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头晕/眩晕是神经内科门诊常见的主诉之一。临床常见的眩晕类疾病包括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慢性主观性眩晕、前庭性偏头痛、后循环缺血、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前庭阵发症等。其中后循环缺血值得警惕,如果延误救治可进展为脑梗死即后循环缺血性卒中(中风)。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学术副院长、4F脑血管病科主任席刚明教授指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具有一定的隐匿性,症状不典型,导致患者漏诊率约为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2.5倍,有时难以在溶栓时间窗内及时对患者进行评估并实施溶栓治疗,以致死亡率、致残率相对偏高。 “中风的典型症状多为口角歪斜,一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但‘典型症状’不是‘规定症状’”。席刚明教授提醒,中风症状有多种多样,如突发头晕,头昏,头痛,恶心呕吐,视物不清,步态不稳,定向障碍,意识混乱和记忆障碍等,同样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仔细识别。▲ 头晕/眩晕要警惕后循环缺血 六旬男子频繁头晕,最终确诊后循环缺血性卒中 《上观新闻》2024年7月21日报道,61岁的董先生于三周前突然出现头晕。本以为是劳累所致,但休息过后头晕非但没有缓解,还逐渐出现了头重脚轻、走路摇晃等症状,随即被家属送至当地医院就诊。 医生接诊后考虑到董先生有2型糖尿病病史,日常控制血糖欠佳、尿酮体阳性,故诊断为2型糖尿病酮症、脑急性缺血可能,收治入院后积极对症治疗。可董先生糖尿病酮症明显好转后,头晕症状却并未缓解,说话也开始含糊不清了,医生考虑到患者有可能出现了急性脑梗死。最终,经检查发现双侧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左侧椎动脉V4段闭塞,确诊后循环缺血性卒中。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症状较为隐匿 席刚明教授介绍,后循环系统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及上段脊髓等重要结构。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是指因后循环血管狭窄和闭塞引起低灌注、血栓形成栓塞造成的脑组织缺血性损害,约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20%~25%,是卒中患者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但与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相比,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症状往往较为隐匿。 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眩晕、复视、呕吐、共济失调、言语障碍;口周、面部、肢体麻木等。详细的病史(症状、发病经过、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及体格检查(步态测试、视野测试、平衡测试、共济失调测试)等对早期识别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尤为重要;MRI-DWI是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首选检查,但检查时间长为其局限性。CTA-CTP对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早期识别有较高敏感性,为急诊筛查首选,但确诊仍以全脑血管造影检查为金标准。▲ 与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相比,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症状往往较为隐匿 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 1.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 (1) 动脉粥样硬化是后循环缺血最常见的血管病理表现。导致后循环缺血的机制包括:大动脉狭窄和闭塞引起低灌注、血栓形成及动脉源性栓塞等。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椎动脉起始段和颅内段。 (2) 栓塞是后循环缺血的最常见发病机制,约占40%,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和椎基底动脉。最常见栓塞部位是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 (3) 穿支小动脉病变,包括玻璃样变、微动脉瘤和小动脉起始部的粥样硬化病变,好发于桥脑、中脑和丘脑。 2.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与颈动脉系统缺血相似,除不可调节的年龄、性别、种族、遗传背景、家族史、个人史外,主要是生活方式(饮食、吸烟、活动缺乏等)、肥胖及多种血管危险因素,后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卒中/TIA病史、颈动脉病及周围血管病等。 后循环缺血如何治疗 1.药物治疗:最常用的药物是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它们可以防止血小板凝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2.介入治疗:对部分患者,介入治疗如动脉支架置入术可以有效扩张狭窄的血管,恢复正常血流。 3.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血管阻塞,可能需要血管搭桥手术来恢复血供,这通常是最后的选择。 其中,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是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席刚明教授提醒,对于椎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且颅内血管代偿不佳,建议及早行血管支架置入术,彻底改善颅内血供,预防脑梗死发生。▲ 4F脑血管病科主任席刚明教授、4A脑血管病一科副主任王贵平博士在为一位双侧椎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 如何预防后循环缺血? 席刚明教授表示,与其他类型的脑血管和心血管疾病相似,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高胆固醇血症、心房颤动和冠状动脉疾病。换句话说,如果你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病史,或者有吸烟史,或者有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都需要格外关注后循环缺血的风险。 此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高盐、高糖、高油的饮食,缺乏运动,肥胖,也是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因此,我们应积极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改善饮食结构,增加体力活动。当然,如果你已经患有心脏病、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颈动脉疾病或周围血管病,那就需要及时监测病情,接受药物治疗,以避免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另外,定期进行神经系统体检也是提早发现该病情的有效手段。 最后,席刚明教授提醒,当生活中频繁出现,头晕、恶心、黑曚、走路不稳等,万万不可大意,盲目服用药物可能使病情加重,一定要及时就医确诊。 文章部分来源:上观新闻、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医脉通神经科、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5-04-18阅读量222
病请描述: 作为皮肤科医生,我每天都会接诊许多被疤痕增生困扰的患者。他们常会焦急地问:"医生,这个红疙瘩会越长越大吗?""为什么我的疤痕比别人更凸更痒?"今天就用最直白的语言,为大家解答关于疤痕增生的五大关键问题。 一、为什么你的疤痕会"发疯生长"? 正常的伤口愈合就像"温柔补丁",而疤痕增生则是皮肤修复时"用力过猛"。当深层皮肤受损时,成纤维细胞(皮肤的"建筑工人")会过量分泌胶原蛋白,导致疤痕像小山包一样隆起。常见诱因包括: 1.创伤未规范处理:烧伤、手术切口、穿刺伤等 2.反复刺激伤口:抓挠、摩擦、过早撕痂皮 3.特殊体质:约15%的人属于"瘢痕体质"(与遗传相关) 4.感染风险区:前胸、肩背、耳垂等部位更易出现 二、三个特征判断是否增生 1. 外观变化:初期发红发硬,逐渐隆起形成暗红色肿块 2. 伴随症状:瘙痒刺痛(夜间更明显)、触痛、紧绷感 3. 持续生长:可能超出原伤口范围(瘢痕疙瘩) 注意:增生期通常持续6-12个月,之后进入稳定期,但不会自行消退。 三、五大主流治疗方法 1. 药物注射 - 糖皮质激素(如曲安奈德)直接注射到疤痕内 - 每月1次,3-5次后多数能变平变软 2. 激光治疗 - 脉冲染料激光改善红血丝,点阵激光重塑胶原 - 需多次治疗,配合药物效果更佳 3. 压力疗法 - 定制弹力衣/硅胶贴持续压迫(每天≥18小时) - 适合术后预防或早期增生 4. 手术切除 - 仅用于顽固性瘢痕,必须配合术后放疗/药物 5. 新型辅助手段 - 硅凝胶敷料(芭克、美皮护等) - 冷冻治疗、放射治疗(需严格评估) 四、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1. 伤口护理黄金法则: - 清创后保持湿润环境(使用凡士林纱布) - 超过5mm的伤口建议尽早缝合 - 拆线/脱痂后立即开始抗疤护理 2. 高危人群特别注意: - 避免非必要的美容手术(如穿耳洞) - 蚊虫叮咬后勿抓挠,及时外用激素药膏 3. 饮食调节: - 增生期少吃辛辣、海鲜、酒类 - 适量补充维生素C、锌元素 五、破除常见误区 误区1:"抓挠能止痒"。真相:摩擦会刺激增生,可冰敷或轻拍缓解 误区2:"等它自己消"。真相:半年内是黄金干预期,拖延治疗难度倍增 误区3:"偏方更安全"。 真相:洋葱提取物、维生素E等可能加重炎症 邓娟主任建议,发现疤痕出现发红、隆起迹象时,请立即到正规医院就诊。通过早期规范治疗,80%以上的疤痕增生都能得到有效控制。治疗过程需要耐心,通常需要3-6个月才能看到明显改善。记住,专业的皮肤科医生永远是你对抗疤痕的最佳战友!
邓娟 2025-04-17阅读量611
病请描述:HPV是通过性生活或密切接触传播的双链DNA病毒。据统计,80%以上的女性一生中至少感染过一次HPV。而高危型HPV持续性感染是宫颈病变和宫颈癌发生的必要因素。我国15~60岁女性高危型HPV感染的总阳性率为21.07%,相当于每5人中,就有1人感染高危型HPV。伴随年龄增长,女性的免疫功能会逐渐下降,对新发和既往感染的清除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持续感染。而HPV疫苗接种作为宫颈癌一级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HPV的持续性感染及相关临床病变的风险,为成年女性宫颈健康守好第一道防线。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ACIP)和中华预防医学会等国内外权威组织一致推荐成年女性接种HPV疫苗,并明确指出,即便已成年,有性生活史,接种HPV疫苗仍可获益。
李春妍 2025-04-16阅读量108
病请描述: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我在门诊中常常遇到被HPV(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困扰的患者,她们忧心忡忡,充满焦虑。今天,就给大家好好讲讲HPV疫苗,帮大家消除疑惑。 HPV病毒家族庞大,有100多种亚型,其中一些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就可能引发阴道、宫颈、外阴等下生殖道癌前病变,甚至发展成癌症,比如宫颈癌,几乎都和高危型HPV感染有关。不过,也别太害怕,大部分HPV感染是暂时的,人体免疫系统能在1-2年内将其清除。 HPV疫苗就是预防HPV感染的有力武器。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有二价、四价和九价疫苗。价数代表了疫苗能预防的HPV亚型种类,二价疫苗能预防16和18型这两种高危型HPV,这两种亚型引发了约70%的宫颈癌;四价疫苗除了16和18型,还能预防6和11型低危型HPV,这两种低危型主要和生殖器疣相关;九价疫苗预防的范围最广,除了上述几种,还能预防另外5种高危型HPV,能预防约90%的宫颈癌和其他相关癌症。 很多人关心疫苗的接种年龄。二价疫苗推荐接种年龄通常是9-45岁,四价一般是20-45岁,九价大多为9-45岁。要注意,即使有过性生活,也可以接种疫苗,一样能获得保护。当然,没有性生活时接种,效果最佳。 打了HPV疫苗,也不是一劳永逸。疫苗不能覆盖所有HPV亚型,所以接种后仍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像宫颈细胞学检查和HPV检测,这样才能更好地守护自己的健康。别再对HPV畏之如虎,了解HPV疫苗,为自己的健康加上一道“防护锁”!
李春妍 2025-04-16阅读量161
病请描述:在妇产科门诊工作时,我遇到不少女性患者,因私密部位出现异样而忧心忡忡。其中,双侧小阴唇内侧出现毛刷样改变,或是长出簇状赘生物最为常见。这两种情况,对应的分别是假性湿疣与尖锐湿疣,看似相似,实则大不相同。今天,就来和大家好好唠唠,怎么区分它们,日常又该如何护理。 一、真假湿疣大不同,细节之处见分晓 (一)外观差异 1.假性湿疣:多表现为双侧小阴唇内侧密集分布的毛刷样、鱼子样小丘疹,表面光滑,大小均匀,颜色多与周围黏膜一致,呈淡粉色或肤色,一般不会融合,就像整齐排列的小绒毛,看着很规整。 2.尖锐湿疣:典型的尖锐湿疣是簇状、菜花状、鸡冠状的赘生物,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颜色从淡红到灰白都有,疣体常常会相互融合,呈现出杂乱、不规则的外观,就好像是“野草”肆意生长。 (二)成因区别 1.假性湿疣:它主要是由于局部长期受炎症刺激引发的,比如阴道炎、外阴炎长期不愈,阴道分泌物增多,持续刺激小阴唇黏膜,就容易长出假性湿疣。长期穿着紧身不透气的内裤、局部卫生状况不佳,也可能成为诱因。 2.尖锐湿疣:这是一种性传播疾病,由低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多个性伴侣、性生活过早、不使用安全套等高危性行为,都大大增加了感染几率。此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如公共浴室的毛巾、马桶圈等,也存在极小概率感染。 (三)症状感受 1.假性湿疣:多数情况下,患者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少数人可能会有轻微的瘙痒感,但程度很轻,几乎不影响日常生活,往往是在偶然清洗或体检时才发现。 2.尖锐湿疣:部分患者会感到局部瘙痒、灼痛,尤其是在疣体破损、继发感染时,疼痛会更加明显。而且,随着疣体增大,还可能出现异物感,严重时影响排尿、性生活质量。 二、日常护理有妙招,呵护私密更健康 不管是假性湿疣还是尖锐湿疣,日常护理都至关重要,能有效缓解不适,降低疾病复发风险。 (一)个人卫生要重视 1.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从前向后冲洗,保持外阴清洁。注意,不要过度冲洗阴道,以免破坏阴道内的正常菌群平衡,反而增加感染风险。 2.勤换内裤,选择棉质、宽松、透气的内裤,让私密部位保持干爽。换下的内裤要及时清洗,单独手洗最佳,避免与其他衣物混洗,洗完后在通风、有阳光处晾晒,利用紫外线杀菌。 (二)生活习惯需养成 1.规律作息,保证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一般7-8小时为宜。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 2.合理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证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类等;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身体负担,影响病情恢复。 3.适度运动,每周坚持15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游泳等,既能增强体质,还能释放压力,改善心情。运动时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穿着舒适的运动装备,避免因运动损伤引发感染。 (三)性行为要谨慎 1.对于有性生活的女性,要保持单一、固定的性伴侣,避免不洁性行为。性生活前后,双方都要仔细清洗外生殖器,减少细菌、病毒传播的机会。 2.正确使用安全套,不仅能避孕,还能在很大程度上预防HPV等性传播疾病的感染。购买安全套时,要选择正规渠道、质量合格的产品,注意查看保质期,使用前检查包装是否完好,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女性朋友们,了解真假湿疣的区别,做好日常护理,是守护自身健康的关键。要是发现私密部位有异常,千万别自行揣测、盲目用药,第一时间到正规医院妇产科就诊,让专业医生给出准确诊断和科学治疗方案,才能安心、放心。
李春妍 2025-04-16阅读量266
病请描述:在妇产科门诊工作时,我遇到不少女性患者,因私密部位出现异样而忧心忡忡。其中,双侧小阴唇内侧出现毛刷样改变,或是长出簇状赘生物最为常见。这两种情况,对应的分别是假性湿疣与尖锐湿疣,看似相似,实则大不相同。今天,就来和大家好好唠唠,怎么区分它们,日常又该如何护理。 一、真假湿疣大不同,细节之处见分晓 (一)外观差异 1.假性湿疣:多表现为双侧小阴唇内侧密集分布的毛刷样、鱼子样小丘疹,表面光滑,大小均匀,颜色多与周围黏膜一致,呈淡粉色或肤色,一般不会融合,就像整齐排列的小绒毛,看着很规整。 2.尖锐湿疣:典型的尖锐湿疣是簇状、菜花状、鸡冠状的赘生物,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颜色从淡红到灰白都有,疣体常常会相互融合,呈现出杂乱、不规则的外观,就好像是“野草”肆意生长。 (二)成因区别 1.假性湿疣:它主要是由于局部长期受炎症刺激引发的,比如阴道炎、外阴炎长期不愈,阴道分泌物增多,持续刺激小阴唇黏膜,就容易长出假性湿疣。长期穿着紧身不透气的内裤、局部卫生状况不佳,也可能成为诱因。 2.尖锐湿疣:这是一种性传播疾病,由低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多个性伴侣、性生活过早、不使用安全套等高危性行为,都大大增加了感染几率。此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如公共浴室的毛巾、马桶圈等,也存在极小概率感染。 (三)症状感受 1.假性湿疣:多数情况下,患者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少数人可能会有轻微的瘙痒感,但程度很轻,几乎不影响日常生活,往往是在偶然清洗或体检时才发现。 2.尖锐湿疣:部分患者会感到局部瘙痒、灼痛,尤其是在疣体破损、继发感染时,疼痛会更加明显。而且,随着疣体增大,还可能出现异物感,严重时影响排尿、性生活质量。 二、日常护理有妙招,呵护私密更健康 不管是假性湿疣还是尖锐湿疣,日常护理都至关重要,能有效缓解不适,降低疾病复发风险。 (一)个人卫生要重视 1.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从前向后冲洗,保持外阴清洁。注意,不要过度冲洗阴道,以免破坏阴道内的正常菌群平衡,反而增加感染风险。 2.勤换内裤,选择棉质、宽松、透气的内裤,让私密部位保持干爽。换下的内裤要及时清洗,单独手洗最佳,避免与其他衣物混洗,洗完后在通风、有阳光处晾晒,利用紫外线杀菌。 (二)生活习惯需养成 1.规律作息,保证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一般7-8小时为宜。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 2.合理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证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类等;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身体负担,影响病情恢复。 3.适度运动,每周坚持15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游泳等,既能增强体质,还能释放压力,改善心情。运动时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穿着舒适的运动装备,避免因运动损伤引发感染。 (三)性行为要谨慎 1.对于有性生活的女性,要保持单一、固定的性伴侣,避免不洁性行为。性生活前后,双方都要仔细清洗外生殖器,减少细菌、病毒传播的机会。 2.正确使用安全套,不仅能避孕,还能在很大程度上预防HPV等性传播疾病的感染。购买安全套时,要选择正规渠道、质量合格的产品,注意查看保质期,使用前检查包装是否完好,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女性朋友们,了解真假湿疣的区别,做好日常护理,是守护自身健康的关键。要是发现私密部位有异常,千万别自行揣测、盲目用药,第一时间到正规医院妇产科就诊,让专业医生给出准确诊断和科学治疗方案,才能安心、放心。
李春妍 2025-04-16阅读量266
病请描述: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我在门诊中常常遇到被HPV(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困扰的患者,她们忧心忡忡,充满焦虑。今天,就给大家好好讲讲HPV疫苗,帮大家消除疑惑。 HPV病毒家族庞大,有100多种亚型,其中一些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就可能引发阴道、宫颈、外阴等下生殖道癌前病变,甚至发展成癌症,比如宫颈癌,几乎都和高危型HPV感染有关。不过,也别太害怕,大部分HPV感染是暂时的,人体免疫系统能在1-2年内将其清除。 HPV疫苗就是预防HPV感染的有力武器。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有二价、四价和九价疫苗。价数代表了疫苗能预防的HPV亚型种类,二价疫苗能预防16和18型这两种高危型HPV,这两种亚型引发了约70%的宫颈癌;四价疫苗除了16和18型,还能预防6和11型低危型HPV,这两种低危型主要和生殖器疣相关;九价疫苗预防的范围最广,除了上述几种,还能预防另外5种高危型HPV,能预防约90%的宫颈癌和其他相关癌症。 很多人关心疫苗的接种年龄。二价疫苗推荐接种年龄通常是9-45岁,四价一般是20-45岁,九价大多为9-45岁。要注意,即使有过性生活,也可以接种疫苗,一样能获得保护。当然,没有性生活时接种,效果最佳。 打了HPV疫苗,也不是一劳永逸。疫苗不能覆盖所有HPV亚型,所以接种后仍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像宫颈细胞学检查和HPV检测,这样才能更好地守护自己的健康。别再对HPV畏之如虎,了解HPV疫苗,为自己的健康加上一道“防护锁”!
李春妍 2025-04-16阅读量180
病请描述:HPV是通过性生活或密切接触传播的双链DNA病毒。据统计,80%以上的女性一生中至少感染过一次HPV。而高危型HPV持续性感染是宫颈病变和宫颈癌发生的必要因素。我国15~60岁女性高危型HPV感染的总阳性率为21.07%,相当于每5人中,就有1人感染高危型HPV。伴随年龄增长,女性的免疫功能会逐渐下降,对新发和既往感染的清除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持续感染。而HPV疫苗接种作为宫颈癌一级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HPV的持续性感染及相关临床病变的风险,为成年女性宫颈健康守好第一道防线。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ACIP)和中华预防医学会等国内外权威组织一致推荐成年女性接种HPV疫苗,并明确指出,即便已成年,有性生活史,接种HPV疫苗仍可获益。
李春妍 2025-04-16阅读量119
病请描述: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我在门诊中常常遇到被HPV(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困扰的患者,她们忧心忡忡,充满焦虑。今天,就给大家好好讲讲HPV疫苗,帮大家消除疑惑。 HPV病毒家族庞大,有100多种亚型,其中一些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就可能引发阴道、宫颈、外阴等下生殖道癌前病变,甚至发展成癌症,比如宫颈癌,几乎都和高危型HPV感染有关。不过,也别太害怕,大部分HPV感染是暂时的,人体免疫系统能在1-2年内将其清除。 HPV疫苗就是预防HPV感染的有力武器。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有二价、四价和九价疫苗。价数代表了疫苗能预防的HPV亚型种类,二价疫苗能预防16和18型这两种高危型HPV,这两种亚型引发了约70%的宫颈癌;四价疫苗除了16和18型,还能预防6和11型低危型HPV,这两种低危型主要和生殖器疣相关;九价疫苗预防的范围最广,除了上述几种,还能预防另外5种高危型HPV,能预防约90%的宫颈癌和其他相关癌症。 很多人关心疫苗的接种年龄。二价疫苗推荐接种年龄通常是9-45岁,四价一般是20-45岁,九价大多为9-45岁。要注意,即使有过性生活,也可以接种疫苗,一样能获得保护。当然,没有性生活时接种,效果最佳。 打了HPV疫苗,也不是一劳永逸。疫苗不能覆盖所有HPV亚型,所以接种后仍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像宫颈细胞学检查和HPV检测,这样才能更好地守护自己的健康。别再对HPV畏之如虎,了解HPV疫苗,为自己的健康加上一道“防护锁”!
李春妍 2025-04-16阅读量192
病请描述: 皮肤受伤后最怕的不是留疤,而是疤痕"二次发育"——原本平整的伤口逐渐隆起成红色硬块,这就是疤痕增生。 门诊里常遇到患者指着胸前凸起的红疤焦急询问:"医生,这个疤越变越大怎么办?"这种异常增生的疤痕不仅影响美观,更会伴随瘙痒刺痛。今天我们就来全面解析这个困扰千万人的皮肤问题。 一、你的疤痕为何"失控"生长? 当皮肤创伤超过真皮层,机体就会启动修复程序。正常愈合时胶原蛋白有序排列,而疤痕增生患者体内成纤维细胞异常活跃,胶原蛋白像失控的藤蔓疯狂生长,形成高出皮肤、发红发硬的增生性疤痕。这类疤痕多出现在前胸、肩背、耳垂等张力较大的部位,与遗传因素(约15-30%有家族史)、创伤处理不当密切相关。 需特别注意与疤痕疙瘩区分:前者局限在伤口区域,后者会像蟹足样向外扩张,两者治疗方案有差异。 二、黄金修复期做好这些事 伤口愈合的前6个月是预防关键期: 1.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洁 2.拆线/掉痂后立即使用硅胶贴(每天12小时以上) 3.关节部位配合压力治疗(压力衣需持续佩戴6个月) 4.严格防晒避免色素沉着(SPF30+物理防晒霜) 临床数据显示,规范使用硅胶贴可使增生风险降低50%。曾有患者因未重视初期护理,导致剖腹产疤痕增厚至1cm,后期需多次治疗。 三、日常护理三大准则 1. 穿着纯棉衣物减少摩擦 2. 使用含洋葱提取物、积雪草成分的祛疤膏 3. 出现瘙痒时冷敷代替抓挠 需要提醒的是,市面某些"祛疤神药"可能含强效激素,长期使用会导致皮肤萎缩。建议在皮肤科医生指导下,根据疤痕分期选择治疗方案。 四、这些部位最危险 临床统计显示: - 前胸(尤其胸骨区) 32%发生率 - 肩背部 28% - 耳垂(打耳洞) 18% - 关节部位(膝盖/肘部)15% 这些部位因皮肤张力大、活动频繁,更容易刺激疤痕增生。 五、这些谣言别轻信 疤痕增生会自己消退(超过1年未改善需治疗) 生姜摩擦能软化疤痕(反而刺激增生) 疤痕贴贴越久越好(每天12小时足够) 儿童疤痕恢复快(儿童成纤维细胞更活跃) 六、日常护理3要3不要 要做: 1. 严格防晒(紫外线刺激黑色素沉积) 2. 洗澡水温≤40℃(高温加重瘙痒) 3. 坚持按摩(垂直于疤痕方向按压) 不要做: 1. 抓挠瘙痒处(形成恶性循环) 2. 使用不明成分祛疤膏 3. 擅自停药(激素类需遵医嘱减量) 七、特殊人群注意 孕产妇:妊娠期禁用激素注射,建议冷冻治疗 糖尿病患者:优先选择激光而非手术治疗 瘢痕体质者:微创手术也要慎重 出现疤痕增生不必焦虑,建议尽早就诊。皮肤科现在有技术及治疗等综合手段,早期干预效果更佳。记住:科学护理+及时治疗,才能有效控制这个"不听话"的疤痕。
邓娟 2025-04-15阅读量714