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儿童身高发育:了解身高增长和促进方法 青少年儿童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地成长,其中身高发育是一个重要的指标。本文将介绍儿童身高增长的正常曲线,讨论影响身高发育的因素,并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促进身高发育的方法和营养建议。 一、儿童的正常身高增长 儿童的身高增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常在出生后的前几年迅速增长,然后逐渐放缓。在男孩和女孩中,身高增长曲线略有差异。一般来说,儿童身高在出生后第一年是身高快速增长期,可达25厘米,随后身高增长平均每年5到7厘米,至青春期前达到最慢速。男孩和女孩在青春期后身高出现第二个增长高峰,一般女孩身高青春期身高增长可达7到8厘米每年,男孩可达9到11厘米每年。 二、影响儿童身高发育的因素 1. 遗传因素:身高具有遗传性,孩子的身高往往受到父母身高的影响。然而,遗传只是身高发育的一个方面,其他环境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 2. 营养摄入:孩子需要获得充足的蛋白质、钙、维生素D和其他营养素。例如,蛋白质是身体生长和修复组织所必需的,而钙和维生素D有助于骨骼的健康发育。 3. 环境因素:社会与大自然环境,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环境卫生等,都会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4.疾病因素:母亲孕期疾病,例如风疹带状疱疹等,会影响胎儿发育不良;围生期疾病以及药物因素,会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5.教育因素:早期母婴的接触和情感交流,父母的言行等,均会对儿童生长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小明的身高发育问题 小明是一个8岁的男孩,他的父母注意到他的身高增长相对较慢,开始担心他的身高发育是否正常。他们决定咨询儿科医生以获取专业建议。在医生的诊断下,小明目前8周岁整,身高122cm,体重29kg,与正常平均身高差距8cm,在医生的建议下,小明进行了一系列的身体检查和血液检验。结果显示,小明的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等,均在正常范围内,IGF-1的值是91ng/ml,低于正常范围,身高增长速度稍低于同龄男孩的平均水平。医生进一步询问了小明的饮食习惯、运动情况和睡眠质量。 通过分析,医生发现小明的饮食中缺乏一些重要的营养素,如蛋白质和钙。此外,小明的睡眠时间也不够充足。基于这些发现,医生提供了以下建议: 1. 营养补充:建议小明增加蛋白质和钙的摄入量,可以通过增加鱼类、家禽、豆类、奶制品等食物来实现。 2. 运动和体育活动:鼓励小明参与适合他年龄的运动和体育活动,如游泳、篮球、足球等,这些运动有助于骨骼生长和身高发育。 3. 睡眠质量:建议小明每晚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根据他的年龄推荐睡眠时间为10至12小时。 小明的父母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了他的饮食习惯,增加了运动时间,并改善了他的睡眠质量。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一年后小明至门诊复查,身高与正常平均值差距5cm,小明的身高增长开始逐渐恢复正常水平。 结语:儿童身高发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了解正常的身高增长曲线,注意营养摄入和睡眠质量,以及鼓励适当的运动,都是促进儿童健康身高发育的重要因素。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家长的关注和正确的指导可以帮助孩子解决一些身高发育问题,并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生长发育 2024-06-21阅读量2256
病请描述: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护理告知 为了促使您的病情得到更快的康复,减少病痛带来的痛苦,请您仔细阅读以下内容: 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是: 疼痛护理 :1、穿宽大柔软的衣裤,防止衣服过小磨擦患处增加疼痛。 2、分散注意力,年老病人让其家属陪伴。 3、协助病人采用保护性姿态以减轻疼痛。4、遵医嘱应用止痛药及神经营养药。 5,注意保暖,减少局部刺激。 感染的护理: 1、积极治疗疱疹,防止破损、溃烂发生。 2、调整饮食,平衡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 3、保持病室内空气清新,温度、湿度适宜。 4、局部如有破损应及时换药、保护创面不受污染,防止感染。 5、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细菌感染。6、观察体温变化及遵医嘱抽血查白细胞。 眼部疱疹护理: 1、角膜、结膜受累时,注意做好眼部护理,嘱病人不宜终日紧闭双眼,应活动眼球。 2、眼部分泌物多时可外用盐水冲洗眼部,如有角膜溃疡禁用冲洗,需用专用消炎镇痛药水冲洗,可用棉签擦除分泌物每日2-3次,并用眼药,防止眼睑粘连。 3、角膜疱疹有破溃,要防止眼球受压,滴药时动作轻柔。 饮食需要注意哪些呢? 1.带状疱疹患者应调整平衡营养,多食豆制品、河鱼、蛋、瘦肉等高蛋白食物及新鲜的瓜果蔬菜,多吃高纤维食物,补充维生素,补充适量蛋白质,预防发生与本病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疾病,提高自身免疫力。 2.忌食“”发物”,“”发物”指一切海鲜,羊肉、鹅肉、非菜、香菜、香椿、竹笋、葛笋、香菇等, 3.忌食辛辣温热食物:酒、烟、生姜、生葱、生蒜、生萝卜、辣椒、红肉及前炸食物等 4.少吃肥、甘、油腻之品肥肉、饴糖及甘甜等食物,少吃酸涩收敛的食物豌豆、芡实、石榴等。 注意事项: 带状疱疹患者要严格按医嘱服用药物,使疼痛得到控制,不得擅自停用药物,这样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几率。另外,本病根据发病时间的长短,需要不同的治疗疗程,希望每位患者都能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如果有问题可以留言。
马彩毓 2023-07-10阅读量1678
病请描述: 据报道,约25%~3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皮肤并发症,其中以皮肤感染、瘙痒症、湿疹等较为常见。相较于一般人群,糖尿病患者出现皮肤疾病往往表现更为严重,需引起重视。 1.感染性皮肤病 主要是细菌或真菌、病毒感染。糖友体内的高糖环境,加上身体免疫功能低下,为真菌、细菌和病毒的入侵和繁殖提供了机会,以真菌感染最为常见: ➤真菌感染,可引起手癣、脚癣、甲癣、股癣、体癣、口腔及外阴白色念珠菌感染等。常见的手足癣表现为皮肤起斑疹、脱屑,瘙痒;女性感染真菌中的白色念珠菌感染还会引起阴道炎,有外阴瘙痒、分泌物增多等表现。➤细菌感染,最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导致皮肤疖、痈、毛囊炎、汗腺炎等。毛囊炎好发于头面部及臀部。➤病毒感染,以带状疱疹及单纯疱疹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患处疼痛。 治疗:严格控制血糖,定期检查有无皮肤真菌感染,有问题及时给予有针对性地杀菌或抗病毒治疗,另外平时要注意皮肤卫生。 2.皮肤瘙痒和湿疹 糖尿病人持续血糖异常状态会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瘙痒,主要表现为全身或局部皮肤瘙痒,局部瘙痒常见于手部、手肘、外阴及肛周。研究发现,大约11.3%的糖尿病人会有皮肤瘙痒的表现,而健康人出现瘙痒的只有2.9%。 目前糖尿病患者出现湿疹的概率约为30%,且常见于肛门、外阴处等皮脂丰富部位。 治疗:积极控制血糖,酌情服用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忌食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对鱼虾、海鲜过敏者也应忌食。 3.水疱 主要发生在老年人、病程较长以及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身上。好发于四肢末端,多发或单发,直径从0.5厘米至十几厘米不等,里面有透明的液体,有可能出血,但没有红肿等炎症反应。1~2周后水疱干燥结痂,愈后不留疤痕。 治疗:主要是避免发生,积极控制血糖,预防感染。小水疱可自行干瘪,不必处理,保持清洁干燥;大水疱可用注射器抽出液体,再用无菌敷料包扎,定期清洁、更换敷料。 4.黄瘤病 主要是血脂在皮肤沉积所致,常见于合并脂代谢紊乱的患者。好发于面部、四肢伸侧、躯干,群集或散在分布,从米粒到黄豆粒大小的黄色丘疹或斑块。这种黄瘤表面有光泽,质地比周围皮肤略硬,大多不痒。 治疗:积极纠正血糖,改善脂代谢紊乱。 5.黑棘皮病 指局部皮肤变黑、增厚,呈疣状增生,好发于颈后、腋窝、腹股沟等皮肤皱褶部位,与肥胖、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有关。多见于严重超重及肥胖的2型糖尿病人,也是预测青少年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的一项重要指标。 治疗:减肥是治疗本病的最佳方法,控制饮食,积极锻炼控制体重。此外,遵循医嘱用降糖药。 6.银屑病 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性皮肤病。以角质细胞过度增生、新生血管生成、炎症细胞浸润为组织病理特点。发病机制与遗传、免疫、感染、内分泌、神经精神、药物及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近年来研究发现银屑病伴发其他疾病(包括糖尿病)的比例逐年增加,通过对美国银屑病患者的大量样本的统计发现高达46%银屑病患者可能发展为2型糖尿病。 治疗:皮肤科对症治疗。 7.其他皮肤问题 ➤皮肤潮红:多见于较年轻的、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友,主因高血糖致微循环迟缓,静脉扩张充血所致。表现为指甲周围、脸上和小腿上等部位皮肤变红。➤皮肤黄色变:见于10%的糖尿病人,主要见于脂质分泌活跃区域( 面部、前额等) 或角质层厚的区域( 手掌、足底等) 。➤鱼鳞病:一般在四肢伸侧及臀部,屈面及纹褶处少累及,也可见于头皮,呈淡褐色多角形,紧贴皮肤表面,但其边缘呈游离状。➤降糖药物引起的过敏:如磺脲类口服降血糖药,表现为瘙痒和丘疹,一旦出现药物过敏,应立即停用该药物。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疾病治疗依据,如果读者遇到皮肤不适症状,应及时到医院相关科室就诊。
俞一飞 2023-05-04阅读量3335
病请描述:有句老话叫“干得越多,出错越多”,拿它来套我们的皮肤,自然也没错。 与寒冬里我们个个捂得严严实实相反,在高温高湿的夏季,大家是能穿多少就穿多少。裸露在外、直接和外界接触的皮肤更多地承担起保护我们内在机体的功能。 干得多错得多,从夏季易发的诸多皮肤病同时也会使我们认识到人类皮肤的多种功能。 1. 微生物性皮肤病 皮肤是人抵御外界环境有害微生物、化学及物理损伤的主要屏障,把香蕉、火龙果、西红柿扒了皮,大家就能体会到皮肤的外在保护作用。 不要以为我们周围的自然界里只有能看见的蚊子、跳蚤、苍蝇、蚜虫等肉眼可见的几十种昆虫,高温高湿的夏季,微观世界里滋生、活跃的微生物其实更多更复杂,所以丘疹性荨麻疹、隐翅虫皮炎、蜈蚣咬伤等多在夏季多见。 人皮肤表面寄生的真菌、在夏季湿热环境下活跃,引起脚癣、股癣、花斑癣等。宠物身上寄生的真菌,引起密接者体癣、头癣。 在部分免疫力低下者,皮肤表面的细菌引起脓疱疮、丹毒、疖肿等感染性皮肤病。 一些螨虫,除了可通过叮咬、接触诱发丘疹性荨麻疹外,也可引起人浑身瘙痒,起红斑风团,我们称为荨麻疹。 2. 日光性皮肤病 除晒伤外,日光过敏、吃了某些食物(泥螺、野菜等)和药物后诱发的光敏感、光化性皮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卟啉病、烟酸缺乏症的发病都与光线有关。 日光暴晒,也会诱发或加重白癜风。长期紫外线照射,可引起光老化、日光性角化病、皮肤肿瘤等。 3. 作息相关的皮肤病 炎热夏季,人们习惯于晚睡,再加上吃烧烤、饮酒等,可诱发或加重皮肤自身固有的一些慢性疾病:如痤疮(痘痘)、毛囊炎、单纯疱疹、带状疱疹、脱发、神经性皮炎等。 夏季荨麻疹多发,很多时候与饮食及周围潜在的致敏环境有关。 4. 性传播疾病 夏季人们社会交往活动频繁,增加了性病(梅毒、淋病、生殖器疱疹、支原体感染、尖锐湿疣、HIV等)的传播风险。 最后要说的是,我们的皮肤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体温调节功能,皮肤里的温度感受器可感知外界温度变化,向大脑中枢发出相关信息。在高温高湿的夏季,皮肤可通过大量出汗来降低体温,从而保护心脑肝肾等重要器官脏器。所以在酷热的户外环境下工作的人群,应携带充足的水源,避免发生中暑和热射病。
赵玉磊 2022-08-15阅读量1.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