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内科 > 神经内科 > 重症肌无力 > 内容

重症肌无力内容

当青春期撞上肥胖-罗晓明

病请描述:当青春期撞上肥胖 以前总说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现在是青春期撞上肥胖。青春期的一个显著变化是第二性征的发育,例如男性的睾丸增大,女性的乳房发育和月经初潮。青春期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体重,因为生长速度加快,青春期时会出现生长激素分泌的增加,导致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长。脂肪分布也有所变化,青春期的体重增加部分是由于脂肪组织的增长,尤其是在臀部和大腿等部位。那今天我们就聊聊青春期遇上肥胖该怎么办? 先从一个小案例分享给到家长:天天(化名)因肥胖导致脂肪肝就诊,12岁7个月,身高164cm,体重65kg,BIM:0.24,在外援已经检查过腹部B超,以及相关的血糖和血脂的检查,发现有脂肪肝的存在,空腹血糖水平5.5mmol/L,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和国际儿童青少年糖尿病协会共同制定的诊断标准,如果儿童的空腹血糖水平≥7.0 mmol/L(126 mg/d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很显然,小朋友的肥胖已经成为了一种疾病,当时给到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先减重。如果不减重,首先会影响自身内分泌代谢出现的各类异常,严重的会导致儿童2型糖尿病,其次影响身高问题,当时骨龄监测出来预估是13.5岁,那这样的情况不是一件好事,肥胖分泌的雌激素会加速骨龄的进展,骨骺闭合那对于一个青春期发育的小朋友来讲,就会达不到理想的终身高。那怎么减重,其实是比较头疼的一件事,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 科学减重的措施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饮食、运动、心理状态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控制能量摄入,减重的基本原理是能量摄入量要小于能量消耗量,通过控制饮食来减少能量摄入是关键。平衡膳食:在控制总热量的基础上,坚持谷类为主的平衡膳食模式,每日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和豆类食物,减少油、盐、糖摄入。避免低热量饮食:避免过度降低日常热量摄入,以免造成肌肉流失和提升压力激素水平,影响长期减重效果。 然后需要增加身体活动量,结合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有助于提高能量消耗,促进减重。适量运动:维持中等强度运动>250分钟/周可帮助减重,较高强度运动减重效果更明显,但需注意个人体质和安全性。打篮球、打羽毛球都是不错的运动方式。 定制个性化减重方案,根据个人的特点和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减重方案,包括饮食、运动和生活习惯的调整。对于超重/肥胖的儿童和青少年,减重应注重膳食结构调整,减少外出就餐,控制进食速度、零食和含糖饮料,同时增加中高强度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教育和自我管理,提高个人对健康减重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使减重计划更加科学和可持续。当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非常重要,避免长期心理压力,有助于维持健康体重。 这些措施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并在专业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减重过程既安全又有效。

生长发育 2024-04-29阅读量2577

体态问题正在摧毁孩子自信-姚辉

病请描述:体态问题正在摧毁孩子自信   亲爱的家长们,你们好!近年来,随着孩子们学习压力的增加和电子产品的普及,体态问题逐渐成为影响孩子们身心健康的隐患。作为一名医生,我在日常接诊中遇到了越来越多因体态问题而苦恼的孩子和家长。今天,我就和大家科普一下孩子体态问题的严重性,并提供一些实用的预防和纠正方法。   一、体态问题的现状和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长时间的坐姿不正、使用电子产品时间过长、缺乏运动等原因,很多孩子出现了圆肩、驼背、高低肩、脊柱侧弯等体态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孩子的外观形象,更会导致孩子自信心下降,甚至影响到他们的社交和心理健康。   以小明为例,他是一个12岁的男孩,因为长时间玩手机和电脑游戏,逐渐出现了驼背和圆肩的体态问题。原本活泼开朗的他,因为体态的改变,在同学中变得自卑,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甚至影响了学业成绩。   二、体态问题的医学解释   体态问题,医学上通常指的是由于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或姿势导致的身体姿态异常。这些问题往往与肌肉力量的不平衡、骨骼发育异常、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多种因素有关。   例如,圆肩主要是由于长期伏案学习或使用电脑,导致胸大肌、胸小肌过于紧张,而菱形肌和中下斜方肌无力造成的。驼背则可能与脊柱后凸有关,这通常是由于长期不良坐姿或站姿导致的。高低肩则可能是脊柱侧弯或骨盆倾斜的表现,这些都需要及时干预和纠正。   三、体态问题的预防和纠正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要引导孩子养成正确的坐姿、站姿和行走姿势。学习时应保持腰背挺直,眼睛与书本保持适当距离;站立时应挺胸收腹,双脚自然分开;行走时抬头挺胸,步伐稳健。   定期进行体态检查:建议家长定期带孩子去医院进行体态检查,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   增强肌肉力量: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孩子的肌肉力量,改善体态。如游泳、瑜伽、舞蹈等运动都是不错的选择。   限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不仅对孩子的视力有害,还可能导致颈部和背部肌肉紧张,进而引发体态问题。家长应合理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孩子的体态问题较为严重,建议家长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和康复训练。   四、家长的角色和责任   作为家长,你们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责任人。请密切关注孩子的体态变化,定期与之进行开放、平等的沟通,了解他们的身体感受和心理状态。同时,积极参与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运动习惯。   此外,家长自身也要以身作则,保持良好的体态和生活习惯,为孩子树立榜样。记住,预防总是优于治疗,早期发现和纠正体态问题,有助于孩子建立自信,更好地融入社会。   五、结语   体态问题不仅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更关系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未来发展。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体态变化,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纠正。通过科学的方法和耐心的引导,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健康的体态和自信的笑容。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和特点。请家长们在关注孩子体态的同时,也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生长发育 2024-04-17阅读量1934

糖尿病性肌坏死:一种罕见的糖...

病请描述:糖尿病性肌坏死,也称为糖尿病性肌梗死,是一种罕见的糖尿病并发症,通常与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有关。虽然已经提出了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血管炎、缺血再灌注损伤和高凝状态等理论来解释病理生理,但这些理论都不能单独解释整个病理生理。糖尿病肾病是DMN发生及复发的最常见危险因素。由于缺乏认识和表现模仿与糖尿病相关的其他条件,经常错过诊断。常规实验室检查通常是非特异性的,也不能提供太多的诊断价值。肌肉活检可以提供明确的诊断,但目前不推荐,因为它的侵入性和与症状消退时间较长有关。磁共振成像,结合经典病史和危险因素可以确定诊断。治疗通常是镇痛和休息,尽管前者的使用可能在存在肾脏疾病时受到限制。 学习点: ·糖尿病性肌坏死是一种罕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与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相关。·糖尿病肾病是一个已知的危险因素,尽管证据仅仅是观察性的。·虽然肌肉活检可以提供明确的诊断,但不推荐使用,因为它会延长疾病的进程,只应用于对常规治疗无效的病例。·目前的治疗建议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和/或阿司匹林(如果没有禁忌症),同时卧床休息。不建议在急性期进行物理治疗,但应在患者出院后立即开始。最佳血糖控制是预防复发的关键。 背景 糖尿病性肌坏死(DMN),也称为糖尿病性肌梗死,是糖尿病(DM)的一种罕见并发症,伴有血糖控制不佳(1)。由于缺乏认识和表现与DM相关的其他疾病相似,经常错过诊断。常规实验室检查通常是非特异性的,对诊断没有太大价值(2)。我们提出一个长期糖尿病控制欠佳的年轻人,表现为大腿疼痛、肿胀和活动能力降低。案例展示 一名35岁的南亚男性因右大腿疼痛、肿胀和活动能力降低3天入院。他没有任何其他相关症状,并否认有任何创伤史。过去也没有类似症状的病史。由于长期治疗依从性差,诊断为1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欠佳。结果,他患上了双侧糖尿病黄斑病变和终末期肾病,他最近开始进行腹膜透析。在陈述时,由于糖尿病继发的长期疾病,他处于失业状态。他不抽烟,也不喝酒。经检查,他发热,其他方面血流动力学不显著。他右大腿前内侧的上三分之一有压痛。在压痛部位没有红斑或任何其他炎症迹象。其余临床检查无显著差异。调查初步调查显示贫血(92g/L;参考范围(RR): 133-166g/ L),中性粒细胞(8。3x10 9/I;RR: 1。6-4。6x109 /L),c反应蛋白(CRP)升高(208 mg/L;RR:0~5 mg/L),肌酸激酶轻度升高(392U/L;Rr:30-200u/ l)。胸部x光和尿液分析均未见感染迹象。d-二聚体升高(1145 ng/mL;RR: 0 ~243 ng/mL),行超声多普勒排除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反,扫描显示右侧大收肌广泛弥漫性皮下水肿。肌炎与迟发性肌肉酸痛的鉴别诊断被提出,并推荐磁共振成像(MRI)。对新插入的腹膜透析导管进行疝气造影,显示腹膜透析导管的尖端投射到骶骨上,没有泄漏的迹象。 治疗 患者最初接受静脉注射抗生素和支持性药物治疗,怀疑是蜂窝织炎。右大腿MRI显示明显的肌肉水肿,部分区域破裂提示感染性肌炎(图1)。尽管进行了3周的药物治疗,患者仍然感到疼痛,临床状况变化很小。鉴于怀疑自身免疫引起的肌炎,风湿病学家进行了广泛的自身免疫筛查,所有结果均显示正常。因此,考虑到4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我们寻求骨科医生的意见。右大腿肌肉活检显示坏死性肌炎的特征(图2)。入院5周后,患者转至糖尿病组检查其血糖控制欠佳,延迟了其恢复。根据经典病史和影像学表现,患者被诊断为DMN。患者给予常规镇痛、卧床休息和良好的血糖控制。 结果和随访患者出院,建议继续卧床休息和镇痛。4周后,他来到我们的门诊,当时他已经没有疼痛了,正在等待物理治疗,以恢复患腿的体力。 讨论 DMN是糖尿病(DM)中一种与血糖控制不佳相关的罕见并发症(1)。它主要见于1型DM患者,但也可发生在2型DM患者中,在文献报道中以女性为主(3)。尽管已经提出了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血管炎、缺血再灌注损伤和低抗凝血酶-iii水平继发的高凝状态等理论来解释其病理生理,没有一个是完全令人信服的(4)。我们的病例强调了可能影响我们病例结果的两个主要因素的重要性:医疗专业人员缺乏对 DMN的认识,突出的是延迟诊断和部分信息对成像请求的影响。在超声多普勒和MRI的两个例子中,放射科医生都没有提供患者的糖尿病病史,这可能已经排除了DMN作为图像发现的差异。该病例还重申了早期多学科方法对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DMN的常见鉴别诊断为创伤、深静脉血栓形成、血肿、脓肿、筋膜炎、炎性肌病、与结缔组织疾病相关的肌炎、感染性肌炎(包括化脓性肌炎和病毒性肌炎)、浸润性肿瘤、横纹肌溶解、血管原因(Behcet病、镰状细胞危象)和迟发性肌肉酸痛(DOMS)(5)。所有这些都可以通过详细的病史和集中的血液和放射检查来排除。另一种罕见的鉴别诊断是自身抗体阴性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这种知之甚少的情况往往影响年轻人,导致近端肌肉严重无力。然而,这些病变有肌纤维坏死,肌肉活检显示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因此与DMN有区别(6)。下肢是最常受影响的肌肉群(87)。8%),下肢近端(膝盖以上)占58%。占所有DMN病例的5%(7)。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突发性疼痛,局部肿胀和发烧。由于缺乏认识和这些非特异性症状,经常在首次出现时错过诊断。常规检查如白细胞计数、CK、CRP、 ESR和x线检查通常对DMN无特异性(2)。MRI是目前首选的检查方法,尽管其结果并不具有特征性。MRI的常见特征包括t2加权图像上的高信号和t1加权图像上的等或低信号,并伴有筋膜周围、肌肉周围和/或皮下水肿。超声也被推荐发现包括边缘良好,低回声的肌肉内病变。这些超声表现可与肿瘤或坏死性脓肿区分,且没有内部运动或液体在换能器压力下旋转, DMN中缺乏主要的消声区(2)。肌肉活检可提供明确的诊断,但由于其侵袭性,目前不推荐。此外,活检与DMN症状缓解所需时间延长有关(8)。在表现早期进行活检,可显示坏死和水肿区域,晚期发现包括纤维化组织和肌肉纤维再生伴淋巴细胞浸润。目前,活检仅用于对常规治疗无效的病例。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和/或阿司匹林伴卧床休息和镇痛是目前推荐的治疗DMN的方法。在一项研究中,与镇痛和卧床休息(支持性治疗)相比,非甾体抗炎药和阿司匹林联合使用可将恢复时间从57天提高到39天(9)。然而,需要注意的是,DMN患者可能同时患有肾脏疾病,这可能会限制非甾体抗炎药的使用。鉴于他的终末期肾病,我们只能对他进行支持性治疗;这可能导致恢复时间比平时长。DMN急性期的物理治疗一直存在争议,一项研究将物理治疗与DMN的恢复时间延长联系起来。然而,没有其他研究发现这种关联。目前的建议是在症状消退后提供物理治疗以改善活动能力(9,10)。在这些患者中使用预防性抗凝剂的证据有限。其他治疗策略,如糖皮质激素、抗生素和促红细胞生成素,过去也曾尝试过,但效果有限。DMN患者,尤其是肾病患者,是疾病复发的高危人群(7)。优化血糖控制被认为是预防DMN复发的关键。康复后的物理治疗也被证明可以降低风险(9)。有趣的是,接受肾移植的患者没有复发的报道,进一步加强了糖尿病肾病和DMN之间的联系(7)。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研究这种联系。病人的角度 患者住院5周后,当PK第一次见到他时,患者感到沮丧,正处于脱离医疗护理的边缘。病人对持续的疼痛和不确定的诊断感到沮丧是可以理解的。在对诊断及其病理生理学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和解释后,患者与糖尿病小组一起工作,并改善了他的血糖控制,这可能有助于他的康复。他心情很好,感谢我们在糖尿病门诊的随访。在此事件发生后,他已同意与医疗保健系统进行更好的接触,以防止再次发生。 1 Angervall L & Stener B. Tumoriform focal muscular degeneration  in two diabetic patients. Diabetologia 1965 1 39–42. (https://doi. org/10.1007/BF01338714) 2 Trujillo-Santos AJ. Diabetic muscle infarction: an underdiagnosed  complication of long-standing diabetes. Diabetes Care 2003 26 211–215. (https://doi.org/10.2337/diacare.26.1.211) 3 Choudhury BK, Saikia UK, Sarma D, Saikia M, Choudhury SD &  Bhuyan D. Diabetic myonecrosis: an underreported compl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Indian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2011  15 S58–S61. (https://doi.org/10.4103/2230-8210.83052) 4 Habib GS, Nashashibi M, Saliba W & Haj S. Diabetic muscular  infarction: emphasis on pathogenesis. Clinical Rheumatology 2003 22 450–451. (https://doi.org/10.1007/s10067-003-0789-z) 5 Bhasin R & Ghobrial I. Diabetic myonecrosis: a diagnostic challenge  in patients with long-standing diabetes. Journal of Community  Hospital Internal Medicine Perspectives 2013 3. (https://doi. org/10.3402/jchimp.v3i1.20494) 6 Pinal-Fernandez I, Casal-Dominguez M & Mammen AL. Immunemed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y. Current Rheumatology Reports 2018  20 21. (https://doi.org/10.1007/s11926-018-0732-6) 7 Yong TY & Khow KSF. Diabetic muscle infarction in end-stage renal  disease: a scoping review on epidemiolog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World Journal of Nephrology 2018 7 58–64. (https://doi.org/10.5527/ wjn.v7.i2.58) 8 Gupta S, Goyal P, Sharma P, Soin P & Kochar PS. Recurrent diabetic  myonecrosis -an under-diagnosed cause of acute painful swollen  limb in long standing diabetics. Annals of Medicine & Surgery 2018 35 141–145. (https://doi.org/10.1016/j.amsu.2018.09.003) 9 Horton WB, Taylor JS, Ragland TJ & Subauste AR. Diabetic  muscle infar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BMJ Open Diabetes  Research & Care 2015 3 e000082. (https://doi.org/10.1136/ bmjdrc-2015-000082) 10 Morcuende JA, Dobbs MB, Crawford H & Buckwalter JA. Diabetic muscle infarction. Iowa Orthopaedic Journal 2000 20 65–74

微医药 2024-03-22阅读量2411

血糖变异促进糖尿病大鼠糖尿病...

病请描述:血糖变异性(GV)对糖尿病神经病变,包括糖尿病中枢神经病变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影响及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采用葡萄糖和胰岛素交替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了波动型高血糖大鼠模型。为评估糖尿病中枢神经病变,采用降压型被动回避试验,测定海马组织中p-Tau、T-Tau、p-GSK3b、GSK3b、 p-Akt、Akt的表达水平。通过测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观察坐骨神经的微观结构来评估DPN。同时检测坐骨神经氧化应激和炎症指标的表达水平。我们观察到GV破坏了学习和记忆能力。GV在海马中促进Tau磷酸化,抑制Akt/GSK3b通路。此外,GV削弱了坐骨神经的MNCV,坐骨神经髓鞘和轴突的结构都被破坏。GV还显著降低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表达,提高了丙二醛(MDA)、促炎细胞因子(TNF-a和IL-6)和NF-kB的表达水平。综上所述,本研究强调 GV可能通过抑制Akt/GSK3b通路导致海马区Tau过度磷酸化诱导糖尿病中枢神经病变,并可能通过激活 NF-kB通路引起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导致DPN。 1.介绍 慢性高血糖是糖尿病(DM)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然而,血糖变异性(GV)可能独立促成糖尿病相关并发症[1,2]。糖尿病神经病变包括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糖尿病中枢神经病变以进行性认知障碍为特征,最终可能导致痴呆[3]。近年来,多项研究发现GV是认知障碍和痴呆的危险因素[4e6]。Tau蛋白异常过磷酸化已被提出在神经破坏和认知障碍中发挥作用[7,8],但GV是否通过Tau过磷酸化诱导糖尿病中枢神经病变尚需进一步研究。先前的研究表明,Akt细胞信号传导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b(GSK3b)参与了Tau过度磷酸化的过程[9,10]。GV可通过抑制Akt/GSK3b引起肾损害[11],GV是否通过同一途径影响脑内Tau过磷酸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除糖尿病中枢神经病变外,GV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也有影响[12,13]。gv诱导的雪旺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14]。一项研究发现,GV可诱导氧化应激和慢性炎症,进而介导组织和细胞损伤[15]。GV是否通过氧化应激和炎症诱导DPN,尚需进一步研究。在本研究中,我们检测了GV对大鼠海马认知功能和Tau蛋白表达的影响。然后,我们研究了Akt/GSK3b信号通路是否参与了这一过程。其次,我们观察了GV对坐骨神经微观结构和传导速度的影响,并测量了氧化应激指标和炎症因子,探讨其可能的机制。2.材料和方法2.1.动物 雄性SD大鼠(8周龄,体重200±20g)购自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中国郑州)。这些老鼠被喂食正常的食物,并可以自由饮水。室温保持在25±2℃。 2.2.实验设计 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C组)、糖尿病持续性高血糖组(DS组)和糖尿病波动性高血糖组(DF组)。用链脲佐菌素(60mg/kg)诱导糖尿病。3d后取尾静脉血样,用血糖仪(Contour TS,Bayer)检测空腹血糖(FBG)水平,FBG水平为11。1 mmol/L为糖尿病。通过腹腔注射葡萄糖(3g/kg, 9:00)建立振荡型高血糖动物模型。15:00。和21:00。)常规胰岛素(20 U/ kg,6:00)。12点。and18:00)。每天[16]。NC组和DS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周6点30分、9点30分、12点30分、15点30分、18点30分、21点30分检测血糖水平,并于第8周和第12周测定平均血糖(MBG)、血糖标准差(SDBG)和最大血糖漂移幅度(LAGE)。 2.3.降压型被动回避试验 在第8周的第一天,按照之前的方法进行降压型被动回避测试[17]。2.4.免疫组织化学 各组大鼠右脑按前文[2]解剖、固定、孵育、封堵。在每个切片中检查海马区域的三个可见视界。每只大鼠取5个切片进行分析。使用Image Pro-plus 6对图像进行分析。0软件。使用抗大鼠p-Tau(pSer202/Thr205,AT-8)和T-Tau (Tau5)的一抗。2.5.免疫印迹分析 按照前面的方法提取、分离、转移和孵育总蛋白[18]。最后,根据制造商的说明,用增强化学发光试剂(Millpore)显示条带。本研究使用抗大鼠p-GSK3b、GSK3b、p-Akt和Akt的一抗(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 MA, USA)。2.6.坐骨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检测 第12周,大鼠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3ml/kg)麻醉。然后在大腿背处切开,分离肌肉,显露坐骨神经。针刺针与电极相连,针刺针插入胫骨和腓骨肌肉。刺激针电极放置在坐骨神经的远端和近端位置。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NTS-2000)测量坐骨神经的mcv。每只大鼠测量3次,计算平均值。 2.7.坐骨神经微结构的电镜观察 在MNCV测试后,一小段坐骨神经(0。如前所述[12],取下5e1cm)进行观察,并对坐骨神经的微观结构进行成像。 2.8.过氧化和抗氧化试验粉碎大鼠坐骨神经,均质化。根据比色试剂盒(中国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的说明书测定丙二醛(MDA)、抗氧化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2.9.坐骨神经促炎细胞因子及相关信号通路的检测 制备坐骨神经匀浆液,使用ELISA试剂盒(Uscnlife, TX, USA)定量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a(TNF-a)的水平。取各组坐骨神经切片,免疫组化法测定NFe kB水平。 2.10.统计分析 数据以均数±SD表示,使用SPSS13进行学生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0软件。P值<0。0.05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结果3.1.各组体重、MBG、SDBG、 LAGE的比较 实验前将三组大鼠体重匹配。分别于实验第2、4、6、8、12周测量体重。NC组体重随时间增加而增加。但在第6、8和12周,DS和DF组的体重显著低于 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5),而DS组和DF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图1A)。第8周和第12周的每日MBG、SDBG和LAGE根据每周一天的7次每日血糖测量值计算。与NC组相比,DS组和DF组MBG、 SDBG和LAGE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05).DF组SDBG和LAGE水平较DS组显著升高(P<0.05)。05)(图1B和D)。3.2.GV会削弱认知能力 为了确定GV和高血糖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在第8周进行了降压被动回避试验。与NC组相比,反应时间和数量的错误在DS和DF组显著增加,水平最高的DF组(表1)。记忆测试表明,延迟时间明显减少DS和DF组相比,在数控集团和DF组显示最低的延迟时间(表1)。相反,错误的数量增加的DS和DF组,和DF组显示最多的错误。这些结果表明,高血糖可损害大鼠的认知功能,尤其是GV。3.3.GV促进海马中Tau蛋白的磷酸化 Tau过度磷酸化和积累在认知能力下降中起重要作用。在第8周,我们观察了海马中p-Tau(pSer202/ Thr205,At-8)和总Tau (Tau5)的表达(图2A)。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DS组和DF组p-Tau表达水平升高,DF组p-Tau表达水平高于DS组。但三组间总Tau蛋白含量无明显差异。此外,p-Tau与T-Tau的比值增加了1。79折和2。DS组和DF组分别是对照组的20倍。DF组的这一比例明显高于DS组。这些结果表明,与高血糖相比,GV可能会导致海马中Tau磷酸化的增加。3.4.GV通过增加Akt/GSK3b活性促进Tau磷酸化 既往研究表明Akt/GSK3b信号通路可能参与Tau磷酸化。我们在第8周评估了磷酸化Akt(p-Akt)和磷酸化GSK3b(p-GSK3b)在海马中的表达(图2B和C)。Western blot显示,与NC组相比,DS组的p-GSK3b水平下降了31%,DF组下降了56%。特别是,与DS组相比,DF组p-GSK3b水平明显降低。此外,对p-Akt蛋白水平的评估显示,三组的结果相似,DF组的抑制效果最大。这些结果表明,Akt/GSK3b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gv驱动Tau磷酸化的机制。 3.5.GV削弱了坐骨神经的MNCV 接下来观察GV和高血糖对周围神经的影响。第12周测定坐骨神经的MNCV。平均mncv为52。NC组为69 m/s,36。DS组为35m/s;DF组为96m/s。此外,DF组的MNCV显著低于DS组(图3A)。 3.6.GV影响坐骨神经的微观结构 为了进一步评估坐骨神经损伤,我们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坐骨神经的微观结构。NC组髓鞘厚度均匀,呈致密有序的同心圆。此外,轴突的线粒体结构非常清晰(图3B)。DS组髓鞘散在,卷曲,有裂隙。轴突线粒体结构不清楚(图3C)。此外,DF组髓鞘厚度极不均匀。与DS组相比,DF组轴突排列更加紊乱、松散、不清晰,线粒体肿胀(图3D)。 3.7.GV影响过氧化和抗氧化活性 既往研究表明,SOD和MDA的变化反映了氧化应激状态。结果表明,DF组SOD活性(u/mg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31。95±2。65例,DS组36例。02±4。32),与NC组(48。94±4。DF组MDA含量(nmol/mg蛋白)提高了71。与NC组相比,增加了7%,增加了9%。与 DS组相比减少了2%(图4A)。这些结果表明,与高血糖相比,GV诱导的抗氧化能力抑制更大,氧化损伤增加。3.8.GV影响促炎细胞因子和NF-kB的表达 为了研究炎症在糖尿病引起的坐骨神经损伤中的作用,我们接下来检查了图2。第8周时,GV影响海马中Tau、Akt和GSK3b的磷酸化。A.与NC组相比,DS组和DF组p-Tau水平升高,DF组p-Tau表达水平高于 DS组。B.p-GSK3b的表达在DS组下降31%,DF组下降56%。DF组p-GSK3b水平明显低于DS组。C.此外,对P-akt蛋白水平的评估显示,三组的结果相似(*P<0.05)。05 vs NC,**P<0。01 vs NC,#P<0。05vs DS,每组1/8)。TNF-a和IL-6在坐骨神经中的表达。DF组TNF-a和IL-6水平明显高于NC组和DS组(图4B)。NF-kB信号通路可能参与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免疫组化结果显示NC组NF-kB蛋白表达较弱,主要在雪旺细胞中表达。相比之下,DS和DF组表现出更多的NF-kB阳性细胞,包括雪旺细胞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和轴突(图4C)。此外,三组的平均光密度(AOD)显示 DF组NF-kB的相对表达量最高。综上所述,这些结果表明GV诱导的炎症反应比持续性高血糖更强,NFe kB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 4.讨论 GV具有更广泛的含义,可以指全天发生的血糖波动,也可以指在不同天的同一时间发生的血糖波动。 GV并不总是有负面影响,因为血糖的变化不仅是参与葡萄糖代谢的激素昼夜节律的生理结果,也是碳水化合物摄入的生理结果[19]。虽然在糖耐量正常的受试者中也观察到一定程度的变异性,但在葡萄糖调节受损的患者和糖尿病患者中,GV增加[20]。近年来,人们对GV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感兴趣,越来越多的临床数据表明,GV可能促进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展[21]。为了探讨GV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关系,我们构建了GV动物模型,DF组SDBG和LAGE值明显升高证实了该动物模型的成功构建。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是指由糖尿病引起的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在病程中,糖尿病患者全身可能出现神经损伤,包括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糖尿病中枢神经病变以进行性认知障碍为特征,最终可能发展为痴呆[3]。既往研究表明,糖尿病与进行性认知能力下降相关,并可加速阿尔茨海默病(AD)[22,23]。海马是一个重要的认知器官;动物研究表明,糖尿病通过多种机制导致海马神经元凋亡,包括氧化应激、凋亡调节基因表达紊乱和线粒体功能缺陷[24]。虽然一些研究表明GV是认知障碍和痴呆的危险因素[4,8,14],但其内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在此,我们采用降压被动回避实验来评估GV对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我们发现高血糖对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都有影响,尤其是GV,这表明GV对大鼠的认知功能有影响。Tau蛋白的异常过度磷酸化被认为在神经破坏和认知障碍中发挥作用[2,7,25]。我们测量了海马中p-Tau和T-Tau的表达,发现GV促进了海马中Tau的磷酸化。为了进一步探索其中的信号通路,我们重点研究了GSK-3b,GSK-3b是参与Tau蛋白超磷酸化的重要激酶,其失调参与了AD的病理过程[26]。GSK-3b磷酸化降低已被证明可介导 Tau蛋白在体内的过度磷酸化[27]。GSK-3b的上游调控因子Akt的磷酸化也在我们的研究中进行了评估。正如预期的那样,海马中Akt/GSK3b信号被GV抑制,这与肾脏中观察到的结果一致[11]。因此,GV可能通过抑制Akt/GSK3b通路导致海马区Tau过度磷酸化,从而诱导糖尿病中枢神经病变。除糖尿病中枢神经病变外,GV对DPN的影响也已得到证实[12,13]。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GV削弱了坐骨神经的MNCV,特别是在DF组。虽然持续的慢性高血糖是糖尿病神经元损伤的主要原因,但在氧化应激和炎症细胞因子方面,葡萄糖水平的急性波动或大范围变化可能比持续高血糖更严重地恶化致病介质[28]。此外,有研究发现间歇性高糖(IHG)诱导与氧化应激相关的雪旺细胞凋亡,且IHG的细胞毒作用明显强于高糖[14]。因此,我们观察GV对坐骨神经微观结构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氧化应激和炎症指标的变化,以阐明可能的机制。正如预期的那样,髓鞘和轴突的结构都被高血糖和GV破坏,并且DF组的影响更严重。此外,GV显著降低 SOD表达,增加MDA表达。TNF-a、IL-6和NF-kB的表达水平也因GV升高而升高。综上所述,我们提出GV通过诱导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导致周围神经损伤的假设,而NF-kB通路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总之,目前的工作强调了GV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作用,包括糖尿病中枢神经病变和DPN。我们发现GV可能通过抑制Akt/GSK3b通路导致海马区Tau过度磷酸化诱导糖尿病中枢神经病变,并可能通过激活NF-kB通路引起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导致DPN。我们的研究有一些局限性。我们只观察了不同组中Akt/GSK3b和NF-kB的表达。需要基因敲除或过表达研究来进一步评估这些通路在gv诱导的糖尿病神经病变中的作用。然而,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可能的机制,并为未来的治疗靶向开辟了额外的途径。网址:https://doi。org/10。1016/j。bbrc。2018.12.179.  

微医药 2024-03-22阅读量2305

金属硫蛋白缺乏可加重链脲佐菌...

病请描述:氧化应激和炎症在糖尿病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肾病中起重要作用。金属硫蛋白(MT)在糖尿病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中作为抗氧化剂被诱导;然而,MT在肾功能中的作用尚不清楚。因此,我们研究MT缺乏是否通过氧化应激和炎症加速糖尿病肾病。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MT-t缺失小鼠(MT X/X)和MT-t/MT-t小鼠发生糖尿病。测量尿白蛋白排泄、组织学变化、活性氧(ROS)标志物和肾脏炎症。小鼠近端小管上皮细胞(mProx24)被用来进一步阐明MT在高糖条件下的作用。与糖尿病MT相比,糖尿病MT X/X小鼠的糖尿病肾病参数、ROS和炎症标志物加速,尽管血糖水平相当。MT缺乏加速了糖尿病肾间质纤维化和巨噬细胞向间质浸润。电镜显示糖尿病MTX/X小鼠近端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形态异常。体外研究表明,在高糖条件下培养的mProx24细胞中,小干扰RNA敲低MT可增强线粒体ROS的产生和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本研究结果表明,MT可能在糖尿病肾病中保护肾脏免受高糖诱导的ROS和随后的炎症作用中发挥关键作用。糖尿病肾病;炎症;金属硫蛋白;氧化应激;糖尿病肾病是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主要原因,也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0,25)。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多种机制,包括遗传和血流动力学因素、氧化应激、大量研究表明,高血糖与活性氧(ROS)的生成增强有关,氧化应激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有关(6,7)。新出现的证据也表明,炎症途径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26)。因此,氧化应激和炎症的调节可能是糖尿病肾病的主要治疗靶点。金属硫蛋白(MT)是一种细胞内金属结合蛋白,其特点是低分子质量(6-7kda),高半胱氨酸含量(61-62个氨基酸中的20个),没有芳香或组氨酸残基(30)。虽然已经鉴定了四种同种异构体,但MT-1和-2(MT-1/-2)作为主要同种异构体广泛分布于全身(30)。MT在重金属解毒和必需金属稳态中起重要作用(24)。此外,MT具有强大的抗氧化功能,是一种保护细胞和组织免受氧化应激的适应性蛋白(2,9)。先前的研究报道了MT对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5,17,18)。我们最近证实MT主要在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中表达,高糖诱导的氧化应激可增强糖尿病肾脏中MT的表达(21)。这些结果表明,MT通过代偿上调来保护肾脏免受糖尿病引起的氧化应激的影响;然而,MT在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仍然知之甚少。因此,本研究旨在研究MT在糖尿病条件下保护肾脏免受高糖诱导的氧化应激的作用,使用MT缺乏(MT X/X)和MT/X小鼠。我们还使用正常或高糖条件下培养的小鼠近端小管上皮(mProx24)细胞来确定小干扰RNA(siRNA)敲低MT是否会诱导线粒体ROS,从而导致炎症。 材料和方法 实验性的协议。雄性纯合子MT-1/2敲除小鼠(MT实验性的协议。雄性纯合子MT-1/2敲除小鼠(MT X/X)来自Jackson Laboratory(Bar Harbor,ME)。 MT X/X小鼠在129/Sv遗传背景下饲养,因此129/ Sv小鼠被用作野生型对照(MT/Sv)。所有程序均按照冈山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指南、日本政府动物保护和管理法(第105号)和日本政府动物饲养和安全通报(第6号)进行。8周大的小鼠分为四组:1)非糖尿病 MT/MT小鼠(ND-WT;N (7);2)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MT (DM-WT);N (7);3)非糖尿病MTX/X小鼠(ND-KO;N (7);4)糖尿病MTX/X小鼠(DM-KO;n<e:1>7).糖尿病被诱导并证实如先前报道(15)。所有的老鼠都可以免费获得标准的饮食和自来水。小鼠在诱导糖尿病后12周被安乐死。取下肾脏,称重,用10%福尔马林固定,进行周期性酸-甲基苯丙胺银(PAM)和马松三色染色。剩余组织的部分被嵌入最佳切割温度化合物(Sakura Finetechnical,东京,日本),并立即在丙酮中冷冻,在干冰上冷却。其他组织在液氮中快速冷冻,并在X80°C下保存。为探讨STZ对糖尿病肾病的影响,将8周龄MT X/X小鼠分为3组:1)非糖尿病小鼠(ND-K0;N (5);2) stz诱导糖尿病小鼠(DM-K0;N (5);3)甘精胰岛素治疗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DM-KO2glargine;n5).使用甘精胰岛素(Sanofi, Tokyo,Japan)。5:0。腹腔注射8u/体。小鼠在诱导糖尿病后12周被安乐死。取出肾脏,用10%福尔马林固定,进行PAM染色。代谢数据。12周时测量体重、肾脏重量、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肌酐和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UAE)。糖化血红蛋白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肌酐用酶法测定。收集尿液24h,将每只小鼠单独置于代谢笼中,随意提供食物和水。阿联酋的测量方法如前所述(22)。光学显微镜。切片经PAM和马松三色染色分析。在糖尿病诱导后12周,通过高倍镜检查每只动物皮质中随机选择的10个肾小球(x400)来估计肾小球的大小。使用Lumina Vision软件(Mitani, Tokyo, Japan)测量肾小球簇和间质纤维化的面积。系膜基质指数(mesangial matrix index, MMI)定义为簇毛面积中pam阳性面积,计算公式为:MMI<e:1>(pam阳性面积)/(簇毛面积)。结果表示为平均值↑SE(每m2丛面积;MMI的任意单位)。 lmmunoperoxidase染色。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如前所述(22)。简单地说,用低温恒温器切割4米厚的新鲜冷冻切片。使用大鼠抗小鼠单核细胞/巨噬细胞(F4/80)单克隆抗体(Abcam,Cambridge,UK)评估巨噬细胞浸润,然后使用生物素标记的山羊抗大鼠 lgG抗体(Jackson ImmunoResearch Laboratories, West Grove,PA)。使用Vectastain Elite试剂盒(Vector Laboratories, Burlingame, CA)对切片进行亲和素-生物素偶联反应。计数每只动物10个肾小球中f4/80阳性细胞数。每个肾小球和间质组织的平均阳性细胞数(每mm2的数量)用于估计。Immunofluorescent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如前所述(21)。采用兔抗mt抗体(Santa Cruz Biotechnology, Santa Cruz, CA)和Alexa Fluor 488驴抗兔IgG(Invitrogen, Carlsbad, CA)检测 MT-1/ 2在肾脏中的表达。为了确定MT-1/2是否定位于近端或远端小管上皮细胞,分别用山羊抗水通道蛋白-1(AQP1)抗体(Santa Cruz Biotechnology)或山羊抗tam - horsfall蛋白(THP)抗体(Santa CruzBiotechnology)反染色,然后用Alexa Fluor 594驴抗山羊lgG (Invitrogen)反染色。对于其他免疫荧光染色,抗IV型胶原(Millipore,Temecula, CA),抗纤维连接蛋白(Sigma-Aldrich, St. Louis, MO)和抗4-羟基烯醛(4-HNE;Abcam)被使用。荧光显微镜(BX51;奥林巴斯,东京,日本)。Western blot分析。如前所述进行 Western blotting(15)。简单地说,蛋白质被洗脱,用SDS-PAGE分离,并转移到硝化纤维素膜上。在20 mM Tris·HCl (pH 7)中阻断后。6)含150mm NaCl,0。1% Tween 20和5%(wt/vol)脱脂牛奶,用抗纤维连接蛋白(Sigma-Aldrich)和抗磷酸化nf-b-p65 (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 Danvers, MA)孵育膜。将膜与anti-actin(Abcam)杂交以监测不同车道的等效负载。所有实验至少重复三次。电子显微镜。电镜下的组织准备如前所述(22)。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在x1,500和x4,000显微镜下拍照。肾皮质基因表达的定量分析。治疗12周后,使用RNeasy Mini试剂盒(Qiagen, Valencia, CA)从肾皮质中分离RNA。F107 金属硫蛋白缺乏会加重糖尿病肾病(日本,东京)和FastStart SYBR Premix Ex Taq ll(日本,大津, Takara Bio)。引物是从塔卡拉生物公司买的。以 GAPDH为不变对照基因,采用比较Ct法对qRT-PCR结果进行评价。线粒体ROS检测。使用MitoTracker Red CM-H 2XRos(分子探针,Eugene,OR)和MitoTracker Green FM(分子探针)检测线粒体ROS。简单地说,将肾切片与10 M MitoTracker Red CM-H2XRos和MitoTracker Green FM在室温下孵育1小时。然后去除未结合的染料,使用荧光显微镜(BX51;奥林巴斯,东京,日本)。细胞培养和处理。小鼠近端小管上皮(mProx24)细胞由Takeshi Sugaya博士(CMIC)慷慨提供,并按照先前报道进行培养(21)。 mProx24细胞在添加5。5mMd-葡萄糖(低糖),10%胎牛血清,100 U/ml青霉素,100 mg/ml链霉素,2mMI-谷氨酰胺。siRNA实验采用MT siRNA(sc-35926;Santa Cruz Biotechnology)和打乱的siRNA(sc-37007;圣克鲁斯生物技术公司)。mProx24细胞转染12。5nM MT siRNA或在Lipofectamine RNAiMAX(Invitrogen)存在下搅乱的siRNA。siRNA转染24小时后,用25 mMd-葡萄糖(高糖)刺激细胞24小时。单个实验至少重复三次,不同批次或不同制备的细胞。mProx24细胞中基因表达的定量分析。使用如上所述的RNeasy Mini试剂盒(Qiagen)从细胞中制备总RNA。如上所述,采用qRT-PCR检测mProx24细胞中Nox4、MCP-1、TGF-*、OPN mRNA表达水平。 ELISA。肾组织和mProx24细胞中的MT-1/2水平通过 ELISA系统(Frontier Science, Ishikari, Japan)根据制造商的协议进行检测。统计分析。所有值均为平均值 SE。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cheff<s:1>检验对组间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AP值00。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STZ对MT X/X小鼠的肾损害比MT<s:2>/X小鼠更大。代谢数据汇总于表1。糖尿病小鼠的UAE明显高于非糖尿病小鼠。此外,与糖尿病MT /X小鼠相比,注射STZ后12周,糖尿病MTX/X小鼠的UAE明显增加(120。66 ↑66对92。92 ↑76克/天;P0 0。05).与非糖尿病小鼠相比,糖尿病小鼠糖化血红蛋白和相对肾重增加,体重降低。糖尿病MT与糖尿病MT X/X小鼠的糖化血红蛋白、相对肾重和体重均无显著差异。 STZ在MT X/X小鼠中诱导的间质纤维化较MT mt4/ mt4小鼠更为严重。分离肾脏,并使用PAM染色、马松三色染色和IV型胶原和纤维连接蛋白的免疫荧光进行病理分析(图1A)。经PAM和IV型胶原染色显示,注射STZ后,MT/MT /X/X小鼠肾小球明显肥大,系膜基质明显扩张。然而,PAM和IV型胶原蛋白阳性区域的形态计量学分析显示,MT X/X和MTMT/C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图1、B和C)。58↑0.13 vs.2。18↑0.16%;P0 0。05)(图1D)。纤维连接蛋白的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也显示出相同的趋势(图1、 E和F)。此外,胰岛素治疗可以减轻糖尿病MT X/X小鼠的间质纤维化,表明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间质纤维化是由高血糖介导的(图1、G和H)。综上所述,这些结果表明MT缺乏加速了stz诱导的糖尿病间质纤维化。与糖尿病MT/X小鼠相比,糖尿病MT X/X小鼠间质巨噬细胞浸润增加。糖尿病小鼠肾小球和间质中巨噬细胞的数量明显高于非糖尿病小鼠(图2A)。 MT X/X和MT MT /X小鼠对STZ治疗后的肾小球内巨噬细胞浸润没有差异(图2B)。然而,与糖尿病MT相比,糖尿病MTX/X小鼠的间质内巨噬细胞浸润增X小鼠中NF-B的表达增加(图4E)。总的来说,这些数据表明MT缺乏加速了糖尿病诱导的巨噬细胞募集和肾脏炎症基因表达。与糖尿病MT X/X小鼠相比,糖尿病MT X/X小鼠肾脏ROS生成增加。为了评估肾脏的氧化应激,对肾脏切片进行4-HNE免疫染色。这表明,ROS主要在糖尿病MT/X/X小鼠的小管上皮细胞中产生,在非糖尿病MT /X/X小鼠的间质中产生较少(图5A)。此外,我们使用MitoTracker Red cm -h2 XRos和MitoTracker Green FM染色来评估线粒体ROS的产生。与糖尿病MTX/X小鼠相比,糖尿病 MT X/X小鼠的MitoTracker Red cm -h2XRos强度更高(图5B)。这些发现表明,MT缺乏增加了糖尿病诱导的肾间质线粒体ROS。糖尿病MT X/X小鼠线粒体形态恶化。为了证实MT对产生线粒体ROS的有益作用,我们使用电子显微镜更详细地检查了肾脏形态。与非糖尿病MT小鼠相比,糖尿病MT小鼠的肾近端小管细胞肿胀的线粒体数量增加,嵴也明显减少,与糖尿病MT小鼠相比,糖尿病MT X/X小鼠的线粒体数量进一步增加(图6)。这些结果表明,MT缺乏损害了糖尿病肾脏近端小管上皮细胞的线粒体功能。敲除MT可增加培养的近端小管上皮细胞中ROS和炎症基因的表达水平。小鼠mProx24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转染MT siRNA或乱序siRNA作为对照,并进行 qRT-PCR和ELISA分析。与对照细胞相比,MT敲低细胞中MT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受到抑制(图7、A和 B)。MT敲低细胞中高糖诱导的Nox4mRNA表达增加(图7C)。为了评估mProx24细胞中的线粒体ROS,我们使用MitoTracker Red cm- h2 XRos和MitoTrackerGreen FM进行双重染色。转染MT siRNA的mProx24细胞中,MitoTracker Red cm -h2XRos的强度增加(图7G)。同样,MT RNAi上调MCP-1、TGF-输出、 OPN等炎性基因的表达水平(图2)。 F110 金属硫蛋白缺乏会加重糖尿病肾病7,d-f)。这些发现表明,MT的下调会加剧高糖诱导的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的氧化应激和炎症。 讨论 在本研究中,我们证明MT缺乏加速了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的蛋白尿和间质纤维化,但不影响血糖水平。糖尿病MT X/X小鼠肾间质巨噬细胞浸润增加,炎症基因MCP-1、TGF-;)和OPN表达增加。此外,糖尿病 MT X/X小鼠线粒体ROS增加,线粒体断裂。对近端小管上皮细胞的体外研究表明,MT的下调增加了与氧化应激相关的Nox4的表达和炎症基因的表达。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MT在糖尿病肾脏中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并独立于血糖水平阻止糖尿病肾病的发展。MT包括一个低分子量、富含半胱氨酸、普遍存在和可诱导的细胞内蛋白家族,它们与重金属(如锌、铜和镉)结合,并参与金属稳态和解毒(1)。哺乳动物MT家族包括四种亚型:MT-1、MT-2、MT-3和 MT-4。MT-3主要是脑特异性的,在神经元和受刺激的神经胶质细胞中表达(16),而MT-1/2这两种主要亚型在大多数器官中表达。然而,MT在肾脏中的表达尚不清楚。这项研究和我们最近的研究表明,MT-1/2在糖尿病小鼠(图3)和大鼠(21)的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中被高度诱导。这项研究还表明,MT以前曾被报道为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2,5,9,17,18)。因此,我们假设MT可能作为一种抗氧化蛋白在肾脏中被诱导,从而保护肾脏免受糖尿病诱导的ROS和炎症的影响。许多研究已经提出氧化应激在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3,11,29)。我们通过评估线粒体ROS的产生来评估肾脏的氧化应激。F111 金属硫蛋白缺乏加剧糖尿病肾病糖尿病MT/小鼠。电镜下还显示,与糖尿病MT X/X小鼠相比,糖尿病 MT X/X小鼠近端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肿胀更为严重。据报道,线粒体形态在包括糖尿病肾病在内的肾脏疾病中发生改变(8,31,32)。由于MT是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和适应性蛋白,可以保护细胞和组织免受氧化应激(12),我们推测MT缺乏可能导致糖尿病 MT X/X小鼠线粒体肿胀增加。但MT与线粒体形态的关系尚未见报道,有待进一步研究。我们还进行了siRNA实验,以探索MT对Nox4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作为ROS生成的启动子,以及对培养的近端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ROS的影响。敲除MT可增加Nox4的表达和MitoTracker Red cm-h2XRos的强度,这表明MT可能通过减少近端小管上皮细胞的氧化应激来阻止Nox4衍生ROS的产生。总之,这些结果表明MT缺乏会增加糖尿病引起的肾间质氧化应激。炎症也与糖尿病肾病的发展有关(13,15,19)。本研究发现,糖尿病MT X/X小鼠中巨噬细胞标志物CD14、趋化因子 MCP-1、细胞因子TGF->和OPN的表达水平升高。同样,与糖尿病MT /X小鼠相比,糖尿病MT X/X小鼠的间质内巨噬细胞浸润和间质纤维化增加。然而,巨噬细胞在肾小球中的浸润和系膜基质的积累在两种类型的小鼠中相似。此外,体外研究表明,敲除MT可提高培养的近端小管上皮细胞中MCP-1、TGF-输出、 OPN等炎症基因的表达水平。这些结果表明,在糖尿病肾病中,MT缺乏涉及间质炎症,而不是肾小球炎症。与糖尿病MT X/X小鼠相比,炎症基因的主要调节因子NF-B在糖尿病MTX/X小鼠中的表达增加。提示MT可能通过抑制NF-B抑制高糖诱导的炎症。我们和其他人(14,27)已经证明MT在MT敲除小鼠中镉或顺铂诱导的慢性肾损伤模型中起保护作用,但尚未报道MT敲除小鼠糖尿病肾病的实验模型。虽然我们之前已经证明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肾脏中MT表达上调(21),但MT是否能预防糖尿病诱导的氧化应激和炎症,从而预防糖尿病肾病,尚不清楚。足细胞特异性 MT转基因小鼠表明,足细胞中MT的过表达可以改善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特征(33),这表明保护足细胞可以抑制糖尿病肾病。通过补充锌诱导肾小管MT合成也可以通过对抗氧化应激来预防糖尿病肾病(23,28)。我们目前和以前的研究(21)表明,MT主要在糖尿病肾脏的肾小管而不是足细胞中被诱导。因此,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中的MT可能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治疗靶点。总之,我们证明MT缺乏加速了高糖诱导的肾脏化应激和炎症。本研究结果表明,MT作为抗氧化蛋白在保护肾脏免受糖尿病应激中起重要作用。我们的发现提示MT可能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一个新的治疗靶点。

微医药 2024-03-21阅读量1894

糖尿病患者非糖尿病肾病(ND...

病请描述:摘要背景糖尿病肾病(DKD)是糖尿病患者肾脏受累的主要原因。它主要是一种临床诊断。如果不进行活检,非糖尿病肾病(NDKD)可能会被遗漏。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描述了NDKD的谱,并评估了糖尿病肾病患者计划活检时考虑的预测因素。方法在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中,对2006年5月至2019年7月在我们中心接受肾活检的糖尿病患者进行NDKD评估。结果对321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肾活检。平均年龄为49.3±12.4岁,71%为男性。75.8%的患者患有高血压,25.2%的患者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根据肾活检,患者分为DKD-127(39.6%)、NDKD-179(55.8%)和DKD+NDKD-15(4.7%)。总体而言,最 常见的诊断病理是膜性肾病MN(17%),其次是IgA肾病(16.0%)和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14.9%)。DKD+NDKD患者以IgA肾病为主(53.3%)。165名(51.4%)患者的诊断可能适合特定治疗。在多变量分析中,女性[OR 2.07(1.08–3.97),p=0.02]、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OR 7.47(3.71–15),p=0.001]、无高血压[OR 3.17(1.56–6.45),p=0.001]和糖尿病持续时间≤24个月[OR 3.67(1.97–6.84),p<0.001]是NDKD的独立预测因素,而无肾病范围蛋白尿[OR 1.73(0.98–3.05),p 0.05]则显示出显著性趋势。结论在大量以肾小球疾病为主要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中,巧妙地使用肾活检可以检测出潜在的可治疗NDKD。需要考虑多种风险因素的组合,以指导糖尿病患者进行肾活检的必要性。 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肾病(DK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非糖尿病肾病(NDKD)介绍印度的糖尿病总患病率为7.3%,在经济较发达的邦的城市地区,低社会经济群体的糖尿病患病率较高1.糖尿病肾病(DKD)是世界范围内[,3]和印度[4]的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病因。DKD通常是基于一系列发现的临床诊断,即长期糖尿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蛋白尿伴或不伴肾功能受损[5]。由于肾活检不是常规的,NDKD的诊断往往会被遗漏,从而改变疾病的发展轨迹。多 项研究表明,非糖尿病肾病(NDKD)可能发生在糖尿病患者身上或与DKD共存[],尽管患病率在20%至80%之间有很大差异。这种广泛的差异可能归因于所研究的人群与 不同中心糖尿病患者活检适应症之间的差异。DKD通常只通过血糖控制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断来治疗,尽管新药物也显示出延缓肾脏进展的前景。NDKD的诊断对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其中许多患者可以接受潜在的疾病改良治疗,从而改变这些患者的预后。因此,在管理糖尿病肾病患者时,肾活检的决定变得至关重要。然而, 对于糖尿病患者何时怀疑NDKD,尚无标准指南。因此,我们进行了这项研究来描述糖尿病患者NDKD的模式,并评估其发生NDKD的预测因素。方法在这项回顾性队列研究中,回顾了327名糖尿病患者的医疗记录,这些患者于2006年5月至2019年7月在肾脏科接受了充分的本地肾活检。收集的临床和人口统计详细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持续时间、是否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毒性药物使用史、是否存在少尿、疾病持续时间和活检指征。根据医疗记录,肾活检的指征分为不明原因的肾功能不全(急性或慢性急性)、肾病范围蛋白尿、肾病范围蛋白质尿伴肾功能障碍(eGFR<60 ml/min/1.73 m2)和无症状尿路异常(肾小球滤过率≥60 ml/min/17.3 m2的肾下蛋白尿和/或血尿)。从患者的医疗记录中获得血清肌酸酐、血清白蛋白和血清胆固醇、活动性尿沉渣(≥5个红细胞/hpf,红细胞铸型)、白细胞尿(≥5白细胞/hpf)、24小时尿蛋白或尿蛋白-肌酸酐比率、自身免疫血清学和病毒感染标志物的基线数据。肾病范围蛋白尿定义为24小时尿蛋白≥3.5g/天或尿蛋白-肌酐比值≥3.5。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使用肾脏疾病饮食的4变量修正(MDRD)方程计算。病理学家对肾活检进行评估,对所有活检进行光镜和免疫荧光显微镜检查,对有限病例进行电子显微镜检查。DKD的诊断基于多种 特征,包括系膜扩张和弥漫性毛细血管间肾小球硬化、Kimmelstiel–Wilson 结节、基底膜增厚和渗出性病变,如纤维蛋白帽、包膜作为研究[20]和肾活检数据库的一部分,收集的数据已获得新德里AIIMS研究所伦理委员会(IEC)的批准, 前瞻性收集的所有数据均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回顾性数据则获得IEC批准的弃权同意。本研究是根据相关指南和规定进行的。 统计分析 使用STATA 15进行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数据显示为正态分布变量的平均值±标准差,无正态分布的变量的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以及标称变量的病例数和百分比(%)。使用ANOVA方差分析检验组间差异的显著性,并使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评估差异相对于平均值的显著性。使用t检验(分类 变量)和Wilcoxon秩和检验(连续变量)进行组间单 变量比较。使用逻辑回归分析对被认为是DKD与NDKD的潜在预测因素的变量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2006年5月至2019年7月,5083名患者接受了肾活检,其中327名为糖尿病。321名患者被纳入最终分析,因为3名患者活检不充分,3名患者有非特异性检查 结果。表1显示了他们的基本人口统计细节。平均年龄49.3±12.4岁,男性228例(71%)。糖尿病的中位持续时间为60(0-540)个月。活组织检查时的平均血清肌酐为2.5±2.0 mg/dl(eGFR 48.8±38.8 ml/min/1.73 m2)。平 均蛋白尿为4.9±3.8 g/天,163例(50.8%)为肾病范围蛋白尿。 活检时与肾脏疾病相关的症状的中位持续时间为4(0-180)个月。没有一名患者出现任何与手术相关的重大并发症。根据医疗 记录,活检的指征为不明原因的急性或急性肾功能慢性下降125例(38.9%),肾病范围蛋白尿72例(22.4%),肾病范畴蛋白尿伴肾功能不全91例(28.4%),无症状尿路异常伴肾功能保存33例(10.3%)。根据肾活检,127名(39.6%)患者患有DKD,179名(55.8%)患有NDKD,15名(4.7%)患有DKD+NDKD。表2显示了根据活检指征分层的患者中活检诊断的分布。在DKD患者中,最常见的 活检指征是肾病范围蛋白尿伴肾功能障碍(39.4%),其次是不明原因的肾功能障碍(34.6%)和肾病范围蛋白蛋白尿伴保留能障碍肾功能(20.5%)。在NDKD亚组中, 最常见的表现是不明原因的肾功能障碍(41.3%),其次是肾病范围蛋白尿(24.6%)。在NDKD+DKD亚组中,不明原因的肾功(46.7%)是主要指征,其次是肾病范围蛋白尿伴肾功能障碍(26.7%)。表中给出了分为三组的患者的特征。NDKD组的女性人数明显高于DKD组。单独DKD和DKD+NDKD患者的糖尿病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单独NDKD患者(分别为113.4个月和111.7个月vs 52.4个月 ,p<0.001)。出现水肿和/或少尿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KD和DKD+NDKD患者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病率(60%)显著高于NDKD患者(7.4%),p<0.001。在DKD组(分离型或NDKD组)中,平均蛋白 尿高于分离型NDKD组(分别为5.7克/天和4.9克/天与4.2克/天),但无统计学意义 。三组之间的肾小球滤过率、血清胆固醇和血清白蛋白水平以及血尿患病率没有显著差异。肾活检的组织病理学诊断 活检诊断的NDKD谱如表4所示。总的来说,最常见的诊断病理是膜性肾病MN(17%),其次是IgA肾病IgAN(16.0%)和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SGS(14.9%)。分离NDKD组最常见的诊断是MN(18.4%),其次是FSGS(16.2%)、IgAN(12.8%)和微小变化疾病MCD(10.1%)。在DKD+NDKD患者中,IgAN(53.3%)是主要诊断。一名患者患有结节病相关的慢性肾小管间质肾炎。165名(51.4%)患者的诊断有潜在的治疗方法,并改变NDKD的预测因素为了评估可以预测 糖尿病患者NDKD发生的因素,应用了多变量二项式逻辑回归分析,NDKD是因变量(表)。共有306名患有孤立性DKD或孤立性NDKD的患者仅被纳入本分析。评估的风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持续时间、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少尿、出现水肿、血尿、无肾病范围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和eGFR。在对孤立性DKD或NDKD患者的多变量分析中,女性[or 2.07(1.08–3.97),p=0.02]、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or 7.47(3.71–15),p<0.001]、无高血压[or 3.17(1.56–6.45),p=0.001]和糖尿病持续时间≤24个月[or 3.67(1.97–6.84),p=0.001]是NDKD的独立预测因素,而无 肾病范围蛋白尿[or 1.73(0.98–3.05),p=0.005]显示出显著性趋势。

微医药 2024-03-21阅读量2213

胸部纵隔藏着“拳...

病请描述: 2024年02月06日  南京晨报 A16版 狭小的纵隔内竟然长出一个直径约11厘米的肿瘤,且与多个大血管紧紧相连!近日,江苏省肿瘤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陆欣欣手术团队历时5小时成功将肿瘤完整切除,仅出血不到100毫升。之前困扰丘女士多日的胸痛得到解除。 邱女士胸痛多日,一直不能好转,影像检查发现直径大于10厘米的纵隔肿瘤。纵隔是人体胸腔里两肺之间的区域,地域狭小,内部血管神经众多。术前CT显示,肿瘤与周围的上腔静脉、升主动脉和左无名静脉紧紧粘连。情况不容乐观。邱女士入住胸外科后,该科室医疗团队高度重视丘女士的病情,多次进行术前探讨,最终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 肿瘤太大又与重要血管粘连,缝隙非常小,完整切除相当困难,分块切除的方案更加稳妥。但分块切除时,如果有肿瘤细胞脱落,可能会导致患者胸腔肿瘤转移。为了降低肿瘤复发转移的几率,延长患者生存期寿命,陆欣欣决定采用完整切除的方案。这种手术方式耗时长、难度大,对医生的要求也更高。 大血管位于肿瘤后方,手术风险大。术中陆欣欣医师团队小心谨慎地操作,用手术剪和超声刀将肿瘤从血管表面一点点分离出来,然后再完整切除。2个小时后成功将这个“不定时炸弹”从患者胸腔内取出。肿瘤直径约为11厘米,重量约500克,术中出血仅100ml。而以往同类手术平均出血量可达300ml—2500ml,如果术中损伤任何一根大血管,都可能造成致命的大出血。 肿瘤取出后,通常只需半小时就能完成手术,而陆主任用了3个小时来“清理战场”。反复止血后,他们用胸腔镜仔细探查,检查有无胸膜转移灶以及可疑淋巴结,进行补充切除,以彻底清除患者体内的肿瘤;最后用热盐水和稀碘伏溶液浸泡患者胸腔,降低胸膜转移的发生率。术后丘女士恢复良好,目前已顺利出院。丘女士的家属表示,“胸外科的医生和护士都很和善,工作时很细心,也很周到。” 术后病理显示,丘女士患的是胸腺瘤。胸腺瘤每年的发病率为2.2/万人~2.6/万人,胸腺癌发病率为0.3/百万~0.6/百万。它是相对温和的肿瘤,50%的胸腺瘤患者可以生存18年及以上。 陆欣欣认为,胸腺瘤一经诊断,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都建议尽早切除。既往认为的良性胸腺瘤,在病理学上仍然是恶性的,只不过恶性程度不高。随着时间的推移,胸腺瘤会逐渐长大,甚至会侵犯周围的血管和心脏,手术难度也会随之增加。但是,小的胸腺瘤多无症状,早期也不易被发现。临床上30%的患者并无明显症状,40%的患者会出现胸痛等症状,30%的患者会出现重症肌无力,表现为眼睑下垂和四肢无力。胸腺瘤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也没有有效的预防措施,定期体检仍是发现胸腺肿瘤的有效手段。如果出现胸痛、乏力或眼睑下垂等症状,持续得不到改善,这时就需做CT或MRI排查胸腺瘤。 通讯员 林宇航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孙苏静

陆欣欣 2024-02-08阅读量1681

狭小纵隔竟藏着11公分肿瘤,...

病请描述:交汇点讯 狭小的纵隔内竟然长出一个直径约11厘米的肿瘤,且与多个大血管紧紧相连!近日,江苏省肿瘤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陆欣欣手术团队历时5小时成功将肿瘤完整切除,仅出血不到100毫升。之前困扰丘女士多日的胸痛得到解除。 肿瘤巨大,与周围血管相连 丘女士胸痛多日,一直不能好转,影像检查发现直径大于10厘米的纵隔肿瘤。纵隔是人体胸腔里两肺之间的区域,地域狭小,内部血管神经众多。术前CT显示,肿瘤与周围的上腔静脉、升主动脉和左无名静脉紧紧粘连。情况不容乐观。丘女士入住胸外科后,科室医疗团队高度重视丘女士的病情,多次进行术前探讨,最终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                          CT中黄线标记为肿瘤直径 陆欣欣医生手绘1:1手术解剖图 这是陆医生1:1绘制的解剖图,肿瘤前面是胸骨和肋骨,后面是心脏和大血管。 只出血100毫升,医生用2小时完整清除“炸弹” 肿瘤太大又与重要血管粘连,缝隙非常小,完整切除相当困难,分块切除的方案更加稳妥。但分块切除时,如果有肿瘤细胞脱落,可能会导致患者胸腔种植转移。为了降低肿瘤复发转移的几率,延长患者生存期寿命,陆欣欣决定采用完整切除的方案。这种手术方式耗时长、难度大,对医生的要求也更高。 大血管位于肿瘤后方,手术风险大。术中陆欣欣医师团队小心谨慎地操作,用手术剪和超声刀将肿瘤从血管表面一点点分离出来,然后再完整切除。2个小时后成功将这个“不定时炸弹”从患者胸腔内取出。肿瘤直径约为11CM,重量约500克,术中出血仅100ml。而以往同类手术平均出血量可达300—2500ml,如果术中损伤任何一根大血管,都可能造成致命的大出血。 为了“斩草除根”,医生用3小时“清理战场” 肿瘤取出后,通常只需半小时就能完成手术,而陆主任用了3个小时来“清理战场”。反复止血后,他们用胸腔镜仔细探查,检查有无胸膜转移灶以及可疑淋巴结,进行补充切除,以彻底清除患者体内的肿瘤;最后用热盐水和稀碘伏溶液浸泡患者胸腔,降低胸膜转移的发生率。术后邱女士恢复良好,目前已顺利出院。邱女士的家属表示,“胸外科的医生和护士都很和善,工作时很细心,也很周到。” 胸腺瘤早期难以察觉,定期检查是关键 术后病理显示,丘女士患的是胸腺瘤。胸腺瘤每年的发病率约为2.2/万人~2.6/万人,胸腺癌发病率大约为0.3/百万~0.6/百万。它是相对温和的肿瘤,50%的胸腺瘤患者可以生存18年及以上。 陆欣欣认为,胸腺瘤一经诊断,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都建议尽早切除。既往认为的良性胸腺瘤,在病理学上仍然是恶性的,只不过恶性程度不高。随着时间的推移,胸腺瘤会逐渐长大,甚至会侵犯周围的血管和心脏,手术难度也会随之增加。但是,小的胸腺瘤多无症状,早期也不易被发现。临床上30%的患者并无明显症状,40%的患者会出现胸痛等症状,30%的患者会出现重症肌无力,表现为眼睑下垂和四肢无力。胸腺瘤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也没有有效的预防措施,定期体检仍是发现胸腺肿瘤的有效手段。如果出现胸痛、乏力或眼睑下垂等症状,持续得不到改善,这时就需做CT或MRI排查胸腺瘤。 通讯员 林宇航 胥林花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仲崇山 编辑:杨彦 交汇点新闻原文链接:https://jhd.xhby.net/share-webui/detail/s65bc8886e4b066704b6892ed 以下为不同网站新媒体的报道。 凤凰网江苏:https://ishare.ifeng.com/c/s/v004kFyxvjve2pPOUxdv8d-_O0uRjgW6ySH1h4vgxwCzFKXU__?spss=np&channelId=&aman=42X0d8xc9f3c21sfceu2bao1b4Bdf8R2e3Z544zd96。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https://wap.yzwb.net/wap/news/3541267.html。 荔枝新闻:https://m.jstv.com/news/2024/2/2/1203040318714486784.html?curchannel=%E5%81%A5%E5%BA%B7。 极目新闻: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uper?urlext=%7B%22cuid%22%3A%220uvJiliNHaYbuvic_uSTugOQ2alw8S830u27ala02uKZ0qqSB%22%7D&rs=599386472&ruk=-SYlxiE3k8dCSYlnwyv4bg&like_icon_type=2&isBdboxFrom=1&pageType=1&sid_for_share=&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686296960731129671%22,%22sourceFrom%22%3A%22bjh%22%7D。

陆欣欣 2024-02-08阅读量1889

这种病冲上热搜!温州一医院今...

病请描述:近日,演员周海媚疑患红斑狼疮去世冲上了热搜,一时间,导致医院风湿免疫科咨询人数激增。12月13日,记者从温医大附一院风湿免疫科了解到,预计今年因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的患者约1300人次,其中90%为女性,这里面以18—45岁的育龄妇女为主,也不乏幼年和少年女性。 今年19岁的小单(化名),突然腹部十分疼痛,于是赶紧前往温医大附一院急诊科就诊。急诊科医生给小单做了消化道、心血管等多项检查,但一直查不出原因,后来做了自身抗体和CT检查,才发现竟然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引起的胃肠道血管炎。被收治在风湿免疫科后,小单还会不定期地腹痛发作,痛得受不了,她妈妈只好背着她在病房走廊里来回走,以减轻她的痛感。与此同时,在住院期间,医生还发现小单出现身体多系统脏器受损。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病情总算稳定了下来。 “说实话,在诊疗中常常会发现红斑狼疮这个病容易被漏诊或误诊,因为它的症状多样且复杂。”温医大附一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孙莉说。 孙莉告诉记者,红斑狼疮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较为常见的症状是面颊出现蝶形红斑,很多人以为是过敏,去看了皮肤科,还有人出现发热、乏力,以为自己是得了流感,而一些有肌肉关节痛症状的可能会选择去看骨科、出现血尿会去看肾病内科或泌尿外科,血压升高、胸痛胸闷会去心血管内科,出现头痛、肌无力可能会就诊于神经内科……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特别复杂,可影响人体任一器官或系统,包括皮肤、眼睛、神经系统、心肺、肾脏、消化、血液系统等。这些并发症包括肾炎、肾功能衰竭、各种肺炎、呼吸衰竭、心肌炎、神经系统病变等。因为红斑狼疮的确诊需要多项指标支持,单一数据很难发现端倪,如果医生经验不丰富或者说对相关知识不了解,就可能出现检查了一堆,却没查出是什么病的窘境。 根据目前研究发现,部分红斑狼疮发病具有一定家族聚集性的特征,所以它的发病可能与遗传基因有一定关系;患者多为女性,由此可见,红斑狼疮的发病与人体雌激素密切相关;还有就是环境因素,阳光、药物、化学试剂以及感染也可能诱发红斑狼疮发病。 红斑狼疮曾被很多人称为“不死的癌症”,因为这种疾病目前无法根治,但正规科学治疗,病情可以得到控制。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红斑狼疮已不像几十年前那么可怕,只要及时接受正规治疗,病情控制得当,一般患者与常人无异。 不及时治疗有什么危害? 狼疮虽然不是癌症,有时却比某些癌症更可怕,它可引起多个脏器受累,危重者可致命。在临床上,孙莉曾遇到过很多严重的红斑狼疮患者。一位年轻女孩合并肺动脉高压,家人带她辗转各地遍访名医,最终病情仍然加重,出现心房血栓和心衰。最后,在洗澡时猝死。一位十几岁的小姑娘在病房住院时突然失踪,2天后才寻回,结果发现是狼疮影响了神经系统,出现了精神异常和失语。后经治疗出院后,又跳楼骨折送到急诊。所幸,年轻人仍然有顽强的生命力,在定期门诊随访过程中,疾病逐渐得到缓解。 还有一个女孩子瞒着医生在网上私自购药,结果导致肺部严重感染、败血症。最后,在重症监护室抢救无效,令人痛心。一位固执的母亲,不顾自己的病情仍处于活动期,没有听从医生劝阻自行怀孕,足月时出现癫痫大发作、昏迷后送至急诊抢救。万幸的是,经过多个专科协作努力,孩子保住了,她自己也捡回一条命,但后面,还有多个脏器后遗症在等着她。 系统性红斑狼疮有得治吗? 在以前,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属于死亡率比较高的疾病,但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发展,过去几十年来狼疮患者的预后有了显著改善,死亡率已大大下降。据文献报道,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狼疮患者5年生存率是70%,10年生存率是60%,而近几年的报道显示狼疮患者10年生存率超过了90%。 孙莉提醒: 不要轻信“偏方”“秘方”,他们毒、副作用不明确,耽误治疗时机后还可能加速病情发展;不要每天上网搜红斑狼疮相关的讯息,有些讯息很片面,容易对患者进行误导。只要及时就诊并积极治疗,大部分患者的病情都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并且能和正常人一样工作以及生儿育女,大家不用过于焦虑。但是切记:一定要定期到风湿专科医生处随访评估!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来源:温州晚报全媒体(记者:谢施琦)、温医大附一院、网络 编辑:王淳  校对:麻笑恬 责编:王乐乐  监制:王若江

孙莉 2024-01-08阅读量2725

淋巴瘤科普及治疗前检查

病请描述:淋巴瘤是常见肿瘤吗? 相比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肝癌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肿瘤来说,淋巴瘤那确实并不算很常见,不过从医学的角度,发病率在前十位的都属常见肿瘤,淋巴瘤还是够这个资格的。特别是近些年来,淋巴瘤发病率一直在逐渐上升,根据美国2008年的统计数据,淋巴瘤的年发病率居肿瘤第5位。中国的淋巴瘤患者也同样逐年增多,已经挤进前十位,成为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拿数据说话:中国淋巴瘤每年发病人数大约为7.54万,发病率为4.75/10万,死亡人数约为4.05万,死亡率为2.64/10万。这是总体上说的,不同的省市地区之间有差别(地域差异),城市和乡村也差异明显(城乡差异)。02 淋巴瘤治疗前要做哪些事? (1)医生问病史:医生向病人了解患病过程,症状,特别要了解是否有发热、盗汗、体重减轻,即所谓B症状,这对预后风险评分、治疗选择很有价值。 (2)医生做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视触叩听对病人进行身体检查,特别是要了解浅表部位的淋巴结(比如颈部淋巴结、腋窝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等)、韦氏环(也称咽淋巴环,是位于呼吸道和消化道开口部位的一个环状淋巴组织,包括鼻咽、舌根、双侧扁桃体和软腭等。该结构中黏膜和黏膜下具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可以起到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免疫防御功能。原发于头颈部的结外淋巴瘤中,约有一半以上发生于韦氏环。原发于韦氏环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发生于扁桃体的占40%-79%,是最常见的原发部位,其次是鼻咽部,较少见于舌根和软腭)、肝脾是否肿大等。 (3)进行体能状况评分:对病人进行体能状况评分,是淋巴瘤诊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4)实验室检查:也就是老百姓俗称的“化验”检查,包括: 血尿便常规检查(三大常规)     生化全套检查(包括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等)     血沉(红细胞沉降率,ESR)     β-微球蛋白(β-MG)     乳酸脱氢酶(LDH)     感染筛查,包括乙肝(HBV)、丙肝(HCV)、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毒)、梅毒等,如果HBsAg(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或抗-HBc阳性,那还要进一步检测HBV-DNA,对于HBsAg和HBV-DNA阳性的患者,在进行抗肿瘤治疗时(比如化疗)应预防性抗病毒治疗。     腰穿: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受侵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进行腰穿抽脑脊液进行常规、生化和细胞学检查。 (5)影像学检查:包括全身CT、全身PET-CT、磁共振(MRI,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可疑受侵者进行受累部位的磁共振检查)、内镜(胃肠镜等,适用于胃肠道可疑受侵等情况)、心电图、心脏超声(超声心动图,适用于有心血管基础病、高龄患者或应用蒽环类药物治疗的患者)、肺功能检查(拟使用博来霉素或者有肺基础病变的患者推荐进行肺功能检查)等。 (6)骨髓检查:因为淋巴瘤存在骨髓浸润的可能,所以多数情况下要做骨髓涂片和流式细胞学检查(霍奇金淋巴瘤骨髓检查时不需要做流式细胞学),以及骨髓活检。 此外,对于育龄期患者,因治疗可能影响生育,治疗前要与患者讨论生育力保留的问题。

微医药 2023-11-30阅读量2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