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眼睛突出别忽视!Graves眼病新突破:提前半年预警,预防成为可能! 大家好,我是费健。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工作了30多年,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对甲状腺疾病算是“老相识”了。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甲状腺疾病的一个“难缠小弟”—— Graves眼病(GO)。为啥说它难缠?因为它不仅影响视力、让眼睛突出、疼痛,更让人揪心的是,它严重拉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比糖尿病、慢阻肺这些大家熟知的慢性病带来的困扰还要大! 最近读到一篇发表在《中国医学论坛报》(2025年7月24日)上的前沿综述,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王悦教授和张萌教授团队撰写,详细介绍了Graves眼病的现状和令人振奋的未来方向。结合我多年的临床经验,觉得这些新进展太值得和大家分享了! 一、 Graves眼病:免疫系统“误伤”了眼睛 简单说,Graves眼病是自身免疫系统“乱了套”的结果。本来保护我们的免疫部队(主要是T细胞、B细胞),错误地把眼眶组织当成了“敌人”进行攻击,引发一连串的炎症反应。这就导致了: 眼球突出(看着像瞪眼) 眼睛红肿、疼痛 视力模糊、复视(看东西重影) 严重时甚至威胁视力! 二、 传统治疗:有效,但有局限 过去,对付中重度、活动期的Graves眼病,医生们主要靠两板斧: 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 这是“主力军”,能广泛压制炎症。但它就像“大水漫灌”,可能带来血糖升高、骨质疏松等副作用,而且对一部分患者效果不佳。 手术治疗: 当药物效果不好,或者视力受到紧急威胁(比如视神经受压)时,就需要手术来减压、矫正眼位或改善外观了。 三、 新药涌现:更精准的“靶向打击” 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更精准、副作用更小的武器。近年来,一些新药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麦考酚酸酯 (MMF): 它像是个“特工”,专门抑制捣乱的淋巴细胞(特别是T、B细胞)。研究发现,它联合激素使用,效果比单用激素更好,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更明显,现在已被国际指南推荐为一线治疗选择之一。 替妥木单抗 (Teprotumumab): 这是首个被美国FDA批准专门治疗GO的靶向药!它瞄准的是GO发病中的一个关键“靶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它能有效: 减轻眼部炎症和水肿 改善复视 显著回缩突出的眼球(平均能缩回近3mm!) 提升生活质量 目前是重要的二线治疗选择。 其他“潜力股”: 利妥昔单抗: 专攻B细胞,对消炎有帮助,但对眼球突出效果有限。 托珠单抗: 阻断炎症因子IL-6,对激素治疗效果不好的患者可能有效。 雷帕霉素: 这是王悦教授团队的新发现!他们揪出了GO中一群搞破坏的“特种兵”——CD4+毒性T细胞 (CTL),并发现用雷帕霉素(抑制mTOR通路)能有效“制服”它们,显著提高治疗效果。目前正在全国进行大规模临床试验(NCT05532072),前景看好! 四、 未来之光:从“救火”到“防火”——预测与预防! 这才是最激动人心的部分!以往我们是被动等病发再治疗(“治已病”),现在科学家们正努力把防线大大提前,争取在疾病真正爆发前就干预(“治欲病”甚至“治未病”)! 发现“潜伏期”(Pre-GO): 王悦教授团队在动物模型和患者研究中都证实,在出现明显眼突症状之前,存在一个“临床前潜伏期”。这个时期,虽然眼睛看起来还没事,但体内针对甲状腺和眼眶的异常免疫反应(特别是那些有杀伤力的CD4+ CTL)已经悄悄启动了! 精准预测模型: 利用先进的免疫学技术(T细胞受体分析)和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团队开发出了预测模型。这个模型能在患者出现明显眼病症状前大约6.5个月,以高达80%的准确率识别出哪些Graves甲亢患者有高风险发展成眼病! 这为早期干预赢得了宝贵时间。 破解“潜伏期”密码: 团队进一步通过多组学研究,发现潜伏期的核心机制涉及“缺氧-T细胞分化”致病轴。简单理解,就是眼周组织在疾病早期可能处于一种“缺氧”状态,这种微环境会“教唆”免疫细胞(Th1, Th17, 特别是CD4+ CTL)变坏,为后续的破坏铺路。 预防新策略: 知道了“缺氧”是帮凶,那么针对缺氧微环境或者阻断异常T细胞分化的药物,就有可能成为预防GO发生的新武器! 这标志着GO的防治策略正在发生革命性的转变——从被动治疗走向主动预防。 费主任划重点:Graves眼病知识要点 根源: 自身免疫系统错误攻击眼眶组织。 核心问题: TSHR和IGF-1R是两大关键“靶点”;CD4+毒性T细胞(CTL)是重要“破坏分子”。 传统治疗: 激素(一线)、手术(补救)。 新药希望: MMF: 联合激素,效果更优(一线)。 替妥木单抗: 专攻IGF-1R,显著改善眼球突出等(二线)。 雷帕霉素: 靶向CD4+ CTL,临床试验中(潜力巨大)。 利妥昔单抗、托珠单抗:特定情况下有用(二线)。 未来方向(重大突破!): 存在 “临床前潜伏期”(Pre-GO)。 可 提前约6.5个月预测 高风险患者。 “缺氧-T细胞分化” 是潜伏期核心机制。 预防性治疗(靶向缺氧/阻断异常T细胞分化) 是未来趋势,目标是 “治欲病”! 结语: Graves眼病虽然棘手,但医学的进步从未停止。从更强效、更精准的靶向药物,到革命性的预测预防策略,我们看到了从“救火”到“防火” 的希望曙光。特别是预测模型的建立和潜伏期机制的阐明,为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和干预打开了大门。未来,结合多中心临床试验的推进和机制的深入解析,实现Graves眼病的“精准预防”和“个性化治疗”不再是梦! 作为医生,我深知疾病带来的痛苦。科普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播知识,更在于传递希望。如果您或家人患有Graves病,请务必关注眼部健康,定期随访。早发现、早评估、早干预,是守护光明和美丽的关键! (本文核心内容参考自:《中国医学论坛报》2025年7月24日刊载之《甲述前沿 | Graves眼病治疗现状及未来展望》,作者: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王悦教授、张萌教授团队) 推荐理由: 这篇文章系统、前沿地总结了Graves眼病的最新科研和临床进展,尤其是关于预测预防的突破性研究,信息权威,条理清晰,为临床医生和患者都提供了宝贵的视角。王悦教授团队的工作代表了该领域国内乃至国际的领先水平。 我是费健,关注甲状腺健康,守护您的“颈”上添花! (全网同名@费健医生,欢迎交流!)
费健 2025-08-26阅读量285
病请描述:桥本甲炎遇上甲状腺癌别慌!新研究:微波消融安全有效,保住甲状腺不是梦!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的一名医生。在甲状腺疾病领域摸爬滚打了30多年,做过数不清的开放手术和微创消融(没错,这两样我都精通),也深知大家,尤其是女性朋友们,对甲状腺健康的关注和焦虑。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临床上非常常见,也让很多患者纠结的问题:如果同时有桥本甲状腺炎和甲状腺癌,还能安全地选择微创消融治疗吗?这个聊天的灵感,来源于一篇刚刚发表在《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25年6月第33卷第6期)上的重要研究(原文标题:《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治疗桥本甲状腺炎背景下甲状腺乳头状癌》,作者:李松等)。这项研究给出了非常积极和明确的答案!为什么特别关注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癌?桥本甲状腺炎很常见: 它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简单理解就是免疫系统“误伤”了自己的甲状腺),在女性中尤其高发,很多朋友可能在体检时就查出过甲状腺抗体(如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抗过氧化物酶抗体)升高,或者B超提示甲状腺“弥漫性病变”,这往往就是桥本的信号。桥本与甲状腺癌的“关联”: 多项研究都观察到,桥本甲状腺炎患者发生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最常见的甲状腺癌类型)的风险确实会有所升高。这让不少同时有桥本和甲状腺结节的朋友忧心忡忡。治疗选择的困惑: 对于符合条件(比如早期、低危)的甲状腺微小癌,微创消融(包括微波消融MWA、射频消融RFA)因其创伤小、恢复快、能保留甲状腺功能等优势,已成为重要的治疗选择。但很多桥本患者会担心:甲状腺有炎症了,做消融安全吗?效果会不会打折扣?会不会更容易复发?中日友好医院的最新研究带来了什么好消息?这项研究回顾性地分析了181例接受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MWA)治疗的早期甲状腺乳头状癌(T1N0M0期)患者。其中:研究组: 89例 合并桥本甲状腺炎 的患者。对照组: 92例 没有桥本甲状腺炎 的患者。研究人员比较了这两组患者消融后的效果和安全性,关键发现如下:技术成功率和安全性旗鼓相当!两组患者的所有病灶都 一次成功完成消融,技术成功率100%!最关心的并发症(主要是声音嘶哑)发生率:研究组2.24% vs 对照组4.34%。这个差异 没有统计学意义!而且所有出现声音嘶哑的患者都在术后1个月内自行恢复了。这说明,在有经验的医生操作下,即使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理论上周围组织可能粘连更重),通过精细的“液体隔离”技术(手术中在肿瘤周围注射生理盐水形成保护带),也能安全地进行消融,有效保护喉返神经等重要结构。长期效果(疾病进展率)不分伯仲!平均随访了约17个月后,研究组的 疾病进展率(包括局部新发病灶或淋巴结转移)是5.61%。对照组的疾病进展率是 4.34%。这个差异同样 没有统计学意义!意味着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并没有让甲状腺癌在消融后更容易复发或进展。甲状腺功能稳稳当当!两组患者在消融手术前后的甲状腺功能指标(FT3, FT4, TSH)都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这再次印证了微创消融最大优势之一——保留甲状腺功能,避免了终身服药的麻烦。这对年轻患者,尤其是育龄期女性,意义重大!小插曲(别紧张): 研究发现两组患者术后的“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水平都暂时升高了。这很可能是消融过程中少量甲状腺组织破坏,里面的物质释放到血液里导致的“反应性升高”,通常在后续随访中会逐渐回落,并且没有对甲状腺功能产生长期不良影响。这不是病情恶化,不必过分担心。吸收速度:桥本组稍慢,但终点一致!研究也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消融后的前几个月(3、6、12个月),研究组(桥本组)的肿瘤体积缩小速度(体积缩小率)确实比对照组慢一些。研究者推测原因可能是:桥本甲状腺炎的甲状腺组织本身存在慢性炎症和纤维化,吸收消融后的坏死组织会比正常甲状腺组织慢一点;或者免疫清除机制启动稍缓。但是!到了术后18个月,两组患者的肿瘤体积缩小率都达到了令人满意的100%! 这说明,虽然过程可能慢一点,但最终效果是一样的!完全吸收的比例(研究组55.05% vs 对照组58.69%)也没有显著差异。费健主任的解读与建议:这项来自中日友好医院的高质量研究,给我们临床医生和患者都打了一剂强心针!它有力地证明:对于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早期甲状腺乳头状癌(T1N0M0)患者,在严格掌握适应症并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下,超声引导微波消融(MW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其技术成功率、长期疾病控制率、并发症发生率与不合并桥本的患者相当,并且能很好地保留甲状腺功能。关键要点总结(划重点!):✅ 安全可行: 桥本甲炎不是微波消融的禁忌症!并发症风险并未增加。✅ 效果可靠: 长期疾病进展率与无桥本患者无差异。✅ 功能保留: 甲状腺功能稳定,无需终身服药(优势显著!)。🕒 吸收稍慢: 消融灶吸收速度可能比无桥本者慢一些,这是正常现象,不影响最终疗效,需要更多点耐心随访。🩺 专业评估是关键: 是否适合消融,必须由专业的甲状腺医生(比如我^_^)根据您的具体情况(癌症大小、位置、分期、淋巴结情况、桥本严重程度等)综合判断。不是所有甲状腺癌都适合消融。给桥本甲炎合并甲状腺结节/癌朋友的建议:别慌! 桥本合并甲状腺癌很常见,尤其女性。科学认识! 了解不同治疗方式(观察、消融、手术)的利弊。寻求专业评估! 找像瑞金医院这样经验丰富的甲状腺中心和有资质的医生(比如我)进行全面评估,制定最适合您个体情况的方案。如果符合消融指征,合并桥本不再是阻碍。规律随访! 无论选择何种治疗(尤其是消融后),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抗体、颈部B超至关重要,这是保障长期安全有效的基石。推荐理由:最新权威证据: 解读2025年6月刚刚发表在《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上的原创性临床研究,数据新鲜、结论可靠,直接解答了桥本患者最关心的消融疗效和安全性质疑。费健主任权威背书: 来自上海顶尖三甲医院(瑞金医院)的甲状腺外科与微创消融双栖专家,拥有30余年丰富临床经验(开放手术+微创消融),获奖无数(中华医学科技奖等),专业性和权威性毋庸置疑。科普接地气、有温度: 费主任深谙患者关切(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擅长将复杂的医学研究转化为通俗易懂、充满同理心的语言,像朋友一样为您拨开迷雾,消除焦虑。直击痛点、实用性强: 明确指出合并桥本甲炎患者选择微波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符合条件的患者提供了保留甲状腺功能的重要选择,并给出清晰实用的建议(专业评估+规律随访)。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更科学、更安心地面对“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癌”的情况。记住,您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专业医生护航,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完全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享受健康生活。有甲状腺相关问题,也欢迎来找我聊聊。守护好您的“颈部蝴蝶”,我们共同努力!
费健 2025-07-29阅读量660
病请描述:热门甲状腺问题测评!3大AI谁最靠谱?瑞金专家亲解背后真相!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费健,来自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在甲状腺领域“摸爬滚打”30多年,做过几千台手术,也帮助无数患者通过微创消融解决问题。拿过些医学奖项(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这些),但更让我踏实的,是在线上和大家聊聊健康,解答了超过10万次的咨询。今天,咱们聊个新鲜又实用的话题:用AI(比如各种智能助手)查甲状腺癌信息,到底靠不靠谱?最近,《中国全科医学》2025年刊登了一篇很有意思的研究(薛梦元等,《基于抖音指数的甲状腺癌问题集在大型语言模型中的信息质量及可读性分析》)。研究者们做了一件特别接地气的事儿:他们把大家在抖音上搜索最多的25个甲状腺癌问题(比如“甲状腺癌手术后能活多久?”“术后要终身吃优甲乐吗?”“优甲乐副作用大怎么办?”),拿去问了国内最火的三个AI“学霸”:DeepSeek(深度求索)、通义千问(阿里)、智谱清言(清华),然后请医学专家给它们的回答打分!结果如何呢?咱们直接划重点,看看这份“AI成绩单”:🔍 1. AI回答“质量”和“好懂程度”是两码事!DeepSeek: 像个严谨的“医学教授”🧑🏫。信息质量得分最高(平均36分/满分40分),内容更专业、更全面。但!它的回答比较“学术”,句子长、术语多,可读性得分最差(7.52分,分数越高越难懂)。简单说:内容很硬核,但读起来有点累。通义千问: 像个“贴心小编”💁♀️。回答最简洁(平均447字/篇),可读性最好(6.15分,相对最容易懂)。但信息质量中等(平均30分),有时会遗漏关键点或说得不够严谨。智谱清言: 介于两者之间,像个“均衡型选手”⚖️。信息质量(平均31分)和可读性(6.59分)都比较适中。这就告诉我们:想通过AI查甲状腺信息,不能只看它答得“多不多”,更要看它答得“对不对”、“清不清楚”!🚨 2. AI也会“犯错”和“胡说”(AI幻觉)!研究揪出了一些关键错误:事实性错误: 比如有AI回答“甲状腺癌是一种相对较少见的癌症类型”。错!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2022年我国甲状腺癌新发病例高达46.61万,排恶性肿瘤第三位!仅次于肺癌和肠癌。信息模糊或片面: 比如问到“术后饮食禁忌”和“食谱”,AI大多只笼统说“避免辛辣刺激”,却忽略了术后早期严格“低脂/无脂饮食”对预防“乳糜漏”(一种严重并发症,颈部肿胀积液)的极端重要性! 这个遗漏可能误导患者,带来额外痛苦和经济负担。争议性问题答案不稳定: 比如“长期吃优甲乐有哪些副作用?”这个问题,不同AI、甚至同一AI在不同时间回答,差异都很大!这说明在医学有争议的细节上,AI的回答可能摇摆不定。⚠️ 3. 信息质量越高,往往越“难懂”研究发现一个有趣规律:信息质量得分和可读性得分呈现负相关(r=0.370)。简单说就是,内容越专业详实(质量高),可能因为术语多、句子长,普通人读起来就越费劲(可读性差)。这就像看一篇顶级医学论文,内容权威但你可能看不太明白。🔥 给关心甲状腺健康的朋友们(尤其是姐妹们)的实用建议看到这里,你可能有点懵:AI还能不能用?当然可以用!它是获取信息的便捷工具,但绝不能替代专业医生! 费医生给大家几点关键提醒:📌 关键要点列表:使用AI查甲状腺癌信息,牢记这5点!别盲信单一AI答案! 像研究显示的,不同AI各有优劣。多查几个平台(比如同时问DeepSeek和通义千问),对比着看。警惕“简单易懂”的陷阱! 回答特别简短、特别好懂的,可能遗漏了重要信息或不够严谨。看到“简单答案”,多留个心眼。重点看它是否标注信息来源?是否提醒你“咨询医生”? 负责任的AI通常会做这些提醒。如果完全没有,要更谨慎。遇到核心问题(如“要不要手术?”“是良性恶性?”“怎么治疗?”“药怎么吃?”),务必!务必!以医生面诊意见为准! AI提供的是信息参考,不是诊断和治疗方案。尤其是关于“优甲乐副作用”、“碘131治疗指征”、“基因突变意义”等复杂或争议性问题,AI的回答仅供参考,决策必须结合医生评估。认准权威来源做补充: 可以把AI答案作为一个起点,再结合国家卫健委官网、权威医院号(比如“上海瑞金医院”)、专业学会(如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发布的信息交叉验证。🌟 写在最后这项研究像一面镜子,照出了AI在医疗科普上的巨大潜力,也清晰映出了它当前的局限——专业性和易读性难两全,且存在错误风险。 尤其甲状腺疾病特别“偏爱”女性,姐妹们往往更细心、更焦虑,也更容易被网络信息影响。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临床和科普一线的外科医生,我深知大家渴望获得准确、易懂信息的迫切心情。我的建议是:让AI成为你健康的“信息助手”,但永远把专业医生当作你的“健康守门人”。 理性利用工具,温暖依靠专业,这才是对自己甲状腺健康负责的态度!如果你有甲状腺结节、甲亢、甲减或甲状腺术后的疑问,欢迎来瑞金医院找我,或者通过正规线上平台咨询。让我们一起,科学守护颈间的“蝴蝶”🦋。费健 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普外科(深耕甲状腺疾病30年,擅长手术与微创消融,您的线上健康顾问)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次——只为您提供专业靠谱的科普和诊疗建议!
费健 2025-07-14阅读量512
病请描述:牛先生本是一位性格开朗,善于交流的人,在3年前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流,表情也异常的严肃,刚开始家人担心他有工作压力,经常开导他,但牛先生说他没有压力,就只是不想说话,对此,家里人也是束手无策,甚至怀疑他是精神上出现了什么问题,带他去了精神科,服用了一段时间抗抑郁焦虑的药物。后来,牛先生的家人逐渐发现,他不仅不愿意与人接触交流,行动也变得迟缓,于是来到了医院就诊,在进行相关检查后被确诊为患上了帕金森病。 唐都医院神经外科王学廉教授介绍:帕金森病是中脑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引起的一种运动障碍性疾病,其发生与年龄、遗传因素及接触环境毒素有关,主要发病人群集中在60岁以上老人,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病和肿瘤之后,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第三大杀手”,目前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根据疾病进展的不同阶段、患者的个体差异,给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实现“专病专治”。 目前药物治疗仍是帕金森病早期的首选治疗手段,但药物疗效较好的阶段即“蜜月期”过后,单纯的药物治疗已经无法控制病情,患者会出现异动症、开关现象等症状。经过帕金森关爱中心多学科团队充分评估后,可考虑进行脑深部电刺激手术(DBS),缓解患者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帕金森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初期症状复杂多样且不典型,很容易被忽视,因此要及早识别帕金森病的危险信号,早干预早治疗。1、早期震颤 往往从一侧上肢手部开始,呈节律性搓丸样动作,且静止时易发生。2、行动迟缓和步态异常 刷牙、系纽扣等一些精细的动作变得缓慢吃力,走路感觉迈不开步子,迈步时腿突然“僵住”,姿势不稳。3、不典型的“非运动症状”:如嗅觉减退、失眠、多梦、焦虑、抑郁、记忆力下降、便秘等,病情发展到后期还会出现“面具脸”,患者通常表情呆板。 王学廉教授提醒:如果出现以上这些症状,应提高警惕,及时到医院行确诊。虽然帕金森病不能完全治愈,但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训练、心理疏导和细致护理等多种方法的综合治疗,能够很好地控制帕金森病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王学廉 2025-01-23阅读量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