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头部 > > 多梦 > 内容

多梦内容

聚焦医学前沿共襄学术盛宴|上...

病请描述:  6月28日,由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专委会(下称“专委会”)主办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诊治新进展及指南推广暨“脑健康基层行”学术活动——周围神经疾病论坛在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下称“蓝十字”)举行。 ▲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神经疾病论坛顺利举行   本次论坛大咖云集,群英荟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刘振国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包关水博士担任论坛坛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向军教授特邀出席并作学术报告。同时,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第九人民医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上海仁济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及宝山分院,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东方医院、蓝十字,上海市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浦东新区周浦医院、第八人民医院、冬雷脑科医院等多家医院神经病学领域专家、学者出席,围绕周围神经疾病进行了高质量的专题学术研讨及交流。   论坛启幕 嘉宾致词   论坛开幕,蓝十字书记朱敏、院长项耀钧及大会主席、新华医院刘振国教授致词。蓝十字副院长潘耀良主持开幕式。 ▲ 项耀钧院长致词 ▲ 朱敏书记致词   项耀钧院长对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指出,本次论坛在蓝十字召开意义重大,“大咖莅临、蓬荜生辉,学术盛宴、受益匪浅”。项耀钧院长介绍了蓝十字重点学科建设情况,及在周围神经疾病诊疗方面的探索与努力,表示,蓝十字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不断加强学科建设,提升诊疗技术和医疗服务水平,纵深推进医院“双创(医院等级评审与附属医院脱筹)”工作。朱敏书记对各位专家的莅临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他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 大会主席、刘振国教授致开幕词   大会主席、刘振国教授表示,专委会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神经系统慢病管理,举办了诸多学术交流活动,尤其是给年轻的同道搭建了展示的舞台。本次论坛聚焦周围神经疾病,聚集国内国际知名专家,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向军教授在周围神经免疫性疾病方面的研究非常成功,具有引领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张文川教授从神经外科干预周围神经,独树一帜。诸位专家围绕周围神经展开的话题都非常有特色,内容丰富,期待通过此次论坛加强交流,增进友谊,共同推动中西医结合慢性神经系统疾病诊疗发展。   主题报告 智慧交融   随后,九位专家、学者带来了精彩的主题报告。 ▲ 聂志余教授、席刚明教授主持   第一个环节由同济医院聂志余教授、蓝十字席刚明教授共同主持。华山医院陈向军教授、第九人民医院张文川教授、第六人民医院栾兴华副主任医师三位专家率先开讲。 ▲ 陈向军教授作学术报告   陈向军教授作《“责任抗体”与自身免疫性周围神经病》报告。他主要介绍了免疫性周围神经病的表型特征,免疫性周围神经病中的抗原和抗体,“责任抗体”在GBS/CIDP中的实践。由陈向军教授首次提出的“责任抗体”是一个革命性的概念,开启了神经系统免疫病临床研究的新纪元。“责任抗体”是致病性抗体,然而并非所有的致病性抗体都属于“责任抗体”。陈向军教授强调了“责任抗体”的因果关系,包括空间和时间上的因果关系两个维度。陈向军教授的演讲高屋建瓴,让现场医学同仁获益匪浅。 ▲ 张文川教授作学术报告   张文川教授从神经外科干预周围神经的视角,包括神经修复、神经解压、肿瘤切除等,围绕《周围神经疾病是神经内外科疾病谱关键拼图——神经内外科医生的主战场》主题作报告。 ▲ 栾兴华副主任医师作学术报告   栾兴华副主任医师作《运动神经活检及病理》分享报告。栾兴华副主任医师主要介绍了为什么要做运动神经活检,如何做运动神经活检,运动神经的病理解读,典型运动神经相关病的病理改变,运动神经活检实例。 ▲ 刘卫东教授、黄立宏博士主持   第二个环节由冬雷脑科医院刘卫东教授、闸北中心医院黄立宏博士主持。蓝十字张静波主任医师、第九人民医院马辉博士先后作主题报告。 ▲ 张静波主任作学术报告   POEMS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单克隆浆细胞疾病,该病是一种累及器官广泛、首发症状多样的临床综合征,日本的一项研究报告其患病率为人口0.3例/ 10万。蓝十字神经内科张静波主任带来《难治性CIDP的思考》分享报告。她分享了一例浆细胞病——POEMS综合征患者的曲折确诊、治疗过程,给大家带来思考。 ▲ 马辉博士作学术报告   马辉博士作《颈椎病伴上肢肌肉萎缩的手术治疗:坦途还是陷阱?》分享报告。马辉博士针对肌肉萎缩性颈椎病从鉴别诊断到治疗做了详细讲解,并分享了诸多成功手术案例。 ▲ 栾兴华副主任医师、刘康永教授主持   第六人民医院栾兴华副主任医师、周浦医院刘康永教授共同主持第三个环节。第九人民医院李正熙博士、姜梦媛医师,上海市江湾医院朱哲杰医师先后进行分享。 ▲ 李正熙博士作学术报告 ▲ 姜梦媛医师进行病例分享 ▲ 朱哲杰医师进行病例分享   李正熙博士分享了《重症肌无力诊治进展》报告。姜梦媛医师、朱哲杰医师分别进行了病例分享。 ▲ 陈旭教授、黄东雅教授主持   第四个环节为交流讨论。由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陈旭教授、东方医院黄东雅教授共同主持。 ▲ 大会讨论   蓝十字余志良博士,第六人民医院栾兴华副主任医师,华山医院宝山分院徐瑛主任医师、王建民副主任医师,仁济医院宝山分院蔡坚副教授,冬雷脑科医院张学军博士等围绕周围神经疾病临床治疗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论坛闭幕 精彩永驻 ▲ 聂志余教授致闭幕词   聂志余教授受大会主席、刘振国教授委托致闭幕词,认为本次论坛“顶天立地”,“顶天”体现在,如陈向军教授提出的“责任抗体”是很先进的概念,栾兴华副主任分享的运动神经活检在上海乃至全国都是前沿技术;“立地”体现在,如张文川教授从神经外科干预周围神经,以及最后的嘉宾讨论都非常接地气。另外,参与讲课、听课、讨论的人员来自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脊柱外科、康复科等,形成MDT多学科讨论,交叉融合,不仅能进一步促进学术交流,也有利于更好地服务患者。最后,聂志余教授对上海蓝十字给予论坛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 ▲ 论坛坛主、包关水博士发言   论坛坛主、包关水博士表示,本次论坛圆满成功,邀请了诸多的神经科领域教授,及神经外科、神经内科、骨科的多学科专家、学者进行交叉交流,对推动中西医结合慢性神经系统疾病诊疗发展十分有意义。   本次周围神经疾病论坛,专家、学者倾囊相授,分享前沿的诊疗理念、临床经验和技术创新,共同呈现了一场精彩的专题学术盛会。不仅拓宽了参会人员视野,激发了创新思维,也搭建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各级医疗机构间的交流互动,为神经医学的发展注入新动能。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07-03阅读量1849

【科普】如何祛除文身?

病请描述:【科普】如何祛除文身?来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山东省皮肤病医院 2024-06-27阅读量638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做试管...

病请描述:近年由于过大的生活压力、环境污染、高龄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夫妻遭受不孕症困扰。“试管婴儿”这个词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试管婴儿技术的出现,为不孕不育家庭带来了福音和希望,越来越多的不孕不育家庭希望能通过试管婴儿技术来实现孕育梦。那么,什么是试管婴儿技术?这种技术适用人群是哪些?     上海报业集团海上名医特邀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辅助生殖医学一科主任李昆明主任医师,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辅助生殖医学一科洪岭副主任医师,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辅助生殖医学一科池丰丽副主任医师,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辅助生殖医学一科赵美主治医师,共同带来《做试管,其实没那么复杂》视频直播。                            扫码进入直播页面 (了解更多知识,请关注wx公众zhong号:洪岭医生,或抖音:D_linghong789)

洪岭 2024-06-25阅读量1272

甲状腺结节不必坐等穿刺或手术

病请描述:随着影像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大量甲状腺结节被检出并广泛关注,宏观数据告诉我们癌症的实际患病几率非常小,约为1-5%,大多数病变为良性,无症状,无需治疗。但作为患病的个体而言仍是不小的焦虑。 欣慰的是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和治疗已具有十分成熟系统的流程,一旦发现甲状腺结节,医生会安排进入系统的评估和处理流程(参考《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第二版)》)。 在评估流程中超声是甲状腺最常用且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大多数结节也是常规超声体检发现,医生会根据结节生长速度、形态、边缘、与甲状腺包膜关系、血运情况、钙化性质等,给出TI RADS分类及相应的诊疗建议(参考《甲状腺结节超声恶性危险分层中国指南》)。有经验的超声科医生诊断结节良恶性的符合率可以达90%以上。 甲状腺功能生化检查是甲状腺结节评估处理流程中的另一重要项目,对甲状腺疾患的鉴别诊断十分有意义。如果TSH降低,根据临床情况,可考虑测定TSH受体抗体以确定甲亢的病因;如果临床和超声怀疑存在与甲状腺炎相关的甲状腺毒症,则可参考TPOAb;如果临床或超声怀疑为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且TPOAb阴性的患者,可参考Tg抗体;在缺碘地区(目前已经极少了),具有结节性甲状腺肿伴TSH正常的患者,还可采用甲状腺核素扫描。 临床上,大部分甲状腺结节是良性的,不会引起明显症状或需要特殊治疗。少数生长迅速、质地较硬、形态不规则或伴随症状(如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的结节(主要是TI RADS 4类以上)需要密切随访,监测其进一步变化以便采取进一步措施(主要指手术切除)。那么在随访的间隙,我们是不是能做点什么呢? 尝试中医药治疗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下面是一个中医药消除TI RADS 4a类甲状腺结节病例,供大家参考。 女性,31岁,既往结核病史,已接受规范抗痨治疗。2023年9月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超声见甲状腺左叶下极2.3×1.8mm低回声区,边界尚清,形态欠规则,周边似见点状强回声,CDFI未见明显彩色血流。超声诊断:甲状腺左叶下极实性结节(TI-RADS:4a类,建议密切随访);甲状腺弥漫性病变可能;左侧锁骨上淋巴结稍肿大,结合病史,考虑结核可能。 患者平素疲劳乏力,口干偶有口苦,心烦、失眠、多梦,月经量少色暗,舌质红偏暗、舌苔薄黄腻,脉弦。 中医诊断:甲状腺结节-痰瘀阻滞 中医治疗:清热化痰活血散结 方药:夏枯草9g 川楝子9g 连翘6g牡蛎15g 半夏6g 浙贝母6g 海藻9g陈皮9g 僵蚕6g 鸡内金6g当归9g 白芍9g 茯苓9g 白术9g 太子参9g 泽泻9g 益母草15g 猫爪草9g 紫花地丁9g 以上方为基础,随证加减药物,服药3月余,患者自诉日常精神状态,月经状况明显改善,2024年1月复查甲状腺及颈部超声提示甲状腺左叶下极结节消失。 下面是一个中医药消除甲状腺恶性肿瘤术后合并TI RADS 3类结节的病例: 女性,51岁,2023年4月确诊左侧甲状腺癌并接受根治术,但右叶仍在存在多发甲状腺结节。2023年10月来我处就诊,甲状腺及颈部超声所见:右叶见数个低回声团块,最大6×4mm,CDFI见点状彩色血流。甲状腺内部回声增粗不均匀,甲状腺内部血流较丰富。超声诊断:甲状腺右叶结节(TI-RADS 3类)-考虑良性病变,甲状腺右叶弥漫性病变,双侧颈部见淋巴结。  患者平素乏力明显,多汗、盗汗,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入睡难、多梦、早醒。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数。 中医诊断:甲状腺癌术后、甲状腺结节–气阴两虚 中医治疗:益气滋阴清热散结 方药:夏枯草9g 牡蛎15g 半夏6g 浙贝母6g 海藻9g 鸡内金6g 黄柏6g 知母6g 生地9g 山茱萸9g 地骨皮9g 柴胡9g 黄芩9g 太子参30g 熟大黄6g 龙骨15g 牡蛎15g 以上方为基础,随证加减药物,服药6月余,患者睡眠、大便以及乏力、多汗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2024年5月复查甲状腺及颈部超声提示甲状腺右叶结节消失。 结合上述病例,总结中医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一些优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调节整体,治疗局部: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全身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失常,因此在治疗上也是着眼于整体,而不是局限于结节本身。 强调共性,突出个性:中医要强调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和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常见的分型有肝郁气滞、气滞血瘀、痰湿阻滞、阴虚火旺、气阴两虚等,不同分型采用不同的方药,针对性强。 缓解症状,预防复发:中医药不仅可以帮助缩小或消除结节、减轻结节症状,还可以缓解伴随的其他症状,如疲劳、情绪波动、睡眠障碍等,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注重治病求本,通过调理身体内环境,改善体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甲状腺结节的复发。 因此,甲状腺结节,合并有躯体症状的患者,中医药是不错的选择!

向军 2024-06-21阅读量1820

睡眠对宝宝身高的影响:科学解...

病请描述:亲爱的家长们,我们都知道宝宝的身高发育是每位父母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在众多影响因素中,睡眠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为大家科普,睡眠对宝宝身高的影响,并结合一些临床诊疗案例,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睡眠与身高发育的密切关系。一、睡眠与生长激素:身高发育的“幕后英雄”要解释睡眠对身高的影响,我们首先要了解生长激素这一关键角色。生长激素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激素,尤其对骨骼的生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生长激素的分泌量在一天之内是有所波动的,其中,夜晚的分泌量是白天的数倍。特别是在深度睡眠阶段,生长激素的分泌会达到高峰,这一时段对于宝宝的身高发育尤为重要。二、临床案例分享:睡眠不足导致的身高问题案例一:小明的故事小明是一个活泼可爱的男孩,但他的身高却一直是父母的心病。在同龄孩子中,小明总是显得矮小。经过医生的检查,发现小明的生长激素分泌量明显低于正常水平。进一步询问得知,小明由于学习压力大,晚上常常熬夜到很晚才入睡,导致睡眠质量严重下降。医生告诉小明的父母,正是这种不良的睡眠习惯影响了小明的身高发育。案例二:小红的身高逆袭与小明不同,小红的身高发育一直很正常。但在她10岁那年,由于家庭变故,小红的睡眠质量急剧下降,晚上经常失眠多梦。不久后,小红的身高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幸运的是,小红的父母及时发现了问题,并带她去医院寻求帮助。在医生的建议下,小红开始调整睡眠习惯,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几个月后,小红的身高增长速度逐渐恢复正常,甚至超过了同龄人的平均水平。三、睡眠习惯与身高发育:如何帮助宝宝拥有好睡眠?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家长应帮助宝宝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确保宝宝每天在同一时间入睡和起床。这样有助于调整宝宝的生物钟,提高睡眠质量。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宝宝的睡眠环境应安静、舒适、温暖且光线柔和。避免在宝宝睡觉前进行过于激烈的活动或接触刺激性的媒体内容。睡前准备:在宝宝睡觉前,家长可以帮助宝宝进行一些轻松的睡前准备活动,如洗澡、讲故事、听轻音乐等。这些活动有助于宝宝放松身心,进入深度睡眠状态。控制午睡时间:宝宝的午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晚上的睡眠质量。家长可以根据宝宝的年龄和作息习惯来合理安排午睡时间。睡前饮食:宝宝的晚餐应清淡易消化,避免过饱或饥饿入睡。同时,避免在睡前给宝宝饮用含咖啡因或刺激性的饮料。四、总结与建议通过以上科普内容和临床案例的分享,我们不难看出睡眠对宝宝身高发育的重要性。作为家长,我们要重视宝宝的睡眠问题,帮助宝宝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宝宝在身高发育上取得理想的成果。最后,我要提醒各位家长,每个宝宝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生长发育速度和规律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关注宝宝身高发育的同时,我们也要尊重宝宝的个体差异和生长节奏。只要我们用心呵护、科学引导,相信每个宝宝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生长发育 2024-06-18阅读量2182

晚睡影响身高?揭开睡眠与增高...

病请描述:在孩子的成长旅程中,每个家长都希望他们能拥有理想的身高。而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晚睡似乎成了许多家庭的常态。那么,晚睡真的会影响孩子的身高吗?让我们一起探究睡眠与身高增长背后的科学联系,并通过真实案例,理解为何优质的睡眠对儿童成长至关重要。 睡眠与生长激素的黄金时间 生长激素是进行昼夜交替呈现脉冲式的分泌,夜间,尤其是深睡眠阶段,是人体分泌生长激素(GH)的高峰时段,这对儿童的骨骼生长至关重要。GH促进细胞分裂、骨骼延长,是儿童身高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如果孩子经常晚睡,错过了这个分泌高峰期,可能会影响GH的正常释放,进而影响身高增长。 临床案例:小杰的故事 小杰,9岁,因为家庭作业和课外班的安排,经常晚上11点后才睡觉。一年间,他的身高增长速度明显慢于同龄人,这让小杰的父母非常担忧。因此过来就诊经过评估,我发现小杰的睡眠质量较差,生长激素分泌受到影响。在医生的建议下,家庭调整了小杰的作息,确保他每晚9点前入睡,保证至少9小时的充足睡眠。睡的好了白天有精神,加上适量运动和合理的膳食,半年后,小杰的身高增长明显提速,不仅身体状况改善,自信心也随之增强。 如何优化孩子的睡眠? 1. 规律作息:设定固定的睡觉和起床时间,帮助孩子形成稳定的生物钟。 2. 创造良好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暗淡、适宜的温度,使用舒适的床品。 3. 限制屏幕时间: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电子产品,减少蓝光对睡眠的干扰。 4. 晚餐与运动:晚餐不宜过饱,睡前2小时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影响睡眠质量。 家长的角色 作为家长,理解孩子的成长需求,适时调整家庭生活节奏,创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是我们的责任。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妨放慢脚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甜美的梦乡中,悄悄长高。 结语 晚睡,确实可能成为孩子身高增长的隐形障碍。通过科学的管理与调整,我们不仅能够帮助孩子赢得宝贵的“生长时间”,还能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让我们携手,为孩子的成长之路铺设一张温暖而坚实的床铺,让梦想在夜的温柔中,悄悄发芽。

生长发育 2024-06-10阅读量2042

骨龄测试:预测未来身高的神奇...

病请描述:在孩子成长的奇妙旅程中,每一位家长都满怀期待地注视着那小小的身影逐渐拔高。然而,孩子未来的身高是否能达到理想状态,又如何科学预估?这时,“骨龄测试”便成为了一把开启预测未来身高的神秘钥匙。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一神奇工具,并通过真实的案例,感受它在儿童生长发育中的独特作用。 什么是骨龄测试? 骨龄,即骨骼年龄,它是通过X光拍摄手腕部特定骨骼的成熟度来评估的,以此反映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不同于实际年龄,骨龄更能准确地体现孩子生长发育的生物年龄,尤其是在评估儿童身高潜力方面,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骨龄与身高的科学联系 儿童的身高增长主要依赖于骨骼的生长板,而生长板的活跃程度与骨龄紧密相关,这些生长板在青春期前最为活跃,随着骨龄增长,生长板逐渐闭合,身高增长的速度也会减缓直至停止。骨龄测试通过评估这些生长板的成熟状态,间接预测孩子剩余的生长空间。换言之,它像是一个时间预报员,告诉我们孩子的生长发育还有多少“黄金时期”。 临床案例:小明的增高之旅 小明,10岁,身高在同龄人中偏矮,家长十分焦虑。通过骨龄测试发现,小明的骨龄仅8岁,意味着他的生长潜力较大。医生结合家族遗传、生活习惯等因素,为小明定制了综合增高计划,包括营养指导、适量运动及良好的睡眠习惯。一年后,小明的身高增长了7厘米,大大超过了之前的年均增长率,这不仅让家长欣喜,更增强了小明的自信。 骨龄测试的正确理解 · 避免误解:骨龄测试不是“增高治疗”,而是评估工具,帮助发现生长问题,指导干预。 · 适用范围:主要针对生长迟缓、早熟或对身高有特殊关注的孩子,不建议所有儿童常规检测。 · 专业解读:测试结果需由专业医生综合评估,结合其他因素,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 结语 骨龄测试,这把钥匙开启了儿童身高预测的神秘之门,但它更像是一盏灯,照亮了成长路上的科学育儿之道。作为家长,理解并尊重每个孩子的生长节奏,用爱与科学并行,才能在孩子成长的旅途上,绘制出最灿烂的风景线。让我们携手,用知识与同理心,为孩子的未来筑梦。

生长发育 2024-06-10阅读量1779

妙手行针济民生

病请描述: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系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这是一名外科医生的工作职责;更精准的穿刺是对患者及其家属负责,减少焦虑,尽快确诊,更确切的治疗,更好的未来,是他的宗旨。多年来兢兢业业深入研究前列腺癌治疗,他因精准穿刺技术,行业内外人称绰号“林一针”。  “当时自己读书的时候只想踏踏实实学习,有机会的话能够留在上海工作,后来在工作中发现自己所具备的泌尿外科技能恰巧可帮助病人解决实际问题,疾病的解除、病人的感谢成就了我小小的满足感。”这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林国文在谈及自己的梦想时简单的介绍。有着优秀的科研成果与临床表现的林国文医师前列腺穿刺技术高超,发现了很多非常早期的前列腺癌患者,从而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这些患者最终达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和长远的生存获益,也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前列腺癌领域的领导地位巩固和学科发展贡献了力量。所以,林国文的导师和科室学科带头人叶定伟教授给了他一个绰号“林医生,林一针”(意思是穿刺的很准,能发现极早期很小的前列腺癌)。因穿刺技术出众,很多体检发现PSA升高的患者慕名前来找林国文医师咨询。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杨庙村的杨成领先生说:“因体检发现前列腺肿瘤标志物PSA升高,找到了林医生就诊,由林医生亲自做了穿刺,仅一针就发现问题,避免了漏诊造成的严重后果。林医生细致入微,术前检查对照核磁共振加强片病灶十分认真,通过谈话让我放松心情。手术当中针针定位精准,特别是靶向穿刺,快速到达结节点一次成功。术后没有不适和炎症,休息二十分钟后能够立刻自行活动,除骑自行车无任何肢体动作限制。术后我才知道林大夫大名,不愧是“林一针”。林国文施行前列腺穿刺、前列腺癌根治性手术、晚期前列腺癌的冷冻消融治疗已10余年。前列腺穿刺总例数已经超过4000例(是全国泌尿外科医师中前列腺穿刺经验最多的医师之一),目前每年穿刺量超过300例。通过经验总结,摸索了一套实施精准前列腺穿刺的系统方法,使前列腺穿刺的肿瘤发现率明显提高,近一年来总体达到55%(其中靶向精准穿刺阳性率60.2%。 前列腺癌联盟统计的全国平均发现率是42%),而且发现的前列腺癌很多是早期阶段,经常出现“一针癌”,这意味着疾病非常早期,通过根治性治疗有望达到治愈。“治疗前列腺癌这一方面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的品牌,病人例数很多,各种各样的病人都有且病情复杂,这意味着我要更用心更细致的做这个事情,保证达到很好的疗效,对得起医院泌尿外科前列腺癌治疗品牌,也能够为泌尿外科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所以说我当下工作的状态属于忙碌且有目标。”林国文坚定的说。当然,在从医路上哪有一帆风顺。林国文回忆说:“外科手术风险是很大的,三四年前的时候有一场手术病人情况本身不是很好,手术过程中主干道血管突然破裂了,患者大出血,作为主刀医生的我确实很紧张,手已经开始发抖出汗,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牢牢记住治疗原则,快速及时找到血管破口缝住了,最后手术也是比较成功。这件事当时对我印象特别深刻,也是我刚开始主刀遇到的一个棘手的问题,所以说作为外科医生,在手术台上遇到问题要冷静、及时、果敢的去处理。”任何成功的结果都是日积月累一点点积攒下来的,为了穿刺更准确,林国文刻苦训练前列腺穿刺,从2008年至今,历经12年,从初出茅庐的穿刺新生到历经无数复杂局面,阅历无数高难度病例的穿刺高手。作为一个纯外科医生,为了做好穿刺,他甚至考取了超声科的证书--CDFI超声证书,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外科医生背景却具有超声设备操作资质的“持证上岗”的超声师。林国文专攻前列腺癌多年,他认为患者一是不要讳疾忌医,很多早期前列腺癌,几乎没有任何症状,即使有,也只是尿频尿急,夜尿增多。二是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前列腺癌的高发年龄是65-75岁,而且国内发现的前列腺癌超过一半是晚期。为什么?就是因为早期没有症状,如果患者和家属不重视,往往造成疾病治疗的耽误,直到出现症状才就诊。临床工作中发现多位患者的发病年龄是60岁出头,都是体检发现PSA升高,而无任何症状。这个阶段往往是前列腺癌发生的早期阶段,如果不早期发现无症状癌,经过多年任其发展,年龄到了高发年龄,疾病也因此发展到了中晚期阶段,很多治疗的代价就很高了。林国文,福建省三明市人,2002年报考复旦大学临床医学,从小梦想做医生的林国文在高考志愿表上每一栏全都选了临床医学专业。最终凭借优异的成绩成功录取复旦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五年本科、二年的硕士研究生生涯转瞬而过,毕业后顺利的进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成为一名住院医生、主治医师,之后凭借优秀的科研成果与临床表现考取医学博士,并在2018年升为副主任医生。林国文现如今有当下的成就,离不开他多年来的深入探索研究,术业有专攻,林医生做到了。但他的目标远不止于此,疾病会不断发展,所以他要求自己不能自我松懈,凭着精益求精、稳扎稳打的态度,在外科领域奋勇往前。

林国文 2024-05-31阅读量3698

血糖测不准的8大误区以及正确...

病请描述:01    错误1:消毒剂用错     碘酒(碘伏)是消毒产品,但碘酒会与试纸起反应,导致测试结果偏高。 建议     测血糖采血采用75%的酒精消毒,等酒精挥发后再采血,以免酒精稀释血液。通常医院采取需要常规消毒预防感染,糖友在家测血糖,用肥皂洗手,清水冲净即可,可不再使用酒精。 02    错误2:试纸保存不当     试纸条会受到环境温度、湿度、化学物质等的影响,若试纸条存放不当也会影响血糖监测值。 建议     试纸要放在干燥、阴凉、避光的地方;应将试纸条储存在原装盒内,取试纸后马上盖紧试纸桶,不要将试纸放在其他容器中。应注意检查试纸条有效期。 03    错误3:挤压采血      天气寒冷会导致末梢血液循环变差,有的糖友为了得到足够的血样,每次都会用力挤压手指,导致血样混入组织间液而被稀释,自然测得的血糖值低于实际值。 建议    为了保证一次采到足够的血液样本,采血前可以做“热指”运动,试试下面这几招。 手部冰凉时,用35℃的温水浸泡双手几分钟。 甩胳膊或保持胳膊下垂姿势半分钟。 手掌相对,快速搓手几十次,感到温热即可。 揉搓要检测的手指根部,看到手指尖的颜色逐渐变红、变深即可。    采血针穿刺后,让血液自然流出,可轻按压指根,切不可用力挤压穿刺部位。 04    错误4:长时间不校准血糖仪    血糖仪校准是利用模拟血糖液来检查血糖仪和试纸相互间运作是否正常。 建议    不要使用过期的模拟血糖液,一般开瓶后3个月内有效;不要将模拟血糖液储存在温度超过30℃的环境,也不宜冷藏或冷冻。 05    错误5:血糖仪保养不当    测试血糖时,会受到环境中灰尘、纤维、杂物等污染,特别是检测时血液不小心污染了仪器的测试区,也会影响测试结果。 建议    对测试区的清洁一定要小心,擦拭时不要使用酒精或其他有机溶剂,以免损坏仪器,可使用棉签或软布蘸清水擦拭。 06    错误6:测血糖前不洗手     曾有糖友刚吃完水果测血糖,发现血糖非常高,复测血糖又正常。原来是他手指上粘有水果的糖分,酒精擦拭无法去除,导致测出的血糖值异常升高。 建议     测血糖前用肥皂彻底清洁双手,用温水冲洗擦干即可。 07    错误7:忍痛采血     疼痛会升高血糖,导致血糖测不准,因此要选择痛感小的部位采血。 建议     不要选择指腹中间,更不要在太靠近指甲(即指尖)的部位采血,要选择手指侧面采血,这个位置疼痛感小。 08    错误8:血糖仪和试纸不匹配     血糖仪与试纸条的代码不一致。 建议      测试前应核对、调整血糖仪显示的代码与试纸条包装盒上的代码相一致(免调码的血糖仪则不需要调整)。     当然,除了上面的8大原因,一些自身因素也会造成血糖波动,比如情绪焦虑、失眠多梦等,可能导致空腹血糖高于平时,这时,应对症处理,而不要急于调整降糖药物。 09    正确测血糖的3个细节 测定血糖要守时 空腹指至少8小时不进食,但空腹时间也不宜过长,12~14小时为宜。     需要说明的是,空腹抽血的空腹不是不能吃任何食物的意思,可以饮水,如果有高血压等疾病,服用降压药也是完全可以的,不影响血糖的测定。 如果空腹时间超过14小时,往往会因过度饥饿,致使身体的生理和代谢活动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血糖测定的准确性。      在长期不进食的时候,肝脏为了防止低血糖的发生,会把储备在肝脏的糖分释放到血液中,使血液中的糖水平有一定程度的升高,所以这时的血糖水平不是真正的空腹血糖。因此,测空腹血糖最好是早晨测,不要饿肚子时间太长。 如果测定餐后2小时血糖,应以进食第一口饭开始看表计时,2小时后抽血。     很多患者往往认为是吃完饭以后开始看表计时,餐后血糖会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所以如果时间计算错误,也不会获得真正的餐后血糖结果。 测定血糖要全面     一些糖尿病患者按时来医院,只是为了开药、吃药,却不按期监测血糖;也有不少患者虽然测血糖,但只监测空腹血糖,认为空腹血糖控制好了就一好百好。这些做法显然都是不正确的。    每个人一天中的血糖水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就像波浪一般,有起有落,有高有低。一般在空腹、饭前、睡前时的血糖水平比较低,而三餐后的血糖水平比较高。所以了解血糖的情况,应该了解“全天候”的血糖,监测不同时间的血糖。    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应监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它能反映近2~3个月的血糖控制情况。 测定血糖防作弊     很多患者常有这样的想法:第二天要查血糖了,特别希望这次化验结果正常,所以吃饭非常注意,严格控制,尽量少吃甚至不吃,或平时不锻炼,快要测血糖了,就好好锻炼一把,测得的血糖值低了也就可以心安了。还有患者大吃特吃,想看看自己的血糖最高能有多高,似乎要来个挑战,探个极限。    这些做法其实类似“作弊”行为。如果这样做了,拿到的这个化验结果就是“假的”,低了自自欺人,高了也没任何参考价值,因为它不能反映出日常的血糖控制情况,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血可以算是白抽了,没有用。    所以建议糖尿病患者抽血前,平时饭怎么吃、运动怎么做、药物怎么用,抽血检查前就按常规去做,不要“作弊”。

俞一飞 2024-05-30阅读量1295

夜间生长的奥秘:深度睡眠与生...

病请描述:夜间生长的奥秘:深度睡眠与生长激素的秘密 在宁静的夜晚,当星星点点挂满天空,孩子们的小床成了他们生长的小宇宙。在这片宇宙中,深度睡眠与生长激素携手编织着成长的奇迹。今天,让我们一同探秘这段发生在梦乡中的成长故事,以小明的成长经历为线索,揭示睡眠与生长激素的紧密联系。 睡眠:成长的隐形翅膀 想象一下,如果生长是一场马拉松,那么高质量的睡眠就是最佳的能量棒。在儿童期,尤其是快速生长期,深度睡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是因为,人体在深度睡眠阶段会大量分泌生长激素,这一神奇的荷尔蒙,是促进骨骼、肌肉和其他组织生长的关键。 小明的困惑:为什么我不再“一夜长大”? 小明是一个活泼好动的9岁男孩,近来,他的父母发现小明的身高增长似乎慢了下来,相比同龄孩子,显得有些矮小。带着这份担忧,他们来到了我的诊室。通过一系列检查,我们发现小明的生长激素水平正常,但他的睡眠模式却亮起了红灯——每晚的有效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且经常被 干扰打断,缺乏足够的深度睡眠。 深度睡眠与生长激素的不解之缘 生长激素的分泌呈现脉冲式,一天之中有两个高峰期,其中一个就在深夜至清晨的深度睡眠阶段。这时,身体仿佛开启了“生长加速器”,大量的生长激素被释放进入血液循环,促进细胞分裂、骨骼延长和组织修复。简而言之,深度睡眠越充足,生长激素的分泌就越旺盛,从而为孩子搭建起一座通向高大的桥梁。 优化睡眠,解锁生长潜能 了解到问题所在后,我们为小明量身定制了睡眠改善计划,包括: -规律作息:确保每晚同一时间上床,早上同一时间起床,帮助调整生物钟。 -创造良好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使用舒适的床上用品。 -限制晚间屏幕时间:睡前至少一小时停止使用电子设备,避免蓝光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睡眠质量。 -晚餐与运动:晚餐不宜过饱,睡前两小时避免剧烈运动,以免过度兴奋难以入睡。 经过几个月的调整,小明的睡眠质量有了显著提高,深度睡眠时间增加,而他的身高增长也开始追赶上来,笑容重新洋溢在他的脸上,家长的眉头也渐渐舒展。 家长的共鸣:共筑梦乡的守护 作为家长,我们或许无法直接控制孩子的生长激素分泌,但可以为他们营造一个优质的睡眠环境,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坚实后盾。理解并重视深度睡眠的价值,是在孩子成长旅程中给予他们最温柔的支持。 结语:梦中的成长密码 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夜晚,深度睡眠与生长激素共同编织着成长的梦境。作为父母和医生,我们的目标是揭开这个奥秘,用科学和爱,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空间。记住,每一个甜美的梦,都是孩子向着更高、更远未来迈出的一步。让我们携手,守护这份夜间生长的奇迹。

生长发育 2024-05-30阅读量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