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耳鼻咽喉头颈科 > 头颈外科 > 结节性甲状腺肿 > 内容

结节性甲状腺肿内容

专家手把手教你看甲状腺报告:...

病请描述:专家手把手教你看甲状腺报告:单子上出现这些关键词要提高警惕! 谈谈甲状腺 甲状腺Doctor 2022-04-11 18:02   甲状腺B超是一种很常见的体检项目。它具有极高的灵敏性,可以查出几毫米的甲状腺结节,使甲状腺疾病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当人们查出甲状腺结节,B超报告中往往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异常”,很多人却很难看懂,那么我们又该如何从B报告中看出这些“秘密”呢?   甲状腺B超报告单上会对甲状腺结节的数目、形态、边界、内部结构、钙化等几个方面进行描述。可以发现异位甲状腺、甲状腺肿、甲亢、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炎、甲状腺癌等各种疾病。   我们来看看这些描述,背后的意义是什么。   一、结节的数目   可分为单发和多发。单发的结节多见于甲状腺癌、甲状腺腺瘤。多发结节多见于结节性甲状腺肿,也可见于多发性腺瘤及多灶性甲状腺癌。   研究表明恶性结节单发为主,良性结节多发为主。   二、结节的形态   可分为类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形。甲状腺良性结节多表现为椭圆形或类圆形,而不规则形的结节要高度怀疑恶性的可能。   三、结节的边界   可分为清晰及模糊两种。良性结节一般边界清楚,恶性的因为对周围组织有浸润侵袭,边界大多不清晰。但是,炎性的病灶,因为它有渗出,边界也是不清,并不是恶性的。   因此,边界清晰多见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等。边界模糊多见于甲状腺癌,甚至呈蟹足样改变。   四、结节的内部结构   可分为实性结节、囊性结节、囊实混合性结节。囊性和囊实混合性结节大多为良性,也可为恶性。甲状腺癌大多为实性结节。   五、结节的内部回声   结节内部回声对鉴别良恶性的特异性不大,良性时结节内部可呈等回声、高回声、混合回声和低回声;恶性时结节内部多呈低回声,甚至有些结节后方回声衰减。   六、结节的后方回声   可能出现增强、减弱、无变化等情况。结节后方回声增强多见于甲状腺良性疾病,结节内的钙化或恶性结节可引起结节后方回声减弱。   七、包膜   包膜完整提示良性;无明显的包膜或包膜不完整提示恶性。   八、结节的钙化   钙化是甲状腺结节非常重要的一个临床特征,如果B超提示细点状或沙粒样钙化,特别是合并边界不清,往往提示结节是恶性的。   以往常提示粗大钙化是良性结节的特征,但近年也有很多B超提示粗大钙化的结节最终诊断为恶性。   因此,合并钙化的甲状腺结节应该积极处理。   九、结节的生长速度   要看其血流信号,一般提示有血流信号结节生长速度较快,短期内迅速增大的结节,要排除囊内出血后,应高度怀疑恶性。   十、结节的纵横比值   结节的纵横比分为小于1 及大于1 两种情况。纵横比被认为是甲状腺结节形态的变异指标。甲状腺结节的纵横比大于1是结节为恶性的重要超声特征。   十一、颈部淋巴结   均匀低回声,长径/短径比<2,淋巴结构消失,多个淋巴结融合,提示有颈部淋巴结转移。   十二、血流   结节周边见完整的声晕、结节周边测及环状的彩色血流信号提示为良性;血流信号分布紊乱,多由结节周边向内部穿入提示恶性。   拿到甲状腺B超报告,一般会看到“TI-RADS分级”的字眼。TI-RADS是一种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超声医生根据这个系统对所发现的结节进行分级诊断。级别越高,恶性结节(即甲状腺癌)的可能性越大。   一般TI-RADS分为6级:   1级:甲状腺检查正常,无异常发现。   2级:良性发现,包括甲状腺囊性结节,恶性风险为0。   3级:可能良性的结节,具有典型的良性超声征象的结节,恶性肿瘤的风险<5%。   4级:为性质不明的可疑结节,根据恶性超声征象的多少又分为:   4a级:具备至少一项恶性征象,恶性风险为5-10%。   4b级:具备至少两项恶性征象,恶性风险为10%~80%。   4c级:具备多于两项恶性超声征象,恶性风险>80%。   5级:同时伴有甲状腺周围淋巴结转移证据的结节。   6级:已经细胞学检查证实的恶性结节。   典型的恶性结节的特点:通常表现为低或极低回声的实性结节, 可伴有边缘不光整、钙化(尤其是微钙化)、垂直位生长(尤其在<1cm结节中)等超声可疑特征。

费健 2022-05-01阅读量9236

基于PTC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术...

病请描述:基于PTC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术前临床特征        建立预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列线图模型 题目:A nomogram model based on the preoperativ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with Hashimoto's thyroiditis to predict 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文献来源:Clin Endocrinol (Oxf). 2021 Feb; 94(2): 310-321. 影响因子:3.38 第一作者:Zhao W 作者单位:Department of Thyroid Surgery, West China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China. 摘译点评:张雅 背景: 有研究表明,12.1%-72.7%的PTC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同时,HT患者发生PTC的风险也高于非HT人群。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不明确。既有观点表明,PTC合并HT似乎会降低肿瘤的侵袭性,但也有人认为二者并发会增加多灶或双灶淋巴结转移(LNM)的发生风险。目前,缺乏有效的方法来预测PTC合并HT患者发生中央区LNM的风险。因此,综合PTC合并HT患者的术前多个危险因素(人群特征、病史信息、甲状腺功能、甲状腺超声特征及BRAF V600E基因检测),建立相关预测模型,或可提高中央区LNM发生风险的判断能力,从而帮助确定不同的手术方式。 目的: 采用该中心的人群资料,构建PTC合并HT患者发生中央区LNM的风险预测模型并加以验证。 方法: 该项回顾性研究收集了自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四川华西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94例PTC合并HT的患者资料。其中,606名患者为训练队列,388名患者为验证队列。纳入标准包括: ①年龄18-70岁; ②经组织学证实为PTC合并HT; ③接受甲状腺切除术,并行同侧或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及其他必要的侧区淋巴结清扫; ④术前除病史完整外,还有甲状腺功能、超声及细针穿刺活检(FNA)报告; ⑤术前超声显示无LNM; ⑥随访至少满一年。 排除标准包括: ①患有其他类型的甲状腺癌; ②其甲状腺结节病变的病理检查结果不确定; ③伴有其他恶性肿瘤; ④妊娠期妇女。收集患者各项信息后构建模型,并在训练队列、验证队列以及联合队列中,校准并验证模型的性能、区分度和标定度。 结果: (1)训练队列内有606名,验证队列有388名。除了甲状腺超声回声有不同外(P=0.018),两个队列之间人群无其他显著差异。训练和验证队列发生中央区LNM的比例分别为49.7%(301/606)和48.7%(193/388),无统计学差异(P=0.486)。 表4-1 PTC合并HT患者临床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注:L,左;R,右;“-”,阴性;“+”,阳性 (2)年龄较小、BMI正常、BRAF V600E突变阳性、肿瘤最大直径较大、癌灶位于左叶、纵横比>1、包膜侵犯和钙化这8个因素是PTC合并HT患者发生中央区LNM的重要危险因子。 (3)该模型图采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将模型分别应用于三个队列,其C指数、校准曲线和ROC曲线均表明,该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标定度。 注:C指数: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相一致的概率;校准曲线:预测概率是否接近于真实概率;ROC曲线下面积:评估预测准确性,面积越大,准确率越高;区分度:用于描述风险模型是否可以正确区分个体发生某结局事件;校准度:评价风险模型预测未来某个个体发生结局事件概率准确性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模型预测风险与实际发生风险的一致程度。  结论: 依据上述8个危险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可提高判断PTC合并HT的患者是否发生中央区LNM的能力。 点评 颈部淋巴结转移是判断甲状腺癌局部复发和病情预后的重要指标。但由于颈前复杂的解剖结构,超声对中央区LNM的检出率并不高。因此,综合术前多项临床信息,构建预测模型,精准判断PTC合并HT患者是否发生LNM尤为重要。越来越多的中心开始构建临床风险预测模型,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判断疾病进展和预后的能力,是未来研究趋势之一。但往往由于样本量有限,且多为单中心研究,导致模型的构建可能不具有普适性。此外,该模型中还缺乏淋巴结大小的数据,因此该模型并不能区分淋巴结的微小转移和大转移。模型的构建和验证还需在未来进行更大量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作更多探索。

费健 2022-05-01阅读量9237

PTC同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

病请描述:PTC同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双能CT联合甲功指标的研究 题目:Prediction of ipsilateral lateral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a combined dual-energy CT and thyroid function indicators study 文献来源:BMC Cancer. 2021 Mar 4; 21(1): 221. 影响因子:3.15 第一作者:Zou Y 作者单位:Department of Radiology, First Teaching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o. 314 Anshan West Road, Nan Kai District, Tianjin, 300193, China. 摘译点评:张雅 背景: PTC常易发生LNM,而这可能会增加PTC的复发风险并缩短患者的生存期。如何在术前精准预测PTC同侧是否发生侧区淋巴结转移(ipsi-LLNM)尤为关键,这将影响到术中是否需行预防性颈部淋巴结清扫(LLND)。虽然,超声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影像学检查,但其探查侧区LNM的敏感性较低。而近年来有研究显示,双能CT(DECT)可提高PTC患者术前LNM的预测能力。同时,其他研究表明,促甲状腺激素(TSH)与PT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甲状腺功能中其他指标与LLNM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尚不可知。 目的: 联合DECT和甲状腺功能指标,评估预测发生ipsi-LLNM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探讨其预测的准确性。 方法: 该项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病理诊断为PTC的406例患者(男性84名;女性322名)。所有患者均行全甲状腺切除术或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并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CLND)。2位年资较高的影像学专家分别记录PTC原发灶体积,以及在DECT上的各项参数,包括囊变、钙化、甲状腺外侵犯(ETE)、动脉期和静脉期的摄碘浓度(IC)等。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探讨ipsi-LLNM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采用ROC曲线评估各危险因素的切点值。 结果: (1)纳入的406例PTC患者中,128例(31.5%)存在ipsi-LLNM,其中112例合并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278例(68.4%)没有ipsi-LLNM。两组之间在囊变、钙化和ETE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均P<0.05)。 (2)伴ipsi-LLNM患者的Tg、TgAb、TPOAb、原发灶体积、动脉期和静脉期IC均高于不伴ipsi-LLNM患者(P<0.0001)。 图3-1 伴或不伴IPSI-LLNM患者的癌灶体积(A)、动脉期IC(B)、静脉期IC(C)、Tg(D)、TgAb(E)和TPOAb(F)比较 (3)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Tg、TgAb、ETE和动脉期、静脉期IC是预测ipsi-LLNM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性别、TPOAb、桥本氏甲状腺炎、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癌体积、囊变和钙化均与ipsi-LLNM无关。 (4)DECT联合甲功检测有助于提高ipsi-LLNM的预测能力(AUC: 0.834)。血清Tg > 100.01 ng/mL、TgAb > 89.43 IU/mL、动脉期IC > 3.4 mg/mL、静脉期IC > 3.1mg/mL分别是预测 ipsi-LLNM的最佳切点值。 图3-2 PTC患者DECT参数和甲状腺功能指标的ROC曲线 结论: DECT联合甲状腺功能指标可帮助临床医师准确预测ipsi-LLNM,从而辅助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 点评 本研究表明,DECT定量参数联合甲功指标,可提高预测PTC患者发生ipsi-LLNM的诊断性能。该研究特别指出,动脉期和静脉期的IC可辅助判断ipsi-LLNM。研究人员认为,碘摄取的差异性可能导致癌灶淋巴结转移能力的不同,因此IC越高,ipsi-LLNM风险越大。而在甲状腺功能中,Tg、TgAb作为ipsi-LLNM常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可能与PTC患者的肿瘤侵袭性和预后有关,对ipsi-LLNM有潜在的预测价值。但由于该研究是一项回顾性研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局限性。未来还可应用影像组学,以更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更精准地预测PTC患者发生LLNM。

费健 2022-05-01阅读量8778

甲状腺穿刺活检术,了解一下

病请描述:甲状腺穿刺活检术,了解一下 爱甲乐 2021-03-19 19:55 来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甲状腺外科    穿刺安全吗? 哪些情况下需要穿刺? 哪些情况下不能进行穿刺? 穿刺前后需要了解的事? 随着甲状腺结节的增多,在B超检查后,能有效协助医生判断结节良、恶性的重任就落在另一项外科技术上,它就是甲状腺穿刺活检术。 当对结节良、恶性判断不清时,医生会考虑通过穿刺活检来取得证据。不仅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甲状腺结节手术,也能帮助早期发现恶性肿瘤。 甲状腺穿刺活检术分为粗针和细针两种。 细针穿刺活检指的是医生使用细针,插到病变结节中以抽吸方式获得细胞或液体,而粗针穿刺活检则是获取较大量的组织细胞,最后都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得出结果。 因粗针的优点是获得组织量大,但对甲状腺正常组织的伤害也大,出血风险高,所以临床常用方法是细针穿刺后行细胞学检查。 医生可在触诊下进行,也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指南指出后者更安全、方便,是评估甲状腺结节最精确且性价比最高的方法,也是评估甲状腺良恶性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的方法。 穿刺安全吗? 甲状腺穿刺活检术作为一种有创性检查方式,多少会存在一定风险。 就拿输液举例,可能会出现穿刺部位疼痛和局部血肿、出血、感染等。 再者,由于甲状腺位置特殊,也可能造成周围的喉返神经麻痹、气管损伤等情况。 还有一种是存在扎取不到恶性组织的风险,取出的可能恰巧是良性组织。 这些都是属于小概率事件,因为有医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穿刺技术,加上B超引导的配合,使操作中对邻近器官及组织(气管、食管、血管等)清晰可辩别,造成损伤的几率极低,所以请不必过于担忧。 会不会导致肿瘤细胞扩散? 目前细针穿刺检查已是一项成熟的技术,穿刺活检导致肿瘤细胞转移是微乎其微,这是多年来全球数据统计的结果。 因为细针穿刺采取的是负压抽吸取材的原理,吸取的组织都藏在针芯中,不会漏出而污染其他组织。至于本来结节是良性,穿刺后是否会变成恶性的担忧更是不必要。 所以你完全可以将对肿瘤细胞扩散的担忧暂搁脑后,及早发现与治疗疾病才是首要任务。 哪些情况下需要穿刺? 不是每个患者都需要进行甲状腺穿刺活检,根据结节大小、超声检查(US)特征等,有自己的适用范围。 对于最大径为 0.5-1cm 的结节,有恶性的US特征,并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和甲状腺外侵犯时,可考虑行 FNA。 如结节直径>1cm,US 为中度风险的甲状腺病变,不能确认性质为良性时,应行 FNA。 直径>1cm 的 US 高风险结节和直径>2cm 的 US 中等风险结节,应进行 FNA。 对于 US 显示为低度风险的甲状腺病变,例如结节呈海绵样改变、囊性成分>50%等,只有结节直径≥2cm 或进行性增大,有高危病史或有甲状腺手术史或微创的射频消融治疗史,才进行 FNA。 如甲状腺结节靠近甲状腺包膜或邻近气管、有可疑的淋巴结肿大、甲状腺结节存在甲状腺外侵犯、有甲状腺癌病史或家族史、有临床上怀疑可能是甲状腺癌的表现,例如声音嘶哑时,应行 FNA。 注:如果根据超声影像已高度怀疑结节为恶性,无需进行穿刺。 穿刺前后需要了解的事? 为了穿刺安全,一般在穿刺术前,您需要先进行常规的血液检查,包括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计数等项目,了解有无异常。 在血液结果正常情况下,你需要和医生签署一份知情同意书,谈话内容包括穿刺必要性大致过程、可能存在风险等,同意后签字才能进行此操作。 穿刺时,需要穿低领衣服,平躺在治疗床上。为了充分暴露甲状腺,医生会用枕头垫高肩部,使颈部呈过伸位。女性朋友最好能避开月经期。 医生会使用局部麻醉,全程需要你保持平稳呼吸,放松心情,做到不说话、不咳嗽、不吞咽口水,保持躺好的姿势不动,尽可能减少甲状腺移动,避免穿刺造成其他损伤。 医生会进行多方向穿刺,保证能取得足够标本。 触诊下穿刺 超声探头会放在能看到结节的最佳位置,然后另一手进行穿刺。 超声引导下穿刺 拔出穿刺针,抽吸过程结束后,医生将针筒内组织进行涂片,然后送往实验室检查一般1~3个工作日能出结果。 穿刺部位需要按压至少 15 分钟半小时,没有不适再离开医院。 针眼 24 小时内不沾水。 适当减少颈部活动,不做剧烈颈部左右旋转运动。 检查结束后 1 小时再吃东西,同时避免太烫的食物或水。 穿刺当天不喝酒、不熬夜。 少数患者穿刺后会有轻度疼痛,部分还可能从穿刺部位一直疼到耳朵后。这种情况一般 不需要处理,两三天可自愈。 如疼痛明显请告知医生,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止痛药物。若出现声音改变或声音嘶哑,一般为暂时性,半年内可自行恢复。 如离院后疼痛加剧、颈部肿胀和瘀斑、呼吸困难、发音困难、吞咽困难,则提示出血量多请迅速就医。

费健 2022-05-01阅读量1.0万

核医学在良性甲状腺疾病临床管...

病请描述:The Role of Nuclear Medicine in the Clinical Management of Benign Thyroid Disorders, Part 1: Hyperthyroidism 核医学在良性甲状腺疾病临床管理中的作用,第一部分:甲亢 原创 滕晓春 李小毅 蝴蝶书院 2021-04-20 12:00 文章来源:J Nucl Med 影响因子:7.887 第一作者:Mariani G 作者单位:Department of Translational Research and Advanced Technologies in Medicine and Surgery, Regional Center of Nuclear Medicine, University of Pisa, Pisa, Italy 良性甲状腺疾病,特别是甲亢和甲减,是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甲亢的常见病因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功能亢进(Graves病,GD)、毒性多结节性甲状腺肿(TMNG)和毒性甲状腺腺瘤(TA);较不常见的病因包括破坏性甲状腺炎(如胺碘酮诱发的甲状腺功能异常)及人为因素导致甲亢。GD的病因为血清中存在针对甲状腺细胞促甲状腺激素(TSH)受体的自身抗体,而TMNG和TA则是由体细胞激活获得性突变所致。GD甲亢患者的典型实验室检查结果为TSH降低、游离甲状腺素及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升高、TSH受体抗体阳性。超声成像可确定甲状腺大小、血管分布以及甲状腺结节的位置、大小、数量和特征。实验室检查联合超声检查是鉴别不同类型甲亢的一线诊断方法。放射性碘及放射性核素99mTC显像可用于不同类型甲亢的鉴别并为放射性治疗提供信息。GD、TMNG、TA及破坏性甲状腺炎均有其有特定的显像模式,胺碘酮诱发的甲亢的分型(1型/2型) 可通过放射性核素99mTC显像进行鉴别,放射性碘摄取试验可为甲亢的放射性碘治疗的计划制定提供参考。甲亢可通过口服抗甲状腺药物、131I或手术进行治疗,通常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失败或存在手术禁忌症/拒绝手术时启用放射性碘治疗。对于TMNG和TA的患者来说,放射性碘治疗的目标是使其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对于GD的患者来说,放射性碘治疗的目标是诱导甲减,进而进行甲状腺素替代治疗。通过甲状腺体积及甲状腺摄碘剂量估计放射性碘治疗的131I放射性活度。放射性碘治疗的早期副作用(典型副作用为轻微甲状腺疼痛),可通过非甾体抗炎药治疗缓解,其迟发性副作用为甲减,辐射诱发癌症的风险很小。 专家点评 该项涵盖多国的甲状腺癌发病情况的流行病学研究再次表明:近年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明显增加,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迅速增加是引起这一变化的最主要甲状腺癌癌种;而恶性程度极高的甲状腺未分化癌的发病率略下降,恶性程度相对较高的甲状腺髓样癌的发病率也未表现出一致性地增高。这也再次提醒专业医生:如何避免过度诊断、合理治疗显著增加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是需要认真思考、研究的,因为这类显著增加的甲状腺癌癌种通常是经检查、以亚临床形式被发现的,而这类亚临床癌的恶性程度往往较低。

费健 2022-05-01阅读量9739

2021年ETA指南:含碘造...

病请描述:2021年ETA指南:含碘造影剂与甲功异常(二) 蝴蝶书院 2021-12-24 12:00 以下文章来源于甲状腺蓝地 ,作者陈莹 【指南摘译】2021年ETA指南:含碘造影剂与甲功异常 【导语】 在过去几十年里,含碘造影剂(ICM)的放射学检查,特别是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血管介入手术的数量急剧增加。因此,临床医生必须意识到ICM可能会导致甲状腺功能障碍(TD)。由于造影液中碘的超生理浓度,ICM可诱发甲状腺机能亢进或甲状腺机能减退。ICM诱发TD的患病率从1%到15%不等,其诱导的高反应主要见于缺碘地区和潜在的结节性甲状腺肿或潜伏性Graves病患者,且多为轻度、一过性。 鉴于ICM相关TD的患病率、临床意义、预防和治疗等方面仍存在争议,2021年欧洲甲状腺学会(ETA)为ICM相关TD的管理提供了实践指南。我们对该指南的推荐内容加以摘译整理,以飨读者。 二、对使用ICM进行放射学检查后患者的监护 5. ICM暴露是否影响甲状腺功能正常受试者的甲状腺功能检测? 推荐10:ICM给药可导致健康人血清TSH、T4和T3水平的短暂变化,通常在参考值范围内。因此,在分析甲状腺功能指标时,应考虑ICM暴露(最近1-3个月内)。(推荐等级:弱;证据质量:中)6. ICM给药后应监测甲状腺功能吗? 推荐11:不推荐在ICM给药后进行TSH常规监测。(推荐等级:强;证据质量:中) 推荐12:ICM-TD的确切时间通常是不可预测的。因此,如果患者出现TD的症状和体征,应及时通知医疗队。(推荐等级:弱;证据质量:极低) 推荐13:在ICM暴露后3-4周应检测ICM诱导甲亢高危患者的甲状腺功能,特别是在老年人和/或有潜在不稳定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中。(推荐等级:弱;证据质量:低)7. ICM暴露后什么时候可以行甲状腺核素成像或RAI治疗? 推荐14:在ICM给药后的1-2个月内应避免行甲状腺同位素成像和放射性碘治疗。(推荐等级:强;证据质量:中)

费健 2022-04-30阅读量9110

2021年ETA指南:含碘造...

病请描述:2021年ETA指南:含碘造影剂与甲功异常(一) 蝴蝶书院 2021-12-24 12:00 以下文章来源于甲状腺蓝地 ,作者陈莹 【指南摘译】2021年ETA指南:含碘造影剂与甲功异常 【导语】 在过去几十年里,含碘造影剂(ICM)的放射学检查,特别是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血管介入手术的数量急剧增加。因此,临床医生必须意识到ICM可能会导致甲状腺功能障碍(TD)。由于造影液中碘的超生理浓度,ICM可诱发甲状腺机能亢进或甲状腺机能减退。ICM诱发TD的患病率从1%到15%不等,其诱导的高反应主要见于缺碘地区和潜在的结节性甲状腺肿或潜伏性Graves病患者,且多为轻度、一过性。 鉴于ICM相关TD的患病率、临床意义、预防和治疗等方面仍存在争议,2021年欧洲甲状腺学会(ETA)为ICM相关TD的管理提供了实践指南。我们对该指南的推荐内容加以摘译整理,以飨读者。 一、使用ICM进行放射学检查前 1. 普通人群ICM暴露前的基线甲状腺功能筛查 推荐1:在使用ICM进行放射学检查之前不应对普通人群进行基线甲状腺功能检测。(推荐等级:强;证据质量:低)2. ICM致TD高危患者的基线甲状腺功能筛查 推荐2:在ICM暴露之前,应深入筛查病例,以确定哪些人最有可能患有未诊断的TD。(推荐等级:弱;证据质量:低) 推荐3:在ICM诱发TD的高危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中,检测基线血清TSH。如果血清TSH异常,应检测甲状腺激素(T3和/或T4)。(推荐等级:弱;证据质量:极低)3. 基线TD是ICM给药的禁忌症吗? 推荐4:不推荐在临床甲亢患者中使用ICM进行放射学检查,应考虑其他影像学检查(如超声、MRI和平扫CT)。(推荐等级:强;证据质量:低) 推荐5:持续性内源性亚临床甲亢不是使用ICM进行放射检查的禁忌症。在进行选择性放射学检查之前,应先确定亚临床甲亢的病因,进行内分泌咨询。(推荐等级:强;证据质量:中) 推荐6:基线未经治疗的亚临床甲减和临床甲减不是ICM治疗的禁忌症。由于甲减可能加重,应对选定的患者进行ICM后的密切监测。(推荐等级:弱;证据质量:低) 推荐7:接受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的患者不存在ICM诱发TD的风险,不需要特殊处理。(推荐等级:强;证据质量:极低)4. ICI诱导甲亢的高危患者是否应在放射学检查前接受预防性治疗? 推荐8:不推荐对所有ICM诱导甲亢的高危患者进行预防性治疗。然而,在ICM注射后,应对有甲亢风险的患者进行监测。(推荐等级:强;证据质量:低) 推荐9:在对ICM诱导甲亢耐受性较差的患者进行紧急放射学检查之前,可考虑使用他巴唑和/或高氯酸盐进行预防性治疗。例如,患有持续性内源性甲状腺肿和/或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老年人,和/或伴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特别是在缺碘地区。(推荐等级:弱;证据质量:低)

费健 2022-04-30阅读量9427

甲状腺癌的分型和诊断了解一下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的分型和诊断 了解一下 黄火文 优医迈 2022-04-06 21:00 甲状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正确诊断和分型甲状腺癌,对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一、甲状腺癌的病理分型 甲状腺癌的病理分为分化型,未分化型和髓样型。分化型甲状腺癌又分为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分化型癌约占90%,预后良好,术后10年生存率高。未分化型预后差,髓样癌居两者之间。 1、乳头状腺癌 在甲状腺癌中最常见,占甲状腺癌的60%~70%,女性和40岁以下患者较多。恶性度低,病程发展缓慢,从发现肿块到就诊时间,5年以上者占31.6%,病程最长者可达20年以上,肿瘤多在一侧,少数在双侧或峡部发生。多为单发,少数为多发。颈淋巴结转移具有发生率高,出现早,范围广,发展慢等特点。瘤体较大者常伴有囊性改变,穿刺可吸出浅棕黄色液体,每易误诊为囊肿,血行较移少见。  2、滤泡性腺癌 占甲状腺癌的15%~20%,可见于任何年龄,多发于中老年女性。一般病程较长,生长缓慢,属中度恶性。原发瘤一般较大,一般为数厘米或更大,多为单发,少数为多发或双侧、实性、硬靭、边界不清。易发生远处转移,以血行转移为主,伴随远处转移率可达33%,常见转移到肺和骨骼。较少发生淋巴结转移,发生淋巴结转移多为较晚期表现。  3、髓样癌 占甲状腺癌的5%~10%,本病于1959年Hazard正式命名为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简称MTC)。临床上,MTC可分为散发性和家族性,后者为一特殊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内分泌综合征,属多发性内分泌腺瘤,往同时患甲状腺髓样癌、嗜铬细胞瘤、甲状旁腺瘤、神经节瘤。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甲状腺肿大或结节 为常见症状,早期发现甲状腺内有坚硬的结节,可随吞咽上下移动。  2、压迫症状 当肿瘤增大至一定程度时,常压迫气管,使气管移位,并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障碍症状,当肿瘤侵犯气管时,可引起吞咽障碍,当肿瘤侵犯喉返神经时,可出现声嘶哑。  3、颈淋巴结肿大 当肿瘤发生颈淋巴结转移时,常见颈上、中、下淋巴结可触及肿大。  甲状腺癌由于其病理类型不同,临床表现也有不同。 甲状腺髓样癌多见于30~40岁,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大多数以甲状腺肿块而就诊,病程较长,可10天至20年不等,肿块质地较硬,可有轻度压痛,家族性MTC多累及双侧,而散发性MTC常仅累及一叶甲状腺。  MTC恶性程度高,转移率常发生颈淋巴结转移,也可血行转移至肺、肝和骨骼。  MTC来源于滤泡旁细胞(C细胞),能产生降钙素(CT)、前列腺素(PG)、5-羟色胺(5-HT)、肠血管活性肽(VIP)等,故患者可有顽固性腹泻,每日数次到十余次不等,便前可伴有腹痛和急迫感,多于饭后和夜晚加重,癌灶切除后,腹泻消失,复发或转移时腹泻又出现,可伴有面部潮红和多汗等颇似类癌综合征或其他内分泌失调的表现。  4、未分化癌 又称间变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约占甲状腺癌的8%。未分化癌由一系列分化不良的癌细胞所组成,包括梭形细胞癌、巨细胞癌、小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巨细胞癌最多见。其发病以老年人居多,一般在60岁以上。未分化癌可由良性肿瘤及分化好的乳头状腺癌、滤泡状腺癌间变而来,因此病者常有多年甲状腺瘤或甲状腺肿大的病史,近期突然增大,病情进展迅速为其最重要的临床特征。肿块很快累及邻近器官而出现声嘶、咳嗽、吞咽困难及颈部疼痛等症状。检查时可见双侧甲状腺及颈部弥漫性巨大实性肿块、质硬、固定、边界不清,广泛侵犯邻近组织。  颈部淋巴结转移率高,通常淋巴结可被甲状腺原发癌所累及包绕,故临床上多不易触及。易发生血行转移,具有转移快,死亡率高的特点。  Larry将未分癌的临床特征概括为:老年起病,生长迅速,巨大肿块致颈部严重畸形,咽喉、气管、食管受侵引起堵塞,对任何治疗方式反应均差。  (二)诊断要点  1、临床诊断 甲状腺癌患者,初诊时多以甲状腺结节为主诉,要判断为良恶性并不容易。因此,当临床触及甲状腺肿大结节时,需要详细了解病史、症状和体征。对甲状腺肿块,应注意形态、大小、肿块为单发或多发、肿物质地、表面是否光滑、有无触痛、活动程度,是否随吞咽上下移动,还应注意颈部淋巴结有无肿大等,此外,还需结合实验室、超声及CT、MRI检查等各方面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可行穿刺活检、手术探查、颈淋巴结活检等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临床上,除未分化癌有明显的恶性体征易于诊断外,其他三型,有下列情况者,应考虑为甲状腺癌:①男性与儿童患者,癌的可能性大,儿童期甲状腺结节50%为癌,应高度警惕;②在非地方性甲状腺肿病区,青年尤其女性,曾在幼儿期接受过颈或上胸部放射治疗者;③有甲状腺髓样癌家族史,伴有腹泻、类癌综合征或阵发性高血压;④颈前肿块大小不论,质硬、凹凸不平、活动受限或固定;⑤肿块短期内突然增大为实性结节,或产生压延症状,如呼吸不畅或声哑,但应排除良性甲状腺囊腺瘤等合并囊内出血的情况;⑥肿物较大,外形不规则,活动度差,囊性,穿刺吸出棕黄色液体(甲状腺肿多为胶样物),X线片见肿物散在不整形较小的钙化;⑦颈淋巴结肿大。  2、穿刺细胞学检查 原发灶或颈淋巴结的穿刺活检常可得到确诊。有学者报道其确诊率可达95%,但诊断滤泡状癌有困难。  3、X线检查 颈部正侧位片可显示肿瘤内的钙化影响为云雾状或砂粒状,边界不规则,如气管左右径狭窄,前后径正常,提示甲状腺癌浸润气管壁。吞钡检查,有助于了解食管是否受累。胸部及骨骼片,了解有无肺及骨转移。 4、放射性核扫描 应用放射性核素R1I或Te等的甲状腺扫描,正常甲状腺最高30%,而甲状腺癌一般在10%以下,有助于协助判断甲状腺肿块的性质。甲状腺癌的扫描图像大多为冷、凉结节。但功能亢进的滤胞状腺癌,有较强的摄碘功能而显示温或热的结节。 5、B超 可探测甲状腺肿块的形态、大小、数目,并确定其为囊性还是液性,实性或囊实性。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界不清楚和不规则肿块,点状强回声常提示为恶性。B超对鉴别良、恶性肿瘤,特别对甲状腺癌的筛选有一定的特异性。 6、CT和MRI扫描 可清楚显示甲状腺肿块的形态、大小以及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提示癌肿浸润范围,转移部,为确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甲状腺癌典型CT表现为边界模糊,形态不规则、病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与邻近结构间脂肪间隙消失。 7、实验室检查 较有特异性的是用放射免疫法测是血清降钙素诊断髓样癌,正常人血清降钙素为0.02~0.04mg/ml,而髓癌患者可达1~540mg/ml,具有特异性和敏感性,也可作为术后复发或转移的指标而提示预后。  甲状腺球蛋白的测定来源于滤泡上皮的甲状腺癌、血中甲状腺球蛋白(Tg)的含量可异常增高。通过免疫法测定Tg,对甲状腺癌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但缺乏特异性。一般认为Tg值在1000mg/ml以上对诊断恶性肿瘤有意义(髓样癌除外)。同时Tg对判断疗效有意义,肿瘤治愈Tg可恢复正常,有残留时,Tg值不下降,而复发或远处转移时则又增高。 (三)鉴别诊断 1、甲状腺腺瘤 病理分为滤泡性腺瘤和乳头状腺瘤两类,多见于20~30岁的年轻人,多为单结节,边界清,表面光滑,生长缓慢,当瘤内出血时结节突然增大,局部腹痛,无颈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约10%会癌变。治疗原则应早期切除。  2、结节性甲状腺肿 多见于地方性甲状腺肿地区,沿海地区较少。一般在缺碘性甲状腺肿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多见于中年以上的妇女,病程很长可达数十年,病变累及双侧甲状腺,为多结节,大小不一,结节表面光滑,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可有囊性变、钙化区。一般不出现压迫症状,可有局部重坠感。部分患者可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少数可发生癌变,肿块迅速增大,并可出现向周围组织浸润现象。治疗:除恶性病变及产生并发症外,一般保守治疗。 3、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本病多发生在45岁以上的妇女,35岁以下少见,为慢性进行性双侧甲状腺肿大,橡皮样硬实,扪诊时整个腺叶轮廓坚实,临床上与癌难鉴别。一般无症状,基础代谢常偏低,扫描甲状腺内碘分而普遍稀疏。颈部软组织X线照片无钙化灶,测定甲状腺自身抗体滴度升高,可帮助确诊。  本病对肾上腺皮质激素反应较敏感,一般口服泼尼松5mg,每日3次,不宜过多,避免术后发生黏液水肿。用少量X线(800~1000Gy)照射,效果好。  来源:《常见恶性肿瘤综合治疗学》

费健 2022-04-29阅读量1.3万

身体出现这些信号,需要当心甲...

病请描述:相对其他慢性疾病,甲状腺在日常生活中存在感比较低,然而现在甲状腺异常成为我们身边的高发疾病,很多人在体检时候发现甲状腺出现问题,但大多数人对甲状腺知之甚少。甲状腺可以分泌甲状腺激素等多种激素,是人体重要内分泌器官,当甲状腺出问题时,激素可能会分泌过多或过少,身体都会出现各种症状。甲状腺疾病有哪些呢?甲状腺出问题时会有哪些异常信号呢?一、为啥要重视甲状腺?常见的甲状腺疾病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 甲状腺结节、甲状腺肿瘤等。由于甲状腺是人体重要内分泌器官,关系到人体生长发育和各系统机能的稳定。比如甲亢的患者可能出现心悸、呼吸困难、或阵发性房颤,严重可致命。甲减的患者出现粘液水肿性昏迷,容易发生感染、生长发育迟缓、性功能障碍等。而近些年甲状腺结节发病率升高,特别是单发结节甲状腺癌的发生率较高。二、哪些人要重点检查甲状腺?1、 碘摄入过多的人群;2、中年女性,甲状腺结节多发于女性,尤其中年女性要特别注意甲状腺检查;3、生活不规律和节奏紧张人群;4、 强脑力劳动者。5、 有家族甲状腺病史。三、出现下列症状要注意出现下列症状同时出现几个,要考虑是否甲状腺功能紊乱。1、情绪异常,睡眠异常甲状腺激素过少,会导致情绪低落或抑郁。倘若每天都很想睡觉,怎么睡也睡不够,就要警惕是不是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甲状腺激素过多,则会导致易怒、烦躁或焦虑。容易导致睡不着或睡眠时间变短。2、异常出汗甲状腺激素减少会导致汗液、皮脂分泌减少,从而导致皮肤干燥、粗糙。同时指甲也会变得很脆,头发枯黄干燥。甲状腺激素增多,则会让皮肤变得潮湿、多汗。3、食欲异常,体重异常甲状腺激素过少,会影响味觉和嗅觉,觉得食物都尝起来怪怪的。甲状腺激素过多,会导致食欲大增,但吃得多还长不胖。部分甲亢患者体重会明显减轻。4、大便异常甲状腺激素过少,会导致便秘,因为肠蠕动减慢了。甲状腺激素过多,则会导致一天解好几次大便的情况。5、性欲异常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会让性欲下降。同时,体重增加、皮肤干燥等则会进一步降低性欲。四、妊娠期何时检查甲状腺功能?此前也有准妈妈咨询妊娠期甲状腺检查,一般来说,胎儿的甲状腺要到妊娠18-20周后,才能完全发挥生理功能。在此之前,胎儿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甲状腺激素,基本都依赖母体的供给。如果母体缺乏甲状腺激素(“甲减”状态),就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尤其是神经系统的发育。此外,母体甲减,还会增加流产、早产等妊娠不良结局的风险。而如果母体内甲状腺激素过多,也就是“甲亢”状态时,可能引起流产、早产、胎儿发育异常等问题。因此,准妈妈们最好是在孕早期,比如刚刚得知怀孕或第一次去医院产检时,就检查甲状腺功能。为判断结果是否正常,或可能的干预留出时机。到孕中期或快要分娩时才去检查甲功,就显得为时已晚意义不大了。育龄期女性,如果有相关甲状腺疾病史,家族史,或其他高危因素(如反复流产史、高龄等),最好是在妊娠前,就检查甲功,确保结果正常后再怀孕。五、记得定期检查甲状腺这里建议在35岁后,尤其女性,最好定期做甲状腺功能检查和甲状腺彩超;妊娠女性必须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备孕前,推荐女性筛查促甲状腺激素(TSH)等相关指标。此外,生活中要尽量避开重金属、农药等环境“毒素”;避免雌激素滥用,警惕含雌激素类化妆品、保健品;积极锻炼身体,提高机体免疫力。

健康资讯 2022-01-21阅读量1.2万

甲状腺癌基因检测2+1>3

病请描述:随着体检的频繁,甲状腺问题被发现的越来越“及时”,发现其出现了问题,大家不免慌张起来,想要知道它到底是个好东东呢?还是个坏东东呢? 来自苏州的杨女士,今年36岁,一年前体检时无意间发现甲状腺有多个结节,期间杨女士很注意,除了积极调整工作、生活方式以外,还定期每3个月去医院复查甲状腺B超,一直建议其密切随访。今年2月份偶然一个机会来到上海,到瑞金康复医院做甲状腺B超检查,其中提示右侧叶中极、下极,左侧叶中极结节性病灶,拟TI-RADS 4A类,建议其穿刺和基因检测。        颈部CT提示:两侧甲状腺见多发的直径约2-3mm低密度灶,与周围甲状腺正常组织界限尚清晰。        杨女士和家人商量之后,决定留在上海继续检查,随即入院接受了多点穿刺和基因检测。细针穿刺结果很快出来了,几个点位的病理都没有支持肿瘤的证据;但是基因检测报告却提示BRAF V600E(T1799A)突变。咨询了专家过后,杨女士决定还是手术切除病变的甲状腺,免除自己的一块心病。手术过程中,杨女士的两侧甲状腺组织都送了术中冰冻,其中左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术中还给清扫了了颈部淋巴结;几天后最终石蜡病理也提示:左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两灶,长径分别为0.3cm和0.2cm),右侧甲状腺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三灶,长径0.1-0.2cm)。并且左侧颈部中央区淋巴结也有1枚淋巴结转移。经过此次手术经历,杨女士感觉自己非常幸运,首先是积极的随访甲状腺B超,当B超分级不好时,能够果断接受细针穿刺和基因检测;当细针穿刺不明确肿瘤,只有基因突变的时候,果敢的决定做手术,并且术中冰冻提示左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医生也相应帮助她做了淋巴结清扫,避免了二次手术。杨女士经历的就是2+1 >3的方法,即判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方法。    其中“2”是彩超和细针穿刺活检,“1”就是基因检测了。这样说,是不是很好理解呢?注:多项研究表明,双侧甲状腺多发乳头状癌,即使癌结节直径较小,仍然具有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如果你的甲状腺是双侧多发的结节更应该重视了。      1.甲状腺基因检测是什么?基因检测是一种新的基于分子生物学的诊断方法,只需从细针穿刺时得到几个细胞,然后提取这些细胞的DNA,通过一定的方法,检测是否存在基因突变,从而得出良恶性的诊断。基因检测还能帮助甲状腺癌患者了解甲状腺癌的预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可能性。据最新研究发现,当同时存在BRAF基因和TERT启动子基因突变时,往往表示预后不良,容易发生局部转移和远处转移。随着分子检测技术发展,对于一些诊断比较困难的穿刺或手术切除组织,综合BRAF,RET和PPARG基因的检查结果,可区分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甲状腺滤泡癌。在研究中所开发使用的甲状腺癌易感性基因测序技术,为今后临床患者的早期诊治和家系成员的筛查提供了便利的检测手段。2.会不会癌变可通过基因预测有医生可能会建议甲状腺癌患者检测BRAF-V600E基因,BRAFV600E是一个突出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基因,占BRAF基因突变的80%,BRAF基因突变对甲状腺乳头状癌具有较好的特异性,BRAF突变阳性,几乎就可以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因此,BRAFV600E对于乳头状甲状腺癌来说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标记物,可以指导医师为细胞学诊断不能确诊的患者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3.甲状腺癌患者基因检测的意义细针穿刺是诊断甲状腺癌最好的手段之一,创伤小,准确率也比较高。但是仍然有20-30%的患者不能完全确诊。如果联合检测BRAF-V600E基因,如果检测到基因突变,那么就基本可能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特异性几乎可以达到100%。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因检测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地位愈显突出,为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术前诊疗及预后判断提供重要帮助。特别是多个基因的联合检测,与甲状腺癌的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都有重要联系。甲状腺癌基因检测能提供最适合临床医生的参考方案,将患者靶向治疗、放化疗、预后评估及耐药基因综合一起,做出个性化的诊疗建议。检测越全面,方案越完善。基因检测不仅可以从本质上对甲状腺活检中不确定的结果进行重新划定,还可以大幅减少不必要的手术。除了单基因遗传的癌症,经过长期研究,其他许多癌症的易感基因也都已被找到,携带某种癌症易感基因的患者,患癌症的几率要比普通人高。并非人人有必要做全套,一般建议有家族史的患者,可以根据亲属所患癌症,单检测某一项癌症基因即可。

费健 2021-04-27阅读量1.7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