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警惕!48小时“油”击,肠道防线就告急? ——外科医生带你揭秘高脂饮食的“快”伤害! 作者:费健 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30年外科&微创诊疗经验,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多项奖项获得者,百万粉丝科普达人,已为超10万网友提供专业咨询) 朋友们,大家好! 我是费健,来自瑞金医院普外科。做了三十年外科医生,开过无数台手术,也做了大量微创消融,我深深体会到,很多身体的“大麻烦”,往往是从日常习惯的“小疏忽”开始的。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和我们一日三餐息息相关、并且最新研究揭示其危害速度远超我们想象的话题——高脂饮食对肠道的“闪电战”伤害。这份研究刊登在顶级学术期刊《细胞》的子刊《免疫》上,结论着实让人心头一紧! 我们都知道,长期大鱼大肉、油炸食品吃多了不好,容易胖,还可能引发各种慢性病(数据显示,高收入国家87%的死亡与慢性炎症性疾病相关!)。但你可能万万没想到,高脂饮食对肠道的破坏力,竟然能在短短48小时内就“火力全开”! 是的,你没看错,不是48天,是48小时——大概就是周末放纵两顿大餐的时间! 这项令人惊讶的研究发现了什么? 科学家们用小鼠做了实验,模拟我们“吃大餐”的情况。结果发现: “闪电”打击肠道卫士: 仅仅喂食48小时高脂饮食,就足以严重损害肠道中一群非常重要的“守护者”——第三组先天性淋巴细胞(ILC3)。它们像肠道里的“维和部队”。 关键武器“哑火”: 这些受损的“卫士”产生一种关键“防御武器”—— IL-22细胞因子 的能力大幅下降,而且这种抑制效果能持续长达21天! 屏障崩溃,敌军入侵: ✅ IL-22有多重要? 它就像肠道的“水泥”和“巡逻兵”,是维持肠道屏障完整性和内部免疫环境稳定(肠道稳态) 的核心!没了它… ✅ 肠道屏障“千疮百孔”: 肠道通透性增加,好比城墙出现了裂缝。 ✅ 菌群“天下大乱”: 有益的、有害的细菌平衡被打破(菌群失调)。 ✅ 炎症“一点就着”: 肠道变得异常脆弱,对损伤和炎症的敏感性大大提升!后续实验也证实,吃了几天高脂饮食的小鼠,遇到诱发肠炎的刺激时,反应更剧烈,损伤更严重。 为什么高脂饮食能这么快“得手”?关键在于脂肪的种类! 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脂肪,在肠道里上演的是“天使与魔鬼”的戏码: “破坏王”饱和脂肪酸 (常见于动物脂肪、黄油、椰子油、棕榈油、很多加工食品、油炸食品): ✅ 它们会干扰肠道卫士(ILC3)内部的“能量工厂”——线粒体的功能。 ✅ 导致细胞“活力下降”,最终抑制ILC3产生保护性的IL-22。可以说,它们是这场“闪电战”的主要推手。 “守护者”不饱和脂肪酸 (常见于橄榄油、鱼油、坚果、牛油果): ✅ 它们的作用恰恰相反!能在细胞里形成脂滴 (LD)。 ✅ 这反而有助于维持ILC3的正常功能,减少线粒体的压力,对肠道卫士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费医生划重点 & 给朋友们的贴心建议: 这项研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伤害来得太快! 别再以为“偶尔吃一顿大油大肉没关系”,48小时的高脂暴露(尤其是饱和脂肪)就足以启动肠道损伤的链条。 脂肪种类天差地别! 饱和脂肪是“坏分子”,要严格限制(肥肉、油炸食品、很多零食点心);不饱和脂肪是“好帮手”,适量摄入有益(优质植物油、深海鱼、坚果)。 后果很严重! 肠道屏障破坏、菌群失调、炎症易感,这正是许多慢性炎症性疾病(如肠炎、代谢综合征甚至某些癌症)发展的土壤。 但别绝望,有希望! 研究也指出,这种早期损害是可逆的!这意味着,及时调整饮食,就能帮助肠道修复! 作为大家的朋友和医生,我的心里话: 亲爱的朋友们,特别是我们很多注重健康又常常为家人饮食操心的女性朋友们,我完全理解生活中聚餐的快乐、美食的诱惑。但健康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肠道更是我们全身健康的“根基”之一。这项研究告诉我们,保护肠道,真的需要“防微杜渐”: ✅ 日常饮食是主战场: 把好“入口关”,减少饱和脂肪摄入,增加膳食纤维(蔬菜水果全谷物),适量补充益生菌/益生元。 ✅ 警惕“周末放纵”的累积伤害: 连续几顿高油高脂大餐,对肠道的打击可能是迅速而持久的。 ✅ 用“好油”代替“坏油”: 烹饪多选择橄榄油、菜籽油等,少吃油炸和加工肉制品。 ✅ 倾听身体的信号: 如果经常出现腹胀、腹泻、便秘等不适,可能是肠道在“求救”,及时就医检查很重要。 健康是一场马拉松,不在于一时的冲刺,而在于每一天、每一餐的积累和选择。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让大家更了解我们娇嫩又重要的肠道,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为它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毕竟,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是我们最重要的事业! 我是费健,关注我,一起学习更多靠谱的健康知识! (有甲状腺等普外科相关问题,也欢迎通过我的线上平台咨询哦!) 推荐理由: 紧跟前沿: 解读了顶级期刊《细胞》子刊《免疫》上的最新重磅研究,信息权威可靠。 颠覆认知: 揭示了高脂饮食(尤其饱和脂肪)对肠道造成损害的惊人速度(48小时),打破“长期才有害”的固有观念。 机制清晰: 用通俗语言解释了高脂饮食如何快速破坏肠道免疫细胞(ILC3)功能、降低关键保护因子(IL-22),以及饱和脂肪与不饱和脂肪的不同作用。 实用性强: 费健医生结合其丰富的临床和科普经验,给出了明确、可操作的健康建议(区分脂肪类型、调整饮食习惯),并强调了损害的可逆性,给予读者希望。 情感共鸣: 采用朋友谈心的语气,充满同理心(理解聚餐快乐、女性为家庭饮食操心),语言轻松活泼(“闪电战”、“天使与魔鬼”、“肠道卫士”)但核心科学内容严谨,符合目标读者(20-50岁,尤其女性)的阅读习惯和关切点。 结构清晰: 关键知识点(48小时伤害、脂肪类型差异、后果、建议)均用 ✅ 符号清晰列出,便于读者抓住重点。 作者背书: 充分介绍了费健主任的专业背景、成就和科普影响力(瑞金医院、30年经验、多项大奖、百万粉丝、十万咨询),极大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和吸引力。结尾自然引导关注和咨询。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67
病请描述:体检单吓到你了? 瑞金医院费健:73.5%的“甲减”可能根本不用治!(31万人研究揭秘) 大家好,我是费健, 在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工作了30多年,天天和甲状腺这个“小蝴蝶”打交道,开刀、微创消融都做。这些年啊,除了在手术台上,我也特别爱在线上和大家分享靠谱的医学知识,全网有超过百万朋友关注,线上解答了十万多个疑问,就是希望能用最明白的话,把专业的健康知识送到大家手里。今天,咱们就来聊聊甲状腺检查的一个重磅新发现! 这个新发现可不简单! 最近,咱们国家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的赵家军教授团队,联合了国内49家顶尖医疗单位,把一项超级重要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了世界顶级医学杂志《内科学年鉴》(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这个杂志在医学界的地位,就好比科学界的《自然》杂志,权威性杠杠的! 他们研究啥了呢? 就是咱们体检或者看病时经常做的那个——甲状腺功能血液检查(查TSH、T3、T4这些指标)。大家拿到化验单,是不是经常一头雾水?看看箭头,再看看后面那个“参考范围”,心里就犯嘀咕:我这到底算不算有问题啊? 问题恰恰可能出在这个“参考范围”上! 一直以来啊,医院里用的这个参考范围,基本是“一刀切”——不管你是20岁的小年轻,还是70岁的老人家;不管你是男性还是女性;也不管你是哪种族裔背景,用的都是同一个标准线。这听起来好像挺方便,但赵教授团队的研究告诉我们:这其实不够科学! 可能会让不少人被“误诊”! 为啥呢? 因为我们的甲状腺功能,其实像我们的外貌、性格一样,会随着年龄、性别、种族的不同而自然变化!这项研究分析了中美加起来超过31万成年人的数据,结果发现: 年龄影响大着呢! TSH(促甲状腺激素):年纪越大,尤其是超过70岁以后,这个值会自然地升高。想想看,如果用年轻人的标准去卡老年人,很多身体倍儿棒的爷爷奶奶可能就被划到“亚临床甲减”那边去了! T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这个值呢,会随着年龄增长自然地下降。 T4(甲状腺素):这个指标相对稳定,没发现明显随年龄变化的趋势。 性别和种族也有差异! 研究发现,不同性别、不同种族背景的人群,这些甲状腺激素的水平分布确实存在明显的不同。比如,某些激素水平可能在女性群体里天然就有特定的分布特点。 那“一刀切”的后果是啥呢? 研究团队做了一个非常直观的对比:他们先用老标准(“一刀切”)给参与研究的人诊断,再用他们提出的新标准(考虑了年龄、性别、种族差异的个性化参考区间) 重新诊断。结果太令人惊讶了! 在美国的数据里: 原本被诊断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人中,48.5% 被新标准“平反”了,其实人家是正常的! 原本被诊断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人中,也有31.2% 被重新归为正常。 在中国的数据里,效果更明显: 原本的“亚临床甲减”患者,高达73.5% 被新标准认定为正常! 亚临床甲亢这边影响相对小一些。 这说明了什么?太重要了! 这就像以前大家都穿均码衣服,肯定很多人不合身——不是紧了就是松了。现在有了量身定制的尺码(个性化参考区间),才能更准确地判断这件“健康外衣”到底合不合体! 避免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 想想看,如果被误诊为“亚临床甲减”,可能就要开始吃药、定期复查,不仅带来心理负担,也可能面临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和经济负担。这项研究能帮助减少这种情况。 提高诊断精准度: 让真正有问题的人得到及时关注和治疗,也让甲状腺功能正常变化的人免于不必要的担忧和干预。 优化诊疗方案: 医生手里有了更精细的“尺子”,就能给每位患者制定更合适的方案。 费主任有话说: 这项由赵家军教授团队领衔的突破性研究,意义真的非常重大!它不仅仅是甲状腺领域的大事,也给整个医学界如何制定更精准的“参考标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为什么推荐大家了解这个研究? 做检查心里更有底: 下次拿到甲状腺功能化验单,如果看到指标在临界值附近,特别是年龄偏大或偏小的朋友,先别慌!知道这个“参考范围”不是绝对的铁板一块,个体差异很重要。当然,最终解读一定要交给专业医生结合你的具体情况。 推动更精准医疗: 了解这些前沿进展,也是在支持医学向着更精准、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受益的是我们每一个人。 关注自身健康变化: 提醒我们,健康指标需要动态、个体化地看待,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有些变化是自然的。 最后,费健主任还是那句老话: 关注甲状腺健康很重要,特别是咱们女性朋友们(甲状腺疾病更“偏爱”女性),定期体检不能少。但看到检查结果有波动,先别自己吓自己。找专业的医生(比如我这样的老甲状腺😄),结合你的年龄、性别、症状等综合判断,才是最靠谱的!健康路上,我们一起科学前行! 参考文献来源:Li Q, Tang Y, Yu X, et al. Thyroid Function Reference Intervals by Age, Sex, and Race: A Cross-Sectional Study. Ann Intern Med. Published online May 6, 2025. doi:10.7326/ANNALS-24-01559 (原始研究论文)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58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术后“核武器”碘131治疗:你需要知道的科学真相文 | 费健 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 | 从医30年 | 专注甲状腺疾病诊疗与科普 大家好,我是费健,瑞金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在手术台和诊室忙碌了30多年,也做了不少线上科普,接触了超10万的咨询。我发现很多甲状腺癌患者,特别是咱们女性朋友(甲状腺癌确实更“偏爱”女性),术后面对医生建议的“碘131治疗”时,常常一头雾水,甚至有点害怕——“核武器”?听起来吓人啊!今天,咱们就像朋友聊天一样,把碘131治疗这件事掰开揉碎讲清楚,消除恐惧,科学面对。 为什么甲状腺癌术后,医生常提“碘131”? 首先,90%以上的甲状腺癌属于“分化型”(主要是乳头状癌和滤泡癌),它们有个特点:像正常的甲状腺细胞一样,能“吃”碘! 碘131,就是碘的一种“放射性兄弟”。我们利用这个特性,让术后可能残留的甲状腺组织或癌细胞“吃”下它。碘131在衰变时会释放出射程很短的β射线(就像精准的微型导弹),破坏这些“坏细胞”,达到清除残留、消灭微小转移灶、降低复发风险的目的。这就是它被称为“核武器”的原因——精准打击! 哪些情况医生会建议做碘131治疗?不是人人都需要! 别紧张,碘131治疗有明确的适应症,医生会根据你的术后病理报告(比如肿瘤大小、有无侵犯包膜、淋巴结转移情况、病理亚型等)进行复发风险评估。通常以下情况需要考虑: “清甲”: 甲状腺全切后,清除残留的正常甲状腺组织。这样做的好处是: 方便后续通过血液检查(甲状腺球蛋白, Tg)更灵敏地监测复发。 让未来的碘131全身显像更清晰,不受残留甲状腺干扰。 “辅助治疗”: 用于手术后复发风险中高危的患者。这时虽然没有明确的影像学证据显示有转移,但根据病理特征(如肿瘤较大、侵犯周围组织、特殊高危亚型如高细胞型、淋巴结转移较多等),医生判断存在隐匿转移灶或复发风险较高,需要碘131来“扫荡”可能存在的微小“漏网之鱼”。 “清灶治疗”: 这是对付明确存在转移灶(如颈部淋巴结转移、肺转移、骨转移等)的主力军!只要这些转移灶还保留摄碘功能,碘131就能发挥作用。 重要提示: 低危患者(如微小癌、无转移、无高危特征)通常不需要碘131治疗,过度治疗反而可能带来不必要的副作用。 碘131治疗前,你必须做好的关键准备:低碘饮食! 想让碘131治疗效果好,让癌细胞“饿”着等“碘”是关键!这就是低碘饮食。目的是耗尽体内储存的碘,让残留的甲状腺组织或癌细胞处于“极度饥饿”状态,这样它们才会在治疗时“饥不择食”地大量摄取碘131,达到最佳杀伤效果。 低碘饮食怎么做?核心要点看这里: 严格避免的食物/物品: 所有海产品: 海带、紫菜、海鱼、虾、蟹、贝类、海藻、虾皮 加碘盐及含碘盐加工食品: 如咸菜、酱油(看清成分,选择无碘酱油) 避免含碘药物: 如胺碘酮、含碘维生素、华素片等 食盐: 必须使用无碘盐! 蛋类: 只吃蛋白,蛋黄含碘高 调味品: 醋、糖、蜂蜜、植物油(非海鲜来源)通常安全 牛奶: 适量饮用(一般建议每天不超过200ml) 加工食品: 留意成分表,避免含碘添加剂 治疗前检查: 避免做增强CT(含碘造影剂),如需做,需间隔至少1-3个月再做碘131治疗 停用优甲乐(左甲状腺素钠片): 通常需要停服 2-4周,具体遵医嘱,目的是让促甲状腺激素(TSH)升高(>30 mIU/L),刺激癌细胞“想吃碘” 低碘饮食需要坚持多久? 一般要求治疗前 1-2周 开始严格执行,并持续到服碘后(根据医生要求,可能还需维持几天到2周)。这个过程确实需要毅力,但为了治疗效果,值得坚持!把它当作一次特别的健康挑战吧! 碘131治疗过程是怎样的?需要“隔离”? 口服药物: 医生会根据你的情况确定剂量(从几十毫居到几百毫居不等)。碘131是液体,空腹口服。服完后多喝水、多排尿,帮助排出未被吸收的放射性物质,减少对膀胱等的辐射。 必须隔离: 是的,因为服碘后一段时间内(通常是几天),你呼出的气体、体液(唾液、汗液、尿液、粪便)都含有微量放射性。为了保护他人(尤其是孕妇和儿童),需要在医院专门的核素隔离病房住几天(一般3-5天)。这期间: 家人不能陪护,但可以通过电话、视频联系。 病房内物品专用,排泄物需特殊处理。 护士会送餐(也是低碘或无碘饮食)。 注意口腔卫生,可以含服维生素C片或嚼无糖口香糖刺激唾液分泌,保护唾液腺。 出院后仍需注意: 1周内: 尽量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距离(尤其是长时间接触时),避免乘坐拥挤的公共交通工具。 亲密接触: 伴侣间避免亲吻、拥抱等亲密接触 2-4周。 特殊人群: 如果家中有 孕妇或婴幼儿,建议分开居住或严格保持距离 1个月 以上更稳妥。 个人物品: 单独清洗餐具、毛巾、衣物。 碘131治疗安全吗?有什么副作用? 总体安全性良好,副作用通常是短暂、轻微且可控的。最常见的早期(治疗后几天到几周内)反应包括: 颈部肿胀/疼痛: 残留甲状腺组织被破坏引起的炎症反应。研究显示约26.8%的患者会发生,吸碘率高的患者更常见。一般几天后会缓解。 恶心、胃口差: 放射性对胃肠道的轻微刺激。分期较晚、剂量较大的患者可能更明显。 口干、味觉改变、唾液腺肿痛: 唾液腺也会少量摄取碘131。研究显示女性患者、曾感染过新冠的患者口干发生率可能更高。多喝水、嚼酸性食物(如柠檬片、话梅 - 无糖低碘型)或维生素C有助于缓解。 少数人可能出现: 口腔溃疡、眼干、暂时性白细胞降低(非常少见)。 重要提示: 大量的研究和长期的临床实践(碘131用于甲状腺癌治疗已近80年!)表明,规范剂量的碘131治疗 不会 显著增加白血病、其他癌症、不孕不育的风险。生育问题:男性建议治疗后 半年,女性建议治疗后 1年,且甲状腺功能控制稳定后,再考虑怀孕是安全的。 费主任的心里话: 姑娘们,还有各位关心自己健康的兄弟姐妹们,甲状腺癌虽然发病率在上升,但绝大多数(尤其是分化型)预后非常好,被称为“懒癌”是有道理的。碘131治疗是术后一个非常重要的武器,特别是对于中高危患者和有转移的患者,它能显著降低复发风险,提高治愈率。关键是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明确自己是否需要做,并严格做好治疗前准备(尤其是低碘饮食!)和防护措施。不要被“核”字吓倒,它其实是“精准医疗”的典范。 治疗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不适,但想想它带来的长期获益,这些暂时的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保持乐观心态,有任何疑问随时和你的主治医生沟通。记住,科学认知是战胜恐惧最好的武器! 费健 主任医师 门诊信息(供参考,请以医院官方最新公布为准): 上海瑞金医院总院(黄浦区瑞金二路197号):普外科 国际门诊部(具体时间请查询瑞金医院官网或官方APP预约) 擅长: 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精细化手术治疗、微创消融治疗、术后综合评估管理。 希望这篇融合了最新知识和临床经验的科普,能真正帮助到大家!健康路上,我们一起同行!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122
病请描述:肚子剧痛像刀割?当心是胰腺在“自残”!JAMA最新指南教你保命秘诀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的医生。拿着手术刀和消融针在临床干了30多年,也拿过些医学奖项,但我觉得啊,把复杂的医学知识掰开揉碎讲给大家听,让更多人远离疾病,可能更有意义。所以我也爱在线上做科普,希望能成为大家手机里那位靠谱的“医生朋友”。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听起来就挺“凶险”的毛病——急性胰腺炎。别被名字吓到,咱们今天就用“唠家常”的方式,把国际顶级医学期刊《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最近一篇重磅综述的精髓,给大家说明白。为啥要看《JAMA》?简单说,它就是医学界的“顶刊”之一,发表的文章都是最前沿、最靠谱的临床知识! 胰腺炎?胰腺为啥会“发炎”? 想象一下,你身体里有个默默工作的“消化工厂”——胰腺。它平时分泌消化酶(就像强力清洁剂)帮我们分解食物。但有时候,这些“清洁剂”在工厂里(胰腺内部)被错误地提前激活了!好家伙,这下它不分解食物,开始“消化”自己的胰腺组织了!这就是可怕的“自体消化”,也就是胰腺炎的本质。 别小看它,真的很常见! 在美国,它是导致肠胃病住院的“头号选手”之一,每年急诊人次超过30万!虽然大多数(约80%)是轻中度的,但每5个重症患者里,就有1个可能面临生命危险(死亡率约20%),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什么会让胰腺“想不开”开始“自残”?两大“元凶”最常见: ✅ 胆结石作祟 (胆源性): 小石头堵住了胰液流出的管道,压力一大,“清洁剂”就漏出来搞破坏了。这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 酒精刺激 (酒精性): 喝多了,酒精直接伤害胰腺细胞,或者干扰了细胞内的正常工作流程。这也是复发和变成慢性胰腺炎的大隐患。 其他“帮凶”: 甘油三酯高到“爆表”(>1000 mg/dL) 血钙太高 (高钙血症) 某些药物 (真的有不少药可能诱发) 病毒感染、遗传因素、甚至一些检查操作(像ERCP)也可能诱发。 怎么知道是胰腺炎在作怪?记住这“三板斧”: ✅ 痛!剧痛! 上腹部持续性的、刀割样的剧痛,常常向后背“窜”,吃饱了、躺平了可能更痛。还常伴有恶心、呕吐、发烧。 ✅ 血液“警报”: 抽血查淀粉酶和脂肪酶,这俩指标常常飙升到正常上限的3倍以上! ✅ 影像“证据”: 比如增强CT或MRI,能看到胰腺发炎、肿胀的样子。 医生诊断时,通常需要上面3条里至少满足2条。大部分情况(80%)靠前两条就能锁定目标。 病情轻还是重?关键看“器官累不累”! 胰腺炎凶不凶险,核心在于它有没有连累到其他重要器官(比如肺、肾、心脏),以及这个“连累”持续了多久。 轻度: 器官没事,自己就能好,通常一周内出院。 中度: 器官功能短暂出问题(48小时内能恢复),或者有些局部并发症(比如胰周积液)。 重度: 器官功能衰竭超过48小时!这才是最危险的情况,需要住进ICU严密监护。 为了快速判断病情有多重,医生们开发了一些评分工具,比如BISAP评分(一个相对简单快速的床边评估表)。这些工具就像“预警雷达”,能帮医生更早识别高风险患者,决定是住普通病房还是进ICU,提前做好准备。但记住,工具是辅助,医生的经验和判断永远是最重要的! 救命的关键两步:补液 + 喂食! 一旦确诊,医生会立刻做两件非常重要的事,这是治疗的基石: ✅ 拼命“补水”(液体复苏): 为什么? 发炎会让身体大量液体渗漏到“第三间隙”(比如胰腺周围),加上呕吐、不能吃喝,身体严重“缺水”!这会导致血液循环不足,器官“渴坏了”就衰竭了。 怎么补? 首选像乳酸林格液这样的等渗液体,在急诊就要开始快速大量地输液(专业说法叫“积极复苏”),目标是把心率、血压、尿量等指标拉回正常范围。补多少、补多快?医生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比如有没有心脏病、肾病)精细调整,既要补足,又不能补过头导致肺水肿。 ✅ 尽早“开饭”(营养支持): 为什么? 身体在炎症风暴下消耗巨大,急需能量!更重要的是,肠道在缺血缺氧时,屏障功能会受损,细菌容易“跑”到血液里引发更严重的感染。肠内营养(通过鼻子插管到胃或小肠,或者能自己吃就吃) 是首选!它能给身体供能,更能保护肠道屏障,减少感染风险。 什么时候吃? 越早越好! 研究表明,24-72小时内开始肠内营养好处多多,能显著降低器官衰竭和死亡风险!别等肚子完全不痛了才吃。能自己吃?那就吃(低脂饮食开始)!吃不了?插管喂!实在连肠子都不工作了?才考虑静脉输营养液(肠外营养)。 传统观念要颠覆: 以前怕吃东西刺激胰腺分泌,现在证据确凿:早期肠内营养利远大于弊! 治好了就完事?预防复发更重要! 急性胰腺炎像个“捣蛋鬼”,赶跑了还可能再来。怎么防止它“杀回马枪”?关键看病因: ✅ 胆结石惹的祸?切胆囊! 轻症患者:强烈建议在第一次住院期间就切掉胆囊,或者在出院后2-4周内尽快切。拖得越久,复发风险越高(研究显示,5年内没切,约五分之一的人会复发)! 中重度或重症患者:如果胰周还有积液或坏死,需要等积液稳定吸收(大约6周后)再手术更安全。 ✅ 喝酒喝出来的?赶紧戒! 酒精性胰腺炎复发风险极高,也是进展成慢性胰腺炎和胰腺功能衰竭(消化不良、糖尿病)的“罪魁祸首”。住院时医生就会跟你谈戒酒的重要性,出院后更需要长期坚持,可能需要专业帮助。 ✅ 高血脂引起的?控血脂! 饮食调整、药物(如贝特类)都要跟上。 ✅ 其他病因? 比如高钙、药物引起的,就得针对性地处理这些“根子”问题。 费医生的贴心总结与叮嘱: 急性胰腺炎这病,来得急,变化快,轻重悬殊。但抓住几个核心点,就能大大提高救治成功率: ✅ 识别要快: 剧烈上腹痛向后背放射 + 恶心呕吐,赶紧就医查血(淀粉酶/脂肪酶)! ✅ 评估要准: 医生会用专业方法(包括评分)判断病情轻重,决定治疗方案。 ✅ 治疗要早: 早期足量补液 + 早期肠内营养 是两大救命法宝! ✅ 病因要除: 该切胆囊别犹豫,该戒酒时要狠心! 这是预防复发的关键。 ✅ 定期随访: 即使是轻症,也要留意有无消化不良(脂肪泻)、血糖异常等问题,及时处理。 虽然我是普外科医生,平时聊甲状腺比较多,但胰腺健康同样关乎生命质量!希望这篇来自《JAMA》前沿综述的科普,能让大家对这个“沉默杀手”有更清晰的认识。记住,预防大于治疗,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别暴饮暴食、限制饮酒、控制血脂)就是最好的“护胰符”!如果出现可疑的剧烈腹痛,别扛着,及时就医才是王道! 我是费健,关注我,一起学习更多守护健康的实用知识! 文章出处: 本文核心知识提炼自国际顶级医学期刊《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 2025年4月发表的权威综述《Acute Pancreatitis: A Review》。作者介绍: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精通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获得者。致力于专业医学科普,全网粉丝超百万,线上咨询超十万,以专业和精准著称。推荐理由: 这篇《JAMA》综述由国际权威专家撰写,全面、及时地整合了急性胰腺炎诊治的最新证据和最佳实践,尤其强调了早期液体复苏、早期肠内营养、精准风险分层和病因根除(如胆囊切除、戒酒)等关键环节,对临床医生和患者都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94
病请描述:融合基因ETV6-NTRK3与青少年甲状腺结节/癌 费医生好像很少讲关于青少年甲状腺结节/癌的案例,刚好近期就遇到了几位。 其中一位患者为一名17岁女孩,无明显诱因下触及左侧甲状腺结节1个月就诊。无声嘶、吞咽困难、甲亢或甲低等相关症状,无甲状腺癌家族史。 她的关键检查及手术后情况: 1. 超声(图1),所见左侧甲状腺结节恶性可疑,伴弥漫性病变(提示桥本氏甲状腺炎)。 2. 甲功七项(图2),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升高(支持桥本氏甲状腺炎诊断)。 3. 细针穿刺活检(图3),细胞学检查提示“意义不明确的细胞非典型病变”。 4. 基因检测(图3),发现具有临床意义的融合基因 ETV6-NTRK3(提示恶性风险)。 5. 手术及病理:甲状腺左叶+峡部切除+左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确(图4)诊为 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 6. 后续治疗: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左甲状腺素钠,商品名:优甲乐/雷替斯),以预防甲减及肿瘤复发(防止TSH刺激肿瘤生长)。 从这个病例中,希望广大的家长得到以下启示: 1. 青少年甲状腺结节的恶性风险 成人 vs 青少年: l 成人甲状腺结节恶性比例约 5%-10%,而青少年高达19%-34%(需高度警惕)。 l 本例无家族史及症状,但超声提示恶性可疑,强调青少年结节需更积极评估(如基因检测)。 2. ETV6-NTRK3 融合基因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成人 3. 基因检测的重要性 青少年甲状腺结节穿刺结果不明确时(如 “意义不明确的非典型病变”),融合基因检测(如 ETV6-NTRK3、RET)可显著提高恶性诊断率,避免漏诊。 4. 关注高危因素青少年 l 辐射暴露史:头颈部放疗或多次放射检查的青少年,需定期甲状腺筛查。 l 家族史:甲状腺癌(尤其是髓样癌、PTC)家族史者,建议基因筛查(如 RET 基因)。 5. 治疗与随访的特殊性 l 青少年甲状腺癌术后需更严格的TSH 抑制治疗(维持低水平 TSH 以抑制肿瘤复发),并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及超声。 l 融合基因阳性患者可能需长期随访,警惕远处转移(如肺、骨转移)。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82
病请描述:体重超标1点,甲状腺癌多灶风险+5%!医生警告:55岁以下尤其危险! 大家好,我是费健, 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的医生,和甲状腺疾病打了30多年交道了。既开刀也做微创消融,平时也爱在线上和大家分享靠谱的健康知识。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篇新鲜出炉的研究,发表在权威的《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25年1月),探讨了咱们关心的“体重指数(BMI)”和甲状腺乳头状癌“多灶性”风险的关系。看完觉得很有启发,赶紧来科普一下。 这篇研究讲了啥?简单说就是:体重超标,可能增加甲状腺乳头状癌长多个“小病灶”的风险! 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是最常见的一种甲状腺癌,虽然通常预后比较好,但医生和患者朋友们都希望它越“温和”越好,对吧?研究发现,有些PTC会表现为“多灶性”,就是甲状腺里同时长了2个或以上的癌灶(MPTC)。别小看这个“多灶性”,它往往意味着: · 复发风险可能更高 · 更容易出现淋巴结转移 · 肿瘤体积可能更大 · 可能更容易侵犯包膜或腺体外组织 所以,了解哪些因素可能增加“多灶性”的风险,对咱们预防和早期干预非常重要! 解放军总医院的研究团队分析了4651位做了甲状腺全切手术的PTC患者的数据,得出了几个关键发现: 1. 体重越重,多个癌灶风险越高: o 和只长一个癌灶(UPTC)的患者相比,长多个癌灶(MPTC)的患者,平均BMI更高,超重和肥胖的比例也显著更高。 o 仔细分析后发现: § BMI数值每增加1个单位 (比如从24长到25),发生多个癌灶的风险就增加 4.7%。 § 和体重正常的人比: § 超重 (BMI 24-28) 的人,风险增加 17.9%。 § 肥胖 (BMI ≥28) 的人,风险增加 55.5%!风险翻倍都不止! §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 中度肥胖 (BMI 30-35) 的人群中,这种风险的增加非常显著。 2. 年轻群体(<55岁)更需警惕! o 这个研究最关键的发现之一是:体重增加带来的多灶性风险,在55岁以下的人群中特别明显! o 对于55岁以上的朋友,研究中没有发现BMI增加与多灶性风险有明确的独立关联。 o 这提示我们,中青年朋友更要重视体重管理对甲状腺健康的影响。可能年轻的身体对肥胖带来的某些“促癌环境”更敏感?具体机制科学家们还在探索。 3. 体重管理或有预防作用: o 研究结论明确指出:高BMI水平与MPTC发生风险增加相关,超重和肥胖是55岁以下患者发生MPTC的独立危险因素。 o 这意味着,保持健康的体重,不仅是为了身材和心血管,也可能是保护甲状腺、降低更复杂甲状腺癌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 费健主任的解读与建议: 这项大规模的研究给我们提了个醒:肥胖或超重,尤其是对中青年朋友来说,可能是甲状腺乳头状癌呈现“多灶性”这种相对更具侵袭性特征的一个推手。 我知道,控制体重不容易,生活压力大、工作忙。但为了咱们长远的健康,特别是甲状腺这个“蝴蝶结”的安全,真的值得重视: · 均衡饮食: 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控制高油高糖。 · 规律运动: 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哪怕每天快走30分钟。 · 定期体检: 甲状腺超声是发现问题的好帮手,别忽视。 · 尤其关注: 如果你是中青年,又有点“小肚腩”或者BMI超标,更要关注甲状腺健康。如果查出甲状腺结节,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更仔细地评估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比如穿刺)或更密切的随访。 最后小贴士: · BMI怎么算? 体重(公斤) ÷ 身高(米)的平方。例如:身高1.6米,体重60公斤,BMI = 60 / (1.6 * 1.6) = 23.44(正常)。 · 中国标准: 18.5≤ BMI <24 (正常),24≤ BMI <28 (超重),BMI ≥28 (肥胖)。 健康无小事,管理好体重,就是给身体最好的投资之一,也是对甲状腺的一份温柔呵护! 我是费健,希望今天的分享对你有帮助。如果有甲状腺相关的问题,也欢迎在正规平台咨询专业医生哦!保持健康,我们一起努力! 文章来源: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25年1月第45卷第1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体重指数与多灶性风险的相关性分析》(薛哲, 胡晓东, 许祖星, 柳洪宙, 吕朝晖) 推荐理由: 这项研究样本量大(4651人),数据严谨,结论清晰,直接揭示了体重管理(尤其对中青年)在预防更具侵袭性的甲状腺癌特征方面的重要性,具有很好的科普价值和健康指导意义。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71
病请描述:甲癌术后,这关键的“黄金十年”,你准备好了吗? 大家好,我是费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在手术台和诊室里摸爬滚打了30多年,既拿手术刀,也用微创消融针,帮助过非常多甲状腺疾病患者。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特别重要的话题——甲状腺癌(特别是最常见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那段被称为“黄金十年”的关键时期。 的确,甲癌术后头十年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康复和长期生存是极端重要的! 这30多年,我碰到过自己随便停药的,碰到过术后半年就不再复查的,也碰到过因为烟酒等不良嗜好跟家人大吵大闹的。我想送给每一位经历手术的朋友:“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千万要好好爱自己!如果一定加一个期限,我希望——至少是十年!” 这句话,说到我心坎里了。 为什么这十年如此“金贵”?让我用咱们朋友间聊天的方式,跟大家好好说道说道。 甲状腺癌,尤其是分化型(像乳头状癌、滤泡状癌),通常被称为“懒癌”、“幸福癌”。这主要是因为它们进展相对缓慢,治疗效果整体很好。但是,“懒”和“好治”绝不等于“可以掉以轻心”! 手术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术后的这十年,是我们身体恢复元气、密切监控有无复发迹象、调整生活方式打下健康基础的决定性阶段。抓住了这十年,规范管理,就能把治愈的可能性提到最高,把复发的风险压到最低。 这“黄金十年”,我们具体该做些什么?核心就是这“三大支柱”: 1. 按时服药,雷打不动! o 甲状腺激素药(如优甲乐)是生命线! 手术后,身体通常无法自己产生足够的甲状腺激素了,必须靠药物补充。这不仅仅是让你感觉不疲劳那么简单。 o 更重要的是“抑制治疗”: 医生会根据你的情况,调整药物剂量,把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控制在目标范围内(通常是偏低甚至抑制状态)。这是为了不给可能残留的极少数癌细胞“死灰复燃”的机会!漏服、随意减量,都会让这个保护伞失效。 o 怎么吃? 一般建议:早晨空腹,用一杯清水送服,半小时到一小时后再吃早餐(特别是牛奶、豆浆、钙片、铁剂等会影响吸收,要间隔4小时以上)。养成习惯,就像每天刷牙一样自然。 2. 定期复查,火眼金睛! o 复查是“雷达监测站”。 再精密的检查也可能有漏网之鱼(极微小病灶),或者有新的变化。定期复查就是为了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o 查什么?多久查? (具体方案遵医嘱,这是普遍建议): § 血液检查: 甲状腺功能(FT3, FT4, TSH):核心!评估药量是否合适,TSH是否达标。甲状腺球蛋白(Tg)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非常重要的肿瘤标志物!Tg水平变化是监测复发/残留的灵敏指标,抗体阳性会影响判断,医生会综合分析。 § 颈部超声: 无创、经济、有效! 这是检查颈部淋巴结和甲状腺残留区域有无异常结节或复发灶的首选方法。通常术后第一年复查会频繁些(如3-6个月),稳定后逐渐拉长间隔(如6-12个月)。 § 其他检查: 根据病情需要,医生可能会安排CT、核素扫描(碘131治疗后)等。不必恐慌,按需进行。 o 别怕麻烦,别存侥幸! 即使感觉良好,也要按时赴约。早期发现的问题,处理起来往往简单得多。 3. 健康生活,筑牢根基! o 均衡饮食: 不需要刻意大补特补,也不用“谈碘色变”。一般建议: § 接受过碘131治疗的患者,短期内需严格低碘饮食(遵医嘱),之后通常可恢复正常均衡饮食。 § 未接受碘131治疗的患者,适度碘饮食即可,避免长期大量食用海带、紫菜等超高碘食物。保证蛋白质、蔬果摄入。 § 避免烟酒。 o 规律作息,管理压力: 熬夜、长期精神紧张会扰乱内分泌,不利于康复。找到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运动、爱好、倾诉等)。 o 适度运动: 在医生允许和身体承受范围内,循序渐进地恢复运动。增强体质,改善心情。 o 关注心理健康: 经历癌症和手术,有焦虑、担忧非常正常!别憋着,和家人朋友聊聊,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支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是强大的“免疫增强剂”。 作为医生(在帮助患者方面),我想特别强调几点: · 信任你的医生,建立长期“伙伴关系”。 不要频繁更换医生,除非有特殊原因。固定的医生更了解你的病史和变化轨迹。 · 学习知识,但别被“信息洪流”淹没。 网上信息鱼龙混杂,有问题优先咨询你的主治医生或可靠的医疗平台(比如我的科普号哈),别自己吓自己。 · “治愈”是目标,但“带瘤生存”也是成功。 即使极少数情况下需要长期监测或再次干预,现代医学也有很多手段。重要的是保持生活质量。 ·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家人、朋友的支持,病友间的交流(选择积极正能量的群体),都能给你力量。 亲爱的朋友们,特别是我们坚强的女性朋友们(甲状腺问题确实更“偏爱”女性),这“黄金十年”,是身体给我们的一次关键修复和巩固的机会。它需要你的耐心、细心和一点点坚持。把它看作一次重新认识自己、关爱自己的旅程。好好吃药、定期复查、健康生活,把这“黄金十年”稳稳地握在手中,未来的健康之路才能走得更长、更稳、更安心。 记住,好好爱自己,就从这关键的十年开始! 我在瑞金医院,也在线上(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已超10万),一直致力于为大家提供最专业、最靠谱的甲状腺疾病科普知识和诊疗建议。有疑问,别犹豫,科学就医,精准咨询。 科普路上,你我同行,守护健康,共享阳光! 费健 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普外科 · 30余年临床经验(外科手术+微创消融) · 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获得者 · 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58
病请描述:甲状腺结节别慌张!费健医生教你科学应对指南 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全网科普超百万粉丝) 一、先划重点!关于甲状腺的3个真相 结节很常见: 我国约40%~50%成人(根据美年大健康的年度体检数据)有甲状腺结节(每2~3人就有1个!),女性尤其高发。 但恶性比例不到10%,多数是“懒癌”(进展缓慢)。 筛查≠人人需要: 普通人体检发现小结节(<1cm),若无症状、无高危因素,过度检查没有必要。 死亡率并未暴涨: 甲状腺癌发病率20年增长20倍,但死亡率稳定——早诊早治是关键! 📌 费医生提醒:别被“癌”字吓到!甲状腺癌(尤其是乳头状癌)预后良好,10年生存率超90%! 二、这6类人,建议主动筛查甲状腺! ✅ 高危人群清单(结合最新指南整理): 有家族史:一级亲属患甲状腺癌(尤其是髓样癌)、遗传综合征(如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建议有家族史的青少年别忘了甲状腺体检。 辐射暴露:童年接受过头颈部放疗、核辐射接触史。 结节伴随症状: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颈部不对称性肿大。 长期碘异常:长期低碘或高碘饮食人群。 肥胖/代谢综合征:BMI超标者风险增加。 特定基因突变:如RET基因突变携带者。 💡 筛查金标准:高分辨率超声(无创、无辐射、百元级花费)。 三、体检发现结节,下一步该做什么? 🔍 第一步:超声初筛 看分级:认准 TI-RADS或C-TIRADS系统(报告上会标注1-6级): 3级及以下→良性可能>95%,6-12个月复查即可; 4级及以上→需进一步检查(如4级恶性风险5%~70%)。 自检小技巧(适合高危人群日常监测): “一看二摸”法:① 对镜子伸长脖子吞咽,看喉结下方有无包块移动;② 手指轻触甲状腺部位(气管两侧),吞咽时感受有无滑动包块。 🧪 第二步:可疑结节的进阶检查 ❗ 关键提示: 别盲目做PET-CT!仅用于疑似转移灶或碘难治性癌。 儿童青少年:优选超声/MRI,减少辐射暴露! 四、费医生的暖心建议 “门诊常遇到女性朋友捧着报告哭诉‘我是不是得癌了’——其实,甲状腺结节就像皮肤上的痣,多数只需定期观察。咱们该做的是:① 识别高危信号(上文6类人);② 选对检查(超声先行);③ 放下焦虑,科学随访。记住:过度治疗比结节本身危害更大!” 本文依据:《2023版中国甲状腺结节指南》及费健医生超30年临床经验。 推荐理由:整合国内权威指南,拒绝制造焦虑,只讲实用对策! 🌿 我是费健,专注甲状腺健康30年。如果你有困惑,欢迎咨询~ 健康路上,咱们一起少走弯路! 签名:你的医生朋友 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2025年夏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74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转移“看不见”?超灵敏多普勒+神奇手法,揪出98%隐藏病灶! 文 | 费健 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 大家好,我是费健,来自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做了30多年的甲状腺外科和微创消融工作,深知大家对于甲状腺癌,尤其是它是否会转移的担忧。今天,就跟大家聊一个非常前沿又实用的好消息——关于如何更精准地发现甲状腺癌(特别是最常见的乳头状癌)是否悄悄转移到了颈部中央区的淋巴结! 最近,国际权威医学影像期刊《BMC Medical Imaging》(2025年)发表了一项重量级研究(就是开头提到的英文文献),探讨了一种名为“术前高级多普勒超声显像联合颈部手法”的新方法,在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上的价值。结果让人非常振奋!这和我们临床上追求“精准诊断、精准治疗”的理念完美契合。 为什么揪住“中央区淋巴结”不放? “老巢”附近的首站哨兵: 中央区淋巴结(脖子正前方、气管周围)是甲状腺癌淋巴转移的第一站!它们就像守卫甲状腺的“前沿哨所”。 位置太“刁钻”: 藏在气管旁、甲状腺后方、甚至靠近胸骨后面。体积小,周围结构复杂(有气管、血管、骨头等),传统超声看这里就像在“筷子夹黄豆”,难度大,容易漏。 漏诊后果不小: 如果转移没及时发现,可能增加术后复发、甚至远处转移的风险。但反过来,如果为了保险就“宁可错杀一百”地清扫所有中央区淋巴结,又可能增加声音嘶哑(损伤喉返神经)、低钙抽搐(损伤甲状旁腺)等并发症的风险。咱们既不想“漏网之鱼”,也不想“白挨一刀”! 传统超声的“痛点”:有心无力 以往,我们主要依靠术前超声(灰阶看结构,彩色多普勒看血流)来评估淋巴结。但研究数据很扎心: 敏感性低: 传统方法只能揪出约 35% 的中央区转移淋巴结(研究数据:敏感性35.3%)。这意味着,10个有转移的患者里,有6-7个可能被漏诊! 特异性尚可: 如果它说“有转移”,可靠性比较高(研究数据:特异性96.5%,阳性预测值88.2%)。但问题在于,它漏掉的太多了。 新技术组合拳:“高级多普勒”+“颈部巧手” 这项研究带来的突破,就在于同时运用了两大法宝: 高级多普勒成像 (Angio PL.U.S): 想象它是超声里的“超级血流信号放大镜”。它比传统的彩色多普勒更灵敏、更快速。 能捕捉到淋巴结里极其细微、流速缓慢的血流变化。癌细胞在淋巴结里“安营扎寨”时,会改变原有的血管分布模式(比如血管乱长、从边缘侵入),这些早期、微小的异常血流信号,传统多普勒看不清,但高级多普勒能清晰显示!这就是它提高诊断率的核心。 颈部手法: 减少气管等结构造成的声影遮挡。 让藏在深处的淋巴结更靠近探头,看得更清楚。 帮助区分重叠的组织结构。 检查时,医生会配合做一些小动作,比如轻轻推动探头、让您转动脖子、做吞咽或咳嗽动作。 作用:就像“挪开遮挡物、拉近镜头”。这些动作能: 效果有多牛?数据说话! 这项研究纳入了200名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病理证实85人(42.5%)存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传统超声组: 只发现了34个(17%)怀疑转移的病例。 新技术组(高级多普勒+手法): 发现了84个(42%) 怀疑转移的病例!几乎覆盖了所有实际有转移的患者。 诊断准确率飞跃: 敏感性: 从可怜的 35.3% 飙升至惊人的 97.6% (意味着漏诊率极低!) 特异性: 从不错的 96.5% 提升至顶尖的 99.1% (意味着误诊率更低!) 阳性预测值 (PPV): 从 88.2% 提升至 98.8% (超声说“有转移”,几乎就是真的有!) 阴性预测值 (NPV): 从 66.9% 提升至 98.3% (超声说“没转移”,基本可以放心!) 简单总结新技术的核心优势: 费主任的贴心话: 我知道,姐妹们(以及所有关注甲状腺健康的朋友们)拿到“甲状腺结节”或“甲状腺癌”的报告时,最担心的就是“有没有转移?”。这项研究的结果,无疑给我们医生和患者都带来了更强的信心! 技术是利器: “高级多普勒超声联合颈部手法”代表了超声技术的进步方向,它让术前评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变得更精准、更可靠。这为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比如精准清扫,避免不必要的扩大清扫)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找对医生和机构: 这种高级检查对超声医生的经验和技术要求很高(研究中是由一位有18年诊断经验的专家操作的)。选择经验丰富、设备先进的医院和超声科医生进行检查至关重要。瑞金医院超声科一直紧跟国际前沿,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最精准的影像评估。 不必过度恐慌,相信专业评估: 新技术的发展就是为了更精准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您被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前医生会为您安排详尽的评估,包括这种更先进的超声检查(如果条件允许)。请相信医生的专业判断,积极配合检查。 精准医学时代,我们追求的就是“该做的治疗一步不少,不该做的伤害一点不多”。这项研究正是朝着这个目标迈出的坚实一步!希望这篇科普能让大家更了解医学的进步,也减轻一些对未知的焦虑。健康路上,我们一起努力! 文章出处:Chegeni et al. Diagnostic value of preoperative advanced doppler imaging with cervical maneuvers... BMC Medical Imaging (2025) 25:214. (基于此最新研究解读) 作者介绍: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导。从医30余年,专注于甲状腺、甲状旁腺疾病的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治疗,技术精湛。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等多项殊荣。致力于甲状腺疾病科普,全网粉丝超百万,线上咨询超十万次,以专业和温暖守护大众甲状腺健康。 推荐理由: 权威解读前沿研究: 费健主任结合国际最新科研成果,用通俗语言解读复杂医学进展。 紧贴患者核心关切: 直击甲状腺癌患者最关心的“转移”问题,提供实用信息。 强调精准医疗价值: 阐明新技术如何助力实现“精准诊断、精准治疗”,避免过度医疗。 源于顶级医院实践: 瑞金医院作为国内顶尖医疗机构,其专家的解读具有高度参考价值。 通俗易懂,充满关怀: 语言活泼生动,解释形象(如“筷子夹黄豆”),字里行间体现医者仁心和对患者的同理心。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82
病请描述:量腰围比称体重更重要! ——瑞金医院专家解读肥胖型胰腺炎预警关键指标》 文章出处: 本文核心观点和数据来源于2025年7月发表于《中华胰腺病杂志》第25卷第3期的研究论文《内脏脂肪组织预测肥胖型急性胰腺炎患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意义》,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费健 为您深入浅出解读。 作者介绍: 大家好,我是费健。在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工作了30多年,做过无数台手术,也帮助过很多线上线下的朋友解决健康困惑。拿过一些医学奖项,但最让我欣慰的,是能用专业知识和经验,让百万粉丝远离疾病风险。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健康“隐形杀手”——内脏脂肪,特别是它对胰腺这个“娇嫩”器官的巨大威胁。 推荐理由: 这篇研究揭示了一个关键发现:对于肥胖人群(尤其是BMI≥28的朋友),内脏脂肪的多少,比单纯的体重数字更能精准预测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和死亡风险! 这不仅仅是医学新发现,更是给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关注甲状腺、代谢健康的朋友)敲响的警钟:管理好“肚子里的脂肪”,至关重要! 朋友们,你们是不是也这样:上秤一看体重还行,但一捏肚子,哎,一圈“游泳圈”?或者,明明BMI没超标,体检却查出了脂肪肝、高血脂?小心了!问题可能就出在你看不见摸不着的地方——内脏脂肪!它不像皮下脂肪那样“显眼”,却像潜伏在身体里的“破坏分子”,尤其对胰腺虎视眈眈。 最近,《中华胰腺病杂志》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专门分析了224位肥胖型急性胰腺炎(AP)患者的情况。结果让人心头一紧:那些堆积在腹腔深处、包裹着内脏(比如肝脏、胰腺、肠道)的脂肪——也就是内脏脂肪组织(VAT),竟然是预测病情凶险程度和死亡风险的“晴雨表”! 一、 胰腺炎不是小病,肥胖让它更凶险! 急性胰腺炎是什么? 简单说,就是胰腺这个负责消化和调节血糖的器官,突然“发炎造反”了。轻的可能腹痛、恶心,几天就好;重的(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会像“身体里点了一把火”,引发全身器官衰竭,死亡率能超过30%! 肥胖是“帮凶”: 大家都知道肥胖不好,但很多人不知道,肥胖(尤其是BMI≥28)会让胰腺炎更容易找上门,而且一旦发病,更容易发展成重症!研究也证实了这点:随着病情从轻症(MAP)到中度重症(MSAP)再到重症(SAP),患者的内脏脂肪指标蹭蹭往上涨! 二、 研究揭秘:内脏脂肪面积(VAT)——比体重数字更危险的信号! 这项研究用CT精准测量了患者内脏脂肪的面积(VAT面积),发现了几个关键点: VAT面积越大,病情越重! 轻症组(MAP)平均 VAT面积:约 139 cm² 中度重症组(MSAP):约 150 cm² 重症组(SAP):飙升到约 192 cm²! 比轻症组多了近40%! 而且,VAT面积和医生用来判断病情的几个关键评分(APACHE II, MCTSI, Balthazar CT评分)都正相关——面积越大,分数越高,病情越危急! VAT面积是预测重症的“金指标”! 研究画了个“预测线”(ROC曲线),发现 VAT面积预测重症胰腺炎(SAP)的能力超级强(AUC=0.869),远超过常用的内脏脂肪指数(VAI,AUC=0.641)。 关键警戒线:165.85 cm²! 当内脏脂肪面积超过这个数值时,患重症胰腺炎的风险就显著增加了(灵敏度78.8%,特异度84.8%)。 VAT面积越大,死亡风险越高! 更揪心的是,研究对比了存活和死亡的患者,发现死亡组的VAT面积显著高于存活组。 多因素分析确认:VAT面积是肥胖型胰腺炎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死亡风险警戒线:173.70 cm²! 当内脏脂肪面积超过这个数值,死亡风险就大大增加了(AUC=0.831,灵敏度77.8%,特异度85.5%)。 三、 为什么内脏脂肪这么“毒”?它和甲状腺健康也有关联! 内脏脂肪可不是安静的“仓库”,它是个活跃的“内分泌器官”和“炎症工厂”: 释放“坏分子”: 它会分泌大量促炎因子(比如各种细胞因子),让身体长期处于慢性低度炎症状态。这种“小火慢炖”的炎症,正是破坏胰腺、诱发或加重胰腺炎的元凶之一。 扰乱代谢: 研究也发现,VAT面积越大的人,往往伴随更高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更高)、血脂(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更高) 问题。这形成了恶性循环:代谢紊乱促进脂肪堆积(尤其在内脏),堆积的脂肪又加重代谢紊乱,进一步损伤胰腺。 牵连甲状腺: 很多关注甲状腺健康(如甲减、桥本)的朋友知道,代谢紊乱、慢性炎症状态也是甲状腺问题的诱因或加重因素。管理好内脏脂肪,不仅保护胰腺,也有助于维持甲状腺功能的稳定。 四、 费健主任的贴心建议:如何管理你的“内脏脂肪”? 知道了内脏脂肪的危害,那怎么对付它呢?关键在于“减脂”,特别是减“内脂”: 关注腰围,比体重更重要! 腰围是反映内脏脂肪堆积的简易指标。 女性警戒线:腰围 ≥ 80 cm (约2尺4)。超过这个数值就要警惕了! 定期用软尺在肚脐水平测量腰围(呼气末测量)。 调整饮食,击退“内脂”: 严格控糖限精碳: 少吃添加糖、甜饮料、白米饭、白面包、糕点等精制碳水化合物。 优选优质蛋白和脂肪: 多吃鱼、禽、蛋、豆制品;选择橄榄油、牛油果、坚果中的健康脂肪。 多吃膳食纤维: 蔬菜(尤其是绿叶菜)、水果(适量)、全谷物(燕麦、糙米等)能增加饱腹感,帮助调节血糖血脂。 烹饪方式要健康: 多蒸、煮、炖、凉拌,少煎、炸、红烧。 坚持运动,燃脂利器: 有氧运动是基础: 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 力量训练不可少: 举哑铃、弹力带训练、俯卧撑(根据能力)等,每周2-3次,增加肌肉量能提高基础代谢,更有效燃烧脂肪(包括内脏脂肪)。 利用碎片时间动起来: 能走不站,能站不坐。 保证睡眠,管理压力: 长期熬夜、压力过大会导致皮质醇等激素升高,促进内脏脂肪堆积!保证每晚7-8小时高质量睡眠,学习放松技巧(冥想、瑜伽、听音乐等)。 定期体检,关注代谢指标: 除了BMI、腰围,定期检查血糖、血脂(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肝功能(脂肪肝信号)。有甲状腺问题的朋友更要遵医嘱定期复查甲功。 如果条件允许且有指征(如肥胖、代谢综合征),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进行腹部CT或超声评估内脏脂肪情况(研究中的方法更精准,但日常腰围是很好的筛查工具)。 结语:健康管理,从关注“内在”开始 朋友们,这项研究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健康隐患,往往藏在看不见的地方。 单纯追求秤上的数字下降,可能忽略了真正危险的“内脏脂肪”。特别是对于BMI≥28的朋友,或者腰围已经超标的朋友,更要重视起来。 急性胰腺炎来势汹汹,肥胖是它的重要帮凶,而内脏脂肪面积(VAT)则是预测其凶险程度和死亡风险的“精准标尺”。管理好内脏脂肪,不仅是为了身材,更是为了保护我们脆弱的胰腺,维护全身代谢健康(包括甲状腺健康),远离致命风险。 记住我的忠告:量腰围、管住嘴、迈开腿、睡好觉、常体检。 把健康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从今天开始,关注你身体里的“隐形战场”吧! (我是费健,关注我@费健医生,获取更多甲状腺、胰腺及普外科疾病防治知识,用专业守护您和家人的健康!)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