查都是生机。宫颈癌可防可治,希望大家早筛早诊早治,守护自己的宫颈健康。  

尧良清 2025-05-15阅读量9

甲状腺与肥胖:那些你不可不知...

病请描述:甲状腺与肥胖:那些你不可不知的健康秘密——瑞金医院费健主任的暖心科普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的医生,30多年来一直和甲状腺疾病“打交道”。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看似不相关,实则紧密相连的话题——肥胖和甲状腺。你可能觉得“胖”只是影响身材,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它可能悄悄“助攻”甲状腺疾病,甚至癌症!下面这些知识,关乎每个人的健康,请一定耐心看完。 一、肥胖和甲状腺疾病:剪不断的“恩怨” 最近,《柳叶刀》子刊的研究提示:肥胖是甲状腺健康的“隐形杀手”。具体来说: 1. 肥胖如何“伤害”甲状腺? 增加甲状腺癌风险:BMI≥28的人,甲状腺癌风险升高54%;若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问题,风险直接翻倍! 让甲状腺癌更“凶”:肥胖患者确诊时,肿瘤更大、侵袭性更强,术后复发风险也更高。 干扰甲状腺功能:肥胖者更容易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导致代谢变慢、水肿、体重“喝水都胖”。 2. 背后的“黑手”是谁? 脂肪细胞作怪:脂肪组织会分泌炎症因子(如IL-6、TNF-α),刺激甲状腺细胞异常增殖。 雌激素“助攻”:肥胖者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而雌激素与甲状腺癌密切相关。 代谢紊乱连环击: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问题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损伤甲状腺。 二、警惕这些“危险信号”! 如果你有以下情况,建议尽快检查甲状腺功能(TSH、FT3、FT4):✅ 体重莫名上涨:吃得少却越来越胖,尤其伴随疲劳、怕冷、水肿。✅ 脖子变粗或有肿块:甲状腺结节或肿瘤早期可能无症状,但肥胖者需格外警惕。✅ 减肥药“副作用”:心慌、手抖、失眠?当心非法减肥药违规添加甲状腺激素,引发甲亢甚至心脏损伤! 三、科学应对:从“管住嘴”到“定期查” 1. 体重管理是基础 BMI≥24就要行动:少吃点精制碳水,增加蛋白质和膳食纤维,每周至少150分钟中强度运动。 远离“减肥陷阱”:❌ 拒绝三无减肥药(尤其是宣称“7天瘦10斤”的)。 2. 定期筛查不能少 每年一次甲状腺超声:肥胖者建议加查甲状腺功能。 术后患者更需警惕:甲状腺癌术后需定期复查,避免肥胖影响康复。 3. 特殊饮食需谨慎极低热量生酮饮食(VLCKD)虽能快速减重,但可能抑制甲状腺功能。若尝试,务必在专业指导下进行,并定期监测激素水平! 四、费医生的贴心建议 作为医生,我见过太多因忽视肥胖和甲状腺关联而延误治疗的患者。最后送大家三句话:1️⃣ 减肥不是“外貌工程”,而是“健康保卫战”。2️⃣ 甲状腺检查要像体检量血压一样常态化。3️⃣ 别让“懒”和“侥幸”成为健康的绊脚石。 本文参考权威资料: 《柳叶刀》子刊关于肥胖与甲状腺癌的重磅研究 中国《体重管理年》政策及瑞金医院全科团队科普 意大利内分泌学会(SIE)关于极低热量生酮饮食的指南 作者简介: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专注甲状腺疾病微创治疗与科普,全网粉丝超100万。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坚持用“听得懂”的语言传递医学知识。 推荐理由:如果你或家人正在为体重烦恼,或担心甲状腺问题,这篇文章能帮你理清风险、抓住重点。健康无小事,早一步行动,多一份安心! 互动小彩蛋:关于甲状腺和减肥,你还有哪些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会定期解答~❤️ (本文原创,转载需授权。医学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至正规医院。)  

费健 2025-05-14阅读量10

【甲状腺癌分期全解析】早发现...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分期全解析】早发现早治疗,健康不“掉队”! 文章出处:本文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费健医生原创,结合30年临床经验与相关诊疗规范撰写。作者介绍:费健教授,深耕甲状腺疾病领域30余年,擅长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治疗,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多项殊荣,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为超10万患者提供专业咨询。推荐理由:用最通俗的语言,讲最硬核的医学知识!读完这篇,你将对甲状腺癌的分期、治疗和预防豁然开朗! 一、甲状腺癌:年轻女性更需警惕! 你知道吗?近年来甲状腺癌发病率明显上升,尤其“偏爱”20-40岁的女性!但别慌,90%的甲状腺癌属于“温和派”,早发现早治疗,治愈率超90%! 高危人群自查清单(快看看你是否中招?): 女性,尤其是中青年; 童年有头颈部辐射暴露史(如放疗、X光频繁检查); 家族中有甲状腺癌病史; 长期有甲状腺结节或慢性炎症。 👉 划重点:以上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甲状腺超声检查,简单无痛,却能救命! 二、甲状腺癌分4类,性格大不同! 甲状腺癌家族有4位“成员”,脾气好坏差异大: 乳头状癌(PTC):占90%!像“慢性子”,生长慢、转移少,手术切除后生存率超高; 滤泡状癌(FTC):和乳头状癌是“兄弟”,同样好对付; 髓样癌(MTC):占5%,可能遗传,需警惕淋巴结转移; 未分化癌(ATC):罕见但“凶残”,进展极快,发现时多为晚期。 一句话总结:前两类是“乖宝宝”,后两类是“坏小子”,定期体检才能早揪出它们! 三、分期决定命运!TNM系统是关键 医生口中的“早期”“晚期”,其实对应国际通用的TNM分期: T(Tumor):肿瘤大小和侵犯范围; N(Node):淋巴结是否转移; M(Metastasis):有无肺、骨等远处转移。 分期背后的“年龄玄机”(记住两个年龄坎!): 55岁以下:即使有肺转移,也算Ⅱ期,积极治疗预后佳; 55岁以上:若肿瘤侵犯气管、食管或远处转移,直接划入Ⅲ/Ⅳ期,需综合治疗。 举个栗子🌰: 小美(30岁):肿瘤2cm,无转移 → Ⅰ期,手术切除即可; 王阿姨(60岁):肿瘤3cm,侵犯气管 → Ⅲ期,术后需结合放疗或碘131治疗。 四、超声报告上的TI-RADS分级,你看懂了吗? 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别慌!超声报告上的TI-RADS分级会告诉你风险: 1-2级:良性,每年复查; 3级:恶性风险≤3%,半年查一次; 4级:分4a、4b、4c,风险3%-90%,需穿刺活检; 5级:>90%是癌,尽快手术! 贴心提示:即便查出4级结节,也有可能是虚惊一场!穿刺活检才是“金标准”。 五、治疗策略:精准打击,不留后患 分化型癌(乳头状/滤泡状): Ⅰ-Ⅱ期:手术切除,多数无需放化疗; Ⅲ-Ⅳ期:手术+碘131治疗,清除残余癌细胞。 髓样癌:手术为主,若淋巴结转移需扩大清扫; 未分化癌:治疗棘手,以放疗、靶向药等综合手段延缓进展。 费健教授的小贴士: 术后需终身服用甲状腺激素药,既能替代功能,又能抑制复发; 保持乐观心态,甲状腺癌的10年生存率超90%,别被“癌”字吓倒! 六、预防胜于治疗!记住这3招 每年一次超声检查,尤其高危人群; 远离辐射,儿童尽量避免颈部CT; 控制碘摄入,适量吃海带、紫菜,不缺不补! 最后的话:甲状腺癌不可怕,怕的是忽视和拖延!我是费健医生,希望这篇科普能成为你的“健康护身符”。如果有结节或确诊,别焦虑,及时就医,我们陪你一起打赢这场健康保卫战! (本文参考《甲状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及AJCC第8版分期标准,科学审核:费健教授团队) ✨ 你的健康,我们全程守护! ✨  

费健 2025-05-14阅读量6

甲状腺结节到底要不要穿刺?看...

病请描述:甲状腺结节到底要不要穿刺?看看韩国指南怎么说?——上海瑞金医院费健主任为您解读 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深耕甲状腺疾病手术与微创消融治疗,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全网粉丝超百万,线上帮助10万+患者答疑解惑。 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最近很多粉丝问我:“甲状腺结节到底要不要穿刺?”其实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答案,关键要看结节的风险等级!在亚洲,韩国比中国早大约10年进入甲状腺结节爆发期,今天我就带大家看看国际上最权威的指南之一——韩国2021版TIRADS(甲状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用最通俗的话告诉你:什么样的结节需要警惕,什么时候该做穿刺活检。 先划重点!这些情况要警惕 1️⃣ 结节长得“不老实” 形状:像竖立的鸡蛋(高大于宽)。 边缘:像锯齿或毛刺,边界模糊。 内部结构:实性为主(囊性部分≤50%)。 2️⃣ 回声特别低超声下显影比颈部肌肉还暗,恶性风险飙升。 3️⃣ 有可疑钙化微小的点状钙化(像撒了盐)可能提示癌变。 4️⃣ 淋巴结异常颈部淋巴结出现囊性变、钙化或异常血流,可能是转移信号。 穿刺活检的“金标准” 根据韩国2021版指南,是否穿刺主要看两点:结节大小+风险等级。 🔍 风险等级分类(K-TIRADS) 5类(高危):>1厘米建议穿刺。 4类(中危):1~1.5厘米需结合其他因素(如位置、患者年龄)决定。 3类(低危):>2厘米才考虑穿刺。 2类(良性):基本不用管,定期复查即可。 ⚠️ 特殊情况下,再小也要穿刺!比如有家族史、青少年时期放射线接触史,情绪容易焦虑,结节紧贴气管、喉返神经,或已怀疑淋巴结转移,哪怕只有0.5厘米也可能需要活检。 超声检查有多重要? 超声是甲状腺结节的“第一道安检门”!它能看清结节的细节: 实性还是囊性:实性成分越多,风险越高。 血流信号:杂乱的血流可能是“危险信号”。 弹性成像:硬的结节更可能是癌(像捏不动的橡皮)。 韩国指南特别强调:超声报告一定要找经验丰富的医生看!因为不同医生对“边缘不规则”“微钙化”的判断可能有差异。 穿刺后怎么办? 良性:安心随访,1~2年复查一次。 不确定:6~12个月再复查,或做基因检测辅助判断。 恶性:别慌!多数甲状腺癌生长缓慢,手术或微创消融都能解决问题。 费主任的暖心建议 别被结节吓倒:95%的甲状腺结节是良性的,定期复查比瞎猜更重要。 选对检查方式:超声是首选,CT/MRI只在特殊情况下用。 理性看待穿刺:它是诊断的“金标准”,但并非所有结节都需要。 推荐理由本文基于国际权威指南,结合费健主任30年临床经验,用最接地气的语言解答“甲状腺结节要不要穿刺”的困惑。科学严谨,但不说教;专业可靠,但不说术语。关注健康,从了解自己的身体开始! 参考资料韩国甲状腺放射学会(KSThR)《2021版甲状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K-TIRADS)》。 我是费健,关注我,带你避开健康路上的“坑”! 🌟  

费健 2025-05-14阅读量4

甲状腺结节指南“...

病请描述:甲状腺结节指南“打架”怎么办?费健主任教你读懂“小”结节的大问题——摘自《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评论》2025年2月刊 作者介绍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多年,我既拿过手术刀,也做过微创消融,还经常在线上和大家聊甲状腺健康。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次,今天想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带你们看懂甲状腺结节的“指南之争”。 为什么指南会“打架”?最近《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评论》的一篇重磅文章提到:全球甲状腺结节的诊疗指南越来越多,但医生们反而更困惑了!尤其是面对“小于1厘米的小结节”,不同指南的建议就像拼图缺了关键一块,拼不到一起去。 举个栗子🌰: 超声报告说“高危”:结节虽然只有9毫米,但超声显示有微钙化、边界不清,属于高风险。 活检指南说“别扎针”:国际甲状腺影像报告系统(TIRADS)建议,<1厘米且不靠近包膜的结节,先观察不用穿刺。 治疗指南说“可能要开刀”:如果穿刺结果提示恶性,手术仍是首选,但恶性亚型(比如是否侵袭性强)却无法通过穿刺确定。 你看,医生和患者夹在中间,就像面对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考题! 关键知识清单:关于“小”结节的6个真相 结节大小≠危险程度 一个8毫米和3.5厘米的结节,如果超声特征同样高危,恶性风险可能一样高! 穿刺活检的“盲区” 穿刺能区分良恶性,但很难确定癌症亚型(比如是温和型还是凶险型)。 对于<1厘米的结节,多数指南不建议轻易穿刺。 手术不是唯一选项 传统观点认为“恶性结节必须切”,但现在对低风险微小癌(如≤1厘米的乳头状癌),可考虑:✅ 密切观察(Active Surveillance)✅ 热消融(Thermal Ablation,用高温“烧掉”结节) 热消融的“限定条件” 适合拒绝手术、高龄、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 目前仅推荐用于经病理证实的低风险微小癌,别盲目跟风! 指南分歧的核心 风险评估依赖术后病理,但手术前无法100%预判。 医学界正在推动“多学科协作指南”,未来可能会有更统一的建议。 患者该怎么做? 别被“高危”超声报告吓到,先找有经验的医生综合评估。 问清三个关键问题:🔍 我的结节需要立即处理吗?🔍 如果观察,多久复查一次?🔍 如果治疗,哪种方式最适合我的生活状态? 费主任的暖心建议作为常年和甲状腺打交道的医生,我特别理解大家的焦虑。但记住: 结节≠癌症:95%以上的甲状腺结节是良性的! 微小癌≠生命倒计时:多数微小乳头状癌进展缓慢,甚至终身无害。 选择权在你手中:无论是观察还是治疗,都要结合自身年龄、健康状态、心理承受力来决定。 未来,随着国际指南的协调和新技术(比如基因检测)的应用,我们一定能更精准地管理这些“小麻烦”。在那之前,不妨把它们当作身体的“小提醒”——督促我们定期体检、保持好心情! 推荐理由这篇科普基于2025年国际顶刊的权威分析,融合了我多年临床经验。如果你或家人正为甲状腺结节纠结,不妨收藏本文,下次就诊时带着问题去沟通,一定能少走弯路! 健康小互动你在体检中发现过甲状腺结节吗?留言区分享你的故事,我会随机解答典型问题哦~ 🌟  

费健 2025-05-14阅读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