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外科 > 普外科 > 胰腺癌 > 内容

胰腺癌内容

警惕转移、复发,肿瘤患者在家...

病请描述:警惕转移、复发,肿瘤患者在家出现这8种情况,请马上就医! 觅健科普君 胰腺癌关爱圈 2022-04-30 11:00 如何避免康复过程中的复发和转移是病友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这就需要我们十分注重康复生活,不仅要做到生活规律健康,在饮食方面也需特别注意,还需要患者配合科学的运动增强身体素质来与癌症对抗。 在康复的生活中,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病友们需要十分警惕,立马就医呢? 01 体重下降 癌症是一种慢性的消耗疾病,肿瘤细胞在生长的过程中会肆无忌惮的掠夺人体摄入的营养,营养满足不了自己,还要侵蚀正常组织的营养为自己所用,肿瘤就像一个强 盗。 因此病人体重下降是肿瘤常见的体征之一。但是病人通过治疗后,体重应保持平稳。如果在较长时间内又出现原因不明的体重下降,就应检查有无肿瘤复发的可能。 02 不明原因疲乏 癌症是一种消耗性疾病,同时导致人体新陈代谢紊乱,因而疲乏是其特征性表现之一。当康复患者出现一段时间的不明原因疲乏无力时,应高度重视,排除肿瘤复发转移的可能。 策略:可以回归健康生活和工作,但一定注意避免过度劳累。 03 不明原因发热 肿瘤病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发热现象,这在临床上称为“癌瘤热”。肿瘤组织坏死,瘤体侵入腹腔神经丛,肿瘤代谢物进入血流,肿瘤脑转移等,均可引起发。 较长时间发热是很多肿瘤的临床表现,也是人体免疫力低下的表现。如果康复患者排除其它生物学(细菌病毒等)发热因素,应该高度怀疑肿瘤的复发。 策略:及时查明发热原因,对症下药,避免出现严重情况。 04 疼痛征象 肿瘤患者往往有转移病灶,病痛非常明显。一般多见于骨转移、脑转移。瘤体直接浸润神经组织,或较大的瘤体压迫了体内管腔,都可引起组织坏死和产生炎症,出现疼痛征象。 骨转移症状 骨转移的患者最常见,也是最早出现的症状是骨头疼痛。早期患者会出现间歇性的疼痛,且较轻,卧床休息后可以得到化解。随着转移灶扩大,疼痛加剧,且表现为持续性疼痛。 还有一个常见症状为病理性骨折。椎骨的病理性骨折表现为椎体变形,塌陷,骨髓压迫症状,患者可以察觉到神经根痛或者感觉障碍。当病变发展到脊髓时,脊髓受压迫会引起截瘫。 此外,患者还伴有低热,乏力,贫血,消瘦,食欲减退等症状。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晚期患者发生病理性骨折,尤其是表现为脊柱骨折时,常被误诊为老年骨质疏松所致的骨折。 05 淋巴结肿大 患者通过治疗后,应关注自身各部位的淋巴结是否肿大。可经常检查淋巴系统,防患于未然。如颈下三角区(颈部、下颌、锁骨窝)、腋窝、腹股沟等部。这些淋巴区域是肿瘤转移的重要途径,一旦发现肿大,应立即就医。有可能出现淋巴转。 策略:出现淋巴转后,立即治疗,可手术可放疗具体与主治医生讨论方案,避免进一步扩展。 06 出血征象 出血也是肿瘤病人常见的症状之一。肿瘤体坏死往往会引起局部小量出血,但若肿瘤体侵蚀周围的血管,则会造成严重的大出血。常见的有呕血、黑便、阴道流血、尿血、流鼻血、痰中带血等。 提醒:有些靶向药会导致部分患者少量鼻腔出血,这是靶向药的副作用,不与这类出血归为一谈。 07 阻塞征象 体内任何管腔内的肿瘤体增大,都会引起管腔变化,最常见的是管腔狭窄,更有甚者会造成管腔阻塞。 如食管内肿瘤增大,会造成进食时吞咽困难、打噎甚至阻塞等;气管和咽喉肿瘤增大,会压迫气管和咽喉部神经,从而出现气短和声音嘶哑、语不出声的征象。 08 包块的出现 实性肿块、边界不清、推不动、质地较硬这通常是恶性肿瘤、或转移灶的出现,必需到专科医院检查排除恶性肿瘤的复发。 处在康复阶段的患者,一定要时刻注意调节生活规律。如果出现以上8种表现,请立即就医,作进一步检查,排除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即使确定为复发和转移也不要过于害怕,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对于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的治疗也有重大的意义。 如何预防肿瘤的复发转移? 第一,制定系统科学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前要由有经验的包括外科、放疗、化疗、靶向治疗、中医药肿瘤专家在内的专家组进行会诊讨论,制定详细的、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治疗方案。 显然,只有到综合性的专科医院才有条件做到这一点。在这里要提醒各位觅友,在决定自己或亲戚朋友治疗方案时要多问一问,想一想,不要贸然做决定。 第二,要完成治疗计划 手术、放疗、化疗、免疫和靶向治疗是目前常用的有效办法,但没有任何一种治疗方法单用就可以保证治愈肿瘤,绝大多数都需要综合治疗。 不要认为已经做了手术,甚至还是根治术就万事大吉。 有些患者手术和放疗以后还要继续化疗,这是防止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重要手段,也是手术以后还要做放化疗的重要原因。 术后放化疗可以大大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当然,也不是放化疗以后就可以高枕无忧,有些病人手术或放化疗以前已经有远处转移,只是当时转移肿瘤很小,一般的检查发现不了。 中医药治疗是降低患者手术和放化疗毒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防止复发和转移的重要手段,但除非病情太过晚期,一般不宜单独应用。 第三,治疗以后要经常地、定期的复查 任何恶性肿瘤患者在任意治疗后的任何阶段都有可能复发和转移,及时地、仔细地、定期地检查有可能早期发现转移和复发,以便及早采取措施处理,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复查包括病人的自我检查和医院的定期检查。 病人自查主要是注意观察原来的病灶部位及其附近有无新生肿物、结节、破溃等表现, 有无新的疼痛感觉。 此外,还要注意全身变化,有无逐渐加重的乏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贫血等表现,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第四,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加强营养和体育锻炼 研究证明,乐观的心态、良好的营养和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保持人的免疫机能在最佳状态,充分发挥抗瘤活性,加速康复和防止复发。 患者平时可以多和家人朋友交流,和他们适当享受丰富多彩的正餐;还可以参与相关肿瘤患者互助联盟,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困惑、寻求帮助。

费健 2022-05-03阅读量9510

中国10大高发癌症,该从什么...

病请描述:中国10大高发癌症,该从什么时候开始筛查?一文带您了解(二) 盛诺一家 2022-04-09 16:00 以下文章来源于健康榨知机 ,作者e药环球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健康榨知机(ey_global) 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约有457万人新患癌症;约300万人因癌症而死亡 在新患癌症中,排前10的分别是: 肺癌(81.6万)、结直肠癌(55.5万)、 胃癌(47.9万)、乳腺癌(41.6万)、 肝癌(41.0万)、食管癌(32.4万)、 甲状腺癌(22.1万)、胰腺癌(12.5万)、 前列腺癌(11.5万)和宫颈癌(11.0万)。 这10大高发癌症,占到了新患癌症总人数的78.2%。 事实上,这10大高发癌症中,很多可以通过筛查发现癌前病变,或在癌症早期就被发现,及时治疗,从而预防癌症的发生、降低死亡风险。 那这10大高发癌症,应该在什么时候开始筛查呢?我们根据中国的指南、共识,按年龄段进行了整理。希望可以帮大家更好地了解癌症筛查,并在一定的年龄段,及时进行筛查。 30-40岁:开始胰腺癌筛查 《中国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20版)》建议,胰腺癌高危人群应进行胰腺癌筛查。 胰腺癌高危人群定义及筛查方式和频率,如下图所示: ▲胰腺癌高危人群定义及筛查方式和频率(数据来源:参考资料[5];制图:药明康德内容团队) 对于胰腺癌筛查的起始年龄,有两点需要注意: 对于携带STK11或CDKN2A基因突变的人,筛查年龄要提早到30-40岁(如果同时还有明确家族史的人,从家族中最早诊断胰腺癌的年龄提前10年,两者中选取更小的年龄,作为胰腺癌开始筛查的年龄)。 对于携带其他胰腺癌易感基因,如ATM、BRCA1、BRCA2、MLH1、MSH2、MSH6、EPCAM、PALB2、TP53 等基因突变的人,筛查初始年龄一般是50岁(如果同时还有明确家族史的人,从家族中最早诊断胰腺癌的年龄提前10年,两者中选取更小的年龄,作为胰腺癌开始筛查的年龄)。 40岁:开始胃癌筛查 《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草案)(2017年,上海)》建议,年龄≥40岁,且符合下列1、2、3、4、5中任意一条的人,应进行胃癌筛查。 ▲哪些人应进行胃癌筛查(内容来源:参考资料[1];制图:药明康德内容团队) 对于胃癌的筛查频率和方式,《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草案)(2017年,上海)》建议如下图所示: ▲胃癌筛查频率和方式(内容来源:参考资料[1];制图:药明康德内容团队) 40岁:开始食管癌筛查 《中国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专家共识意见(2019年,新乡)》建议,40岁及以上的食管癌高危人群,应进行食管癌筛查,到75岁或预期寿命小于5年时终止筛查。 食管癌高危人群定义及筛查方式和频率,如下图所示: ▲食管癌高危人群定义及筛查方式和频率(内容来源:参考资料[2];制图:药明康德内容团队) 以上就是中国部分指南或共识中,对10大高发癌症的筛查建议。当然,不同的指南或共识中,对不同癌症的开始筛查年龄、筛查频率会有所区别。 因此,建议大家在筛查时,最好是在同一家医院进行,由专业的医生根据筛查结果,给出下一次筛查的建议,这样更具针对性,也可以起到更好的筛查效果。 参考资料 [1] Latest global cancer data: Cancer burden rises to 19.3 million new cases and 10.0 million cancer deaths in 2020. Retrieved Dec 16, 2020, from https://www.iarc.fr/fr/news-events/latest-global-cancer-data-cancer-burden-rises-to-19-3-million-new-cases-and-10-0-million-cancer-deaths-in-2020/ [2] 2021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 Retrieved Dec 16, 2020, from https://www.shac.org.cn/upload/file/20190715/1563180498.pdf [3]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2021). 原发性肝癌二级预防共识(2021年版). 临床肝胆病杂, 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1.03.008. [4]甲状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Retrieved Dec 16, 2020, from http://www.nhc.gov.cn/ewebeditor/uploadfile/2018/12/20181225162117736.docx [5]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 (2021).中国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20 版). 中华外科杂志, DOI:10.3760/cma.j.cn112139-20201113-00794. [6] 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et al.,(2018). 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草案)(2017年,上海).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DOI: 10.3760/cma.j.issn.1674-0815.2018.01.003. [7] 国家消化内镜专业质控中心, et al.,( 2019). 中国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专家共识意见(2019年,新乡).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19.11.001. [8]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中国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策略制订专家组,(2018). 中国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策略专家共识.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74.2018.10.001.  [9] 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专业委员会前列腺癌学组, (2017). 前列腺癌筛查专家共识. 中华外科杂志, DOI:10.3760/cma.j.issn.0529—5815.2017.05.005. [10] 赫捷, et al.,(2021). 中国女性乳腺癌筛查标准(T/CPMA 014-2020).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DOI: 10.16073/j.cnki.cjcpt.2021.01.02. [11] 赫捷, et al.,(2021). 中国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1,北京). 中华肿瘤杂志, DOI: 10.3760/cma.j.cn112152-20210119-00060. 版权说明:本文经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健康榨知机」(ID:ey_global)授权转载。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

费健 2022-04-29阅读量9122

如何实现更早防癌?瑞金专家说...

病请描述:如何实现更早防癌?瑞金专家说,三甲医院专家可做三件事,市民可做三件事     2022-04-19 14:28:08 作者:唐闻佳     我国的癌情不容乐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2020年中国新发癌症病例457万例,癌症死亡病例300万例,分别占全球的23.7%、30.2%,均位居全球第一。 “我国的癌症5年生存率已从10年前的30.9%提升到40.5%,总体提高约10个百分点,诊治效果在改善,这是令人欣喜的,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在癌症诊断治疗方面,还是有非常多的路可以走。”正值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副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胰腺疾病研究所所长沈柏用告诉记者,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本次防治周的主题定为 “癌症防治早早行动”,多了一个“早”字,给防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防治肿瘤,医学专家可做三件事 “对于癌症,我们强调三级预防。一级预防简单说就是以健康的生活方式,尽量不让癌症发生;二级预防是早期的诊断和发现;三级预防则是在治疗层面,发生了,早治疗。我们特别愿意关注癌症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因为这一块做得好,对患者的伤害、对国家的疾病负担都能相应减轻。因此,提倡‘早早行动’是非常有意义的。”沈柏用教授称。 作为三甲医院管理者、医学专家,沈柏用教授向记者强调,基于这一认识,医学专家的理念也要转变,“大家一直以为,三级甲等医院、大学医院,医生的使命是治疗癌症,为病人做手术、做综合治疗。以我们中心为例,一年要进行1500例胰腺癌手术,但存活率非常低,因为大部分患者发现就是中晚期。这就是提示我们,对三甲医院、大型医院,在癌症防治过程中,除了承担治疗使命,应该做三件事情。” 沈柏用教授分析,第一件事是推广健康理念,做健康科普,这是三甲医院主任和任何一个医生的使命,要告诉老百姓怎样的生活方式是健康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 第二件事,应该有早诊早治的手段,尤其像瑞金医院这样的医院,要将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与总结诊断治疗经验作为使命,这其中,非常关键的研究就是早诊早治的有效新手段。要与研究所、实验室、企业一起研发对癌症早期诊断有效的方法,推广这种方法,使广大人群能非常早地发现肿瘤; 第三件事是全生命周期管理。比如,某位患者是某种肿瘤的高危人群,那么在其健康期就应该纳入健康管理,告知如何保持健康、减少风险的方法,告知肿瘤早期检测的手段。 “每一位从事癌症诊疗的医生,包括外科医生、肿瘤科医生,做好三件事,有望更好助力实现中国癌症的早早防治。”沈柏用教授说。 肿瘤不是无迹可寻,市民可做三件事 普通人如何做到“癌症防治早早行动”,更好管理自己的身体健康?沈柏用教授建议,每一位市民也可以做好三件事: 第一件事,从医学专家或其他各类渠道获取科普知识后,要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结构的健康,譬如在饮食结构中,蛋白质、脂肪的比例不高于1/3,瓜果蔬菜的比例达2/3以上,譬如不吸烟、少喝酒、保持心情开朗,又譬如每天保持一定的运动量,管住体重。 第二件事就是定期体检。我国已设有良好的医疗保障体系,但个体对此事还不够关注。建议个人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定期要去医院做一次系统体检,每两年一次胃肠镜检查、每年一次全身的肿瘤指标检查、每年一次腹部CT或B超检查。这些检查普遍已纳入医保。 第三件事也很重要,就是希望每位市民知道自己的风险点在哪里,予以针对性预防。癌症的发生与发展是有规律的,不是无迹可寻。比如胰腺癌,是与糖尿病相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腺癌发病风险比普通人要高7-8倍。胰腺癌也和肥胖有关,与家族中有没有其他人得过胰腺癌有关。 为便于市民系统自查,半年前,沈柏用教授团队曾在安卓手机上推出一款关于胰腺健康的App,做完调查问卷后,用户能知道自己是低风险、中风险还是高风险,知道自己有哪些风险点,然后可在每年常规体检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检查。 新型早筛手段进展迅速,市民要重视“自查” 目前,乳腺癌(乳腺钼靶)、宫颈癌(巴氏涂片)、结直肠癌(结肠镜、粪便检测FIT)和肺癌(胸部低剂量螺旋CT)都有推荐的筛查手段。肿瘤指标的全套(检查)包括CA199、CA125、甲胎蛋白、CEA等,都比较成熟了,比如CA199升高了,就提示存在胰腺癌的风险。 沈柏用教授也谈到,面对巨大的癌症早筛需求,还需要开发新的癌症筛查方法,并进行全民普及。对于近年出现的各种新型早检方法,沈柏用教授透露,该团队也发起或参与了多项基于cfDNA甲基化、二代测序、人工智能的新型癌症筛查技术的临床研究,进展迅速。 “比如,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液体活检是非常有前途的。任何肿瘤变成癌细胞了,都会在患者的外周血中留下痕迹。人的外周血中的外泌体可以帮助我们更早作出诊断。这也让液体活检成为近年大家都在研究的课题,希望让它成为癌症筛查的有效方法。”沈柏用教授透露,该团队也与燃石医学携手推进临床研究,开发一个针对胰腺癌的试剂盒,适用于胰腺癌的高风险人群,“作为‘胰腺健康’手机自查App 的延续,如果自查为高风险人群,就可以用这个试剂盒来进行检测。未来,融合各类尖端技术的新型检测方式有望进一步解决癌症早诊早治的难题,未来值得期待。” 胰腺癌人称“癌中之王”,治疗进展如何? 沈柏用教授坦言,这依旧是一种恶性程度非常高的癌症,胰腺癌从发生到死亡,大概只有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如不及时发现,可能就已经失去了存活下去的机会。非常要命的是,胰腺癌的发病率在不断升高,在上海发展到了50/10万。 “胰腺癌发生发展一大因素是饮食结构、年龄,活得越久越容易得,吃得越好越容易得。怎样有所防范?我们在胰腺健康App里推出了一系列科普知识,希望大家花点时间去看看,如果经App自测为风险人群,那么,你要非常关注自己的健康,现阶段可以去医院做肿瘤指标检测、上腹部CT,与此同时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包括饮食结构。”沈柏用教授强调。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费健 2022-04-29阅读量1.0万

IgG4相关肝胆胰疾病诊疗进展

病请描述:专家论坛|刘燕鹰:IgG4相关肝胆胰疾病诊疗进展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2-04-24 16:04 IgG4相关疾病(IgG4-RD)是近年来新认识的一种全身性自身炎症伴纤维化的疾病,几乎可累及人体的各个器官。本文就IgG4相关肝胆胰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择要介绍如下。 1IgG4相关肝胆胰疾病的临床表现 1.1   IgG4相关自身免疫性胰腺炎(IgG4-AIP) 胰腺是IgG4-RD中第一个被描述的受累部位。IgG4-AIP好发于60岁左右的中老年男性,通常表现为无痛性黄疸,伴有高血糖、脂肪泻等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的表现,急性疼痛性胰腺炎在IgG4-AIP中较罕见[6]。 1.2   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IgG4-SC) IgG4-SC是IgG4-AIP患者最常见的胰腺外表现。IgG4-SC在男性中多见,男女比例约4∶1,87%~92%的IgG4-SC伴有1型AIP,较少独立出现[7]。IgG4-SC常表现为梗阻性黄疸(70%~80%)、体质量减轻和腹痛,然而目前没有特异性的症状能够可靠的区分IgG4-SC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胆道梗阻。同时,除了胆管系统,IgG4+浆细胞浸润和纤维化可使胆囊壁增厚,但患者通常无临床症状[8]。 1.3   IgG4相关的肝脏病变 IgG4相关的肝脏病变分为两种类型,IgG4相关自身免疫性肝炎(IgG4-AIH)及IgG4相关肝病,前者与自身免疫性肝炎(AIH)表现相同,后者可能为IgG4-RD原发肝实质病变、IgG4-SC肝病、IgG4-SC继发肝损伤三种因素共同导致。IgG4相关的肝脏病变可无明显临床表现,严重的患者可表现为乏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皮肤巩膜黄染、瘙痒等。 2IgG4相关肝胆胰疾病的实验室检查 2.1   血清IgG4水平 血清中IgG4水平升高最初被认为是诊断IgG4-RD的关键特征,但后续研究证实,很多和IgG4-RD相似的肿瘤或炎症性疾病,如胰腺癌、淋巴瘤、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Castleman病等,均可导致血清IgG4水平升高,而一部分活检证实为IgG4-RD的患者,血清IgG4水平正常[9]。 2.2   其他实验室指标 除了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低滴度阳性外,其他疾病特异性抗体通常阴性。血清IgE水平升高和外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已被证明是IgG4-RD的常见实验室特征[15]。在IgG4-AIP或IgG4-SC患者中,35%~60%血清IgE水平升高,25%~38%外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6]。有研究[17]报道在IgG4升高的情况下,血清IgE水平>979.2 ng/mL,对于诊断IgG4-RD的敏感度为88%,特异度为86%。 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以及肿瘤等不同,IgG4-RD患者的血清炎症指标是非特异性的,红细胞沉降率(ESR)可以中等程度升高,C反应蛋白(CRP)通常是正常的,腹膜后及主动脉受累的患者,CRP可升高。低补体血症在IgG4-RD中普遍存在,治疗后补体可恢复正常,因此,补体也被认为与病情活动相关。 2.3   新型诊断标志物 随着对IgG4-RD免疫机制的理解深入,目前已发现一些新的血清学和细胞学生物标志物,但是这些新型标志物还有待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 3IgG4相关肝胆胰疾病的影像学检查 3.1   影像学特点 影像学特征对IgG4相关肝胆胰疾病的诊断有一定帮助。腹部超声能够显示胆管扩张、肝外胆管狭窄、胰腺肿胀以及胰腺外肿块等,有助于鉴别胆道梗阻的原因。腹部CT、MRI可显示胰腺实质变化、胆管狭窄伴胆管壁增厚、肝脏或肝门肿块以及其他器官受累的证据。IgG4-AIP通常表现为胰腺弥漫性肿大,胰腺羽毛状结构消失,具有低衰减、延迟对比后增强、动脉期、静脉期低衰减和门静脉期衰减的包膜样低强化带。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或逆行胰胆管造影可显示胰管节段性狭窄,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中的胰管狭窄通常累及胰管全长的1/3,而上段胰管扩张更多见于胰腺肿瘤[25]。IgG4-SC的特征性核磁表现多为连续性胆管受累,胆总管管壁厚度>2.5 mm,以及胆囊、胰腺、肾脏受累[26]。根据胆管造影成像IgG4-SC分为4型:1型为胆总管末端狭窄型;2型为肝内外胆管狭窄型;3型为肝门部、胆总管下段狭窄型;4型为肝门部胆管狭窄型[27]。IgG4相关肝病影像学表现多样,炎性假瘤、肝转移瘤均可见到,有时伴有靶征和环形强化。 3.2   内镜下表现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在疑似IgG4-SC患者的诊断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IgG4-SC患者胆管造影的特征包括超过1/3胆管长度的狭窄、上段胆管轻度扩张或近端胆道疾病,伴有弥漫性胰腺肿胀,胰管细且弥漫性狭窄[28]。单纯通过ERCP区分IgG4-SC、PSC和胆管癌,特异度为88%,但敏感度只有45%[29]。另外,通过内镜下胆管刷检、X线引导下的胆管或壶腹处活检以及胆汁取样,可进一步为IgG4相关胆胰疾病的诊断提供组织学证据。 4IgG4相关肝胆胰疾病的组织学表现 5IgG4肝胆胰疾病的诊断标准 IgG4相关肝胆胰疾病的诊断多基于IgG4-RD诊断。IgG4-RD的诊断取决于临床表现、放射学、病理学和实验室指标的综合评估。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为2019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制定的IgG4-RD分类标准及2020年修订版IgG4-RD综合诊断标准[32-33]。 6IgG4相关肝胆胰疾病的治疗 IgG4相关肝胆胰疾病的治疗以减轻症状、预防疾病相关并发症和不可逆的纤维化为目的。迄今为止,糖皮质激素是诱导IgG4相关肝胆胰疾病缓解的一线治疗。利妥昔单抗可作为糖皮质激素有禁忌或复发难治性患者的选择性治疗方案。另外,胆管支架置入术对于梗阻性胆道狭窄患者的胆管减压有一定作用。当激素治疗有效后,可以移除胆管支架。对激素治疗无反应的IgG4-SC,胆道支架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6],但对胆管支架置入指征及拔除时机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 在初始治疗时联合传统免疫抑制剂(霉酚酸酯、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环孢素等)可提高IgG4相关肝胆胰疾病的疗效,同时在激素减量时联用,有助于激素的减量。霉酚酸酯、环磷酰胺、硫唑嘌呤为IgG4-RD相关肝胆胰疾病中应用最广泛的免疫抑制剂。 利妥昔单抗已被证明对难治、复发性IgG4-AIP、IgG4-SC患者有效。其他生物制剂包括CD19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英比利珠单抗(inebilizumab)、BAFF抑制剂贝利木单抗(belimumab)和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伊布替尼(rilzabrutinib)和泽布替尼(zanubrutinib)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这些药物有望应用于IgG4相关肝胆胰疾病中[43]。 目前对于维持缓解治疗的建议存在很大争议。因此,激素最佳维持时间和维持剂量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应根据每位患者具体疾病的程度、血清学、影像学的缓解状况以及是否存在激素治疗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评估。 7结论 IgG4相关肝胆胰疾病是IgG4-RD最常受累的病变部位。IgG4相关肝胆胰疾病的诊断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难点在于与肿瘤性疾病的鉴别,一些新型的生物标志物或有一定帮助。 引证本文 王天琪, 刘燕鹰. IgG4相关肝胆胰疾病诊疗进展[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2, 38(4): 762-766. 本文编辑:刘晓红 编辑:邢翔宇

费健 2022-04-29阅读量1.1万

胰腺癌综合治疗系列&mdas...

病请描述:       随着胰腺癌发病率的逐日递增以及其作为“癌中之王”可怕的死亡率,工作和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问:“胰腺癌是如何产生,究竟与什么有关?”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至今没有确定性的答案。但是随着研究深入,很多与此相关的风险因素“浮出水面”,给予人们一些风险防范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肥胖与胰腺癌的关系引起大家关注:   1,肥胖增加患癌的风险——青少年时期肥胖增加了成年后患胰腺癌的风险。 以色列Tikva Rabin医疗中心在分析了近180万青少年的数据后发现:青春期肥胖的青少年在成年期后患胰腺癌的风险增加了大约4倍;超重青少年的癌症风险增加了2倍。第一次通过大数据客观阐述了青春期肥胖与成年期胰腺癌发病率之间的关系。      在2019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上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50岁之前的超重与胰腺癌死亡风险的相关性可能比老年人的超重更高。研究人员检查了96万名无癌症病史的美国成年人的数据,并使用这些信息来计算他们的体重指数 (BMI)。发现随访期间共有8354名参与者死于胰腺癌;其中相当比例的患者具有较高BMI,提示:BMI越高,患胰腺癌风险越高。同时研究人员也发现BMI指数越高的同时,患者如果越年轻,则患胰腺癌的风险越高。一句通俗的话:年轻时的胖,招致成年后的癌。   2,肥胖患者死的更快: 一项2015年在发表在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上的一项荟萃分析发现,肥胖与西方胰腺癌患者的高死亡率相关!该研究的通讯作者、加利福尼亚大学Siddharth Singh观察到:发病前的肥胖对胰腺癌相关死亡有负面影响,并成剂量依赖关系,而且这种相关性不取决于有无糖尿病或治疗的类型。即:胰腺癌患者越肥胖,死亡比率越高,疾病进展越迅速。Singh还表示:在目前的治疗计划中,可以考虑将发病前肥胖作为较差预后的标志物,如果采取更积极的干预措施改变患者的肥胖状态,则能大大改善患者的存活率。 这一临床现象,在耶鲁大学癌症中心(YCC)一项动物模型上的得到证实。研究者团队开发了一种基因改造过的小鼠,当人为控制这种小鼠的饮食时,它们便可快速地减肥或者增重。通过这种小鼠模型,该团队首次发现减肥可以阻止小鼠进展为晚期癌症,并且胆囊收缩素(Cck)在其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而减肥可以在早期阶段阻止这一进程。这项研究成果于2020年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CELL》上。   3,肥胖患者手术死亡率更高: 对于腹部外科医生而言,肥胖患者的手术难度会大大增加。特别对于肥胖的胰腺癌患者,除了因其脂肪多、位置深,解剖不清等原因造成手术难度增加外,更是容易引起严重胰瘘,术后脂肪液化,呼吸窘迫等并发症;恢复慢、恢复差、预后不好。来自《Ann Surg》的一项研究提示,BMI≥ 30的胰腺癌患者死亡风险将增加10倍以上。有专家甚至认为,高BMI的胰腺癌患者在选择手术前应该慎重。   4,多“胖”才算真的胖呢?        到这里就会有朋友想问:到底多胖才能算胖?BMI到底是什么?BMI和肥胖/胰腺癌有什么关系?  BMI是体重指数的简称,是用身高和体重来估算是否肥胖的指标。体重指数(BMI)的计算方法是:BMI=体重(Kg)/身高2(m2)。例如:身高1.7m、体重60kg,其体重指数BMI=60÷1.7²=20.76。中国成人居民BMI衡量标准是:≤18.4为消瘦、18.5-23.9为正常、24-27.9为超重、≥28为肥胖。在前面提到的几项研究中,Singh教授的研究指出:在正常范围以外,BMI每增加1 kg/m2,胰腺癌死亡率增加10%。以色列的Zohar Levi博士指出:BMI>23.0kg/m2时,患胰腺癌对的风险显著增加。        因此,只要大家能在平时多运动,健康饮食,尽量将自己的BMI体重指数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那么胰腺癌的患病机率将大大降低!   5,预防胰腺癌,减肥要为先: 以下是我们给大家开的一剂“运动处方”,作为给大家的减肥小建议: (1)运动类型:对于大家来说,体质较虚弱,最适合进行的运动类型是有氧运动,也就是散步、快走、慢跑、上下楼梯、骑自行车、太极拳、广场舞等等。大家也可自行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 (2)运动频率:运动的频率最好需要保持规律,一周可进行3~5次。 (3)运动时间:运动的时间可维持在20~30分钟/次。 (4)运动强度:运动的强度最好是低、中强度。一定要遵循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运动原则,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合理定制。

刘亮 2022-03-13阅读量1.5万

新年首刊—&md...

病请描述: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高的消化系统肿瘤,在全球癌症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出现下降的大背景下,胰腺癌的病死率却“逆势上扬”,2030年或将成为全球第二大致死性癌症,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     近10年来,胰腺癌的临床诊治有所进步:多学科协作已成为一种临床常态,贯穿于患者诊治的始终;术前治疗和微创手术的蓬勃开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总体生存及主观感受;精准及综合治疗策略的初步尝试,有望成为未来胰腺癌诊治的突破方向。未来10年,胰腺癌诊治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进一步巩固和验证现有探索,力图在理念和技术上形成突破,提高患者生存获益,并改善生活质量,使胰腺癌达到“可防可控”的基本要求。2022年新年,国内对顶尖的专业期刊《中华外科杂志》刊登了我们团队对未来十年胰腺癌诊治方向的展望和规划,简述如下,全文见附件。 一、提高胰腺癌的早期预防:“治未病”是防治肿瘤的最高境界。尤其针对进展迅速,治疗乏术的胰腺癌,从根源上预防其发生是降低胰腺癌病死率的首要方法。 二、提高胰腺癌的“早诊早治”:“首诊即为晚期”是导致胰腺癌预后极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早诊早治”是改善胰腺癌诊治效果的关键。   三、深入挖掘和重新定义胰腺癌分子特征:实现胰腺癌“同病异治”的精准化治疗。 四、开发更高效的药物联合方案:胰腺癌具有明显异质性,“多药联合疗法”被认为是提高胰腺癌生存的有效方法,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联合疗法所依据的潜在协同机制并不明确,以及如何避免药物叠加对正常细胞的毒性累积,是未来亟待解决的难题。 五、提高胰腺癌的免疫治疗效果:免疫治疗彻底改变了传统肿瘤的治疗模式,开发新的免疫治疗手段并联合其他治疗将是未来主要治疗模式。这其中包括“肿瘤疫苗+免疫增强剂或过继性细胞输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主的免疫治疗内部的联合;以及“免疫联合传统化疗、放疗、靶向治疗”为主的外部联合策略。 六、建立更大规模、统一管理、实时更新的胰腺癌数据库或信息支撑系统:扩大数据规模,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管理,建立新的算法,提高数据开发能力。 七、改造和创新胰腺癌模型以指导临床工作 进一步提高模型的人源化特征和临床适用性,建立能“时空转化”的疾病进展模型。为胰腺癌分子机制的研究、有效药物筛选和评估开发工具。 八、进一步扩大外科手术在胰腺癌诊疗中的价值:提高手术安全性,合理普及微创化,切实增加获益性。 九、创新传统中医学:改变传统中药作为西医“补充性”或“替代性”药物的观点,从学科规律上重新设定中西医结合的疗程和方法,把握好用药的时机,合理选择药物,使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达到“1+1>2”的效果。 十、突破抗癌传统思路,创新理念:(1)以系统的观点看待胰腺癌治疗。(2)以更加宏观的眼光看待肿瘤精准治疗。(3)改变既往盲目追求“连根拔除”的抗癌思路,以“改造和重塑”的观点看待胰腺癌治疗,抑“恶”扬“善”,恢复机体内环境平衡,抑制胰腺癌快速进展,实现患者长期带瘤生存。“消灭”不是抗癌治疗的本意,有生活质量的长期生存才是提高胰腺癌诊治效果的目的。

刘亮 2022-01-05阅读量8632

预防肺结节癌变九要素之四:控...

病请描述:肥胖是一种疾病前状态肥胖是一种不健康的状态,相信这一点大家都已经是取得共识。众所周知,肥胖的人更容易生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代谢性疾病。在目前的观念中,大家公认肥胖是一种疾病前的状态,或者说是可以诱发多种疾病的一种状态。有一些比较激进或者说观念比较超前的医生和学者,认为肥胖就是一种疾病。其实不管肥胖本身是否是一种疾病,我们需要清醒的认识到肥胖一定是一种不健康的状态。当你处于肥胖的状态,一定要清醒的认识到你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患上一种到两种甚至多种的代谢相关性疾病或者心脑血管疾病。这些疾病可能在你的未来,对你的身体健康产生非常非常大的损害。我相信你一定不愿意看到当退休以后别的人都去旅游,周游世界,而你只能拄着拐杖或者坐在轮椅上,一日三餐与药物相伴,每天唉声叹气。肥胖会导致多种肿瘤包括肺癌的发生事实上以上讲到的内容,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媒体和网络的宣传,应该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肥胖会导致肿瘤这一点,相信大家的认识一定是比较缺乏的。近十几年的研究已经论证了这一观念。肥胖与包括肺癌在内的很多肿瘤的发生都密切相关。2016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报告得出结论,认为有足够的证据显示肥胖与以下癌症存在因果关联: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食管腺癌、胆囊癌、肾癌、肝癌、脑膜瘤、卵巢癌、胰腺癌、胃贲门癌和甲状腺癌等。所以肺癌跟肥胖也是有一定的关系的。临床上也是经常会发现一些体重超标的人,尤其是女性,肺上会出现结节。而且这部分患者出现肺结节之后,随访的依从性很差,治疗起来也比较困难。如果需要手术,不论是外科医生还是麻醉师不愿意开肥胖的患者,很多患者就会选择只需要局麻,几乎无创的射频治疗。为什么会肥胖看到这里,相信你心里一定会有所触动。如果你体重超标,处于肥胖,请反思下自己的日常生活饮食习惯。肥胖很大程度上是能量摄入过多和消耗不足,导致能量失衡的结果。摄入过多或者不健康,典型的就是三高饮食和不健康饮食,包括含糖饮料、快餐、西式饮食(高糖、肉多、高脂)。高膳食纤维饮食则可减少肥胖。但是不管怎么吃,总体上来讲要会吃,而且量也要控制。消耗不足,典型的就是不运动:久坐和喜欢看电视、电脑和手机等行为也会导致肥胖,而步行等有氧运动则可预防肥胖。肺结节患者需要控制体重所以如果你是属于体重超标或者说肥胖的人群,那么你生肿瘤的概率就会比别人更高。尤其是当你有了肺结节,更是要注意控制自己的体重,不要成为肥胖或者体重超标人群,进一步增加你肺结节癌变的概率。建议:标准体重中,男性腰围要控制在90厘米以内;女性腰围不应该超过85厘米。事实上肥胖的患者,肺结节更容易癌变,不仅仅是由于肥胖本身导致的,更多的是由于随意的饮食和不良的生活习惯所致。具体来说包括,不健康的饮食,三高食品,和快餐等垃圾食品的摄入,还有久坐不动、熬夜等不良习惯。所以说肥胖者肺结节癌变概率升高,不单纯是肥胖的原因,还包括这些肥胖同时伴有的不良的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减肥或者说减轻体重的过程就是改变自己的作息生活习惯,从而使得体重下降,减少外界的不良刺激,使得体内的内环境重新建立平衡。最终使得肿瘤的发生概率降低,或者是肺结节癌变的概率降低。小结1、肥胖是一种不健康的状态,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疾病前期。2、肥胖可以导致包括肺癌在内的多种肿瘤的发生概率升高。3、肥胖多数是由于不健康的饮食和不良的生活作息习惯所导致的。4、健康减肥或者说控制体重的过程,其实就是在远离不健康的饮食和不良的生活作息习惯。5、肺结节的朋友们,请控制体重,远离不健康饮食和不良生活作息习惯。进一步降低肺结节未来癌变的可能性。

李明 2020-10-25阅读量1.3万

“代谢综合征&r...

病请描述:代谢综合征是指人体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发生代谢紊乱的病理状态,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是导致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其具有以下特点:①多种代谢紊乱集于一身,包括肥胖、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黏、高尿酸、高脂肪肝发生率和高胰岛素血症,这些代谢紊乱是心、脑血管病变以及糖尿病的病理基础。可见糖尿病不是一个孤立的病,而是代谢综合征的组成部分之一。②有共同的病理基础,目前多认为它们的共同原因就是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所造成的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③可造成多种疾病增加,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甚至某些癌症,包括与性激素有关的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以及消化系统的胰腺癌、肝胆癌、结肠癌等。④有共同的预防及治疗措施,防治住一种代谢紊乱,也就有利于其他代谢紊乱的防治英文名称metabolicsyndrome就诊科室内科常见症状肥胖,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黏,高尿酸,高脂肪肝发生率,高胰岛素血症传染性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病因代谢综合征病因尚未明确,目前认为是多基因和多种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与遗传、免疫等均有密切关系。本病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集中表现于高脂、高碳水化合物的膳食结构,增加胰岛素抵抗发生,劳动强度低,运动量少造成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和发展。临床表现1.腹部肥胖或超重。2.脂代谢异常。3.高血压。4.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或葡萄糖耐量异常。诊断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建议的诊断标准:1.超重和(或)肥胖BMI≥25。2.高血糖空腹血糖(FPG)≥6.1mmol/L(110mg/dl)和(或)2hPG≥7.8mmol/L(140mg/dl),和(或)已确诊糖尿病并治疗者。3.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140/90mmHg,和(或)已确诊高血压并治疗者。4.血脂紊乱空腹血甘油三酯≥1.7mmol/L(150mg/dl),和(或)空腹血HDL-C<0.9mmol/L(35mg/dl)(男),<1.0mmol/L(39mg/dl)(女)。具备以上4项组成成分中的3项或全部者可确诊为代谢综合征。治疗1.减轻体重(1)饮食调节合理饮食,控制总热卡量,减低脂肪摄入。对于25≤BMI≤30者,给予每日1200kcal(5021千焦)低热量饮食,使体重控制在合适范围。(2)运动锻炼适当体力活动和体育运动,提倡每日进行轻至中等强度体力活动30分钟2.减轻胰岛素抵抗在减肥和运动外,二甲双胍和胰岛素增敏药噻唑烷二酮类物都是临床常用的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但两者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作有机制存在很大差异。3.改善血脂紊乱调脂治疗在代谢综合征中的作用也很重要,常见药物有贝特类和他汀类。

赵飞 2020-08-07阅读量9858

肝癌介入治疗专题一:什么是肝...

病请描述:我们常说的肝癌介入治疗,也叫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是在不开刀的情况下,在皮肤上做3-5毫米的切口,经大腿的股动脉或者手腕处的桡动脉插管至肝动脉,将化疗药物、血管栓塞剂注射入肿瘤血管的一种微创治疗方法。 广大病友看到这里可能觉得比较疑惑,介入手术为了杀死肝癌细胞,把肝的动脉血管堵上了,正常的肝不会缺血坏死而受影响吗?实际上,介入治疗控制肝癌的原理在于:90%原发性肝癌的营养血管都来自肝动脉,而正常肝组织的营养血管来源于肝脏的门静脉,我们就利用肝癌和正常肝组织的血管供应差异,选择性栓塞肿瘤动脉血管,“断其粮道”,“饿死”肿瘤。肝癌介入治疗从上世纪开展至今,已经几十余年,其对肝癌的治疗疗效已得到充分的肯定。 介入治疗肝癌的优点在于: 1 、通过肝动脉选择性灌注化疗药物,化疗药物浓度较静脉化疗高数十倍,毒性却比全身化疗小,通过碘油,明胶海绵等栓塞剂阻断肿瘤血供,双管齐下疗效好。介入术后疗效好的患者甲胎蛋白迅速下降,肿块缩小,疼痛减轻; 2、介入手术属于微创治疗,局部麻醉即可,手术切口只有几毫米,高龄及体弱的患者也能进行。 3、大部分患者介入术后恢复较快,治疗耐受性较好,4-6周左右即可重复治疗; 4、介入治疗费用较低,部分不能手术切除的大肝癌,经过介入治疗肿瘤缩小后,可以进行手术切除; 哪些患者适合介入治疗? 1 、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由于肝癌起病隐匿,早期没有任何症状,大部分患者确诊时肿瘤直径较大,且多伴有肝内血管侵犯或远处转移,失去了手术切除的治疗机会。这部分患者是接受介入治疗的主要人群。 2、转移性肝癌患者,如结肠癌肝转移,胃癌、胰腺癌肝转移的患者,肝内肿瘤超过5厘米或多发性的肿瘤无法手术切除,局部介入治疗联合化疗、靶向治疗能够显著提高肿瘤控制率。 3、虽然可以手术切除,但由于其他原因(如高龄、严重肝硬化等)不能或不愿接受肝癌手术的患者。 4、肿瘤进行了手术切除,但病理提示术后复发的风险较高,需要预防术后复发的患者。 肝癌介入治疗要做几次?疗程如何? 肝癌并不是那么容易对付,在做完一次介入治疗后,4-6周需要进行影像学(CT或者磁共振),部分肿瘤负荷较小的患者,可以控制很好,不需要进一步治疗。 对于肿瘤较大、肿瘤数量较多的肝癌患者,尤其是巨块型肿瘤,一次介入治疗药物的填塞无法填充整个肿瘤组织,需要分疗程注射。因为药物缺失的癌组织肯定会继续存活并生长,而处于“饥饿”边缘但未完全坏死的肿瘤细胞非常狡猾,会分泌促进“长血管”的生长因子,新长出营养血管保障生存,这种情况下,患者就需要重复进行介入治疗,从新长的血管里给肝癌补充药物,再把新长的血管堵塞,类似“打补丁”。因此,每个患者介入需要做几次,和自身的肿瘤大小,数目,治疗后肿瘤存活情况,新生血管的情况都相关性,没有固定的疗程。是否需要进行重复介入治疗需要治疗医生根据术后复查的情况判定。 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而言,介入治疗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治疗方法,对于已经进行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术后辅助性介入能够降低肿瘤复发率。当然,作为一种局部治疗肿瘤的方案,需要配合靶向治疗、免疫、放疗等不同治疗措施,更好地提高综合治疗疗效。

殷欣 2020-06-01阅读量9877

不一样的维生素D(中)

病请描述:患者问题四:维生素D缺乏有哪些临床表现呢?如果出现以下症状,需要警惕是不是有维生素D缺乏或者不足;1,   骨质疏松,骨痛,容易骨折,骨骼畸形(如O形腿,X形腿,鸡胸)等2,腰背痛,肌肉酸痛,容易抽筋3,头发脱落4,容易疲劳和乏力5,常常心情抑郁6,受损的伤口愈合慢7,容易感染8,胃肠道不适9,牙齿脱落10,头痛患者问题五:医院里哪些指标可以检测和判断维生素D水平?目前临床上以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也就是维生素D在体内的储存水平来评估人体维生素D状况的最佳指标。通常按照国际和国内专家共识,25OHD水平≥30ng/mL(75nmol/mL)定位维生素D充足,20-29ngng/mL(50-75nmol/mL)为维生素不足,<20ng/mL(50nmol/mL)为维生素缺乏。患者问题六:维生素D缺乏与肿瘤发生有关?#最早期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生活在阳光照射水平相对较高南方地区的个体中,某些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低于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个体。由于暴露在阳光的紫外线下会导致维生素D的产生,研究人员推测维生素D水平的变化可能是这种关联的原因。于是,为了确定维生素D水平的升高是否与癌症发病率或死亡率的降低有关,医学家们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实验证据也表明维生素D与癌症风险之间可能存在关联。在对癌细胞和小鼠肿瘤的研究中,维生素D被发现具有多种可能延缓或阻止癌症发展的活性,包括促进细胞分化、减少癌细胞生长、刺激细胞死亡(凋亡)和减少肿瘤血管形成(血管生成)等诸多作用。#在临床研究中,目前相对多的证据表明,维生素D缺乏与结直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胰腺癌,肺癌有关,这点相对是比较肯定的。例如对于乳腺癌的研究中,血清25OHD较高的患者≥30ng/mL,其死亡率和复发率较维生素D含量少的患者低。在台湾地区的研究显示,日照多或者摄入维生素D较多的女性,绝经前发生乳腺癌的风险较低。美国一项研究发现维生素D水平低者比维生素D水平高者患乳腺癌的危险高三倍。#那么补充维生素D是否能预防肿瘤呢?每天补充多少维生素D可以预防肿瘤?目前研究结论不一,没有定论。例如有研究显示每天补充400IU维生素D就能减少结肠癌的发生,也有研究显示每天补充2000IU维生素也不能阻止结肠腺瘤的发生。因此,其具体的机制和剂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简而言之,维生素D缺乏时罹患肿瘤风险高,需要检测血清维生素D的水平,但对于维生素D已经充足的患者,额外补充维生素D目前抗肿瘤的依据还不足。患者问提七:既然维生素D有那么多好处,是不是补的越多越好?当然维生素D并不是越多越好,补充过多的维生素D会导致其在体内蓄积,当25OHD≥100ng/ml(75nmol/mL)提示维生素D过量,≥150ng/mL()(75nmol/mL)提示维生素D中毒可能。维生素D中毒的症状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有些可以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尿频,夜尿多。严重时血压升高、心动过缓、头痛、嗜睡等。急性中毒可出现颅内压增高及惊厥。#这里要提醒患者朋友,我在门诊遇到过好几个差点维生素D中毒的病友,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不少患者都开始服用国外进口的保健品,举个例子,有个一患者廖阿姨来我这里看病,第一次检测维生素D大于70ng/ml,超过了我们医院试剂盒能测的正常范围,我让她把所有的保健品都带来给我看,结果发现:美国善存片(每片1000 IUD3),美国钙片(每片800 IUD3),维生素D3(每片5000 IUD3),MoveFree(美国的氨基葡萄糖里面每两片有2000 IUD3),也就是说她不知不觉中一天吃了8800 IUD3。这里要提醒大家,很多国外的保健品如复合维生素,钙片,鱼油等中都添加了维生素D3,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看了成分表计算后再服用。一次大剂量的补充维生素D3反而会增加骨折的风险,有可能还对心血管系统有影响,长期的维生素D3的蓄积,会引起维生素D的中毒,因此一定要谨慎。

洪维 2020-02-14阅读量1.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