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外科 > 普外科 > 胰腺癌 > 内容

胰腺癌内容

坚持到底,变不可能为可能&m...

病请描述:我是胰腺癌患者刘玉金的儿子,是万千患者家属中的一员。 父亲从确诊胰腺癌,到判定无法手术,到经历18次化疗的新辅助治疗,到最终获得手术机会,到成功手术,变不可能为可能,我们经历了很多。 在这向病友和家属们分享几条我们综合治疗以来的过程和经验,希望可以鼓励更多患者坚持治疗。     第一条经验:跟紧一个团队   患者68岁,2021年10月下旬发现胰腺癌。2021年初突发糖尿病,2021年3月份做体检,B超和CA199都正常。4月份开始慢慢变瘦,当时刚好心脏做了支架,吃降脂药,心脏医生说吃降脂药就会变瘦正常的,就没注意。然后尿液有时褐色,胃痛(因为胃痛也是老毛病也没注意),做了胃镜也是好的。10月份,有一次胃疼的不行,医生做了增强CT,才发现胰尾占位。发现的时候,肿瘤包裹腹腔干血管,医生判定已经失去了手术机会。我们听到这样的消息,犹如惊天霹雳。 万幸,我们找到了刘亮教授和王文权教授团队,给我们的方案是综合治疗,先开始做新辅助化疗,希望肿瘤缩小避开血管,争取手术的希望。于是我们开始进行化疗。 在和其他患者的交流过程中,我也了解到,由于各种原因,很多人看这个病都不是在一个地方找一个医生看的,这个月老家看看,下个月北京看看,下个月上海看看,然后又回老家看看。而我想说,跟紧一个有经验、负责任的专业胰腺团队很重要,这样你会很放心,能和医生团队充分了解和互动,并且医生会对你进行建档跟踪。不断的找不同的医生,想法变来变去,只能浪费宝贵的治疗时机。 而这个团队的选择,我觉得有以下6点:第一,是团队而非单个医生。第二,以胰腺疾病为主。第三,所在医院要国内一流。第四,技术水平要国内一流。第五,学术水平要国内一流。第六,医生责任心要国内一流。 我很幸运,选择并紧紧跟随了刘亮教授和王文权教授团队,因为我觉得他符合这样团队的标准。     第二条经验:充分信任医生   我们同意化疗,团队帮我们选择的是“白紫+吉西他滨“两联的方案,一疗程3周+1周休息。 化疗一开始就不是很顺利。第一次化疗,第二天就开始发烧,验血出现炎症,王教授让我们不要急,去医院吊消炎针先把烧退掉,我们吊了3天抗生素,烧慢慢退掉了,身体很虚。再验血发现白细胞和血小板降得很厉害,然后打升细胞和血小板的针,等到升上去后,我们继续进行第二次化疗。 患者们可能会看很多医生,有可能得到不同的方案,网络上信息也会满天飞,甚至有些人主张不用治了,什么“化疗生不如死”,“不治疗会更有生活质量”。我要建议大家,前期你可以多看几个医生参考,但是一旦当你确认好一个治疗团队以后,你要做的就是无条件的相信这个团队,相信他们的经验,相信他们的学术,相信科学。 什么是科学?就是大数据试验的结果,你可能听到过有这么几个人不治疗比治疗活得长,但那都是个例,不要拿个例当科学,你会被自己对科学的无知耽误的,科学就是规律,就是大数据统计,就是大多数人的样子,按照科学规律做,大概率不会错。 不要瞎想盲信,不要上网自己吓唬自己。既然选择了一个值得信任的医生团队,就要相信医生,因为他们比你专业,比你懂科学。     第三条经验:严格执行方案   由于耐受差,王教授根据情况,不断给我们调整剂量和频率,改成了化疗2周+休息1周。 父亲心脏刚做过支架,在吃抗凝药,会导致血小板低,而血小板过低又不能继续化疗,又要打针升血小板和白细胞,这本来就是个矛盾,没有办法,必须克服,我们就在不断的自我调整中,摸索平衡的办法。父亲还有糖尿病,又是化疗需要吃多营养和血糖过高的平衡。父亲胃肠不好,化疗后几天一吃就吐,还要帮他通过运动调整饮食。诸如此类,很多细节,化疗容易,执行不易。 6次治疗结束以后,我们做了第一次增强CT,然而结果令我们很失望,肿瘤只缩小了一点点,离手术要求还差十万八千里。说实话,我们都有点泄气。 很多患者和我们一样,急于看到效果,化疗几次没有效果就断掉,或者身体感觉好点就私自停掉化疗,或者回家不遵医嘱调整身体导致指标不达标无法继续化疗…。 我想和大家说,医生只能帮你给方案,而执行只能靠自己和家人,纵然有再好的方案,病人不配合执行,或者执行力度不够,方案都没用,所以执行、执行、执行!没有两个病人一模一样,执行,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细心调整,多与医生沟通,只要你想执行医生的方案,向医生求助医生都会帮你的,相反你总是找借口不执行医生的方案,你说医生能爱理你么?还咋帮你!     第四条经验:坚持坚持坚持   第一个疗程肿瘤没有明显缩小,医生建议我们继续,我们重整旗鼓,开始了第二个疗程。化疗会有副反应,我父亲主要是免疫力降低、乏力、胃口差、吃不下东西想吐、随着化疗的进行,副反应会变多。父亲坚持每天步行运动,坚持饮食调整,坚持心理建设。 我们一路坚持,终于又做了6次,做完了第二疗程,满怀欣喜的去做CT看结果,可是结果再一次令我们失望,依然没有达到手术标准。甚至我们得知,再做下去,可能也没有机会继续缩小,没有机会手术了。 巨大的失落感扑面袭来,放弃还是坚持,我们调整了一天,全家做出决定——继续化疗,继续坚守手术的希望。 很多患者可能和我们一样,遇到化疗反应,或者感觉短期效果不好,就萌生放弃的念头。我想告诉大家的是,综合治疗、新辅助治疗、都是一个过程,不可能那么顺利,坚持就会有希望,不坚持就主动放弃,当你已经错失了早发现早治疗的机会,坚持这唯一的希望,即使再渺小,我们也必须坚守。 谁知道,当我们坚持进行第三个疗程的时候,更大的困难来了。     第五条经验:家人支持陪伴   2021年3月开始,在我们第三次化疗的过程中,上海因为疫情封城了。 一时间,小区出不去,医院进不去,我们只能茫然的等待,本来一周一次的化疗,两周多了还无法去做,好不容易申请到了一次出去做,下次又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做上,那段时间,我们的化疗被迫耽搁了。 在家的时刻,我们能做的,只有互相安慰。 综合治疗过程中,一路的困难,病人一人是无法度过的,必须要更靠强大力量的注入,而这种力量,就是家人!妻子、儿女等,特别是年长患者的儿女陪伴。 我的原则是:第一,尽量每天抽时间陪一段时间,聊聊天,发现他情绪的问题,及时帮他疏导。第二,每次去医院,排队伍、约时间、和医生聊病情,这些需要脑子清楚的人做的关键动作,最好子女亲自去,否则会耽误事。第三,做化疗、血检这些程序性,简单的事情,车安排好,可以鼓励两个老人自己去,让他们对治疗有控制感,有参与感,否则一直感觉被你支配也不好。 除了身体陪伴以外,更重要的是心灵陪伴,多给他们讲讲正能量的案例,比如刘教授和王教授的群里经常发这样的案例,我就经常讲给父亲听,多讲讲患者病情中积极正面的地方,多告诉他们治疗是个过程,不要着急。 病情再可怕,环境再糟糕,只要有心的陪伴,都能够缓解。 终于,因为上海中山医院的给力,上海的封控还没结束,我们终于又能正常按频率的做化疗了。     第六条经验:适时果断决策   第三个疗程,被疫情封控影响的,在断断续续中终于结束了,我们的化疗记录本里密密麻麻的写满了18次的化疗记录,本子写满了,没有地方写了,我们又做了CT,等待机会。 这次,我们的心态变了,只要有一点机会,我们就会拼一把手术,如果真的没机会,我们就继续化疗,如果身体能行,做到有机会为止。 刘亮教授,在我和父亲面前,看着我们18次化疗以后的CT结果,陷入了沉思,然后坦诚的不能再坦诚的告诉我们,尽管我们做了18次,但是效果还是不尽理想,腹腔干包绕还很严重,而且父亲年纪大、基础病多,风险也很大,手术没有把握,可能不会成功,问我们的意见。 我坚定的看着刘教授,说我愿意去拼,我父亲也坚定的看着刘教授,说我也愿意去拼,哪怕只有一半希望,紧接着,刘亮主任说出了我终生难忘的一句话:“那我们就试试”。 我记得刘亮教授说过:“治疗胰腺癌就像打仗,手术、化疗、放疗、免疫、靶向等等是各种不同的兵器,综合治疗就是协同作战”。 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主治医生团队就是指挥这场战争的将军,如何让将军最大能力的指挥作战?其实关键在病人和家属,在关键时刻,病人和家属不要犹犹豫豫,磨磨蹭蹭,要勇于亮明自己的态度,只有你自己愿意尽全力,医生才会为你尽全力。     第七条经验:永远心怀希望   父亲的手术历经8个小时,终于结束了。 看着刘亮教授发出的手术成功的消息,我眼泪涌出了眼眶。 在治疗过程中,我听见有人说,治癌症,花钱又花精力,最后可能治不好,到头来可能人财两空。我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 哲学家康德说过:“有三样东西,可以缓解生命中的辛劳:希望、睡眠和微笑。” 我认为,“希望”就是癌症患者最好的一味“良药”! 癌症治疗,医生和方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心态,既能面对现实,又能心怀希望的心态!治疗效果好不盲喜,治疗效果差不放弃,把每一天都扎扎实实的过好。做最好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过最充实的每一天。如果能这样,你的每一天,都比别人精彩 活着,就像一列观光列车,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路上每一刻的风景和心情。所以,忘了你的终点,尽情享受每一天的美好,是包括健康人在内的每个人应该有的心态!     现在,我在病房陪护父亲,写下这些文字。 我们知道,手术后,这场仗,可能才刚刚开始。 综合治疗,我们还在路上。 但是我们已经久经沙场,我们已经无所畏惧! 我们知道无论如何,我们终将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应该说,不管未来如何,现在,我们已经获得了属于我们的胜利! 因为我们的“军队”,是专业的医生团队、是温暖的家人、是坚强的自己! 因为我们的“武器”,除了科学、还有希望!

刘亮 2022-06-23阅读量1.5万

晚饭吃太晚,糖尿病、胃病、癌...

病请描述:   但你知道吗?晚餐吃得太晚,疾病可能悄悄“找上门”!近日,权威医学期刊《糖尿病治疗》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晚餐时间过晚会造成胰岛素分泌缺陷,从而导致餐后血糖升高,增加糖尿病风险。 一、晚餐吃太晚 多种疾病可能“找上门”! 1、晚餐吃太晚,糖尿病风险增加 该研究在西班牙自然晚进食人群中选取了845人作为研究对象,受试者年龄范围为18-70岁,均没有糖尿病史及相关药物史,并设置了2组进餐时间: ◎较早早餐组:在常规睡眠时间前4小时吃晚餐; ◎较晚晚餐组:在常规睡眠时间前1小时吃晚餐。 所有受试者被随机分到一组,进行夜间2小时口服糖耐量试验,随后在另一个晚上换到另一组重复测试,两次试验中间隔一周作为洗脱期。 研究结果发现:晚餐推迟导致胰岛素曲线下面积降低了6.7%,葡萄糖曲线下面积升高8.3%。简单来说,就是晚餐时间越晚,胰岛素水平越低,血糖水平越高;而这种胰岛素分泌缺陷可能是由于褪黑素水平升高造成的。 研究人员表示,该研究结果对2型糖尿病的预防十分重要。尤其是一些在临近睡觉时间进食的人群,比如:夜班工作者、倒时差人群和有进食障碍的人,以及大量使用褪黑激素补充剂的人,要警惕太晚吃晚餐带来的潜在糖尿病风险。 2、晚餐吃太晚,还有4大危害 ①损伤心血管。人在睡眠时血流速度会减慢,若是晚饭吃太晚,未分解掉的血脂易累积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硬化,最终可能发展成冠心病。 ②影响胃粘膜修复。日本东京大学一项研究发现,胃黏膜上皮细胞寿命很短,约2~3天更新一次,更新在夜间胃肠休息时进行,此时受到进食“打扰”,会影响其修复,导致消化不良、胃肠动力减弱、胃炎等疾病。 ③损伤胰腺。晚餐如果吃得太晚,会促使消化液大量分泌,加重胰腺负担,时间久了可能导致胰腺炎,甚至诱发胰腺癌。 ④增加癌症风险。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全球卫生研究所一项研究显示:晚餐时间和睡眠时间间隔时间越短,癌症风险越高。与晚上10点后相比,晚上9点前进食,男性患前列腺癌和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平均降低18%;当晚餐到就寝间隔2个小时以上时,这两种癌症的发病率平均降低20%。 【建议】:胃肠排空时间大概是4小时以上,按照晚上10-11点左右睡觉来计算,晚餐的最佳时间为傍晚6-7点;若是加班人群,可以准备三明治、泡燕麦等方便食物吃,也可以就近先吃晚餐再加班。 二、吃晚餐还有三大禁忌 千万别忽视! 1、禁忌一:晚餐吃太饱 辛勤劳碌了一天,不少人到了晚上就开始“报复性进食”,来犒劳自己。但要注意的是,晚餐吃太饱,容易加重肠胃负担,增加胃肠疾病风险。 加上夜间运动量少,导致人体消化吸收不完全,代谢产生能量过度,也会增加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风险;另外,晚餐吃过饱容易导致失眠多梦,久而久之容易引起神经衰弱,甚至增加老年痴呆风险。 2、禁忌二:不吃晚餐 现如今,很多人为了减肥而选择不吃晚餐,但实际上这样做反而可能更容易导致发胖! 从理论上来说,人主要通过一日三餐来摄取热量,在其它餐次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不吃晚饭,每天的热量摄入就减少1/3或者更多,体重确实会下降。 但持续一段时间后,不仅肌肉会流失,身体还会自动开启“节能模式”,基础代谢水平下降。相当于同样的进食量,身体消耗得更慢了,体重就很难下降,一旦恢复正常饮食,反而更容易复胖。 【建议】:对于减肥人士来说,健康减肥的关键在于控制一天摄入的总热量,合理分配三餐比例,选择合适的食物,而非单单不吃晚餐。 3、禁忌三:晚餐无主食 既然晚餐不能不吃,那么晚餐少吃点,比如舍弃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的主食,会不会更好呢?对此专家表示,不吃主食很可能会缩短寿命! 碳水化合物被肠道吸收后会变成葡萄糖,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能占到总能量的60%。如果缺乏碳水化合物,不仅会营养不良,还可能削弱各器官功能。 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公共卫生杂志》曾发布一篇对43万人长达25年的随访研究的文章,结果显示: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占能量总摄入量的50%左右时,人的死亡率最低;但占比低于40%或高于70%时,都会增加死亡风险,缩短预期寿命。 【建议】:男性的晚餐主食量应为2-3两左右,女性为1-2两左右,老年人最好喝一些易消化的粥类食物,肥胖人群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少吃碳水化合物,但不建议盲目不吃。 三、健康吃晚餐,查漏补缺是重点! 根据中国营养膳食指南,一天三餐摄入量比例,最好是“343”原则,即:早餐占3成,午餐占4成,晚餐占3成。而健康的晚餐,应适当清淡一些,烹饪时宜少盐、少油。在饮食搭配上,大家主要可以遵循“拳头”原则: 1、一个拳头的主食 包括大米、馒头、面条等。其中最好混合一些粗杂粮,如糙米、燕麦、薯类等,有助于补充各类维生素、矿物质、抗性淀粉和膳食纤维,促进肠胃蠕动、维护肠道菌群平衡。 但粗杂粮也不宜加太多,否则不利于消化,还可能妨碍夜间睡眠。通常来说,粗粮和细粮的比例在1:2左右就可以了。 2、半个拳头的蛋白质 最好选择蛋类、鱼虾、鸡鸭、瘦肉等优质蛋白,既不会有过多脂肪,能减轻肾脏的工作负担,还能增加饱腹感。 3、两个拳头的蔬菜 建议以绿叶菜及深色蔬菜为主,而像土豆、山药、藕等淀粉含量比较高的蔬菜晚餐时不宜过多食用。 实际上,晚餐还是一天当中查漏补缺的好机会,大家可以在吃前仔细回想一下早午餐和零食加餐都吃了什么,再以上面的几个“拳头”为基准适当进行调整,通过这一顿把缺乏的营养补充齐全。比如:白天前两顿如果多是肉食,那晚餐就可以适当减少点蛋白质,多安排几个素菜,以完成一天300-500克蔬菜的推荐食用量。

俞一飞 2022-05-21阅读量9648

警惕转移、复发,肿瘤患者在家...

病请描述:警惕转移、复发,肿瘤患者在家出现这8种情况,请马上就医! 觅健科普君 胰腺癌关爱圈 2022-04-30 11:00 如何避免康复过程中的复发和转移是病友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这就需要我们十分注重康复生活,不仅要做到生活规律健康,在饮食方面也需特别注意,还需要患者配合科学的运动增强身体素质来与癌症对抗。 在康复的生活中,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病友们需要十分警惕,立马就医呢? 01 体重下降 癌症是一种慢性的消耗疾病,肿瘤细胞在生长的过程中会肆无忌惮的掠夺人体摄入的营养,营养满足不了自己,还要侵蚀正常组织的营养为自己所用,肿瘤就像一个强 盗。 因此病人体重下降是肿瘤常见的体征之一。但是病人通过治疗后,体重应保持平稳。如果在较长时间内又出现原因不明的体重下降,就应检查有无肿瘤复发的可能。 02 不明原因疲乏 癌症是一种消耗性疾病,同时导致人体新陈代谢紊乱,因而疲乏是其特征性表现之一。当康复患者出现一段时间的不明原因疲乏无力时,应高度重视,排除肿瘤复发转移的可能。 策略:可以回归健康生活和工作,但一定注意避免过度劳累。 03 不明原因发热 肿瘤病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发热现象,这在临床上称为“癌瘤热”。肿瘤组织坏死,瘤体侵入腹腔神经丛,肿瘤代谢物进入血流,肿瘤脑转移等,均可引起发。 较长时间发热是很多肿瘤的临床表现,也是人体免疫力低下的表现。如果康复患者排除其它生物学(细菌病毒等)发热因素,应该高度怀疑肿瘤的复发。 策略:及时查明发热原因,对症下药,避免出现严重情况。 04 疼痛征象 肿瘤患者往往有转移病灶,病痛非常明显。一般多见于骨转移、脑转移。瘤体直接浸润神经组织,或较大的瘤体压迫了体内管腔,都可引起组织坏死和产生炎症,出现疼痛征象。 骨转移症状 骨转移的患者最常见,也是最早出现的症状是骨头疼痛。早期患者会出现间歇性的疼痛,且较轻,卧床休息后可以得到化解。随着转移灶扩大,疼痛加剧,且表现为持续性疼痛。 还有一个常见症状为病理性骨折。椎骨的病理性骨折表现为椎体变形,塌陷,骨髓压迫症状,患者可以察觉到神经根痛或者感觉障碍。当病变发展到脊髓时,脊髓受压迫会引起截瘫。 此外,患者还伴有低热,乏力,贫血,消瘦,食欲减退等症状。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晚期患者发生病理性骨折,尤其是表现为脊柱骨折时,常被误诊为老年骨质疏松所致的骨折。 05 淋巴结肿大 患者通过治疗后,应关注自身各部位的淋巴结是否肿大。可经常检查淋巴系统,防患于未然。如颈下三角区(颈部、下颌、锁骨窝)、腋窝、腹股沟等部。这些淋巴区域是肿瘤转移的重要途径,一旦发现肿大,应立即就医。有可能出现淋巴转。 策略:出现淋巴转后,立即治疗,可手术可放疗具体与主治医生讨论方案,避免进一步扩展。 06 出血征象 出血也是肿瘤病人常见的症状之一。肿瘤体坏死往往会引起局部小量出血,但若肿瘤体侵蚀周围的血管,则会造成严重的大出血。常见的有呕血、黑便、阴道流血、尿血、流鼻血、痰中带血等。 提醒:有些靶向药会导致部分患者少量鼻腔出血,这是靶向药的副作用,不与这类出血归为一谈。 07 阻塞征象 体内任何管腔内的肿瘤体增大,都会引起管腔变化,最常见的是管腔狭窄,更有甚者会造成管腔阻塞。 如食管内肿瘤增大,会造成进食时吞咽困难、打噎甚至阻塞等;气管和咽喉肿瘤增大,会压迫气管和咽喉部神经,从而出现气短和声音嘶哑、语不出声的征象。 08 包块的出现 实性肿块、边界不清、推不动、质地较硬这通常是恶性肿瘤、或转移灶的出现,必需到专科医院检查排除恶性肿瘤的复发。 处在康复阶段的患者,一定要时刻注意调节生活规律。如果出现以上8种表现,请立即就医,作进一步检查,排除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即使确定为复发和转移也不要过于害怕,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对于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的治疗也有重大的意义。 如何预防肿瘤的复发转移? 第一,制定系统科学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前要由有经验的包括外科、放疗、化疗、靶向治疗、中医药肿瘤专家在内的专家组进行会诊讨论,制定详细的、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治疗方案。 显然,只有到综合性的专科医院才有条件做到这一点。在这里要提醒各位觅友,在决定自己或亲戚朋友治疗方案时要多问一问,想一想,不要贸然做决定。 第二,要完成治疗计划 手术、放疗、化疗、免疫和靶向治疗是目前常用的有效办法,但没有任何一种治疗方法单用就可以保证治愈肿瘤,绝大多数都需要综合治疗。 不要认为已经做了手术,甚至还是根治术就万事大吉。 有些患者手术和放疗以后还要继续化疗,这是防止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重要手段,也是手术以后还要做放化疗的重要原因。 术后放化疗可以大大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当然,也不是放化疗以后就可以高枕无忧,有些病人手术或放化疗以前已经有远处转移,只是当时转移肿瘤很小,一般的检查发现不了。 中医药治疗是降低患者手术和放化疗毒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防止复发和转移的重要手段,但除非病情太过晚期,一般不宜单独应用。 第三,治疗以后要经常地、定期的复查 任何恶性肿瘤患者在任意治疗后的任何阶段都有可能复发和转移,及时地、仔细地、定期地检查有可能早期发现转移和复发,以便及早采取措施处理,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复查包括病人的自我检查和医院的定期检查。 病人自查主要是注意观察原来的病灶部位及其附近有无新生肿物、结节、破溃等表现, 有无新的疼痛感觉。 此外,还要注意全身变化,有无逐渐加重的乏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贫血等表现,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第四,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加强营养和体育锻炼 研究证明,乐观的心态、良好的营养和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保持人的免疫机能在最佳状态,充分发挥抗瘤活性,加速康复和防止复发。 患者平时可以多和家人朋友交流,和他们适当享受丰富多彩的正餐;还可以参与相关肿瘤患者互助联盟,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困惑、寻求帮助。

费健 2022-05-03阅读量9514

中国胰腺癌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和...

病请描述:中国胰腺癌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和监测共识意见(2021,南京) 原创 胰腺疾病协作组 PANCREATOLOGY 2022-02-26 08:00 通信作者:邹晓平,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内科,Email:zouxp@nju.edu.cn;令狐恩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消化内科,Email:linghuenqiang@vip.sina.com 全文刊载于《中华胰腺病杂志》2022年 第22卷 第1期 1-13页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统肿瘤,5年生存率约为10%。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统计,胰腺癌占我国肿瘤发生率的第9位,死亡率占第6位,主要原因在于早期诊断困难。研究报道从胰腺发生病变开始到发展为转移性胰腺癌需要近21年的时间,这为胰腺癌的早期筛查提供了足够的时间窗。然而,我国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率和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胰腺癌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尚未普及,因此有必要制定中国高危人群胰腺癌筛查和监测的专家共识。为此,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胰腺疾病协作组牵头,组织国内胰腺疾病领域专家,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采用改良Delphi法,通过多轮投票与集体讨论的方式,针对胰腺癌早期筛查的目标、目标人群、起始筛查年龄、随访间隔、筛查项目及手术时机等问题,共提出了26条推荐意见。由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科成立共识起草小组对共识意见进行起草和修订,最终制定本共识意见。本共识基于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定及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GRADE)方法,将证据质量分为高(A)、中(B)、低(C)、极低(D)4个等级,将推荐意见分为强、弱2个级别。 一、胰腺癌早期筛查的目标 推荐意见1:发现Ⅰ期胰腺癌和高级别胰腺上皮内瘤变(pancre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PanIN)是胰腺癌早期筛查的目标。 证据质量:A    推荐强度:强 二、胰腺癌早期筛查的目标人群 推荐意见2:不推荐对无症状非高危人群进行胰腺癌筛查。 证据质量:D    推荐强度:弱 推荐意见3:遗传性胰腺癌高危个体、新发糖尿病、慢性胰腺炎、胰腺囊性肿瘤这4类人群为胰腺癌高危人群,推荐进行胰腺癌早期筛查。 证据质量:B    推荐强度:强 1.遗传性胰腺癌高危个体 推荐意见4:推荐对具有胰腺癌家族史的个体进行胰腺癌早期筛查。 证据质量:B     推荐强度:强 推荐意见5:无论患者是否有胰腺癌家族史,推荐对Peutz-Jeghers综合征的患者[种系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1(serine-threonine kinase 11, STK11)基因突变携带者]以及种系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抑制剂2A(cyclin 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 2A, CDKN2A)基因突变携带者进行胰腺癌早期筛查。 证据质量:A    推荐强度:强 推荐意见6:乳腺癌易感基因1(breast-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 BRCA1)、BRCA2、BRCA2定位协作基因(partner and localizer of breast-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2, PALB2)、共济失调症突变蛋白(ataxia telangiectasia mutated, ATM)、mutL同源物1(mutL homolog 1,MLH1)、mutS同源物2(mutS homolog 2, MSH2)、MSH6或腺瘤性结肠息肉病基因(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APC)突变携带者,且至少有1个受累的一级亲属,推荐对其进行胰腺癌早期筛查。 证据质量:B    推荐强度:强 2.新发糖尿病 推荐意见7:50岁以上且体重指数低和(或)不明原因体重减轻以及短期内血糖波动较大的新发糖尿病患者,推荐进行胰腺癌早期筛查。 证据质量:B    推荐强度:强 推荐意见8:无论年龄大小,遗传性胰腺癌高危个体中的新发糖尿病患者应接受胰腺癌早期筛查。 证据质量:B    推荐强度:强 3.慢性胰腺炎 推荐意见9:推荐对慢性胰腺炎患者进行胰腺癌早期筛查。 证据质量:B    推荐强度:强 推荐意见10:阳离子胰蛋白酶原基因 1(cationic trypsinogen gene 1, PRSS1)突变携带的慢性胰腺炎患者的癌变风险较其他慢性胰腺炎患者明显升高。对病因不明的慢性胰腺炎患者,推荐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尤其是PRSS1突变检测。 证据质量:C    推荐强度:弱 4.胰腺囊性肿瘤 推荐意见11:推荐对较高癌变风险的胰腺囊性肿瘤患者,包括黏液性囊性肿瘤(mucinous cystic neoplasm, MCN)、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neoplasm, SPN)、囊性神经内分泌肿瘤(cystic neuroendocrine tumours,cNET)、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进行胰腺癌早期筛查。建议对MCN、SPN、cNET、主胰管型IPMN(MD-IPMN)和混合型IPMN(MT-IPMN)患者进行多学科讨论和择期外科切除术,将分支胰管型IPMN(BD-IPMN)患者纳入筛查程序。 证据质量:B    推荐强度:强 三、胰腺癌早期筛查的起始年龄 推荐意见12:有胰腺癌家族史的个体推荐胰腺癌起始筛查年龄为50岁,或比最年轻的受累血亲年轻10岁;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或CDKN2A突变携带者推荐胰腺癌起始筛查年龄为40岁;BRCA1、BRCA2、PALB2、ATM、MLH1、MSH2、MSH6或APC基因突变携带者起始筛查年龄为50岁,或比最年轻的受累血亲年轻10岁。 证据质量:B    推荐强度:强 推荐意见13:50岁以上新发糖尿病患者,若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和(或)短期内血糖波动范围较大或新发糖尿病患者中有遗传性胰腺癌高危风险的个体,一经诊断,应开始接受胰腺癌早期筛查。 证据质量:B    推荐强度:强 推荐意见14:慢性胰腺炎患者推荐胰腺癌起始筛查年龄为40岁。 证据质量:B    推荐强度:弱 推荐意见15:BD-IPMN患者诊断明确后,推荐开始接受胰腺癌早期筛查。 证据质量:B    推荐强度:强 四、胰腺癌高危人群的随访间隔时间 推荐意见16:在没有胰腺异常,或无报警征象的情况下,对满足筛查条件的遗传性胰腺癌高危个体、新发糖尿病患者、慢性胰腺炎患者的监测间隔时间为12个月。若存在实性病变直径<10 mm或可疑实性病变;主胰管直径5~9.9 mm;无明显病变情况下主胰管局限性狭窄或扩张≥6 mm等报警征象,则监测间隔时间为3~6个月。 证据质量:B    推荐强度:强 推荐意见17:对于BD-IPMN患者,在没有报警征象的情况下随访间隔取决于肿瘤大小,肿瘤长径<2 cm者随访间隔时间为12个月,直径2~3 cm者随访间隔时间为6个月。若出现新发糖尿病,IPMN所致的复发性胰腺炎,囊性肿瘤≥3 cm,增强的壁结节直径<5 mm,囊壁增厚强化,主胰管直径为5~9.9 mm,主胰管直径改变伴远端胰腺萎缩,血清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升高,囊性肿瘤增长速率>5 mm/2年和淋巴结肿大,则筛查间隔应缩短为3~6个月,同时报警征象为相对手术指征,可以经多学科讨论后,结合患者意愿,必要时择期手术切除。 证据质量:B    推荐强度:强 推荐意见18:对于手术切除后患者,随访策略为(1)如果无残余病变,推荐术后每年复查CA19-9及MRI、EUS或CT检查;(2)对于切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推荐每年至少进行2次CA19-9检测及MRI、EUS或CT检查。  证据质量:B    推荐强度:强 五、胰腺癌高危人群筛查项目 推荐意见19:初次检测使用空腹血糖和(或)糖化血红蛋白A1c(hemoglobin, A1c, HbA1c)+血清CA19-9联合MRI、EUS或CT检测。 证据质量:A    推荐强度:强 推荐意见20:随访中定期检测空腹血糖和(或)HbA1c+血清CA19-9,并交替使用MRI、EUS或CT检测。 证据质量:B    推荐强度:强 推荐意见21:在随访监测中若发现胰腺实性病变或有报警征象的胰腺囊性肿瘤,建议采用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术(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 EUS-FNA)。 证据质量:B    推荐强度:强 六、胰腺癌高危人群的手术指征 推荐意见22:EUS-FNA病理结果为恶性或可疑恶性,推荐进行多学科讨论后择期手术切除。 证据质量:A    推荐强度:强 推荐意见23:当实性病灶>10 mm,MPD狭窄或扩张≥10 mm,但EUS-FNA不能明确病变性质,推荐进行多学科讨论及手术探查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必要时对病灶进行切除。 证据质量:A    推荐强度:强 推荐意见24:对具有高危征象(出现实性病变、肿瘤相关的黄疸、增强的壁结节≥5 mm、MPD≥10 mm)的BD-IPMN患者推荐进行多学科讨论后择期手术切除。 证据质量:A    推荐强度:强 七、针对胰腺癌高危人群的生活习惯建议 推荐意见25:建议患者戒烟戒酒,均衡健康饮食,并适度进行体育锻炼,避免肥胖。 证据质量:B    推荐强度:强 八、早期胰腺癌的筛查机构 推荐意见26:满足筛查条件4 类高危人群(遗传性 胰腺癌高危个体、新发糖尿病、慢性胰腺炎和胰腺囊性肿瘤)的胰腺癌监测应在胰腺专科中心进行。 证据质量:B    推荐强度:强推荐 九、早期胰腺癌筛查未来发展方向 本共识制定的高危人群胰腺癌筛查处理决策流程见图1。但胰腺癌总体发病率较低,筛查成本高,因此如何更有效地富集高危人群进而使他们在后续的监测中获益是胰腺癌筛查的关键。未来的胰腺癌筛查应考虑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和大规模数据库,应用液体活检和影像组学等。同时胰腺癌筛查也应兼顾成本与效益,优化胰腺筛查程序,降低医疗成本。 CP:慢性胰腺炎;NOD:新发糖尿病;PCN:胰腺囊性肿瘤;PanIN:胰腺上皮内瘤变;MRI:核磁共振成像;MRCP:磁共振胰胆管成像;EUS:超声内镜;CT:计算机断层成像;HbA1c:糖化血红蛋白;EUS-FNA: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MPD:主胰管 图1 胰腺癌高危人群筛查的处理决策流程图

费健 2022-05-02阅读量1.1万

最新研究发现甲状腺癌与肥胖有...

病请描述:最新研究发现甲状腺癌与肥胖有关! 甲状腺Doctor 2019-11-16 14:54 来源丨重疾不重 甲状腺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到底是什么原因?各种说法莫衷一是。除了过度检查外,近期一项研究指出,超重和肥胖可能也是导致甲状腺乳头状癌增多的主要原因。 最近国外的一项研究,使用美国NIH-AARP饮食与健康研究队列的数据,对45.7万年龄在50-71岁,没有癌症的参与者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超重(BMI 25-29)和肥胖者患甲状腺癌的风险增加分别26%和30%。特别患大于4c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风险,超重的人风险增加了近3倍,肥胖的人的风险更是超过5倍。 在小编的印象里,这为肥胖导致的癌症家族又增加了一个新成员。此前小编在课上曾经分享过,去年的研究表明,至少多发性骨髓瘤、结直肠癌、子宫体癌、胆囊癌、肾癌和胰腺癌、乳腺癌已经被证实与肥胖有关。 如今这项研究表明,每6个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者中就有一个是因为太胖了,而对于预后更差的超过4cm的肿瘤来说,甚至有超过一半人的癌是胖出来的癌。 国外的研究人员在分析原因时指出,超重和肥胖对于甲状腺癌的促进作用不能完全通过体重增加相关的甲状腺疾病来解释。肥胖与甲状腺癌之间的关系可能与高胰岛素血症、慢性炎症以及瘦素、脂联素等脂肪因子水平的改变有关。此外,脂肪组织产生的雌激素可能也与甲状腺疾病、甲状腺癌有关。同时研究人员也预测这种癌症转化成恶性程度更高的甲状腺癌可能性很高。 无独有偶,最近一项国内的研究显示,甲状腺结节在中国人群中较为普遍,其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该研究的多变量分析显示,甲状腺结节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女性、患糖尿病、高血压、高频率咀嚼槟榔、红肉摄入量高,而低体重则是保护因素。 众所周知,肥胖影响的不仅仅是癌症发生率,它也是影响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等慢性疾病的重要因素。而中国所面临的肥胖问题日趋严重。 因此,我国在“健康中国2030”强调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并制定了15项具体行动,以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遏制肥胖等疾病的流行,降低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增长人均健康预期寿命。 PS. 2004年,肥胖定义为BMI≥30 kg/m2(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腹型肥胖定义为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0 cm; 2014年,肥胖定义为≥28 kg/m2,腹型肥胖定义为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 声明:本文为转载内容,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ay_0113)

费健 2022-05-01阅读量9494

从炎症到癌症,可能只有两三步...

病请描述:从炎症到癌症,可能只有两三步!注意!这些饮食一定要避开… 订阅康乐福 2022-01-07 00:00 一般“促炎饮食”多为甜食、高脂食物、精致碳水食物、加工肉类等,而“抗炎饮食”多为蔬果、粗粮、深海鱼、橄榄油之类。 慢性炎症在癌症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而我们平时的日常饮食可按照一定的标准分为 “促 炎症食物”和“抗炎症食物”通过促进或抑制体内的炎症微环境影响某些癌症的发生和发展从炎症到癌症,可能只有两三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的一项刊文“饮食营养与炎症-癌症危险性的关系”中谈到, 体内炎症环境是导致各种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很多癌症是在慢性炎症的基础上发生的 ,比如: 吸烟→气管炎→矽肺与肺癌 胃炎→幽门螺杆菌→胃癌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 慢性肝炎→肝癌 除此之外,持续的炎症反应会导致体细胞坏死、增生,给癌症可乘之机。日常中的一些饮食种类, 或可诱发机体持续性的炎症,甚至加速癌症的发展。慢性炎症是一种长期疾病,可以在几个月或几年内逐渐发展。一些疾病会对免疫系统产生不利影响,导致体内反复或持续的低水平炎症 ,而这种“慢性低度炎症”与健康息息相关。据研究,慢性低度炎症会造成DNA损伤,从而可能导致癌症,如结肠癌、肺癌、胃癌、食道癌、乳腺癌等。2021年4月一项对15项荟萃分析400万人的回顾发现, 促炎饮食可增加27种慢病风险和过早死亡风险。研究者发现,有力证据表明促炎饮食与心脏病发作、过早死亡、肠癌、胰腺癌、呼吸道癌和口腔癌等癌症以及抑郁症相关。那么,什么是促炎饮食?促炎饮食,就是长期吃可能增加人体炎症水平的食物。而抗炎饮食,就是有助于降低炎症水平的食物。总的来说, 一般“促炎饮食”多为甜食、高脂食物、精致碳水食物、加工肉类等,而“抗炎饮食”多为蔬果、粗粮、深海鱼、橄榄油之类。 要避开这些“促炎”饮食!    高糖食物、精致碳水食物 这不仅仅限于糖,还包括 白米、馒头、蛋糕、饼干等 含有大量淀粉的精制碳水食物,进食后血糖很快升高,高血糖水平易促进细菌病毒生长,同时促发胰岛素、肾上腺素释放,导致体内炎症因子增多,加重炎症反应。高脂食物、油炸食物2017年6月刊发在《脂质研究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当小鼠吃高脂肪饮食时,小肠中细胞的应激反应与病毒感染的反应方式相同,引起某些免疫分子的产生,并导致全身炎症。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 我们每人每天食用烹调用油为25~30克。然而实际上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每人每天平均脂肪摄入量为80克(占总能量摄入33.1%),城乡居民人均食用油摄入量为43克,远远超过了推荐量。 红肉、加工肉类  在《饮食营养与炎症-癌症危险性的关系》研究中提到,在消化红肉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亚铁离子和N-亚硝基化合物,N-亚硝基化合物通过诱发DNA互补碱基对间的交联,在炎症反复的情况下启动细胞癌变进程。大家平时可以 减少红肉、加工肉的摄入量 ,每周控制在5次以内;提高非加工肉, 如新鲜肉及白肉(鸡、鸭、鹅、鱼等) 在总肉摄入量中的比例。 尽量多吃“抗炎”食物!   果蔬 果蔬富含膳食纤维以及维生素C、β胡萝卜素、多酚等,它们大部分都是抗氧化的好帮手,也有助于减轻身体的炎症反应。 2021年刊发在《重庆医学》的《膳食炎症指数与癌症关系的研究进展》一文提到,一项460例喉癌患者参与的病例对照研究表明,增加抗炎饮食的摄入,如富含膳食纤维和生物活性物质的蔬菜和水果,减少促炎饮食的摄入,如油炸食品或富含饱和脂肪的加工食品,可以降低喉癌发生风险。 秋冬季节更要多吃果蔬。蔬菜最好以深色菜、叶类菜为主,水果可以选择应季的苹果、橙子、香蕉、梨等。 全谷物 全谷物是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饮食营养与炎症-癌症危险性的关系》一文指出,膳食纤维可与致癌物结合,吸收杂环胺类物质,改善肠道上皮组织增生,保持肠道上皮细胞完整性。有助于降低某些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目前较为公认的全谷物有小麦、大麦、水稻、燕麦、黑麦、玉米、小米。 鱼类 平时可以经常吃一些鱼,如鲑鱼、沙丁鱼和鲭鱼,这些鱼类富含抗炎的omega-3脂肪酸。 茶 茶中的茶多酚含量丰富,也是一类抗氧化、帮助抗炎的物质。 一些调味品 咖喱、生姜、大蒜、肉桂、迷迭香和百里香等。这类食物含有大量天然抗炎物质,如姜黄素,其中,咖喱和生姜的抗炎效果不错。    

费健 2022-04-30阅读量9951

胰腺癌综合治疗系列&mdas...

病请描述:       随着胰腺癌发病率的逐日递增以及其作为“癌中之王”可怕的死亡率,工作和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问:“胰腺癌是如何产生,究竟与什么有关?”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至今没有确定性的答案。但是随着研究深入,很多与此相关的风险因素“浮出水面”,给予人们一些风险防范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肥胖与胰腺癌的关系引起大家关注:   1,肥胖增加患癌的风险——青少年时期肥胖增加了成年后患胰腺癌的风险。 以色列Tikva Rabin医疗中心在分析了近180万青少年的数据后发现:青春期肥胖的青少年在成年期后患胰腺癌的风险增加了大约4倍;超重青少年的癌症风险增加了2倍。第一次通过大数据客观阐述了青春期肥胖与成年期胰腺癌发病率之间的关系。      在2019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上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50岁之前的超重与胰腺癌死亡风险的相关性可能比老年人的超重更高。研究人员检查了96万名无癌症病史的美国成年人的数据,并使用这些信息来计算他们的体重指数 (BMI)。发现随访期间共有8354名参与者死于胰腺癌;其中相当比例的患者具有较高BMI,提示:BMI越高,患胰腺癌风险越高。同时研究人员也发现BMI指数越高的同时,患者如果越年轻,则患胰腺癌的风险越高。一句通俗的话:年轻时的胖,招致成年后的癌。   2,肥胖患者死的更快: 一项2015年在发表在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上的一项荟萃分析发现,肥胖与西方胰腺癌患者的高死亡率相关!该研究的通讯作者、加利福尼亚大学Siddharth Singh观察到:发病前的肥胖对胰腺癌相关死亡有负面影响,并成剂量依赖关系,而且这种相关性不取决于有无糖尿病或治疗的类型。即:胰腺癌患者越肥胖,死亡比率越高,疾病进展越迅速。Singh还表示:在目前的治疗计划中,可以考虑将发病前肥胖作为较差预后的标志物,如果采取更积极的干预措施改变患者的肥胖状态,则能大大改善患者的存活率。 这一临床现象,在耶鲁大学癌症中心(YCC)一项动物模型上的得到证实。研究者团队开发了一种基因改造过的小鼠,当人为控制这种小鼠的饮食时,它们便可快速地减肥或者增重。通过这种小鼠模型,该团队首次发现减肥可以阻止小鼠进展为晚期癌症,并且胆囊收缩素(Cck)在其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而减肥可以在早期阶段阻止这一进程。这项研究成果于2020年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CELL》上。   3,肥胖患者手术死亡率更高: 对于腹部外科医生而言,肥胖患者的手术难度会大大增加。特别对于肥胖的胰腺癌患者,除了因其脂肪多、位置深,解剖不清等原因造成手术难度增加外,更是容易引起严重胰瘘,术后脂肪液化,呼吸窘迫等并发症;恢复慢、恢复差、预后不好。来自《Ann Surg》的一项研究提示,BMI≥ 30的胰腺癌患者死亡风险将增加10倍以上。有专家甚至认为,高BMI的胰腺癌患者在选择手术前应该慎重。   4,多“胖”才算真的胖呢?        到这里就会有朋友想问:到底多胖才能算胖?BMI到底是什么?BMI和肥胖/胰腺癌有什么关系?  BMI是体重指数的简称,是用身高和体重来估算是否肥胖的指标。体重指数(BMI)的计算方法是:BMI=体重(Kg)/身高2(m2)。例如:身高1.7m、体重60kg,其体重指数BMI=60÷1.7²=20.76。中国成人居民BMI衡量标准是:≤18.4为消瘦、18.5-23.9为正常、24-27.9为超重、≥28为肥胖。在前面提到的几项研究中,Singh教授的研究指出:在正常范围以外,BMI每增加1 kg/m2,胰腺癌死亡率增加10%。以色列的Zohar Levi博士指出:BMI>23.0kg/m2时,患胰腺癌对的风险显著增加。        因此,只要大家能在平时多运动,健康饮食,尽量将自己的BMI体重指数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那么胰腺癌的患病机率将大大降低!   5,预防胰腺癌,减肥要为先: 以下是我们给大家开的一剂“运动处方”,作为给大家的减肥小建议: (1)运动类型:对于大家来说,体质较虚弱,最适合进行的运动类型是有氧运动,也就是散步、快走、慢跑、上下楼梯、骑自行车、太极拳、广场舞等等。大家也可自行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 (2)运动频率:运动的频率最好需要保持规律,一周可进行3~5次。 (3)运动时间:运动的时间可维持在20~30分钟/次。 (4)运动强度:运动的强度最好是低、中强度。一定要遵循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运动原则,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合理定制。

刘亮 2022-03-13阅读量1.5万

胰腺癌综合治疗系列&mdas...

病请描述:1,术后辅助治疗的必要性:目前无论国内或是国外指南,均推荐根治手术后的胰腺癌病人需要进一步接受以化疗为主的辅助治疗。主要考虑为:(1)肿瘤是一种系统性疾病。系统性疾病需要系统性诊治,是抗癌治疗的共识。没有任何一种治疗手段能够完全控制或消灭肿瘤,需要我们常常提及的“组合拳”或“鸡尾酒”新型策略。(2)以手术为例,外科医生往往切除的是肉眼可见的病灶;即使扩大切除,范围依然有限,不可能盲目扩张。对已经播散至全身血液,淋巴系统或腹腔内的隐匿性病灶或癌细胞,以手术为主的局部治疗往往无能为力。据保守估计,即使胰腺癌根治术后存在于人体内的残留癌细胞数量仍然可以达到惊人的10的12次方(打个比方,这个数量的概念类似于目前一百倍的中国人口)。因此,进一步消灭这些播散至全身的游离癌细胞是防治术后复发的关键,必须依靠全身系统性的药物治疗,而千万避免手术后“一劳永逸”,“前紧后松”的错误思想。(3)目前科学研究的热点在于找到正确的靶点,区分必要或非必要接受术后辅助治疗的病人,同时也对接受辅助治疗的病人进行精准药物筛选,做到有的放矢,同病异治,这是未来的方向。2018年我们课题组构建了一个新型“打分系统”——通过“胰腺癌TNM分期系统+肿瘤分化+术前CA19-9水平”这一联合,有效区分出一部分术后不需要常规开展辅助化疗的I/II期病人,目前该项目正在实施多中心验证。   2,由于目前药物研发的进展迅速,胰腺癌的治疗手段也是层出不穷,总的来说,药物联合是一个趋势:2020年国内外胰腺癌诊治指南均在之前单一化疗的基础上,推荐通过基因检测将术后辅助治疗的方式扩充至“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联合方式,为胰腺癌治疗的多样性和有效性增加了“利剑”。这是近期胰腺癌综合诊治的重要突破,有望在临床推广和普及。   3,有效杀灭这些癌细胞的策略,除了上述一系列抗癌治疗外,更重要的是尽快恢复或提高病人抵抗力。经历了长时间麻醉,根治性大手术,和不佳饮食摄入的一系列打击下,病人虚弱的全身情况(弱抵抗力)将是癌细胞“趁虚而入”的关键。因此,提高手术质量,快速改善病人营养状况,将是抵御癌细胞扩散,早日开展辅助治疗的核心策略。一般情况下,我们建议术后4-8周,是病人接受第一轮辅助治疗的“黄金时间”。   4,重视免疫治疗,提高机体免疫防御能力:(1)传统抗癌治疗如手术,放疗,化疗等,均是在“患癌土壤”上“拔除杂草”,却无法改善这一不良的体内环境(土壤)。因此提高机体免疫力,优化“土壤”质量,是维持体内稳态,避免患癌或促癌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一思路,免疫治疗被视为抗癌策略中“第四大主流治疗”,备受关注。(2)免疫治疗种类繁多,不仅仅限于目前以PD-1,PD-L1,CTLA4抗体为主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也包括各种免疫增强剂,肿瘤疫苗,细胞治疗等。但总的目的是激发人体自身潜能,“师夷长技以制夷”。(3)除药物外,丰富的营养摄入,适度的运动,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的心态,也是维持机体稳定性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刘亮 2021-12-09阅读量1.2万

胰腺肉瘤样癌:“...

病请描述:文章转载自:《专家门诊》专家简介:施宝民,中德双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普外科主任、同济医院大外科副主任。擅长普外科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尤其是肝胆胰脾良恶性肿瘤、各类胆石症、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及胃肠肝胆外科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一直以来,胰腺恶性肿瘤因其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治困难、治疗效果不佳,是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而被人们称为“癌王”。然而,依据肿瘤的细胞起源,令人恐惧的“癌王”可分为多个种类,也有“邪恶指数”之分。近期,上海同济医院肝胆胰外科施宝民教授团队诊治了1例非常罕见的胰腺恶性肿瘤——胰腺肉瘤样癌。什么是胰腺肉瘤样癌?如何正确治疗,才能抓住“胰”线生机?让我们一起听听施宝民教授怎样说。来势凶猛,面目多变藏得深“胰腺肉瘤样癌非常罕见。自1950年起,截至2020年4月,在国内、国外相关文献中只报道过28例。我们团队诊疗的患者是第29例。并将国内外发表的29例患者特征做了总结分析,结果发表在2020年第5期《腹部外科》杂志。”施宝民教授说,“胰腺肉瘤样癌多发于50~90岁人群。虽然不为人知,但其恶性程度却是‘恶中之恶’,更让人难以琢磨的是,其起因并不明确。有学者推测,或许吸烟、饮酒、高脂肪饮食、环境污染及遗传因素与其有一定相关性。”施宝民介绍,胰腺肉瘤样癌的临床表现不一,主要取决于发生部位、病程早晚、有无转移及是否累及临近器官。“由于胰腺位于人体中腹部,隐藏得较深,所以胰腺肉瘤样癌早期并不会表现出任何不适。”施宝民表示,“即使出现相关上腹部饱胀、隐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又因其不具备特异性,而极容易让人忽视。”当病情进一步发展,胰腺肉瘤样癌才慢慢地露出它的“狰狞”面目:腹部出现包块、体重不断下降……一旦当肿瘤攻占人体器官“高地”,如胰头部位时,患者便相继出现皮肤、巩膜变黄、尿色加深等情况。到疾病终末期,患者腹部内会出现大量积液。如果转移至其他器官,还会引起相应改变。“病程短、病情发展快和迅速恶化。”施宝民说,“据相关资料显示,先前29例患者中生存期为2个月到3年,平均生存期只有5.8月。”早诊早治,可抓住“胰”线生机胰腺肉瘤样癌来势汹汹,且病状让人迷惑。如何能抓住“胰”线生机?施宝民提示,早诊早治,才能提高预后效果。“首先,定期体检筛查至关重要。”施宝民说。一般年龄上了50岁的人,即便平时没有身体不适也应进行体检。腹部B超是首选的筛查手段,加上CT和磁共振检查,大多数人可以基本发现病变。施宝民表示,由于胰腺肉瘤样癌极其罕见,缺乏大样本的研究资料,所以国际上至今还没有一个标准的治疗指南,多参考传统胰腺癌的治疗方法,即90%病人首先采用手术治疗,其中半数后续采用化学药物辅助治疗。“目前,胰腺肉瘤样癌恶性程度高,外科手术治疗仍是目前认可的首选方案,一经发现应积极手术切除肿瘤避免其进一步进展。此外,胰腺肉瘤样癌对放疗、化疗均不敏感。所以,多会在手术之后予以辅助性化疗,参照胰腺癌以吉西他滨为主联合其他相关药物的化疗的化疗方案。”施宝民说。记者 冷 嘉 通讯员 赵思思

施宝民 2021-09-18阅读量9919

PTGD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

病请描述:急性胆囊炎(AC)指由于细菌侵入感染或各种原因导致的胆囊管阻塞而引发的胆囊炎症,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痛、恶心、呕吐与高热,多发于老年女性,若处理不及时,常常延误病情,甚至诱发急性胰腺炎或弥漫性腹膜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是腹部外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在临床上也被广泛认为是急性胆囊炎的首选治疗。但有些患者因胆囊组织炎症重,失去了正常的生理解剖,又或患有多种基础疾病,这些病人麻醉风险大,不宜即刻行全麻手术治疗,围术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均较高。以上患者行内科治疗又因对消炎、减少消化液分泌、解痉、止痛不敏感而无明显疗效,延误病情。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PTGD)以其安全、创伤小且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临床大夫的青睐。1、PTGD概述1.1概念:PTGD是通过B超定位后,选取合适的穿刺点通过肝脏进入胆囊,引流出化脓胆汁,达到快速解除胆囊内高压、缓解全身感染性症状的作用。根据引流胆汁的菌培养结果对症治疗,通过引流管灌注抗感染药物,达到更进一步的治疗目的,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麻醉通常通常选取局部麻醉,避免了深度麻醉的风险,患者术后恢复快。1.2手术适应症:AC患者病程超过72h,组织炎症较重,估计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且胆囊切除手术风险大者;AC患者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基础体质差,且近期内有脑出血、脑梗塞、或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发作史等,不能耐受全麻手术;AC患者妊娠期不宜实行手术或胆管癌、胰头癌晚期不宜行根治性切除手术,肿瘤阻塞或压迫胆囊管所致的胆囊炎,行PTGD姑息治疗。1.3手术禁忌症:凝血功能严重障碍有出血倾向者;重要器官严重器官功能衰竭和(或)大量腹水者;由于肥胖、肠道气体影响而使胆囊结构显影不清;胆囊内充满结石或囊腔过小者。1.4术后护理:术后24h卧床平卧,防止大幅度活动带来的引流管移位,且定期检查引流管的位置及长度,并适时做出调整;术后常规禁饮食24h以上,确定无相关并发症后可进流质饮食;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引流液性状变化,有情况及时对症处理;术后预防性消炎治疗,根据菌培养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1.5并发症:PTGD术早期并发症包括腹腔内出血,胆漏、胆汁性腹膜炎,血气胸、反射性迷走神经功能亢进所致胆心反射、胸膜反应以及胃肠道损伤等。其中胆漏最多见,造成胆漏的原因包括:(1)引流管插入位置较浅,使部分侧孔暴露于胆囊外;(2)系膜胆囊游动性大,与肝脏接触面积及胆囊床范围小,穿刺过程中胆囊随穿刺针移动,使其较难进入胆囊,穿刺失败而造成胆漏。胆汁性腹膜炎则是由于胆汁通过各种解剖间隙渗漏入腹膜腔内引起,可表现为发热、明显腹痛、腹部包块、严重者甚至可引起休克。在B超选取穿刺点时应对胆囊进行横向加纵向扫描,使定位点距肝脏约3cm,不能靠近胆囊颈部,位于胆囊床横径中央部,穿刺时必须经过部分肝组织,且穿刺方向与胆囊床尽可能垂直,穿刺后常规行造影检查,查看引流管的位置及有无胆汁漏出,并妥善固定引流管,这些均有利于降低胆瘘及胆汁性腹膜炎的发生率。晚期并发症以引流管移位最常见,高达23%,另外还有引流管脱出,引流管受压、弯曲或引流管堵塞致胆汁反流感染等,发生这些情况时,应及时行引流管冲洗或导丝疏通,必要时可通过管道注射抗感染药物。为了防止穿刺点化脓感染,应定期行相应的置管护理及穿刺点清洁换药。此外也有PTGD术后引起脓胸[及假性动脉瘤形成等相关并发症的报道。本文选自:张宇航,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在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研究。

赵刚 2021-01-02阅读量1.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