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建立一个基线:利用证据支持的州法律促进中风护理 摘要 目标: 美国每年大约有800次000次中风。针对院前和院内治疗的卒中护理政策体系已经被提出,以改善对时间敏感的卒中救生治疗。在现有最佳证据的支持下,对中风护理法律体系的政策监督可以揭示中风护理服务在全国范围内监管的潜在优势和劣势。 设计: 这项研究将15个中风护理政策干预系统的早期证据评估结果与2018年1月1日生效的美国50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的法律数据集相关联。 结果: 截至2018年1月1日,39个州在法律上解决了院前或院内中风护理的一个或多个方面;36个州承认至少有一种中风中心。30个承认中风中心的州也有证据支持法律授权的院前政策干预。四个国家批准了15项证据支持的政策干预措施中的10项或更多。院前和院内政策干预的某些组合比其他组合更为普遍。 结论: 分析显示,许多州都有一个由现有最佳证据支持的用于住院治疗的中风监管基础设施。然而,在州法律如何整合有证据支持的院前和院内护理方面存在差距,值得进一步研究。这项研究为正在进行的政策监测提供了一个基线,并为随后的中风护理政策执行系统和政策影响研究提供了基础。 J Public Health Manag Pract. 2020 Mar/Apr;26 Suppl 2, Advancing Legal Epidemiology:S19-S28. doi: 10.1097/PHH.0000000000001126. Establishing a Baseline: Evidence-Supported State Laws to Advance Stroke Care. Gilchrist S1, Sloan AA, Bhuiya AR, Taylor LN, Shantharam SS, Barbero C, Fulmer EB. Author information Abstract OBJECTIVE: Approximately 800 000 strokes occur annually in the United States. Stroke systems of care policies addressing prehospital and in-hospital care have been proposed to improve access to time-sensitive, lifesaving treatments for stroke. Policy surveillance of stroke systems of care laws supported by best available evidence could reveal potential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in how stroke care delivery is regulated across the nation. DESIGN: This study linked the results of an early evidence assessment of 15 stroke systems of care policy interventions supported by best available evidence to a legal data set of the body of law in effect on January 1, 2018, for the 50 states and Washington, District of Columbia. RESULTS: As of January 1, 2018, 39 states addressed 1 or more aspects of prehospital or in-hospital stroke care in law; 36 recognized at least 1 type of stroke center. Thirty states recognizing stroke centers also had evidence-supported prehospital policy interventions authorized in law. Four states authorized 10 or more of 15 evidence-supported policy interventions. Some combinations of prehospital and in-hospital policy interventions were more prevalent than other combinations. CONCLUSION: Th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many states had a stroke regulatory infrastructure for in-hospital care that is supported by best available evidence. However, there are gaps in how state law integrates evidence-supported prehospital and in-hospital care that warrant further study. This study provides a baseline for ongoing policy surveillance and serves as a basis for subsequent stroke systems of care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policy impact studies.
刘建仁 2020-02-02阅读量8817
病请描述:神经柳叶刀。2020年1月28日。pii:S1474-4422(19)30415-6。doi:10.1016/S1474-4422(19)30415-6。[Epub提前出版] 脑卒中康复的进展与挑战。 斯蒂纳尔CM1,朗CE2,泽勒S3,Byblow WD4。 作者信息 1个 奥克兰大学医学系,奥克兰,新西兰。电子地址:c.stinear@auckland.ac.nz。 2个 物理疗法,职业疗法,和神经病学,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圣路易斯,密苏里州,美国。 三 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神经病学系。 4个 奥克兰大学运动科学系,奥克兰,新西兰。 摘要 中风仍然是导致成人残疾的主要原因,对中风康复服务的需求正在增长。在中风康复实践中,要满足这一需求并改善患者的预后,相对于目前的护理,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一些针对运动恢复的大型干预试验报告说,参与者的运动表现有所改善,但在大多数试验中,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改善程度相似。这些中立的结果可能反映出试验干预措施没有额外的益处,或者设计和进行大中风康复试验面临许多挑战。提高试验质量的策略包括选择患者的新方法、控制干预和终点测量。尽管中风康复研究致力于更好的试验、干预和结果,但康复实践仍能帮助患者在中风后恢复独立性。
刘建仁 2020-02-02阅读量8797
病请描述:传播途径 1.传播途径 目前认为,主要传播方式为飞沫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存在人传人、医务人员感染和一定范围内的社区传播。 目前报道病例中95%与武汉来源或接触相关,目前人口流动会加速传播。 2.飞沫传播 飞沫传播是空气传播的一种方式。病原体由传染源通过咳嗽、喷嚏、谈话时排出的分泌物和飞沫进入易感者的粘膜表面,使易感者吸入受染。流脑、猩红热、百日咳、流感、麻疹等疾病均可通过此方式传播。 飞沫颗粒较大,不会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没有外部条件(如风力)时,飞沫喷射到两米以外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因此,一般情况下飞沫传播只有与传染源近距离接触才可能实现,距离传染源1米以外是相对安全的。 3.气溶胶传播 气溶胶是指可通过空气传播的颗粒,一般认为直径<Sum,能在长时间远距离散播后仍有传染性。通过空气传播的病原体也可以经接触传播。 4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病原体通过粘膜或皮肤的直接接触传播。 间接接触:传染性病原体通过污染的物体或人的传播。 5.密切接触者 密切接触者是指与病例发病后有如下接触情形之一,但未采取有效防护者: (1)与病例共同居住、学习、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触的人员,如与病例近距离工作或共用同一教室或与病例在同一所房屋中生活:(2)诊疗、护理、探视病例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与病例有类似近距离接触的人员,如直接治疗及护理病例、到病例所在的密闭环境中探视病人或停留,病例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其陪护人员: (3)与病例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人员,包括在交通工具上照料护理过病人的人员;该病人的同行人员(家人、同事、朋友等) ;经调查评估后发现有可能近距离接触病人的其他乘客和乘务人员: (4)现场调查人员调查后经评估认为符合其他与密切接触者接触的人员。 6.可疑暴露者 可疑暴露者是指暴露于新型冠状病毒检测阳性的野生动物、物品和环境,且暴露时未采取有效防护的加工、售卖、搬运、配送或管理等人员。
马彩毓 2020-01-29阅读量9715
病请描述:上个月,有个朋友来电,他老母亲摔跤了,右侧股骨骨折,疼痛难忍,骨科大夫说有两个选择,一是保守治疗,牵引,让骨折长好;二是手术植入钢钉固定。老人85岁,高血压伴有糖尿病,脑梗后脑积水,阿尔兹海默症(俗称老年性痴呆),无法配合治疗,请我谈谈建议。我毫不迟疑,手术!给老人一个手术机会。首先,老人目前正面临持续性疼痛,体位稍作变动,即疼得大叫;其次,病人年纪大,神志不清,如果采用保守疗法做牵引,很难配合,骨折处不容易愈合,治疗效果很难达到预期,而且会不停地有疼痛,老人需要长期卧床,生活质量下降,家人护理工作量很大。因此手术是不二选择。然而医生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麻醉!病人属于ASA4级,按照通常方法采用全麻,手术有体表切割痛,老人很难耐受丘脑麻醉,更有甚者,如果采用气管内麻醉,病人手术后被送入重症监护室,上呼吸机后气管导管有可能无法拔除,后果不堪设想。病人有脑积水,脊髓麻醉显然不是聪明的选择。我建议用单纯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这种麻醉要求百分之百成功,绝对不能失败。我说手术的时候我去给她打麻醉。手术前一天晚上我去病房看了老人,仔细阅读了病人的病史。病史还真的很复杂。谨记。手术当天,先给老人做硬膜外穿刺。我们医院麻醉医生习惯病人左侧卧位,然而,这个病人右下肢骨折,无法左侧卧位。好在我左右都可以打。硬膜外穿刺成功,再做右侧颈内静脉穿刺、左桡动脉穿刺连续测压,确保病人万无一失。局麻药注入病人硬膜外腔3分钟后,老人开始安静,不再说疼了。追加麻醉剂量,老人逐渐睡着了。因为太疼,这些天应该没有睡好觉,一旦没有疼痛,她立即睡着了。手术过程中病人没有丝毫疼痛,生命体征平稳,一切顺利!数日后出院,可以坐轮椅感受阳光了,回家也可以稍微行走,生活质量与骨折前一样。最重要的是,老人没有疼痛!不敢想象,如果不做手术用牵引,病人要忍受无休止的疼痛,而且可能难以康复。感悟:医生治病救人,责任重大,应该把利害向患者家属说清楚,得到患者家属的配合,病人就能得到最佳的治疗方案。
陈志扬 2020-01-23阅读量1.0万
病请描述:不明原因肺炎(新型冠状病毒)个人防护制度 一、原则要求每次接触患者前后应当严格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及时正确进行手卫生;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污染物品时应当戴清洁手套,脱手套后进行手卫生;当个人防护用品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或破损时时,应及时更换一次性个人防护用品应一次性使用二、不同人群的要求门急诊及病区所有医护人员诊疗活动期间中应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预检分诊处:穿戴工作服、帽子,戴一次性外科口罩发热门诊、呼吸科门诊、感染科门诊和急诊:日常诊疗活动和查房时,应穿戴隔离衣、帽子、一次性外科口罩,也可根据情况选用医用防护口罩(N95或N99口罩);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时,穿戴一次性隔离衣、帽子、手套和医用防护口罩(N95或N99口罩);采集呼吸道标本、气管插管、支气管镜检查、气道护理和吸痰等可能产生气溶胶或喷溅操作时,应穿戴防护服、帽子、手套和医用防护口罩(N95或N99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必要时佩戴全面型呼吸头罩。其他科室或部门如有收治疑似流感、新型冠状病毒等呼吸道传染病时,可参照第3条执行。新型冠状病毒防控之环境清洁消毒日常清洁消毒加强开窗通风;切实做好患者病室的日常清洁与消毒,尤其关注高频接触表面(如各类把手、按键、仪器面板等)的清洁与消毒;采用消毒剂浓度500ppm的含氯消毒剂或一次性湿巾进行物表清洁消毒;做好终末清洁与消毒。必要时,在常规清洁与消毒的基础上,增加紫外线照射、过氧化氢气雾消毒等措施;执行“清洁单元”的原则,清洁用具应一床一更换,不可以交叉使用;对使用过的或已污染的清洁工具,推荐采用机械清洗、热力消毒、机械干燥、装箱备用的处置方式。疑似或确诊病例诊疗区域的清洁消毒加强通风,必要时加机械通风,无人情况下可采用紫外线或过氧化氢消毒;选用0.2%-0.5%的过氧化氢溶液、有效氯1000mg/L含氯消毒液或高水平消毒湿巾擦拭消毒,保证足够的作用时间;重复使用的医用织物可煮沸消毒10分钟或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进行规范清洗消毒;复用餐具可煮沸消毒10分钟或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进行规范清洗消毒;
马彩毓 2020-01-20阅读量1.6万
病请描述: 很多患者不甚明白自己为什么需要做肺移植,只是感觉自己喘不过气了,需要靠氧气装置维持,医生也说我该换个肺了,否则命不久矣.....但专业医生说专业的话,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为什么需要肺移植。 一、哪些疾病需要肺移植? 20余年来,已报道的肺移植适应证多达20余种,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气肿、特发性肺纤维化、囊性纤维化和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肺气肿所占比例总计超过90%。 从专业角度上说,以下这些病都有可能需要肺移植:1)特发性肺纤维化;2)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气肿;3)尘肺;4)特发性肺动脉高压;5)支气管扩张;6)囊性纤维化;7)闭塞性细支气管炎;8)先天性支气管肺发育不全;9)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10)结节病。其实,患有这些疾病的患者肯定不少,或许就会有疑问,难道我得个老慢支就要肺移植了吗?什么情况下才是真正的有必要呢? 实际上,以上疾病在早中期一般是不需要肺移植的,只需要维持内科治疗。真正的有必要的是当疾病进展到了终末期,就是所谓的无有效内科治疗方法或者内科治疗无效的慢性终末期肺病患者、预期寿命在2~3年之内、肺移植较其他治疗有望显著延长预期寿命、改善生活质量的,医生才会真正地去考虑肺移植。 二、哪些情况不能肺移植? 不能肺移植的情况实际要分为两部分,一类是绝对不可以(即绝对禁忌证),还有一类是可能不可以(即相对适应症),需要进一步评估的。 1.肺移植的相对禁忌症(可能不可以)有哪些? ①年龄>65岁,身体一般情况较差;或者年龄>75岁:就是担心上了年纪身体扛不住手术啊。 ②I型肥胖(体重指数BMI 30.0~34.9 kg/m2),尤其向心性肥胖:科学研究表明,肥胖影响手术预后,比如手术切口的愈合,同时也给手术带来难度。 ③进行性或严重营养不良:营养不足可影响伤口的愈合。 ④严重的有症状的骨质疏松:术后易导致骨折,且使用激素后可加重。 ⑤大面积的肺切除手术史:术后胸腔粘连等复杂情况影响再次开胸操作。 ⑥高度耐药和毒性的细菌、真菌和某些分枝杆菌的定植或感染(例如预期移植后恶化的慢性肺外感染)。 ⑦乙肝或丙肝感染,当无肝硬化和门脉高压、经治疗稳定的患者可考虑肺移植。 ⑧HIV感染患者,需在有相关治疗护理经验的中心方可考虑肺移植。 ⑨各种感染,当控制良好、无全身感染证据情况下方可考虑肺移植。 2.肺移植的绝对禁忌症(绝对不可以)有哪些? ①不受控制或无法治愈的肺部或肺外感染:术后易发感染导致移植失败; ②活动性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术后可造成结核活动。 ③最近两年的恶性肿瘤:术后全身免疫“重建”,易致肿瘤转移。 ④其他重要器官(例如心脏,肝脏,肾脏,大脑)的严重功能障碍:即患者身体状况完全扛不住手术的。 ⑤严重的冠心病不适合血运重建:心脏不想让你换肺了。 ⑥无法纠正的出血体质:术中可能出血不止而亡。 ⑦预计移植后严重的胸壁/脊柱畸形会导致严重限制:胸廓容纳着肺,就像一张嘴装不下一个西瓜,肺被压迫着自然功能不佳。 ⑧II级或III级肥胖:体重指数(BMI)≥35 kg / m^2:总而言之,你胖就是你不对。 ⑨积极吸烟:既然那么爱抽烟,还肺移植干嘛,浪费资源。 ⑩未解决的社会心理问题或不遵守药物治疗:不好好听话配合医生的病人不是好病人。 相信肺科实力,哪里找我们?
张鹏 2020-01-05阅读量1.1万
病请描述: 正颌手术是相对长期复杂的整体治疗过程,患者要到较为大型的口腔医疗机构,由正畸科医师和正颌医师联合制定完善的治疗方案,由正畸科医师进行正颌的术前正畸,正颌术前正畸完成后行正颌手术。正颌手术在之前研究模型的基础上,术中需要打断上下颌骨,在特殊位置打断后调整上下颌骨的咬合关系,必要时还需要对上颌骨进行分块,正颌手术后仍需一段时间的正畸治疗,才能达到较为良好的整体治疗效果。 手术切口都在嘴里面,术后的口腔卫生等保持显得很重要了。那么在院期间,患者本人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家人应该怎样配合照顾患者呢? 一、手术前 正颌手术对我们团队来说已经是常规手术,双颌手术一般4-5个小时,几乎不需要输血(因为我们团队采用了最新的国际上的围手术期及术中的的一些措施,使创伤及出血大幅度减少。这个我们可以以后详谈)。为了确保麻醉及手术的安全进行,术前要照顾好自己,确保身体处在一个良好的状态。比如2周内没有感冒发烧等症状,嘴里最好没有溃疡,保证充足的睡眠,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我的很多患者朋友要做手术了,手术前大吃一顿,这个也不是不可以的,但是以不影响胃肠功能为要。 二、手术后回到病房 经过几个小时的手术及ICU的平稳过渡后,转回病房时患者朋友是清醒的。会发现身上连着监护仪器,胳膊上绑有测血压的袖带,这都是必要且正常的。生命体征一切正常,我们回病房第二天就会撤掉监护仪等。面颊手术区域有冰敷以减轻术后肿胀及疼痛,冰敷袋病房护士会按时给你。由于手术及麻醉的刺激,可能会有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不过,这些不舒适感在术后第1天就开始逐渐减轻,如果时间稍长,也不用紧张。每个人对麻药及镇静剂的耐受不同,但最终会慢慢好转,我们也会相应对症用药减轻上述症状。还有胃管的刺激,术后嗓子不舒服、会有异物感,也是每个人感觉不一样的。我可以说的是,我做了这么多手术,不能耐受胃管的患者还没有碰到。说明这个刺激不大的啦。 三、术后在病房的日子~ 我们鼓励患者朋友早期活动。回病房第二天就可以下地活动啦。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现在病床上头高位平躺,这个可以通过调节住院病床来完成。再可以再床边坐在凳子上感受一下体力等。再就可以围着床边走,慢慢室内走等等。此时需要注意的是,术后只能进食流食,可能会有头晕等不适症状,在起身时,一定要慢,尽量在家人搀扶下慢慢起身,术后每天的活动量要逐步增加。至于饮食方面,可以通过胃管多进食不同种类流食,有个搅拌机是最理想的啦,把不同的食材打细后通过胃管打入胃中,提供足量、全面的营养支持。 这里,需要特殊强调的是,口腔护理极其重要:术后一定要多喝清水,对术后身体恢复有益处,同时也有助于口腔清洁。回病房后就可以尝试喝清水了;除了常规每天早晚护士帮助进行口腔冲洗外,每次进食后,可以喝清水轻轻的含漱几次以清洁伤口上残留的食物残渣,减少感染的风险。 我们还会请你带一个头套,之前都是用绷带缠扎(这个是很不舒服的),而头套的舒适度要高很多了。目的是减少以至消灭术区的死腔,预防感染。头套主要是术后头三天戴,如果持续戴感觉不能耐受,可以拆下,间隔一段时间再戴。 从术后第1天开始,脸会逐渐肿胀,直至术后第3天,达到肿胀高峰期,之后就会开始逐渐消肿。为尽量减轻肿胀,我们会请你术后冰袋冷敷三天,三天后改热敷。医院的冰袋都是有一层绒布的,可以直接贴于面部。而热敷工具,需要自己准备,一般是热水袋,建议将热水袋包一层干毛巾,特别是贴面的一侧,防止烫伤。只一层就可以,多了起不到热敷的效果。一般术后一周可以出院啦。出院后一个月,肿胀就消得差不多了,此时看起来像是有点长胖而已。要完全消肿,需要半年左右。这段时期,你主观上不会太在意肿胀问题了。
肖文林 2020-01-02阅读量1.1万
病请描述:胆石形成因素复杂,近年来研究表明胆红素代谢异常可能是胆石形成的重要原因。国外报道,慢性溶血性疾病是形成胆囊结石的重要诱因。胆红素代谢紊乱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黄疸,主要分为两大类,即以游离胆红素为主的高胆红素血症及以结合胆红素为主的高胆红素血症。其中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与转化功能障碍和慢性溶血性疾病是最常见的胆红素代谢紊乱原因,是非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的最主要原因,与胆色素结石形成密切相关。各种慢性溶血性疾病 (如地中海贫血、镰状细胞贫血、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长期服用避孕药、肠外营养和心脏瓣膜置换术、肝硬化等) 可引起肝脏胆红素代谢紊乱,导致游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被排泌到胆汁中,结果使之在胆汁中呈现过饱和,进而导致胆色素结石形成。慢性溶血性疾病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加,在源头上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增加,因此可致胆囊结石发生,约20%胆囊结石形成与慢性溶血性疾病有关,其中地中海贫血病人的胆囊结石发生率可高达43%。本研究旨在探讨慢性溶血性疾病与我国青年人胆囊结石的关系。 方法: 收集青年人胆囊结石病人48 例为结石组,无胆囊结石的健康体检者45 例为对照组。两组病例均抽外周血检测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比较两组病例的游离血红蛋白结果。 结果: 胆囊结石组病人游离血红蛋白检查结果阳性28 例,阳性率达58.33%,对照组10 例,阳性率22.22%。 讨论: 慢性溶血性疾病引起红细胞破坏增加,在源头上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增加,因此可致胆囊结石发生,据报道约 20% 胆囊结石形成与慢性溶血性贫血有关,其中地中海贫血病人的胆囊结石发生率可高达43%。Suell 等报道镰状细胞贫血患儿在10 岁以下有 15% 并发胆囊结石,10 岁--14 岁有22%并发胆囊结石,15 岁--22 岁有30%并发胆囊结石。既往研究表明,胆囊结石病人中溶血性贫血筛查阳性率达44.44%(20/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60%(8/43),可见慢性溶血性疾病与胆囊结石的发生关系密切。其中,胆囊黑色素结石多认为同慢性溶血性疾病更为密切相关,因此可以推断此类结石成因不仅仅由胆红素代谢异常所导致,还应该同溶血性疾病的特殊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胆囊黑色素结石占胆囊结石比例较低,据统计不超过5%,此类结石形成原因尚未完全明了。黑色素结石由聚合胆红素钙、碳酸钙和磷酸钙组成,通过与黏蛋白、糖蛋白形成聚合物。当钙与未结合胆红素的离子积超过溶度积时,二者在胆泥中缓慢聚合,胆红素钙便发生沉淀。 综上所述,青年人患各种慢性溶血性疾病可引起肝脏胆红素代谢紊乱,导致游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在胆汁中呈现过饱和,进而促进胆色素结石形成。 本文选自:王 琦等,护理研究 2015 年 2 月第 29 卷第 2 期。
赵刚 2019-12-22阅读量1.1万
病请描述:BACKGROUND 大血管闭塞支架血栓切除术比单纯药物治疗的结果更好。替代性血栓切除术策略,尤其是直接穿刺作为首过技术,尽管很有希望,但尚未在随机试验中对临床疗效进行严格评估。我们设计COMPASS来评估接受首次通气治疗的患者的功能结局是否优于以支架取出器为一线治疗的患者。 METHODS 我们在15个地点(美国的10家医院和4家专科诊所以及加拿大的1家医院)进行了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盲目的结果,核心实验室裁决的非劣效性试验。符合条件的参与者是在发作后6小时内因前循环大血管阻塞而出现急性缺血性卒中且阿尔伯塔省卒中计划的早期CT得分大于6的患者。我们通过基于中心网络的系统将参与者随机分配为(1:1)无需分层直接抽吸第一遍或覆膜支架一线血栓切除术。那些通过临床检查评估主要结局的人被掩盖为小组任务,因为他们不参与手术。允许医师使用与他们的护理标准一致的辅助技术。这项研究的零假设是,与使用支架取回器一线方法治疗的患者相比,以抽吸作为首过治疗的患者的预后较差。主要结局是90天临床功能结局非劣效,这是根据达到治疗目的的改良兰金量表评分为0-2的患者百分比来衡量的;非劣等性被确定为0·15。所有随机分配的患者都包括在安全性分析中。该试验已在ClinicalTrials.gov上注册,编号:NCT02466893。 FINDINGS 在2015年6月1日至2017年7月5日期间,我们分配了270例患者进行治疗:134例进行了首次穿刺,136例进行了支架取出器第一线。抽吸组69例(52%; 95%CI 43·8-60·3)和67例(50%; 41·6-57·4)的患者在90天时的Rankin评分修改为0-2在支架取物器组中,表明第一次穿刺的抽吸不次于支架取物器的第一行(pnon-劣等度= 0·0014)。首次穿刺组中有134例中有48(36%)位发生颅内出血,而在支架取出器一线组中有135例中有46(34%)发生颅内出血。两组中30例患者(22%)在3个月时发生全因死亡率。 INTERPRETATION 与支架取出器一线血栓切除术相比,直接抽吸作为首过血栓切除术可在90天时提供非劣效的功能预后。这项研究支持使用直接抽吸替代支架取出器作为中风血栓切除术的一线治疗。 ---摘自Turk AS,et al Lancet 2019 Mar 09
刘建仁 2019-12-13阅读量9218
病请描述:1、什么是尖锐湿疣?尖锐湿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引起的性传播疾病,大多发生于18~50岁的中青年人。大约经过半个月至8个月,平均为3个月的潜伏期后发病。近年来,逐年呈增加趋势,发生率在性传播疾病中位于第二位。2、尖锐湿疣是如何感染和传播的?(1)性接触传播,约占80%,感染3个月左右的患者传染性最强。(2)间接接触传播。如接触患者的物品。(3)母婴传播,感染的孕妇在分婉时经产道传染给婴儿。3、尖锐湿疣有哪些症状和体征?主要是皮损表现。生殖器或肛门部位出现单个或多个丘疹状、乳头状、菜花状或鸡冠状湿润肉质赘生物,表面粗糙不平,有恶臭,触之易出血。4、如何诊断尖锐湿疣?①不洁性生活史。②上述典型的临床表现。③赘生物切除后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查。值得注意的是尖锐湿疣需与阴茎珍珠状丘疹相鉴别。阴茎珍珠样丘疹通常直径1-3毫米,表面光滑,形状像小珍珠,生长在龟头后缘冠状沟处排列一行或数行,有些可以环绕整个龟头。患者无不洁性交史。5.得了尖锐湿疣如何治疗?尖锐湿疣的治疗方法很多,有药物疗法, 冷冻、微光、高频电疗、手术切除、自体疫苗疗法、微波治疗等。例如冷冻疗法,利用低温作用于病变部位组织,使之火坏死。激光疗法是利用激光产生高温、高压、高磁场、高能量的特点,短时间内破坏疣体和周围的组织,达到治疗的目的。手术则是直接切除赘生物。虽然疣体可以去除,但治愈并不是很容易。因此还需要结合免疫疗法、抗病毒治疗等综合治疗才能降低复发率。6、日常如何护理?(1)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经治疗无复发且无新发损害者性交时应使用避孕套预防传染, 控制性生活频度。(2)治疗期间患者要注意休息。特别要注意精神放松,避免过度紧张、疲劳、避免劳累。(3)要勤洗病变局部,保持局部干净、干燥。7、如何注意饮食调理?注意加强营养,多食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类食物。
叶臻 2019-11-25阅读量8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