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头部 > > 巩膜黄染 > 检查

巩膜黄染检查

巩膜黄染检查相关内容 更多>

中药调理身体有可能会伤肝?-...

病请描述:最近在门诊碰到一例肝功能异常的患者,没有肝炎、脂肪肝,体检发现转氨酶升高,查阅病史发现她在吃中药汤剂,已经服用一年多,之前肝功能都正常。仔细查看发现近2次调整了药方,增加了一味中药(首乌藤)。随后的检查排除了肝炎、免疫性肝病等其他肝病可能,考虑首乌藤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停药后患者肝功能很快恢复正常。 中医认为,首乌藤(又名夜交藤)具有养心安神、通络祛风的功效而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失眠、多汗、身体虚弱等慢性疾病。然而,近年来关于首乌藤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报道逐渐增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将结合药物性肝损伤指南,为您揭开中药首乌藤与药物性肝损伤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中草药、保健品及其代谢产物等诱发的肝脏损害。全球有上千种上市药物具有潜在肝毒性,而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存在引发肝损伤的风险。 首乌藤与药物性肝损伤 首乌藤,作为何首乌的干燥藤茎,在中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其肝毒性的潜在风险却不容忽视。研究表明,首乌藤主要通过肝肾代谢,若使用不当,如过量、长期使用或与其他肝毒性药物联用,均可能加重肝脏负担,导致肝损伤。 中药肝损伤为何易被忽视? 传统观念误区:在很多人心目中,中药往往与“无毒副作用”划等号,这种误解使得中药肝损伤容易被忽视。实际上,所有药物包括中药在内,都可能存在毒副作用。 个体差异:不同人群对中药的敏感性存在差异,部分人群可能因遗传因素对首乌藤的肝毒性更为敏感。 缺乏规范使用:中药的使用需要遵循中医的辩证论治原则,但现实生活中,自行购药、超量服用、盲目听信偏方等现象屡见不鲜,增加了肝损伤的风险。 如何预防中药肝损伤? 遵医嘱用药: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都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使用,不可自行购药或增减剂量。 定期监测肝功能:长期服用中药的患者,尤其是服用有潜在肝毒性药物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避免联合使用肝毒性药物:在服用中药期间,应避免与已知具有肝毒性的西药或其他中药联用,以免增加肝脏负担。 提高警惕,关注身体变化:服用中药期间,如出现乏力、恶心、食欲不振、尿黄、眼睛巩膜黄染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肝功能。 结语 首乌藤作为一味传统中药,其潜在的肝毒性风险不容忽视。我们呼吁大家提高对中药肝损伤的认识,遵循医嘱合理用药,定期监测肝功能,共同守护我们的肝脏健康。在享受中医药带来的益处的同时,也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风险。

刘黎黎 2024-09-13阅读量2162

如何诊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病请描述:诊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通常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的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具体如下:   1. 临床表现:患者出现乏力、头晕、心慌、气短等贫血症状,皮肤和巩膜黄染、尿色加深等溶血表现,以及可能存在的肝脾肿大。 2. 血常规:血红蛋白降低,红细胞计数减少,网织红细胞比例明显升高。 3. 血清胆红素:总胆红素升高,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4. 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 5. 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 试验):这是诊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重要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提示红细胞表面有不完全抗体或补体;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提示血清中存在不完全抗体。 6. 其他检查:如冷凝集素试验、冷热溶血试验等,有助于区分不同类型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此外,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溶血性贫血的疾病,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等。

袁茂文 2024-07-03阅读量1951

胰腺癌有什么特殊症状吗?

病请描述:1、癌症的症状    胰腺癌在早期几乎没有自觉症状,是很难早期发现的癌症的一种。症状的出现方式根据癌症发生的地方不同而不同。腹部和背部的不适感,疼痛初期腹部和背部总觉得很沉闷,或者感觉肚子不舒服。症状进展的话,肿瘤周围、背部、腰部等可能会出现强烈的疼痛。原因是癌症引起的炎症和神经压迫。2、全身倦怠感/食欲不振/恶心/腹泻     容易疲劳,体重减轻,食欲下降。还会出现恶心、腹泻等与肠胃疾病相似的症状。 3、黄疸    胰头癌中经常出现的症状。胰头部有从肝脏到十二指肠的胆管,如果因为癌症导致管堵塞,胆汁会流到血液中。因此,由于胆汁的色素,皮肤和巩膜黄染。胰尾部癌不容易出现黄疸,比胰头癌发现晚的情况更多。4、发热    因为癌症导致胆管和胰管堵塞,胆汁和胰液的流动变差的话,会引起细菌意染,容易发热。另外,因为癌症分泌的物质而发热,这被称为肿瘤热。5、糖尿病的发病、恶化    毫无预兆地得糖尿病,或者患有糖尿病的人症状可能会恶化。    综合来看,胰腺癌没有特有的症状,会出现常见的肠胃病和胰腺炎等类似的症状。因此,有上述危险因素的人一定要求助专业的医生,通过精密检查进行诊断很重要。

孟凡斌 2024-06-21阅读量1190

聊聊贫血

病请描述:贫血是一个很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很多疾病都是由贫血发病的。实际上,也有很多人一直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得到有效诊疗。最近想写一点有关血液病和肿瘤的科普文章,正好手边有几个典型的贫血病例,那就从贫血开始写起吧。第一个病例: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原来是肠癌。有一位来自江西的中老年男性患者,前几年儿子得了急性白血病在当地治疗效果不佳过世,患者自己也发现贫血,在当地治疗接近一年,反反复复,久治不愈,以为自己也得了白血病,紧张得要命,辗转来到上海。上海医生仔细询问了病史,复习了既往化验检查结果,发现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铁代谢和骨髓化验都提示是缺铁,但这位患者长期口服补铁的效果不佳,这是为什么呢?仅仅是因为没有坚持补铁吗?是因为铁吸收有问题吗?结合患者中上腹部隐痛不适、自诉偶有黑便、化验结果显示肿瘤标志物CEA、CA199高,动员患者做了无痛胃肠镜,结果发现是一个横结肠癌。所幸分期还比较早,手术根治后贫血也得到了治愈。第二个例子:一位长期素食者的贫血。一天接到内科S主任的会诊申请,说有一位患者多年贫血,但是治疗效果不佳,血色素只有五十几(g/L),最近还有皮肤巩膜黄染,血小板也低,走路也走不动,看上去蛮重的,搞不清什么原因,请我去看一眼。我过去看了下,患者一伸舌头,我心里面就有了底;问问老太太的饮食习惯,老太太打开了话匣子,说相信什么教义,教主在法国之类的;这个不是要点,要点就在于这个教义要求不吃荤,作为虔诚的教徒,她已经26年没有吃过一口肉了。大细胞贫血、合并血小板减少、胆红素高,患者酱牛肉舌,26年不吃肉,估计B12缺乏的可能性大。一查果然B12严重缺乏,嘱患者定期补充B12,3个月后随访复查,血色素、血小板、黄疸都已恢复正常,患者走路也正常了。第三个例子:全胃切除后的营养性贫血。又有一天,接到某个医院外科主任的电话,说有一位老患者,十多年前在他这里因胃癌做过全胃切除,这么多年没有复发,效果还挺好。但最近患者来找他,说人非常乏力,皮肤巩膜也发黄,家里人以为肿瘤复发了,来医院复查,增强CT、胃肠镜都做了一遍,也没发现其他什么问题,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贫血很重、还有黄疸。我回复他,全胃切除的患者很容易缺乏B12和铁剂,把这几个查一查,如果低的话,先补一补看看,如果不行再说。几个月后见了面问起来,果然如此,经过补铁和维生素B12,患者已经完全恢复正常了。顺便说一句,现在外科主任们都很忙,开完刀后有些注意细节交代得可能不那么到位,有的患者和家属也以为开完刀就万事大吉了,或者肿瘤患者辅助化疗结束后也就OK了。其实,很多患者胃大部切除或者全胃切除术后都可能存在营养缺乏问题,特别是维生素B12和缺铁的问题,需要定期补充;另外,胃大部切除后即使10年不复发,后面也还是要求坚持做胃镜复查,因为胃大部切除的患者还可能出现远期并发症,其中一个就叫残胃癌。今天就先讲这三个例子,希望大家对常见的贫血有一个大概的认识。贫血有很多临床表现,不一一赘述,最简单的就是验血的时候血常规里面的血红蛋白指标低(当然这个其实依据不同年龄、性别、所在地域海拔等,参考值并不相同),贫血根据原因可以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丢失(失血)和破坏过多(溶血)等三类原因,而其中的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一类原因。铁是合成血红蛋白不可或缺的成份,如果缺铁到一定程度,“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红细胞就不能有效合成血红蛋白,红细胞体积就会变小、显微镜下看到的红细胞颜色也会变淡,医生叫这种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当然还有其他疾病如地中海贫血也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主要是因为基因异常不能合成正常的血红蛋白),反映到血常规里面就是MCV(红细胞平均体积)、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减低,查铁代谢会发现血清铁减少、铁蛋白(反应储存铁,也就是人体“仓库”中的铁储备含量)减少;如果做骨髓的铁染色,也会发现细胞内铁和细胞外铁的缺乏(缺铁性贫血大多数其实不需要做骨髓穿刺)。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因包括女性月经过多(譬如少女青春期功血、更年期女性月经不调)、痔疮不愈反复滴血,但个人认为对于生活在这个年代的成人而言,尤其要警惕消化道肿瘤的风险,特别是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有一级亲属罹患恶性消化道肿瘤的患者或者那些反复补铁效果不佳的患者,甚或同时合并CEA、CA199、CA724等肿瘤指标升高的患者。这些人尤其要提高警惕,建议做胃肠镜排查。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和治疗最重要的就是对病因的寻找和干预,绝大多数情况下仅仅治疗贫血本身是不够的,找到缺铁的根本原因并且给予针对性干预,这个才是“治本”。在临床上特别需要提醒的就是补铁期间不要饮用浓茶(茶中的鞣酸和铁结合,影响铁的吸收;临床工作中也遇到过长期饮用浓茶所致铁吸收不良、出现缺铁性贫血的患者);植物铁(譬如菠菜中的铁)吸收不佳、不能依赖补充植物铁的所谓食补;补铁的时间要足够长,不单单要补够目前的铁,还要补够“仓库”中的铁(一般3-6个月);特别是要寻找和明确缺铁原因才能有效“治本”。除了上面这个小细胞低色素的贫血,临床上也会遇到大细胞贫血,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叶酸或维生素B12的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都是细胞合成DNA所必需的,如果缺少叶酸和/或维生素B12,造成细胞核的发育迟滞于细胞浆,结果细胞即使长的很大了也不能分裂,变成一个大的幼稚细胞,医生称这种叫巨幼细胞性贫血;不但影响到红细胞,还可能影响到髓系和巨核系,也就是影响到白细胞和血小板,造成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系的减少。未成熟的红细胞在骨髓内破坏,出现所谓原位溶血,临床就可能表现出皮肤巩膜黄染的情况。B12的来源主要是肉类食品,长期素食又不注意补充B12,就可能出现上面那个老太太的情况。因为B12还是合成神经鞘磷脂所必需,所以有些由于B12缺乏造成的贫血患者可能还伴有麻木等神经传导异常的表现。B12需要和胃壁细胞的内因子结合后运输到回肠末端才能吸收,所以如果胃壁细胞不能分泌内因子(譬如胃切除、部分胃病)或者回盲部有疾病,也有可能造成维生素B12缺乏的问题。酗酒也会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临床上遇到过双下肢麻木、走起路来感觉腾云驾雾的患者,因为贫血就诊,从大细胞贫血入手、经过仔细病情梳理考虑长期酗酒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合并神经功能障碍的。除了不吃肉的,也有蔬菜吃的太少缺少叶酸造成贫血的。叶酸这种水溶性维生素在体内储备的不多,人体自身又不能合成,如果长期不吃蔬菜,或者蔬菜烹调方法不当,或者服用抗叶酸药物等原因,都可能造成叶酸缺乏并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这个治疗起来见效还是很快的。需要提醒的是,补充叶酸的药物是规格偏大的也就是5mg/片的,一般5-10mg 口服,每天三次;有些人采用孕妇吃的叶酸片或者多元维生素补充,在治疗叶酸缺乏所致的巨幼贫上剂量是不够的;另外,如果合并维生素B12缺乏,仅仅补充叶酸可能造成神经症状的加重;还有就是补充原料过程中造血功能恢复,造血旺盛,细胞外的钾内流到细胞内被利用,期间可能出现低血钾,所以需要监测电解质并及时干预。这些都需要引起重视。应该说明的是,引起贫血的原因多种多样,有比较常见和容易治疗的,譬如上面列举的缺铁性贫血,也有一些带有地方和遗传特点的,如地中海贫血(单基因遗传病、世界范围内主要见于地中海沿岸国家和东南亚各国,我国主要见于长江以南地区,特别是两广和海南三省),蚕豆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中一种比较严重的临床类型,临床表现为进食蚕豆等食品和药物后出现急性溶血的情况:贫血乏力、面色苍黄、腰痛、尿呈酱油色,发病呈“南高北低”趋势,两广、海南、台湾、云贵等地多见)等等,也有一些贫血是另外一些血液病的表现,譬如各类血液系统肿瘤(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也有一些是其他疾病的伴随表现,如慢性病性贫血、肾性贫血等。我们上面提到的三个例子只是比较典型的常见病例。在临床上遇到贫血的情况,一定要找专科医生进行诊治,并且尽量明确贫血的原因,针对病因给予的处理才是最终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固然有些贫血确实比较难治,但对于绝大多数贫血患者而言,如果明确了原因,给予合适的治疗,绝大多数人都会有一个很好的结果。

范晓强 2024-03-04阅读量3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