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指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导致的脑损伤。所有脑卒中(中风)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80%。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是由于脑供血动脉的狭窄所导致的血栓形成和栓子脱落引起的脑动脉栓塞和脑梗死,而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的脑梗塞可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故而,颈动脉狭窄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危害人民健康的“头号杀手”之一。 脑卒中虽然其表现是瘫痪、肢体麻木等长期、慢性的症状,但它的发病很急,一些突然的症状可能就是它的征兆。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房颤、冠心病、动脉硬化、吸烟、肥胖、酗酒、高龄等都是中风的高危因素,相应人群应注意观察身体变化,如果出现以下突发症状,应当心是中风。 最初出现卒中时的常见症状,有5个“突然”: 突然面瘫、上下肢无力; 突然说不清话;突然头晕,走路不稳; 突然记不清最近的事,视力下降; 突然剧烈头痛。 刚发生这些症状时,如果及时就诊,规范治疗,能延缓疾病进展,尽可能维持患者的生活质量。遗憾的是,很多人没有及时发现,最终出现残疾等严重后果。 那么这类疾病到底怎么治疗呢? 首先,如有缺血性脑血管病高危因素者,如年龄在50岁以上,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房颤、冠心病、动脉硬化、吸烟、肥胖、酗酒者,经常有头晕头痛不适、短暂性眼前发黑、视物不清、手脚发麻无力者,建议时就诊,应进行必要的体检,筛查颈动脉狭窄。 对于大部分无症状性狭窄的病人,宜积极进行药物防治;但狭窄严重,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者,应积极考虑外科手术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神经外科采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相比传统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微创性血管成形术,在大腿根部股动脉进行穿刺没有手术切口,且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安全性高,效果确切,是目前防治该类患者发生脑中风的最佳方法。 其次,如有出现急性脑中风症状,应在最短的时间内送往医院,“时间就是大脑”。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如果缺血的脑组织能在6小时内回复供血,脑组织就能回复正常,而超过6小时后缺血的脑组织就会发生永久性的坏死。用通俗的话说,如果急性脑梗塞病人在6小时内接受溶栓或取栓治疗,把堵塞的血管打通,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完全恢复功能。
李心远 2015-11-05阅读量1.3万
病请描述: 家住上海市普陀区的刘老伯,今年64岁,近半个月来一直头晕不适,开始症状较轻,未予重视,后来头晕明显加剧到我院神经外科求诊,查头颅MRI检查,提示为左侧额部矢状窦旁脑膜瘤。 术前评估 矢状窦旁脑膜瘤,诊断明确,目前惟一的治疗方法是手术。由于是脑膜瘤,位于运动区血运丰富,手术有极大的风险和难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肿瘤巨大,占位效应及神经损害症状明显,且位于大脑镰旁,与矢状窦、脑组织明显粘连,手术时间长和创伤大。二是肿瘤血运丰富,质地会很硬,肿瘤的分离和止血会有很多困难,往往难以完全切除;三是肿瘤靠近运动中枢,术中极易损伤运动中枢造成术后瘫痪。术前与患者家属交代病情,患者家属坚决要求手术。 显微技术开颅完美切除肿瘤 6月19日上午,经过了周密的术前准备,由神经外科主任李心远博士亲自操刀手术。手术取额顶部跨矢状窦马蹄形瓣,然后在显微镜下细心地仔细切开硬脑膜,分离肿瘤边界,见肿瘤质地较硬韧,血运丰富,与大脑镰粘连紧密。一边分离肿瘤一边用脑棉片保护好周围脑组织,逐步控制肿瘤供血血管,然后像“蚂蚁啃食”般一点点将肿瘤分块切除,最终完美全切肿瘤。 手术进展非常顺利,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头晕症状明显改善,没有任何后遗症,肢体活动完全正常,不日即可痊愈出院。
李心远 2015-06-23阅读量7293
病请描述: 关节炎的治疗方法分为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附加治疗和手术治疗4种,分述于下: 一、药物治疗 1、局部镇痛药 如辣椒辣素(Capsaisin)能使疼痛相关的神经递质—P物质的小无髓鞘C类感觉神经元耗竭而起镇痛作用,使用浓度为0.075%4次/日或0.25% 2次/日,用后局部皮肤有烧灼感,一般应用2~3d即能发挥功效。 2、非鸦片类镇痛药 最常用和有效的是醋氨酚(acetaminophen)。 3、鸦片类镇痛药 如丙氧酚(Propoxyphene)、可待因、氧可酮(oxycodone)及曲马朵(Tramedol)等,当非鸦片类镇痛药无效时,可短期使用鸦片类镇痛药,时间不超过2周。 4、非甾体抗炎镇痛药(NSAIDs) 对OA的应用至今存在争论,虽其镇痛作用与镇痛药一样,但对胃肠道和肾脏的毒副作用却不容忽视,特别对老年OA而言,曾有报告指出老年溃疡病的住院与死亡病例中,20%~30%与服用NSAIDs有关。再者,有研究认为NSAIDs对关节软骨的代谢可能产生有害作用。故对OA必须防止滥用NSAIDs。目前已有局部NSAIDs药应市,如扶他林乳胶剂、eltenac乳胶剂、消炎痛药膏等,经临床应用和对照观察证实有一定疗效。 5、糖皮质激素关节内注射 从关节液的降解作用标志中显示,激素能有效地抑制OA的降解过程,可能抑制金属蛋白酶的活动而改善OA症状,但如大剂量应用激素却会妨碍软骨的修复过程,包括对氨基葡聚糖和透明质酸的合成。糖皮质激素关节内注射,适用于OA关节疼痛伴关节积液,注射前须先抽除关节液,作细胞学检查,激素2次注射的间隔时间不可少于3个月,1年内限注2~3次。临床上过多地作激素关节内注射是有害的,须警惕激素副作用与关节内注射继发感染导致严重后果。 6、维生素C片剂 为抗氧化剂及Ⅱ型胶原合成的基本需要,最近对OA微量营养素的研究中发现,高抗氧化剂的摄取特别是维生素C,可能保护关节防止OA进展,故口服维生素C有益。 7、改变病情药 有些临床学家把OA药物治疗分为两大类,一为对症药即镇痛剂与NSAIDs等,另一为改变病情药,如欧洲一些国家曾使用Arteparon及Rumelon,不仅能止痛,动物实验还能起到软骨保护作用,但因缺乏可靠临床验证,这些药不久在市场消失。目前关于改变OA病情的制品有不少研究,如蛋白酶抑制剂、细胞素抑制剂、硫酸氨基葡聚糖等,能延缓OA病程进展,不过目前迫切需要的是科学地论证这些制剂的确切疗效。 二、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是各种慢性疾病的治疗基础,对OA来说尤其如此。 1、病人教育 提高他们对OA的认识和诊治预防知识 2、辅助器械 对于下肢OA,需使用步行辅助器械,简便的如手杖,能减轻患膝的负荷,其它如步行架、矫形器等。 3、物理治疗 这在治疗OA中占有重要地位,慢性期理疗可改善关节功能,急性期则有利于止痛和消肿。通常多用深部透热疗法,如短波、微波、超短波、超声波等。使用脉冲电刺激,对止痛和改善功能亦有明显效果。此外,利用矿泉疗法对OA也能起到良好疗效。 4、体育锻炼 慢性OA进行适度体育锻炼可改善功能的能量,强调受累关节休息的观念,现已为医疗体育所替代,不过,体育锻炼须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择不同治疗目标,在病变关节的活动范围以内,由病人自动锻炼,循序渐进。可分为:(1)增加关节活动度锻炼,(2)增强关节周围肌力锻炼,(3)增加耐力锻炼,如行走、自行车或游泳等,可增加病人的氧容量、改善心肺功能和糖、脂肪代谢,以增强耐力和体能。症状重的OA患者,开始时只能进行肌力收缩而不活动关节,且最好能在水中锻炼,因水中人体重量只达到陆地体重的1/8。 5、减肥 肥胖是OA的危险因素,减肥对负重关节OA有重要意义,尤其对老年妇女而言。Felson报道体重在10年内虽只减轻5kg,也能减少膝OA的危险因素达50%。须鼓励肥胖病人进行耐力锻炼,持之以恒,既改善心血管的适应性,又促使体重减轻。 三、附加治疗 对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膝OA,可作为附加治疗的对象。 1、关节镜下灌洗关节腔,或兼作清理术 适用于OA合并关节内紊乱,清理术包括增生滑膜刨削、取除剥离的关节软骨、修平关节面、切除骨赘、摘出关节内游离体、软骨缺损部钻孔、破裂半月板修切等。 2、透明质酸关节内注射 保护关节软骨或刺激软骨修复,即软骨保护剂的研究,乃近一、二十年之事,如透明质酸、四环素及衍化物等。其注射目的在于重建滑膜液的粘度,叫做粘度补充(viscosupplementation),其次,透明质酸还通过蛋白多糖的聚集,对构成软骨基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医用透明质酸系由鸡冠提取纯化,近期的应用报道不少,对减轻疼痛疗效好亦较安全。 3、放射性滑膜切除术(radiation synovectomy) 关节腔内注入放射性胶体,如198Au,90Y,32P等,通过滑膜吸收而产生电离辐射作用,破坏增生的滑膜细胞。 四、手术治疗 对一部分后期OA病例,需施行手术,才能解除疼痛和恢复关节功能。适应证为:(1)严重关节疼痛经各种治疗无效者,(2)关节功能严重障碍影响日常生活者。常用手术为: 1、截骨术 多用于髋、膝OA的矫形,通过截骨纠正关节力线和受力分布,达到缓解疼痛增进功能的目的。(1)胫骨高位截骨术,适用于胫股关节内侧室OA伴膝内翻畸形,张光铂等报道67例87膝,术后1~5年组优良率为87%,术后5年以上组优良率72%,认为此术对60岁以下病人,是一种可延缓或免除关节置换术的措施。(2)股骨粗隆间截骨术,欧洲各骨科中心长期随访结果提示优良率为70%,适用于关节力线缺陷所致髋OA中、青年病人。(3)手、足OA,如拇指腕掌关节OA,有时施大多角骨切除。足部OA,作跖、趾骨部分截骨矫正畸形、改善足功能。 2、关节融合术 将病变关节融合于功能位,可获得稳定、无痛、能负重的关节,对年轻体力劳动的髋、膝OA,关节融合的远期效果要比人工关节置换术可靠。腕关节或指间关节融合术,其整体功能也不比人工关节置换术差。 3、人工关节置换术 是OA手术治疗的一个重要部分,目前髋、膝、肩、肘、手、足等关节均可进行置换。 (1)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临床应用最广的手术之一,适用于65岁以上的髋OA,疗效较确切,术后随访优良率在90%以上。 (2)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疗效与全髋置换相似,我国全膝关节置换术起步较晚,八十年代开始仿制TCP(total condylar prothesis)假体,临床应用的近期疗效满意。 (3)膝关节单髁置换术,适用于一侧胫股关节室OA,此术已广泛应用,因为只切除病变关节面,植入假体少,手术创伤小,不过技术要求较高,需要精确定位,远期随访表明,10年优良率在90%以上。 (4)肩、肘、腕关节为非负重关节,必要时也可施关节置换术。踝关节置换,临床应用中假体松动发展快。
孙业青 2015-06-18阅读量7032
病请描述: 1、什么是半月板损伤?如果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怎么办? 膝关节半月板为纤维软骨组织,呈周缘厚,内缘薄的楔形,从平面上看为半月形,称为半月板;其充填于股骨髁与胫骨髁之间,有增强膝关节稳定的作用。半月板结构和功能的特点决定了它是膝关节内最易损伤的组织之一。在从事剧烈运动和特殊职业的人员中,半月板损伤的机率更高。半月板是存在于膝关节内的纤维衬垫,主要起缓冲行走,活动时的震荡作用,损伤后对长期来说会加速膝关节退变,使膝关节加速老化,让膝骨性关节炎提早出现,所以对膝关节损伤后3周仍有疼痛,肿胀的患者建议行膝关节核磁共振检查,让骨关节专科医生提供专业建议,应该及时到正规专业的骨科医院进行及时的治疗,否则半月板撕裂会进一步加重导致无法修复。 2、膝盖半月板损伤有什么症状? 半月板损伤后的常见临床表现包括局限性疼痛、关节肿胀、弹响和交锁、股四头肌萎缩、打软腿以及在膝关节间隙或半月板部位有明确的压痛。外伤史,局部局限性疼痛、关节肿胀、弹响和交锁、股四头肌内侧头萎缩。 3、半月板起到的作用及其半月板损伤治疗所需费用为多少? 目前可做一个微创手术,损伤很小,恢复速度也快,术后根据损伤程度1天就可下地行走,半月板损伤费用多少根据半月板损伤的程度进行处理方式不同及患者所在地区条件等外界条件而定。 4、半月板损伤治疗后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上下楼梯时,必须全神贯注,且踏稳之后,再动第二步,才可避免外伤。 5、请问我半月板损伤,手术后要做什么? 术后伸膝位加压包扎,次日开始作四头肌静止性收缩练习,2~3天后开始作直腿抬高运动,以防股四头肌萎缩,一般在术后根据损伤情况下地,最快第二到三天就可支具固定下行走,2~3个月可恢复正常功能。 6、膝关节半月板病变能治好吗?怎么治疗好? 如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症状和体征明显,诊断明确者,应及早手术切除损伤的半月板,以防发生创伤性关节炎。术后伸膝位加压包扎,次日开始作四头肌静止性收缩练习,2~3天后开始作直腿抬高运动,以防股四头肌萎缩。关节镜可用于半月板损伤的治疗,半月板边缘撕裂可行缝合修复,通常行半月板部分切除,保留未损伤的部分。对早期怀疑半月板损伤者可行急诊关节镜检查,早期处理半月板损伤,缩短疗程,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损伤性关节炎的发生。通过关节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
孙业青 2015-06-18阅读量1.2万
病请描述: 听神经瘤是指起源于听神经鞘的肿瘤,为良性肿瘤,确切的称谓应是听神经鞘瘤,是常见颅内肿瘤之一,占颅内肿瘤的7%~12%,占桥小脑角肿瘤的80~95%。多见于成年人,高峰在30~50岁,20岁以下者少见,儿童单发性听神经瘤非常罕见。无明显性别差异。左、右发生率相仿,偶见双侧性。临床以桥小脑角综合征和颅内压增高征为主要表现。 谈到听神经瘤,顾名思义就是听神经长出来的肿瘤。听神经好比一根电线,里面是铜丝传导冲动,外面是绝缘的电线皮,肿瘤就是电线皮上长出来的。那为什么会长肿瘤呢,可能跟一个叫做NF2的基因相关,这个基因出现了问题就有可能长听神经瘤了,与打手机有没有关系暂时没有定论,但是总抱着电话玩总不是好的。 例1:有些患者会出现耳朵听不清楚,一般人都认为是耳朵出了问题,不过医生提醒,排除耳部疾病后,最好到神经外科进行颅内肿瘤的排查,问题也可能出在大脑内。耳鸣和听力减退是听神经瘤做常见的早期症状,肿瘤体积小时,出现一侧耳鸣、听力减退及 眩晕,少数患者时间稍长后出现耳聋。耳鸣可伴有眩晕或恶心、呕吐。 例2:近半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行走不稳,头痛头晕,左耳耳鸣的现象,说话时像吟诗一样。一个月前,他头痛的症状加重,左耳听力下降等。这个时候已经出现了中晚期的症状,肿瘤继续增大时,压迫同侧的面神经和三叉神经,出现面肌抽搐及泪腺分泌减少,或有轻度周围性面瘫。三叉神经损害表现为面部麻木、痛、触觉减退、角膜反射减弱、颞肌和咀嚼肌力差或肌萎缩。肿瘤体积大时,压迫脑干、小脑及后组颅神经,引起交叉性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小脑性共济失调、步态不稳、发音困难、声音嘶哑、 吞咽困难、饮食呛咳等。发生脑脊液循环梗阻则有头痛、呕吐、视力减退、视乳头水肿或继发性视神经萎缩。 大多数病人到不了中晚期阶段就会就诊,也有一些粗心的人到了中期才会看病。还有一些更粗心的患者,肿瘤继续增大出现了脑积水才来看病,视力也下降了,这可能就是听神经瘤的较晚期表现。至于终末期表现,就不说了。 典型的听神经瘤具有上述渐进性加重的临床表现,借助影像学及神经功能检查多可明确诊断。 以前,对于听神经瘤的治疗一直局限于生物、放疗和化疗等治疗手段。随着科学及医疗的不断提高,听神经瘤的治疗首选手术治疗,手术成功率高、复发率小、创伤小,通过微创手术可以完全切除、彻底治愈,恢复正常生活。
李心远 2015-06-03阅读量8392
病请描述: 近日,上海交大附属同仁医院神经外科成功为一巨大骶部脊索瘤患者进行手术切除,这在我院属于首例。 家住江西的聂先生今年46岁,近年来反复感觉臀部胀痛,活动或仰卧位时疼痛加重,生活和工作受到严重的影响,在家人陪同下,在当地医院就诊,MRI结果显示他在骶骨上长出了一个巨大的肿瘤,瘤体大小约12cm×6cm,并向盆腔内生长占位,第2-5节骶骨呈溶骨性破坏,脊索瘤的可能性非常大。听到这个结果,一家人犹如晴天霹雳。俗话说“病急乱投医”,焦虑万分的家人带着聂先生开始了漫漫求医路,先后去了多家大型三甲医院就诊,均被告知手术难度大、风险高,不适宜手术切除,建议保守治疗。此后聂先生症状逐渐加重,大小便失禁,行走困难,不甘心就此放弃的一家人带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了上海,就诊于上海交大附属同仁医院神经外科门诊。 “骶部巨大脊索瘤切除术”,如此高难度的手术,在我院尚属首例。同仁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李心远博士十分重视,组织全科医务人员开展多次讨论,考虑到肿瘤已经向盆腔生长,手术可能遇到盆腔内大血管出血难以控制及损伤盆内组织器官,最终作出决定,行后路脊索瘤摘除术。 近日,神经外科主任李心远博士主刀施行手术治疗。术中患者俯卧位,做骶部竖切口,逐层切开皮肤和筋膜,分离出肿瘤包膜,肿瘤的剥离相当关键,剥离肿瘤的同时尽可能保护神经,并且注意不要损伤盆腔内的组织。最终巨大脊索瘤成功切术。术后的聂先生恢复良好,大小便功能明显好转,臀部胀痛感消失了,一身轻松,犹如重获新生。 脊索瘤是一种罕见的生长缓慢、具有局部侵袭性的低度恶性肿瘤,起源于异位的胚胎性脊索组织,好发于骶尾部及颅底斜坡蝶枕交界部位,脊髓的脊索瘤是骶尾部最常见的肿瘤。主要表现为腰骶部胀痛、鞍区麻木,严重时下肢肌力减弱,括约肌功能障碍,大小便功能、性功能障碍等。初期症状并不明显,等到症状明显时往往肿瘤已经生长的非常巨大,造成手术难度高,预后差。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神经外科已经成功开展了神经外科领域的所有技术项目,特别是在颅神经疾病(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的微创治疗、颅脑肿瘤(垂体瘤、脑膜瘤、神经鞘瘤等)的显微外科治疗、脑血管疾病(血管畸形、动脉瘤等)的微创治疗等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神经外科可以在不加重神经功能损伤或的条件下完成脊髓内和脑干内肿瘤的全切除手术治疗,可以在保留面神经和听神经的条件下完成巨大听神经瘤的全切除手术治疗,应用微创伤手术方法为许多患者成功地切除了他们的颈椎内肿瘤和颅底肿瘤、脑深部肿瘤,采用多种手术方法为不同的脑垂体瘤病人切除了垂体腺瘤。其他如颅脑外伤、脑积水等疾病治疗也有独特的治疗方法和不错的疗效。我院神经外科每周一至周五上午门诊,提供各类神经外科疾病资讯。您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号上海市同仁医院神经外科。
李心远 2015-05-04阅读量8839
病请描述: 上海市同济医院普外科主任、肝胆胰外科教授施宝民,二十多年来不断探索,尤其在肝胆胰脾外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成绩斐然,对于肝癌、胆管癌、胰腺肿瘤的根治性切除术、复杂的肝内外胆管结石、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和腹腔镜微创外科技术有较深入研究。 无影灯下,施宝民一双巧手精工细雕,上下翻飞,这双手不仅要稳准狠地切下肿瘤,更要小心翼翼地呵护着邻近的脏器。“外科学本就是用一种创伤治疗另一种创伤,如何把治疗创伤降到最低,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要在精准切除病灶局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脏器功能。”施宝民说。 上海市同济医院普外科主任、肝胆胰外科教授施宝民,20多年来不断探索,尤其在肝胆胰脾外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成绩斐然。对于肝癌、胆管癌、胰腺肿瘤的根治性切除术、复杂的肝内外胆管结石、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和腹腔镜微创外科技术有较深入研究。 在不断的积累中,他也在思考着未来外科手术的发展趋势。他说,“外科的宗旨就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疾病的治疗。外科的发展是一个从小到大又到准的发展过程,最开始是局部切除,后来发展为扩大根治手术,可是又发现扩大根治手术并没有改变预后,反而增加了并发症。因此近年来,医学界推崇保留脏器功能的精准切除手术。精准切除、微创手术将是未来外科学的发展方向。” 反复手术的难题 对外科医生来说,在胆管结石的众多亚型中,肝内胆管结石是最为棘手的。 施宝民解释说,“肝内胆管结石有三高,高残石率、高复发率、高再次手术率。肝脏就像一棵大树,肝内胆管就像是一根根树枝,某些胆管里出现结石,进行取石手术后,很难一次性取净。过一段时间终末支胆管的结石又会增多,下移到大胆管,再次引起梗阻感染。肝内胆管结石病人反复发作最后发生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由于粘连和出血,往往无法达到手术部位,而使得手术不得不终止。” 这究竟是一种什么病呢?肝内胆管结石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支胆管内的结石,可弥漫存在于肝内胆管系统,也可发生在某肝叶或肝段的胆管内,且左叶明显多于右叶。患者症状一般不典型,在病程的间歇期多无症状,或仅表现为右上腹部轻度不适;在急性期则可出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症状(黄疸、畏寒、发热等)。此病可引起严重并发症,主要病理改变是胆道梗阻和感染,重症肝胆管炎常伴有严重的肝细胞损害,甚至导致大片的肝细胞坏死,成为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长期炎症刺激会导致癌变,形成肝脏的胆管细胞癌。晚期病人会因重度肝硬化而导致肝功能衰竭,最终需要进行肝移植。 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病原因与胆道的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及胆汁滞留有关。此外,胆汁中的黏蛋白、酸性粘多糖、免疫球蛋白等大分子物质,炎性渗出物,脱落的上皮细胞、细菌、寄生虫、胆汁中的金属离子等,均参与结石的形成。还有的患者先天肝管引流不畅,造成胆汁潴留,易感染。 十几年来,外科学家们创用了联合肝段切除的方法,将隐藏在肝内胆管的结石连同部分肝脏一起去除。如果结石仍有残留,还可以经内镜胆道取石手术将残余结石取出。 曾有一位患者30岁时患上了肝内外广泛胆管结石,在20年中先后进行了10次手术,出现了严重的胆道梗阻和感染等并发症,命悬一线。面对这样一个重症患者,施宝民打破手术禁区,为他进行两次手术,先解决胆道梗阻问题,休养一段时间后又进行联合肝段的精准肝切除手术,终于获得了相对较好的效果。 一般情况下,腹部经过一次手术后,腹腔内往往发生粘连,导致脏器移位、解剖困难,再次手术难度加大。因此,以往对于历经腹部多次手术的病人,不论是患者还是医生,基本选择放弃。如今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往手术次数不再是手术的绝对禁忌证。而对于那些良性肿瘤或者相对低度恶性肿瘤多次复发者,再次手术切除,甚至减瘤术,在保证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仍然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施宝民曾开展过数例历经多次手术的疑难病例。曾有一位80岁的老太太,曾先后进行过13次手术。20年前曾因为硫酸腐蚀胃部在外院行全胃切除、结肠代胃术,由于手术不顺利,发生了多发肠瘘,气胸、食管瘘等,先后进行腹部及胸部大小手术达11次,给病人造成极大伤害,对手术有极大恐惧感。2013年初,老太太突发腹痛被诊断为胆囊结石并急性胆囊炎,在外院实施胆囊切除术,术后切口不愈合,1个月后才好转。术后4个月,腹痛再次发作,来到同济医院普外科肝胆胰病区就诊,经过检查诊断为胆总管结石并胆管炎。如果不做手术,病人只能坐等病情恶化。在病人及家属的强烈请求下,施宝民和他的团队再次予以手术,手术顺利,术后恢复好。 施宝民说,“以往国外报道腹部手术次数最多的达60余次,主要是反复的肠粘连肠梗阻手术。国内有些专家报道肝内外胆管结石的病人手术高达12次之多。无论手术次数多少,都不是主要目的。关键是在具有可行性的情况下,一刀下去,能解决全部或者部分问题,提高生存或生活质量。” 胰腺手术保留脏器 作为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胰腺由于位于腹腔的最深面,一旦长了肿瘤,往往早期不易被发现。手术切除率很低,甚至曾经小于20%。即便切除之后,也比较容易复发转移,属于治疗效果最差的肿瘤之一,所以常被称为“癌中之王”,大部分人“谈胰色变”。 在施宝民看来,随着健康意识的普及以及医疗技术的进步,很多早期的胰腺肿瘤能够被发现。患者无需“谈胰色变”,只要早发现早治疗,绝大部分都可以得到满意效果。 他说,超声是首选的检查方法,经验丰富的医生可以发现5毫米左右的胰腺囊肿,CT、磁共振、选择性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都能够发现1厘米甚至以下的肿瘤。还有内镜下的超声,即通过胃镜做胰腺的超声检查,不仅可以发现细微的病灶,还可以在超声引导下,做肿块的穿刺活检,用于定性诊断。这种情况下发现的肿瘤,绝大部分都能够切除,而且如此早期的肿瘤切除之后,预后会大大改善。 除了发现得更早、切除率更高,更重要的是胰腺肿瘤切除也更加精准了。施宝民就十分擅长保留脏器功能的胰腺肿瘤局部切除手术。他说,以往胰头部肿瘤即便是良性病变,也一定要做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需要切除胆囊、胆总管、十二指肠、胃远端、胰头、近端部分小肠,是腹部外科传统手术里最大的手术,而目前可以做单纯胰头的切除。 中段胰腺的肿瘤,以往要做创伤更大的合并脾脏切除的胰体尾切除,现在则可以仅作中段肿瘤的切除。胰腺良性的内分泌肿瘤,都可以做局部切除。这样既切除了病变,又保留了胰腺组织,以最小的代价换来肿瘤的切除。这种方法,医学上称之为保留脏器功能的胰腺肿瘤局部切除术。也是近十年才被逐渐重视的较新的外科理念和技术。 另外一个巨大进展就是微创外科技术。目前腹腔镜外科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地应用在肝胆胰外科领域。在腹部打上三四个小孔,就可以把病变切除。目前同济医院普外科也开展了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比如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等。目前95%以上的胆囊切除都可以在腹腔镜下完成。胰腺的腹腔镜微创手术也可以做到肿瘤局部切除、保留脾脏的胰体尾部切除、较大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切口小、痛苦轻,恢复快,第二天就可以下床活动,很多人术后3至5天就可以出院。手术机器人的应用也使得微创胰腺外科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精准切除部分脾脏 外科手术主要是切除病灶以治疗疾病,但有时候为了完整切除病灶不得不切除过多的正常组织甚至邻近器官。施宝民说,切除病灶和保留脏器功能有时候是一对矛盾,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在许多良性病变的外科治疗中,这一矛盾正逐步得到解决。精准的肝脏和脾脏的段切除术就是典型例子。 曾有一名20多岁的大学生,一次体检发现脾脏巨大囊肿,约10厘米×12厘米大小。前往多家大型综合医院就诊,被诊断为脾囊肿,并被告知需要进行全脾切除手术。因病人年纪较轻,不想切除脾脏。最后到某三甲医院,诊断为先天性畸胎瘤,并认为有可能不是脾脏来源。医生为他施行囊肿穿刺引流术,引流效果并不理想,囊肿依然存在,而且出现了发热等症状。病人四处辗转,慕名找到施宝民,经过仔细甄别,确定病人是脾脏囊肿。囊肿位于脾脏上极,原有12厘米大小,穿刺后有所减小,但囊壁较厚,脾脏下极尚有部分可以保留。 于是,施宝民带领手术团队,为患者实施了精准脾脏部分切除术,完整地切除了囊肿及小部分脾脏,术中病理冰冻切片诊断为良性囊肿,成功保留了下极脾脏约7厘米×6厘米大小。手术顺利,出血极少,术后恢复良好,无任何并发症。2月后病人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剩余脾脏动静脉通畅,脾脏血运良好。 施宝民说,以往由于人们认为脾脏没有特别功能,是人体可有可无的器官,一旦发生病变,基本上都是切除;同时由于脾脏富含血液,甚至像豆腐一样质脆,非常容易破裂出血,不易缝合,部分切除之后极易发生再出血,不得不二次手术切除。所以,以往对于脾脏病变以及脾脏破裂等情况,绝大部分病例都实施全脾脏切除术。但随着人们对脾脏功能认识的加深,发现脾脏在免疫调节等方面具有强大功能,切除脾脏的儿童往往日后容易发生凶险性感染,甚至会危及生命,称之为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人既然有这个器官,那这个器官必然有其功能,因此近10年以来保留脾脏的理念得以推广。 以往胃癌、结肠癌、胰体尾肿瘤常常合并脾脏切除,临床现已经不再提倡,除非以上器官的肿瘤侵及脾门及脾脏,为了达到根治切除的目的,必须合并脾脏切除。肝脾疾病的精准切除术是肝胆外科近年来的一大进展,尤其是脾脏的精准部分切除术或又称脾段切除术,目前只在国内少数大型医院开展。 腹部巨大肿瘤切除 作为一名外科主任,施宝民经常参与危重病人的会诊、抢救,对于每一个病人,只要有一线生机,他都选择不放弃。 有一天,同济医院急诊科收治一名急性呼吸窘迫的病人,素有哮喘,但并未坚持用药。此次突然加重,才急来就诊。接诊医生发现病人极度呼吸困难,缺氧紫绀明显,双肺布满哮鸣音。腹部体检更是令人大吃一惊。患者腹部被一个足球大小的肿物明显隆起,腹部皮肤被巨大肿瘤顶压得透亮。急诊科各位医师迅速组织抢救,几个小时以后,紫绀缓解、呼吸困难减轻。 CT检查提示腹腔内一个直径20多厘米的巨大肿瘤。施宝民会诊后,发现肿瘤自腹膜后长出,占据腹腔内2/3空间。考虑病人肿瘤巨大,腹部压迫明显,呼吸严重困难,又加上病人有哮喘病,更是雪上加霜。但是,如果不做处理,病人生还可能极小,呼吸衰竭随时就有生命危险。施宝民仔细分析影像结果,发现尽管肿瘤巨大,还是有切除可能。经过长达两周的营养支持、抗炎、扩管、平喘、持续监护,患者情况明显好转。 在家属的强烈请求下,报医院重大手术批准后,施宝民准备接受挑战,尽力一搏。手术采用上腹部长达40厘米的人字形切口。切开皮肤,由于张力较大腹壁像爆裂的西瓜一样自然裂开,尽管早有预料,还是不免让他倒抽一口冷气。腹腔内肿瘤直径达20多厘米,肿瘤侵犯胆道、肝门,与胰头粘连,并压迫、包绕于腹主动脉、右肾动静脉、左肾静脉、下腔静脉,虽位于后腹膜,但已经突出于腹壁以外,手术困难极大。经过6个小时的顽强奋战,终于完整切除肿瘤。其中没有发生任何副损伤,没有出现惊心动魄的大出血,以最小的代价安全切除了病灶。患者渡过了呼吸衰竭、心衰等一道道难关,最终未发生任何并发症,顺利恢复,切口愈合良好,术后12天治愈出院。 早年曾留学于德法的施宝民,对于国内的医疗问题也有着自己的思考,“现在国内的医院在医疗器械、临床病例上,可能与国际水平差距不大,但是我们在治病的理念上仍然有一定差距。欧美国家有的教授就建议,你们中国病人多,医生临床技能和敬业精神都非常好,但除了治病之外,其他因素考虑得太多,比如费用问题、科室临床考核指标等等。如同中国经济一样,你们应该放慢脚步,不能光讲究数量;不管治疗多少病人,每一个病例都要精细,要以高成功率来考核工作,而不是单纯地依据做了多少手术,看了多少病人。” 医者的身体 站功 憋功 睡功 每天早晨5点50分,晨曦初露的时候,施宝民就已经起床了,他通常步行或者骑自行车7点一刻到医院,7点半开始查房,8点交接班,开始一天忙碌的工作。 每周除了周一门诊外,施宝民其余时间都在忙于手术,管理病人、病例讨论、学术研究及指导研究生等。有时候一天多则五六台手术,少则两三台,常常要忙到晚上八九点。周末如果不是在外地出差,每周日他一定要去医院查房。“我就像张雨生的《大海》歌里唱的一样,一天到晚就像鱼儿不停游,经常一天中静下来喝一杯水的时间都没有。” 身为山东人的施宝民身上透露着一种山东汉子的质朴和热情,他说,病是吃出来的——要节制饮食,祸是说出来的——不乱谈是非,烦恼是想出来的——要平心静气、清心寡欲,健康是走出来的——要保持适当运动。 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作为一个外科医生,要有三功——站功,憋功和睡功。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休息,随时在哪里都能睡,有时在手术室地板上也能睡着。 其次,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施宝民说,“什么是人才,首先是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掌握了一定技能,其次才成为才。不光要有技能,有一个开放、感恩的心态,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不要怨天尤人,这样容易与周围摩擦。如果你无法改变环境,那就积极改变自己的心态。在工作方面,一个座右铭是:做一台手术,出一个精品,交一个朋友。”精心地对待每一名病患,竭尽全力做到一丝不苟。 提问 保胆还是去胆? 身体周刊:近年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发病率逐年增加,现在有些医疗机构打出“保胆取石”“保胆取息肉”等多种宣传,很多病人非常纠结,究竟是保胆还是去胆? 施宝民:对于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有的患者合并胆囊炎,有明显症状,非常痛苦;有的患者胆囊功能良好,无任何不适。有些胆囊病变的病人,又想治病,又想保胆,非常纠结。其实,不必烦恼,只要按医疗原则来处理。 胆囊结石比胆囊息肉更常见,胆囊结石处理原则是: 无任何症状,尤其是年轻患者(35岁以下),胆囊功能良好,可以随访观察,每3-6个月复查B超。 虽无症状,但结石大于2.5厘米,胆囊壁增厚,有时合并钙化,年龄大于50岁以上,可考虑预防性切除胆囊。 有症状即合并胆囊炎,一般为非特异性消化系统症状,如消化不良,上腹撑胀,厌油腻、脂肪,进餐或饮酒后加重;如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则会引起急性胆囊炎的症状:右上腹剧烈疼痛、恶心、呕吐、发热及黄疸等。平时虽然没有感觉,但有引起急性胰腺炎者。这些情况均需要手术治疗。 胆囊无功能者,保守治疗无效,须做胆囊切除术。判断胆囊功能可以通过超声检查。 胆囊有功能者,可以试行保守疗法,各类溶石利胆药物均有一定效果,但治愈率较低,结石残留较常见,5年内复发率常达50%以上。 保留胆囊,单纯取出结石,仅适用于特别年轻者,30岁以下,胆囊功能良好且有症状者。但是取石之后,许多病人几年后再次复发,而最终行胆囊切除术。 胆囊息肉样病变发病率约5%,男多于女,分为非肿瘤性与肿瘤性两类,后者又分为良性与恶性。非肿瘤病变中以胆固醇息肉最多见,其次为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腺肌瘤等。肿瘤性息肉中良性以腺瘤和良性间叶组织肿瘤为主, 恶性即胆囊癌。 处理原则是:直径小于1.0厘米多发、带蒂、不合并结石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可暂不手术,但需要定期随访;直径虽小于1.0厘米,单发、广基、合并结石者可考虑手术,无结石又无症状,但随访发现有增大趋势者,亦应积极手术治疗;直径大于1.0厘米,单发、广基、合并结石,年龄大于50岁的胆囊壁有增厚者,原则上应手术治疗,并作组织病理学检查。 对于良性息肉,一些学者为保留胆囊的功能而提出采用仅切除息肉而保留功能正常胆囊的治疗方法,目前还未得到普遍认可。 身体周刊:那么到底哪些情况下可以保胆呢? 施宝民:有一些临床中心报道了保胆的可行性。保胆的前提是胆囊功能良好。如果保留一个没有功能的胆囊,不但没有好处,还有引起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胆囊癌的坏处。 如何判断胆囊功能好坏?一是平时的症状,如果饮食正常下无任何不适,或者是饱餐、高脂餐后,没有不舒服或者腹痛;二是B超检查,空腹测量胆囊体积,进食高脂餐后40分钟再测胆囊,如果胆囊体积缩小50%以上,说明胆囊收缩功能良好;三是B超检查胆囊壁光滑,壁厚小于3毫米。 保胆的第二个前提是:保胆后不会复发或引起其他病变。基底宽大的息肉,保胆切除有时不完全,容易导致复发或者癌变;切除部分胆囊壁再次缝合,胆囊形态和收缩功能受到影响,再发胆囊结石和胆囊炎的可能性也增加了。胆囊腺肌病是一种癌前病变,不宜保胆。 有些医院做了保胆手术,报道的复发率并没有几十年前国外研究的那么高,其中主要原因是做了一些无症状的胆囊结石,而这些病人原则上观察无需特别治疗,他们虽然有结石,但可能一辈子都不发生胆囊炎。 我们在临床上也经常碰上在外院做了保胆手术,出现胆囊内血肿、结石复发、无法缓解的胆囊炎、右上腹胀痛不适等术前症状仍然存在等情况,不得不进行了二次胆囊切除术。 所以保胆还是去胆不用纠结,首先看胆囊结石或者息肉需不需要处理,不需要处理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定期观察就行。其次,如果需要处理的结石或者息肉,要看胆囊功能是不是正常,如果胆囊功能正常,胆囊炎症不明显,对于年轻病人还是可以试行做保胆手术的,但前提是要有复发切除胆囊的思想等各种准备。
施宝民 2015-04-24阅读量1.2万
病请描述: 我院神经外科近期采用显微技术,成功为一患者切除了位于矢状窦旁的巨大脑膜瘤,肿瘤大约6.*7cm2,目前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任何后遗症。 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险些延误 患者为一30岁女性,,来自安徽来沪打工,平时身体健康,从不看病,近半年来反复头晕不适,自己也不重视。一周前不慎摔倒,头部着地,在家人反复劝说下,来医院就诊,结果头颅CT检查一看,脑子里长了一个巨大的瘤子,而且肿瘤接近成年人拳头大小。幸好头部受了伤,不然险些延误了病情。 术前风险评估 矢状窦旁脑膜瘤,诊断明确,目前惟一的治疗方法是手术。由于是巨大脑膜瘤,位于运动区血运丰富,手术有极大的风险和难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肿瘤巨大,占位效应及神经损害症状明显,且位于大脑镰旁,与矢状窦、中央沟静脉、脑组织明显粘连,手术时间长和创伤大。二是肿瘤血运丰富,质地会很硬,肿瘤的分离和止血会有很多困难,往往难以完全切除;三是肿瘤靠近运动中枢,术中极易损伤运动中枢造成术后瘫痪。反复与家属交代,家属态度很明确,坚决手术。 显微技术开颅完美切除肿瘤 4月7日上午,经过了周密的术前准备,由神经外科主任李心远博士亲自操刀手术。手术取额顶部跨矢状窦马蹄形瓣,然后在显微镜下细心地仔细切开硬脑膜,分离肿瘤边界,见肿瘤质地较硬韧,血运丰富,与大脑镰粘连紧密。一边分离肿瘤一边用脑棉片保护好周围脑组织,逐步控制肿瘤供血血管,然后像“蚂蚁啃食”般一点点将肿瘤分块切除,最终完美全切肿瘤。 整个手术历时7个小时,手术进展非常顺利,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头晕症状明显改善,没有任何后遗症,肢体活动完全正常,不日即可痊愈出院。 专家提示: 头晕头痛是临床上很常见的症状,常常由于过度劳累、紧张、受凉、睡眠少等原因引起,不大引起人们的重视。经过休息、充足的睡眠即会消失。但某些疾病引起的头晕头痛,是一种信号,经过休息也不能恢复,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针对各类不同原因的头晕头痛,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如出现类似症状,专家提醒您及时来院就诊,尽快查处隐藏在头痛背后的各种“真凶”,以得到最好的治疗。 我院神经外科已经成功开展了神经外科领域的所有技术项目,特别是在颅神经疾病(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的微创治疗、颅脑肿瘤(垂体瘤、脑膜瘤、神经鞘瘤等)的显微外科治疗、脑血管疾病(血管畸形、动脉瘤等)的微创治疗等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神经外科可以在不加重神经功能损伤或的条件下完成脊髓内和脑干内肿瘤的全切除手术治疗,可以在保留面神经和听神经的条件下完成巨大听神经瘤的全切除手术治疗,应用微创伤手术方法为许多患者成功地切除了他们的颈椎内肿瘤和颅底肿瘤、脑深部肿瘤,采用多种手术方法为不同的脑垂体瘤病人切除了垂体腺瘤。其他如颅脑外伤、脑积水等疾病治疗也有独特的治疗方法和不错的疗效。我院神经外科每周一至周五上午门诊,提供各类神经外科疾病资讯。您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号上海市同仁医院神经外科。 专家介绍 李心远: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颅神经疾病诊治中心核心专家,擅长以微血管减压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梅杰综合征、痉挛性斜颈,擅长微创治疗垂体瘤、脑胶质瘤、脑膜瘤、脊髓肿瘤,各种复杂脑动脉瘤夹闭手术。
李心远 2015-04-16阅读量7539
病请描述: 1. 概述 视乳头水肿:由于各种神经系统疾病致颅内压增高或局部炎症、缺血、肿瘤浸润、高血压、糖尿病等造成乳头充血、水肿、边界不清。严重时出现静脉迂曲、视盘周围片状出血、渗出、黄斑水肿等。不同时期、不同病因导致的视乳头水肿形态有所差别。视乳头水肿的晚期可出现视盘萎缩。 2. 临床表现 视乳头水肿仅是眼底镜下看到的表现,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很多病因都能够造成视乳头水肿,且临床表现存在差异。下面将常见病因的临床表现加以简述: (1)颅内压增高综合征:急性肿瘤压迫、出血、静脉窦血栓患者头痛明显、剧烈恶心、呕吐、昏迷、肢体瘫痪。慢性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存在头痛;短暂性视物模糊,与体位相关、数秒钟后缓解;耳鸣,为搏动性,即与心跳节律一致的吹风样。此三联征,尤其是短暂性视物模糊最具特征性,表明视神经的静脉回流出现一过性障碍,是诊断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的重要证据。查体早期患者视力正常;双侧视乳头对称性水肿(或有轻微程度的差异);早期视野表现为正常或仅生理盲点扩大。患者必须完成头颅MRI检查,排除颅内占位。 (2)视神经病变:炎症、缺血、感染等因素侵犯视神经可以造成视乳头水肿。但由于视神经病变为原发,故患者多有视力明显下降,视野缺损严重。多为单眼,也可为双眼。 (3)视乳头炎症、缺血:恶性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可有视乳头水肿。由于病变部位靠近视乳头前部,患者视功能因人而异,可以轻中度下降,但不会出现全盲。 (4)葡萄膜炎症:原田-小柳等葡萄膜病变可以累及双侧视神经。但患者主诉视力下降的同时尚有视物变形、眼红、眼痛等症状。 (5)假性视乳头水肿:部分患者并没有不适感,但常规眼科体检时被告知“视乳头水肿”。这种情况需要排除一些先天性视盘发育异常引起的貌似视乳头水肿的情况:视盘玻璃疣、拥挤视盘、倾斜视盘等。 3. 病症详解 3.1. 视乳头水肿的病因归纳如下 (1)颅内肿瘤:在生长缓慢的肿瘤中,视盘水肿多于晚期出现,而生长迅速或发生脑脊液阻塞的肿瘤导致的视盘水肿则早期出现。颅内占位病变导致的视盘水肿为双侧性的,但额叶底部的肿瘤则表现为Foster-Kennedy综合征,即出现一侧视神经萎缩而另一侧视乳头水肿,属于特殊类型。 (2)颅内感染:真菌、结核脑炎、脑膜炎患者,由于颅内炎症、脑组织水肿、蛛网膜炎阻塞脑脊液回流可导致视盘的水肿。 (3)先天性颅脑畸形如Chiari小脑扁桃体疝。 (4)特发性颅内压增高(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IIH):以往也称为“良性颅高压”、“大脑假瘤(pseudotumor cerebri)”。发病机制不明,与脑脊液分泌-回流失衡相关。多发生在育龄女性、肥胖、长期服用避孕药物者。头颅MRI无肿瘤及先天发育异常,相反脑室缩小、显示空蝶鞍征。 (5)视神经病变:视神经炎、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等。特别注意Leber患者的视乳头水肿实为充血引起的假性水肿,眼底荧光造影中并没有血管的渗漏。中毒代谢性视神经病:急性期可以见到视乳头充血、色红。 (6)血管性疾病:如恶性高血压、视网膜中心静脉血栓形成、结缔组织疾病引起的血管炎、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也能导致双侧视盘水肿,但在早期常表现为单侧视盘水肿。糖尿病引起的视乳头病变,除血管充血、渗出外尚有新生血管形成。 (7)血液系统疾病: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均能引起视盘的水肿。 (8)视神经网膜炎、葡萄膜炎:视乳头水肿为继发性改变。 (9)眼内压过低:正常情况下,眼球内压高于颅内压,当眼球外伤后,眼压降低,低于颅内压,产生视盘水肿。 (10)假性视乳头水肿:视盘玻璃疣、拥挤视盘、倾斜视盘、视盘周围有髓神经纤维形成等。 3.2. 疾病诊断 (1) 视乳头水肿的患者就诊时应该从主诉和症状着手,同时关注血压、血糖、血脂异常、近期体重是否急剧增加等情况。问诊时关注是否有颅内压增高的三联征。 (2)视力下降程度:特发性颅内压增高及视乳头病变的患者视力早期保存较好,与视神经原发疾病可以相鉴别。 (3)视野缺损的类型:生理盲点扩大在颅高压、视乳头病变患者具有诊断价值。如果为水平一半的视野缺损,对诊断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非常重要。 (4)头颅MRI检查:可以明确是否存在颅内肿瘤、血肿、梗阻性脑积水、小脑扁桃体下疝等先天发育异常(Chiari 畸形)。磁共振血管成像可以帮助明确是否存在静脉窦血栓导致的颅内压增高。一些视神经的压迫也可以通过细致的眼眶MRI得以明确。 3.3. 检查方法 (1)视力、眼底镜、裂隙灯检查。 (2)视野检查 (3)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利用造影剂在血管中的循环,帮助了解不同时期视乳头血管的渗漏情况。对假性视乳头水肿有一定的鉴别意义。 (4)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能够直观地看到视网膜继发的病变导致的视乳头水肿。 (5)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血沉、c-反应蛋白、乙肝、梅毒、结核抗体、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ANCA、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等。 (6)头颅MRI检查:必要时包括脑血管造影、脑静脉成像。 (7)腰穿脑脊液压力测定:如果影像学排除了占位,没有腰穿的禁忌证,那么腰穿脑脊液测压和细胞学检查是非常必要的。不但可以对颅高压的病情有个量化的了解,同时可以明确是否有真菌、结核及其他感染存在。 3.4. 并发症 视乳头水肿继发视盘萎缩后,尤其是颅内压增高患者会出现周围视野向心性缩小,鼻侧视野缩小较颞侧明显;严重患者仅在颞侧遗留很小的视野,最终完全失明。 4. 预防 针对不同病因进行。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的育龄患者避免长期服用雌激素、孕激素类药物。 5. 治疗 包括一般处理、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 (1)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的患者,积极减轻体重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在营养师的指导下可以避免因减肥而导致的营养失衡。 (2)积极控制血压、血糖,减少进一步的视神经、视网膜损害。需要咨询相关专科医生。 (3)避免药物及其他物质的毒副作用。 (4)碳酸酐酶抑制剂Diamox可以用于特发性颅内压增高患者的药物治疗,其降低颅内压的机理为抑制脑脊液的分泌及加速回流吸收。该类药物的副作用为过敏、胃肠道反应、肾毒性、肢体末端麻木、刺痛、电解质紊乱。从小剂量开始使用,逐渐增加剂量可以避免一些不良反应。 (5)糖皮质激素对视盘血管炎、炎性视神经病变及缺血导致的高度水肿有效。 (6)视神经鞘分流术:在国外为成熟、简单、副作用较小的外科治疗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的手段。术中将视神经鞘膜划开,使得脑脊液流出,减少对视神经的压迫。 (7)脑室-腹腔分流术:将颅内脑脊液引流至腹腔,减缓对视神经的压迫。该手术为神经外科医师完成,对感染性疾病有一定的禁忌。 (8)脑外科手术:如存在颅内肿瘤、血肿、眼眶、视神经占位可行相应外科手术去除。 (9)其他:根据不同的病因治疗其他导致视乳头水肿的原发病。 6. 求医准备 就诊时应向医生陈述发病的具体细节:头痛、一过性视物黑朦、耳鸣是重要的线索。全身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风湿免疫病、头部外伤史对诊断很有帮助。携带好以往的检查结果:如腰穿脑脊液常规化验和压力值。 7. 预后 视病因不同而异。颅内肿瘤占位引起的视乳头水肿预后与压迫的时间、部位有关。特发性颅内压增高如果早期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8. 常见问题 (1)视乳头水肿消退后视力能恢复正常吗?如果是颅高压引起的视乳头水肿,如果早期积极降低压力后,中心视力保存,视野仅生理盲点扩大或周边缺失、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如果是高血压、糖尿病引起的视乳头病变,积极控制原发病后视力将不继续损害,视功能保存可。如果是视神经病变引起的视乳头水肿,最终的结果是视神经萎缩,预后不佳。 (2)如果我患特发性颅内压增高,什么时候是手术的最佳时机?特发性颅内压增高可以采取视神经鞘膜分流或脑室-腹腔分流术,但不论怎样的手术都是有创伤的且有并发症出现。如果对口服碳酸酐酶抑制剂药物耐受良好、疗效显著、配合积极的体征控制,随访时水肿消退明显患者可以暂时不采取手术方式。如果患者对药物治疗反应差,颅压继续升高,视功能恶化,建议尽早手术。 9. 最新进展 近期文献报道单侧的视神经鞘分流术对双侧的视乳头水肿均有治疗效果。因此部分患者不必选择双侧视神经鞘。
田国红 2015-04-15阅读量2.8万
病请描述: 【疾病描述】 陶瓷样胆囊(porcelain gallbladder)即胆囊壁的广泛钙化,也称钙化性胆囊、瓷瓶样胆囊、瓷胆囊、陶瓷样胆囊病等。是一种少见病,占胆囊切除标本的0.06%~0.8%。陶瓷样胆囊分两类:一类为整个胆囊壁的完全透壁性钙化,也称“真性”陶瓷样胆囊、完全钙化性胆囊。另一类为胆囊壁的部分钙化,表现为胆囊壁黏膜层的灶状钙化,也称非完全性钙化、选择性钙化或非真性陶瓷样胆囊。非完全钙化性陶瓷样胆囊较“真性”陶瓷样胆囊更常见,一般认为其与胆囊癌的关系更密切。 法国人Fabre于1831年首次在尸检中描述了陶瓷样胆囊。该术语于约100年后的1929年由Flrcken首先提出,用于描述胆囊壁广泛钙化而引起的胆囊变脆及蓝色样变的病理改变。 【症状体征】 陶瓷样胆囊的病人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多数表现为胆绞痛和胆囊炎的症状,约1/3的病人可无任何临床症状,只是在拍X线片或做B超时偶然发现。50~60岁的人常见,女性病人是男性病人的5 倍。临床症状与胆囊炎、胆结石的症状高度重迭。诊断依赖于B超、CT、X 线及病理等各种检查。 【疾病病因】 Brinzeu的观察发现陶瓷样胆囊可能存在3 种局部致病因素:颈部有形成结石的慢性趋势并堵塞胆囊管,胆囊壁有慢性炎症,胆囊动脉有阻塞导致整个胆囊缺血。陶瓷样胆囊的其他可能病因包括慢性胆囊炎时囊壁内出血、钙代谢异常等。以上各种推测,只能从某些方面解释陶瓷样胆囊形成的可能性。 【诊断】 陶瓷样胆囊的诊断主要是病理诊断。根据胆囊壁的钙化情况可分为完全钙化与不完全钙化。完全性钙化表现为胆囊壁的肌层,甚至整个囊壁,有广泛的、连续的碳酸钙沉积带。不完全钙化为黏膜层的多发性、点状钙化。 【其他辅助检查】 1.腹平片 腹平片时发现胆囊钙化的机会相对较少。部分病人右上腹可见大块斑片状致密影,或薄片状弧形、密度不均匀影,或呈椭圆状或球形高密度影。有时其内可见含钙盐的胆石。侧位片见致密影位于脊柱前方。 2.腹部B超 B超及CT检查是发现无症状陶瓷样胆囊的主要方法。B超可见胆囊壁呈强回声、后方伴声影,胆囊壁可增厚。B超下陶瓷样胆囊分为3型:Ⅰ型,也称硬化萎缩期,为回声增强的半月状结构伴后方声影,类似于一个充满石头而无胆汁的收缩胆囊。Ⅱ型,为双凸状曲线结构伴可变声影,但声波衰减较Ⅰ型轻,因而可观察到胆囊的前后壁,该型常常能见到胆囊内结石。Ⅲ型,为不规律块状回声伴后方声影。Ⅰ型为病理分型中的完全钙化型,发生癌症的几率低或没有。Ⅱ型和Ⅲ型为不完全钙化型,易并发结石和胆囊癌。 3.腹部CT 可见胆囊壁边缘呈弧状钙化。胆囊缩小,如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有梗阻,胆囊亦可扩大。CT尚能观察胆囊周围的肿块,及腹部内脏的转移性癌。 4.造影检查 造影检查能判断胆囊的功能及形态,对于胆囊疾病的进一步检查及指导手术方案有帮助。 5. 超声内镜检查(EUS) EUS及在EUS引导下细针抽吸,对诊断陶瓷样胆囊合并胆囊癌有确诊意义。EUS用高频率探头仅隔胃或十二指肠壁对胆囊进行扫描,极大提高了胆囊癌的检出率,并且能进一步判定胆囊壁各层结构受肿瘤浸润的程度。 6.磁共振胰胆造影术(MRCP) 。在MRCP图像上,静态液体呈高信号排列,而与低信号或黑色背景形成对比。目前,MRCP有逐渐取代诊断性ERCP的作用。 总之,以上各项针对胆囊的检查不一定都适应某一具体的陶瓷样胆囊病人。B超、腹平片是常规检查。CT能排除某些肿瘤。口服胆囊造影操作简便,能同时显示结石和胆囊功能,但只有60%的病人单次造影便能取得满意结果。静脉胆道造影能克服胃肠道影响,在口服双倍剂量造影剂仍不显影时可用静脉法。在有黄疸、不排除肿瘤时,可直接用ERCP或PTC检查,以缩短检查时间。EUS及FNA检查创伤小,对于怀疑肿瘤的病人可考虑使用。有ERCP适应证而无法进行ERCP或EPCP失败者可行MRCP检查。 【治疗方案】 目前多数专家仍认为,对于陶瓷样胆囊,尤其是非“真性”陶瓷样胆囊应进行摘除治疗。可考虑剖腹手术或胆囊镜手术。由于胆囊癌术前能确诊的甚少,因此,手术前及手术时应提前做好充分准备。“真性”陶瓷样胆囊的病人常常与胆总管结石病并发,一般胆囊功能已丧失,是否进行胆囊摘除,主要根据病人症状。而选择性胆囊壁钙化的病人,并发胆囊恶性肿瘤的机会明显增高(可为对照组的14倍),这类陶瓷样胆囊应考虑尽早预防性手术切除。日本的一组研究报道显示,腹腔镜下摘除陶瓷样胆囊是安全的。但手术时,应采取严格防患措施、杜绝可能引起肿瘤腹膜扩散。如不要弄破胆囊或使胆汁流出,标本通过腹壁时要用袋子装好,气腹时应该用套管针尽量排尽气体,标本移出体外后要仔细检查,可疑时要做相关的病理检查。无功能性胆囊也可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流行病学】 大宗病例报道见于1931年,Kirklin报道了5864例切除的胆囊中24例为钙化性胆囊。20世纪60~70年代文献报道的陶瓷样胆囊标本中,肿瘤的发生率是12.5%~61%。其中1962年Etala的研究显示陶瓷样胆囊的恶性率高达61%,且大多数胆囊癌的预后极差。这些研究结果使得当时的专家普遍认可:对于陶瓷样胆囊的病人应行胆囊切除术。但近年来的研究,有些不同的结果,使许多作者对陶瓷样胆囊的治疗提出了不同意见。Stephen对150例胆囊癌和44例胆囊钙化的研究显示只有7%的胆囊钙化合并胆囊癌,且17例“真性”陶瓷样胆囊的病人无一例合并胆囊癌。Towfigh等对1955~1998年的10741例切除胆囊的美国人的资料进行分析后,大胆地提出陶瓷样胆囊与胆囊癌无关(10741例胆囊标本中,15例陶瓷样胆囊均无胆囊癌,同期88 例胆囊癌的病人无一例有钙化)。尽管如此,由于胆囊癌是一种恶性度高、早期诊断困难且预后差的疾病,目前多数作者仍主张,一旦有陶瓷样胆囊尤其是不完全钙化性胆囊,应预防性手术切除。 【特别提示】 本病无特殊预防方式,饮食上低脂肪饮食。
赵刚 2015-04-05阅读量8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