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目前,在脑瘫的治疗中主张综合性康复治疗,即结合手术治疗、康复训练等多种治疗方式,帮助患者尽可能改善异常,帮助患者获得较好的生活能力,甚至部分恢复较好的患者可以回归社会。 很多脑瘫患者家长在就诊咨询的时候都会询问同样的问题:医生,脑瘫既然不能根治,外科手术还有什么意义呢? 常崇旺教授介绍:脑瘫患者由于脑损伤导致的肢体异常,虽然目前尚没有有效的方式能够帮助损伤的脑组织恢复正常,但是却可以通过康复治疗尽可能改善患者异常,尽可能帮助患者缩小和正常孩子之间的差距,而这一切都离不了外科手术干预。 那么,脑瘫患者常用的手术术式有哪些?适应于哪类患者? 1、FSPR手术(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离断术),适应于痉挛性脑瘫、偏瘫、痉挛性截瘫,以部分痉挛为主的患者,肌张力在三级以上,痉挛严重影响到患者正常生活。适合在2.5周岁以上患者。 手术目的:全面调整肌张力的作用,且可以长期、稳定、彻底地解决患者肌肉痉挛的痛苦,为运动功能恢复提供前提。 2、SPN手术(选择性周围神经缩窄术),适应于单一,局限局部痉挛的患者,不适合FSPR手术或FSPR术后局部肌张力高的患者。适合1周岁以上患者。 手术目的:去除多余肌张力,保留原有肌张力和运动功能,从而改善肢体的运动能力。 3、CP-MMA手术(脑性瘫痪肌力肌张力调整术),适应于由于异常肌张力导致不可逆畸形以及严重肌力缺失时,采用外周运动系统调节的患者。 手术目的:关节变形、软组织挛缩进行矫形。 4、CPS手术(双侧颈总动脉外膜剥脱术),适应于手足徐动型和部分扭转痉挛性(继发性肌张力障碍、继发性扭转痉挛、痉挛性斜颈等)的患者。适合1周岁以上患者。 手术目的:可以改善患者大脑血液供应,改善大脑的功能,记忆力和语音能力;降低肢体的肌张力(尤其是上肢);能缓解脑瘫患者口齿不清、手足不灵活、行走不稳、流口水的症状。 国内首位功能神经外科出身的常崇旺教授创立了一体化全程治疗方案“梯度疗法”,以多学科专家实践+FSPR手术+专业康复+二期矫形+矫形支具等分阶段治疗手段,达到一个完美的治疗效果。 “梯度疗法”诊疗优势: 第一步:以患者为中心,根据他们的病程,年龄,症状,多学科专家会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从而让每位就诊患者得到最大的康复机会。 第二步:有效缩短康复周期,对可手术患者。外科医生与康复医生全程合作,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及个体化康复训练计划,缩短康复时间2-5年。 第三步:梯度诊疗,节约治疗费用,提升疗效;经过梯度治疗将避免重复治疗及治疗顺序的不合理,每段治疗中的残留问题进行弥补,通过不同疗法间的相互配合,系统地规划治疗方案,确保每一位患者得到最优康复。 第四步:多学科协作,全病程保驾护航。整合功能神经外科、骨科、影像科、儿科、康复科、麻醉科、精神心理科等多学科优势,确保患者全病程得到规范诊疗帮助。
常崇旺 2025-02-08阅读量663
病请描述: 三叉神经痛,疼起来真要命!相信三叉神经痛的患者都深知这种感受,脸上疼痛难忍,摸不得、抓不得,像是在受刑,并且总是反反复复,难受的很。那么对于三叉神经痛,大家知不知道它是由什么导致的?如果发生三叉神经痛,我们又该怎样去治疗它呢?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发生于面部的神经问题,疼痛的发作时间有一定的规律性的。三叉神经痛早期的疼痛发作时间十分短暂,只持续几秒钟到几分钟,然后突然停止,早期的发作次数较少,间歇期也长,间歇期间没有任何不适(唯重症病人可于间歇期中仍有持续性轻微钝痛),经过一段时间又会突然发作。 随着病情的发展,间歇期逐渐缩短,一般为数分钟、数小时不等,发作次数渐渐频繁,疼痛变得越来越剧烈。病重者可每分钟发作数次,一般仅在白天发病,夜里发作较轻或不发作,重症病人也会在夜间发作,甚至终日不止。因疼痛发作而导致通宵不能入睡,或入睡后痛醒,从而日夜不得安宁。 三叉神经痛病程可呈周期性发作,每次发作周期可持续数周至数月,以后症状会自行消失,或明显缓解。在此缓解期间,病人往往不再发作,但过一段时间后,剧痛又重复发作,自愈机会很小,而是越发越频,疼痛程度亦随之加重。所以,三叉神经痛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三叉神经痛的发作与情绪也有很大关系,所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态,因为乐观的心态有利于减轻病痛的发生。 那么,三叉神经痛患者如何善待扳机点? 1、要忌食刺激性食物 过冷过热,或是刺激性的食物也会成为三叉神经痛的诱因,如香烟的尼古丁会使血管收缩,喝浓茶增强神经兴奋性引发小动脉痉挛。 2、要善待三叉神经痛触碰点 约有一半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在面部都有一个或多个特别敏感的三叉神经痛“触碰点”,稍不注意就会触动引发疼痛,并放射到全身。每个患者的三叉神经痛“触碰点”的位置、大小各不相同,甚至小到一个点或一根胡须,大多分在嘴唇、鼻翼、脸颊、口角、舌头和眼睛等处。 3、要避免紧张 因为患者越怕头痛,头反而回越来越痛。有少数患者因为情绪和心情上放不开,整天眉头紧锁,为可能要到来的头痛提心吊胆,结果是造成肝郁气滞,郁久化火,上扰脑窍,而导致疼痛发作。在同样疼痛刺激作用下,情绪镇静者比情绪紧张者对疼的感觉要小,疼痛反应轻。 针对病因方可达到根治的目的 除了小部分三叉神经痛患者是由于颅内肿瘤所致外,约80%的患者因颅内动脉迂曲的三叉神经根的压迫,产生异常的疼痛从传入冲动增加所导致的。也就是第一点所阐述了血管压迫。对于这种病因的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措施也可以根据病因确定。 针对血管压迫病因三叉神经痛可以根治 显微血管减压术,将颅内迂曲的压迫血管从三叉神经根部分离,并用神经棉垫将血管与神经分开,达到既保留面部正常感觉,又消除疼痛的目的。同时,微血管减压术还是一种微创手术,手术不伤害面部的任何神经组织,保留神经完整性及其功能性。
王景 2025-02-05阅读量781
病请描述: 手足徐动型脑瘫属于运动障碍型脑瘫的一种,是目前临床上发病率仅次于痉挛型脑瘫的一类,其明显特征是头部与四肢出现不随意运动,患儿做某种动作时常会夹杂着许多多余动作,四肢、头部不停地晃动,自己控制能力差,同时在患儿的面部也会出现不规则的局部收缩,呈现“龇牙咧嘴”、“挤眉弄眼”等怪异表情。此型肌张力可高可低,随年龄改变。概而言之,手足徐动型脑瘫主要是由于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导致运动发育迟缓,姿势异常。 根据临床表现不同,手足徐动型脑瘫又可分为痉挛性手足徐动型(既有手足徐动,又有痉挛型特征,又称高肌张力的手足徐动型或者混合型);低肌张力手足徐动型(肌张力明显变化,从高到低来回变化。肌张力高时出现古怪动作,过后又呈现肌张力低下,头部控制能力差);舞蹈性手足徐动型(主要特征是有目的但达不到目的的运动,常以舞蹈形式或扭动的形式不间断地出现,来维持身体的平衡)三大类。 常崇旺教授介绍:对于手足徐动型脑瘫,一般传统的脑瘫康复训练效果是不理想的,最佳的治疗方法就是接受CPS手术(双侧颈总动脉外膜剥脱术),该手术阻断了交感神经的传导,交感神经的直接支配效应减弱,使唾液的分泌量减少。由于颈部交感神经兴奋性的降低,使患儿上肢肌张力下降、协调性提高、吐字更加清晰和连贯。 适应于:手足徐动型脑瘫、继发性扭转痉挛、继发性肌张力障碍、痉挛型斜颈等疾病治疗,手术通过对双侧颈动脉外膜剥脱,来改善大脑供血、供氧,从而改善患儿扭动、流涎、语言、多动等一系列现象,同时结合家属的配合,进行良好的康复训练,是患儿实现生活自理、回归社会的治疗目的。 CPS手术效果怎么样? CPS术后有2/3的患儿会有改善,整体紧张程度减轻50%,在目前临床手术中,有1/3的患儿术后没有一点改善,这是家长需要清楚的一点。因此,术前无法准确把握术后到底效果如何,只有术后才能知道效果。 因此,需要选择专业的脑瘫专家及团队进行手术,常崇旺教授作为陕西省残联特聘脑瘫手术治疗专家、国内首位功能神经外科出身的脑瘫医学博士,他创立脑瘫外科康复一体化全程治疗法—梯度疗法,结合神经电生理技术最大程度改善脑瘫治疗效果,现已帮助近4000例脑瘫患儿进行手术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
常崇旺 2025-01-07阅读量1442
病请描述: 三叉神经痛被称为天下第一痛,可想而知其疼痛一般无法忍受,在发病初期患者进行药物控制,但是服用药物效果越来越差,并且长期服用出现药物副反应,唐都医院神经外科王景博士介绍,原发性的患者可进行显微血管减压手术达到根治的目的,但是部分患者由于过度害怕手术风险,采取其他治疗,导致病情加重或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毁损性的手术,术后导致其他功能丧失,而显微血管减压手术可直达责任血管与神经,并进行隔离,同时保护患者神经的完整性,避免手术风险。 三叉神经痛对精神与心理状态的影响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的剧痛,如烧灼、刀割样、针刺、电击样,并且发作比较频繁,疼痛会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增加,自然间歇期会逐渐的缩短直到终日发作,有时候轻微的刺激就有可能会引起疼痛发作,因此,三叉神经痛病人常常害怕进食、洗脸、漱口、刷牙,导致病人营养不良和面容污秽。这样对患者的精神和心理状态产生巨大的影响,病人会心情焦虑、烦躁易怒,部分患者悲观失望、情绪低落、不能容忍痛苦,精神活动处于抑制的状态。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长时间的抑郁会使病人对外界变化的反应迟钝。 三叉神经痛对生理运动的影响 急性或是长时间的疼痛会引起消化系统、起机体神经、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分泌等一系列的生理活动的变化。三叉神经痛不断发作性的疼痛刺激会使中枢神经系统分泌等一系列的生理活动的变化。三叉神经痛不断发作的疼痛会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的状态,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可表现为儿茶酚胺分泌增多、糖原分解作用加强,有很多三叉神经痛病人不敢进食,机体处于负氮平衡状态。 因此,切不可小视三叉神经痛的发作,不要抱着忍痛的想法,要采取积极的方法进行治疗,争取早日摆脱痛苦。 警惕:四种状态诱发三叉神经痛发作 精神刺激:精神刺激是诱发三叉神经疼痛的重要因素。有少数患者因为情绪和心情上放不开,整天眉头紧锁,为可能要到来的头痛提心吊胆,结果是造成肝郁气滞,郁久化火,上扰脑窍,而导致疼痛发作。在同样疼痛刺激作用下,情绪镇静者比情绪紧张者对疼的感觉要小,疼痛反应轻。 营养缺乏:很多患者患三叉神经痛,是由于吃素或不吃主食,盲目节食,身体缺乏必要的营养成分而引发疼痛。过量吃素或不吃主食,很可能还会加重三叉神经痛。神经是燃烧及消耗糖的组织,若缺乏维生素B1会引起乳酸堆积侵入脑部,毒化中枢神经系统,使脑组织消耗氧的能力减弱,以至引起暂时性的痉挛。 不善待疼痛扳机点:在面部都有一个或多个特别敏感的“扳机点”,稍不注意就会触动引发疼痛,并放射到全身。“扳机点”的位置、大小各不相同,甚至小到一个点或一根胡须,大多分在嘴唇、鼻翼、脸颊、口角、舌头和眼睛等处。同时,气候变化也是三叉神经痛的易发因素,或被风吹着,或是乍热乍寒,都可使疼痛加剧。 刺激性食物所致:过冷过热,或是刺激性的食物也会成为三叉神经痛的诱因,如香烟的尼古丁会使血管收缩,喝浓茶增强神经兴奋性引发小动脉痉挛,含较多的酪氨酸、亚硝酸盐等食物都能引起脑血管扩张,刺激神经引起疼痛。
王景 2024-12-27阅读量1349
病请描述: 2024年12月14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团队在中日友好医院张黎教授的带领下开展颈髓脊髓电刺激(SCS)联合正中神经直接电刺激手术治疗一例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导致的意识障碍合并四肢痉挛患者,经检索系国际首例。 患者为55岁男性,8个月前因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导致意识障碍及四肢痉挛状态,在当地医院给予药物、高压氧及康复治疗后无明显改善。本次入院时患者处于微意识状态,四肢肌张力明显增高,各关节痉挛改良Ashworth评分4级,上肢近端肌力2级、远端肌力4级,下肢近端肌力2级、远端肌力3级。 经过仔细评估,张黎教授决定为患者实施颈髓脊髓电刺激联合短时程正中神经直接电刺激术。选用双排8-8排列外科电极置于C4-C6硬脊膜外,以兼顾同时起到促醒和缓解肢体痉挛的作用。SCS手术在全麻下进行,在C型臂X线定位和神经电生理监测下精准放置刺激电极并一期将脉冲发生器植入左侧锁骨下窝。(见图) 由于为了兼顾缓解肢体痉挛,本例患者SCS刺激电极放置的位置(C4-C6,可覆盖颈膨大直径最大的C6位置)相比较传统促醒电极位置(C2-C4)偏低。为了增强促醒作用,在SCS完成之后取右腕2.5cm微创切口入路显露正中神经,选用双排8-8排列外科电极直接放置于正中神经表面,术后可连接临时刺激器进行为期7-14天的短时程电刺激。 相当一部分意识障碍患者合并肢体痉挛,即使经过长期规律的康复治疗,部分患者痉挛症状也无法得到明显改善,甚至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SCS一方面通过脉冲刺激经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传到大脑皮质,增加大脑局部葡萄糖代谢率和血流量,促进兴奋性递质释放,增强意识冲动和脑电活动而达到促醒目的;同时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来缓解肌肉痉挛,直接刺激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改善肌肉运动,刺激脑-脊髓-肌肉传导通路和神经元连接回路调节神经可塑性、重塑神经回路,增进本体感觉反馈进而改善运动控制,从而达到缓解肢体痉挛、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但是当SCS的主要目的为促醒时,电极应放置于高颈段(C2-C4);而当主要目的为缓解痉挛时,则应放置于颈膨大(C5-C7)。本例患者为同时兼顾促醒和缓解痉挛的作用,电极放置于相比较传统促醒电极位置偏低位置(C4-C6),可覆盖颈膨大直径最大的C6位置。可想而知,该电极位置对于促醒而言所起到的作用理论上来讲可能存在不足。 正中神经电刺激是周围神经电刺激的一种,在昏迷患者促醒方面的应用早已有之。该理论的核心观点为正中神经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外周门户”,在中枢的支配区域较大,电刺激正中神经到大脑皮层通路可激发唤醒受抑制的神经元以及同步激活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与此同时还可以改善多巴胺、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分泌,进而增加脑灌注、改善血脑屏障、兴奋大脑皮层、改善神经电生理。近年来正中神经电刺激以非侵入性经皮刺激方式为主,一般在右侧前臂腕横纹上方2cm处定位正中神经,然后放置电极施加特定参数持续直流电刺激;但因刺激电极并非放置于神经表面,因此效果不如直接电刺激。结合在周围神经外科二十余年临床实践的经验,张黎教授最终决定为该例患者实施微创小切口右腕正中神经外科电极植入短时程直接电刺激,一方面可以加强颈髓SCS的促醒效果,另一方面正中神经直接电刺激效果要明显优于经皮电刺激。 包括脊髓电刺激、周围神经电刺激、迷走神经电刺激、脑深部电刺激等在内的先进的神经调控技术必将在更多的病种领域得到应用,造福于更多的患者,展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守正创新,根据每例患者的不同病情详细评估、综合选用不同的神经调控手术方案的个体化、规范化外科治疗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张黎 2024-12-25阅读量1291
病请描述: 2024年12月14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团队在中日友好医院张黎教授的带领下开展颈髓脊髓电刺激(SCS)联合正中神经直接电刺激手术治疗一例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导致的意识障碍合并四肢痉挛患者,经检索系国际首例。 患者为55岁男性,8个月前因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导致意识障碍及四肢痉挛状态,在当地医院给予药物、高压氧及康复治疗后无明显改善。本次入院时患者处于微意识状态,四肢肌张力明显增高,各关节痉挛改良Ashworth评分4级,上肢近端肌力2级、远端肌力4级,下肢近端肌力2级、远端肌力3级。 经过仔细评估,张黎教授决定为患者实施颈髓脊髓电刺激联合短时程正中神经直接电刺激术。选用双排8-8排列外科电极置于C4-C6硬脊膜外,以兼顾同时起到促醒和缓解肢体痉挛的作用。SCS手术在全麻下进行,在C型臂X线定位和神经电生理监测下精准放置刺激电极并一期将脉冲发生器植入左侧锁骨下窝。(见图) 由于为了兼顾缓解肢体痉挛,本例患者SCS刺激电极放置的位置(C4-C6,可覆盖颈膨大直径最大的C6位置)相比较传统促醒电极位置(C2-C4)偏低。为了增强促醒作用,在SCS完成之后取右腕2.5cm微创切口入路显露正中神经,选用双排8-8排列外科电极直接放置于正中神经表面,术后可连接临时刺激器进行为期7-14天的短时程电刺激。 相当一部分意识障碍患者合并肢体痉挛,即使经过长期规律的康复治疗,部分患者痉挛症状也无法得到明显改善,甚至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SCS一方面通过脉冲刺激经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传到大脑皮质,增加大脑局部葡萄糖代谢率和血流量,促进兴奋性递质释放,增强意识冲动和脑电活动而达到促醒目的;同时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来缓解肌肉痉挛,直接刺激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改善肌肉运动,刺激脑-脊髓-肌肉传导通路和神经元连接回路调节神经可塑性、重塑神经回路,增进本体感觉反馈进而改善运动控制,从而达到缓解肢体痉挛、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但是当SCS的主要目的为促醒时,电极应放置于高颈段(C2-C4);而当主要目的为缓解痉挛时,则应放置于颈膨大(C5-C7)。本例患者为同时兼顾促醒和缓解痉挛的作用,电极放置于相比较传统促醒电极位置偏低位置(C4-C6),可覆盖颈膨大直径最大的C6位置。可想而知,该电极位置对于促醒而言所起到的作用理论上来讲可能存在不足。 正中神经电刺激是周围神经电刺激的一种,在昏迷患者促醒方面的应用早已有之。该理论的核心观点为正中神经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外周门户”,在中枢的支配区域较大,电刺激正中神经到大脑皮层通路可激发唤醒受抑制的神经元以及同步激活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与此同时还可以改善多巴胺、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分泌,进而增加脑灌注、改善血脑屏障、兴奋大脑皮层、改善神经电生理。近年来正中神经电刺激以非侵入性经皮刺激方式为主,一般在右侧前臂腕横纹上方2cm处定位正中神经,然后放置电极施加特定参数持续直流电刺激;但因刺激电极并非放置于神经表面,因此效果不如直接电刺激。结合在周围神经外科二十余年临床实践的经验,张黎教授最终决定为该例患者实施微创小切口右腕正中神经外科电极植入短时程直接电刺激,一方面可以加强颈髓SCS的促醒效果,另一方面正中神经直接电刺激效果要明显优于经皮电刺激。 包括脊髓电刺激、周围神经电刺激、迷走神经电刺激、脑深部电刺激等在内的先进的神经调控技术必将在更多的病种领域得到应用,造福于更多的患者,展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守正创新,根据每例患者的不同病情详细评估、综合选用不同的神经调控手术方案的个体化、规范化外科治疗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张黎 2024-12-23阅读量1148
病请描述: 手足徐动型脑瘫属于运动障碍型脑瘫的一种,是目前临床上发病率仅次于痉挛型脑瘫的一类,其明显特征是头部与四肢出现不随意运动,患儿做某种动作时常会夹杂着许多多余动作,四肢、头部不停地晃动,自己控制能力差,同时在患儿的面部也会出现不规则的局部收缩,呈现“龇牙咧嘴”、“挤眉弄眼”等怪异表情。此型肌张力可高可低,随年龄改变。概而言之,手足徐动型脑瘫主要是由于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导致运动发育迟缓,姿势异常。 根据临床表现不同,手足徐动型脑瘫又可分为痉挛性手足徐动型(既有手足徐动,又有痉挛型特征,又称高肌张力的手足徐动型或者混合型);低肌张力手足徐动型(肌张力明显变化,从高到低来回变化。肌张力高时出现古怪动作,过后又呈现肌张力低下,头部控制能力差);舞蹈性手足徐动型(主要特征是有目的但达不到目的的运动,常以舞蹈形式或扭动的形式不间断地出现,来维持身体的平衡)三大类。 对于手足徐动型脑瘫,一般传统的脑瘫康复训练效果是不理想的,最佳的治疗方法就是接受CPS手术(双侧颈总动脉外膜剥脱术),该手术阻断了交感神经的传导,交感神经的直接支配效应减弱,使唾液的分泌量减少。由于颈部交感神经兴奋性的降低,使患儿上肢肌张力下降、协调性提高、吐字更加清晰和连贯。 适应于:手足徐动型脑瘫、继发性扭转痉挛、继发性肌张力障碍、痉挛型斜颈等疾病治疗,手术通过对双侧颈动脉外膜剥脱,来改善大脑供血、供氧,从而改善患儿扭动、流涎、语言、多动等一系列现象,同时结合家属的配合,进行良好的康复训练,是患儿实现生活自理、回归社会的治疗目的。 CPS手术效果怎么样? CPS术后有2/3的患儿会有改善,整体紧张程度减轻50%,在目前临床手术中,有1/3的患儿术后没有一点改善,这是家长需要清楚的一点。因此,术前无法准确把握术后到底效果如何,只有术后才能知道效果。 因此,需要选择专业的脑瘫专家及团队进行手术,常崇旺教授作为陕西省残联特聘脑瘫手术治疗专家、国内首位功能神经外科出身的脑瘫医学博士,他创立脑瘫外科康复一体化全程治疗法—梯度疗法,结合神经电生理技术最大程度改善脑瘫治疗效果,现已帮助近4000例脑瘫患儿进行手术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
常崇旺 2024-11-18阅读量1711
病请描述: 偏瘫主要是由大脑病变引起,常见于脑卒中、脑外伤、脑炎等疾病引发的后遗症,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痛苦,也给家庭带来经济和精神上的压力。因此,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偏瘫患者治疗的目的! 轻度偏瘫患者虽然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往往上肢屈曲,形如“手提篮”,下肢伸直,走一步画半个圈,形如“脚画圈”,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叫做偏瘫步态。 常崇旺教授介绍:偏瘫患者早期多有肌张力、肌力减退的表现,后期随着脑功能的恢复,首先开始出现肌张力增高的代偿反应,但早期肌张力增高的代偿是不稳定的,可随着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波动。肌张力一般在一年左右达到稳定的水平。而FSPR手术其中一条重要的指征是:肌张力恒定并大于等于3级。 因此,手术时间一般在偏瘫发生后一年的肌张力稳定期进行。 那么,FSPR手术、SPN手术应该如何选择? FSPR手术(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离断术),是在脊髓神经刺激仪、肌电图仪监测下,高度选择性切断la纤维,消除肌肉的传入冲动,减轻肌肉痉挛,已成为解除偏瘫患者肌肉痉挛、改善运动功能障碍最为有效的方法。 临床中,分腰部FSPR手术和颈段FSPR手术,颈段手术可以解决上肢痉挛,腰部手术可以解决下肢痉挛。 手术目的:全面调整肌张力的作用,且可以长期、稳定、彻底地解决患者肌肉痉挛的痛苦,为运动功能恢复提供前提。 SPN手术(选择性周围神经缩窄术),适应于单一,局限局部痉挛的患者,不适合FSPR手术或FSPR术后局部肌张力高的患者。适合1周岁以上患者。 手术目的:去除多余肌张力,保留原有肌张力和运动功能,从而改善肢体的运动能力。 FSPR手术和SPN手术有哪些不同? FSPR手术是选择性脊神经(脊神经有31对,在其中选择几对)后根(脊神经前根——主肌肉的运动功能,还有后根——主躯体的感觉功能)部分切断,并不涉及前根;而SPN手术的对脊神经前根和后根的混合神经——周围神经(比如偏瘫常用的坐骨神经或)胫神经分支、臂丛神经及分支)进行部分切断。二者都能降低肌张力,但后者会伤及运动神经纤维。 提醒:如腰骶段椎管存在严重畸形或颈段椎管狭窄的偏瘫患者不适合行FSPR手术时,或患者家属不同意行FSPR手术时,可采用组合式SPN手术,即采用多根周围神经SPN手术组合一次或分次手术治疗多种部位痉挛。
常崇旺 2024-11-08阅读量2212
病请描述: 偏瘫侧肢体运动控制能力与协调能力差、手功能障碍、偏瘫步态、患足下垂行走困难及吞咽困难,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及时治疗是关键。 轻度偏瘫患足虽然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瘫痪的下肢走一步划半个圈,我们把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叫做偏瘫步态。所以,发生半身不遂(偏瘫)之后,我们康复治疗的重点在于功能的改善与恢复。因此,每位偏瘫的患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康复方法。 恢复早期阶段 由于此时患者的偏瘫肢体完全不能活动,所以可采用按摩、推拿、被动运动等方法,防止肌肉萎缩。一般每次局部按摩5-10分钟,全身按摩不超过30分钟。推拿是用手指或手掌沿瘫痪肌肉向前推动;被动运动是由别人来活动患者瘫痪的肢体,包括每个大小关节,活动幅度尽量达到一个正常关节所能活动的范围。 恢复中期阶段 此阶段的偏瘫患者肢体逐渐可以活动,但仍没有力量来完成主动运动,所以此时的肢体锻炼坚持第一阶段方法以外,还应坚持锻炼翻身、起坐,在家人的帮助下学会站立,双手扶住椅背或床架向前移动脚步,锻炼瘫痪侧下肢的肌力关节运动。 通常瘫痪侧上肢的恢复比下肢慢而且困难,这与大脑神经支配的解刨部位有关,最初肩关节在家人帮助下作上举、外展、外旋、肘关节和指关节伸屈动作,逐渐锻炼到能主动运动。双手的功能锻炼除早期采用按摩和被动运动外,应经常做各手指的屈伸、开合等练习,以促使手指功能恢复。 恢复后期阶段 此阶段患者可以进行一些幅度较大的活动。所以,次阶段患者的主要锻炼方向是练习走路和手指精细动作的训练,但患者在进行上述锻炼时,需有家人在旁边进行保护,并帮助患者逐步增加活动量和距离。 偏瘫患者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进行康复训练,是可以缓解症状,提升生活质量的;另外,在进行训练时需要适合自己的具体情况,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会适得其反。 典型的痉挛性偏瘫患者适宜接受FSPR手术治疗。 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及脑炎脑膜炎等脑损害后,早期多有肌张力、肌力减退的表现,后期随着脑功能的恢复,首先开始出现肌张力增高的代偿反应,但早期肌张力增高的代偿是不稳定的,可随着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波动。肌张力一般在一年左右达到稳定的水平。而FSPR手术其中一条重要的指征是:肌张力恒定并大于等于3级。 因此,手术时间一般在偏瘫发生后一年的肌张力稳定期进行。 常崇旺教授介绍:临床中,FSPR手术主要分为颈段FSPR手术和腰部FSPR手术,其中,颈段FSPR手术可解决上肢痉挛,让患者上肢放松下来,手能动起来;腰部FSPR手术的主要目的则是解决下肢痉挛,为患者的行走提供先决条件。 腰部FSPR手术的目的有哪些?适应于哪些患者? 手术部位在腰上,目的在于解决下肢痉挛,降低肌张力,让患者双腿放松下来;适应于痉挛型脑瘫、偏瘫、痉挛性截瘫,以部分痉挛为主的患者,肌张力在三级以上,痉挛严重影响到患者正常生活,适合在2.5周岁以上患者。 颈段FSPR手术的目的有哪些?适应于哪些患者? 手术部位在脖子上,目的在于改善上肢运动,不能改善手指精细动作;适应于上肢旋转困难,穿衣、端碗,手的配合都有问题,几乎不动的患者适合颈段FSPR手术治疗。但手的精细动作差需要通过写字、捡豆子、穿扣子、画直线等精细动作改善。 提醒:FSPR术后的康复训练由被动转为主动,大大减轻了康复训练负担。同时术后的康复训练可以巩固手术治疗效果,也可以纠正患者形成的错误姿势。偏瘫的治疗只有在两者相互配合的基础上才会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常崇旺 2024-10-28阅读量2286
病请描述: 脑梗以后引起的中枢性瘫痪,相当于患者的脚后跟,检查评估时不停的颤,叫做痉挛瘫,就是类似于成年人抽筋一样,不停的抽,在腰部做FSPR手术,腰上动患者的神经,把抽筋(痉挛)的问题就解决了,对于脑梗后偏瘫的效果应该会很好。手术以后,患者的腿就会松下来,就会有劲,走路没有那么颠,但是由于患者的脑梗后偏瘫已经六七年了,腿相对要废了一些,原因在于患者的好腿走路多,废腿差,做完手术后用半年到一年的康复训练,把废腿的力量强化,基本上至少走路完全接近正常。 SPR手术(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离断术)可以解决偏瘫患者肌张力高的问题,该手术是在电生理监测下进行,应用术中连续记录肢体多块肌肉的肌电图和体感诱发电位,脊髓诱发电位使FSPR手术更具有科学客观的依据,避免了经验性手术,主观因素决定切除后根比例的失误,最大限度降低手术的并发症风险,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疗效,使痉挛肌肉的肌张力接近正常状态,且手术创口小,恢复快。 典型的痉挛性偏瘫患者适宜接受FSPR手术治疗。 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及脑炎脑膜炎等脑损害后,早期多有肌张力、肌力减退的表现,后期随着脑功能的恢复,首先开始出现肌张力增高的代偿反应,但早期肌张力增高的代偿是不稳定的,可随着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波动。肌张力一般在一年左右达到稳定的水平。而FSPR手术其中一条重要的指征是:肌张力恒定并大于等于3级。 因此,手术时间一般在偏瘫发生后一年的肌张力稳定期进行。 常崇旺教授介绍:临床中,FSPR手术主要分为颈段FSPR手术和腰部FSPR手术,其中,颈段FSPR手术可解决上肢痉挛,让患者上肢放松下来,手能动起来;腰部FSPR手术的主要目的则是解决下肢痉挛,为患者的行走提供先决条件。 腰部FSPR手术的目的有哪些?适应于哪些患者? 手术部位在腰上,目的在于解决下肢痉挛,降低肌张力,让患者双腿放松下来;适应于痉挛型脑瘫、偏瘫、痉挛性截瘫,以部分痉挛为主的患者,肌张力在三级以上,痉挛严重影响到患者正常生活,适合在2.5周岁以上患者。 颈段FSPR手术的目的有哪些?适应于哪些患者? 手术部位在脖子上,目的在于改善上肢运动,不能改善手指精细动作;适应于上肢旋转困难,穿衣、端碗,手的配合都有问题,几乎不动的患者适合颈段FSPR手术治疗。但手的精细动作差需要通过写字、捡豆子、穿扣子、画直线等精细动作改善。 提醒:FSPR术后的康复训练由被动转为主动,大大减轻了康复训练负担。同时术后的康复训练可以巩固手术治疗效果,也可以纠正患者形成的错误姿势。偏瘫的治疗只有在两者相互配合的基础上才会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常崇旺 2024-10-22阅读量1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