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全身 > 颤抖 > 症状

颤抖症状

颤抖症状相关内容 更多>

帕金森病人抖得太厉害了还能怎...

病请描述:    7年前孙女士感觉身体没劲,走路慢,没有在意,不久之后出现右手抖,坐那不动手一个劲的抖,紧张时加重,手抖的幅度增大,再往后,影响做饭,吃饭,菜夹不到嘴里,每次洒一桌子。当地医院诊断为帕金森病,给予美多巴、安坦治疗,起效后维持约4小时,效果较好,2年后孙女士逐渐出现肢体僵硬、起步困难,增加美多巴及安坦的用量,疗效可,随着年限的增长,孙女士双侧肢体震颤、僵硬、姿势步态异常,多次调整药物。     去年年底孙女士来找王学廉教授看诊,肢体颤抖、僵硬明显,走路非常慢,面具脸,服用多种药物,美多巴、安坦、森福罗、珂丹等,药物维持时间缩短至1~2小时左右,起效期间,颤抖僵硬减轻,还能走路,药效过后瞬间就走不了了,颤抖僵硬非常严重。之后孙女士在我院行立体定向双侧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术后一个月开机调控,颤抖、僵硬、迟缓得到很好的控制,孙女士可以生活自理,症状得到控制。     颤抖是早期帕金森病的症状之一,是帕金森病的开端。你是否注意到,你周围的老人不知从哪一天开始手指出现了不由自主的震颤。一段时间后,这种震颤便慢慢地扩展到整只手,接着蔓延到左下肢、右侧上肢和下肢……发作时。同时,老人的反应变得越来越迟钝,动作变得越来越缓慢,脸部表情看上去越来越僵硬……老人很可能患上了帕金森病。     孙女士目前状况出现了症状波动现象,这种波动现象医学上称之为“剂末现象”,帕金森患者服用左旋多巴类药物后,症状有节律性的波动现象,服药后症状减轻,几小时后,症状又逐渐加重,一直到下一次服用左旋多巴类药物后,症状又减轻。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病,治疗过程不能急,在药物治疗没有效果的时候就要接受手术治疗,特别是在“蜜月期”之后是接受脑起搏器手术的最佳时机。脑起搏器手术(DBS)是目前治疗帕金森病常用的外科方法,手术治疗安全性高,创伤小,不破坏脑组织,避免了由于神经核团破坏而引起的不可逆的严重并发症。帕金森病患者能不能做手术、预计术后效果怎样,还是需要住院评估,有专业医生进行测评。

王学廉 2024-10-28阅读量2049

浑身难受治不好?---躯体形...

病请描述:      当身体出现不适感时,人们往往会担心身体健康出现了问题,会立即选择就医。但是有的人常常会感觉身上哪哪都不舒服,反复的做全面检查也查不出毛病,可仍然感觉身体就是不舒服,他们总被认为是没事找事,不能被家人理解,也给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实际上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躯体形式障碍造成的。概括来讲就是:感觉不舒服,但检查一切正常。 1.躯体化障碍         是一种以多种多样、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为主的神经症,造成明显的精神痛苦或者明显扰乱患者的日常生活,临床多伴有焦虑或者抑郁情绪。女性远多于男性,多在成年早期发病,病程是慢性和波动性的,常伴有社会、人际及家庭方面的问题。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和器官,最常见的是胃肠道不适(如疼痛、打嗝、反酸、呕吐、恶心等)、异常的皮肤感觉(如瘙痒、烧灼感、刺痛、麻木感、酸痛等)患者不断求治或者要求进行多种检查无果,就算有医生的合理解释也不能打消疑虑,常常感觉很痛苦,对这些症状或健康关注,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2.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这种类型的患者在临床上最常见,患者往往会有心悸、出汗、颤抖、脸红等症状,常常有部位不定的疼痛、烧灼感、沉重感、紧束感、肿胀感等。 3.疼痛障碍       此类的主要特征是一切都以疼痛为中心,生活中最重要的任何事均不能分散病人对疾病的注意力。发病高峰年龄为30-50岁,女性多见。任何部位都可能发生疼痛,以头部、背部常见,其次有腰部、胸部等,疼痛性质不一,患者常常感觉到抑郁、焦虑、缺觉,严重者会产生自杀念头,这种莫名其妙的疼痛使患者到处就医,服用各种药物,有的甚至对镇静止痛药产生依赖。 4.疑病症       又称疑病障碍,主要表现是担心或者相信自己患有某种严重的躯体疾病,其关注程度与实际健康状况很不相符。遇到这类疾病时,应该及时到专业机构就诊,得到最佳的治疗,在具体治疗手段上,如果能够和患者建立治疗关系,可以采用认知行为治疗,帮助患者处理起病过程中的“灾难化”“以偏概全”等导致不良应对的认知模式,并指导患者用积极的行动改善精神生活品质,从而争取缓解症状。必要时需要辅助精神科药物,如果伴有情绪低落、失眠、疼痛敏感,有些抗抑郁药物有效;伴有紧张焦虑的时候,抗焦虑治疗有帮助;易激惹、反复思虑,有时可以试用小剂量强镇静剂。这些治疗都是对症的,不是针对整个障碍的。       躯体形式障碍的治疗需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确诊后需要长期规范的用药以改善生理、心理症状,同时配合心理干预以解决内心困扰。中药、针灸等中医疗法是治疗过程中重要的手段,可以更快的缓解身体不适症状,并减少服用西药所带来的不良反应,减轻身体负担。

任璐露 2024-09-06阅读量1616

抽动障碍的预防及预后

病请描述:1. 心理精神因素对抽动患儿预后的影响?抽动障碍患者多有心理精神因素的异常,常见有情绪障碍,如表现焦虑不安、过分敏感、紧张恐惧等,或表现忧郁、易激动、好发脾气、冲动、攻击行为等,而这些心理精神因素可能造成抽动障碍主要症状更为严重,影响病情的恢复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家长和教师对患儿均难以管教,往往出现严重的学习问题,严重影响患儿预后。有的抽动患儿除了有特殊学习能力缺陷之外,还因抽动症状,受嘲笑、歧视以致不愿上学或辍学,性格、行为的偏激可在少年阶段或更早阶段就出现,并可影响身心健康。抽动患儿易受精神因素的影响,需及时控制抽动和伴发的行为症状,减轻患儿身体不适和心理困扰,改善患儿的不良行为和情绪,对抽动障碍的预后和防止精神病性症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2. 抽动障碍患儿家庭因素对患儿预后的影响?         抽动患儿的家庭因素对其预后的影响至关重要。我国研究人员对抽动障碍患儿的研究中发现父母的不良嗜好对患儿的预后有显著影响:在166例患儿中父亲有不良嗜好的为20例,占12%,其未愈病例中占2例。而母亲有不良嗜好的病例数较少,仅有2例,未愈病例占1例。如父亲在家吸烟能刺激患儿呼吸道,可能会引起喉中发声、清喉声、缩鼻等动作;打牌时嘈杂声音可使患儿情绪紧张、不安、睡眠不好,长期必将加重病情或诱发抽动,预后较差。所以父母,尤其是父亲应改掉不良嗜好,养成良好习惯,给患儿树立好榜样,营造一个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从而改善预后。3. 抽动障碍患儿身体其他器官功能有变化吗?抽动障碍患儿并无直接的身体其他器官功能的损伤,然而抽动障碍往往继发或伴发于其他器质性疾病,如反复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结膜炎、脑炎、脑外伤、染色体异常、先天性代谢缺陷等,则可因其伴发疾病或继发疾病影响身体其他器官功能。另外,抽动障碍患儿易存在自伤行为,也可间接造成身体损伤,因此,对抽动障碍患儿的心理疏导及其基础疾病的治疗是避免抽动障碍患儿身体其他器官受损的关键。4. 病程不同的抽动障碍患儿预后有何不同?         抽动障碍按其临床特征和病程不同,分为三种类型,其预后也不尽相同。如短暂性抽动障碍预后相对较好。慢性抽动障碍可持续数年,病程越长,控制越困难,甚至伴随终生;第三型Tourette综合征,自愈的可能性很小,这一类型若在发病早期得到积极、合理的治疗,其抽动症状一般可在16个月减轻并逐渐得到控制,即使存在少量的残留症状,也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够预测抽动障碍的程度越严重,生活质量越低。但有学者认为儿童期抽动症状的频度和严重程度难以预测成年期抽动症状严重程度。另外,随访研究发现,儿童期表现为发声性抽动症状的患儿,成年后社会心理功能的损害程度要高于运动性抽动症状的患儿,但关于儿童期的一些抽动形式是否可以预测成年期抽动症状或共患病症状,目前仍存在争议。5. 抽动障碍患儿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吗?大部分抽动障碍患儿在长大后病情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甚至完全缓解,所以对患儿的学习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一般不大,而且能够过上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只有少数病人症状会迁延,主要是因为抽动症状或伴发的行为障碍影响患者的学习、生活或社交活动,使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所以发现孩子患了抽动障碍,要积极治疗,预防控制病情的发展和加重。6. 母亲患有抽动障碍对怀孕有影响吗?目前研究表明抽动障碍可能是遗传因素、神经生理、神经生化及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的结果,与遗传因素有明显关系,但目前遗传方式尚不明确,此外,研究发现在一些家庭中,Tourette综合征、其他类型的抽动障碍和强迫症之间存在的一定联系,因此,提示 Tourette综合征、其他类型的抽动障碍、强迫症可能为共同的遗传易感性的不同表达,但是鉴于抽动障碍的可治疗性(删除),抽动障碍患者也适宜怀孕,但母亲患有抽动障碍对怀孕可能存在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孕妇同时伴有剧烈呕吐、精神紧张、睡眠障碍等精神神经疾病时对胎儿也有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可能也不是很大,孕妇没有必要过于紧张,造成神经系统畸形和脑性瘫痪的可能性不大,即使有也是其他致畸因素导致的。建议孕妇定期到医院随访。如果孩子出现问题,及早采取措施,早期干预,胎儿期也可以开始营养神经药物治疗,有效改善预后。7. 婴幼儿时期教育应注意哪些方面?人的大脑有两个发育关键期,分别为胚胎期及婴幼儿期。在婴幼儿期中脑部重量增长最快,主要为胶质细胞增长、神经髓鞘及突触产生、树突细胞发育,神经细胞增殖是从妊娠3个月开始至出生后1岁,神经纤维细胞至4岁才完成分化。这时期是婴幼儿神经系统代偿能力最好、发育最快的时期。如果在这时期给予良好的刺激,能有效促进树突、轴突等细胞结构形成及功能代偿。0~3岁是婴幼儿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处于该时期的婴幼儿可塑性强,发展潜力强大,是促进婴幼儿心智发育、体格发育及形成良好性格行为的关键期。近年研究发现婴幼儿心理、社会适应性、性格的形成与早期教育关系密切。研究结果也表明对0~1岁的婴幼儿按其神经心理年龄发展规律,由家长为其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对其进行精细动作、大动作、语言、社会交往能力、感觉知觉、抚触等训练,干预6个月、12个月及18个月后发现接受干预训练的儿童显著优于未进行干预训练婴幼儿,表明脑部发育与早期教育及成长环境具有密切的关系。早期教育训练能有效促进婴幼儿智力发展,且随着训练时间延长,效果显著。情绪是婴幼儿心理特征之一,良好的情绪有助于婴幼儿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及情商,但情绪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早期对婴幼儿情绪进行控制及干预不仅有助于婴幼儿形成良好的人格,同时有助于促进智力及体格的发育。研究结果显示,接受早期教育的婴幼儿在干预6个月、12个月、18个月后依恋、哭闹、趋避、节律性差、反抗情绪、注意力分散及总体情绪控制好于未接受训练婴幼儿。表明早期教育将有助于培养婴幼儿良好的性格及情绪,这可能与早期教育能增加家长与婴幼儿接触的机会、促进亲子交流、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降低心因性疾病发病率有关。此外,抚触及大动作训练可起到促进婴幼儿神经发育、体格锻炼及增强抵抗力的作用。8. 调整微量元素对抽动障碍重要吗?研究表明,抽动障碍发病与血锌、铁、钙、镁微量元素缺乏有一定关系。当机体缺钙时,神经递质释放受到影响,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功能发生紊乱而导致抽动障碍的发生。铁缺乏还会造成脑内单胺氧化酶活性降低,影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传导。锌缺乏还会导致机体内某些辅酶合成障碍,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神经递质传导受阻,精神神经系统发育落后。缺锌能改变人的注意力、活动度、神经心理行为和运动的发展,影响认知能力。缺镁时可以发生肌肉颤抖、抽搐、注意力不集中及冲动行为,严重者出现惊厥。体内铜缺乏能引起酶体系的代谢紊乱,将使脑细胞色素氧化酶减少,神经系统失调,大脑功能会因此发生障碍,使脑活力下降,出现记忆衰退、思维紊乱、反应迟钝以及步态不稳、运动失调等症状。血铅含量过高是抽动障碍的另一个危险因素,铅的沉积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同时还会造成神经细胞伤害,尤其是大脑皮质和小脑,而这些部位正是抽动障碍发病的主要解剖学损伤部位。综上所述,抽动障碍发病与血锌、铁、钙、铁微量元素缺乏有明确的相关性,因此,小儿出生后各个发育阶段都应该密切关注机体的微量元素水平,及时纠正微量元素紊乱对预防抽动障碍的发病有非常重要的意义。9. 预防感冒对抽动障碍重要吗?         感冒是抽动障碍发生的常见诱因之一,当服药使大部分症状得到控制后,一次感冒又可能使症状加重,所以预防感冒可以减少抽动障碍的发作。因此,抽动障碍患儿应适当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及时加减衣服避免着凉、受热,流感流行期间抽动障碍儿童不到或尽量少到公共场所。一且出现感冒症状也不要着急,尽快服用相应药物控制刺激症状,如滴眼药水预防结膜充血诱发眼部症状,含片含化以减轻咽部刺激症状,同时应用抗病毒等感冒药物,防止抽动障碍的再发或加重。10. 如何预防抽动障碍的复发?(1)加强患儿日常生活管理(如减轻学习压力、改善生活方式)及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高患儿的应激能力;(2)注重改善家庭环境与促进心理调适能力,比如帮助家庭成员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建立和谐、宽松、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不能在患儿面前表现出焦躁、愤怒的情绪),鼓励患儿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积极向上心态;(3)减少抽动障碍发生的诱发因素:饮食如海鲜、食用色素和添加剂、富含色氨酸等食品;预防感染,不要发生感冒、发烧这种情况;(4)遵从医嘱定期复诊,症状消失时须继续坚持用药。因为抽动障碍复发大多情况会加重病情,使疾病更为复杂,如由简单性抽动发展为复杂性抽动,甚至出现其他共患病,转变为难治性,为后续的治疗带来极大的难度。所以,在治疗抽动障碍过程中,家长不应急躁、频繁更换及停用药物,坚持足量足疗程治疗。本文为转载内容,旨在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微医药 2024-07-05阅读量2173

儿童焦虑症的挑战与应对-谢坚

病请描述:儿童焦虑症的挑战与应对 在一间温馨而安静的咨询室里,8岁的小明(化名)坐在舒适的沙发上,双腿不自觉地摩擦着。他的眼神游离,时不时地偷偷瞥向门口,似乎在寻找一个逃离的机会。小明的母亲紧张地坐在一旁,双手紧握着咨询师提供的资料。 “他总是很紧张,”母亲的声音微微颤抖,“尤其是在学校。老师说他总是独自一人,不愿意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家里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他害怕黑暗,害怕独自留在房间,害怕很多事情……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办了。” 小明的症状在一次数学测验后愈发严重。那天,他在面对即将到来的测验时,感到一种无法名状的恐惧。他的心跳加速,汗水湿透了衣背,手心也是冰凉的。即使测验结束,这种感觉也伴随了他数天。他开始担心即将到来的每一场测验,甚至提前几周就失眠,且饭量骤减。小明的焦虑开始蔓延至生活的其他方面,影响了他的日常功能。 这种情况并非个案。焦虑症是儿童和青少年中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根据临床研究,大约有10%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这种病并不像成人的焦虑那么容易被识别,因为儿童自身往往缺乏描述内心世界的能力。家长和教师往往会将表现为焦虑的行为误解为孩子的羞涩、害羞或顽皮。 儿童焦虑的种类繁多,包括分离焦虑障碍、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惧)、广泛性焦虑障碍等。分离焦虑障碍常见于学龄前儿童,他们过度担心离开父母或家人会遭遇不测。社交焦虑障碍的孩子则是在社交场合感到极度紧张和不安,担心自己被评判或出丑。而如小明这样的广泛性焦虑障碍,则是对多种日常生活事件感到持续和过度的担忧。 导致儿童焦虑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遗传因素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焦虑症在家族中往往有明显的传承性。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过度保护或过于严厉的育儿方式,都可能成为孩子焦虑的土壤。此外,儿童经历的创伤性事件,如家庭暴力、经历或目睹严重的事故等,也是触发因素之一。 诊断儿童焦虑症需要专业人士通过临床评估来完成。这一过程通常包括与儿童及其家长的深入交谈,了解孩子的行为、情绪以及生活经历。在某些情况下,还可能需要使用标准化的评估工具和量表来辅助诊断。 治疗儿童焦虑症通常采用认知行为疗法(CBT),它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焦虑症状,并学习如何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来管理这些症状。家庭疗法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家庭成员对儿童焦虑的影响巨大。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药物治疗,尤其是在焦虑症状严重影响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功能时。然而,药物治疗通常作为辅助手段,并且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预防和早期干预是管理儿童焦虑症的关键。家长和教师应该对儿童的行为和情绪变化保持敏感,及时识别焦虑的早期迹象。例如,孩子突然变得过度依赖父母、拒绝上学、频繁抱怨身体不适(如头痛或胃痛),或者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过度的担忧和恐惧。 教育也是预防的重要一环。家长和教师需要了解焦虑症的基本知识,知道如何提供支持和鼓励,而不是加剧孩子的焦虑。例如,当孩子表现出焦虑时,家长可以通过倾听和理解来提供情感支持,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孩子“不要担心”。 此外,建立一个稳定和支持性的家庭环境对于减轻儿童的焦虑至关重要。这包括确保孩子有一个安全的家庭环境,有规律的作息时间,以及足够的社交和体育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孩子建立自信,还能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应对压力和挑战。 在学校层面,教育机构可以通过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资源来帮助儿童。例如,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关于情绪管理的研讨会,或者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变化,及时发现潜在的焦虑问题,并与家长和专业人士合作,提供必要的支持。 总之,儿童焦虑症是一个复杂但可管理的问题。通过早期识别、专业治疗和家庭、学校的支持,孩子们可以学会管理自己的焦虑,从而过上更健康、更快乐的生活。对于小明来说,随着治疗的进行,他开始逐渐学会了如何面对自己的恐惧,他的焦虑症状也有了显著的改善。他的母亲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支持他,家庭关系因此变得更加和谐。小明的故事提醒我们,每个孩子都可能面临焦虑的挑战,但通过适当的支持和干预,他们都能够找到克服困难的力量。

生长发育 2024-06-13阅读量2578

颤抖症状相关医院 更多>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1.6万

杭州微医医院互联网医院

一级医院 预约量:0

山东扁鹊中医医院互联网医院

一级医院 预约量:0

乌镇微医互联网医院

一级医院 预约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